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
《巍巍中山陵》1
教學設計A
創(chuàng)意說明:本文以說明為主,同時不少段落運用了描寫。這篇設計在引導學生掌握課文要點時,加強誦讀的訓練,使學生在誦讀中體會生動形象的語言在說明文中的作用。
1、導入,介紹孫中山先生對中國革命所作的貢獻,突出民主革命的先驅、革命的先行者。
2、請去過中山陵的學生介紹中山陵。
。场⒄b讀課文,注意讀準下列字音:巉Q遙悖璦ⅲ盍殍眩輳楱雌巒櫻簦酲龜趺fū參錯cēncuò纖細xiān等。
4、結合探究二,了解中山陵總體布局和組成部分以及說明的順序。①學生填圖,教師解說“鐘”形。②歸納說明順序:按空間順序由外而內,由總體到局部(由南而北、由下而上)。
。怠⒀凶x第2段,①學生誦讀,體味優(yōu)美的語言。②探究:為什么這一段用較多文字描寫鐘山地理形勢、優(yōu)美景色?(因為鐘山山形雄偉而險峻,景色優(yōu)美,孫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這也是鐘山南麓被選做中山陵墓址的原因。)
6、研讀第9段,①反復誦讀,欣賞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佳句。②隨文學習所用的修辭手法。③探究:景物描寫的作用(描寫和說明相結合,使客觀事物得到準確貼切的表現,增強了說明的效果,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回顧小結:中山陵的主要特征,“巍巍”的含義(①陵園建筑群體的規(guī)模氣勢。②它在廣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教學設計B
創(chuàng)意說明:本文中包含不少歷史、文化知識,這篇設計重點指導學生細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積累知識,掌握閱讀的方法。
教學步驟:
1、導入,出示相關圖片,展示孫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大字。①請學生解釋意思,說明出處。②教者歸納:“天下為公”源于《禮記大同》,是孫中山先生追求的社會理想,他為此奮斗了一生。這也是人民愛戴孫中山先生的原因。③解說課題“巍巍”的含義。
2、學生默讀課文,同桌合作探究,小結應積累的知識,制作資料卡片。
3、請幾對同桌示范探究過程,檢查知識積累,師生共同點評。引導學生就下列話題展開討論:①哪10個朝代、政權先后在南京建都?②“先驅”的含義。③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入選的原因有哪些?④文章按怎樣的順序說明中山陵?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⑤設計者怎樣體現陵園的莊嚴肅穆和孫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4、知識積累小結,投影顯示:卡片一:南京是10朝古都,先后有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在此建都?ㄆ褐猩搅昱d建于鐘山風景區(qū),于1926年1月動工,1931年10月竣工。是辛亥革命以后,我國為革命領導人興建的一座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陵墓?ㄆ褐猩搅甑脑O計者是呂彥直,中山陵的`鐘形圖案有“示警”和“自由”的涵義,它象征著孫中山先生領導中國革命的意義和貢獻,同時又與陵墓所在地的鐘山相吻合?ㄆ模汗すP畫——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工整,注意細部的描繪;潑墨畫——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蘸墨汁大片地灑在紙上,畫出物體形象,像把墨汁潑上去一樣;寫意畫——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求工細,注重神態(tài)的表現和抒發(fā)作者的情趣?ㄆ澹簩O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先驅,他領導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于1925年3月病逝于北京,1929年6月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教學設計C
創(chuàng)意說明:中山陵不僅是孫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也是著名的游覽勝地——鐘山風景區(qū)的一部分。這篇設計把讀寫說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寫作說明文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步驟:
1、導入,簡介孫中山和中山陵。
2、學生閱讀課文,理清下列問題:①中山陵的主體特征和組成部分。②文章按怎樣的順序介紹說明?③找出文中生動說明的段落并誦讀。
3、組織討論:把本文提供的材料改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游覽區(qū)簡介,應怎樣取舍?(要突出鐘山風景區(qū)的景色優(yōu)美;突出介紹中山陵的規(guī)模和建筑特點;略寫孫中山先生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中山陵的興建過程;補寫去中山陵的交通路線和周邊景點等。)
4、學生寫作后進行交流、點評。
。怠⒖谡Z訓練:假若你是一名導游,正帶領一批游客乘車行駛在從中山門開始的寬闊的陵園大道上,你現在開始向游客介紹中山陵……(要求學生細讀課文,按游覽順序,把握每一景點的要點,模擬導游。)
《巍巍中山陵》2
閱讀文段,然后答題。 (一)
在浩蕩的大江之濱,坐落著我國著名的古都南京。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園就位于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
鐘山源自江蘇南部的茅山山脈。茅山山脈北延至南京、鎮(zhèn)江之間,稱為寧鎮(zhèn)山脈。鐘山是寧鎮(zhèn)山脈的最高峰,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千米,南北寬度僅3千米。由于附近大多是積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顯得分外雄偉高大。它的山頂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險峻,但山腰以下漸趨平緩,松柏森郁,草莽綿連。藍色的天幕下,蒼翠的林海與山顛紫紅色的頁巖相互襯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鮮麗而又和諧的大自然的圖畫。相傳孫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務以后,曾到鐘山來打獵,看到周圍的風景優(yōu)美,地勢也很開闊,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肝癌醫(yī)治無效,病逝于北京。根據他生前的愿望,將其陵園建筑在南京的鐘山南麓。
