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鞋》讀后感 推薦度:
- 教子讀后感 推薦度:
- 金鎖記讀后感 推薦度:
- 哈姆雷特讀后感 推薦度:
- 圍城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七古》讀后感
七古抒懷春早近年北京住民之逢拆遷,有因生活困難以至于為得拆遷費而喜者,亦有居自家老院傳代年深而不愿被拆者,官家布告催逼之下,誰可奈何。鳥戀舊巢,人愛其家,居處雖陋,七情系焉,時談念舊,寬慰百年,由此觀之,借闊路危改等為名拆遷者,實有傷于人情,豈可輕易為政施者,更何況以暴力為之;貞浳彝晡鞒抢显,經(jīng)此煙消云散,有感而作。青磚灰瓦湊京畿,兩院槐花一樹迷。綿紙飄窗侵風(fēng)雨,辭檐寒雀向遠啼。石獅磨損禿頭老,衡門夜待掩還虛。廊廈主人容易換,舊鄰親友漸支離。官帖榜下空院落,平民四散尋蕭瑟。屈原流放能卜居,我在家鄉(xiāng)成異客。春來獨剩碧桃花,相識花朵落誰家。草木飄零應(yīng)有恨,飛塵隨我到天涯。
記憶,一直是詩人不斷折返并從中汲取源源不絕的創(chuàng)作靈感的精神之泉,一個人所有的知覺、情感、意識、思維、想象、夢幻……無不托身在繁茂的記憶之樹上,即使我們有限的認知誤將這龐大的信息拋棄在溝回的深淵,當(dāng)我們自以為有意或無意間揮手惜別這些或令我們豪情萬丈或不起波瀾的場景、人物、愿望的時候,實際上,所有這些都完好保留在記憶的檔案館中,在人類尚未完全了解并開發(fā)利用大腦無窮的資源之前,我們還無法自如進出這座記憶的檔案館,也就不能一次次回到時空中任意的時刻,去體會生命和靈魂帶給我們的悲喜與感動;在這個意義上,人類的進化還遠未完成,在我們不能將肉身和精神和諧的統(tǒng)一起來,不能像熟悉自己的掌紋一樣洞悉大腦的功能和意義,不能將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時空連綴起來,勾連成一幅命運的錦圖,并從中體會因果間宏大細微的作用和聯(lián)系,我們都不能說自己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我無法知曉古今中外那些天才是否真的比他們的時代率先眺望到了人類的未來。
據(jù)說,科學(xué)家解剖發(fā)現(xiàn)愛因斯坦的大腦的確與常人不同——那么,在這些被更好地開發(fā)出來的大腦中,記憶,究竟是以什么樣的面貌和姿態(tài)浮出波濤起伏的腦海,又帶給記憶的主人怎么樣的體驗和領(lǐng)悟?可惜,如我輩這樣的常人是無緣解答這樣的疑問,但是,記憶卻無分別的向每個人敞開它的大門,哪怕只是最平庸、狹隘的心靈,也潤澤著記憶之源無私的給予和關(guān)懷,這也就是為什么,即使我們在忙碌庸常的生活中被各種各樣瑣碎無聊的事情耗盡生命的精華和熱情,在那些酒精與喧嘩交織的夜晚復(fù)歸平靜,疲憊或亢奮的身體和意識即將被黑夜中彌漫的睡意捕獲時,最平常卻也最令人悠然神往的一幕就會出現(xiàn)——夢,是的,我們還會做夢,如果有人同意我的觀點:夢,是記憶的變形;意即,夢中的材料無不取自于記憶的檔案館,是我們——也許還包括我們祖先——的記憶以另一副面孔再現(xiàn)于我們意識的深處的精神活動,那么,所有埋藏在腦海深處的記憶再一次與自己面面相覷的時候,也就一再確認記憶于我們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和認知,而那些最不可思議的夢,那些比天馬行空的想象還要瘋狂、詭異、壯麗、無窮無盡的夢境,讓我們不得不去信仰,相信在我們之上,必定存在高于凡人的存在,否則,就決然無法解釋我們因何擁有如此非凡的夢境,莫不是我們在夢中與神的夢境連接于一剎?也許是吧……
