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實用文檔>《國殤》屈原

        《國殤》屈原

        時間:2024-10-20 20:32:04

        《國殤》屈原

        《國殤》屈原1

          國殤全文翻譯:

        《國殤》屈原

          手拿吳戈啊身穿犀皮甲,戰(zhàn)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云,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zhàn)鼓。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尸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著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實在勇敢啊富有戰(zhàn)斗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國殤對照翻譯: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土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手拿吳戈啊身穿犀皮甲,戰(zhàn)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云,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zhàn)鼓。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尸首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著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實在勇敢啊富有戰(zhàn)斗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國殤

          作者:屈原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注釋 (1)吳戈:戰(zhàn)國吳地所制的戈(因制作精良鋒利而著名)。操:拿著。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鎧甲。

          (2)轂:(gǔ)車的輪軸。錯轂;指兩國雙方激烈交戰(zhàn),兵士來往交錯。轂是車輪中心插軸的地方。短兵;指刀劍一類的短兵器。

          (3)旌:(jīng)旌蔽日兮敵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陽,敵兵好像云一樣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裝飾的旗子。

          (4)矢交墜兮士爭先;是說雙方激戰(zhàn),流箭交錯,紛紛墜落,戰(zhàn)士卻奮勇爭先殺敵。矢:箭。

          (5)凌:侵犯。躐(liè,音“列”):踐踏。行(háng):行列。

          (6)左驂(cān):古代戰(zhàn)車用四匹馬拉,中間的兩匹馬叫“服”,左右兩邊的叫“驂”。殪(yì義):緇地而死。右:指右驂。刃傷;為兵刃所傷。

          (7)霾兩輪兮縶四馬:意思是把(戰(zhàn)車)兩輪埋在土中,馬頭上的韁繩也不解開,要同敵人血戰(zhàn)到底。霾(mái,埋)。通“埋”?{(zhí,直);絆住。援,拿。玉枹,嵌玉飾的.鼓槌。

          (8)援玉枹(fú)兮擊鳴鼓:主帥鳴擊戰(zhàn)鼓以振作士氣。援:拿著。枹:用玉裝飾的鼓槌。(9)天時:天意。墜:通“懟”(duì),恨。威靈怒:神明震怒。

          (10)嚴殺:酣戰(zhàn)痛殺。棄原野;指骸骨棄在戰(zhàn)場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說戰(zhàn)士抱著義無反顧的必死決心。

          (12)忽:指原野寬廣無際。超:通“迢”。

          (13)挾(音“鞋”);攜,拿。秦弓:戰(zhàn)國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較遠而著名)。

          (14)首身離:頭和身體分離,指戰(zhàn)死。懲:恐懼,悔恨。

          (15)誠:果然是,誠然。武,力量強大。

          (16)終:始終。

          (17)神以靈:指精神永存。

          (18)魂魄毅兮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為鬼雄",子:指戰(zhàn)死者。鬼雄:鬼中雄杰。

          通假字 被通“披”霾通“埋”反通“返”

          譯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戰(zhàn)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

          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云,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

          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

          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zhàn)鼓。

          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尸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

          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首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

          實在勇敢啊富有戰(zhàn)斗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賞析 《九歌》中的《國殤》,是一首追悼為國犧牲的將士的挽歌。據(jù)說,

          人是為楚懷王十七年(前312),秦大敗楚軍于丹陽、藍田一役而寫(當然,不同的說法也很多)。

          全詩生動地描繪了一次戰(zhàn)役的經(jīng)過:將士們身披犀甲,手持吳戈,人人奮勇爭先,與敵人展開了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只見戰(zhàn)旗遮蓋住太陽,戰(zhàn)鼓震天動地。流矢在陣地上紛紛墜落,雙方戰(zhàn)車交替,車輪深深地陷入泥土中,四匹馬掙扎著,還是拉不起來。由于敵軍眾多,我軍傷亡慘重,左側(cè)的邊馬倒下了,右側(cè)的邊馬也被兵刃殺傷。壯士們身佩長劍,腋夾秦弓,捐軀于寥廓超遠的疆場。

          詩人熱烈地禮贊道:英雄們真是意志剛強、武力強大,身雖死而志不可奪!他們死而有知,英靈不泯,在鬼中也是出類拔萃的英雄!

