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類學》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人類學》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化人類學》讀后感1
在哲學中,要從三個方面來了解一個東西——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換句話來說,要了解一個東西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它是什么。所以我閱讀的第一本書是哈維蘭的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上這堂課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仔細思考這五個字,文化和人類都是大概念的詞匯,包羅萬象?墒峭ㄟ^這本書,我對文化人類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或者說更具體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
首先,文化人類學是什么?書中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概念,人類是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時代的人,試圖形成關于人及其行為的可靠知識,既涉及與他們想?yún)^(qū)別的東西,也涉及他們共享的東西。而文化學強調對史前史和新近西方文化的研究。具體來說,文化人類學可以劃分為考古學,語言人類學和民族學?脊艑W研究物質遺存。語言人類學研究人的說話能力,民族學研究現(xiàn)在的文化。這些答案解決是什么的問題。
那么為什么要研究文化人類學呢?從共性來說,所有的學科就是為了幫助人類更好地生活。從文化人類學自身的特點來說,文化對社會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文化具有共享性,因為人們分享共同的文化,他們能在社會中良好的生存,并且和他人建立相互依賴的關系,社會成員通過共同的身份感而團結在一起。研究文化人類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與社會融合。
二,文化是可習得的,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不同的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可以幫助人們理解不同的文化并且學習先進的文化。
三,文化是整合的,處在文化社會的我們能對文化有全面而清晰的認知。研究文化人類學,可以我們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文化,發(fā)揮文化更大的作用。其實聯(lián)系我們高中的知識,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
第三,我們要如何學習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體來講,我么可以從上面三個分支來考慮如何學習。
首先,考古學研究過去的文化,我們要了解人類文化的起源以及加強對人類祖先的認識。
其次,在語言人類學方面,我們要掌握語言的性質以及在當下社會環(huán)境不斷發(fā)生語言變化。
第三在民族學上,我們要關注當今社會的萬事萬物。它包含人的成長,生計模式,經(jīng)濟體制,性與婚姻,家庭和家戶,親屬和繼嗣,政治組織,宗教等等。這些都值得文化人類學重要的研究對象。最后,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實地研究和調查文化,得到最科學的答案。
總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幫助就是讓我對文化人類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文化人類學》讀后感2
具有動物性的人類嘗試回過頭來理解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人從什么時候從猿分化?從進化樹其它生物那里觀察到的普遍行為是如何人化的?人的社會性能從其他生物的進化過程中找到母本嗎?自達爾文1858年提出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以來,關于人類學的討論一直眾說紛紜——如果進化論本身是站得住腳的話。
人類學是個寬泛又縝密的學科,通過語言、心理、歷史考古、民族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研究人類發(fā)展的大小規(guī)律;文化是人類學的核心要義,文化的存在使人在濡化中自我發(fā)展;人類學家在近幾十年民族志研究中取得了突破,隨著倫理和道德的討論推動研究的總體進程;物種起源的多樣性使人在各種性狀上相異,但生物性變異卻被人為地貼上文化性的標簽;語言和交流信號是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有趣方面;由于社會認同,作為不能自我獨立的人在人格上難以掙脫桎梏,包括性別認同;各個地區(qū)人們有不同的生計模式,對于它們的或好或壞不能就某一種文化認同而一概而論;原始部落和信息社會有著不同的經(jīng)濟體系但因循著極為相似的經(jīng)濟原理;人與人聯(lián)合成為社會單位最基本的形式是婚姻和家庭,這伴隨著性與道德的爭論;作為家庭內部的親屬和繼嗣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有著各異的安排與側重;人還會因不同的社會標簽各自抱團,以直接或間接地謀求更多利益;政治、權力與暴力在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靈性、宗教與超自然力量不約而同地遍地開花并影響深遠;藝術,作為特殊的智能標簽始終伴隨人類的生產(chǎn)與社會活動;或遠或近,無數(shù)社群或種族曾今、正在或將要面臨巨大的變遷;時至今日,人類學在全球化挑戰(zhàn)中應謀求新的角色。
《文化人類學》讀后感3
在田兆元編著的《文化人類學教程》一書中曾寫到:宗教是一種把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異己力量幻想為超人間力量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在人類社會中,宗教是客觀存在的一種歷史現(xiàn)象,它與人類的物質文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層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隨著宗教的發(fā)展,它逐漸形成了對超自然力量信仰想適應的一整套宗教教義、宗教戒律、宗教經(jīng)典、宗教制度、宗教組織和宗教活動的體系。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宗教還是一種社會實體、社會組織、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探索、研究和解釋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是人類文化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宗教文化在這方面擔任了前科學的解釋功能。當人類難以用理性和實證方法來解釋世界現(xiàn)象時,宗教文化就通過其特有的直觀性、猜測性的幻方式來填補這個“真空”而作出種種解釋,具有前科學時代解釋世界的特殊功能。
人類的文化是多元的。宗教作為一支獨特文化元,它在世界各種文化的相互影響中,具有特定的交流功能。印度佛教自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以來的許多年歷史中,佛教文化由印度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南亞廣大地區(qū),影響十分深遠。在佛教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各國通過對佛經(jīng)的翻譯、注釋和創(chuàng)新,不僅發(fā)展了佛教本身,而且成為東方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宗教教育是宗教文化得以源遠流長的基礎。這是以宗教教義為核心,通過一定的制度,以不同的方式對信教者進行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大致有五種,即堂式教育、學校教育、神職教育、傳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國是一個多種宗教并存的國家,信教者有一億多人。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國都有傳播。不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對于一個如此復雜的大社會,宗教對其的影響自然不可輕視。
宗教提供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一套評判社會行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體系。作為一種社會實體,宗教又有它實體方面的社會功能,它為社會提供一種組織社會的形式,一套調適和整合、凝聚社會的機制和體系。宗教的社會功能是上述兩種功能的綜合,成為社會的一種控制系統(tǒng)。宗教乃是人類社會生活之結合的標志和象征,起著團結整個社會的作用,從而把宗教視為社會存在的根本結合因素,具有構成社會標準價值體系的功能。中國一個如此大的國家不僅地域廣闊,而且人口眾多,假想沒有宗教的存在,大概會為如此的地域分布而遜減一分色彩,還會導致缺乏一定的凝聚力吧!
