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質(zhì)書籍幸福之路讀后感
對于不同的人來說,幸福的定義也是不同的。有的人認為幸福很簡單,就是有爸爸媽媽的疼愛,有好吃的東西,有漂亮的衣服等等,有的人認為幸福就是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也有的人認為要想真正的幸福,非常的困難,他們總是認為這個社會對他們是不公平的,卻從沒有考慮自身的問題。那么,怎樣才叫幸福呢?如何才能是自己幸福呢?從《幸福之路》這本書,我們就能得到答案。
《幸福之路》是羅素散文中的一本名著,可能有人看到這個題目會認為這本書過于抽象,但是,羅素在書中所提供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人生感悟的結果,所提供的獲得幸福的小竅門也是通過他的“閱歷和觀察”獲得的人生經(jīng)驗之談,所以,這本書比較容易讀懂,讀起來趣味性比較強,而且確實會對現(xiàn)在的我們具有啟發(fā)作用。羅素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遭受不幸而并未享受幸福的眾多男女能夠診斷出自己的癥狀并找出擺脫的方法”。
下面我就來說說這本書的大體內(nèi)容:
這本書,總的來說分為兩個部分。書的前半部分論述了人類不幸的諸多原因,以及如何走向幸福之路。后半部分則論述了幸福的諸多原因,從而使我們能夠?qū)φ諏嵭,獲得實際效果!痹跁那鞍氩糠至_素談了不幸福的原因和現(xiàn)象。他講到人們不幸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會環(huán)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質(zhì)。這本書主要剖析個人的世界觀,倫理道德觀念,生活習慣等給人帶來的不快樂或者快樂。羅素認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種自我沉溺之人,分別是“畏罪狂”,“自戀狂”,“自大狂”。
第一種,畏罪狂 ,是那種沉溺于犯罪意識的人,我理解是那種總是自我責備,失意,理想主義的人,他們的特征是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給自己設計了一幅理想的圖畫,卻和他所知道的實際的自己不斷發(fā)生沖突。說淺些,大概就是早期的教育和人生的真實情況相抵觸使得 他覺得苦惱不幸福。聯(lián)系到我們自己,這種狀況應該是一種生活不適應癥?赡茉趧傔M大學的時候,我們就會有這樣的感覺,認為現(xiàn)實的大學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美麗宏觀,也沒有那么自由等等,想到這里,也許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并不幸福。
第二種是自戀狂,特征是慣于自贊自嘆,并希望受人贊嘆。我覺得這種心理人人都有,但過度的時候就是一種禍害了。換種說法這是強烈的虛榮心,虛榮心得到滿足的時候,除了自己以外,對任何人都感覺不到興趣,但是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覺得失敗和失望,因為可能他期待的是恭維,到手的卻是冷笑,羅素講,一個人只想要社會欽仰他而對社會本身毫不感到別的興趣的時候,未必能達到他的目的,即使能夠,他也不能完全快樂,因為人類本能是從不能完全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虛榮心過了頭,把每種活動本身的樂趣毀掉了,于是使人不可避免地無精打采,百無聊賴。
第三種是自大狂,他和自戀狂的不同在于他希望大權在握,而非動人憐愛,他竭力要令人畏懼而非令人愛慕。我理解這一型是權力欲比較強的人,若是不能征服別人他就會不快樂,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總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別人的,應該就是這一型的。但是羅素是個辯證看問題的人,他分析這有一種類型說,約束在適當范圍內(nèi)的權勢可以大大地增加幸福,但把他看作人生唯一的目標時,它就闖了禍。
另外還有很多混合類型的心態(tài)可以使人感到不幸福,羅素在書中分別論述了競爭、攀比、疲勞、嫉妒、犯罪意識、被虐、畏懼輿論等等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及其對幸福生活的影響,并有針對性地介紹了應對措施。羅素在書的后半部分則告訴人們?nèi)绾巫呱闲腋V返姆椒ā?/p>
