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靈巖導(dǎo)游詞

        時間:2021-06-12 09:35:04 導(dǎo)游詞 我要投稿

        靈巖導(dǎo)游詞范文三篇

          篇一:濟南靈巖寺 導(dǎo)游詞

        靈巖導(dǎo)游詞范文三篇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名剎古寺靈巖寺!今天我給諸位朋友做導(dǎo)游,我將盡我所能回答你們提出的問題,希望大家載興而來,滿意而歸。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是東岳泰山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靈巖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東黃金旅游線之間,(距泰山主峰約為10公里,距濟南40余公里)以其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和燦爛珠古代文化,吸引無數(shù)海內(nèi)外游人,自古就是聞名的旅游勝地,具有“海內(nèi)四大名剎之首”(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的盛名。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00年榮獲國家首批4A級景區(qū)稱號。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圓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主峰為獅山,因為在遠處望去猶如一頭雄獅蹲伏在那里,所以稱為獅山,山的最高處有一巨大巖石,四壁如削,成為方形,所以最早時人們稱之為方山,北魏時《水經(jīng)注》中稱之為玉符山,也是因為這塊巨石的形狀方方正正,像古代將軍的印璽?古稱將軍印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學(xué)家王世貞曾說“泰山之北最幽處,游泰山不游靈巖不成其游也。”的贊語,從寺院至山巔有殿閣36處,亭閣18座,文物眾多,古跡薈萃,北如蹲獅的方山,東如駱駝的朗公山,南如臥象的竹山。現(xiàn)在就讓我們?nèi)ジ惺芤幌蚂`巖寺的風(fēng)韻吧。

          我們現(xiàn)在來到山門〔金剛殿〕,金剛是金中最剛之意,比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意思。金剛力士,是專門持金剛杵(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守護佛法的天神。這個殿的風(fēng)格屬明清建筑,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守大門守護佛法和寺院的安全。

          走過“聚善”小橋,F(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二山門”,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nèi)塑有護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傳說在須彌山腰有一個山叫犍陀羅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護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稱作四天王。中國內(nèi)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們各是:東方持國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為青色,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為紅色,手繞纏一龍;北方多聞天王,身為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他們各有一個從者,順次是乾闥婆,鳩 荼、龍、夜叉,還各有91子輔佐四王守護十方,據(jù)稱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將,代為管理所屬各處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筑風(fēng)格為單檐硬山頂,房梁五架,兩邊以穿插坊連成整體。柱頭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礎(chǔ)為復(fù)蓮式,系宋代遺物。殿內(nèi)存有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碑刻十七塊。記載了靈巖的歷史沿革及影響。另有鐘樓、鼓樓等附屬建筑(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說)。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大雄寶殿〕,原名為獻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間(公元1102-1110年),是寺僧誦經(jīng)禮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2年),魯藩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內(nèi)后,更名為大雄寶殿。建筑風(fēng)格前后是不一樣的,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后為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shù)才能,F(xiàn)在殿堂是清朝中葉建造。清乾隆22年(公元1757年)愛新覺羅〃弘歷皇帝來靈巖時,曾為此殿題“卓賜名蘭”額及“奇松爾日猶回向,詭石何心忽點頭”楹聯(lián)。殿內(nèi)的石柱及柱礎(chǔ),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也很形象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殿前一平臺,是供高僧講經(jīng)之用。