宗教在日益增多的國際交往中,也為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做出貢獻。通過宗教界的國際友好交往,可以與國外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徒開展聯(lián)系,增進了解,加強合作。這對于宣傳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促進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壯大我國的綜合國力,反對戰(zhàn)爭,保衛(wèi)世界和平以及促進科學文化的交流,都有積極作用。例如,中國、韓國、日本三國佛教界的友好交流,對于二戰(zhàn)以后增進三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趙樸初居士譽為“黃金紐帶”關系。
我國佛牙、佛指舍利巡禮緬甸、斯里蘭卡和泰國,對于密切我國同這些國家的傳統(tǒng)友誼,宣傳我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具有獨特的作用。所有這些,充分發(fā)揮了宗教的國際交往功能。此外,通過與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宗教徒的聯(lián)系,在愛國一家的基礎上,為促進祖國統(tǒng)一,實行“一國兩制”的構想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可見宗教在今天的作用仍然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宗教在文化人類學研究之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化人類學》讀后感4
人類學就是對人類過去和現(xiàn)在所有的生物復雜性與文化復雜性的研究,是關于人的科學,它是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群。它包括,生物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文化人類學。
隨著人類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研究人類學對當今世界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人類學則是從文化的角度研究人類種種行為的學科,它研究人類文化的起源、發(fā)展變遷的過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區(qū)的文化差異,試圖探索人類文化的性質及演變規(guī)律;其最有成就的工作是對人類婚姻家庭、親屬關系、宗教巫術、原始藝術等方面的研究。作為人類學的分支,文化人類學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進其他人類學方面的發(fā)展,從而促進整個人類學乃至世界的發(fā)展。文化人類學也有很多分支,增強每個方面的研究,對人類生活的進步有很大作用。
古典進化論學派是文化人類學史上的第一個學派,它的誕生可以說是文化人類學作為一個學科正式誕生的標志。在達爾文進化論出現(xiàn)之前,人們在人類研究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生理方面,即人的生物性。所以開始的人類學注重解剖等行為。
但是自從達爾文進化論提出,人們對“人”這種動物開始有了清晰的認識,所以人類學開始去關注一些與人有關的問題,可以說達爾文對人類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古典進化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是第一個在科學意義上為“文化”下定義的人,他認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以及作為一個社會人員所習得的其它能力和一切習慣!惫诺溥M化論學派認為文化是獨立創(chuàng)造的并且他們堅持這三個觀點:
一、用人類本質的一致性觀念來說明文化發(fā)展的單一性。
二、各民族文化都循同一條路線向前進化,目前各個社會發(fā)展的不同程度實際上代表這條路線的各個階段,各階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只是時間上的不一致罷了。
三、整個世界依然是自然法則所掌控的。
傳播論學派則把人類文化或社會中的.變化歸因于物質文化和習得行為從一起源社會散播到其它社會。傳播學派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德奧歷史傳播學派,另一部分是英國極端傳播學派。傳播論學派認為文化的傳播是歷史發(fā)展過程的主要內容,全部的人類文化史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傳播、借用的歷史。我本人比較贊成傳播論學派的觀點,我也認為在歷史進程中文化傳播的影響大大超過了文化的獨立創(chuàng)造。因為我覺得隨著社會的進步,世界各地的交流也不斷加深,流動的人口以及工商業(yè)很容易就引起文化的流動。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我國四大發(fā)明的傳播,以及我國茶文化對世界各地的影響。
如今四大發(fā)明使世界各國受益,不可否認其獨立創(chuàng)造的確很重要但是若是這些東西沒有傳播出去沒有經(jīng)過外國人的發(fā)展與改造它根本就不可能有這么大的作用。正如英國開始并沒有飲茶的習慣,直到他們在荷蘭商人那里見到了中國的茶葉后才興起茶文化一樣,這世界并不是每個地區(qū)亦或是民族都有獨立創(chuàng)造文化的條件,所以我也認為文化傳播的功能更大一點。
第三個學派是文化歷史學派,他們認為文化人類學的一般任務是研究“社會生活現(xiàn)象的總和”,通過這種研究來“構擬”人類文化和文明史。但他們所主張的“文化史”不是指世界各國的一般歷史而是指各個民族的具體歷史;因為每個文化集團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歷史,而他們認為只有具體的東西才是歷史的可靠的。
