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讀后感精選范文
導(dǎo)語:魯迅是文學(xué)大家,他的深刻不是瀏覽所能體會的。《社戲》中的情趣以及道不盡的“人生經(jīng)驗通感”是它令我產(chǎn)生鑒賞教學(xué)的嘗試。接下來小編整理了《社戲》讀后感精選范文,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社戲》讀后感
魯迅的作品讀過不少,作為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有驚人的思想深度和對社會的剖析力度,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和時代特點的典型人物形象。但在他的小說和散文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兒童形象。在《孔乙己》、《故鄉(xiāng)》、《社戲》、《狂人日記》、《祝!贰ⅰ端帯、《風(fēng)波》等小說中,魯迅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的兒童形象,其中大多是已被吃掉的兒童,通過對這些兒童的描寫,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zhì)。給我印象尤為深刻的就數(shù)《社戲》中的兒童形象。
魯迅從正面描寫兒童來表現(xiàn)自己的感情,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潑、純潔自然的兒童形象。小說雖名為“社戲”,卻并沒有詳細描寫戲的內(nèi)容和表演,寫的是我看戲的過程和心情!拔摇倍陙硪还仓豢催^三次戲,兩次是在北京戲圓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前一部分描述“我”在北京戲園中的感受時用的是一種譏刺嘲諷的雜文手法,語言尖刻且?guī)еS刺性,而在敘寫鄉(xiāng)村生活的整個過程中基本上是用浪漫主義的敘述方式,使用了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式的筆調(diào),蕩漾著詩一般的情趣、畫一般的意境。其實三場戲都枯燥乏味,三場戲都沒有看到什么,看戲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但作者為何抑前揚后,甚至連詞語的選擇語言的風(fēng)格、使用的筆調(diào)及情感的色彩都不一樣。聯(lián)系小說發(fā)表的社會文化背景,剖析小說采用的獨特結(jié)構(gòu)方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正是魯迅從另一個角度發(fā)出的“救救孩子”的吶喊。
《社戲》開始寫了去北京戲園看戲,本來是興致勃勃地去,然而一進場就有一種壓抑的感覺,臺上閃爍著“紅的綠的”,臺下“滿是許多頭”,耳朵里喤喤的響著,連長凳也使人“聯(lián)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終于意識到“我”近來不適于生存了,表現(xiàn)了對當時惡劣環(huán)境的厭惡。第二次看戲本是慕名而去,因為聽說有名角,而且對“第一舞臺”抱有希望。但戲園里依然象第一次般擁擠雜亂,而“我”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旦唱”,名角卻還沒有出現(xiàn),不得不對這舞臺與名角都深感失望。再加之胖紳士的不屑一顧,反映出當時人際關(guān)系的及其冷漠,令我由失望到絕望,終于決定“對于中國戲告了別”。這北京的戲園正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環(huán)境惡劣,人情淡漠,這樣的社會連“我”這個成人也“不適于生存”,何況是孩子們呢?在這樣的社會里成長起來的兒童又怎么能成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呢?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社會才是作者理想中的美好社會呢?于是,作者帶我們來到了一個遠離塵囂的小漁村。這里雖然“極偏僻”,“住戶不滿三十家”,但卻是孩子們的樂土。沒有封建文化的毒害,孩子們不用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沒有“犯上”的律條。在這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天真純潔、誠摯友愛、機智勇敢,正是民族賴以生存和持續(xù)的生命基因。這里與北京的戲園子,與紛亂嘈雜的現(xiàn)實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蛟S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說,《社戲》它里面有著嘈雜的都市生活與恬靜的農(nóng)村生活的對立,有粗俗自私的城里人與親切和善的農(nóng)民的對立,有愚陋倨傲的成人與聰明天真的兒童的對立,有矯飾的貴族化的都市文藝與樸素的平民化的民間文藝的對立,有充滿生存競爭的紛亂社會與優(yōu)美宜人的大自然的對立。這些對立,說到底,實際便是社會與自然的對立。但是,這片樂土畢竟只是作者的理想,那模糊在月夜中的大戲臺“縹緲得象一座仙山樓閣”,令“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對于這理想的社會,作者既在不懈地追求,同時也在困惑和懷疑。
魯迅一向提倡的用“幼者本位”來取代“長者本位”的觀點也在《社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小漁村的孩子們遠離“名教”世俗,沒有接受嚴格的封建正統(tǒng)教化,他們兒童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保留著一顆自然純潔的童心。他們熱情好客,“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不講行輩,即使“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人會想到‘犯上’這兩個字來”;他們自由活潑,對戲臺上的人評頭品足,或笑或罵;鄙視權(quán)貴,不和烏篷船在一起,他們是這個世界的中心,一切事情都可以自己作主。這使自幼接受封建教育的“我”深感好奇和羨慕。這一群孩子中的雙喜是寄寓了作者感情、理想的可愛的少年形象,他機敏、能干、獨立、有主見。當外祖母和母親不放心一群孩子去看戲時,他一口氣說出了幾條理由來“寫包票”;偷羅漢豆之前,他先上岸調(diào)查一番,偷豆時考慮到阿發(fā)的娘可能會發(fā)現(xiàn),又主張到六一公公地里偷了些;當六一公公問起時,他回答說:“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那!比缓蠓炊至还阉奈r嚇跑了。在這里,兒童的地位身份得到了提高,與成人處于平等地位,可以平等地進行對話,再也不是“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
《社戲》絕不僅僅是一種懷舊、鄉(xiāng)愁的簡單抒情美文,充滿了溫情,隱藏著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深深擔憂,對孩子們的真切希望,也正再一次強調(diào)了“立人”是“立國”之本!
