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1
當合上《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時,我總有種想再讀一遍的想法!队H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是一人為人母的中年女人和她已成年的兒子通了3年的36封信。通信的時間,總讓我感慨。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這是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安德烈寫信的初衷。而一開始,安德烈,這個完全不想與母親交談的人,完全是為了賺稿費,才寫信的。因此,他們倆就抱著不同的心態(tài)通信著。即使安德烈不是真正想寫信,但龍應臺卻想走進兒子的內(nèi)心,想讓安德烈與自己的關(guān)系得到緩解,想認真研究自己的兒子。然而,母親細膩的言語,也讓安德烈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安德烈到最后,通信的目地僅僅是為了與母親交談。當然,他們彼此認識了對方。
龍應臺有的地方,讓我感觸很深,面對著自己兒子的不耐煩、不想說,她并沒有以逼迫的方式去做。即使自己的幾行文字只能換來兒子的三言兩語,但她仍舊字字引導,希望安德烈能多說一點。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兒子。這是何等偉大的母愛啊。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yōu)榱宋覀兏冻隽撕芏。自己就算日日夜夜汗流浹背,操心不已,但為了孩子,又有何怨言?如何孝敬父母,使他們舒心,我們都知道。端一杯茶,捶一下背,說一句話,等等。但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又有誰能時刻想到這些,并經(jīng)常去做。而父母對我們的關(guān)心,我們卻會把它當做嘮叨,當做耳旁風,不去理會,有時還嫌煩,與父母頂嘴。我們長大了,只顧著與朋友玩,只顧著去享受自己的美好時光,卻總是遺忘了撫養(yǎng)我們長大,為我們擔心的父母,他們正在漸漸老去,一日不如一日。我們能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就是像兒時一樣,常陪陪他們,多在他們身邊,與他們聊聊天。
想到這兒,我不禁為自己有時因心情不舒暢,而惹父母生氣,讓他們傷心的事感到羞愧。從此以往,我將時刻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多體諒父母的難處,理解父母的用心,并多多地去幫他們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爭取不讓父母擔心。
《親愛的安德烈》中,讓我看到了母愛的呈現(xiàn)。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一個不論你身在何處,卻長伴與你的家。父母,多偉大。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2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柜里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說他的學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后還真有不少收獲。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w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fā)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xiàn)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fā)現(xiàn),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獲。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3
再次翻開龍應臺的書,沒想到竟是我讀大二的時候。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讀過她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等幾篇小短文,當時只覺得她的文章與自己平時讀得名著大不一樣,文章很有股霸氣。一直就理所當然的以為作者是位先生,一位思想深刻的先生。沒想到這次讀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才發(fā)現(xiàn)她不僅是位女士,而且還是位和普天下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飽含深情的媽媽。
《親》是由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些讀者的來信。龍應臺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于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當時買這本書,我是被封面上介紹的,這本書讓許多“親子”由熟悉的陌生人變得能互相理解而觸動。當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我周圍人與他們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明明都深愛對方,卻無法表達,無處述說。結(jié)果都這樣僵持著渡過,然后揮手,帶著對彼此的誤解,走進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無數(shù)人都正在經(jīng)歷,或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事。我不想讓這樣的遺憾繼續(xù),我也想通過這本書讀懂我的父母,讀懂我們的關(guān)系。
沒想到,我已打開這本書,得到的卻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在信里的交談,那么陳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交談,他們的通信中,也許有過爭執(zhí),也許有過分歧,但他們始終愿意試著去理解彼此。我和書里的讀者一樣,真的很羨慕他們這種關(guān)系。我自己也曾給父親寫過幾封信,可惜他太忙,沒時間回信,所以,我們對彼此的理解,也沒能加深。而現(xiàn)在看見別人做成功了曾經(jīng)自己沒做成功的事。我出了些許的嫉妒,便是由衷的感動。
想想父母遲早會老去,自己遲早會長大。但我們卻也許都再不能走進彼此的內(nèi)心。我也許到老,都不會知道我的父母,他們年輕時有怎樣的理想,他們是否也曾想去沙漠看看?他們又是如何把我們拉扯大,是否也曾灰心喪氣?而他們又是如何接受自己正在老去的事實,會不會害怕?他們又是否會也在試圖理解我們,試圖走近我們的心?