          〔摩頂松〕,位于大雄寶殿后西側(cè)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頂松,關(guān)于這個名字的來歷取于傳說故事。相傳唐僧去西域取經(jīng)時,臨行前曾來靈巖寺,手摩松樹說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長,歸時東向,使吾門弟子知之!”數(shù)年后,西指的樹枝果然忽向東指。寺僧見了說:我們師傅回來了摩頂松就是這個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問,柏、松不同,為什么這株柏樹要稱松呢,因為“柏”與“悲”諧音,過去有人忌諱“悲”字故將柏改為松。后來有人在這棵樹的旁邊又栽上柿子樹,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筑。(建筑風(fēng)格為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chuàng)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寺中主殿,成為大雄寶殿),現(xiàn)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筑,雖然自創(chuàng)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xiàn)在仍保存著唐宋的建筑風(fēng)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為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為藥師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數(shù)以千計高30厘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每尊羅漢身高101-120厘米,(據(jù)佛學(xué)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羅為花崗巖),而靈羅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xiàn)實人物為基礎(chǔ),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于色,動態(tài)變化各有特征,堪稱海內(nèi)無雙?矗险呤稚系那嘟;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zhì)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么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jù)資料分析,羅漢系宋代塑造無疑,距今約有900余年。這些羅漢對我們現(xiàn)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xué)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shù)瑰寶之一。清末學(xué)者梁啟超1922年來此游覽,把它譽為“海內(nèi)第一名塑”,現(xiàn)代著名美術(shù)大師劉海粟觀后稱之為“靈巖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shù)才能的高度評價,F(xiàn)在梁眼和劉海粟所書之碑立于千佛殿前兩側(cè)。

          在千佛殿后面有一閣名〔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為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遺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炅、真宗趙恒、仁宗趙禎等御書。金貞佑年間(公元1213-1217年)曾曹兵燹,珍藏御書盡毀,唯閣幸存。御書閣門楣的墻壁縫隙間長出一棵青檀,古枝縱橫,盤根錯節(jié),狀若云朵,稱云檀或銀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龍,又稱龍?zhí),兩樹已有千年的高齡,為稀有樹種之一),視為一大勝景,這樣古怪的青檀在北方還是很少見的。青檀樹根下面是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寺僧仁欽重刊篆書的“御書閣”匾額。順御書閣而下,千佛殿迄東,便是卓錫泉、雙鶴泉、白鶴泉,因為三泉相隔很近,故稱“五步三泉”。

          出了千佛殿可以看到東山峰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后面的柏樹,活脫脫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據(jù)《靈巖志》中記載:靈巖古稱方山,東晉時期高僧朗公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常到方山講經(jīng)說法,講得猛獸歸服,亂石點頭,“靈巖”由此而得名。依山路攀登至此向東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岳獨尊泰山。

          好,現(xiàn)在我們往西走,面前的這座塔為靈巖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靈巖寺的重要標(biāo)志。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詞為佛教用語,是梵語“辟支迦佛陀”簡稱為“辟支佛”,顧名思義辟支塔也就是佛塔。辟支塔建于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儀五年(公元994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歷時63年,距今900多年的歷史。該塔高54米,為八角九級十二檐的樓閣式磚塔。塔基刻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的浮雕。塔身為青磚砌筑。東西南北四面設(shè)門。塔檐自下至上逐層遞減,一至四層為重檐,五至九層為單檐,收分得體,門窗古樸,顯得古香古色,莊嚴肅穆。塔頂是鐵制塔剎。有復(fù)缽,相輪,園光,仰月,寶珠組成。另外還有八根鐵鏈分別由救濟塔檐的八尊金剛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級塔檐,可以盡覽靈巖風(fēng)光。

          好的辟支塔參觀到這里,我們接著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shù)量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于磚塔,靈巖寺屬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shù)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

          〔惠崇塔〕是靈巖寺中最早的建筑,建于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塔高5.3米、為全石建筑,堪與坐落在濟南市歷城區(qū)柳埠鎮(zhèn)的四門塔相媲美。是唐代靈巖寺創(chuàng)建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于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檐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辟半圓拱門,內(nèi)為方形室。東西門均為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shù)的珍貴字資料。在這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為靈巖寺等39代住持息庵禪師撰寫的《息庵禪師道行碑記》碑文。碑高1.63米,寬0.74米。郭沫若來此觀看后題詩道:“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原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xué)倍相親”?梢娤⑩炙蜕凼项}文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佐證。

          〔積翠證盟殿〕亦稱證盟功德、方山證盟殿,是靈巖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漢柏、摩松頂、朗公石、可公床、一線天、對松橋、五步三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橢圓形,跨進殿門,正中雕有高約五米的釋迦佛像,東西兩壁各有一菩薩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內(nèi)有很多唐宋題記,明朝時龕外僧修方形石室,墻壁粉刷成朱紅色,故亦稱紅門。

          我們就游覽到這里,最后,衷心請大家對我的講解提出寶貴意見,熱情歡迎諸位朋友下次來。謝謝大家!

