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們仨的讀后感范文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撰寫的一部關于她和先生錢鐘書以及女兒錢媛的家庭回憶錄。全書分三個部分,以“我們倆都老了”、“我們仨失散了”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貫穿一體,描繪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相愛相守的生活圖景,從中也展示出一個知識分子對于人生哲學的獨特感悟與釋讀。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我們仨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我們仨的讀后感范文(1)
《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鐘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先后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單前行,并終于將這個溫馨又歷經(jīng)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書中的前兩部分,寫的是“夢”。
這第一個夢里,“我”夢見鐘書自顧撇“我”而去。于是醒來時便向他埋怨,鐘書只是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于是鐘書似乎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個長達萬里的夢。
這第二個“夢”里,便是“我”最艱難最痛苦又長達萬里的時光。奔波于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對人生的重大打擊,而愛侶的日漸衰弱更加讓人心緒難平。“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看到這里,是我第一次流淚,就那么坐在班車上。
看到第三部分,我所感的已不是初讀時對“夢”的不解,而是從心底慢慢滋生的溫暖氣息。看這匹配的學術夫妻和他們聰明剛直的愛女,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樂趣來,比如飯后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術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這幾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們一家人過得平淡安穩(wěn)略有滋味。在國外留學期間自己學做飯攻克學問難關,回國后遇上戰(zhàn)亂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隨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讀書工作中安詳靜默。無論多困難的境地,對他們來說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圓,這野心不是他們所能擁有,他們只求在自己的方圓里求得一份自由閑適。
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有的只是學術上的鉆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伤麄兙褪沁@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63年。
我很喜歡他們一家人的性格。錢鐘書生活上的憨厚與學問上的嚴謹,楊絳自由溫和出得廳堂入得廚房,女兒圓圓大膽聰穎有孝心感悟作文。這樣溫情的一家怕是在那個年代也少有的吧
這自由心與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難得。
書里的彩頁有他們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圖片,還有錢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們仨》?粗@些毫無華麗樸素得令人動人的文字,讓我恍然。 如楊絳先生在篇末說的那段話。
人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雜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沒有永遠。
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得到的結果總是失去,相聚得來還須散。難道這短短幾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么。或許應該勿執(zhí)我念,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遠,不管幸?鞓肥嵌淌情L《。有一個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親近的人安然生活著就好了吧。
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我們仨的讀后感范文(2)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當你摸著薄薄的紙頁、摸著小小個的文字,就能碰到楊絳那種悵然若失的悲涼,像極了幽谷里深潭中的水,不甚華美,卻動人心扉。水道旁的柳兒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好許個春去秋來,枯落、出條繼而再次迎來盛時;可人們有曾想,會是身邊的人,也隨著歲月的變遷而跟那柳兒在那秋天一樣飄零。當他們真的迷失在古驛道上,天空頃然間下起了大雪,封住了摯愛的人尋找的路,也凍住了她的船。你也莫要怨他們心狠,生離死別,也本就是常有的事,這也正如雁去雁回,花謝花開。
令人觸動的是這位母親就是在夢里,也要任憑女兒將這顆心捎去。這說到底也不是夢,那飽含熱淚的眼睛也真的.用淚水將母親的心淋濕,女兒也再沒能在夢醒時分與母親一同醒過來。楊絳為何要將女兒與丈夫的相繼離去繪成一場萬里長夢?也許昨天早晨你還與他四目相對,現(xiàn)在他卻去而無蹤,這是何種說不清又道不明的悲哀,你卻只能悶悶發(fā)作!當你去看它時,又像是隔了一層霧,心中卻暗戳戳地害怕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是淚朦朦而聲沙沙了。矛盾得很。楊絳正是用這樣一種方式,將讀者帶入她的夢里,才能讓人如此確切地體會這身為人母、身為妻子的思想感情與生離死別時的羈絆。