我想時間不會重來,而我們有深愛對方,那為什么不試試再多打幾個電話,多寫幾封信。我已決定,開始提筆寫信。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4
終于讀完了“人生三書”之一——《親愛的安德烈》。這是一本兩代人共讀的36封家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分。
作者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安德烈,分隔在異國他鄉(xiāng),兩人的關(guān)系似乎沒有曾經(jīng)那么親密了。原因有很多,譬如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年齡、閱歷導致的不同視野等等。
對一位母親而言,不論你的年齡有多大,都始終是她的孩子。龍應臺,也是這樣一位母親,只是我認為她的愛有些過盛,自始自終都將安德烈當作一個幼童來對待。而安德烈,雖然有愛,但卻成為了一個彼此不認識不了解的人。
在最開始,這份母愛名曰“占有”,但后來,卻成了“放手”。
孩子就像鳥兒一樣,不喜歡被束縛的感覺。與其讓孩子每天像一個提線娃娃似地聽從指揮,不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開創(chuàng)一片新天地。我想這個道理大多數(shù)家長都深深懂得,但是真正嘗試,并且沒有中途放棄的,又有幾個呢?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也相當重要。寫信這種方式其實比面對面更好。因為在有些時候,父母在面對孩子時,會忍不住端起長輩的架子。而寫信,能更好地讓父母換個角度與孩子溝通。由此觀之,龍應臺很成功。她處在一個朋友的視角,與安德烈交流,甚至能夠接受那些大多數(shù)家長無法忍受的詞匯、言語。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希望我們能走在他們?yōu)槲覀冧伜玫穆飞。但我們走遠了,他們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護,我們?nèi)慷祭卫蔚赜浽谛睦。當然,我們也愿意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回報父母?/p>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父母可以從安德烈的字里行間知道現(xiàn)在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輕的我們,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龍應臺那一封封飽含母愛的回信,也許會對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5
第二次讀《親愛的安德烈》感覺有所不同!我把自己和媽媽平時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一起帶入書中,去感受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差別。
書中安德烈生活極其幸福,豐富,充滿樂趣,他可以喝酒,聊天,開party,旅游……遇到挫折,會有很多人鼓勵他,成功的時候,朋友就會為他慶祝。而身在中國的我們,聊天,開party只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每天都是早早起床,上學,寫作業(yè),復習預習,偶爾的娛樂和放松。安德烈可以做的事,中國和他同齡的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渴望。我們也希望有那樣放松的生活。
在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他們之間慢慢出現(xiàn)一座無形的墻,但在他們母子的努力下,這座墻,被擊垮了。而我們,極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在爸爸媽媽的身邊,他們之間的代溝無聲無息地變得越來越大,把他們越隔越遠。他們也有尋找解決的方法,但有一些卻只會更加地彼此傷害。中國教育和外國教育相差甚遠,中國孩子從小就要努力讀書,考大學,這段時間里,根本就像與世隔絕。讀大學就為了張文憑,可以找份工作嗎?為什么現(xiàn)在有那么多大學生沒有工作?他們沒有社會經(jīng)驗。在外國,他們經(jīng)常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經(jīng)驗,他們的適應能力才更強。西方國家是那么尊敬小孩,在中國,只要家長聚在一起,就是是講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沒有在其他大人面前表揚過孩子,而是講他們做事怎么怎么不好,他們以為這是謙虛,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被深深地傷害!
