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
在生活的不同時期,前后讀過幾遍,大多是從書架上拿出來翻開讀一段再放回去。有了電子書之后就更方便了。這次回來沒能帶什么書,在醫(yī)院,在地鐵,在等人的時候,翻出來?吹亩温渥x幾頁,安神補腦,一如既往靠得住。
托爾斯泰兩部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我不是很喜歡,當然除了這個無敵的名字。十幾年前買的第一個iPod可以刻字,銀光閃閃的背面刻的就是這一句:Aiting‘s War and Peace--年輕時候很戲劇化。如今誰會在iPhone背面刻字呢,Apple是要沒落了。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每個人都知道:俄羅斯冬夜的火車站,風急雪驟,美麗的安娜,英俊的渥倫斯基表白。幸福的故事是相似的,不幸的故事,是可預見的。當然這需要一點閱歷。如果是拍同人故事,后面的悲劇可以是渥倫斯基在站臺上等待時的想象。鏡頭閃回,安娜穿過風雪向他走來,老了一點的渥倫斯基沉著地致意,對著安娜亮晶晶的眼睛,把要出口的那句“I have come to be where you are.” 給生生的咽回去,忍著。
若能遙遙相望,“如月光撒向海面”,決不至于使安娜賠上性命。然而,那樣就沒有這個好看的悲劇了。
這幾年讀的多的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另外一條線,列文。據說這個人物有作者的影子,是托翁的自畫像。那么托爾斯泰年輕時候是個多么沉靜可貴的人哪。
列文在書的最后,有一個領悟,知道了生活的真諦是如何的 “there will be still the same wall between my soul and other people, even my wife; I shall still go on scolding her for my own terror, and being remorseful for it; I shall still be as unabe to understand with my reason why i pray, and I shall still go on praying...but my life now, every minute of it, is no more meaningless, as it was before. It has the positive meaning of goodness, which I have the power to put into it.”
這真是很優(yōu)美的一段話*,意義非凡。只是,如果讀者不能跟隨800頁列文的掙扎,這段話也許仍不意味著什么。
被評選為世界上最好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好在于它的豐富性。劇情都似曾相識,好像去向往已久的羅馬,知道有角斗場,有梵蒂岡。第一次身臨其境時,因為熟悉反而有點失望。正當失望之際,就在夜里,走過的一個街口,一處古跡,讓你驚異于它的美與不朽,從此死心塌愿意一再的回去。
最近喜歡的段落,是書中較早時期的列文和他的田野:
春天來了,冰雪融化。列文走在田野中,腳下是開始松軟起來的土地。他跟他的農夫們對話,看孩子們赤著腳在小徑上追逐。遠處的鳥叫了起來,空氣中有冷冽的雪的味道。朋友從城里來看他了,帶來了心上人的消息。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
說《安娜.卡列寧娜》是長篇巨制,可是時間跨度并不長,場景設置算不上恢宏;寫愛情,并不攝人心魂;寫故事,并不曲折離奇;寫盡世俗,人間百態(tài),也是點到即止;可就是這樣的長篇小說,也足以吸引我很快進入到十九世紀后半段的沙皇俄國,從莫斯科,彼得堡,到外省鄉(xiāng)村,一幅廣闊多彩的社會圖景在眼前鋪開,150多個人物個性鮮明地躍然紙上。所以,我讀到后面一直在思考,托爾斯泰的這支筆到底妙在哪?那就是他出色的心理描寫。
一方面,書中的主要人物都經歷了曲折的心理變化過程,作者對于主角們的每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經歷的嬗變都寫得肌理分明,細致入微。這其中,最豐滿的形象要屬安娜和列文。安娜的鮮艷,嫵媚,開朗,落落大方到后來的羞愧,孤僻,猜疑,被欲望吞噬。列文從敏感自尊又熱愛勞動充滿活力到后來婚后出現的精神危機,以及從宗教中找到自己的信仰。(托爾斯泰安排他們在第七部中相遇,唯一的一次見面也是最后一次見面,就讓列文對之產生了愛憐的情感。)要把這樣豐滿的人物形象總結下來,可能需要另開一篇了。而這里我最想說的是吉娣和陶麗兩名普通女性角色的心理蛻變和心理矛盾。
