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精選17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1
看過不少的教養(yǎng)書,也接觸過一些育兒百科,但卻從未看過一本觀點甚合我心的!队鲆姾⒆樱鲆姼玫哪恪肥俏冶池撊蝿胀瓿傻拈喿x,就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帶給我的是完全不同的觀看體驗。
書中有個觀點頗為驚人: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于害怕。正是父母心中的愛與怕,讓我們的家庭教育走入很多誤區(qū)。
誤區(qū)一:“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加倍‘奉獻’給現(xiàn)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
我有些不情愿地點點頭,班級里大多數(shù)家長都是80后,這些80后父母們是有這方面傾向,自己的童年物質貧乏遺憾,所有拿自己童年去填補孩子的'童年。
誤區(qū)二:“大多數(shù)父母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這次我不由地點了點頭。在孩子快上一年級,家長都有點小焦慮,不敢像小班那樣撒歡放羊了。忙著報提高班、興趣班、啟蒙班盯著寫作業(yè),背古詩,作業(yè)完了剛想看會電視,睡覺時間又到了。孩子會有情緒,覺得爸爸媽媽不愛她了,不陪她玩了。 身邊有個朋友無意間聊天聊起童年青春這個主題,隔著屏幕我都可以想象的到他談及童年的表情。父母和大多數(shù)家長一樣從小灌輸好好學習,考上大學,以后就會賺好多錢的理念。性格被孝順、聽話控制,20多年來一直按照父母的要求努力。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現(xiàn)在做著和自己專業(yè)不符的工作。 他選擇向我這個陌生人傾述是對自己保護吧。我想做一個普通的孩子有犯錯的機會,或許我會后悔但我也希望我可以和父母有商有量,一直以來我都聽父母的安排被其他長輩作為教育后輩的榜樣。填報大學志愿那年,我向父母清楚的介紹了我的成績,你應該知道作為一個語文和英語的佼佼者最適合讀什么科,最后我還是去讀了工科。
典型的專制型父母,作為父母初衷都是為了孩子,把自己認為對的理念,好的東西都給孩子。我想當初填報志愿父母的觀點是工科進入社會后好找工作,犧牲了他的興趣。他還是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在孝順聽話中難以抉擇。榜樣,去堅持你覺得有價值的事物,最后父母都會妥協(xié)。
“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痹瓉,我們心中的“愛與怕”源自我們的不成熟。
那成熟的標志是什么?
真正長大有兩個標志:
。1)發(fā)現(xiàn)生活并非按照我們所預想的那般運作;
(2)發(fā)現(xiàn)我們并非按照自己所計劃的那般生活。 對父母來講,這兩個標志意味著父母們想開了,不再執(zhí)著地認為,孩子們應該爭個你高我低,絕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什么的,也不再對自己無力做到的事情耿耿于懷。父母成長了,就意味著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愛孩子,欣賞孩子,不再糾結于“如何做才會讓孩子成功”等問題。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2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紀伯倫《先知》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的,他們在一所家長咨詢機構上班,根據(jù)十幾年的心理輔導和教育子女的經驗,他們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現(xiàn)代社會人們普遍面臨巨大工作壓力,像我等為生計日日奔波的人們占社會大多數(shù)。有壓力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怨氣。每個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沒有將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壓力轉化成怨氣,撒在無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卻換來家長的暴怒和大聲呵斥。無形之中,孩子遭到驚嚇,就可能從此沉默,孤言寡語。事實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幼小心靈,需要我們大人細心呵護。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再小心都不為過。如果父母自己都無法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你如何要求你的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你把握好幫助孩子的分寸了嗎?
當孩子好奇的將手伸向家里的仙人掌的時候,也許你的第一反應是大叫:“哎呀,那個有刺,碰到會疼,不能碰!”其實,在不太危險的情況下,你不如讓他自己碰一下那刺,親身體驗到疼之后,想必今后他再也不會主動去觸碰。幫助孩子要拿捏好分寸,不要事事代勞,剝奪孩子感知接觸世界萬事萬物的機會,把成長的權利交還孩子。
你向孩子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了嗎?