          背景 此詩是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愛國主義精神在詩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全詩極寫衛(wèi)國壯士在戰(zhàn)斗中勇武不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謳歌他們?yōu)榫S護祖國尊嚴、解除人民災(zāi)難而獻身的精神?犊瘔训母璩粌H寄托了對陣亡士卒的哀思,而且表達了詩人與祖國同休戚、共命運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激情,有力地說明,詩人和人民大眾愛憎態(tài)度是完全一致的。

        《國殤》屈原2

          《國殤》

          先秦:屈原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魂魄毅兮 一作:子魂魄兮)

          《國殤》譯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戰(zhàn)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

          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云,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

          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

          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zhàn)鼓。

          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尸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

          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首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

          實在勇敢啊富有戰(zhàn)斗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國殤》注釋

          國殤:指為國捐軀的人。殤: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難的人。戴震《屈原賦注》:“殤之義二:男女未冠(男二十歲)笄(女十五歲)而死者,謂之殤;在外而死者,謂之殤。殤之言傷也。國殤,死國事,則所以別于二者之殤也!

          操吳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著吳國的戈,身上披著犀牛皮制作的甲。吳戈:吳國制造的戈,當時吳國的冶鐵技術(shù)較先進,吳戈因鋒利而聞名。被,通“披”,穿著。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鎧甲,特別堅硬。

          車錯轂(gǔ)兮短兵接:敵我雙方戰(zhàn)車交錯,彼此短兵相接。轂:車輪的中心部分,有圓孔,可以插軸,這里泛指戰(zhàn)車的輪軸。錯:交錯。短兵:指刀劍一類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敵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敵兵像云一樣涌上來。極言敵軍之多。

          矢交墜:兩軍相射的箭紛紛墜落在陣地上。

          凌:侵犯。躐(liè):踐踏。行:行列。

          左驂(cān)殪(yì)兮右刃傷:左邊的驂馬倒地而死,右邊的驂馬被兵刃所傷。殪:死。

          霾(mái)兩輪兮縶(zhí)四馬:戰(zhàn)車的兩個車輪陷進泥土被埋住,四匹馬也被絆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戰(zhàn),在激戰(zhàn)將敗時,埋輪縛馬,表示堅守不退。

          援玉枹(fú)兮擊鳴鼓:手持鑲嵌著玉的鼓槌,擊打著聲音響亮的戰(zhàn)鼓。先秦作戰(zhàn),主將擊鼓督戰(zhàn),以旗鼓指揮進退。枹:鼓槌。鳴鼓:很響亮的鼓。

          天怨神怒。天時:上天際會,這里指上天。

          天時懟:指上天都怨恨。懟:恨。威靈:威嚴的神靈。

          嚴殺盡兮棄原野:在嚴酷的廝殺中戰(zhàn)士們?nèi)妓廊,他們的尸骨都丟棄在曠野上。

          嚴殺:嚴酷的廝殺。一說嚴壯,指士兵。盡:皆,全都。

          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還。反:通“返”。

          忽:渺茫,不分明。

          超遠:遙遠無盡頭。

          秦弓:指良弓。戰(zhàn)國時,秦地木材質(zhì)地堅實,制造的弓射程遠。

          首身離:身首異處。心不懲:壯心不改,勇氣不減。懲:悔恨。

          誠:誠然,確實。以:且,連詞。武:威武。

          終:始終。凌:侵犯。

          神以靈:指死而有知,英靈不泯。神:指精神。

          鬼雄:戰(zhàn)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為鬼中的豪杰。

          《國殤》創(chuàng)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楚懷王和楚頃襄王時代。當時秦國經(jīng)過商鞅變法,在戰(zhàn)國七雄中后來居上,擴張勢頭咄咄逼人,楚國成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對象之一。但楚懷王卻放棄了合縱聯(lián)齊的正確方針,一再輕信秦國的空頭許諾,與秦交好,當秦國的諾言終成畫餅時,秦楚交惡便不可避免。自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國曾經(jīng)和秦國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都是秦勝而楚敗。僅據(jù)《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戰(zhàn)于丹陽(在今河南西峽以西一帶),楚軍大敗,大將屈匄被俘,甲士被斬殺達8萬,漢中郡為秦所有。楚以舉國之兵力攻秦,再次大敗于藍田。