真希望中國的爸爸媽媽們讀讀這本書,體會一下快長大的孩子的內(nèi)心,多給孩子一些放松的時間,讓他們有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事,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一心為孩子好,幫他們打點一切,可我們也需要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啊。
真希望我們可以彼此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6
我是一名“新”班主任,同時也是一個“新”媽媽,新是因為每一天都是新的,學生較與昨天是有變化的,孩子較與昨日也是不同的。我需要“崗前培訓”,需要“持證上崗”。我知道教育不能重來,不能錯過,所以我看了很多育兒以及班主任隨筆的書籍?墒菚系姆N種成功案例,都無法預定一個大人眼中“合心意”的孩子。生不易育更難,我在譴責不負責的家長的同時,發(fā)現(xiàn)了更多負責家長的慘烈與傷心,我在規(guī)避自己孩子的問題的同時也關(guān)注自己班級的38個孩子,以前總是在看以教育家的角度來寫的指導書,感覺自己力量滿滿,可是工作中卻受到無數(shù)的阻力。
這本《親愛的安德烈》,是我偶然間伴隨著《孩子你慢慢來》那本書同時買進的,給了我好多意外的收獲,更多的從孩子的角度,更準確的說是從這個16歲的人的角度來了解我的學生!队H愛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合著的一本書,書中摘錄了一位母親與她的兒子透過信件來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于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jīng)是一個小伙子了,龍應臺發(fā)現(xiàn),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xiàn)分歧,龍應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一樣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刻,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臺“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明白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舍”,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期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期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這正是我需要的書,正是我需要知道的學生需要的“媽媽、老師”的樣子。
之前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的例子。我們班有一個女生,平時在學校里學習成績很優(yōu)異,是我們班的班長,是一個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女生。在我們班,她很受同學們的歡迎,活潑又開朗,但是,家長的反饋卻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天回到家就埋頭玩手機,把自己悶在房間里,不喜愛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guān)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愛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但是和同學在一齊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校發(fā)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狀況、她在學校的表現(xiàn)等等。我很好奇我和家長有這樣完全不一致的認識,我們那是都不知道問題之所在,更不知道是好是壞,我們無能為力,
有些孩子,喜愛傾訴,總覺得快樂的事情就應與每個人分享,因此,很喜愛和爸爸媽媽聊天,父母知道了孩子的狀況,也會很快樂,這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其實很關(guān)心自己,她們在傾聽自己的話,而不是指責和過度保護,而xx不喜愛與父母交談,覺得自己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正因此刻的青少年都比較新潮,對網(wǎng)絡的詞匯比較熟悉,對網(wǎng)絡的詞匯比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兒女到底喜愛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兒女又總是說些網(wǎng)絡潮語,就導致家長和兒女只見沒有共同語言,××的內(nèi)心也就更加封閉了。
這本書,我還沒有看完,但是看到兩個作者從不同的兩個世界開始出發(fā),以彼此為終點的每一次書信,一個小事情的溝通,都深深的感動我,我好像學到了最棒的方法,找到了對我、對我孩子、對我學生最棒的鑰匙,就是及時的溝通和博大的包容,還有尊重,來化解這時空和世界的不同。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7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整本《親愛的安德烈》,其中《給河馬刷牙》《兩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這兩章令我感觸頗深。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一生碌碌無為,覺得自己普通平庸?墒恰澳阏娴钠接箚幔俊逼鋵嵰茨阏驹谀囊粭l跑道上。設想一個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沖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見那跑百米的人會全身緊張、滿面通紅,心里會“顫抖”嗎?不會的,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見那跑五千米的人氣呼呼地追過來了,他會因而恐懼,覺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嗎?不會的,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來散步的。
世界上本來就存在著大樹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嗎?書中舉了個提摩的例子:他從18歲開始失業(yè),到41歲還在失業(yè)中。那么大了還沒有工作,因為沒有工作,也就沒有結(jié)婚,沒有家庭。每個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樣。為什么害怕呢?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沒有意義。每天為了錢的數(shù)字起伏而緊張,而斗爭,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與其為了金錢和名聲成為工作的俘虜,不如找一份能充分體驗生活的工作。
龍應臺說過這么一句話:“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焙芏嘧x者回信說自己就是在被迫謀生,我相信我身邊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謀生。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義呢?
