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無名氏《雜詩》詩詞鑒賞
【年代】:唐
【作者】:無名氏——《雜詩》
【內容】
無定河邊暮角聲,赫連臺畔旅人情。
函關歸路千余里,一夕秋風白發(fā)生。
【賞析】:
寫西北邊地羈旅的鄉(xiāng)思在唐詩中是大量的,有些詩什么都講清了:高原的景象多么荒涼!河上的暮角聲多么凄厲!我的心兒憂傷,多么思念我的故鄉(xiāng)啊……等等,可你只覺得它空洞。然而,有的詩──譬如這首《雜詩》,似乎“辭意俱不盡”,你反而被打動了,覺得它真是充實。
“無定河邊暮角聲,赫連臺畔旅人情!边@組對起寫景的句子,其中沒有一個動詞,沒有一個形容詞。到底是什么樣的“暮角聲”?到底是何等樣的“旅人情”?全沒個明白交代。但答案似乎全在句中,不過需要一番吟詠!盁o定河”,就是那“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中的“無定河”,是黃河中游的支流,在今陜西北部,它以“潰沙急流,深淺無定”得名。“赫連臺”,又名“髑骼臺”,為東晉末年夏國赫連勃勃所筑的“京觀”(古代戰(zhàn)爭中積尸封土其上以表戰(zhàn)功的土丘)。據《晉書》及《通鑒》載,臺凡二,一在支陽(今甘肅境內)、一在長安附近,然距無定河均甚遠。查《延安府志》,延長縣有髑骼山,為赫連勃勃所筑的另一座髑骼臺,與無定河相距不遠,詩中“赫連臺”當即指此。“無定河”和“赫連臺”這兩個地名,以其所處的地域和所能喚起的對古來戰(zhàn)爭的聯(lián)想,就構成一個特殊境界,有助于詩句的抒情。
在那荒寒的無定河流域和古老陰森的赫連臺組成的莽莽蒼蒼的背景上,那向晚吹起的'角聲,除了凄厲幽怨還能是什么樣的呢?那流落在此間的羈旅的心境,除了悲涼哀傷還能是何等樣的呢?這是無須明說的!澳航锹暋迸c“旅人情”也互相映襯,相得益彰:“情”因角聲而越發(fā)凄苦,“聲”因客情而益見悲涼,不明說更顯得蘊藉耐味。
從第三句看,這位旅人故鄉(xiāng)必在函谷關以東!昂P歸路千余里”,從字面看只是說回鄉(xiāng)之路迢遙。但路再遠再險,總是可以走盡的。這位旅人是因被迫謀生,或是兵戈阻絕,還是別的什么原因流落在外不能歸家呢?詩中未說,但此句言外有歸不得之意卻不難領會。
暮色蒼茫,角聲哀怨,已使他生愁;加之秋風又起,“大凡時序之凄清,莫過于秋;秋景之凄清,莫過于夜”(朱筠《古詩十九首說》),這就更添其愁,以至“一夕秋風白發(fā)生”。李白名句“白發(fā)三千丈”,是用白發(fā)生長之長來狀愁情之長;而“一夕秋風白發(fā)生”則是用白發(fā)生長之速來狀愁情之重,可謂異曲同工。詩人用夸張手法,不直言思鄉(xiāng)和愁情,卻把思鄉(xiāng)的愁情顯示得更為濃重。
“詞意俱不盡者,不盡之中固已深盡之矣”(姜夔《白石道人詩說》),這就是詩歌藝術中的含蓄和蘊藉。詩人雖未顯露詞意,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具體的“意象世界”讓人沉浸其中去感受一切。全詩語言清暢,形象鮮明,舉措自然,又可見含蓄與晦澀和賣弄決不是同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