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與感悟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反思與感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反思與感悟1
一、初始狀態(tài)
教學反思,我們每周都需要寫一篇教學反思,直到老師給我們教學反思指導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反思不算反思,頂多算一個總結。
我自己的教學反思就是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上課過程中的優(yōu)點,也就是我自己認為我在這堂課上,對于知識點的概括講述的完整性,在對于一個知識點講解的時候我所用的方法的以及這個方法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是否能很好的接受;一個是上課過程中的缺點,也就是在這堂課上,我自己認為在哪些方面是沒有準備好的,準備好了沒有在上課的時候表現出來以及在課堂上突發(fā)的一些問題我沒有去及時的解決好。這兩個方面總結完之后,也算是我個人的一個教學反思了。
二、提高過程
我的指導老師聽我說完之后和我說,這僅僅是最基本的一個教學記錄,不算是反思,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上課,可以從近期到遠期兩個角度來反思。
三、感悟分享
近期反思,可以是對下一次課,下一周課。這個反思對于我們來說不難,反思的內容需要全面,從課的準備開始,到整節(jié)課上完之后的效果都需要我們去反思,去總結。比如上課過程中發(fā)現,有的時候我們上課準備的是45分鐘的一堂課,但是我們在真正上課的時候呢,可能30分鐘就講完了一節(jié)課,那么還剩下的三分之一的課堂時間都不知道要去做什么,學生們在下面想著老師講都看著你,你確實又沒有什么可以講的內容,這么一來也就出現了教學事故,課上空堂;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講不完你準備的內容,45分鐘的課堂你一共講解了你備課量的一半甚至是更少,那么這么一來你只能在下一節(jié)課的時候把這堂課沒有講完的補上,那么長此以往,課的進度會被無限落后而學生對于課上反復慢講的上課方式也會變得疲倦。簡單的說,備課內容太多,內容過少等等,這些都應該定位在課前準備上。課上學生們不配合,這個可以反思在自己準備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把握和知識點難易程度的把握上,同時也可以考慮是不是學生興趣點問題,對于上課過程中,可以反思這是不是因為給學生考慮時間不足等等。一個問題,應該從多角度,全方位無死角的`去反思分析,這樣你的下一節(jié)課就可以準備的更好,甚至這一周和下一周的課上的很好。
對于長期的反思,可以從自己一周的課甚至一個月的課來反思,反思之后的總結可以運用到一年,甚至今后你的教育教學中去,反思出自己的一套方法,成為自己的教育教學的一部分。這種總結方式在一定程度是有難度的,但是意義深遠,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總結方式是具有全面性的,全面到可以不分學科也就是說,你上的語文課,這種總結方式的成果可以用在其他任何一門學科上,這也就是為什么教數學的老師可以去評教語文的老師的課甚至是理科老師可以去評價文科老師的課的原因,這種想通性意義深遠。
一周的總結,除了在每天總結的詳盡上,還需要在整體課堂,一周下來的把握上,比如一周教學的課程時間安排,課堂管理,學生們的反饋等等,這些再結合每天的一個教學反思,從一堂課到一周所有的課,從局部到整體,再換個角度,從一周的課的綜述到每一天的教學反思,從整體到局部。這樣反復的去反思,去思考去探索,這么一來,我們的教育教工作會進展的更加清晰明白,對于我們以后的教育教學生活會有更好的幫助,不會因為一堂課的失誤去自責,因為這也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一周如此,一個月如此,一年甚至高中三年也是如此,一屆一屆的學生被自己送走,但是對于教育教學的總結不能停止,因為學生們需要經驗需要更好的教育,對于上一屆學生的總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決定你在下一屆教學工作,這也決定了下屆學生的成績。所以,就此來看,我們對于長期教學工作的深遠意義。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教育教學反思需要我們今后做為一個重點去學習,去完成。這樣一件事情,在有的時候會比上課更重要。
教學反思與感悟2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 一類字二類字一共12個生字。教學中,我重點指導學習“葫、蘆”,讀好輕聲。在教學其他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再安排他們同伴互助學習生字,然后向老師匯報,得到同學幫助的生字是哪幾個?有的學生匯報:“鄰”字讀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讀成了前鼻音,同伴教會了我“哇”字怎么組詞。這樣經過學生一匯報,我也就知道這些生字是他們難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這幾個生字當做重點,以多種形式反復地讀,例如:1.指名讀,讀對了大家跟著讀,同時表揚“小老師,你真棒!”,2.組與組之間比賽讀,3、男女比賽讀,4、開火車讀。經過趣味性的強化記憶,學生最終掌握地比較好了。這樣的生字教學效果使我自己很滿意。
當學生和文本接觸之后,我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落呢?我設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采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系。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并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
我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采用角色換位學習體驗!澳闳绻彩欠N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里有什么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說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系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fā)展。