          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與齊、韓、魏聯(lián)合攻楚,殺楚將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陽北)。次年,楚軍再次被秦大敗,將軍景缺陣亡,死者達2萬。再次年,秦攻取楚國8城,楚懷王被騙入秦結(jié)盟,遭到囚禁,其子頃襄王即位。頃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再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攻取析(今河南西峽)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據(jù)以上統(tǒng)計,楚國就有15萬以上的將士在與秦軍的血戰(zhàn)中橫死疆場。后人指出:《國殤》之作,乃因“懷、襄之世,任饞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怒神怨,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尸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原蓋深悲而極痛之”。古代將尚未成年(不足20歲)而夭折的人稱為殤,也用以指未成喪禮的無主之鬼。按古代葬禮,在戰(zhàn)場上“無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斂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稱為“殤”的無主之鬼。在秦楚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疆場的楚國將士因是戰(zhàn)敗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無人替這些為國戰(zhàn)死者操辦喪禮,進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創(chuàng)作了這一不朽名篇。

          《國殤》鑒賞

          《九歌》是一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據(jù)民間祭神樂歌的再創(chuàng)作。《九歌·國殤》取民間“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難的愛國將士,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樂歌分為兩節(jié),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yōu)閲柢|的高尚志節(jié)。由第一節(jié)“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zhàn)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zhàn)陣,欲長驅(qū)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zhàn)陣中有一輛主戰(zhàn)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cè)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cè)的驂馬也被砍傷,但它的主人——楚軍統(tǒng)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zhàn)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里,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zhàn)鼓。一時戰(zhàn)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zhàn)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尸體,靜臥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lǐng)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zhàn),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于他們自披上戰(zhàn)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shù),心無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詩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chǎn)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chǎn)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杰,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xiàn)存史料尚不能指實這次戰(zhàn)爭發(fā)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shù)次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并且大多數(shù)是楚國抵御秦軍入侵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fā),說此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后,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鼻俗髟陧灥筷囃鰧⑹康耐瑫r,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yè)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zhí)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此篇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qū)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jié)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國殤》作者介紹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zhàn)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nèi)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jié)據(jù)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創(chuàng)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jīng)》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積極影響。

        《國殤》屈原3

          《九歌·國殤》

          朝代:先秦

          作者:屈原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譯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戰(zhàn)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

          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云,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

          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

          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zhàn)鼓。

          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尸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

          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首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

          實在勇敢啊富有戰(zhàn)斗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創(chuàng)作背景

          在屈原生活的楚懷王和楚頃襄王時代,秦國經(jīng)過商鞅變法,在戰(zhàn)國七雄中后來居上,擴張勢頭咄咄逼人,楚國成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對象之一。但楚懷王卻放棄了合縱聯(lián)齊的正確方針,一再輕信秦國的空頭許諾,與秦交好,當秦國的諾言終成畫餅時,秦楚交惡便不可避免。自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國曾經(jīng)和秦國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都是秦勝而楚敗。僅據(jù)《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戰(zhàn)于丹陽(在今河南西峽以西一帶),楚軍大敗,大將屈殤被俘,甲士被斬殺達8萬,漢中郡為秦所有。楚以舉國之兵力攻秦,再次大敗于藍田。

          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與齊、韓、魏聯(lián)合攻楚,殺楚將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陽北)。次年,楚軍再次被秦大敗,將軍景缺陣亡,死者達2萬。再次年,秦攻取楚國8城,楚懷王被騙入秦結(jié)盟,遭到囚禁,其子頃襄王即位。公元前298年(頃襄王元年),秦再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攻取析(今河南西峽)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據(jù)以上統(tǒng)計,楚國就有15萬以上的將士在與秦軍的血戰(zhàn)中橫死疆場。后人指出:《國殤》之作,乃因“懷、襄之世,任饞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怒神怨,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尸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原蓋深悲而極痛之”。古代將尚未成年(不足20歲)而夭折的人稱為殤,也用以指未成喪禮的無主之鬼。按古代葬禮,在戰(zhàn)場上“無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斂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稱為“殤”的無主之鬼。在秦楚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疆場的楚國將士因是戰(zhàn)敗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無人替這些為國戰(zhàn)死者操辦喪禮,進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創(chuàng)作了這一不朽名篇。

