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太原市景點導游詞

        時間:2022-08-24 04:13:36 導游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太原市景點導游詞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北端。那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太原市景點導游詞,供大家閱讀參考。

        太原市景點導游詞

          太原市景點導游詞1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歡迎你們來到太原。我是你們的導游小萌,下面為大家介紹太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qū),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qū)168平方公里;總?cè)丝诩s280萬,其中市區(qū)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qū)劈為兩半。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nèi)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xiàn)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guī)范,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周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chǎn)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chǎn)。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古城。傳說太原這塊地方屬于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筑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zhèn)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jù)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yè)。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lián)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借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fā)現(xiàn)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里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占,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說。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為趙國首都歷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yè)已逾百年。

          戰(zhàn)國后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說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zhàn)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zhèn),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晉陽置并州刺使部,統(tǒng)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并。

          西晉末年,并州刺使劉琨為了防御匈奴的侵襲,擴筑晉陽城,使之成為城墻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后被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yǎng)生息,并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于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并營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后,雖定都于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fā)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建。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梁。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fā)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邊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著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征調(diào)數(shù)十萬民工開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yè)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于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復為“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jù)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jīng)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lián)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nèi)里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東城在汾河東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東城內(nèi)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lián)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并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為依托,風格獨特。

          · · · ·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隨后繼為后晉、后漢、北漢的“國都”,這里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晉石敬塘、后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zhí)熳印倍际菑奶鸺見Z取天下。太原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shù)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毀晉陽城,并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于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zhèn)。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zhàn)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后必須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zhèn),筑起周圍10多里的土城,這便是現(xiàn)在太原城區(qū)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宋朝統(tǒng)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后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需要說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zhí)熳优c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發(fā)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mào)發(fā)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兩代,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zhàn)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軍進入太原時,這里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兒子朱??為晉王,坐鎮(zhèn)全國九邊重鎮(zhèn)之首的太原,經(jīng)略北邊防務。朱??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   清代以太原為山西省會。民國時期始設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qū)面積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萬。解放后近半個世紀,太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成為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重鎮(zhèn),歷史上名家輩出。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筑群,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凈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游場景,讓我們逐一加以品味。

          太原市景點導游詞2

          歡迎大家來太原旅游!在游覽太原的景點名勝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太原和歷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

          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qū),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qū)168平方公里;總?cè)丝诩s280萬,其中市區(qū)人口160多萬。

          太原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qū)劈為兩半。

          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

          市內(nèi)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xiàn)代都市氣派。

          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guī)范,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

          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

          城周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chǎn)豐饒。

          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chǎn)。

          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

          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古城。

          傳說太原這塊地方屬于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稱唐叔虞。

          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

          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

          太原古稱晉陽,奠基于春秋末期。

          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筑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zhèn)的古城營村。

          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jù)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yè)。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lián)合韓、魏攻打趙襄子。

          趙憑借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

          智伯急中生智,發(fā)現(xiàn)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

          趙襄子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里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

          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占,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說。

          到公元前4XX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

          晉陽作為趙國首都歷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

          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yè)已逾百年。

          戰(zhàn)國后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

          需要說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zhàn)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

          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zhèn),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XX年)在晉陽置并州刺使部,統(tǒng)領太原、上黨等六郡。

          從此太原又稱并州。

          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并。

          西晉末年,并州刺使劉琨為了防御匈奴的侵襲,擴筑晉陽城,使之成為城墻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

          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后被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

          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yǎng)生息,并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于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并營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

          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后,雖定都于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fā)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建。

          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

          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梁。

          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

          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fā)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

          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邊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著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

          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征調(diào)數(shù)十萬民工開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

          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yè)的。

          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

          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

          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

          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于長安的重要地位。

          先被定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復為“北都”。

          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

          據(jù)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jīng)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lián)接組成的大都市。

          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nèi)里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

          東城在汾河東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筑。

          因東城內(nèi)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

          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lián)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并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

          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為依托,風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

          先是后唐的'“西京”,隨后繼為后晉、后漢、北漢的“國都”,這里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

          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晉石敬塘、后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zhí)熳印倍际菑奶鸺見Z取天下。

          太原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

          宋王朝建立已數(shù)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

          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毀晉陽城,并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于水火。

          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zhèn)。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zhàn)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后必須再建新城。

          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zhèn),筑起周圍10多里的土城,這便是現(xiàn)在太原城區(qū)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宋朝統(tǒng)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后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

          需要說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zhí)熳优c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

          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

          新建的太原發(fā)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mào)發(fā)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兩代,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zhàn)火之劫。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軍進入太原時,這里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

          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兒子朱棡為晉王,坐鎮(zhèn)全國九邊重鎮(zhèn)之首的太原,經(jīng)略北邊防務。

          朱棡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

          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

          清代以太原為山西省會。

          民國時期始設太原市(1927年)。

          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qū)面積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萬。

          解放后近半個世紀,太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成為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重鎮(zhèn),歷史上名家輩出。

          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

          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筑群,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凈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游場景,讓我們逐一加以品

          太原汾河公園導游詞

          汾河公園是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態(tài)景觀公園,是具有中國北方園林風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園,全長6公里,寬500米,占地300公頃,形成了130萬平方米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綠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綠地游樂場所。