上卷中,列文和吉娣迅速地抓住了我的眼球,雖然一開始他們并沒有成功相愛。安娜曾經這么對吉娣說“您現在的年華真太寶貴了,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那好比彌漫在瑞士群山中的蔚藍色霧靄。這種蔚藍色霧靄籠罩著童年即將結束時那個年代幸福的一切,過了這快樂幸福的階段,路就越來越窄了,踏上這段道路真叫人又驚又喜,盡管它看來還是光明美好的。”她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告訴吉娣所處的美好年華里一切都充滿著無限的可能,而失戀后的吉娣害了一場大病,意志消沉,出國療養(yǎng)遇到了改變她的華倫加,她的身上有著“超脫吉娣所十分厭惡的世俗男女關系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價值。”這一點深深吸引了吉娣,并啟發(fā)了她,帶領她到了一個嶄新的,崇高而美麗的新世界,從這個高處可以冷靜地觀察往事。最后,吉娣明白了一個人只要能忘我,熱愛別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祵。而這一點我們在后來吉娣愛上列文,婚后同丈夫住在鄉(xiāng)間,料理家務,特別是跟隨列文去看望他臨終的哥哥那一幕可以看出來,這樣的心里蛻變在吉娣身上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而說到內心矛盾,陶麗去訪問安娜一行則被作者刻畫得真實而深刻。從開始在富裕農民家喝茶時同農婦談論孩子的問題開始的四個小時的去程中,她從各個方面回顧了自己的一生,認為自己受困于懷孕生子的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片刻安寧,看到的是“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在享受生的歡樂!倍褪菦]有她的份,對自己的生活是嫌惡的否定的。到達安娜家里,參觀了富麗堂皇,貴重嶄新的房子,了解了她的處境,參加了上流社會那些風度翩翩的貴人的聚會之后,卻覺得“好像在跟一批比她高明的演員同臺演出,她的拙劣演技把整臺好戲都糟蹋了!薄皩彝ズ秃⒆拥乃寄睿貏e迷人,特別鮮明地在她心頭翻騰。這會兒,她覺得她的小天地是那么寶貴那么可愛,她在外面簡直一天也待不下去了!弊x出了一個普通已婚婦女的內心渴望和掙扎,矛盾與釋然。
托爾斯泰的這支妙筆寫出來的人物心理,可以說是細膩的工筆畫一般,連喜怒哀樂都可以分成多個類型和程度的那種細膩。作者:Claire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3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绷蟹颉M袪査固┰凇栋材?卡列尼娜》的第一節(jié)里這樣寫到。而書中的安娜的生活,卻由虛偽的幸福演化成了意料之中的不幸。
小說的女主人公安娜,在自己的少女時代就嫁了人,嫁給了一個比自己達20歲的高級官員卡列寧。安娜過著衣食無缺的生活,可又有誰知道安娜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小說中描繪出的安娜,是一個美麗善良,溫柔的少女,花一樣的少女,就像那人們花園里的花朵,渴望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空間,自己所渴望的幸福生活。在丈夫面前,安娜是一個善良而又賢惠的妻子,在兒女面前,她又是一個溫柔美麗的母親。但是這并不是安娜所渴望的幸福空間,并不是她所渴望的美滿幸福的生活,因此,她總是郁郁寡歡,強把自己對生活的渴望深深地埋在心靈深處。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安娜邂逅了渥倫斯基,一個近衛(wèi)軍軍官。渥倫斯基對安娜展開了瘋狂熱烈的追求,而安娜也陷入了情網。他倆不顧社交界人們的非議,公然同居,而安娜也懷了渥倫斯基的孩子,卻在分娩時差點死掉。雖然因為這件事情安娜得以和自己的丈夫和解,但最終她仍和渥倫斯基一起逃到意大利,在那里度過了兩年的時間。在這虛擲的光陰里,兩人的生活極為空虛。后來安娜回到俄國,又走入她所熟悉的社交領域,但物是人非,人們不再像從前那樣對她,不再歡迎她,用冷言冷語將其拒于千里之外。與此同時,渥倫斯基也棄她而走,回到了屬于自己的莊園,并置身于新的農業(yè)經營。兩人的距離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心的隔閡而逐漸疏遠,變得冷若冰霜。安娜也很清楚的意識到,自己雖然依舊美麗,但卻從來沒有得到過什么幸福的空間或是什么幸福的生活。最終,生活的苦悶,無人支持了解。最終,安娜帶著自己那美麗純潔的追求和夢想,結束了自己空虛的生活,臥軌自殺,了結了自己在空中飄忽不定的短暫生命。
讀過這部小說,我深刻的體會到安娜卡列尼娜的內心世界。我同情安娜在自己花般年華的時候就嫁給了自己生活中陌生的一個人;同情她在邂逅了渥倫斯基后,大膽面對世人異樣的眼光,勇敢的和自己所愛的人居住在一起,但卻不能將這美好的時光持續(xù)永久;同情她美麗的生命卻和有著和他同樣命運的人一樣,因走投無路,而結束自己的生命。
從這部小說中,呈現出了作者所想要呈現出來的社會形態(tài)。