《社戲》讀后感
在這幾天中,我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他的名字叫做《社戲》。這篇文章是反映農(nóng)村生活的,而我也在農(nóng)村生活過一段時間,因此感覺很親切。
當我讀《社戲》的時候,一幅十分美麗的“農(nóng)村夜景圖”就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藍藍的天空,圓圓的明月,石板小橋,小巧玲瓏的劃船。“我”和一群活潑可愛的農(nóng)村孩子來到河邊,下船、點篙,飛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果溕l(fā)出草香味、河邊的小草、朦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趙莊、宛轉(zhuǎn)悠揚的笛聲,還有點點漁火。,這些本來是農(nóng)村中很普通的景色,而且也是農(nóng)村孩子們熟悉的,但經(jīng)過魯迅先生的一番藝術(shù)加工,看上去簡直變成了人人向往的神奇美景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農(nóng)村的懷戀,對他兒時外婆家的眷戀之情。這些都更激起我對農(nóng)村的熱愛。
魯迅先生真切的再現(xiàn)了當時農(nóng)村孩子的精神風(fēng)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一群普普通通的農(nóng)家孩子,一個個都是那么純樸可愛,他們的心地又是那么高尚無私。在這些孩子們中,我最喜歡雙喜和七斤,他們勇敢無私,熱情活潑,熱愛勞動。雙喜是一個講義氣的人,七斤也常和小魯迅抓蟋蟀,發(fā)生一些小矛盾也從不計較。他們和睦相處,是真正的好朋友。讀了這篇文章后,我覺得同學(xué)們之間更應(yīng)該有謙讓的精神,更應(yīng)該和睦相處。
看完了這篇小說,我感受到魯迅先生對農(nóng)村孩子們深深的愛,我覺得農(nóng)村的孩子們也很幸福。
《社戲》讀后感
我從來沒有讀過除課文以外的任何一篇魯迅的文章,因為它太深奧了,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看不懂,完全不知道在說什么。
魯迅的文章應(yīng)該是出于文言文到白話文的過渡期,《社戲》中有些句子我也覺得有些奇怪。讀完《社戲》后,我并不能從中看出什么大道理來,但多少還是有點收獲。
從文中,我了解了魯迅小時候的生活:抓蚯蚓,釣蝦,放!推渌械暮⒆觽円粯,沉浸在歡樂,幸福的兒童時代,每天都無憂無慮。他也很孩子氣,本來打算去看社戲的,誰知竟然沒有船了,他馬上就不高興了。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我也經(jīng)常如此,一有不順心的事,臉就立刻板下來,而如果又有一件讓我高興的事,我馬上又會興奮起來。還有就是看戲的時候了。魯迅在文中提到了老生可以翻四十八個筋斗,而當老生并不翻筋斗改為唱時,孩子們卻一點兒也不想看了。這可以看出,孩子們并沒有多大的耐心去“聽”,反而武打場面更可以吸引他們。相信很多人都不是生來就喜歡京劇的,如果要說討厭京劇的理由,那一定就是類似于唱的部分太煩了這類的。
我要說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偷羅漢豆了。孩子們餓了,沒東西吃,就想到了去“偷”。更好笑的是,“偷”的還是他們自家的東西,兩個孩子還在比“偷”誰的好。在他人眼里,或者說是如果這些孩子長大一點,都會為偷而不恥,可是他們小時候卻沒怎么在乎。孩子是一張白紙,我也從中讀出了孩子們的童真。但是等他們長大以后了呢?白紙被密密麻麻地寫滿字,他們還會那么無憂無慮嗎?雖然我不確定,但或許這也就是作者在最后說“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可能這并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但我知道了要珍惜童年時的無憂無慮。
【《社戲》讀后感精選范文】相關(guān)文章:
魯迅《社戲》讀后感10-31
魯迅社戲讀后感10-31
《社戲》說課稿11篇12-20
《社戲》課件教學(xué)設(shè)計02-21
課文《社戲》結(jié)構(gòu)分析02-21
《社戲》課文反思范本12-18
《社戲》課本原文08-12
《社戲》原文刪除部分12-15
課文《社戲》閱讀理解12-11
蘇教版七上《社戲》說課稿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