          詩人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于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nèi)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nèi)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后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jié)據(jù)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等。在詩中抒發(fā)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楚國的熱愛,體現(xiàn)了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創(chuàng)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jīng)》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積極影響。

          生平事跡

          屈原的事跡,主要見載于司馬遷的《史記》。根據(jù)《離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日(公元前340年12月21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誕生于楚國丹陽,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

          從屈原的作品中看,他作為貴族參與了楚國的巫術(shù)活動?脊盼墨I表明,楚國上層貴族信巫成風。 學者稱:“將江陵楚墓竹簡所載諸神和《楚辭·九歌》祭祀的神靈進行對應(yīng)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竹簡所載的神與《九歌》所描寫的神都是相互配套的,各自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系列,這進一步為人們了解屈原當年從事巫術(shù)活動的具體內(nèi)容提供了旁證材料!

          屈原生活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為實現(xiàn)振興楚國的`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后,轉(zhuǎn)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wù),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nèi)奸,同時以“獻商于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lián)盟”的活動,使齊楚聯(lián)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guān)相會,屈原力勸不可,然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jié)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兩年后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后,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jié)為婚姻,以求暫時茍安。由于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并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yù)示著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jīng)無望,也曾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愛戀故土,于悲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國殤》屈原4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亦兮為鬼雄。

          [譯文]身體雖然死了,但精神永不磨滅,永遠是鬼界中的英雄。

          [出自]戰(zhàn)國屈原《楚辭·九歌·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亦兮為鬼雄。

          注釋:

          此詩是追悼陣亡士卒的挽詩。國殤:指為國捐軀的人。戴震《屈原賦注》:“殤之義二:男女未冠(男二十歲)笄(女十五歲)而死者,謂之殤;在外而死者,謂之殤。殤之言傷也。國殤,死國事,則所以別于二者之殤也!

          操吳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著吳國的戈,身上披著犀牛皮制作的甲。吳戈:吳國制造的戈,當時吳國的冶鐵技術(shù)較先進,吳戈因鋒利而聞名。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鎧甲,特別堅硬。

          車錯轂(gǔ)兮短兵接:敵我雙方戰(zhàn)車交錯,彼此短兵相接。轂:車輪的中心部分,有圓孔,可以插軸,這里泛指戰(zhàn)車的輪軸。短兵:指刀劍一類的短兵器。