1 之濱之間能否調換?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坐落著我國著名的古都后面,原作有之一二字,編者把它刪了,你認為刪得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寫鐘山的高度、長度都用約,介紹寬度時用僅,能否也換成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山陵為何要建在鐘山?(分點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節(jié)選文由兩個自然段組成。請用扼要的語言,概括這兩自然段的段意。
答: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自碑亭再往北,地勢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臺,全部砌以寬大的石階。石階分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級。石階盡處,就是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中央則矗立著陵園的主體建筑祭殿。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與入口處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過70米,這里視野遼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當陽光燦爛時,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行人車馬,無不纖細入微,仿佛眼前展開了一軸工筆長卷。而當日出日沒之際,在晨煙夕霧的迷蒙中,城猶潛蛇,山若伏鱉,館閣樓臺,隱約參錯,遠峰近樹,依稀可辨,人們又好像面對著大幅的潑墨山水。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風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們展示它那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寬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內立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則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著中山先生的《告誡黨員演說詞》全文。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tài)安詳,栩栩如生。
1.第1自然段大量運用了數字說明,有確數,也有概數,請舉例說明它們的表達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寫大平臺上近觀遠眺,運用了比喻、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描寫生動,文筆優(yōu)美,讀來瑯瑯上口。下面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
A.這段文字,有兩層大的比喻:一是當陽光燦爛時,眼前景色仿佛工筆長卷;二是當日出日沒之際,又像潑墨山水。
B.兩層中又有比喻:方山如屏,秦淮似帶城猶潛蛇,山若伏鱉。
C.這四個比喻又構成兩組對偶句。城猶潛蛇,山若伏鱉是比喻兼擬人。
D.館閣樓臺,隱約參錯,遠峰近樹,依稀可辨
等由四字短語構成排比句,讀來氣勢磅礴。
E.駢句間以散句,既有整齊之美,又有錯綜之美。在說明文中運用描述性文字,是為了使讀者有所感。
3.第2自然段中的畫線字分別說明了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巍巍中山陵閱讀答案
1.不能調換。濱是水邊或近水的地方。間是中間的意思。如果一調換,就不符合實際的`地理位置了。
2.不宜刪去。因為我國古都,除南京外,還有北京、西安等處,有了之一二字,便避免了只此一家之嫌,體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3.不能。約是表示約數,而僅是只的意思,直接用在數量詞前,表示數量少,僅3千米既表示確數,又表示數量少,占地面積不大,對人民生活無不良影響。
4.①鐘山地理環(huán)境雄偉而恢宏(俗稱風水好)②這是總理的遺愿。
5.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其方位 說明中山陵園地理環(huán)境的特點及中山先生生前的愿望。
(二)
1.寬135米,深30米是確數,確切地說明了大平臺的寬度和深度。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是概數(約數),說明了每段石階大致的步數。
2.E(有所感應改做有所知。說明文中的描寫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使讀者有所知。而記敘文中的描寫,才是使讀者有所感。)
3.重檐歇山說明屋頂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屋頂形式之一。(由四個傾斜的屋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和兩側傾斜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墻面組成,形成兩坡或四坡的屋頂,叫重檐歇山)花崗石說明圓柱砌成的材料。黑色說明大理石的顏色。中央偏北處是說明中山石像的位置,端坐平視是說明中山石像的姿勢和眼神,栩栩如生是說明中山石像的高度藝術性。
《巍巍中山陵》3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說明文,本節(jié)課是第一課時,故設計了兩個教學目標一、識記文中生字生詞。二、明確說明對象及特征,學習文章抓住特征說明事物(重點)并體會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難點)
圍繞這兩個教學目標,設計了三個導學題。
1、生字詞
2、找說明對象及說明對象的特點。
3、說說文章是怎樣說明中山陵的“巍巍”的特征的?