楊絳將她的丈夫和家庭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新舊交織,對后面倒敘留學時經(jīng)歷的時候,多了一份凝重。對于這樣一個溫馨的家庭,深入了解后,讓人不由得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世人說“患難見真情”,留學的那段日子,雖與“患難”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真情”卻在這異國他鄉(xiāng)、無依無靠中的相守相助中體現(xiàn)出來。他們是一對多么真誠而愉快的年輕夫婦!每一件平凡的小事,與人相處還是在校求學,這種不可名狀的默契令人在書外也忍不住嘴角上揚。他們在一起生活時,正如詩中的“琴”與“瑟”,相互和鳴;這“賭書消得潑茶香”,即是這文學界中的金童玉女在讀書時的趣味了。
他們的女兒“圓圓”是一個足夠機靈的孩子。她是“可造之才”也是“讀書種子”,但我覺得她身上的閃光處在于她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任何細節(jié)都不肯放過,一丟丟的蛛絲馬跡被這雙眼睛悄悄地斂入這個小小的腦袋中,這是她對生活足夠好奇的表現(xiàn),也是一個孩子足夠積極的表現(xiàn)。她對待父母親很好,與他們更趨向于一種朋友的關系,這也正是一個家庭健康愉快的保證。擁有這樣一對足夠開明的父母,對與哪個孩子來說,都是足夠幸運的了。
當你成為家庭中的一員,你就要默許你存在于此,隨著它的改變,你也逐漸趨向于它。這正是一個家庭被賦予的魔力,且顯而易見。在這樣式個小家庭中,每個人都擁有了能夠信任、能夠依靠的家人,這必然為前路點起了星星燈火,雖不甚亮,卻細水長流,鋪滿了整條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缺席,否則它就會破裂開來,就再也沒有辦法完整起來,回家的燈也就弱了起來。逐漸逐漸,你便成了一個迷途的旅人了。
看到末尾,感慨沖到了顱頂,我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家庭,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讓人無論是在世界的另一端,即便是要跨過生與死,都想竭盡全力去擁抱。這是一個家庭意義之所在。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人生的道路上,又哪有永遠陪你走下去的人,他們就在某個清晨,乘著船到了一個你怎么也找不到的地方了。
珍惜眼前人吧!即便是那么幸福美滿的家庭,也阻止不了他們各奔歸路,也阻止不了心碎但母親踏上尋家路。可你還仍擁有著,我的少年,你抬頭看看,你還依然能看見那張熟悉的臉,你還能聽到他們的聲音,你還能感受到他們呼吸時的微微暖息,可不就是如沐春風嗎?珍惜眼前人吧,雖然都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結果,但若是現(xiàn)在把握一分,你便多擁有一分,連幸?鞓范紩喔惺芤环。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們仨的讀后感范文(3)
初讀楊絳先生的作品是《我們仨》。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卻飽和著靜默淡然。
第一次翻閱《我們仨》時,是在冬天的一個午后,此后每一天都會在這個時候讀上幾頁,在清冷的燈下,或閑適中品談,或緊繃中放松,歡心的時光總是由許多個這樣的片段組成的。人生如一場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這本書在03年時出版,已是楊絳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們仨》的第一部分作為作品的序言,以“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帷幕。第二部分寫“夢”,楊絳先生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描寫了“我們仨”最后幾年的時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驛道和古柳,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總是枯敗的,垂落的,不見任何朝氣。她日復一日地重復著這條道路,有時候會迷失路途,有過彷徨和慌張,卻從不見放棄和失落。我讀完這部分時,一抬頭已是淚眼婆娑,眼鏡上泛開了數(shù)片淚花。楊絳先生在晚年先后失去女兒和丈夫,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葉,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卻也不是家,是客棧了。第三部分著重描寫了楊絳一家的生活瑣事。一個普通平凡的學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離。
許是經(jīng)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飄飄落落,楊絳的文字充滿了古典的韻味,十分恬淡,卻富有張力。那些規(guī)范在框架中的方塊字,仿佛組成一場場電影,擁有柔和的燈光和輕緩的配樂。錢鐘書曾為楊絳作詩追憶初次見面:“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與雪無?”飽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楊絳的筆下開了花,三個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們,這樣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懷念的。
做一個綿長的夢,追憶一個萬里人生。
我們仨的讀后感范文(4)
楊絳隨著船一遍又一遍地追隨著那對父女的身影,最后爬上了最高的山,喃喃著看著他們順流而下,化為一個點,直至不見。
后來,我知道古驛道是醫(yī)院,那一個連一個的夢是真實在她身邊發(fā)生的事時。在深夜,心是沉的,腦海里似乎出現(xiàn)了楊絳在每日早晨去醫(yī)院靠著錢鐘書談論圓圓,黃昏又顫顫巍巍回家的情景,在聽聞父女倆死訊時站不穩(wěn)跪在地上掩面的情景,在回憶往事淚濕衣襟的場景。
她把往事一件件磨成珍寶,血淋淋地從心里面拿出來。錢鐘書自嘲笨手笨腳,卻還是為了楊絳做了一輩子的早餐。錢媛天資聰慧,卻仍聽信贊同父母的話。錢鐘書愛楊絳,為她寫出至高無上的評價。
錢媛愛楊絳,年過六十仍親昵地纏著她。他們互相依靠,相濡以沫。人間沒有永遠,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它讓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讓幾十年的愛情生死兩隔。楊絳是很可憐的,又是很幸運的。她一人獨守這世界,卻有人為她編織長達萬里的夢。我不敢想多年以后,她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這篇回憶錄,除了肝腸寸斷,是不是所有溫馨甜蜜都夾雜著苦澀?