          敵若云:敵兵眾多如云。

          凌:侵犯。

          躐(liè):踐踏。

          行:行列。

          左驂(cān)殪(yì)兮右刃傷:左邊的驂馬倒地而死,右邊的驂馬被兵刃所傷。

          霾(mái)兩輪兮縶(zhí)四馬:戰(zhàn)車的兩個車輪陷進泥土被埋住,四匹馬也被絆住了。霾:通“埋”。

          援玉枹(fú)兮擊鳴鼓:手持鑲嵌著玉的鼓槌,擊打著聲音響亮的戰(zhàn)鼓。先秦作戰(zhàn),主將擊鼓督戰(zhàn),以旗鼓指揮進退。

          天時懟兮威靈怒:天地一片昏暗,連威嚴的神靈都發(fā)起怒來。天怨神怒。天時:上天際會,這里指上天。天時懟(duì):指上天都怨恨。懟:怨恨。威靈:威嚴的神靈。

          嚴殺盡兮棄原野:在嚴酷的廝殺中戰(zhàn)士們?nèi)妓廊ィ麄兊氖嵌紒G棄在曠野上。嚴殺:嚴酷的廝殺。一說嚴壯,指士兵。盡:皆,全都。

          反:通“返”。

          忽:不分明。

          超遠:遙遠無盡頭。

          秦弓:指良弓。戰(zhàn)國時,秦地木材質(zhì)地堅實,制造的弓射程遠。

          首身離:身首異處。

          心不懲:壯心不改,勇氣不減。懲:終止。

          以:且,連詞。武:威武。

          凌:侵犯。

          神:精神。

          鬼雄:戰(zhàn)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為鬼中的豪杰。

          譯文

          手持吳戈啊,身披利甲,車輪交錯啊,短兵廝殺。

          旌旗蔽日啊,敵兵如云,將士爭先啊,亂射交叉。

          軍陣被侵啊,隊列遭踏,左驂慘死啊,右驂被扎。

          車輪深陷啊,絆住戰(zhàn)馬,揮動鼓槌啊,戰(zhàn)鼓猛撾!

          蒼天怨恨啊,神靈震怒,傷亡殆盡啊,尸橫荒沙。

          出征人兒啊,一去不返,野原茫茫啊,路途遙遐。

          身佩長劍啊,秦弓在手,身首分離啊,壯心無瑕。

          勇盈于衷啊,武彰于外,終顯剛強啊,不可凌加。

          身雖已逝啊,英靈永在,神魂剛毅啊,鬼雄堪嘉。

          這是《楚辭·九歌》中的一篇!冻o·九歌》是屈原據(jù)民間祭神樂歌的再創(chuàng)作。“殤”,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難的人!皣鴼憽奔词菫閲柢|的戰(zhàn)士。此詩即是取民間“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難的愛國將士,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這首詩歌是祭祀保衛(wèi)國土戰(zhàn)死的將士的祭歌,歌頌了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樂歌分為兩節(jié),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yōu)閲柢|的高尚志節(jié)。由第一節(jié)“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zhàn)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zhàn)陣,欲長驅(qū)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zhàn)陣中有一輛主戰(zhàn)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cè)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cè)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tǒng)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zhàn)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里,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zhàn)鼓。一時戰(zhàn)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zhàn)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尸體,靜臥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lǐng)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zhàn),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于他們自披上戰(zhàn)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shù),心無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詩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chǎn)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chǎn)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杰,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xiàn)存史料尚不能指實這次戰(zhàn)爭發(fā)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shù)次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并且大多數(shù)是楚國抵御秦軍入侵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fā),說此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后,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yè)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zhí)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的《國殤》,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此篇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qū)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jié)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賞析:

          《國殤》是《九歌》中的一篇,是追悼為國捐軀的將士的祭歌。國殤(shang傷):指為國犧牲的將士。楚懷王在位期間,楚國同秦國幾次較大的戰(zhàn)爭,大多是楚國抵御強敵的自衛(wèi)戰(zhàn)爭。

          在這首詩中,詩人對為國捐軀的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質(zhì),給予高度評價,贊美他們活著是人中的英雄,死了是鬼中的豪杰。熱情歌頌了楚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毅的性格。這首詩盡管是直賦其事,但既有比喻,又有想象,把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和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融匯在全詩之中。風格悲壯,情調(diào)激昂,是《九歌》中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

          《國殤》是屈原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組樂歌——《九歌》中的一首,內(nèi)容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樂歌分為兩節(jié),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yōu)閲柢|的高尚志節(jié)。由第一節(jié)“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zhàn)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zhàn)陣,欲長驅(qū)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zhàn)陣中有一輛主戰(zhàn)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cè)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cè)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tǒng)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zhàn)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里,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zhàn)鼓。一時戰(zhàn)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zhàn)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尸體,靜臥荒野。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lǐng)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zhàn),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于他們自披上戰(zhàn)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shù)兀臒o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迸。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chǎn)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chǎn)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杰,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依現(xiàn)存史料,我們尚不能指實這次戰(zhàn)爭發(fā)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shù)次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并且大多數(shù)是楚國抵御秦軍入侵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fā),說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國殤》不是祭祀人鬼或人神的祭祀詩,而是一篇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詩,是為悼念和歌頌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而作的詩歌,是楚辭中的一篇兵學文獻,反映了先秦時期的戰(zhàn)爭狀況,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戰(zhàn)爭樣式、作戰(zhàn)方式、兵種構(gòu)成、武器貿(mào)易、征兵制度以及《孫子兵法》的成書研究,都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是研究古代兵學文化與軍事制度不可多得的文獻。