教堂、法庭、軍國主義、‘合法婚姻’、資產階級科學是維持一切的制度,而安娜純潔的夢想與渴望期待和娜所謂的“維持一切”的內在的虛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安娜用自己的死來說明自己追求的正當性,來說明她的道德與感情的純潔性,說明她的理想的合理性。她以自己的死表明了她和上流社會、專制制度、虛偽道德的徹底決裂,而安娜所表現出的這種徹底精神與無比勇氣正反映了人的自覺意識的升華與光彩。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生命死洪水奔流,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安娜?卡列尼娜的生命雖沒有如洪水般奔流不息,但她卻碰到了無數的島嶼和無以計數的暗礁,她并沒有像洪水的碎片那樣幸運地逃過次此劫難,最終消失在碧藍的天空,化作碧空中一朵不斷追求著的白云,將自己的靈魂永遠留在這片曾經想往的人間。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4
在經歷了一場奇怪的感情歷程以后,為了讓自己靜下來,準備看幾本小說,滋養(yǎng)一下心靈。最近剛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又犯了愛入戲的毛病,夜里輾轉反側,揣摩書中的人物,閉上眼睛,頭腦中雪亮一片,全無睡意。
對于安娜這個人物,即是可愛又是可憐的。男人紛紛為之傾倒,連沃倫斯基的母親也忍不住說“我都愛上您了”,足見安娜的可愛。但安娜品嘗到愛情的'甜美和幸福后,整個身心仿佛被喚醒了,尊嚴、教養(yǎng)、理性、地位,甚至母親的職責都成了讓她痛苦的桎梏。人性里有有真善美,也有自私和欲望,假如人可以退去光鮮的面具和外衣,徹頭徹尾的真實,人心里的魔也會無所畏忌的沖出來,讓人失去內在的平和,走向精神崩潰和自我毀滅。雖說安娜在不懂得愛情的時候就嫁人生子,雖說卡列寧比不上沃倫斯基玉樹臨風、風流倜儻,醉心仕途,循規(guī)蹈矩,死要面子都讓安娜不稱心,甚至厭惡,也都不是安娜出軌的有說服力的理由。和很多生氣勃勃的人們一樣,安娜性格里有一股不安分,不惜代價獲取成就感的力量。作為一個無所事事的貴婦,實在缺乏獲得成就感的途徑,那么擁有一場空前絕后的愛情,正好滿足了這份缺憾。從安娜在火車站上與沃倫斯基第一次邂逅的回眸,在吉提家舞會上嫵媚動人的打扮,都能看到她心里的魔。以及小說快到尾聲處,安娜對愛人疑神疑鬼,心態(tài)失衡,見到吉提的丈夫列文時的那段描寫,她那么清楚自己的魅力,貌似不經意地魅惑著男人,然后一轉身又把他們完全忘了。后來還在吉提面前刻意提到與列文的見面,強調自己很喜歡他。她心里的魔就這樣在“追求真實”的召喚下,被引誘出來,擾亂了她的心智,腦子里充斥著妒忌、報復和自我毀滅。這種性格的女人可愛又危險,即使第一段婚姻還算如意,也會因為追求完美且不能自制而早晚要出軌。
愛情能當飯吃嗎?安娜就是那種把愛情當飯吃的人,愛人就是生命,就是一切。她不能接受愛人的心里除了她還放下其他的人和事,她在愛人“因為愛而犧牲了一切”“為愛差點殺掉自己”這些表象中獲得無上的滿足和愛的高潮感。但這正是女人的天真和愚蠢的所在。男人是不能僅靠愛情而活的。雙方需求的不對等最終會導致悲劇的結局。安娜得到了愛情,卻沒能好好把握。她要的太多,要的太不理智。但如果她理智,也就不會出軌了。她的愛情來勢洶洶,壓倒一切,有瘋狂的成分。男人們夢想得到女人瘋狂的愛,但得到了也就滿意了。瘋狂的必不持久。
另外我想說,小說中展示了俄國19世紀貴族們的生活場景,主人們頭腦發(fā)熱,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寫成神秘的紙條,讓仆人、車夫們穿梭傳遞,窮苦人跑斷了腿也沒人可憐。假如安娜、沃倫斯基都是平頭百姓,工薪族,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忙得四腳朝天,每天算計著如何付房租,還房貸,柴米油鹽……是否還有時間談這個轟轟烈烈的婚外戀嗎?轟轟烈烈的超凡脫俗的愛情是奢侈品,只屬于有閑有錢的人們啊。我等窮人,還是在大學畢業(yè)剛工作的那幾年里在同學同事朋友里,找個談得來看著順眼的,然后結婚生娃,好好工作好好過日子,為人類做點有益的事,培養(yǎng)個質量合格的下一代,有空去游歷下大好河山,沒事微信上曬曬美食。什么初戀、什么安娜,一切都隨風去吧!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5
看過電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然后就看書啦。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她就是一個出軌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愛她,因為她很真,愛了就是愛了,一直沒有違了自己的心去做事。雖然她有時所作所為讓人不理解,我欣賞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她開始是依附于一個沒有感情的丈夫,后來,為了愛情,又依附于另一個男人,把愛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著,有著快樂也很辛苦。