有責任感,誠實禮貌,有愛心,懂得尊重別人,能感恩,可以積極參與到家庭勞動中。這些良好品格和表現(xiàn)大都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后天養(yǎng)成的,這就需要父母持續(xù)的 向孩子傳遞穩(wěn)定的有價值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
父母與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來之不易的緣分,我們得時時提醒自己要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好我們的孩子。作為父母,我們要不斷的豐富自己,不斷的調整自己。做一個懂愛會愛的父母。父母好好學習,孩子自然天天向上。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一起學習!一起努力!一起進步!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3
利用這個寒假,在陪孩子讀書的同時,我選讀了《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因為是邊陪孩子邊讀,所以可能不太細致,但主要內容還是基本領悟了。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被其書名所吸引。在讀完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以及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改變孩子要先改變自己”的必要性,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想它一定會告訴我們要怎樣做,怎樣改變自己方能教育出更好的孩子,因此帶著這樣的'想法與希望讀了這本書。
本書正如我所意。作者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書中所言:“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本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真正接納孩子”和“A-B陷阱,父母只要A,孩子就會B!边@兩種觀點都指出了我們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錯誤導向。生活中,我們總以為孩子是我們的附屬品,我們怎么教育他(她),他(她)就會什么樣,也就是書中說的“A-B陷阱”。
為此,我們就怕做得少而耽誤孩子,更有很多家長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只為孩子多學點,免得將來后悔,實則這些輔導班讓孩子筋疲力盡。而書中告訴我們:其實這是一個陷阱,我們應該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真正接納孩子,對孩子要有耐心。比如說遇到事情不要急于發(fā)脾氣,不要輕易妄下結論;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深呼吸,給孩子留點余地,專心傾聽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多考慮孩子的感受、想法與能力,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做事、出門打出提前量,可提前15分鐘,給孩子留著足夠的時間。
其實讀到每一個故事,每一種觀點時都有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我正在進行的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又或者是我要學會并運用的教育手段。總之,教育之路很長很長,需要我們不斷學習,轉變思想、更新觀念,使之逐漸順應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發(fā)展。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4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書中認為,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于害怕。也正是父母心中的這些怕與愛,讓家庭教育陷入誤區(qū)。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xiàn)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種子都有不同的花開時間,大多數(shù)父母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根據(jù)幾十年的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子女的經驗,作者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書中所言:“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的確如此,作為教師,我接觸過很多學生,每個學生興趣愛好習慣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兩類學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禮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溫文爾雅;蠻不講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講理的;愛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時常動手打人的長輩。其實,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父母在潛移默化中給他的影響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變,絕非易事。所以,是時候,咱們家長得將目光轉向自己,審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長。
我們應該如何為人父母?有人總結了這樣六個境界。第一境界,家長舍得給孩子花錢,以為錢就是全部愛的`表達。第二境界,家長舍得給孩子花時間,陪在孩子的身邊,見證孩子的成長。第三境界,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我究竟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孩子。第四境界,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自己去學習,積極進行干預和矯正。第五境界,家長為了教育而提升和完善自己。最高境界,父母真正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發(fā)現(xiàn)“我是誰”比“成為誰”更重要。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這個觀點,恰恰與《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本書的觀點一致。
