1. <rp id="zsypk"></rp>

      2. 《蔣勛說唐詩》讀書筆記

        時間:2022-12-26 12:07:25 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蔣勛說唐詩》讀書筆記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yīng)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蔣勛說唐詩》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蔣勛說唐詩》讀書筆記

          蔣勛老師是我一直很喜歡的老師。他的公眾號和視頻號我經(jīng)?,那儒雅的氣質(zhì),深厚的文化底蘊,聽他娓娓道來,非常享受。有一次聽到他朗誦他自己的作品《愿》這首詩的時候,真的讓我深深的感動,覺得他比任何一個有朗讀技巧、聲音甜美或者有磁性的人讀,聽起來更舒服,更有魅力,深深打動我的心,可以讓人們永遠對愛情給予最美好的向往?催@本書才知道,按出生時間算,他已經(jīng)75歲了!這本書雖然在賞析最精彩的唐詩,但是很多哲學語句,在里面熠熠生輝,不做筆記,可是浪費了!

          第一講 大唐盛世 第1頁到第21頁

          “愿逐月華流照君”這七個字,如果能從唐代流傳到徐志摩的時代,有人要送別人照片,會在照片背面寫下這句詩呢。

          那些舊戲,無論是川劇,河南梆子還是歌仔戲,人物一出場就要念“定場詩”,所以唐詩不僅影響了讀書人,也通過戲劇在文盲的世界里發(fā)生了影響。

          新繡羅裙兩面紅,一面獅子一面龍。

          陶淵明的詩“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這句只能給我們內(nèi)容上的感動,在文字和語言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創(chuàng)造性。

          詩經(jīng)里面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把愛的渴望與愛的失落變成了16個這么精簡的文字。

          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說是我看過的最好的文學,簡單的好像沒有形式。不修飾,其實是文學上最難的形式。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自負感和孤獨感全部都出來了,與李白的“對影成三人”,都是自己視覺、知覺上的遼闊。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描述的是看到遼闊的地平線上一縷煙升起來,唐詩給我們最大的感覺就是空間和時間的擴大。

          李白是徹頭徹尾的面對自我,在他的詩里讀不到孩子太太,甚至連朋友都很少,他描述自己和宇宙的對話,“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唐詩當中有一個精神是出走和流浪,是以個人去面對自己的孤獨感。

          唐代美術(shù)作品中的女性造型,她們的身體飽滿型根本就是“胡風”。

          漢族那種來源于土地的穩(wěn)定性,相比而言,有一點迂腐保守。漢族美學的代表是樂府詩和陶淵明描繪的回歸田園,回歸土地。農(nóng)業(yè)倫理里面有種道德性,認為美是一種騷動,美是一種不安分,所以它非常害怕美。唐朝卻是一個覺得美可以被大聲贊美的時代。李白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這樣的句子在農(nóng)業(yè)倫理中很難出現(xiàn),這就是“貴游文學”。

          貞觀之治開創(chuàng)了一個偉大的朝代,完全不遵循農(nóng)業(yè)倫理,這當中有一種物競天擇的生命狀態(tài),生命就是要把極限發(fā)展出來,是非常個人化的東西。也許是因為剛好唐詩描寫的世界是我們最缺乏的經(jīng)驗,在最不敢出走的時候去讀出走的詩,在最沒有孤獨的可能的時候讀孤獨的詩,在最沒有自負的條件的時候,讀自負的詩。

          俠的精神來自春秋戰(zhàn)國的墨家,在中央政權(quán)非常穩(wěn)定的時代是最受忌諱的。

          唐代是文學史上少有的一個時期,個人有機會把自己解放出來,而不再是被當作群體的角色看待,個人就是純粹的個人。武則天也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我相信是那個時代給了他這個可能性,那個時代的男子都不是等閑之輩,他們最后非常服她,原因是她治理國家的能力,使用人才的能力令人信服,唐朝真是一場精彩的戲,所有的演員都精彩。