現實生活中,愛情不能解決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縱使愛情一直存在,沒有保障的愛情讓人恐慌讓人累。我欣賞安娜的勇氣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純粹,我喜歡她的真。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并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去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認識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好像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面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因為“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誠實…”我愛安娜,她是一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當她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歡欣賞她。
可惜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因為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后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安娜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為她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里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如果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風流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xù)如困獸般維系無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yè),她就能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注定她無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麗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這種美麗。雖然流言蜚語踐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奪取了她的生命,卻沒有任何力量改變了安娜內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著自己,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沒有錯,喜歡她的個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個天使,只是那個環(huán)境那個時代不允許。現實是殘酷的,真誠的人們卻活的很辛苦。無奈,生活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壓抑著自己過活,披著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們很無可奈何的。我們的真被殘酷現實壓抑著。安娜只是我們的崇拜者,她的悲劇說明了我們生活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我們必須遵循它的原則去生活,否則安娜的悲劇照樣會重現。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6
安娜·卡列尼娜。
她倒在了枕木的沙土和煤灰上。倒在了迎面而來的火車車廂下。
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我想不僅僅是那肉體脆弱,就連那靈魂也是脆弱的——丈夫的無情與可惡使安娜忍受著極度的煎熬;他人的欺騙使安娜彷徨與希望和絕望之間;家人的隔離感使安娜倍感孤獨與傷心。快樂、無拘無束的生活本屬于安娜,熱情善良、朝氣蓬勃的她在同官運亨通的卡列寧結婚后,她的生氣就被壓抑了——“做官機器”卡列寧虛偽冷酷,醉心于仕途,但我也不能全盤否定,卡列寧其實是有時可惡的,有時善良的,他也愿意答應安娜——和伏倫斯基和好?袑帎壑材,但他的做法是尤為不對的,當安娜提出要離婚以擺脫這種生活時,這種愛便被恨取而代之了。