          《國殤》是屈原贊頌為國捐軀的楚軍將士的一篇敘事詩,反映了戰(zhàn)國末期的戰(zhàn)爭情況,是楚辭中唯一描述戰(zhàn)爭的作品,是一篇重要的兵學文獻。一、《國殤》的主題不是祭祀人鬼或人神,而是敘述與歌頌楚軍對敵作戰(zhàn)與陣亡的將士,其風格不是浪漫主義祭祀詩,而是現(xiàn)實主義敘事詩《國殤》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國殤》選自《楚辭》中的《九歌》。

          這篇作品反映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濃厚的愛國思想和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一篇場面恢宏,情意慷慨激昂的愛國主義詩篇,主要寫作特征是:一、選材氣勢宏大,成功塑造了鮮明的群體形象《國殤》是追悼為國捐軀英勇將士的祭歌。屈原從戰(zhàn)爭敵勝我敗著筆,選材氣勢恢宏,場面龐大,情緒悲壯激昂,振聾發(fā)聵,給人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受。“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倍嗝歹r明立體的人物形象,多么浩氣長空的英雄氣概!寥寥數(shù)句,讓我們體味到了古戰(zhàn)場上激烈拼殺的血腥場景,也讓我們看到了楚軍將士寧死不屈,人雖敗精神不倒的大無畏精神。這種選材充分體現(xiàn)了屈原對楚國的熱愛和對楚軍將士無限崇仰的真摯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戰(zhàn)士的集體群像。二、運用多種手法,生動再現(xiàn)悲壯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本詩戰(zhàn)斗場面的描寫異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寫戰(zhàn)斗過程,詩句不多,但內(nèi)容豐富、筆法靈活。短短十句詩記敘了楚軍披掛上陣,與敵交戰(zhàn),兵敗身死的完整過程。其中既寫了敵軍人多勢重,進攻兇猛,又寫了楚軍士氣昂揚,奮力死戰(zhàn);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墜的細節(jié)描寫,又有天怨地怒、尸橫原野的氣氛渲染,既寫了士兵被堅執(zhí)銳,奮力沖殺,也寫了將帥援枹擊鼓,臨陣指揮。從寫法上,作者采用了三個結(jié)合:把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結(jié)合,把動態(tài)描繪與靜止畫面結(jié)合,把暗寫敵人兇猛與明寫楚軍奮勇結(jié)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映襯,使當時戰(zhàn)斗場面如同浮雕般強烈地凸現(xiàn)在讀者面前。此外詩中還用夸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形容敵方的人多勢盛,渲染戰(zhàn)斗氣氛,對將士們面對強敵不畏懼的精神起到了側(cè)面烘托的作用。三、采用敘贊呼應(yīng),完滿表現(xiàn)了詩的中心思想.《國殤》顧名思義是為悼念死難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寫的這篇詩不僅僅是為了祭悼亡靈,抒發(fā)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陣亡將士的戰(zhàn)斗精神和英雄氣概來激勵民心士氣,感召人們同仇敵愾,雪洗恥辱,以振興楚國。圍繞這個主題,這首詩在謀篇時采用了敘和贊前后呼應(yīng)、緊密結(jié)合的方法。本詩第一部分描寫戰(zhàn)爭情況,第二部分贊頌烈士們的業(yè)績和精神。前者敘的內(nèi)容是后者贊的依據(jù),后者贊的詞句是前者敘的深化。兩者有機聯(lián)系,互相映襯,完滿地表現(xiàn)了詩的中心思想。四、句式齊整精練,增強了全詩的莊嚴肅穆感.屈原大多數(shù)作品的語言浪漫主義色彩濃厚,詞藻華美,花團錦簇,而在《國殤》這篇詩中,由于題材的肅穆感,屈原采用了質(zhì)樸通俗、剛勁堅定的語句。句式上也是整齊精練,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個字又都用“兮”字這樣相同的句式,不僅增強了詩的節(jié)奏感,也使情感表達越顯莊重,特別是最后兩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把作者對愛國將士們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強了全詩的悲壯美。