從課堂的`教學效果來看,導學三的問題出得有點大,學生回答起來有點困難,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整個課堂一點都不輕松,課堂氣氛也不是很活躍,細想之下,可以把這個問題細化為三個小問題:
(1)課文中哪些地方直接體現了中山陵的巍巍?
(2)這篇課文是介紹中山陵的,但作者為什么用這么多的文字介紹鐘山呢?
(3)你認為哪些建筑、設計能直接表現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偉大形象呢?
在此基礎上做一個總結,學生自學討論起來就容易多了,究其原因,還是自己在備課方面準備得不是很充分。
《巍巍中山陵》4
《巍巍中山陵》這篇課文是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說明文,本單元主要學習建筑類說明文,通過這一組課文的學習,初步引導學生掌握學習說明文的一些知識——明確說明對象、了解事物特征、知道如何圍繞特點進行說明、分析說明順序和掌握常用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課文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有共同點,說明對象、事物特征比較好找,都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建筑物高大的特點。但又有許多不同點,比如中山陵它是一個建筑群,它的高大是通過各部分的高大來簡接說明的,課后的中山陵整體布局圖完成也比較困難,而且課文還很長。所以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將它確定為三個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解決字詞問題,將課文讀通順,明確說明對象及特征。第二課時,再讀課文,弄清每段話的說明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明確課文的結構,理清順序;再細讀第7—11自然段,找到課文中作者說明中山陵各部分之間順序的句子,完成課后的中山陵建筑群的`布局圖。第三課時,精讀課文,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山陵“巍巍”的特點,并對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進行賞析品味。公開課我進行的是第三課時的教學,現就對本節(jié)課的得失反思如下:
本節(jié)課我努力踐行新課改理念,將課堂這一陣地還給學生,將45分鐘教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小組交流。關于第一個目標的實施,為了讓學生不至于無從下手,三個問題的設計可謂改了又改,直至通俗明了。在學生交流匯報時適時點撥,讓學生明白這三個方面并不是相對獨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關于第二個目標,我采用了給出案例,分析總結品味語言的方法和答題格式,讓學生有跡可循。最后,齊讀孫中山的名言,激發(fā)學生銘記先生教誨,繼承先烈遺志,努力發(fā)奮讀書,為中華之騰飛打好基礎的情趣,實現說明文的情感目標。整節(jié)課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作為中學語文教育的新手,我對教材的鉆研還不夠透徹,使得教學中對學生嚴謹的分析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有疏忽。例如賞析生動的描寫性語言時,有這樣一句話:藍色的天幕下,山腰蒼翠的林海與山巔紫紅色的巉巖相互襯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鮮麗而又和諧的大自然圖畫。我只是引導學生分析了“藍色”“蒼翠”“紫紅色”三個表示色彩的詞,可以看出鐘山景色“鮮麗”的特點,卻忽略了對“和諧”一詞的理解。因鉆研教材不透徹,不能引導學生嚴密的品味賞析語言是這節(jié)課最大的遺憾。另外,還有一些小枝小節(jié)也沒有處理好,給學生造成了暫時性的困惑,影響了教學效果。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覺得課前的鉆研教材和合理處理教材對于課堂教學效果奇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師鉆研好了教材,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應付自如,才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個很好引領作用。
《巍巍中山陵》5
“下車了!”隨著同學們的歡呼聲,我們快速向中山陵奔去。一路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當漸漸步入恢宏壯觀的陵區(qū)時,我的心里不禁激蕩起一股莫名的感覺。
我們首先來到陵園廣場,廣場四周,棵棵青松屹立,它們看上去是那樣的蒼勁挺拔,生機勃勃,既象征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又喻示著革命事業(yè)的萬古長青,生生不息。我們順著石路繼續(xù)向前走,一座巍峨聳立的牌坊便映入眼簾,抬頭仰望,由孫中山先生題寫的“博愛”兩個大字赫然立在牌匾中央,仿佛是在告誡人們,要用大海般的`關懷,去關心,呵護每一個人。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392級階梯,8個平臺,對于我們來說,要攀登完如此多的階梯是困難的,可當我們氣喘吁吁到達最后的平臺時,不禁發(fā)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嘆。
祭堂前有三座拱門,分別為“民族,民權,民生”三門,正中門楣上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地正氣”四個大字,表明了孫先生的奮斗理想。再向前進,就是碑亭了,一塊高約六米的碑石上鐫刻著:“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鎦金大字,堂中還有一尊孫先生的大理石像,生動逼真,那偉岸的身軀,那博大的胸懷,不禁使我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延續(xù)兩千余年封建帝制的偉大功績和艱苦奮斗的歷程。在這高大莊嚴的祭堂中,讓我強烈地感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
在不知不覺中,集合令吹響,依依不舍的我們離開了中山陵園。這次中山陵之旅,帶給我的不僅是飽覽美景的喜悅,更多的是對孫中山先生的敬意,他那偉大的革命精神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便像這中山陵般巍巍恢弘!