人也是一樣,它不是一個確定的常數,而是變化著的,或許時時刻刻都有著微妙的變化,當然一些完全沒有良知的人是不符合這條道理的。例如安娜,她就是一個敢反抗封建社會的一位勇敢女性,為了爭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以正視險惡的環(huán)境——仍穿著上流社會的貴族衣服,但她的聲譽早已與她從前大不相符了,不是因為她可惡,她令人討厭,或許是貴族們認為安娜太不守婦道了罷,但也并不是指上流社會的人大都很可惡,只要心里有良知的人都會同情安娜、喜歡安娜。但安娜也有軟弱的一面,卡列寧那些宗教觀念想一副無形的枷鎖束縛著安娜的思想,使她在幸福的這個問題上矛盾重重。
與安娜有著同樣品性的人便是列文,他同樣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在地主中屬鳳毛麟角,他想辦法讓自己與農民們平等。他勁頭十足的去弄農業(yè)改革,親自下地干農活,不斷探索試驗,但最后仍舊一事無成。家庭生活美滿的列文在物質上什么都不缺,只是那精神是機器苦悶的。他抵擋不住死的誘惑,以致把繩子藏起來免得自己上吊,不將手qiang隨身帶在身邊以免得開槍自殺。
列文的種種如同悲劇的行動讓我想起了當年的托爾斯泰,托爾斯泰他將自己心情帶入文章中,猶豫盈滿了托爾斯泰,列文也是這樣,托爾斯泰借著列文的嘴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可見托爾斯泰的精神危機已經達到何等嚴重的程度。
托爾斯泰他對愛憎是分明的,所以將卡列寧與一些上流社會的虛偽、殘酷和自私與安娜的真摯善良作對比,以反映一些沒有良知的人。
我想,安娜的臉上一定帶著幸福的光輝,她不僅僅希望自己幸福,也希望別人幸福。,安娜·卡列尼娜的美,從高貴典雅聰慧美麗到單純善良從容開朗,在任何一個地方都盡展她獨一無二的美麗。她和卡列寧同樣富有正義感,對當時不公平的社會憤憤不平,無論如何也不愿同流合污,他們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對抗,但對抗社會的后果是悲慘的,列文堅持探索一種新的道路,但最后還是失敗了。
讀這本書時,有時不禁看到了自己,在安娜身上看到了自身的好壞,在毫無遮掩的內心世界里,我擺脫所有虛偽,以使內心得到解脫,在書中,內心是自由的,但是,我更想把內心真正的想法告訴別人,自己一個人憋得太苦悶,有種壓抑包圍著,沖不出去,但又不愿放棄,內心是糾結的,是矛盾的,怨不得別人,都是自己做的決定,矛盾也就矛盾罷。
回望安娜漸行漸遠的身影,最終還是熄滅了……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7
近日,利用空閑讀點名著,偶然逛商場買了兩本名著,一本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一本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這幾天的空閑時間開始讀《安娜》?磿杏幸恍w會不吐不快,寫來分享。
半年前看過名著改編的電影,女主由法國影星蘇菲·瑪索主演,她的迷人和驚艷的扮相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劇情已經有所了解,就從中間開始看起,也就是安娜與他的情人渥倫斯基墜入愛河,并產下女嬰開始看起。二人的戀情公之于眾后,背負著沉重的道德壓力和情感壓力,安娜生了一場大病,傷心欲絕。她丈夫阿列克謝感到屈辱和羞恥,但看到這個情況,寬容了她,并同意與其離婚。感動于丈夫的大度與寬容,安娜并不愿意離婚,只是維持現狀。之后安娜帶著新生的嬰兒與情人一起去意大利療養(yǎng)。一走就是三個月,期間其丈夫和兒子度過一段艱難時光,阿列克謝還要背負世人的議論和嘲笑,被帶了綠帽子還是那么無動于衷,不為所動,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時,允許妻子與情人出國療養(yǎng)。
安娜自然是在國外度過一段愉快時光,日子過得似乎很幸福。但好景不長,回國后的安娜禁不住對兒子的思念去看兒子。渥倫斯基也要考慮重回社交界,使上流社交圈承認二人的關系。
生活在愛情中的女人往往看不清現實,以為有了愛情就有了一切。時間一長,渥倫斯基想要新生女兒跟自己姓,能繼承自己的遺產,但安娜沒有跟丈夫離婚,在法律上女兒卻是安娜丈夫阿列克謝的孩子。兩人不斷就這個問題發(fā)生爭吵,相互埋怨,安娜一開始不重視這個問題,以為有渥倫斯基的愛就夠了。在愛情中的女人總是太天真,但男人需要的不止愛情甜蜜,男人需要的還有地位、財富和尊嚴。