        《國殤》屈原5

          《國殤》

          屈原

          操吳戈兮被犀甲,

          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

          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

          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摯四馬,

          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

          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

          子魂魄兮為鬼雄。

          譯文:

          手拿吳戈啊身穿犀皮甲,戰(zhàn)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云,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zhàn)鼓。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尸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著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實在勇敢啊富有戰(zhàn)斗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賞析:

          全詩可分兩大段。從開頭至“嚴殺盡兮棄原野”為第一段,是敘寫將士們與敵人激戰(zhàn)及壯烈犧牲的經(jīng)過。

          首句“操吳戈兮被犀甲”。吳戈,是吳國制造的戈。吳國在古代以制造鋒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寶劍干將、鏌铘就出在吳國。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鎧甲!吨芏Y?冬官考工記?函人》記載:“犀甲壽百年。”(《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但作者此處用“吳戈”、“犀甲”二詞,并不是要說明楚軍裝備的精良,而是要描繪出楚國將士的雄姿。而描繪將士的雄姿,恰又為下文描寫他們犧牲之壯烈打下了基礎(chǔ):這是一群英雄戰(zhàn)士奔赴戰(zhàn)場,去和敵人作殊死的戰(zhàn)斗。因此,開頭這一句對楚國將士雄姿的描繪,對全詩悲壯氣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作者筆力一轉(zhuǎn),展開了對戰(zhàn)場情景的描寫。“車鍺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寫初戰(zhàn)時的情景!办罕稳召鈹橙粼啤笔钦f敵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們?nèi)藬?shù)眾多,遠遠超出了我軍之上,像是被狂風驅(qū)趕的滿天烏云,黑壓壓地向我方陣地涌了過來。這一句不僅寫出了敵人的強大、聲勢的兇猛,以反襯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同時也是用濃筆重墨,描繪出了濃烈的戰(zhàn)場氣氛: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增強了全詩的悲壯色彩。

          盡管面對著強大的敵人,楚國的將士們?nèi)耘f奮勇爭先,冒著飛蝗般的箭雨,沖上前去,和敵人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败囧e轂兮短兵接”,我們的耳中仿佛聽到了沉悶的戰(zhàn)車相撞聲,戈劍相擊的叮當聲,戰(zhàn)士們嘶啞的吶喊聲。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折江河,勢崩雷電!保ɡ钊A《吊古戰(zhàn)場文》)一場多么驚驚心動魄的廚殺呵!

          但是,畢竟敵我力量懸殊。楚國的將士漸漸力不能支了。“凌余陣兮躐余行”六句,描寫了他們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壯烈犧牲的經(jīng)過:戰(zhàn)陣被沖亂了,行列被沖跨了,駕車的戰(zhàn)馬或死或傷,為國家獻身的時刻到了!楚國的將士們將剩余戰(zhàn)車的兩輪埋入土中,用繩索將駕車的戰(zhàn)馬羈絆在一起一一這是古代車戰(zhàn)中所謂“方馬埋輪”的'戰(zhàn)術(shù)。盡管古代軍事家孫子認為這種戰(zhàn)術(shù)“末足恃也”(《孫子?九地》),但楚國將士們此刻正是運用這一戰(zhàn)術(shù)行動,來表示他們必死的決心。而作為楚軍統(tǒng)帥的將領(lǐng),則拼盡全力,擂響了最后的戰(zhàn)鼓。這震天撼地的鼓聲,向敵人威嚴地宣告:楚國的將士個個都是英雄,他們至死不會在敵人面前表現(xiàn)出絲毫的怯懦和恐懼!但是,鼓聲終于沉寂了,楚軍將士的尸體橫陳在廣闊的原野上,他們?nèi)w為國捐軀了。

          從“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結(jié)束,為第二段,是作者對犧牲將士的哀悼與頌揚。