不跟別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尋找自己安適之所在,那還談何“平庸”?“平庸”是跟別人比,我們的終極負責對象是自己,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平庸”與否,不是在于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于你做的是否有意義,是否快樂。這樣看來,小草平庸嗎?答案是“不”。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8
在很小的時候,他便坐上了前往異鄉(xiāng)的航班,從此身邊環(huán)繞著不同發(fā)色的人,耳邊充斥著各色的口音,透著陣陣寒氣的冰塊在舌尖翻滾,五光十色的雞尾酒在嘴角絲絲跳躍,從此忘了時間,在快感與茫然中等待陽光和清晨。
在銀絲垂?jié)M額間時,她的腦海與回憶充斥著他的背影,隔著茫茫的海洋,望著散著淡淡秋色的白玉盤掛在枝頭,從此任由相思浸滿淡薄的月色。只是,她勇敢地向前追去,執(zhí)筆迎接一個個續(xù)寫的明天。
他是安德烈,而她是龍應臺。一對身在異鄉(xiāng)的母子,在茫茫的人海中,尋找彼此飄渺而堅定的身影。
那一封封微不足道的信封,卻裝著兩顆勻勻跳動而赤誠的心靈。有一次,他問她,能否挑戰(zhàn)權(quán)威,言語中盡是少年的躍躍欲試,像一股狂風,似攜卷飛舞的殘葉;而她則輕柔地娓娓道來,似柔中帶剛的柳枝,在逆風中從容地舒展著纖細的身軀,枝尖盈盈地點向遠方。當十八歲的他在感情中跌跌撞撞,在彎曲的路上嘗盡酸甜苦辣時,又不小心與寂寞撞了個滿懷;而將一切收進眼底的她,并沒有苦口婆心地陳鋪那些爛熟于心的大道理,而是如娟娟流水,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溫暖他那被千瘡百孔的靈魂,為他灑上滿天繁星,任他在自己心靈港灣棲息,靜靜傾聽他勻勻的心跳。
柔月在枝頭棲息,雖然他們身居兩地,但每當他在現(xiàn)實生活被千瘡百孔時,在異國四處漂泊時,她便會第一時間,用一封封誠摯的信件訴說那一段段深情,用最平常的文字寫盡一個母親的柔軟心腸。淡淡的詞句,卻可以霎時填充那個或迷;蚯酀男⌒⌒撵`。所謂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應該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吧。
或許某天,他走在繁華的街道,身邊的行人絡繹不絕,燈光五光十色,而她則輕輕漫步于彎彎曲曲至前方右轉(zhuǎn)的泥徑,淡薄的陽光旁是一樹梨花洋洋灑灑,這時他們或許會想到彼此,心間徒添一點溫暖。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9
前一段時間出的一本新書《親愛的安德烈》,是由龍應臺女士與其兒子共同完成的。
讀完后,感觸很深。但感受最深的不是安德烈字里行間躍動著的不羈靈魂,不是龍應臺女士對于兒子直接大膽的提問所做出的巧妙回答,不是中西方文化劇烈碰撞綻放出的異彩。
而是一句話。
安德烈問她,在她離開人世后,希望如何被朋友、讀者和“我”——安德烈本人記住。
對于前兩者,龍應臺回答的干脆利落——“不重要!
僅三字,完美地表現(xiàn)出她非同一般的氣度個性,高度冷靜的心,清明的眼。
對一個作家來說,讀者如何評價自己往往被俗人認為是最令人關(guān)心的,而真正好的作家,如她,堅定自己的信念,筆尖永遠對準心中的方向,筆桿和脊梁一樣挺直,寧折不屈,更罔論會寫些博讀者一笑的文章了。所以,不重要。
而那最令人動容的,是她回答如何讓自己的兒子記住自己時,文字氤氳出的裊裊暖煙。
“有一天,你也許走在倫敦或香港的大街上,也許是一陣孩子的笑聲飄來,也許是一株紫荊開滿了粉色的花朵在風里搖曳,你突然想起我來,腳步慢下來,然后又匆匆趕你的路。
可是正因為有最終的滅絕,生命和愛,才如此珍貴,你說呢?”