          第二講 春江花月夜 第24到50頁

          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300多年的琢磨,形式與內(nèi)容之間的完美關(guān)系終于在唐朝實現(xiàn)了。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這篇唐詩是以孤篇壓到全唐之作,分別把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和夜晚這五個交錯的主題,讓他們發(fā)生了三棱鏡的折射關(guān)系。這首詩之所以迷離錯綜,意向豐富,是因為他的五個主題都是獨立的,他之所以美,是因為在充分的自我獨立當中,去欣賞另外一個完全獨立的與他不同的生命狀態(tài)。五個主題偶然間因緣際會發(fā)生了互動關(guān)系,可他們又各自離去,他們是知己,他們也是陌路。令我們看到宇宙間因與果的互動。

          老莊的本質(zhì),天道無私與天道無親,等于否定了正常的倫理,佛教也是,出家就是出離農(nóng)業(yè)倫理結(jié)構(gòu),是很無情的。在唐代,尤其是初唐,佛家思想,老莊思想遠遠比儒家思想影響要大。

          剛到達巔峰的時候,忽然感覺到巨大的孤獨感,視覺上無盡蒼茫的一剎那,會覺得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南宋的詞大多非常美,非常精致,但包容性很小,通常只能寫西湖旁邊的一些小事情,而唐朝就很特別,燦爛到極致,殘酷到極致。

          在中國文化當中,水的象征性非常明顯,一直代表著不斷流逝的時間,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講的就是時間。

          我最佩服張若虛這首詩的原因是輕與重可以交錯到如此自然。

          世界上當你對許多事物懷抱著很大的深情時,一切看起來無情的東西都會變得有情。“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又變成對無情事物的有情解釋。

          我覺得詩是一個遺忘的過程,越忘的干凈,他越容易跑出來跟你對話,我相信好的詩不是專業(yè)研究的對象,好的詩是活在口邊的,它常常被人脫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剎那的狀態(tài)跟經(jīng)驗。

          第三講 王維 第52頁到79頁

          詩是在你最哀傷最絕望的時刻,讓你安靜下來的東西。詩在生命中發(fā)揮的作用,常常是在某一時刻變成了你的心事。

          禪宗有所謂“機鋒”,能不能領(lǐng)悟,不在于話多不多。

          儒家思想被老莊和佛教所代替,講的是絕對的個人生命的完成,這個生命不是為了別人而存在,非常單純。

          唐代詩人紛紛從人群中出走,走向自然去,與月亮對話,與山對話,與泉水對話,與花對話。

          他在看水的時候,看到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跳來跳去,彼此沖突,過一會兒都好了,也沒什么了不起。

          我們讀王維的詩,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動,因為他在描寫風景時,帶出了人的生命狀態(tài)。

          人的是非、人的變遷,在大自然里非常渺小,在王維看來,青山與白云才是永恒的。

          我們在追求欲望物質(zhì),王維剛好在放棄。偽裝和虛飾,還不如人間的一片雨水,對生命有更好的滋潤。

          個體的生命都有很多不同的追求,可能追求貴族的華麗,可能追求俠士的流浪、冒險,也可能追求塞外的生命的放逐,在王維身上,這些追求都有。

          最好的文學,是在生命的沖突里發(fā)生的。

          在美學上一擲千金是一種美。對物質(zhì)的不在意,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生命情調(diào)。

          我一直覺得修行是與自己過去生命的對抗。

          《少年行》這生命對自己的渴望只有青春時才會有這種渴望,這其實書寫了青春時刻的美,青春時刻在這里突然綻放開來。每一次讀都會勾起我們自己生命當中曾經(jīng)有過的一剎那的快樂、狂喜。

          什么唐詩里會歌頌豪飲?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guān),游牧民族的血氣在唐代文化中發(fā)生了極大的作用。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最漂亮的句子出來了,他在經(jīng)歷最大的哀傷與絕望之后,生命忽然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如果有廟的話,一定把這兩句放在那里做最重要的簽王。

          我們希望自己是魚,不要是水,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在佛教的因果中,水與云根本是同一個因果,我們要的,與我們不要的是同一個循環(huán)。