你向孩子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了嗎?有責任感,誠實禮貌,有愛心,懂得尊重別人,能感恩,可以積極參與到家庭勞動中。這些良好品格和表現(xiàn)大都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后天養(yǎng)成的,這就需要父母持續(xù)的向孩子傳遞穩(wěn)定的有價值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父母與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來之不易的緣分,是孩子的純真、無私、靈動洗滌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歷程。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通過孩子這把鏡子 ,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來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我們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更沒有天生的教育高手,孩子的到來給了我們修煉、完善自己的機會,讓每個家長都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孩子的未來有無窮的可能性,真的不能以我們自己人生和才智的局限性去構想孩子的未來。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地尊重孩子,牽著孩子的瘦,一起成長。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5
“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打開這本書,映入眼簾的第一句話便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是啊,每一個孩子都是降臨人間的天使,他們給家庭帶來快樂,也給父母帶來改變……
與孩子共同成長,需要你停下匆匆的腳步去傾聽孩子內心世界的聲音,在嚴與愛中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作為媽媽,我心存愧疚。從幼兒園起,我與女兒相伴的時間僅僅是睡前,每天在她熟睡之際離開,在暮靄沉沉中歸家。女兒曾怯怯地問我:“媽媽,別人都是媽媽接,你也能接我嗎?”而我只能報之以無奈的一笑。忙忙碌碌的工作讓我缺失了女兒成長中最為重要的陪伴。所以當女兒字體寫得難看時、英語單詞不合格時,我用最嚴厲的語言去苛責。而對于媽媽在成長中的缺席,女兒卻從未有過抱怨。想到這些,我為自己不曾走進孩子的內心而感到深深的愧疚。陪伴是教育孩子最好的良方。現(xiàn)在我依然早出晚歸,但我會在孩子的書桌前陪伴她完成作業(yè);我會在孩子睡前聽聽她的呢喃。因為我知道陪伴有限,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自己慢下來,聽聽孩子的心聲,與孩子共同成長。
成長總是少不了管教,而無情的管教只會招來孩子的叛逆。該怎樣把握家庭中的嚴與愛的尺度呢?“好的父母應該把慈愛融入對孩子的管教上,并且不偏不倚,始終如一的奉行!痹诤⒆映砷L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有足夠的自由空間,但自由應該帶有約束,而且約束一旦形成就不要破壞。例如:孩子作業(yè)問題,F(xiàn)如今,輔導孩子作業(yè)成為了每個家庭每天都會上演的“精彩大戲”。我們家也不例外,曾經也是雞飛狗跳,一團糟。但是制定規(guī)則會讓家庭和睦不少,比如規(guī)定每天晚上9:00完成作業(yè),超過時間,自行解決。因此,規(guī)則制定后,女兒有帶著未寫完的作業(yè)哭哭啼啼的進校經歷;有不用提醒,早晨5:30就自己悄悄起床寫作業(yè)的情況。這便是嚴與愛并濟。
女兒的`成長讓我學會慢下腳步走進孩子內心的世界,女兒的成長讓我知道每個人都應該在成長中遵循規(guī)則。正如這樣一句話“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孩子的世界如此豐富,作為家長怎能錯過?用書信的方式來溝通吧,孩子給父母傾訴衷腸,父母給孩子表達期望。溝通讓家庭其樂融融,讓孩子充滿自信。
在孩子們身上我學會了溝通與贊美,學到了自律與關愛……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6
正如希拉里·克林頓所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與其說這句話是寫給讀者的不如更應該說是寫給每個家長和孩子們的話。這本書雖然是由三個作者所撰寫的不同的幾個篇章但是整本書的終旨還是教導家長不要一味教育孩子而是學會如何跟孩子一同成長。這本育兒書猶如一盞溫暖而明亮的路燈照亮且指引了我們一些急于求成、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使其能夠明白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你不僅僅是一個領路人更是一名重要的陪伴者。
書中的很多事例和金句都能給人以啟發(fā)。例如第一章節(jié)《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里面有句話讓我頗有感觸“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愛啊”是啊!孩子們從小在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下長大但是往往又被所謂的“愛”給綁架了,因為愛讓孩子從小學習各項技能:跳舞、唱歌、繪畫、游泳為的就是讓孩子和同齡人比不輸在起跑線上;因為愛孩子從小讓他們只懂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讓孩子喪失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因為“愛”雙休日給孩子報各類補習班和培訓班,這些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孩子們的肩上讓年幼的孩子喘不過氣來。家長做這些都是從愛孩子的角度出發(fā),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就是孩子內心自己的想法、他們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這里我要舉一個自己的親身體驗的例子女兒上小學一年級那會兒,因為我那時剛入職工作比較忙下班要到五點才能回家她爸就更不指望了!家里只有我婆婆接送她上下學。她每天三點十分就放學了,我婆婆把她接回家后就無暇顧及她做作業(yè)了,經常是我下班回到家,她還在磨磨蹭蹭的做作業(yè)。這些當時都沒有引起我的重視直到學期期中考試考成一鍋粥,我這才急了。趕緊四處打聽有沒有合適的晚托班。終于女兒被送進了晚托班,我也跟著舒了一口氣,感覺在家坐著就能收獲女兒的好成績了。補習班的日子持續(xù)了大半年,直到有一天我去接她放學,發(fā)現(xiàn)她悶悶不樂的樣子很不開心,到家后我耐心詢問原因,她一邊哭一邊告訴我補習班的作業(yè)太多了。這下輪到我反省了!是啊,她才多大點就要白天上學晚上還要上補習班到七點半。在她這個年紀學習負荷已經超載了。我們讓孩子上學的目的不是讓她成為學習的機器或者作業(yè)的奴隸。我們也是從小在應試教育的制度下長大的。我們無法改變制度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從容一點、寬松一點給孩子喘口氣也讓自己放松一點。女兒從補習班回來之后,我自己耐著性子教,期中考的時候成績也還可以。所以結合本書的理論應該適時地做一個理性的主動型家長;不要去試圖改變孩子,讓她屈從你的思維,成長為你理想中的樣子;要順應孩子自己的天性和天賦;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她遇到的問題、時刻保持童心、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不要一味讓孩子聽話,更多的時候應該反過來傾聽孩子的心聲,按捺住自己焦躁的情緒,耐心接納孩子的情緒。