          篇二:濟南靈巖寺導(dǎo)游詞

          歡迎大家來到環(huán)境清幽的佛門圣地靈巖寺來游覽。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園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海內(nèi)四大名剎之首”(天臺國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學(xué)家王世貞曾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游也。”現(xiàn)在就讓我們?nèi)ジ惺芤幌蚂`巖寺的風(fēng)韻吧。

          我們現(xiàn)在來到山門金剛殿,殿內(nèi)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手大門守護寺院的安全,走過“聚美”小橋。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二門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nèi)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風(fēng)格為單檐硬山頂,殿內(nèi)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塊。記載了靈驗的歷史沿革及影響。(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說)。

          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就來到了大雄寶殿,原為宋代的獻殿,明清重修。建筑風(fēng)格前后是不一樣的,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后為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shù)才能。現(xiàn)在殿內(nèi)的石柱及柱礎(chǔ),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邊很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

          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筑。(建筑風(fēng)格為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chuàng)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寺中主殿,成為大雄寶殿),現(xiàn)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筑,雖然自創(chuàng)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xiàn)在仍保存著唐宋的建筑風(fēng)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為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為藥師佛(明成十三年)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許多高30厘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據(jù)佛學(xué)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羅為花崗巖),而靈羅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xiàn)實人物為基礎(chǔ),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于色,動態(tài)變化各有特征,堪稱海內(nèi)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zhì)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么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jù)資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這些羅漢對我們現(xiàn)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xué)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shù)瑰寶之一。清末學(xué)者梁啟超為“靈巖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shù)才能的高度評價。

         。ㄓ鶗w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為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遺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東山峰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后面的柏樹,活脫脫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傳》中記載,東晉時期高僧來此山說法,講的“猛獸歸伏,亂石點頭”,朗公說“此山,靈邊,為我凈也;它時涅磐當(dāng)埋于此”)

          好,現(xiàn)在我們往西走,面前的這座塔為靈巖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靈巖寺的重要標(biāo)志。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詞為佛教用語,是梵語“避支迦佛陀”簡稱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寶十二年,宋淳儀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歷時63年,距今900多年。該塔高54米,為八角九級十二檐的樓閣式磚塔。塔基刻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的浮雕。塔身為青磚砌筑。東西南北四面設(shè)門。塔檐自下至上逐層遞減,一至四層為重檐,五至九層為單檐,收分得體,門窗古樸,顯得古香古色,莊嚴肅穆。塔頂是鐵制塔剎。有復(fù)缽,相輪,園光,仰月,寶珠組成。另外還有八根鐵鏈分別由救濟塔檐的八尊金剛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級塔檐,可以盡覽靈巖風(fēng)光。

          好的辟支塔參觀到這里,我們接著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shù)量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于磚塔,靈巖寺屬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shù)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在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靈巖寺創(chuàng)建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于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檐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辟半圓拱門,內(nèi)為方形室。東西門均為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shù)的珍貴字資料。

          《息庵禪師道行碑記》,日本和尚邵元為靈住持息庵禪師撰寫的。

          和翠證盟殿亦稱證盟功德,方山證盟殿,平面呈橢圓形,跨進殿門,正中雕有高約五米的釋迦佛像,東西兩壁各有一菩薩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內(nèi)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時,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門朱紅色,故亦稱紅門。