《巍巍中山陵》6
一、導入新課、揭示目標(1-2分鐘)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南京的風景名勝古跡——中山陵,去領略它的風采。
揭示目標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
2、學習文章是如何按空間順序有重點地說明中山陵的
3、感受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10分鐘左右)
自學提綱:
1、請用一句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中山陵的特征是什么?課文是從哪些方面體現這一特征的?
3、閱讀課文5-11小節(jié),把課后練習2的中山陵鐘形布局圖填完整。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順序介紹中山陵的?
三、合作探究,解決疑難(15分鐘左右)
1、檢查預習:生字詞注音
嵯峨(?? )斷垣(? )頹壁(? ) 靈柩(? )深邃(? )入殮(? )石坊(? )龜趺(? )纖(? )細? 門楣( )參差(? )穹隆(? )巉(? )巖
2、請用一句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這是一篇介紹陵園建筑的'說明文,有條不紊地介紹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環(huán)境、設計特色、修建過程和規(guī)劃特點,準確的說明了中山陵的特征。
3、中山陵的總體特征是什么?課文是從哪些方面體現這一特征的?
“巍巍”
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陵園建筑群體的規(guī)模氣勢;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孫中山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從三個方面體現其特征:(1)用鐘山的雄偉氣勢襯托;(2)用具體的數據說明其高大;(3)從孫中山">從孫中山先生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來表現。
4、請同學們讀讀課文5-11小節(jié),把課后練習2的中山陵鐘形布局圖填完整。并思考問題: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中山陵的?
由外到內,由整體到局部的空間順序。
四、鞏固新知,當堂訓練(15分鐘)
1、教師出示課堂作業(yè)。
完成基訓1-3題。
完成達標訓練題,當堂訂正。
五、課外作業(yè),拓展延伸(3分鐘)
用2-3種說明方法說明一下自己最喜愛的一件物品。
《巍巍中山陵》7
(1)鐘山的本源出自江蘇南部的茅山山脈,它北延至南京、鎮(zhèn)江之間,稱為寧鎮(zhèn)山脈。鐘山是寧鎮(zhèn)山脈的最高峰,海拔約四百六十米,東西走向,長約七公里,南北寬度僅三公里,由于附近大多是沖積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顯得分外雄偉高大。它的山頂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險峻,但山腰以下漸趨平緩,松柏森郁,草莽綿連。在蒼翠的林海與山巔紫紅色的頁巖相互襯映的藍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鮮麗而又和諧的大自然圖畫。
【品析】
說明鐘山的一段,從追溯本源到介紹地理位置,再運用一系列數據描摹全貌,最后按照山頂、山腰的順序細處勾畫山間美景,由總體到局部,有條不紊,娓娓而談,語言準確簡明,優(yōu)美流暢。
文段寫鐘山之高,先與其它諸峰作比較,再點出海拔高度與山形原因;寫鐘山之險,重在山頂,“坡陡崖峭,峰石突!保蜗蠖鴤魃;寫鐘山之奇,一則交待雄偉高大的山形,一則繪蓊郁林海與紫紅頁巖映襯之景;寫鐘山之秀,“松柏森郁,草莽綿連”,措辭精準,字無一多無一少。極盡能事描畫“鮮麗”“和諧”之景,既表現自然麗色,又為后文張本:正因為如此,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葬身于此的愿望,而又正因為鐘山的'地形、環(huán)境,方才襯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氣勢。
。2)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與入口處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過七十米,這里視野遼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當陽光燦爛時,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行人車馬,無不纖細入微,仿佛眼前展開了一軸工筆長卷。而當日出日沒之際,在晨煙夕霧的迷蒙中,城猶潛蛇,山若伏鱉,館閣樓臺,隱約參錯,遠峰近樹,依稀可辨,人們又好像面對著大幅的潑墨山水。
【品析】
平臺位于祭堂前,又是全陵的制高點,此處對平臺所見景色的描繪既準確地說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襯托出了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
“垂直高度差超過七十米”,以具體數據說明平臺是“制高點”,并借此暗示中山先生對中華民族作出的巨大貢獻。接著用“視野遼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對平臺見景進行總寫,而后分寫“陽光燦爛”和“日出日沒之際”兩種情況,條理清晰,層次井然,一步步帶我們進入一個美侖美奐的建筑藝術殿堂的同時,也讓我們領略了文章結構藝術的嚴謹與精巧。