“真正的鼓勵不是一種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種展露在外的修養(yǎng)”摘自第八章《永遠不要貶低你的.孩子》。歌德說過:“有錯必糾是對的,但鼓勵他人上進的效果更好。持之以恒可以教會孩子行為準則,但是鼓勵孩子卻能充分發(fā)揮孩子的潛力。中國有一句古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只有在鞭策和呵斥中才能成長為有用的人。我們的本意是督促孩子學好,但不幸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用這種方法。對于這種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只會是唯唯諾諾、沒有自己的主見、孤獨迷失的下一代。時代在進步的,育兒經驗也在日益更新。作為師長,我們對孩子所說的每句話都可謂是擲地有聲,尤其是批評的、諷刺挖苦的、人比人的等等這些都決定未來許多年里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知。所以從現(xiàn)在起改變還來得及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標簽、不要隨意批評孩子、不要諷刺挖苦孩子。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注意他們的長處,用鼓勵喚醒孩子的心房、樹立孩子的自信,助孩子自信前行。
教育孩子其實也是父母長大、成熟、進步的過程。我非常贊同安妮·拉模特說過的話,養(yǎng)兒育女就是要學會放手、要淡定,做父母的應該消磨銳氣,凡事順其自然。孩子的人生由他們自己去書寫,我們只要學會放手,在他們身后默默支持、陪伴,做他們最堅強的后盾。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7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第一次拿到這本書就深深被書的封面場景以及字體迷住了:一位母親拉著孩子的小手很是溫馨,封面上的字體: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因為愛,而是出于害怕。害怕?我不是很理解,也許是因為我還沒有熟讀這書的內容,但我猜想,所謂的害怕應該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吧。
作者是在一所家長咨詢機構上班,根據(jù)幾十年的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子女的經驗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如今這社會的卻如此。我是一名剛實習結束的幼兒教師,來到幼兒園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好孩子與壞孩子,聽話的與不聽話的,有禮貌的與沒有禮貌的,為何差距那么大,直到有一次的家長半日活動,我終于找到了答案,家長對幼兒的不在乎,對老師的工作的不支持,家長的無所謂,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也是無所謂,家長的無理取鬧,蠻力,幼兒對待同伴的也只有無理取鬧。如今家長已經習慣了將教育這個任務交給了老師,教得好家長一句敷衍謝謝,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師的責任。“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幼兒在三歲之后父母給予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老師想要改變,絕非一天兩天,最重要也得家長的配合。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是否也該靜下心來好好反思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更合格呢?
教育中的愛與怕
“養(yǎng)育兒女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會體驗這兩種情感,一舉一動有時出于愛,更多則是出于害怕!蔽覀兗抑校沂墙憬悖疫有個妹妹,所謂“長兄為父”父母因為工作原因,把妹妹上的生活,學習都交給我來管理,教育。對于這個妹妹我十分的疼愛,愛的同時充滿了害怕。學習方面,即將進入中學的她,對學習沒有積極,不上心,回到家里對于作業(yè)總是拖拖拖,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很無奈,雖說我已踏入工作崗位,可是學生時代的壓力我都明白,她想要去逃避這個現(xiàn)實,我想去理解她,更加想要去幫助她完成。但是,我對自己這個無理的`想法的后果充滿了害怕,妹妹現(xiàn)在只是小學,到了初中,高中作業(yè)量那么多,我都要去幫她嗎?踏入社會找工作我也要去幫她嗎?理智下的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我可以做一個“有感情”的姐姐,絕不要做一個“感情用事”的姐姐,作為過來人我應該去告訴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有耐心的人生往往更幸福
剛進入幼兒園資歷經驗還不是很豐富的我,每天頂著很大的壓力去學習,拖著疲憊的身體來到家里很是不想說話。然而每天妹妹恰恰跟我相反,回到家里吃飯時總會在我耳邊嘮叨個不停,告訴我在學校里發(fā)生的事情,而我則是急急忙忙的吃完飯把自己鎖在房間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天妹妹突然對我說“姐姐!你干嘛老是很急?”說完后妹妹就進了自己的房間,幾天了沒有她耳邊的嘮叨,做事情比以前快了好多,自覺了,但是她不快樂了,我失去了傾聽這個資格,她變得沉默寡言。我總認為她還小,不會理解我的心境,直到那一天聽了她這句話,我才如大夢初醒般。妹妹說得對,我總是在催她寫作業(yè),催她起床,嫌棄她很啰嗦,沒有耐心放慢腳步去等待她。我口口聲聲說愛她,卻不知道無形中傷害了她。我把最壞的情緒帶給了最愛的人。事實上,每一個在成長過程中,他的幼小心靈,需要我們大人細心呵護。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再小心都不為過。
鼓勵遠遠超過貶低
歌德說過“有錯必糾是對的,但鼓勵她人上進的效果更好!泵妹蒙铣踔辛,面臨第一次的月考,她考的很差,回到家垂頭喪氣,我上前安撫她的情緒并問她怎么了,她把情況告訴了我,我只對妹妹說了一句話“我相信你”我鼓勵她,也許一句再不過普通的話卻成了她的動力,在第二次月考中她有了明顯的進步,當然這少不了他平日里我們共同的努力,以及我對妹妹身上傾盡的一切。在此期間也拉進了我們姐妹之間的信任與感情。所謂的鼓勵并非一句簡單話,拉瑞。克拉柏和丹。阿蘭德寫過一本書,名叫《鼓勵的實質》,他們在書中這樣說“鼓勵別人不是一種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種展露在外的修養(yǎng),只有那些對他人保持敏感和愛的人才擁有!