首先他分析了產(chǎn)生快樂的因素,然后論述了興趣、情愛、家庭、工作、休閑、獲得與舍棄等因素與幸福的關系。羅素說,幸福,顯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環(huán)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除了外界環(huán)境,他認為在個人自身的范圍以內(nèi),幸福是很簡單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能擁有溫飽、健康、愛情、頗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圍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這幾乎是人人可以達到的自然的幸福。比如說,我們有爸爸媽媽的疼愛,我們可以舒舒服服的在校園里讀書,我們有漂亮的衣服穿我們有好吃的吃等等,至少現(xiàn)在的我們是不用挨餓受凍的,現(xiàn)在的我們是健康的,現(xiàn)在的我們是有夢想的。想想這些,其實我們都很幸福。然而還有一種幸福是精神層面上的幸福,其唯一的條件是人們的熱情和興趣向外而非向內(nèi)發(fā)展,也就是說人們想要得到這種幸福,首先要摒棄自我中心,跳出自我,放遠目光,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滿腔熱忱地融入社會生活。也就是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熱觀的學習與生活。
在當前的社會,有些人在精神上經(jīng)常陷入痛苦糾結的狀態(tài),其實他們具備很多可以實現(xiàn)幸福的條件卻自嘆不幸,原因就在于其自我中心思想作祟,過于算計個人的得失,而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有時又令人沮喪,以致他們在追名逐利和過度虛榮中很少擁有幸福感,在長期負面情緒壓力之下,身體健康也容易受到損害。這種例子在我們身邊并不鮮見。而那些時常感受到幸福的人,他們在關注自己的同時也關注他人、對很多的事情感興趣,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越多。因此這些人對于感情和家庭,對于工作和休息,對于獲取和給予,不僅能夠駕馭,還能夠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斷體會到快樂的滋味。
羅素在書中一以貫之地倡導非自我中心主義,他認為一個人要是過分地關注自我,就好比把自己囚禁在自身欲望的牢籠中難以自拔,并由此產(chǎn)生無盡的痛苦和煩惱。而“非自我中心”的視角則會使自己與他人的對立消失,個人與社會的對立消失,使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消失。一旦人們除了自己也對身外之人或身外之事產(chǎn)生了真心地關注和付出,精神就會擺脫禁錮而變得開朗起來,幸福的感覺就有可能真正來到身邊。
據(jù)說,以前曾經(jīng)有幾個年輕人去問希臘的哲人蘇格拉底怎樣才能找到快樂?蘇格拉底的回答是:“你們想知道答案的話,先去海邊的山上伐木,然后造一艘大船,完成后我自然會告訴你們!蹦菐讉年輕人真的去做了,付出了許多汗水,看著自己造的大船,他們已經(jīng)知道了怎樣才能找到快樂。這就是羅素所說的“跳出自我,把熱情和興趣向外發(fā)展”,幸福的感覺會自然來臨。
另外書中還有這么一句話:“每個人都愉快地接受愛,又自然而然地奉獻愛,由于這種相互幸福的存在,每個人便會覺得世界其樂無窮。”不斷地付出和得到愛,幸福是平淡生活的體會、是點點滴滴的快樂,是大多數(shù)人都能擁有的。而且,幸福并不在于金錢的多少,也不在于名譽的多少;不在于是否榮華富貴、人前顯赫,也不在于是否粗茶淡飯、平實無奇。一個普通的人,如果讀懂了自己,讀懂了生活,他就會找到幸福的真諦,同時也會感到:幸福近在咫尺,觸手可及。
其實,我所說的只能讓各位基本了解這本書的框架,還有更豐富更精彩的內(nèi)容沒有一一介紹,毫無疑問,《幸福之路》這本書會帶我們走上尋求幸福的路,幸福之路其實不玄妙,也不遙遠,在我們的觀念中,在我們的習慣里。有時我們的困難可能就是自己沒有跳出來,有時我們的幸福其實就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心境。當你仔細回顧我們過去的生活,你會很容易的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都很幸福,只是我們沒有用心去發(fā)現(xiàn)。
看了《幸福之路》這本書之后,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告訴我們怎樣尋找幸福,怎樣走出自己的困境,還教會我們要讀懂我們自己,幫助我們尋找一種豁達的思考方式,尋求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它讓我們都能一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這個社會,面對自己,面對他人,這樣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幸福,認識到我們自己。
【優(yōu)質(zhì)書籍幸福之路讀后感】相關文章:
《幸福之路》讀后感12-19
幸福之路的讀后感09-20
幸福之路讀后感11-27
幸福之路讀后感作文01-22
幸福之路讀后感范文07-01
絲綢之路的優(yōu)質(zhì)教案06-19
《幸福之路》讀后感800字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