此外,古典風味濃厚的語言令人耳目一新,如“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一句,對偶、比喻綜合運用,有聲有色,動靜相宜。又如喻晴日見景為“工筆長卷”,晨昏見景為“潑墨山水”,獨具匠心地將景色與國畫技法相結合,顯得形象而生動。句式上多用短句,節(jié)奏明快,音律和諧,與內容相得益彰,描繪出了平臺所見壯麗闊大的景象。
這篇說明文有條不紊地介紹了中山陵園的方位、人文環(huán)境、設計特色、修建過程和規(guī)劃特點,準確地說明了中山陵園的建筑特征,表現了它的巍巍氣勢和孫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中山林的巍巍氣勢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說它是孫中山先生品格和謹慎的象征。作者營造中山陵肅穆的氛圍,寄托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思想感情。孫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巍巍中山陵》8
今天我讀了《巍巍中山陵》這篇文章,我被中山陵的漫長而又輝煌的歷史所感染了。
在浩蕩的大江之濱,坐落著我國著名的古都南京。在中國漫長而輝煌的歷史長河中,有十個朝代的政權在此建都。許多叱咤風云的著名人物長眠在這里,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的陵墓---國家重點保護單位中山陵園,就位于南京東郊的中山南麓。
課文有這么一段:中山源自江蘇南部的茅山山脈,茅山山脈北延至南京,鎮(zhèn)江之間,成為寧鎮(zhèn)山脈。鐘山是寧鎮(zhèn)山脈的最高峰,海拔約為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千米,南北寬約3千米,由于附近大多施沖積平原和小丘陵,所以這座山就顯得格外雄偉高大。它的山頂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險峻,但山腰以下漸趨平緩,松柏森郁,草莽綿延,藍色的天幕下,山腰蒼翠的林海與山巔紫紅色的'山巖相互映襯,形成了一幅十分鮮麗而又和諧的大自然的圖畫。千百年來,從皇室到明間在這里進行過種種社會活動,建造了許多第宅、園林、寺塔、壇臺和陵墓,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動人的傳說。悠悠歲月已抹去了絕大多數歷史的痕跡,歷代古人的悲歡離合早已煙消云散,惟有鐘山眾多巍峨的峭石峰石,以及一些殘存的斷垣頹壁,才能為那漫長的過去做出無言的旁證。
由中山陵聯想到祖國,我覺得祖國的大好河山來之不易,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作為21世紀的我們,應該保護好祖先留下來的大好河山。
世上只有自己的祖國才是避風的港灣!我們要改造自己的祖國,讓祖國的“孩子們”回到自己的身邊,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報效祖國。
《巍巍中山陵》9
一.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
生:(清明節(jié))
師:清明節(jié)是我國一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你知道這個節(jié)日有哪些風俗呢
生:(每至此日,人們會準備一些花圈和紙錢等去墳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親人,因此這是一個紀念先人的節(jié)日)
師:你能用一句詩來形容清明節(jié)的情景嗎
生:('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師:與其他節(jié)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個充滿哀思的節(jié)日,是一個讓人心情沉重的節(jié)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讓我們懷著這種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來悼念一個人.他既不是我們的親人,也不是'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卻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情緬懷,因為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他曾帶領國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統(tǒng)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后人為了紀念他,就為他建造了中國近代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說到這里,你們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誰了吧
生:(孫中山)
師:對,他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現在讓我們一起跟隨著一位名叫劉敘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緬懷這位偉大的人物.(板書課題)
二.瀏覽課文,初步把握內容
師:《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紹陵園建筑的說明文,學習說明文,我們腦海中應自然浮現出說明文學習的'十五字'方法,有誰能為我們回憶一下
生:(明對象,抓特征,理順序,找方法,品語言)
師:那么通過昨天的預習,你能為十五字找到相應的答案嗎
生:說明對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順序——空間順序;找方法——列數字等;品語言——準確,生動.