上帝既然安排我們彼此遇見,則是一段來之不易的緣分。作為父母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更好的自己,為人父母者優(yōu)秀了,示范作用會自然讓你的孩子優(yōu)秀起來。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8
初冬,冷冽的風在窗外呼嘯,因為孩子不穩(wěn)定的學習狀態(tài)而勃然大怒,心情瞬間到了冰點。夜深人靜的時候,翻到了今年教育局推薦的書目之一,《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在清冷的空氣中,在陣陣墨香里,煩躁苦惱的心,漸漸沉淀,而同時,我也對兒子的教育有了重新的認識和自我反省。
一翻開書,紀伯倫《先知》里頭的詩結尾已經深深地觸及了我的心靈: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的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帶著心靈的激動,我細細地咀嚼著這書中的真意。這本書是三位加起來足有75年家庭教育的育兒專家所寫。一個個樸實卻感人的故事,一個個樸素卻又發(fā)人深省的觀點,都在告訴我作為家長如何保有一顆平常心;如何耐心正確地引導孩子的情緒;如何把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我們都該走進孩子生命的每一天,積極參與他們的成長,賞識孩子的點滴進步,珍惜和孩子共同度過的每一次體驗,在在時間里慢下腳步,等待他們的成長。
我想孩子,就是上天賜予的寶貝,是他讓我逐漸懂得教育要掌握度,在愛與怕、自由限制中,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孩子一直是個心思細膩的寶貝。他乖巧懂事,體貼入微。所以在同學眼里,他屬于比較乖巧的好同學。在我同事眼里,他是聽話的好孩子。可是,到了四年級,隨著學業(yè)的加深,作業(yè)量的加重,寶貝開始也有種種偷懶的念頭出現(xiàn)了,并且在學習上有諸多的粗心與不認真的表現(xiàn)。在又一次錯的一塌糊涂的數(shù)學卷面前,我再次失控了,嚴厲的指責如暴風驟雨般爆發(fā),孩子知道自己表現(xiàn)不好,哭了。那一晚,我和孩子都在凄風苦雨中度過。就連躺著入睡前,我也不斷思索,深深地希望他能夠有改觀。
這一切看似朝著我所認為的、希望的方向發(fā)展,看似是做家長的我勝出。但當平息了心情,翻著書頁的我也開始細想,就因為錯了5大題,到五點還沒有開始做回家作業(yè)就引發(fā)的風暴是否有意義?再想想,或許這周是因為孩子感冒嚴重,所以課上有云里霧里的感覺,聽不進上課老師講課的內容;蛟S,他真的是累了,發(fā)了會呆?墒,就在那天,作業(yè)到五點的孩子沒有能吃上我特意留給他的一塊奶油蛋糕,也再沒有心情一起分享為他藏了一整天的姑姑特意送來的飯團。雖然,當時批評的暢快淋漓,也特別覺得不該給他好吃的,但事后內心也真的懊悔不已。我內心是知道這些客觀原因的。而我自己其實也忙于工作而沒有給予自己的孩子更多的關注。作為家長的我其實自私地希望他能不要在我付出太多精力的前提下,安穩(wěn)地,正常地完成自己的學習?墒,事實上孩子太小,能力有限。一旦有所差錯,已經精疲力竭的我的管教自然就變成了無情的體罰。
文中的經典故事層出不窮,能得到的啟示也是各不相同,值得細細品讀。讀了這本書后,我更明白:如何去愛孩子、保護孩子。絕不要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對孩子狠狠責打。倘若孩子因此就變得沉默少言,幾乎不愿意和大人交流的話,真的是得不償失。事實上,孩子真的很稚嫩,他們的幼小心靈,需要我們大人細心呵護。 如果我們父母自己都無法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或許會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以后他也可以如此。所以假如長此以往,你今后再要求你的孩子好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也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卿希拉里.克林頓曾這樣描述他與女兒的關系: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而這本《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給了我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寶貝,是你讓我遇見了最好的自己。我不要做自以為是的家長,而應不斷以以全新的視角看待親子關系,真正地俯下身子,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陪伴你一起成長。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9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美國教育學博士塞西·高夫、梅麗莎·切瓦特桑和社會學博士戴維·托馬斯所著,這本書就是他們寫給天下父母的10堂心靈成長課,其中提到了作為父母教育孩子的原因以及怎樣更好地教育孩子的做法建議。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由于很難把自己放在父母的立場去體會其中的很多情境,所以多數(shù)時候我都是嘗試把“父母”置換成“老師”來看的。誠然,其中父母與孩子之間那種血脈相連的情感并不是通過這樣的置換就能感受出來的,可無論父母還是老師,都渴望知道怎樣才能把孩子培養(yǎng)成積極向上、全面發(fā)展而心靈純潔的.人,所以,本書中很多的建議在我讀起來也實在很是有用。
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和成熟”,這是書中提到的。從我的角色出發(fā),對比成為老師前后的自己,我覺得很多方面都有一些好的變化,現(xiàn)在想來,可能學生就是讓我向好的催化劑。
我們時常會對學生提出一些要求,或是學習上的細致規(guī)范,或是為人上的誠信友愛,這實際上就要先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好,然后再去用行動影響他們,這應該是一種與學生之間有來有往的影響。所以改變他們,我們不妨先邁出一步,先來改變自己,做一名學生,虛心學習,爭取做個成熟的大人。
書中對于如何管教青春期的孩子提到允許孩子犯錯,這是我無比贊同的一點。學生經常會處在被判斷對錯的位置上,有的時候是因為學習,有的時候是因為行為,作為數(shù)學老師,我肯定經常關注到的就是他們題目的對錯。我是能接受他們課上、作業(yè)上犯的錯的,這些錯誤總歸是有機會改正的,改正的過程也是深刻的再學習過程。