          第四講 李白 第82頁到126頁

          宋詞不完全講究個人的創(chuàng)新,更注重與族群長久的情感記憶合在一起,唯其如此,才能變正大眾最容易接受的藝術(shù)形式。

          設(shè)身處地是最合適的愛的基礎(chǔ),只有設(shè)身處地才會產(chǎn)生愛。

          現(xiàn)在,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漢語詩人是李白,他的詩被翻譯成很多種語言,他的創(chuàng)作不僅將漢語詩推到了極致,而且抵達了其他語言系統(tǒng)。

          在創(chuàng)作里加進個人的主觀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有了個人的主觀,讀者就可能與你對抗。

          如果沒有私情作為平衡,大愛會很盲目。

          我一直覺得教會我讀李白的不是學校,而是山水。

          所有的情不過是短暫的,因為死亡在前面等著。

          為什么說李白不可學,因為他的詩出乎天性,幾乎沒有規(guī)則,他寫詩是生命最自然的狀態(tài),而杜甫是很刻意的錘煉詩句的,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典型。

          唐詩中的空間都非常廣闊,時間也非常遙遠,李白四處流浪之后,生命中有一種豁達與豪邁。

          抄寫是另外一個進入詩的方法。

          按照幼稚簡單的邏輯,不一樣的人彼此會攻擊批評。其實不一樣常常造成相互欣賞。

          從李白轉(zhuǎn)到杜甫,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更有趣的是在我們自己身上發(fā)現(xiàn)屬于李白的部分和屬于杜甫的部分。對個體生命完成的追尋讓我們放歌山林,回到這世界上,對于最卑微的生命也有同情、悲憫。

          當我們被定型之后,也不敢去觸碰另外的我。

          第五講 杜甫 第128到156頁

          李白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把事件抽離掉,杜甫的每一首詩都有非常具體的事件,杜甫可以說是我們詩人當中最具備紀錄片導演個性的。

          一個好的藝術(shù)家,在最悲慘的事情上是不準自己流淚的,當你流淚的時候,會看不清楚事實。而看不清事實,作品就不會感動人。

          什么是詩人?是能掌握文字與語言的人,詩人必須用文字和語言來表現(xiàn)出自身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并且能感動他人。詩人的基礎(chǔ)定位是對文字、語言驚人的掌握能力。

          我很高興杜甫會在某一個年齡那里等著,讓人對很多原來不屑一顧的卑微人生產(chǎn)生悲憫。

          我覺得杜詩給我的感覺就是應(yīng)該用魏碑寫,很笨拙,很木訥,很樸素,沒有任何線條的美在里面。太漂亮的書法不適合他。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边@個句子有點像李白的風格,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是杜甫寫不出李白那種肆意浪漫的詩意,杜甫快樂的時候也懂得人活著應(yīng)該好好唱唱歌,好好喝酒,應(yīng)該青春做伴,回到故鄉(xiāng)。

          第六講 白居易 第158頁到197頁

          白居易的寫作理想是成為民間的發(fā)聲者,成為民間的代言人,所謂“非求宮律高,不務(wù)文字奇”。是他檢驗自己的方法。

          當知識分子有這樣的自覺時,是一個時代中非常感動人的一件事情。

          這些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學家,他們對自己的反省與批判非常動人。知識分子最可貴的一部分是對自己道德不完美的檢查。韓愈,柳宗元,白居易都對自我進行了反省與批判。

          他聲明所重視的已經(jīng)不再是文字,而是內(nèi)在的意涵,能否令大家有一點覺悟與反省。

          我覺得古文運動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對于自己的道德知覺,對自己在社會里的定位有多一種的思考,也會在專業(yè)領(lǐng)域,或者在生活當中對人有更多一點的同情,我想這是非?少F的。

          我覺得白居易的矛盾是我們心里的矛盾,我愛美,愛美不見得與社會道德感沖突,也許正是因為愛美,剛好希望社會有正義與公理,因為美包含在公理與正義當中,公理與正義的推展也包含著美的共同完成。

          唐朝綜合了雄壯與纖細兩種精神。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到今天,我們還覺得1000年前的句子這么美,這個句子之所以美,是因為它變成了人生中最感人的東西,在很多旅途當中,碰到第一次見面的人,然后談到生命里面最深情的部分時,你都會想到個句子,你會感覺到陌生會變成熟悉,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有共同的生命的`默契。