但值得高興的是,最后的最后,他們仨,肯定會再相聚。
我們仨的讀后感范文(5)
一間陋室,一堆書書籍,一份真情,一輩子,他們三個人相知相守。
——題記
一個溫馨的家庭,一段綿遠久長的回憶,一個尋尋覓覓的長夢,楊絳一個人思念他們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楊絳的《我們仨》,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楊絳在垂垂暮年,記下這些珍貴的回憶,幸福的點滴,懷念她一生中最愛的人。他們仨從開始的陌路人,到錢鐘書和楊絳的相識相知,再到小生命錢媛的誕生與成長,一個家庭,兩代學子間的依偎與溫暖,苦難與別離,愛與憂,都化作他們畢生至愛的方塊字,落到了紙面上。
鐘書、楊絳、圓圓組成了他們家里的“吉祥三寶”,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愛相守,溫馨的家庭氛圍使他們仨形成了一個穩(wěn)固的三腳架,創(chuàng)造出各自的成績。他們仨的愛都在“石子,這是愛的表達樸實卻又值得回憶。感情真摯與否,行動比語言更重要!笨粗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粗切┟钊M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jié);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古道驛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萬里長夢。家在哪里?在曾經(jīng)的夢里。真是人生如夢!
親情源于血緣,血緣凝就親情。人世間,依賴血緣的紐帶,常常演繹出一個個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親情故事。生活里,親情把我們緊緊包圍,不管發(fā)生什么,都有家人在身邊,我們在這在這濃濃的親情里,融化,融化。有親情,我們才有抗擊生活風雨的勇氣;有親情,我們才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zhí)著;有親情,才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彈奏出那溫馨的樂章。讓我們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人間沒有永遠,正如人間的愛情不會是王子和公主永遠幸福的生話在一起。他們仨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絳把一家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次相聚。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了然于心。
回眸處,燈火闌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靜默……愿楊絳能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他們仨這份曾經(jīng)的幸福,找到他們溫馨的家!
我們仨的讀后感范文(6)
一家皆才子,楊絳與錢鐘書是清華學子,在校園一見鐘情,滿腹詩書的楊絳甘為錢先生的灶下婢,看他賦書寫詩,為他添衣問暖,愛他一致如初,這就是才子佳人的愛情,和普通人的一樣,相濡以沐。
和想象地不太一樣,我原本以為書香家族都是紀律嚴明,人人板著一張撲克臉,說話吐字都要斟酌三分。
后來,我看了楊絳寫的《我們仨》,書里詳細記錄了錢先生一家三口日常生活,看的過程中我時常癡癡發(fā)笑,原來文人也如此有趣,我甚至會羨慕他們都這種相處方法,他們的孩子是不是沒有叛逆期,他們自己也是知事達理的父母,看完之后,余韻猶存。
書的開頭就有一封楊絳寫的信,是用毛筆寫的,下筆有神,落筆歡快,雖不似大書法家的墨寶,卻也舒暢自然。書的第一部標題是“我們倆老了”,這一章只有短短幾百字,主要是講晚年的老先生們經(jīng)常多愁善感,夜晚總是會做夢,夢見相棄而去,醒來之后,又相擁而眠,太害怕失去才會做這些夢吧,可想而知,他們倆愛之深沉。
書的第二章是“我們仨失散了”。開頭便是父女兩人在打鬧,調皮的不是錢媛,而是已逾古稀的錢鐘書,他們仨人打著鬧著,好像已經(jīng)不知外面是何春秋。
后來,組織上通知錢鐘書去開會,一輛來路不明的汽車,開往不知道哪里去,這是楊先生的擔心,來自妻子的關心,錢媛是個大學教授,剛一下班回到家便忙著和母親一起去找父親,她們一起到了客棧,一起到了古驛道,在船上相聚,雖只分別幾日,卻還是思念地緊,楊絳說如果沒有錢媛,她一個人絕對不可能找到這里。后來,錢媛走了,楊絳還是會做夢,夢見圓圓生病住院,十分嚴重,我不知道這是夢還是真實發(fā)生的事,只是覺得這還像并不虛假,阿圓病了,即使病了還時刻思念這父母。章節(jié)的最后,楊絳說,家已經(jīng)不在是家,而是她的客棧了。