在我心里,學習中敢于犯錯好過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嘗試,而現(xiàn)實是后者居多。書中提到了“寬松的環(huán)境”,這讓我想明白了一些,既然要允許犯錯,那么先表達出明確的態(tài)度,營造一種犯錯也沒關系的氛圍就很關鍵,而且寬松的環(huán)境一定程度上也能讓他們敢于承認錯處并改正。
歌德說過:“有錯必糾是對的,但鼓勵他人上進的效果更好!焙秃芏嗉议L溝通過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幾乎無例外的都提出過自家孩子喜歡被鼓勵。是的,沒有人會拒絕被鼓勵。鼓勵造就希望,能給生命注入活力,治療傷痛;不僅如此,它還能聯(lián)絡感情,輔助進行有效溝通,利于打造自我形象。
因此,平時我們要多注意學生的長處,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參與、出力;要幫助學生,讓他們小步走,一步步實現(xiàn)目標,學生有成就了及時給予表揚;還要和學生交談,共同面對學習中的恐懼心理。
本書10堂的成長課,每一課都讓我獲益良多,讓我知道對學生的了解,能讓我們更有力量,造就更好的他們,也是在造就更好的自己。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10
尤金·彼得森就曾說過:“做父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世人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懦弱似乎是父母、特別是有信仰的父母的大敵,因為在常人眼里,做父母的“理應是”強壯的人,有自制力,凡事都在自己掌控之中?墒乾F(xiàn)實中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呢?一句話,這些品質我們并不具備。只要是人,就都是懦弱的`,即便是那些在旁人眼里堅強、虔誠、有自制力的家長們。其實大家跟我一樣,心里都明白,我們都是懦弱的人,逞強是行不通的,這也是孩子渴望從父母身上得到的。
徹底剝奪自由,取消自主權,對成長的孩子是沒有好處的;家長應該做的,是讓孩子順利步入成年。家長都會在必要的時候,把自由和責任逐步交還給孩子,一次一點點,同時靜觀其變。如果孩子的責任感加強了,下一步就給他們更多一點自由,這樣循序漸進地交還,不可一蹴而就。萬一(或者說假如)孩子又搞砸了,父母可以把先前的過程重復一次,一直到他們真正懂事為止。有些孩子懂事早一些,有些孩子懂事晚一些,所以等待的過程往往是比較困難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
3歲孩童有3歲孩童的思維能力,青少年的大腦也有它的局限性,做父母的應該在了解孩子的發(fā)育情況和發(fā)展水平以后,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拿成年人的準則去要求,盡量現(xiàn)實一點兒。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11
本書是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書中認為,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因為愛,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這些怕與愛,讓家庭教育陷入誤區(qū)。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xiàn)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再如,我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各種營養(yǎng)品、興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卻忘記了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賦,就像每顆種子都有不同的花開時間;大多數(shù)父母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根據(jù)幾十年的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子女的經驗,作者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書中所言:“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書中一個個樸實卻感人的故事,一個個樸素卻又發(fā)人深省的觀點,都在告訴我作為家長如何保有一顆平常心;如何耐心正確地引導孩子的情緒;如何把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我們都該走進孩子生命的每一天,積極參與他們的成長,賞識孩子的點滴進步,珍惜和孩子共同度過的每一次體驗,在時間里慢下腳步,等待他們的成長。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12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就像一位知心老友,在我閱讀的過程中,輕聲細語地與我分享育兒的智慧與生活的真諦,讓我收獲頗豐,感慨萬千。
書中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事例,深入淺出地探討了親子關系以及為人父母該如何成長的問題。它讓我明白,孩子來到我們身邊,并非是讓我們去隨意塑造的 “作品”,而是促使我們審視自己、完善自我的 “鏡子”。
以往,我在教育孩子時,總會不自覺地陷入一種 “我是為你好” 的'思維定式中,試圖將自己的期望和標準強加給孩子,卻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想法和感受。讀了這本書后,我才深刻意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著自己的節(jié)奏和發(fā)展軌跡。我們做父母的,應當放下那份固執(zhí)的掌控欲,去尊重孩子的個性,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比如書中提到的一個故事,一位母親一直希望孩子能成為出色的音樂家,便逼迫孩子每日長時間練琴,結果孩子對音樂的熱情逐漸被消磨殆盡,親子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這讓我反思自己平時對待孩子興趣愛好培養(yǎng)的方式,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過度干預呢?孩子真正熱愛的是什么,我有沒有用心去了解過呢?