在品讀感悟2、3自然段時,我對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的思想,帶領學生更加深入體會。我抓住人物的語言,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來教學。如文中的“盯”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眼里只有葫蘆的集中表現,加以品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這么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后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后果時,我追問:“那個人為什么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后,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先讓學生自己選擇,你想讀什么角色的內容,然后老師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讀,再讓男生和女生對讀,接著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讀課文,來讀出那位種葫蘆的人滿不在乎的語氣,和后來不聽鄰居勸告,結果沒有收到葫蘆后悔的語氣。學生讀得興趣盎然,對課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系,這是從科學的角度來掌握的,另外也讓學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
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注意做事情的過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系。
篇二:《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yǎng)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并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北疚闹v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于不了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系,于是當葉子上長了蚜蟲,他覺得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后來當鄰居勸說時他也是漫不經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 在教學過程,我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fā)現、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同時,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L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選擇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tài),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
本課的優(yōu)點是:通過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體現。
本科的不足是:在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沒有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時,老師遷強地讓孩子去達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詞語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學生
會改變過來的,教學效果會更好。課堂是靈動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在教學中總是存在很多的變數,需要教師有隨機應變的能力。總之,很多不足還需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漸改正與完善。
教學反思與感悟3
在初三緊張的備考復習的情況下,學校仍然非常重視市里組織的這次初三復習比賽課,一再強調我們備課組要高度重視,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引起語文老師對現今初三語文復習的思考,提高中考語文復習的效率。我在復習備考的過程中,也時時感到復習不充分,總擔心學生掌握不牢固,復習時間不夠用的困惑。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尋找更高效的復習策略,參加了這次復習課比賽。
議論文復習比較枯燥,知識點多,一課時能講的容量不能太多。如何設計合適的教學目標呢?從摸底測驗中,我發(fā)現同學們這次考試中選擇題的得分率是比較高的,而第3題的得分就不容樂觀了。這正是我這節(jié)復習課可以重點突破的地方,也正是同學們可以提升的空間。把教學目標訂得小一點(只重點講好一個知識點),具體一些(爭取提高一分),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學生而言,都覺得比較有信心。這也是這次課我自我感覺上得比較好的原因。
復習課,以前的概念就是反復的練習、反復的評講,就是舊知識的再一次炒冷飯的過程。通過這一次的比賽準備,才覺得復習課其實也是一節(jié)新的課,要根據學生情況精心去設計的課。學生已懂的知識無需多講,學生很難懂或者暫時難以弄懂的知識也少講。重點應該講學生現在不懂,經過老師的講解、學生的體會容易掌握的知識點。這次議論文的第3題,俗稱開放題或者主觀題,大部分學生還不是很了解該題的答題方法和技巧。因此我覺得根據學情去確定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讓這節(jié)課上得有意思些,我根據當今比較流行的.電視活動,精心設計了比較有亮點的環(huán)節(jié):“MVP頒獎”“我是大評委”“變形記:中考,我來命題”“做題吧兄弟”。這就像電視上說的一個交通協管員,用當今大家非常熟悉的網絡語言去勸解交通違規(guī)的人,成功率很高。其實說白了,“MVP頒獎”就是表揚做得好的學生,“我是大評委”就是讓學生給答案打分,“做題吧兄弟”就是文段練習,“變形記”就是讓學生當出題人。因為變成了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都比較高。而“變形記:中考,我來命題”這一活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從命題者的高度去揣摩命題者的想法,從文本的選擇和開放題設計的初衷去推測命題者的命題,這有點象反向思維,有助于學生去理解命題者的想法而能夠更好地答題。學生們的反應也讓我很感意外,他們感覺就像是個真正的命題者,說文本的選擇會選擇立意明確、新穎、深刻、影響深的文章,站得很高看得很遠。