2.師: 過渡:從上面五個方面,我們對文章的一些基本內容有了了解,但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知道這些皮毛,讓我們在作者的帶領下,走進陵園深處.
三.從設計方案的擇優(yōu),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師:假設一下,如果請你為孫中山先生設計陵墓,那么你在設計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以貝聿銘的設計為參考)
參考:地理環(huán)境(中國人對身后事非常重視,要選一個風水寶地),設計應符合人物身份,要考慮資金預算等
2.師:我們同學還挺有當設計師的潛力的,考慮的因素還是很多的.其實當時人們在為孫中山設計陵墓時也是煞費苦心的.提出的設計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選,其中最后只有一個方案被選中,它就是呂彥直的設計方案.請大家各自朗讀課文的第4段,想想這些設計方案是怎樣入選的,為什么最后只有呂彥直的`方案脫穎而出
生: 交流:
師:可用原話回答,盡量用自己的語言歸納,要點如下有注重和諧協調;弘揚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zhèn)涞?
4. 師: 呂彥直的設計憑借這些優(yōu)勢而入選了,但設計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課文中簡單的介紹了陵園的建造情況,誰愿意為我們讀一下
生:朗讀.
師問: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這些列舉的數字能說明什么問題的
四.從地理位置的選擇,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師:這樣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
生:古都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第一小節(jié)里有交代.
師:但大家知道孫中山是哪里人
生:(廣東香山人)
師:中國有句古話,'葉落歸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孫中山為什么會葬在南京的鐘山腳下呢 你能從文中找到答案嗎
生:因為這是孫中山的遺愿(內部原因);
2. 師: 那么,鐘山為什么能得到孫中山的青睞呢 請大家閱讀文章的第二小節(jié),看看你能找到鐘山吸引孫中山之處嗎
生交流后明確:鐘山地勢雄偉,風景優(yōu)美,并且有沉重的歷史感等
3. 師:這篇文章是介紹鐘山陵的,但作者為什么用這么多的文字介紹鐘山呢 是不是偏題了 誰能為老師解答一下疑惑
生交流后明確:一正是鐘山的這些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才使孫中山選擇這里;二用鐘山雄偉的壯觀的氣勢來襯托中山陵的'巍巍'.
五.師: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從整體上對文章了解了一番,通過對設計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選擇這兩個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這些內容,文章還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現這一特征呢 留給大家思考,我們下節(jié)課一起探討.
以上內容來自巍巍中山陵課堂實錄。希望能幫助教師朋友們較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小編祝大家學習愉快!
《巍巍中山陵》10
在上《巍巍中山陵》這一課的時候我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一是,按照傳統(tǒng)的方法,通過幾個問題連結,雖然也是用的模式,有小組合作,有交流評價。但是由于我對于學生的控制痕跡太重,整個課堂有點枯燥,學生雖是一貫地積極,但是在聽的學生明顯感覺到他們的心不在焉。學生的回答被我限定在了一定的范圍。比如:在講“文中有哪些地方從中山陵建筑本身直接表現它“巍巍”的特征的?”學生的答案好多都不是建筑本身直接表現的,而是通過一些側面的說明孫中山的精神。我上課的時候總要強調是“建筑的本身直接”這幾個字。但是上完之后我發(fā)現,那些間接表現的內容對文本的解讀也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在講解這個問題的時候會在無形中讓學生忽視這些文本中的信息。
于是,在上另一個班的時候,我調整了策略。我想“巍巍中山陵”中的巍巍是本文最重要的要寫出的說明對象的特征。我就問學生巍巍是誰的特征?學生第一反應是中山陵,在我等待過后,我的學生開始認為是孫中山了。我就讓他們分別找哪里體現中山陵的巍巍,哪里體現孫中山的'巍巍。在交流中,幫他們區(qū)分直接和間接。我覺得這節(jié)課才上出了味道。《巍巍中山陵》也可以不那么枯燥了。
在上這課的時候,還有一得,就是讓我感覺到了提問方式的重要性。我在講孫中山為什么選擇鐘山作為墓地的問題時,沒有說明要從文中找答案。然后有一個學生就說南京對孫中山而言十分重要,我認為他的回答本身并沒有錯,但是脫離了文本。但是我當時太急了,說他的回答是錯誤的,后來課后我想想他說的也有道理,于是課后找到了他,和他又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