同時,這本書也讓我懂得了父母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我們只有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心智,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給予他們正確的幫助和支持。當我們面對孩子的錯誤或者不良情緒時,若自身擁有足夠的耐心、寬容和智慧,便能從容應對,將這些時刻轉化為教育的契機,而不是陷入憤怒或者無奈之中。
讀完《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我仿佛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洗禮。它讓我更加明確,育兒之路其實也是自我成長之路。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愿以更加平和、尊重的心態(tài)去陪伴孩子成長,與孩子一同進步,遇見更好的彼此。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13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單是書名就充滿了詩意與哲思,吸引著我翻開書頁,一探究竟。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才發(fā)覺這本書宛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在育兒道路上前行的方向,也讓我對親子關系有了全新的認識。
書中強調,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珍貴禮物,他們的出現(xiàn)是為了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修復曾經在成長過程中遺留的心靈創(chuàng)傷,成為更好的人。這一觀點讓我深受觸動,曾經我總覺得是我在單方面地付出,努力教孩子走路、說話、學習,卻未曾想過孩子給予我的遠比我給予他們的更為深刻。
在與孩子相處的日常中,我時常會因為孩子的調皮搗蛋、不聽話而感到煩惱和生氣,試圖用嚴厲的呵斥讓他們立刻改正。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了這種做法的弊端。孩子的行為背后往往有著他們自己的原因和情緒,我們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去制止,而不去探究根源,那不僅無法真正解決問題,還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破壞親子間的親密感。
有一個例子讓我印象尤為深刻,講的.是一個小男孩總是在學校里和同學發(fā)生沖突,他的父母一開始只是責備他不懂事,可后來經過耐心溝通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孩子在新環(huán)境中感到很孤單,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所以才通過這種不太恰當?shù)姆绞揭饎e人的注意。這讓我意識到,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世界,給予他們所需要的關心和引導。
而且,這本書還提醒著我,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得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想要孩子熱愛閱讀,那我們自己就要放下手機,拿起書本;想要孩子有禮貌,我們就得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就像是一位智慧的導師,在我迷茫時給予我啟示,讓我明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也是在遇見更好的自己。我會將書中所學融入到生活中,用心去陪伴、去成長,與孩子共同書寫美好的人生篇章。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14
翻開《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就如同開啟了一段充滿感悟與自省的心靈之旅,每一頁文字都仿佛在輕輕叩擊著我的心扉,讓我對親子相處之道以及自身成長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這本書打破了我以往對于育兒的一些固有認知,它讓我明白,親子關系并非是簡單的長輩與晚輩的關系,更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絕對權威,而是一種相互影響、共同成長的特殊羈絆。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是我們父母重新成長一次的機會,他們用純真無邪的眼睛看待世界,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情感,而這恰恰能讓我們看到生活中被我們忽視的美好,也能讓我們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不足。
書中列舉了諸多生活中的實例,那些看似平常卻又極具代表性的親子間的故事,讓我感同身受。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急于讓孩子達到我們預設的目標,按照我們規(guī)劃好的路線去成長,卻忘記了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所擁有的想法和意愿。我們以愛之名,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卻不知這樣反而剝奪了孩子自主探索、自我成長的權利。
例如,在孩子選擇興趣班這件事上,我之前總是根據(jù)自己認為的 “有用” 或者 “熱門” 來替孩子做決定,沒有充分考慮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讀了這本書后,我才意識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所學的東西沒有興趣,那再多的努力可能都無法讓他們真正投入其中,更無法收獲快樂和成長。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愛好,然后給予支持和鼓勵,而不是強行替他們做選擇。
此外,書中也著重闡述了父母自身修養(yǎng)和心態(tài)對孩子的重要影響。一個情緒穩(wěn)定、積極樂觀的父母,會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安全感和正能量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和心態(tài)。相反,如果父母總是焦慮、暴躁,那么孩子也很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讀完這本書,我像是獲得了一把打開親子關系和諧之門的鑰匙,更像是找到了在育兒道路上不斷完善自我的動力源泉。我深知,未來的日子里,我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孩子,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在遇見孩子的同時,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的愛與溫暖。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15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在育兒道路上前行的方向,也讓我對親子關系以及自我成長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書中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案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為人父母過程中的種種問題與應對之法。它讓我明白,養(yǎng)育孩子并非只是簡單地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督促學習,更是一場自我修行,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旅程。
以往,我常常陷入一種誤區(qū),總希望孩子能按照我設定的軌跡去成長,成為我理想中的樣子。一旦孩子的行為與我的期望不符,便會焦慮、生氣,試圖去強行糾正。然而,這本書卻點醒了我,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和靈魂,他們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更不是用來實現(xiàn)我們未完成夢想的工具。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個性,引導他們去探索世界,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和天賦,而不是將我們的意愿強加于他們。