總之,記憶以如此原始但魅力無窮的方式提醒著我們它對人類的重要,而那些與精神世界接觸頻繁的人們,那些詩人、作家、音樂家、藝術(shù)家們,誰不曾從記憶中如獲至寶得到施展天賦和才華的題材和靈感,而這也就成為了他們以更持久的耐心、更旺盛的熱情、更純粹的好奇不停地叩問、親近、撫摸記憶的門扉,而他們的愿望和付出正通過他們引人入勝的作品得到反饋與回答。收到春早先生《七古一首》后,我稍稍回顧了一下先生將近十年的寫作歷程,從第一本詩畫集《閑趣》,到自傳體小說《一片花飛》,再到《再見童年》,就可以看到一條主線將這些不同時空中,不同文體、題材的文字串連在了一起,那就是記憶。
在十年前的作品《閑趣》的前言中,先生這樣寫道:“余于幼時見聞,記憶尤新……”無疑,記憶是先生進入文字和詩情的鑰匙,當(dāng)韻律的平仄與記憶中的跌宕起伏吻合在一起的時候,詩,也就成為了開啟記憶之門的關(guān)鍵,在播轉(zhuǎn)才思的同時,我聽見了來自遙遠時空的記憶發(fā)出輕微的回聲,仿佛面對埋藏金銀財寶的山洞說出“芝麻開門”的咒語,堅硬沉重的石門伴隨低沉的轟鳴打開它緊鎖的財富和秘密,而對詩人來說,這座龐大的寶庫中沉睡的是一段段的記憶,它們是閃光奪目在生活的礦藏中的鉆石,詩人所需要的只是去發(fā)現(xiàn)這些記憶,然后小心翼翼地將它們開采出來,而至關(guān)重要的就是:詩人是否獨具慧眼,能夠敏銳地發(fā)現(xiàn)記憶的閃光;更無論那些蒙塵于時間之中被謊言和沉默層層覆蓋的記憶,在某種意義上,這些記憶更加珍貴,它們的價值就在于它們不發(fā)光的存在,卻記錄下一段真實的歷史和人生,這暗啞的記憶越是被有意無意地忘記,越是證明它不朽的價值和意義,而那些用才情和心血竭力打撈這些沉沒的記憶的詩人,他們的所作所為就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詩人,而他們的作品也不僅在文學(xué)領(lǐng)域獲得一席之地,而在更廣泛、深刻的語境中生根發(fā)芽,成長為人文大地上兀自矗立的精神之樹,而正是流淌過歷史的斑駁血淚為文字探入記憶深處的根系提供呼嘯的風(fēng)雨不能給予的營養(yǎng)和能量,而在過去一甲子的歲月中,有多少記憶含恨吞聲在歷史震耳欲聾的咆哮之中?常說“國家不幸詩人幸”,難道詩人可以逃逸于普遍的不幸之中嗎?假如這種不幸首先直指向詩人呢?那么,詩人就更不應(yīng)該在這些塵封的記憶前保持沉默,而那些本就屬于詩人自身的記憶,在經(jīng)歷過黑夜的冷與暗之后,就散發(fā)出被痛入骨髓的悲憤洗禮后的蒼涼和曠達,而在這種情感和價值向度上,我們才能說,這種作品,是一首真正的作品。
如果直觀這首詩,就會感覺這是在“后童年”寫作階段中最貼近《再見童年》這一主題的作品,這是《再見童年》成書半年后,作者對這一記憶母題的返回和再思考,如果說《再見童年》將作者的一干記憶以詩畫的方式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而對記憶廣泛且持續(xù)的呼喚與重現(xiàn),都是為了深化、加強對于這段童年記憶的情感表達,在這種表現(xiàn)手法上,詩人有意回避了思辯的敘事路數(shù),而做著將最天然、本真、原始的記憶完整的、精致的、藝術(shù)的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努力;詩人將這本詩集視作一個整體,或者說將這一百首作品視作一首詩,而要保持一首詩的內(nèi)在平衡和張力,詩人做了不少推敲和割愛,據(jù)我所知,在《再見童年》的初稿中,集前和集后有一首七律《代序》和一首五律《集后自題》,而在付梓時被作者抽掉出來,似乎詩人希望將做為作者的自己隱身在文本背后,只將文字和畫面留給記憶和讀者;作者舍棄了一種“宏大敘事”的手法,而將敘事和抒情的基點建立在最直接的感性材料上,而這種將文字回歸于詩人記憶與心靈深處的安排,卻突顯出作者對于作品中思想與審美向度的協(xié)調(diào)和平衡,以什么樣的語法進入記憶并將記憶帶回現(xiàn)在的時空中來,那么在選擇的時候就應(yīng)該自覺避免與“權(quán)力語法”的交集,恰恰在“權(quán)力語法”中歷