等安娜想明白,只有離婚,跟情人結婚,合法地生活一起才能減少爭吵,給渥倫斯基名分,也給自己安全感?墒牵藭r的阿列克謝思前想后,考慮到離婚跟自己帶來的后果,卻不愿離婚;蛟S他在想,既然已經戴了綠帽子,名聲已經毀了,那就破罐破摔,起碼還能落個寬容大度的名聲。安娜給丈夫寫信,請求離婚,并回到莫斯科等待離婚的消息。在長時間的等待后,安娜變得不耐煩,不斷抱怨,找理由與渥倫斯基吵架。失去理智、情緒化的安娜越發(fā)沒有安全感,以為渥倫斯基移情別戀,不在愛她。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一件事情上,生活早晚會失去平衡,最終在最后一根稻草后,安娜選擇臥軌自殺,是對渥倫斯基的報復,也是對自己悲慘遭遇的解脫。了結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生命為代價換取渥倫斯基對他的在乎和懊悔。結果是他死后,渥倫斯基郁郁寡歡,消沉了一個月,中間企圖自殺未果,最終是俄國與土耳其爭奪克里米亞的戰(zhàn)爭爆發(fā),渥倫斯基自愿參戰(zhàn),燃起了對生命的斗志,作品以此結尾。
安娜的悲劇很難說是時代的悲劇,更多是在于自己的優(yōu)柔寡斷,沒有及時離婚,平復這些是非,在家庭和愛情間做出明確選擇。等看明白事實,都已太晚,只得以死亡結束這不幸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8
飛蛾撲火,義無反顧。他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點,并且全力地去追求。愛情充斥著全部的生活,仿佛生命中的其它再無意義,列文也好,伏倫斯基也罷,為之著迷,為之傾狂。
可能一錯之后,便再回不了頭。越來越多的碰面,幽會。培特西夫人家的狂熱,賽馬場的驚慌,直至那個黑夜,安娜眼中的光!皭,他也會懂愛嗎?太遲了,一切都太遲了!笨袑庍@個強有力的政治家,第一次感到軟弱無力,束手無策。像一頭公牛,馴服地垂下頭,等待著他已感到的高舉在他頭上的利斧。
我承認奧勃朗斯基說的有一定道理。嫁了一個你不愛的人,沒有愛情,也不知道什么叫愛情,卻結了婚,但這事木已成舟。后來你愛上了一個不是你丈夫的男人,這是很不幸,但依舊是木已成舟。這事被你丈夫知道,他饒恕了你,這是現況,現在的問題是:你能不能再跟你丈夫生活下去?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婚姻是一份承諾,責任,將兩個獨立的生命緊緊的聯系在了一起。一段愛情尚有開始,維系與結束,何況婚姻。倘若不愛,為何不在一開始便坦誠相告。既然決定選擇了那塊貝殼,就不應該抱著挑選的心態(tài)再去海邊。
安娜選擇放棄一切,放棄丈夫,兒子,遠走高飛。離不離婚,得不得到他人認可都無所謂。只要有那份愛情,只要他還愛她。伏倫斯基選擇放棄仕途,自毀前程。盡管這在他以前是從來不敢想的,但他確確實實做了。他不是那種不渴望功名的軍官,與他同期的謝普霍夫斯科依連升兩級,獲得了青年將軍難到手的獎章。他羨慕,但為了安娜的愛情,他愿意放棄。
拒絕塔什干那項迷人而危險的任務,照伏倫斯基以前的看法,是可恥的,是辦不到的。但現在的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拒絕,上級對他的行為稍有不滿,他便立刻辭職。
維特式的狂戀,互相毀滅對方的生活,甚至生命,只為了證明我愛你。這,還是愛情嗎?激情終有退去之時,夢幻總會回到現實。列文與伏倫斯基一般,甚至更甚,神魂顛倒,他覺得他和他的幸福就是整個生存的主要目的,也可以說是唯一目的。他什么也不想考慮,什么也不想打算。有了愛情與幸福,其他什么他都不在乎。
可吉娣不一樣,她知道列文在鄉(xiāng)下有他心愛的事業(yè),即便她根本不理解列文所做的事,即便她根本不想去理解。但這并不影響她認為這事業(yè)是很重要的,她知道他們的家將安在鄉(xiāng)下,所以她拒絕去國外,想開始他們的生活。
相似的人,相似的故事,卻如此諷刺。即便安娜再有風韻,側臉的弧線,舉杯的姿態(tài),一切都好似精心修飾。伏倫斯基知道她是有意這樣做,可是偏偏感到無趣,越發(fā)的渴望自由和外面的世界。厭倦,猜疑,互相終會怨起對方。無法避免,激情褪去,當時所做的事一件件都會顯現出來,好的,不好的,愿意的,不愿意的,沖動的,后悔的。
我還很清晰的記得,安娜對伏倫斯基說:我能要求您怎樣,我只想求您不要拋棄我。不,我要的是愛情,可是它沒了,這一切都無關緊要了。撕心裂肺,空中樓閣,又能如何。我一直在想,如果當時卡列寧少一點虛偽,安娜多一點決心,伏倫斯基多一點責任,故事會不會好一些。
夜,一片漆黑,玻璃上映著另一個世界。只聽得風吹樹木簌簌,山川一時寂寥。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9
安娜是俄國上流社會的迷人貴婦,這種賢妻良母類的女人,讓人感到一種慈祥的安寧。但是,她接下來與渥倫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極端,讓人感到深深憐憫。 她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后,為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困惑和不解。