禮,在中國過古代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笔欠饨ńy(tǒng)治者維持社會秩序,等級制度的工具。如周禮。同時,禮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我覺得這也是人區(qū)別于其它物種最重要的標志。我認為禮儀、儀式與節(jié)慶,是多數(shù)人作為社會個體為了適合社會需要而產(chǎn)生的一種被大眾廣泛接受的行為,是特定人群里的一種文化符號,有區(qū)分不同文化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來說,儀式是具有表演性質的,是一種“秀”。
雖然我對這個說法開始不太能接受,總覺得這是對儀式的褻瀆,但話說回來,沒有作秀就沒有關注,我們今天很多文化的流失正是缺乏這種“作秀”的精神。我覺得我們應該改變自己對待禮儀、儀式、節(jié)慶的態(tài)度,學會用自己的熱情去感知,它們就是我們所持有的文化的果實,否則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終將離我們越來越遠。
世界各地由于地域以及文化的差異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飲食文化也大不相同,一個民族的特質往往能形成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同樣一種食物,有些人認為很美味而另一些人則覺得很惡心。比如說皮蛋在中國人眼中非常好吃,但美國人確認為其難以下咽。這就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生活文化環(huán)境不同造成的。
在我們中國,大家喜歡圍成一大桌,大家都在盤子中夾菜,筷子你來我往不亦樂乎。然而西方的人卻每個人面前擺一個單獨的盤子,非常注重獨立思想,并且主人也不會去給客人夾菜,服務周到就是他們對待客人最大的熱情。我覺得這樣的飲食文化就是由不同的民族文化所造成的,西方國家深受海洋意識的影響人們推崇冒險追求個人的獨立價值而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深受宗族倫理制度的影響,人們很少注重自己的獨立個人的自由。所以就造成了這種飲食文化的差異?傊,我認為飲食文化的差異可以映襯出文化的差異。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茶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并且對世界各地有著重大的影響。相對于英國茶文化的高雅日與本茶文化的“和敬清寂”,中國的茶文化已達到了一種雅俗共賞的狀態(tài),這也表現(xiàn)出我國茶文化的發(fā)達。在中國的街道,你可以看見大大小小的茶館,這里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人人面前一碗茶,這樣簡簡單單的就可以度過一下午的時光。
同時在中國“高雅”的茶道中也融入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思想內涵,飲茶有三個階段: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也可說是飲茶的方式技藝;飲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來正心修身、志道立德。在飲茶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成為真君子;飲茶即道則是最高的境界了,“道”就是真理、本源,它存在于世界萬物之中,說不定你在喝茶的時候對心中一直不能釋懷的事頓悟,獲得另一個世界。中國雅俗共賞的茶文化是一種藝術,不僅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更是一種人生的藝術!
語言在人類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語言與文化也有很多聯(lián)系。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重要的載體,文化對語言也有制約作用。我們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這樣的例子,比如說為什么我們今天能夠研究古代的文化,很重要的而一個原因就是古代留下了很多可供我們使用的文獻資料,從這些書面語言中我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古代的文化。
再說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在我們中國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不僅這些方言現(xiàn)象并且它們的變化與發(fā)展都會表現(xiàn)出了文化的差距!為什么東北話和吳儂軟語聽起來完全是不同的感覺,一個粗獷滄桑,另一個則盡顯“小家碧玉”。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這兩地的文化氛圍完全不同,所以所孕育出的人的性格差距也很大,自然所說出的語言也大有不同,這就是文化對語言的一種制約。
還有就是最近幾年盛行的網(wǎng)絡語言、神馬都是浮云、快到碗里來,其實這些網(wǎng)絡語言都是社會生活文化的一種反映,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們將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只屬于某個時段的“流行語”。其實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看來,由種種原因,我們每個人作為個體所看到的所能夠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所以為了不被個人的狹隘視野所蒙蔽,為了能用自己有限的視線看到無限的世界,文化人類學的存在是非常有意義的。通過表現(xiàn)出不同群體之間的共性與差異,讓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的人群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這無疑會促進人類文明的進程。
【《文化人類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課文讀后感03-18
作文:文化苦旅讀后感07-31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讀后感03-09
《文化苦旅》經(jīng)典名著讀后感03-17
汪曾祺胡同文化讀后感11-13
11-12
11-12
11-11
10-19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