          同時也是太原城區(qū)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復式河槽由中隔墻分成東西兩渠,東側(cè)清水渠,寬220米,由四道橡膠壩分為三級蓄水湖面;西側(cè)渾水渠寬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庫灌溉輸水。

          東西兩岸各布置一條箱形排污暗涵,接納城市排污管道和邊山支溝來水,送至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凈化處理。

          在公園兩岸帶狀綠化平臺上分布著4個主題廣場、6個自然景區(qū)和7個觀光景點。

          沿汾河西岸“晉汾古韻”廣場上,治汾始祖臺駘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尋汾水的淵源;“梨園余音”廣場上,戲劇臉譜古意盎然,展現(xiàn)了博大精深的三晉戲曲文化;“五環(huán)生輝”廣場健身體育活動設施完備,活力四溢,充滿動感。

          沿汾河東岸,可領略古晉陽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綺麗動人景色;“雁丘景點”依汾河古老傳說而建,元好問的千古詩句為此平添幾分婉約;巧妙地利用了橡膠壩運行設施形成的“沙灘碧水”、“游泳池”、“釣魚池”和“畫舫”,充滿現(xiàn)代體育健身特色,還有親臨水面的“日臺”、“七亭”、“渡口”及“樂壇”等景點。

          在湖面上蕩漾的游船及在主園路通行的觀光車穿梭自如,可引游人游遍各個景區(qū)。

          凡有臺階的廣場均專門設計了無障礙通道,歐式風格的商品售賣點平均分布,游覽其間更覺方便輕松。

          汾河公園湖面之上點綴有彩色橡膠壩、大型音樂噴泉、鳥島、綠洲,現(xiàn)代與自然的交融,人與水的親和,展現(xiàn)出一幅波光瀲滟,水天一色的畫面。

          夜幕降臨,遍布各景區(qū)的30種風格各異的4000余盞燈飾與濱河東西路四條光帶交相輝映,設計精巧的廣場地燈為公園再現(xiàn)了色彩斑斕的立體美景。

          整個公園動靜結(jié)合,過去、現(xiàn)在、未來有機融會,流連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態(tài)的情景,同古老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對話,靜靜品味汾河公園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純凈的生態(tài)美景。

          太原汾河公園的建設,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讓人們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態(tài)的變化。

          上一個星期天,記者來到了位于太原汾河兩岸的汾河公園。

          汾河公園縱貫市區(qū)南北6公里,寬500米,占地300萬平方米。

          4個廣場,11個景點,178萬平方米的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的綠地,構成了公園特有的美;橫跨汾河的5座大橋和濱河兩路上的車流,又可使人盡享一種流動美。

          凝固美與流動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

          創(chuàng)造“人、城市、生態(tài)、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間是公園的理念。

          白天,漫步公園,放眼四望: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幾個滾;清澈碧綠的水面,微風輕拂,泛起一圈圈漣漪,拖起無數(shù)光帶,恰似一條條素絹在水面飄動……分布在東西兩岸的“柳溪春曉”、“千禧龍騰”、“汾河晚渡”等景區(qū),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chuàng)造了人與生態(tài)融合的意境。

          鶯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觀是美麗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諧的:綠蔭滿目、鳥飛魚躍的景觀是人類共同思念的、向往的、也是夢寐已久的。

          在汾河景區(qū)的林蔭小路上,當您看見仙鶴翩翩起舞在湖中,野鴨雙雙戲水于水面,我相信,您的目光是欣喜而濕潤的,您的呼喚是感激而虔誠的--

          汾河景區(qū)建成后,太原市建設管理委員會、太原市汾河景區(qū)管理委員會特別邀請并大力支持胡少榮先生對汾河景區(qū)的鳥類生存、繁衍情況進行研究,他在2002年3月初至9月底短短7個月的時間內(nèi),就在汾河景區(qū)的拍攝到48種鳥,其中有瀕臨絕跡的紫背葦。

          建國初期在汾河太原城區(qū)段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的灰頭麥雞、黃斑葦(Chinese Little Bittern)、花鳧、高蹺鸻、紫鷺、白骨頂?shù)日湎▲B類。

          婉轉(zhuǎn)的鳥鳴朝朝暮暮、起落的翅膀春去秋來,它們在傳遞著一個信息:文明是自然的延伸。

          人的家園,就應該是充滿綠色、充滿生命、充滿愛心的空間!

          夜晚,走進公園,仿佛徜徉在銀河里,那盞盞燈,倒映在河里,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閃爍。

          那被鎂鈉燈勾勒出其輪廓的大橋,就像玉帶纏在太原的腰際,閃著柔光,把人帶進了水晶宮……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然而,兩年前這里還是雜草叢生、黑水橫流,被人喻為太原的“龍須溝”呢?而今這些景點與廣場的交織,構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

          汾河晚渡為“古晉陽八景”之一。

          此處位于西山最佳觀賞點。

          與對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鳥島相望,入口聳立的石坊為碼頭標志,幾何構成的景點,當夕陽斜照、紅霞滿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隨,游人泛舟其間或憑欄遠眺,如畫勝境,可一覽無余。

          這一靚麗明珠定會更加璀璨,更加奪目。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