不知道寫下這些文字時,心中是否有些許不甘,酸楚,哀傷。畢竟,離世的人們,只能活在別人的記憶當中,而歲月的沖刷,使這些記憶不可避免的像泛黃的牛皮紙一樣蜷曲,最終碎裂,一片一片漸次脫落,最終,在之后的'之后,化為虛無。
但我深信,作者寫完整段話后,只余釋然。
每個人都是別人生命中的過客,無論你在他的生命中曾經(jīng)占據(jù)怎樣重要的位置。終有一天,會化作那穿梭的風,靜默的云,以另一種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龍應臺以她的豁達與優(yōu)雅,給了這個問題最動人、最美麗的答案。
之后,只要你偶爾想起我,也便足夠。我愿化作那無拘無束的風,吻去你的淚水,你的傷悲。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10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jié)集。36封家書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臺“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臺“嘲笑有加”;龍應臺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zhì),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臺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龍應臺從政。我是有點很難理解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論的都是國家大事,世界,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fā)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臺來說這可能是職業(yè)習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說,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說清了。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zhí)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11
我有開明的父母,生活,學習,社會,國家,世界,我們之間無話不談。有的時候親密無間,不像是中國傳統(tǒng)的子女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倒更像是朋友。但是如今的朋友關(guān)系也是有代價的。他們從未干涉過我,但在對保送、高考與否;選擇哪所大學這件事情上,他們完全把我的意愿否定,將我的夢想束之高閣,讓我面對現(xiàn)實。然而在我進入大學之后,我才真正體會到和夢想背離的痛苦的現(xiàn)實。如今的我仍然奔著夢想前進,并且因為大學父母為我做的選擇,讓我的追夢之路更加曲折,漫長?吹浆F(xiàn)在的我,我的父母應該是有遺憾和愧疚吧。所以現(xiàn)在他們對我的選擇并不一味干涉。他們只要我對現(xiàn)實有清醒認識,對未來有明確規(guī)劃,并且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我父母的轉(zhuǎn)變,是以我的妥協(xié)和痛苦為代價的。我有過埋怨。然而在看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其實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有這樣一個對孩子不信任,想讓自己的意志凌駕于孩子之上的階段。而這樣強權(quán)的方式,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放緩孩子成長的速度,甚至讓孩子處于痛苦之中。
“認為自己年長,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都多,走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都多”的心態(tài)不只是父母專有的。身為老師的我們,可能也會不經(jīng)意間陷入這樣的思想狀態(tài)。我們常常跟孩子講應該怎么怎么做。然后用我們親身的經(jīng)驗當例子說服他們,期待把他們引導我們認為的正道上來。但是孩子聽的時候就算覺得萬般正確,聽了之后仍然走自己的老路子。
我有一個要參加保送考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聽不錯,就是做聽力的時候沒有讀題目、預測問題的習慣,導致聽力完成情況和她實際能力很是不符。我不知道講了多少次:“一定要拿到聽力題目之后,審選項。再通過選項對問題進行預測,這樣聽的時候才有指向性。即便是聽力一開始就開始做筆記,效果仍然是不好的。這是考聽力不是考速記,并且我們沒辦法把每一個字都記下來.”這樣的話,講到我自己都覺得自己都快成祥林嫂了。這孩子習慣還是沒改。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12
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著個東西文化!垜_
龍應臺眼中的香港和安德列眼中的香港有很大差異,雖然談不上天差地別,但差別也不小。這是因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香港,所得到的觀點自然也就不一樣。
安德烈覺得香港沒文化,主要是香港人的生活中缺少情趣。香港生活的節(jié)奏太快了,快到什么程度?人們都甚至無法停下來,回顧一下之前的生活,進行總結(jié)與反思。連這些都被剝奪,更別說享受生活了。我去香港旅游時,站在香港繁忙的街頭,車水馬龍,匆匆的行人隨處可見,自己也就情不自禁地隨著人流腳步越來越快,進入快節(jié)奏模式。感覺稍微慢下來,就耽誤了什么,心中不踏實。于是原本好好的旅游計劃變了,并且是從性質(zhì)上改變,變成了需要按時完成的任務。然后,大家都抓緊時間,抓緊時間購物,抓緊時間逛多幾個景點,抓緊時間多吃幾樣小吃。為何不慢一些,為何那么匆忙,為何一次性干那么多事情?我們是來旅游的,而不是工作,需要休閑的氣氛,一次性做不完的事情可以分多幾次做。要是都做完了,沒有遺憾了,再去一次又有什么意義呢?梢越o自己留一點驚喜!
