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書》讀后感
《山河之書》的作者是余秋雨,他曾經獲得許多榮譽稱號。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闡釋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重要遺址,這些遺址由此受到保護和弘揚。他也被公認為當代中國重新梳理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剛剛接觸這本書時,覺得里面的文字枯燥乏味,但通過后來的閱讀,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字字句句都十分哲理、經典。
有這樣的一個場面:兩只螞蟻在大地上相遇了,由于矜持互相沒理。爬過很久都后悔了,畢竟是同類啊,怎么沒有擁抱一下?
我們人類就是螞蟻。
我們再渺小,也算擁有了生命。生命,有它的本性。本性之一是聚集,本性之二是延續(xù)。對于智能高于螞蟻的人類而言,就會因為聚集和延續(xù),呼應前后左右,既自我安慰,又互相安慰。
人類的自我安慰和互相安慰,主要辦法是尋找“意義”。生存的意義,生命的意義,聚集的意義,延續(xù)的意義……這在早期比較容易,只要有聰明人站出來,一說“意義”,大家就相信,一到現(xiàn)代就難了,既然大家從小已經知道了銀河系和地球的一點點真相,那就很難再從根本上信任各種“意義”。所以,現(xiàn)代智者特別苦惱,必須把知道了的一切當做并不知道。這種情景,就像哈維爾所說的那樣,在汪洋大海里尋找一個“意義的島嶼”。
“意義的島嶼”可以令人類忘記無邊無際的茫茫,忘了驚濤駭浪,產生精神上的安全感,從而居住下來。這,便是文化。
當天災降臨個人、家庭、村落、鄉(xiāng)鎮(zhèn)、城市幾乎都無法自救。若能夠延續(xù)生命、保存文明,必然是互相救助的結果。那么中華文化為什么能夠成為全人類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古文明?我想應該與一次次滅頂之災中的守望救助有關。據資料顯示,亞洲別國好幾個天災現(xiàn)場,美國遭遇颶風的一個災區(qū),救援情況都遠不如中國。
在“自然暴力”面前,人類確實微不足道,但是,即使毀滅降臨,在毀滅前一刻的互相救助,也可能會成為人類到地球的一次最終安慰,或是人類各個文明之間的最后比賽。這種善良互助在平日里很可能被掩埋,掩埋得連自己也不知道;一旦天災降臨,卻“震”出了集體本性,這便是文化自醒。
歷史文化是山河鑄造出來的,連山河都可以隨腳而過,那歷史就更不在話下了。地球的壽命是任何一個人無法估計的,人間的禍福也是無法預測的,卻希望有更多的人走在路上。中國該去的地方不少,年輕的行走者們應該先去感受滲透了文化的美麗山河,感受可愛的中國文化,必定會有一些新的體驗。
【《山河之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山河之書》讀后感范文12-05
《山河之書》讀后感(精選5篇)12-10
《墳場之書》讀后感11-18
《時間之書》讀后感02-10
《失物之書》的讀后感06-22
《沙之書》的讀后感05-16
《叢林之書》讀后感06-07
《山河入夢》讀后感03-14
《時間之書》讀后感范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