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割席斷交后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割席斷交后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割席斷交后有感 1
話說三國時的管寧和華歆在一起耕地,忽然挖出一塊金子,管寧視若無睹,而華歆卻撿起來看看然后扔掉。就這個細節(jié),引發(fā)了人們一千多年的感嘆。大多都是肯定以及贊美管寧的高尚,而對華歆卻頗有微辭。
我雖然很尊重古人的觀點,但我不得不發(fā)問,為什么兩人最終都放棄了金子,而后人評價,管寧為優(yōu),華歆卻是劣呢?既然結(jié)果是一樣的,但卻有兩種不同的判定,我不禁要替華歆喊冤。
也許有人會反駁我,華歆雖然放棄金子,可他畢竟撿起來過,而管寧卻視之為無物。孰優(yōu)孰劣,一比可知。我看未必,恰恰相反,我從華歆身上看到了一種“物有可舍”的品質(zhì)。他撿到金子,大可據(jù)為已有,而他扔掉了。你不覺得不去占有不應(yīng)得的東西,比未曾擁有卻不想得到更加難能可貴嗎?這亦為真性情。
相比之下,管寧的形象,在我看來,典型的禁欲主義修道士!看到金子,而視若無睹,我就覺得有些好笑,難道“閣下”的身上衣物,腹中酒食,皆是天外飛來之物?錢本身并沒有善惡之質(zhì),只在于使用者心之善惡,又何必拒之于千里之外呢?
再說割席斷義之事。說的是有一天,管寧、華歆在一起讀書,這時外面有個貴族駕馬車路過,管寧繼續(xù)讀書,華歆棄書觀之。于是乎,管寧與華歆這個學(xué)習(xí)上三心二意的`同窗絕了交。
這事在現(xiàn)在看來,確實令人難以理解。也許有些朋友又要指出,管寧不慕榮華,華歆卻極其貪戀,孰優(yōu)孰劣,又可知曉了罷。我只能再次擺手,恕我不能茍同!此刻,我忽然想起項羽早年的故事。一日,威武秦王載車于道,項羽見之,脫口而言:“他日,吾可取而代之。”這事亦為后人稱道,認(rèn)為項羽志向遠大。
同樣是看馬車,為什么華歆就是貪慕榮華呢?難道亦要他指著皇帝馬車大吼一聲“吾將取而代之”,借以顯其勢氣而美名傳世?
而管寧作為朋友,著實得刻薄。豈不聞“君子之志不可移乎?”人各有志,何必強求。一旦對方不如自己的意,或者會損害自己的名聲就與其絕交,那么以這個作為擇友標(biāo)準(zhǔn)的話,這樣的人,我看倒有一個好去處——嵩山少林寺,那兒的人不戀虛榮。
最后,管寧隱居山林,守著他希冀的隱士的榮譽而死去。華歆從了官路,贏得清正廉名,在亂世中赫赫終了。若是我,絕不慕管寧,毋如學(xué)華歆!大丈夫當(dāng)匹夫之責(zé),豈能在深山茅屋中茍安
讀割席斷交后有感 2
“割席斷交”這個故事,世人耳熟能詳,講得即為管寧與華歆的故事,F(xiàn)常被用來表示,不可以與志向不相同的人結(jié)交為朋友。
故事中,管寧見了金子“揮鋤與瓦石不異”,世人褒贊有佳。而華歆拾起來,知道是一塊金子后也隨手拋棄,不也體現(xiàn)了他不在乎錢財嗎?世人又何為貶損?何來“志不同道不合”之說?又兩人同席溫書,見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華歆之所以出去看熱鬧,也只能說明他讀書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夠確切地評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寧、華歆、炳原皆為三國名士,有“一龍”之稱。華歆是龍頭,炳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管寧與華歆又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寧又怎會只因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熱鬧就鬧絕交,這難免讓人在看文章時引起懷疑。是管寧的“小題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說?
由于社會時代的`因素,魏晉時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談,一部分文人尤顯得特立獨行,守著“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傲世姿態(tài),遠離世俗,歸隱山林。如此,管寧成就了超逸之名,華歆暢達仕途反而流俗。管寧成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華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寧飽讀詩書后明白了世情,從而選擇全身遠禍,還鄉(xiāng)做了隱士,與華歆的滿腹經(jīng)綸用于經(jīng)天緯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濁孰清?據(jù)記載,華歆不僅為官清廉,而且為政清明,頗有治國安邦的高策良謀。且功就之時,他不計前嫌,不縈私懷,屢薦昔日故友管寧出仕,大有讓位以賢之高態(tài),實在讓人感佩。華歆如此德才兼?zhèn)渲,后世的聲譽卻一直因“割席”而受累,著實令人扼腕!
【讀割席斷交后有感】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寓言故事:割席斷交01-19
割席斷交的經(jīng)典寓言故事08-02
管寧割席原文及翻譯07-20
管寧割席文言文翻譯08-31
割席絕交的成語故事09-19
管寧割席擴寫作文優(yōu)秀01-21
割席分坐的成語故事01-23
讀《災(zāi)后“重生”》有感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