由此看來,龍應臺在文化前加逗留二字就十分合適。港人不逗留,觀光客也無法逗留,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每個人都盡快的做事情完成任務。環(huán)境造就了循環(huán)如此之快的社會,這種社會適合鳶飛戾天者,努力拼搏開發(fā)能力得到功名和財富。但不適合學術(shù)研究,更不適合潛心創(chuàng)作,即使有這么一部分人那大部分人也是有著別的目的不是真正的去追求精神財富。逗留文化的缺失,使香港成為一個浮躁的社會。
香港人的生活是這樣子的——周末要加班,工作禮拜天回來就是一頓睡把睡眠補回來,然后又是星期一。留學生的生活——上課,談文化,喝咖啡、啤酒,讀書,旅游,休息,上課,聊天,談文化……無憂無慮。
這兩類人的生活差異一眼便知,也許歐洲學生的生活在港人眼中是無憂無慮的吧。香港人其實并不是沒有文化,只是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迫不得已的急迫,不像歐洲學生如此閑適。文化的差異是由不同地區(qū)的氛圍造成的,香港沒有歷史根基,歐洲各種名勝古跡,香港想達到那樣的氛圍——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13
這些書信最初的愿望是龍應臺想借此走入十八歲的兒子的內(nèi)心世界;因為她發(fā)現(xiàn),她和兒子,幾乎已經(jīng)無話可說。那個曾讓她擁抱,讓她親吻,讓她牽手,讓她牽腸掛肚、頭發(fā)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個冷冷的看著她,愛她卻不喜歡她的安德烈。她無法忍受和兒子成為了這樣有愛、但卻彼此不認識不了解不喜歡的人。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兩代人之間,還是異國的兩代人之間,而且是好長時間沒有生活在一起的異國的兩代人之間,其實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哪里去了?可愛的安安哪里去了?小鳥長大了,總會要單飛的;翅膀硬了,自然也就不那么溫順。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問,小雞仔長大了,它金燦燦、毛茸茸的樣子哪里去了?我鬢發(fā)蒼蒼了,二十歲的青春容顏哪里去了?
答曰,隨時間去了。
父母終歸就是父母。是那個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響他的人;是那個怕他饑,憂他寒,為他千里擔憂的人;是那個愿意為他付出太多太多,以他的快樂為自己最大的快樂。
孩子終歸是孩子。是那個感恩父母的無私奉獻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個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來報答父母的三春暉的人。他真切的愿望是,等有一天我長大了,要讓父母因為我而更加幸福。
但父母沒法強求自己一定會成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們沒法強求何一個人成為自己的知己一樣。因為年齡,父母不會熱衷于同樣的事情,因為經(jīng)歷,你走過的路他還沒有起步。所以孩子自有他們興趣相投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有靈犀的知己。而對于父母,卻是從全心依賴到慢慢分離,交集越來越少,觀念愈發(fā)迥異。小鳥長大了會單飛,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獵,孩子長大要獨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來難免會不可思議。父母只是那個巢,而不可能是它飛行的旅伴。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終要成就的是——“我之為我”。
所以不要試圖清晰孩子的每一個念頭,不要追問他還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秘密,否則就會陷入一種愛得深太想問,但知道問了會換來抗拒和逃離的傷感境地。
雖然這本書講述的是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故事,但是我想我們身為老師,那些可愛的學生不正相當于我們的孩子么,拿出一顆對待自己孩子的心,我想孩子們會健康成長,我們也會一點點蛻變!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14
讀了龍應臺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親愛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間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覺得它確切的反映出我們這個年齡段與父母之間溝通存在的問題。
這本書是龍應臺和她兒子安德烈兩人之間的36封家書,三年時間,她與她兒子重新認識。就如同龍應臺所說的:“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边@本書,讓我從龍應臺的角度,也就是從母親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間的溝通。我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也時常會內(nèi)疚。
