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1600字
一番沒有情節(jié)的幾乎處于僵尸形態(tài)的自述,打動了無數(shù)青少年的心。當成長降臨到霍爾頓身上時,他很痛苦,他有想過逃避,逃避中又夾帶著一些嘗試。最終,他選擇了面對。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wù)是在哪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王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王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祝我整天就感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薄胞溙铩毕笳髁撕⒆觽兠篮玫耐,孩子們整天無憂無慮地做游戲。但“麥田”的位置不理想——在懸崖邊。時針不停地轉(zhuǎn)動,飛快地把孩子們帶向了成長,所以說“孩子們都在狂奔”!耙膊恢雷约菏窃谕膬号堋,成長的道路上必定會有迷茫,有彷徨。孩子們跑向的就是那“懸崖”下的萬丈深淵——成人世界!拔业脧氖裁吹胤匠鰜,把他們捉住”,霍爾頓夢想著守護住孩子們的童年。但誰都清楚,這個夢翻譯成英文只是wish而非hope,是一種虛無縹緲、遙不可及的夢。成長是誰都無法逃避的,但成長絕不像霍爾頓心中的那樣可怕。漫漫成長路,我們會失去,也會得到,但絕不是像霍爾頓所述,只得到壞的,只失去好的。我們必然會失去童真,得到世俗。但我們也會失去無知,得到責(zé)任。
以前很多人說,塞林格等同于陶淵明,但我卻不這么認為。晉陶淵明消極避世,他已是成人,卻不愿面對當時社會的污濁。于是,他選擇了逃避。據(jù)說美國教科書中對陶淵明的描述是“過上游生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染”代表了積極入世的一類人。陶淵明的避世,已經(jīng)達到了忘我的境界,王國維稱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無我之境”,也就是說他和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和陶淵明完全不同的是,霍爾頓在經(jīng)歷過一番思想斗爭后,最終選擇了面對。故事的.最后霍爾頓是否真正懂得了成長的真諦,我無從得知,但我相信一定有一種力量在促使他留下。成人世界其實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臟亂,處在成人世界里,也會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給我們一些安慰和鼓勵。我認為,塞林格真正的目的是激勵美國的戰(zhàn)后一代,讓他們獲得啟發(fā),進而積極入世,承擔(dān)起建設(shè)祖國的重任。由此說來,霍爾頓最后決定留下來面對成長也就順理成章了。
就像霍爾頓最后沒有逃避,生活中的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我的內(nèi)心也是矛盾的:一邊帶著某種叛逆一邊“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有時我會想,我為什么要生活在別人的目光里,又為什么沒有離開世俗的勇氣?我沒有膽量步入社會,但又無法逃避,只能做著“麥田里的守望者”的美夢,守護住下一代的童年。就像最后霍爾頓還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每一個“混賬”朋友,盡管他們沒有一個曾真正走進過霍爾頓的內(nèi)心世界,盡管他們身上都有著霍爾頓厭惡的地方,但在霍爾頓心中他們?nèi)匀缓芸蓯。當我們只能面對的時候,不要忘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你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我對小孩子看法的改變是因為兩位作家,一位是泰戈爾(暫時按下不表),另一位就是塞林格。之前看到小孩子就會心煩,在書店看書時他們會大哭大鬧,在路上行走時他們會隨地小便。然而當我看到故事的結(jié)尾,天上下著傾盆大雨,霍爾頓在公園長椅上靜靜地坐著,菲碧坐在旋轉(zhuǎn)木馬上,一圈又一圈地轉(zhuǎn)下去……我被這畫面所震撼了。紀伯倫說,“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彼麄儠摁[打擾到你,但他們是純凈的白紙;他們會因在我們看來連雞毛蒜皮都算不上的事情大吵大鬧甚至動手,但他們的出發(fā)點只是簡單的達到個人的目的;偶爾他們甚至也會對同伴惡語相加,因為他們一直在模仿。雖然他們不懂得為別人考慮,但他們有一顆覺醒的心。每一顆覺醒的心都是一粒種子,等待春風(fēng)雨露的澆灌呵護。有時我甚至認為小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完美的味道。小孩子時時刻刻都在受到我們的影響,因此,悉心呵護下一代,不要抹殺屬于他們的青春痕跡。也許,當若干年后他們長大后像現(xiàn)在的我們一樣需要面對成長時,他們不會再猶豫不決:“帶上我的青春史詩,勇敢地踏入社會!”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1600字】相關(guān)文章: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讀后感10-31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讀后感11-04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05-22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04-15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06-23
《麥田里的守望者》名著讀后感04-02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范文04-15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范例05-18
《麥田里的守望者》初中讀后感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