          “出不入”四句緊承上文,寫出了作者對“嚴殺盡兮棄原野”的將士們無比沉痛的悼念:祖國的英雄們呵,你們一去不復返了。在那遙遠的曠野里,你們安息了,永遠地安息了!但是,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僅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這兩個同義重復的詞組,寫出了楚國將士受命忘身、義無反顧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游了“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皫чL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二句寫戰(zhàn)死者死后仍保持著戰(zhàn)斗的雄姿,更加深了這種悲壯氣氛。

          詩的最后四句,作者懷著極大的敬意,對為國犧牲的將士作了熱血沸騰的頌揚。既頌揚他們生前的勇武剛強、凜不可犯;更頌揚他們死后威靈顯赫,永為鬼雄。這最后四旬,是寫實,也是祝禱;是對死者的頌揚,也是對生者的激勵。全詩激昂慷慨、悲憤壯烈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國殤》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淚交并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贊歌。古代流傳至今的祭詩、祭文何止千數(shù),但寫得如此激動人心、鼓舞斗志的,卻絕無僅有。這首先是由詩歌所產(chǎn)生的時代環(huán)境決定的。

          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楚國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新點。由于楚懷王、頃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國接連大敗于強秦,喪城失地,犧牲慘重!妒酚?楚世家》對此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楚國人民是富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tǒng)的人民!俺m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之所以會產(chǎn)生,就有這樣一個重要因素在內(nèi)。慘重的犧牲并沒有把他們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報仇雪恨的決心。這就是《國蕩》這一悲壯祭歌得以產(chǎn)生的土壤和條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應(yīng)歸功于偉大詩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末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離騷》)的愛國志士,因此他才能寫出“首身離兮心不懲”、“終剛強兮不可凌”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正因為屈原自已是一個從不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國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國殤》對那些犧牲了的將士才會是充滿了敬意的頌揚,而不是凄凄慘慘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試與號稱“燕許大手筆”的唐燕國公張說所寫的《吊國瘍文》相較:

          見馬血兮夜然,聞殤魂兮雨哭。君王按金鼓而氣憤,撫珠鈴而淚滋。橫萬里兮抽恨,吊群山而寫悲…殪原野兮奈何?違君親兮不見。于戲,何天命之奄忽,俾仁義之禮兵,為蠻夷之俘骨。

          雖然張**也有“橫萬里”、“吊群山”等氣象蒼莽的詞句,但作者只是用來形容“悲”、“恨”的深廣無窮而已,決不能給人以鼓舞斗志的力量。至于梁簡文帝蕭綱的《祭戰(zhàn)亡者文》曰:“降夫既旋,功臣又賞。班荷元勛,蘇逢漏網(wǎng)。校尉霑榮,屬國蒙獎。獨念斷魂,長畢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聞身沒,詎辯名傳!保ā端囄囊泳邸肪砣耍﹦t只不過是悲嘆身死國事而不蒙恩賞、聲名不傳而已,那就更不足道了?梢院敛豢鋸埖卣f:《國殤》是一首悲壯的愛國主義的贊歌,是千年祭文之絕調(diào)!

          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壯動人,除了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簡練的筆觸勾畫出楚國將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操吳戈今被犀甲”,“帶長劍兮挾秦弓”二句,一寫生前,一寫死后,均十分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楚國將士的勇武姿態(tài)和至死不屈的氣概,增強了詩歌的悲壯色彩。

          通過戰(zhàn)場景象的描寫來烘托、渲染楚軍將士犧牲的英勇悲壯,是本詩的又一成功之處。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外,我們再看“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二旬!皣罋⒈M兮棄原野”雖然景象很悲慘,但“天時墜兮威靈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時戰(zhàn)場上狂風怒吼,飛沙走石,好像天神在為楚軍將士的壯烈犧牲而悲愴,而憤怒呼號。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種悲壯的氣氛,接下去該“嚴殺盡兮棄原野”一句,感覺上就不是悲慘、不是恐怖,而是一種英勇獻身的悲壯。

        【《國殤》屈原】相關(guān)文章:

        《國殤》教學設(shè)計12-11

        《離騷》屈原讀后感(精選11篇)06-01

        用戶協(xié)議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