第三章講的是錢楊二位先生相識到結婚到牛津求學的故事,出國在外,二人不免戰(zhàn)戰(zhàn)兢兢,但有兩人做伴,也可相依為命。白天上課,參加各種有趣的社團活動,夜晚散步,生活平淡有味。一九三六年,二人隨著共產黨參加行動,后來又到巴黎求學,這一年,他們有了孩子,大夫問錢鐘書要男孩女孩,錢先生說,要最好的。女兒出生之后,他們便不再是兩個人,而是“我們仨”了,楊絳說,圓圓特別像爸爸,聽話懂事,錢鐘書也說此生有此女足矣,若是再生一個孩子,就會把對圓圓的愛分給另一個孩子,那樣對圓圓不公平。后來,錢鐘書到上海,三人第一次分離,錢鐘書一路上對女兒思念不已,而那是的錢媛似乎還不知道思念為何物。圓圓自小聰明伶俐,八歲就過目不忘,識得到子讓大人們驚訝,后來回國,分別已久的父女倆相見,也是樂趣連連,就連自家爺爺都說圓圓是家里唯一點讀書種子。
時間漸漸流逝,三人漸漸老去,最先走的是錢鐘書,其次是錢媛,就像楊絳說的那樣“自此,三人沒有生離,唯有死別”。
我們仨的讀后感范文(7)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跟隨楊絳先生的腳步,一頁頁畫面從我眼前略過!拔覀冐怼钡臏嘏、幸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楊絳與鐘書新婚后來到英國牛津大學求學。輾轉多次,在巴黎迎來了“MissSingHigh”——錢瑗,于是“我們仨”相聚了。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我們仨”始終相依。楊絳的一句“不要緊,我會做”就足以讓鐘書放心;圓圓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媽媽,特地寫信教媽媽做飯;圓圓生病時,楊絳夜夜“看見”她。“我們仨”始終相互信任,不論什么結局,都是心連心走下去。
正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管世風如何,不管身份如何,楊絳夫婦一直低調平實,淡薄名利,寧靜超然。書中曾寫“嚶其鳴兮,求其友聲!薄坝忻褪嵌嘈┎幌嘧R的人!
楊絳的文字,清新脫俗,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便是歸本,珍惜。我仿佛看到楊絳夫婦正坐在無限好的夕陽下,浩瀚的江面如明鏡,柳樹在晚風中飄揚,他們在人群中不是最顯眼的,卻有著一種不同于凡夫俗子的氣質。
我們仨的讀后感范文(8)
楊絳先生是錢鐘書的妻子。錢鐘書曾給她一個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作者楊絳先生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段覀冐怼返谝徊糠譃闂罱{先生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鐘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先后離去的過程。第三部分楊絳先生采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
書中,楊絳先生曾提到,1996年10月,患病的錢瑗已經(jīng)非常衰弱,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躺在病床上,錢瑗在護士幫助下斷續(xù)寫了5篇,最后都不能進食了,還在寫。楊女士見重病的女兒寫得實在艱難,勸她停一停。這一停,錢瑗就再沒有能夠重新拿起筆。1998年,楊絳的丈夫錢鐘書逝世。一生的伴侶、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我反復看過很多次《我們仨》,其中有一次是照著朋友的提示,倒著讀。先讀第三部分,再看一二部分,看起來省了很多精力。但是卻少了一些跌宕起伏的情感。楊絳先生痛失愛女和伴侶,她把那些撕心裂肺的歲月寫成夢境,樸素地講述著內心的傷痛。就像一位坐在我身邊的老者,講述著曾經(jīng)的故事,讓人十分動容感慨。
人民網(wǎng)曾經(jīng)評論,讀過《我們仨》的人,當忘不了里面漫長得揪心的夢,“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她內心綻出的血泡像一只又一只“飽含著熱淚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