書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色彩,自由和樂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幾首音樂。放學后,他也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和幾個哥們?nèi)タХ瑞^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閑暇時光里,他還會和好友開派對或者去旅行……這些都好像是電影中的生活,自由、歡樂和不受拘束。而像我們這樣,上課、吃飯、睡覺、起床……無限循環(huán)。在周末,則有上不完的補習班,即使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但時間太短不夠盡興。如同蜻蜓點水一般,轉(zhuǎn)瞬即逝。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直到遇到那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觀念差異那么大?后來,我才明白,是對生活的態(tài)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寫道,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們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我們又何嘗不是呢?為學習為工作,四處奔波,沒有太多時間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泵慨敻改刚f起這段話時,我也就明白了讀書的意義。
“人生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眰}央嘉措一詩道出了我的向往。詩和遠方,努力向前。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15
當母親將這本書冠以“好書,名著”等標簽推給我時,我百般不愿,心中的浮躁一層又一層,但當我翻開書頁,看了幾頁時,我對它頓時改觀。
超乎預料的有趣呢。而且,書中母子兩人書信內(nèi)容的深度也是我未曾想到的。龍應臺女士與安德烈,他們看著同一片星星,在同一個太陽的光芒下生存,但他們接觸不到被此,熟惡而又陌生。在這三十六封書信中,他們對簧富差異、美學、人文、各國文化差異等等提出了探討與研究。這三十六封跨海書信,使這對母子有了連結(jié),重新認識到了對方,她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他也認識了自己的母親。看著書中風趣幽默的語句,我看到了一些別樣的東西,一些我從未注意到的事情。
我知道了這個世界可悲的貧富差距,我知道了“提本非樹”:我知道了“間題意思”我知道了KICH,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看一本書,這本書也沒有讓我失望記憶猶新的是第21封信,“文化,因為逗留”。
咖啡館幾乎是每個城市都有的建筑,我也常常習慣在空暇的時間去這類環(huán)境幽靜,氣氛高雅的地方,點杯咖啡,寫寫作業(yè)或是看看書我喜歡這樣的氣氛,這可以讓我放松,且愉悅。
然,在香港這個地方,羊目細尋,你竟是尋不著咖啡館的龍應臺女士在書店買了書,想要尋一家咖啡館,鈷進一個寧靜的角溶,在咖?香氣的繞里,把整袋新書翻完,可香港是沒有咖啡館的她在信中如此寫道:“那天很熱,我背著很重的書,一條街一條街找,以為和臺北一樣,轉(zhuǎn)個一定可以看到,可是沒有,真的沒有。去餐廳吧,可是那是一個油賦,甜滋滋的地方,匆忙期和喧帶著對時國企業(yè)斷的不滿,他們對本土產(chǎn)業(yè)的滅不情愿在那里消費而即使坐下來,身邊也總是匆忙的人,端著托盤急切地找位子,咖啡館里彌漫著一種時間壓迫感。
這就是香港,這個城市,忙的香港人在大街小巷步履匆,他們工作時間之長,全世界第一。
“思想需要經(jīng)驗的累積,靈感需要孤獨的沉淀,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累積、沉淀、寧靜觀照,哪一種可以在忙碌中產(chǎn)生呢?
哪一種都不可以。
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靈感的,能量的爆發(fā)!傲簟辈庞谐恋怼⒗鄯e、醞釀、培養(yǎng)。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作文02-08
放手-《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8-07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00字02-10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00字02-09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00字高中02-09
《林徽因傳》讀后感-讀后感02-16
《名人故事》讀后感-讀后感06-23
《山海經(jīng)》讀后感-讀后感02-10
《童年》讀后感_讀后感700字09-13
童年600字讀后感-讀后感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