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化苦旅》的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文化苦旅》的讀后感 ,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于《文化苦旅》的讀后感 1
前幾日,讀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文化苦旅》,其中文字有的不是太懂,但在其中我感受到了中國從古到今巨大的文化內涵。
其中講述的是中國各地的特色山水風景,和無數中國文人的文學底蘊和人格,還有作者兒時,年輕時的無限珍貴回憶,作者寄情山水表現情思和感悟,我也在江南,蘇州,蘭州,陽關,上海……經歷了一番神游,欣賞了纏綿孤凄的夜雨,生意盎然的臘梅,還有和作者一同祭奠了美好的毛筆文化,華語文化,體會到了中國從古至今風雨中天一閣藏書的艱難,但是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作者的那一篇《臘梅》
臘梅這篇文章主要記述的是,在一家住滿病人的醫(yī)院中,病人總是心情不穩(wěn),導致言語過激,遷怒于醫(yī)院中的醫(yī)生和護士,而一次偶然發(fā)現,在院子里有一枝臘梅,嫩黃的花瓣,高雅淡潔的清香,從此病人的脆弱心情都因這支花而改變,風雪中護士們去探望臘梅甚至為臘梅架傘,就是這支臘梅陪伴著所有的病人們直到冬天陸續(xù)出院。
在這段文章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話就是“枝干只在這里伸展著一個悲愴的歷史造型,實在難于想象,就在這樣的枝干頂端,猛地一下涌出那么多鮮活的生命。”就是這句話讓我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歷史那樣干枯的,悲愴的枝干,不論他是怎樣的丑陋在他的頂端都會長出那一朵朵為病人調節(jié)情緒的美麗的鮮活的臘梅,無數個有著獨特意義的美麗的生命。這枝臘梅讓無數病人披星戴月的輕點花數,這支臘梅讓無數病人不顧病痛和風雨在夜晚為它著急,為它掉下幾片花瓣而惋惜,并要冒雨為它架傘,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有那么一個小點,可是對某些人來說卻是一道亮麗的,甚至改變其一生的風景線。
一枝臘梅有怎樣的魔力能讓余秋雨先生單獨為他寫一篇文章,我想,作者或許作者是在日夜奔波中在這朵臘梅身上找到了一份來自心靈的寧靜,是看到了病人們因為這朵臘梅找到了精神支撐,從而有了繼續(xù)向前走的信心與勇氣。
春天來了,臘梅凋謝了,會開出一朵朵更美更多的花朵,但是病人們會用永遠記住在那個大雪紛飛的冬天,一朵鮮活而美麗的臘梅曾陪伴他們鼓舞他們走向更美的明天。
合上書,這篇文章感動我的原因無非兩點,第一,悲慘的歷史過后一樣可以塑造出美好的,可愛的未來,就像丑陋的枝干頂著嫩黃的梅花,散發(fā)出一陣陣高雅圣潔的清香,讓過路的人為之振奮。第二,梅花開在寒冷的冬日,在風雪中,開放的`更加茂盛。會讓病人有了前進的決心,減輕疾病的陰影。
這一支余秋雨先生塑造出來的臘梅會一直刻在我的心中。
關于《文化苦旅》的讀后感 2
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蔽蚁耄@個原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去某一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汨羅。我們看到汨羅,就想到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涵的要素。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關于《文化苦旅》的讀后感 3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jiān)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余秋雨在這里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學生,讀書,寫字,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學成后,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xù)往下看,我又發(fā)現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范欽終于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后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么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范老爺此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跡般的,他的大兒子范大沖愿繼承天一閣。這是現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參加特洛伊戰(zhàn)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如果你參戰(zhàn),會戰(zhàn)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后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zhàn)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關于《文化苦旅》的讀后感 4
漂泊的旅程中,是誰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跡?——題記
接觸《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書當中也是堪稱經典。荒茫大漠中,一個古老的意象,記載了敦煌文明的興衰,見證了一個沒落王朝的恥辱與無奈。當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時,一個壯麗無比的樂章便開始奏響。它是一千多年層層的積聚,它是一千多年鮮活的生命,它是無數藝術家與信徒膜拜的圣地?墒钦l又能想到,它最終的命運卻交付到一個麻木無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過是那段屈辱歷史中的一個小丑,他的無知,他的卑賤,他的自以為是,無不讓人心中可悲可嘆,可憤可恨。
當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絢麗的壁畫粉刷得所剩無幾時,我好恨;
當看到王道士數著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得意的笑時,我好恨;
當看到一車車的瑰寶被大搖大擺地運到國外時,我好恨;
大漠孤煙,冷冷的夕陽將那些馬車的影子拉長。如血的余暉,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時,這塊宗教的圣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飛,粗礪的黃沙擊打著空空的石窟。嗚咽的寒風,在唱著最后的挽歌。此刻,這個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哭泣?
談起這些人和事都會使我們感到心口隱隱的痛,我們恨王道士那個歷史的罪人。然而,將所有的罪責全都讓這個無知的軀體承擔,也過于沉重。即使當初沒有王道士,我想其它一些跳梁小丑也會出現,悲劇依然會要發(fā)生,畢竟這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悲劇。
通過《道士塔》,通過那蒼涼深邃的筆觸,我們能深深地感受到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難,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藝術的榮辱與淪落。太多的眼淚已被戈壁的風吹干,然而那份美不會改變,縱使它曾經被無情地,任意地更改。
如果說大漠中莫高窟的遭遇令人可悲,那么煙波江南中的人情事態(tài)同樣使人可嘆。
在小橋流水,吳儂軟語的江南,一切的氛圍,一切的意境,已不都是自然賜予的,更多的是中華幾千年文化營造出來的。雖然我不曾去過,但是書中描繪的江南小鎮(zhèn)卻給我一種回家般的寧靜。
歷史對蘇州不公的待遇,作者在《白發(fā)蘇州》中,為這個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鳴不平。沒有金陵的王氣,沒有森然的殿闕,沒有沙啞的軍歌。有的只是青石小巷,有的只是小橋流水,有的只是撩人的彈唱。然而真的如此么?沉寂千年的蘇州,也有石破天驚的一天,也有奮起反抗的一天。面對明朝腐敗的統(tǒng)治,蘇州人一改往日的溫婉,也如易水壯士般踏著血泊反抗,悲壯、義無反顧,令世人震驚錯愕。然而當浩劫過去,蘇州人依舊回到原先的日子。小橋依舊精致,桃花依舊鮮艷。隱者式的文化影響著這里的人,恬淡閑適是他們生活的精神。然,不要忘卻他們還有那副錚錚鐵骨。深深庭院中,虛掩著千年的滄桑歷史。
關于《文化苦旅》的讀后感 5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fā)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蔽乙詾,這乃是文人的財富?酀^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笔堑,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xù)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zhí)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蛟S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zhí)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后的回味;那么度過漫長人生后,我們又將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讀后感01-05
《文化苦旅》讀后感01-06
《文化苦旅》讀后感08-24
★文化苦旅讀后感01-01
文化苦旅讀后感05-30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0-21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06-22
《文化苦旅》讀后感04-02
文化苦旅讀后感06-13
《文化苦旅》讀后感精選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