書中提到,孩子的問題往往反映出父母自身的問題。這讓我不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行為舉止、性格特點,以及這些對孩子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我有時會因為工作上的壓力而情緒不佳,對孩子缺乏耐心,而孩子在面對我的壞情緒時,也會變得小心翼翼或者叛逆反抗。意識到這一點后,我開始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學會更好地管理情緒,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也給孩子營造一個更加溫馨、穩(wěn)定的家庭氛圍。
同時,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遇見更好的自己。為了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我督促自己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重拾那些曾經因為忙碌而擱置的愛好,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養(yǎng)。通過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我發(fā)現(xiàn)自己變得更加有耐心、更加包容,看待問題的視角也更加多元了。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告訴我們,親子關系是一場雙向奔赴,孩子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修正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而我們只有先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真正引領孩子走向美好的未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指南,更是一本關于人生成長的啟示錄,值得每一位家長用心去品讀、去踐行。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16
讀完《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仿佛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洗禮,對于為人父母的角色和責任有了全新的認識。
這本書打破了傳統(tǒng)育兒觀念中父母高高在上的權威形象,強調父母要放下身段,與孩子平等相處,用心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總是不自覺地以成年人的思維去評判孩子的想法和行為,覺得他們幼稚、不懂事,卻忽略了他們眼中的世界有著別樣的精彩。書中的案例讓我深刻體會到,當我們真正靜下心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時,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連接。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父母的心平氣和是孩子成長最大的養(yǎng)分! 回想過往,在孩子犯錯或者成績不理想時,我常常會忍不住發(fā)火,試圖用嚴厲的批評讓他們認識到錯誤、改正缺點。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孩子要么變得膽小怯懦,要么更加叛逆。如今我明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理解、鼓勵和正確的引導,而不是指責和呵斥。保持心平氣和,用平和的'語氣與他們溝通,幫助他們分析問題所在,這樣才能讓他們在一個充滿愛與安全感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而且,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孩子是我們成長的鏡子,他們身上反映出的很多問題,其實根源都在我們自己身上。比如,我們希望孩子誠實守信,可自己卻偶爾會在一些小事上違背承諾;我們要求孩子勤奮努力,自己卻在生活中時常偷懶懈怠。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我們的行為模式,所以要想孩子變得優(yōu)秀,我們首先要以身作則,審視自己的行為,改掉自身的不良習慣,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
通過閱讀《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我懂得了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實則是一個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過程。我們在陪伴孩子長大的同時,也在借助孩子給予的力量,遇見那個更好、更成熟的自己。它讓我對親子相處之道充滿了新的期待,也讓我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氣去面對育兒路上的種種挑戰(zhàn),努力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 17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就像一位知心老友,在我困惑于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做好家長這個角色時,娓娓道來那些發(fā)人深省的話語,讓我受益匪淺。
初為人父母時,我們都懷揣著美好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夠乖巧聽話、聰明伶俐,沿著我們規(guī)劃好的道路一帆風順地成長。然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對我們言聽計從,于是矛盾和沖突便接踵而至。這本書恰恰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為我解開了心中的諸多疑惑。
它告訴我們,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有他們自己的使命和人生軌跡,我們不能將自己的期望和恐懼投射到他們身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著不同的性格、天賦和興趣愛好,我們要做的是發(fā)現(xiàn)并尊重這些差異,幫助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按照我們預設的模板去塑造他們。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做法,比如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覺得別的孩子都在學,自己的孩子不能落后,卻沒有充分考慮孩子是否真的感興趣,F(xiàn)在我明白了,應該給予孩子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中自由探索、快樂成長。
此外,書中反復強調父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孩子是敏銳的.觀察者,他們時刻在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的言行舉止、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都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那么我們自己首先要在生活中展現(xiàn)出樂觀、堅韌的一面;如果我們想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那我們就要放下手機,拿起書本,成為一個熱愛閱讀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為了給孩子做好榜樣,也在不斷地改變和進步,變得更加自律、更有責任感,也更加懂得如何去關愛他人。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讓我明白,親子關系是一場充滿愛與成長的奇妙旅程,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珍貴禮物,他們不僅讓我們體驗到為人父母的幸福與責任,更促使我們不斷審視自己、提升自己。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愿與孩子攜手共進,在陪伴他們成長的同時,也遇見那個更加美好的自己。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后感】相關文章:
遇見更好的自己01-22
遇見更好的自己作文11-28
遇見更好的自己作文【經典】03-16
遇見更好的自己作文01-25
(經典)遇見更好的自己作文01-01
遇見更好的自己【優(yōu)秀】06-27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書筆記(通用12篇)11-19
遇見更好的自己作文[熱門]10-08
(優(yōu)選)遇見更好的自己作文12-28
青春遇見更好的自己的句子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