在這場與列文、吉蒂、卡列寧、渥倫斯基等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承擔了無望愛情的全部后果。列文無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過。但是經過蛻變,與自己心愛之人喜結良緣,并接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米佳。而安娜與渥倫斯基婚外情,是最讓人所不齒的。他們有了在自己罪惡的結合下的犧牲品:女兒安妮。
其實,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別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條極端的路,沒有自制力其實是種可怕的東西。嘴上說著,我可以壓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卻不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來促成渥倫斯基與吉蒂的婚事,卻將自己搭了進去。表面上,壓抑著,那真實,又是什么?因為自己成為了導火索,所以引發(fā)了后來的一切。渥倫斯基的逐漸冷淡和拋棄,卡列寧的漸漸折磨、后來的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臥軌自殺。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這是一場悲劇,由她親手導演,演員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終結。
這部以死亡而收場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就了安娜·卡列寧娜的形象。這種對自己婚姻不貞,背叛家庭,拋棄自己的兒子,又擔心被自己的兒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厭惡和不恥的。私通在上流社會并不少見,可是少見的是,安娜·卡列寧娜的勇于承認,雖然最后得到的結果是被上流社會拋棄。但是,在這種列夫·托爾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寫下,安娜·卡列寧娜的缺點,也正是她的閃光點所在。這突出了一個叛逆的女人,和敢于與現實社會對抗的形象。這句話有褒有貶吧,可是誰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會對待不貞夫妻的懲罰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變態(tài)的寬恕,對安娜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折磨和無形的壓抑感。安娜在別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卻是光輝的,作為一個對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鐵軌上的一臥,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現在的人所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真不愧是個卑賤的女人,連選擇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賤!惫舴蛉吮梢暤恼f。其實我認為不然,她并沒有權利去評判,真正的評論權,是掌握在當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寧娜,總體來說,是一個怯弱而又勇敢的人?梢哉f,最后的臥軌,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為力。
選擇一個人背負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寧,要的只不過是臉面和名譽,渥倫斯基喜歡追求新鮮等等甚至更多。一個人承擔下因為背叛而帶來的一切后果,帶著絕望的那顆心,那可反叛的種子,是否,就是在這個時候,留在了這里?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相關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名著閱讀筆記05-12
波麗安娜讀后感17篇04-14
《凡卡》讀后感15篇(凡卡讀后感50字)04-11
《我的爸爸叫焦尼》讀后感300字04-18
姚貝娜《心火》歌詞09-27
寫給朝娜_900字02-11
17歲的戴安娜故事05-23
我的爸爸叫焦尼讀后感范文實用5篇04-23
《海邊的卡夫卡》讀后感04-12
《凡卡》讀后感精選15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