          第七講 李商隱 第198頁到248頁

          李商隱的美學組合了兩種完全不相干的氣質(zhì),極度華麗又極度幻滅。

          其實頹廢文學,在法文當中是講由極盛慢慢轉(zhuǎn)到安靜下來的狀態(tài),是很客觀的敘述如日中天以后慢慢開始反省與沉思的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沒有什么不好,因為在極盛時代,人不會反省。

          我們應(yīng)該了解生命的本質(zhì)與未來的走向,如果在眷戀荷花盛放的時候,拒絕荷花會枯萎這件事情,是不成熟的,在生命里最最愛的人有一天也會與我們分別。明白了這些,情感可以更深。

          我很喜歡李商隱,他們問讀哪一個版本的注解,我說讀瓦爾德吧,我覺得瓦爾德是對李商隱最好的注解,一個在英國,一個在西安,一個在19世紀,一個在9世紀,可是他們仿佛是同一個人,關(guān)注的內(nèi)容是那么相似,他們分別用漢語和英語寫作不同的語言,卻有相同的意象,他們都喜歡寫月光,喜歡寫鶯,喜歡寫一些華麗與幻滅之間的交替。

          李商隱寫過很多無題詩,這是他對自己生命的一個完成,他的孤獨,蒼涼與美麗都是他自己的。因為他私情太多,甚至會因此受到批評。

          因為愛自己的生命存在,所以珍惜自己生命存在的周遭,他會珍惜夕陽,珍惜荷葉,珍惜蠟燭,珍惜春蠶。

          詩的時代象征性是所有藝術(shù)形式當中最高的詩歌,比繪畫,音樂,小說或散文的象征性都要高,因為很精簡,就是很簡單、直接的把感覺說出來。

          對很多中年朋友來說,我想李商隱是很重要的,生命并沒有所謂的極盛與極衰,生命其實處于流轉(zhuǎn)的過程當中,李商隱對繁華的回憶可能是一種喜悅的感覺,甚至比較平靜。這其中有一種珍惜。

          我想李商隱有一點參禪的經(jīng)驗,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于很多華麗的東西沒有那么大的野心了,更大的企圖心是回來做自己,這個才是更難完成的一部分。

          詩的意象,是生命經(jīng)驗的再現(xiàn)。

          分辨大愛與私情,認為私情文學都是個人小世界中的東西,別人沒有辦法參與是“文藝載道”的文學傳統(tǒng)對私情文學很大的誤解,每個人都有私情,私情部分擴大起來,力量更大。

          顧左右而言他的時候是心情講的最好的時候。

          任何一種深情,到了最后都是纏繞的狀態(tài),在知道與不知道之間,在了解與懵懂之間的非常曖昧的狀態(tài)。

          他與儒道兩家都不合,與佛也不和,他沒有真正要完全解脫,他就是眷戀人世。

          在文學史的觀察里,才會發(fā)現(xiàn)形式的完美對創(chuàng)作只有傷害,而不是幫助。形式太完美了,以后創(chuàng)作者就熟練了,熟練以后情感出不來,這個時候,他為了表達情感,反而會去破壞形式。

          李商隱的詩句是一些可以被打碎的晶瑩珠片,他把滄海、月明、珠與淚都打碎了,打碎以后重新組合才產(chǎn)生了這么獨特的美學感覺。

          我找到一個聽蔣勛老師講唐詩宋詞的音頻,放上來供走路時、做家務(wù)時,或者我們的眼睛需要看向美麗遼闊的景色,嘴里需要品嘗芬香的清茶,而我們的身體,安放在哪個山水的躺椅里時,不妨聽聽音頻,好好的享受下詩詞世界的美不勝收吧!

        【《蔣勛說唐詩》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解析蔣勛說唐詩12-11

        晚唐的華音-蔣勛說唐詩之李商隱09-13

        蔣勛說紅樓夢聽后感12-22

        蔣勛經(jīng)典語錄04-02

        蔣勛經(jīng)典語錄09-29

        蔣勛經(jīng)典語錄2篇10-27

        《桐花祭 蔣勛》閱讀答案09-07

        蔣勛細說紅樓夢08-28

        蔣勛細說紅樓夢08-2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