          篇三:導(dǎo)游詞--濟南靈巖寺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名剎古寺靈巖寺!今天我給諸位朋友做導(dǎo)游,我將盡我所能回答你們提出的問題,希望大家載興而來,滿意而歸。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是東岳泰山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靈巖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東黃金旅游線之間,(距泰山主峰約為10公里,距濟南40余公里)以其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和燦爛珠古代文化,吸引無數(shù)海內(nèi)外游人,自古就是聞名的旅游勝地,具有“海內(nèi)四大名剎之首”(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的盛名。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00年榮獲國家首批4A級景區(qū)稱號。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圓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主峰為獅山,因為在遠處望去猶如一頭雄獅蹲伏在那里,所以稱為獅山,山的最高處有一巨大巖石,四壁如削,成為方形,所以最早時人們稱之為方山,北魏時《水經(jīng)注》中稱之為玉符山,也是因為這塊巨石的形狀方方正正,像古代將軍的印璽?古稱將軍印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學(xué)家王世貞曾說“泰山之北最幽處,游泰山不游靈巖不成其游也!钡馁澱Z,從寺院至山巔有殿閣36處,亭閣18座,文物眾多,古跡薈萃,北如蹲獅的方山,東如駱駝的朗公山,南如臥象的竹山,F(xiàn)在就讓我們?nèi)ジ惺芤幌蚂`巖寺的風(fēng)韻吧。

          我們現(xiàn)在來到山門〔金剛殿〕,金剛是金中最剛之意,比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意思。金剛力士,是專門持金剛杵(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守護佛法的天神。這個殿的風(fēng)格屬明清建筑,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守大門守護佛法和寺院的安全。

          走過“聚善”小橋,F(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二山門”,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nèi)塑有護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傳說在須彌山腰有一個山叫犍陀羅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護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稱作四天王。中國內(nèi)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們各是:東方持國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為青色,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為紅色,手繞纏一龍;北方多聞天王,身為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他們各有一個從者,順次是乾闥婆,鳩 荼、龍、夜叉,還各有91子輔佐四王守護十方,據(jù)稱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將,代為管理所屬各處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筑風(fēng)格為單檐硬山頂,房梁五架,兩邊以穿插坊連成整體。柱頭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礎(chǔ)為復(fù)蓮式,系宋代遺物。殿內(nèi)存有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碑刻十七塊。記載了靈巖的歷史沿革及影響。另有鐘樓、鼓樓等附屬建筑(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說)。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大雄寶殿〕,原名為獻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間(公元1102-1110年),是寺僧誦經(jīng)禮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2年),魯藩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內(nèi)后,更名為大雄寶殿。建筑風(fēng)格前后是不一樣的,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后為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shù)才能,F(xiàn)在殿堂是清朝中葉建造。清乾隆22年(公元1757年)愛新覺羅〃弘歷皇帝來靈巖時,曾為此殿題“卓賜名蘭”額及“奇松爾日猶回向,詭石何心忽點頭”楹聯(lián)。殿內(nèi)的石柱及柱礎(chǔ),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也很形象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殿前一平臺,是供高僧講經(jīng)之用。

          〔摩頂松〕,位于大雄寶殿后西側(cè)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頂松,關(guān)于這個名字的來歷取于傳說故事。相傳唐僧去西域取經(jīng)時,臨行前曾來靈巖寺,手摩松樹說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長,歸時東向,使吾門弟子知之!”數(shù)年后,西指的樹枝果然忽向東指。寺僧見了說:我們師傅回來了摩頂松就是這個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問,柏、松不同,為什么這株柏樹要稱松呢,因為“柏”與“悲”諧音,過去有人忌諱“悲”字故將柏改為松。后來有人在這棵樹的旁邊又栽上柿子樹,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筑。(建筑風(fēng)格為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chuàng)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寺中主殿,成為大雄寶殿),現(xiàn)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筑,雖然自創(chuàng)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xiàn)在仍保存著唐宋的建筑風(fēng)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為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為藥師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數(shù)以千計高30厘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每尊羅漢身高101-120厘米,(據(jù)佛學(xué)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羅為花崗巖),而靈羅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xiàn)實人物為基礎(chǔ),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于色,動態(tài)變化各有特征,堪稱海內(nèi)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zhì)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么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jù)資料分析,羅漢系宋代塑造無疑,距今約有900余年。這些羅漢對我們現(xiàn)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xué)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shù)瑰寶之一。清末學(xué)者梁啟超1922年來此游覽,把它譽為“海內(nèi)第一名塑”,現(xiàn)代著名美術(shù)大師劉海粟觀后稱之為“靈巖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shù)才能的高度評價。現(xiàn)在梁眼和劉海粟所書之碑立于千佛殿前兩側(cè)。