史、現(xiàn)實以及未來呈現(xiàn)出一種蒙蔽、虛假、妖魔化的趨勢和用力,這種敘事手法不是對本真記憶的保護和展示,相反,正是在“權(quán)力語法”中,記憶被驅(qū)逐、抹殺、歪曲,并徹底消失在時間之中;而在這個意義上,遵照“捍衛(wèi)記憶即捍衛(wèi)生命尊嚴”的創(chuàng)作宗旨,詩人不但要復(fù)原那些遠去的記憶,重要的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復(fù)原,這里所謂的“方式”,不是文體角度上的,而是語法,即選擇什么樣的言路通往記憶,而《再見童年》用文本回答了這個問題,讓我們認識到,那些最樸素真切的訴說往往給人以無與倫比的震撼效果,而在這本詩集中一再驗證了這一事實。
由于作者對詩集的整體布局和語法的厘定,讓一段時間跨越漫長的歷史在被權(quán)力覆蓋的記憶河川中露出冰山一角,這本詩集本身就是一段記憶,而這段私人記憶又是回溯、追蹤、尋找一個時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的地圖和密碼,《再見童年》可以視作一個開放式的文本,在向所有讀者敞開的同時,也預(yù)示著這個文本實際上并未最終完成,它所缺失的.部分是希望讀者自己補全,只有讀者用自己的“童年記憶”——一個未被權(quán)力捕捉篡改的記憶——去印證詩人的記憶時,《再見童年》才真正被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這需要時間和智慧,而最重要的是,讀者是否有面對自己記憶的能力和勇氣?可以說,《再見童年》為作者和讀者留下了廣闊的發(fā)揮空間,比之于裁入詩集的部分,還有不計其數(shù)的詩情畫意游離、徘徊在文字之外,如果說這本詩集發(fā)出了向記憶回歸的先聲,那么,在其他學(xué)科領(lǐng)域中的動作就顯得有些滯后,在詩集未被納入社會學(xué)視閾之前,就很有必要對這一記憶母題進行現(xiàn)象學(xué)的原因廓清,在這個意義上,這首《七古》正體現(xiàn)了作者在這一方面的投入和嘗試。
如果說《再見童年》將“物非人非”的現(xiàn)實用詩畫的方式呈現(xiàn)出它變化莫測的流程,那么,通過詩集就讓讀者看到這一幕隴水關(guān)山的悲劇在回憶中最后定格的造型,這本詩集是歷史反復(fù)博弈的結(jié)局的記載,它是一系列力量、價值、目的、手段、意志……鏖戰(zhàn)、生滅的結(jié)果,它展示的是歷史的完結(jié),而有意地隱去得出這一結(jié)果的原因,而在這首《七古》中,詩人卻稍稍透露出一線在山崩川竭背后上下其手的原因,在這個百余字的序(在詩人的作品中,這是篇幅較長的序言)中,勾勒出一幅時代的風(fēng)貌,而這種變遷與詩人所處的時空緊密相連,可以說,這種人為造成的遷徙是詩人“童年記憶”的歷史時間的延續(xù),個中原因是一個復(fù)雜的政治學(xué)、社會學(xué)問題,誰可以任意改寫城市規(guī)劃的版圖,將相關(guān)的龐大人口從居住的地方遷出,將那些儲滿記憶的老房舊屋用推土機踏平,然后開墾、建設(shè)為生長投資和利潤的樓盤和廣場?無論是誰的巨掌在殘垣斷壁后翻云覆雨,很顯然,巨掌的主人或是沒有大腦,要么就是沒有靈魂,因為在這種大肆地破壞背后,即沒有看到對人們私有財產(chǎn)的認可和保護,也不見對生命情感和尊嚴的敬畏和理解
【《七古》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七古情傷詩歌12-26
七古-邯鄲頌古詩12-08
詩歌七古.夢游李尋歡墓08-29
全唐詩卷一百四十七古詩12-07
《獅王》讀后感_讀后感03-04
《女巫》讀后感_讀后感03-04
《燈光》讀后感_讀后感03-04
《窮人》讀后感_讀后感03-11
《傳奇》讀后感_讀后感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