          在千佛殿后面有一閣名〔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為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遺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炅、真宗趙恒、仁宗趙禎等御書。金貞佑年間(公元1213-1217年)曾曹兵燹,珍藏御書盡毀,唯閣幸存。御書閣門楣的墻壁縫隙間長出一棵青檀,古枝縱橫,盤根錯節(jié),狀若云朵,稱云檀或銀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龍,又稱龍?zhí),兩樹已有千年的高齡,為稀有樹種之一),視為一大勝景,這樣古怪的青檀在北方還是很少見的。青檀樹根下面是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寺僧仁欽重刊篆書的“御書閣”匾額。順御書閣而下,千佛殿迄東,便是卓錫泉、雙鶴泉、白鶴泉,因為三泉相隔很近,故稱“五步三泉”。

          出了千佛殿可以看到東山峰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后面的柏樹,活脫脫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據(jù)《靈巖志》中記載:靈巖古稱方山,東晉時期高僧朗公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常到方山講經(jīng)說法,講得猛獸歸服,亂石點頭,“靈巖”由此而得名。依山路攀登至此向東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岳獨尊泰山。

          好,現(xiàn)在我們往西走,面前的這座塔為靈巖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靈巖寺的重要標(biāo)志。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詞為佛教用語,是梵語“辟支迦佛陀”簡稱為“辟支佛”,顧名思義辟支塔也就是佛塔。辟支塔建于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儀五年(公元994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歷時63年,距今900多年的歷史。該塔高54米,為八角九級十二檐的樓閣式磚塔。塔基刻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的浮雕。塔身為青磚砌筑。東西南北四面設(shè)門。塔檐自下至上逐層遞減,一至四層為重檐,五至九層為單檐,收分得體,門窗古樸,顯得古香古色,莊嚴肅穆。塔頂是鐵制塔剎。有復(fù)缽,相輪,園光,仰月,寶珠組成。另外還有八根鐵鏈分別由救濟塔檐的八尊金剛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級塔檐,可以盡覽靈巖風(fēng)光。

          好的辟支塔參觀到這里,我們接著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shù)量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于磚塔,靈巖寺屬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shù)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

          〔惠崇塔〕是靈巖寺中最早的建筑,建于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塔高5.3米、為全石建筑,堪與坐落在濟南市歷城區(qū)柳埠鎮(zhèn)的四門塔相媲美。是唐代靈巖寺創(chuàng)建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于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檐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辟半圓拱門,內(nèi)為方形室。東西門均為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shù)的珍貴字資料。在這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為靈巖寺等39代住持息庵禪師撰寫的《息庵禪師道行碑記》碑文。碑高1.63米,寬0.74米。郭沫若來此觀看后題詩道:“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原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xué)倍相親”?梢娤⑩炙蜕凼项}文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佐證。

          〔積翠證盟殿〕亦稱證盟功德、方山證盟殿,是靈巖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漢柏、摩松頂、朗公石、可公床、一線天、對松橋、五步三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橢圓形,跨進殿門,正中雕有高約五米的釋迦佛像,東西兩壁各有一菩薩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內(nèi)有很多唐宋題記,明朝時龕外僧修方形石室,墻壁粉刷成朱紅色,故亦稱紅門。

          我們就游覽到這里,最后,衷心請大家對我的講解提出寶貴意見,熱情歡迎諸位朋友下次來。謝謝大家!

        【靈巖導(dǎo)游詞】相關(guān)文章:

        靈巖云霧隨筆06-11

        五靈巖700字07-25

        重陽登靈巖作文04-26

        游靈巖記原文及賞析07-16

        游靈巖記的原文翻譯03-16

        重陽登靈巖寫景作文06-08

        春游靈巖古洞作文08-30

        重陽登靈巖小學(xué)作文07-11

        游靈巖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1-03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