議論文的答題,無論是選擇題還是簡答題、主觀題等,要想答題準確,很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真正地讀懂文章。如果沒有讀懂文章,而空談一些解題的方法和答題要點,都是緣木求魚。而要讀懂一篇議論文就要平時養(yǎng)成一段一段認真理解、分析,適當地做些圈注的好習慣。這在一節(jié)課里是很難達到的,需要在平時的議論文的訓練中持之以恒地訓練方能有效。
教學反思與感悟4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tài)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后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獲:
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
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貓》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學生找,但兩次都發(fā)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說了出來。
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么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
一是課文的難度高;
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
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語言、表情不夠豐富,并且我太著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我會自己說出答案,這也可能與學生發(fā)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
其他老師建議我對于某些不難的問題,可以對學生多引導;對于某些較難的問題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但仍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教學反思與感悟5
時間一晃就過,轉眼已是第二周了,沒有了第一周初乍到的緊張和陌生,卻更多了一份期待,我和乙丁的指導老師,交給了我們一個小任務,在在自習時輔導14,1班的同學。
“大家好,我是數學老師,我姓姚,同學們有什么問題可以問我”我精神抖擻地到1班,簡短的自我介紹后,孩子們繼續(xù)捧起了書做起了作業(yè)。環(huán)顧四周,熟悉而陌生的黑板上,寫著各科作業(yè)和程表,這些粉筆字仿佛在向我熱情地打招呼,墻兩側的掛著的格言特別顯眼:“笑看人生峰高處,唯有磨難出正果”,窗外已是傍晚,溫暖和藹的暮色透過窗子折射進,倒映在學生們的臉上,灑在整齊排放的桌上,仿佛把我?guī)У搅宋乙郧案咧袝r的場景。這場景讓人很是感傷,感嘆這時光匆匆,就像那“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钡那Ч虐@。想起五年之前我也正處在他們現在這個黃金年齡,在衡中,像個機器人一樣趴在桌子上,作業(yè)寫到晚上十點;五年之后,我們在此相遇。雖然感嘆青蔥歲月一去不返,但又歡喜,時光推著我們在此與這些孩子結緣,人生之美好,莫過于此。
在教室里轉了幾圈,嘗試和這陌生的環(huán)境打成一片,初次體驗了為人師表的姿態(tài)。在教室里靜靜的踱步,“老師,這個題怎么做”羞怯的亮晶晶的眼睛打量著我,這是班里第一個孩子問我的問題,我貌似平靜淡定的.外表下,卻有一種叫做滿足的歡喜漸漸匯成細流,流入心底。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越越多的學生排起了隊問我問題,嘴巴一刻未停卻不覺得舌燥,只是內心卻漸漸著急,許多學生有問題原因并不是他們不會,這些學生都很聰明,拿出我的草紙,按照題意畫出簡圖,點撥幾句他們就會了,只是他們似乎沒有用草紙的習慣,題目看一眼,想一會兒,沒有思路就算了。沒有深度的思考,不經過數次的演算,怎么能學好數學呢?想到這些,就有些焦躁的訓斥了他們幾句,現在想這種態(tài)度很不應該,初為人師,我應當對學生傾注更多的耐心與熱情,學生是不斷發(fā)展的人,他們的學習習慣雖然存在問題,但我應該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改正,而不是在付出努力之前就開口訓斥,因為,我的每一個言行舉止都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塑造,正如當年我懵懂的時候那些老師對我的教誨和引領。
經過了一周的自習輔導,我總結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
1講題時不能啰嗦,語言做到不重復,不解釋。說過的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不重復,不解釋,可以不明白,但一定要有想法,不能因為有老師講題就懶于思考,給時間思考,再不明白過十五分鐘再問,通過學生自己思考解決,給他們思維空間,相信他們。
2能讓學生做的思考的,我絕不插手,輔導自習上,我發(fā)現許多學生自己不動手,不動腦,期望老師給出完整過程,看明白就算會了,這是非常不可取的,總是這樣做,學生當時明白了這道題,思維卻沒有得到鍛煉。
注重一題多解,讓同學們覺得數學,永遠有不斷的誘惑,只要你思考,就會發(fā)現更多的綠洲這種感覺。同時注意一題多變,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拔高思維,和學生一起體味,蹦一蹦就能摘到蘋果的感覺。
4聽清楚學生的想法,許多學生總是問我同一道題,不能用一個套路去講解所有的題,聽懂學生的想法才能對癥下藥。
這一周體驗了很多,反思了很多,實習進行中,我在摸索前行。
教學反思與感悟6
炎熱的夏季我來到了向陽幼兒園,和我搭班的是我?guī)煼兜耐瑢W加現在的師傅黃琳柳老師。從此我們和小2班的孩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入園的第一件事就是環(huán)境布置。在黃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用自己的手來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做的只是簡單的畫畫剪剪。但在真正上墻面時,才發(fā)覺原來每一個小制作都有一席之地。而且環(huán)境的布局和思路也有很大的學問。整體的顏色也需在紛繁中有主線,整個教室的環(huán)境既要顯得大方得體,又能經得起細看推敲。就拿墻角那棵樹來看吧:在轉角處顯出立體感。用捷士貼做樹葉,粘貼時又不是全部貼上,做出立體的形狀時才貼上。猶如真的樹葉在樹枝上搖曳。再把主題的名字掛在樹前的小網中。原來在制做之初,已經深思熟慮,將主題的影子映入其中,而不是盲目的裝飾。
接下來的九月是辛苦而又香甜的。在每天早上入園的時間時,孩子們大多都有不同時間的哭鬧。還有幾個幼兒特別吵鬧利害有時還會逃出教室…….下午午睡更是難熬,有的幼兒在家本來就沒有午睡的習慣,有的是邊哭邊睡把別的小朋友都吵醒了。陌生的環(huán)境和憂慮的心情使孩子們變得更敏感。這時只見黃老師蹲下身子,用手輕輕地撫摸他的頭,哄著幼兒入睡。孩子緊張的`情緒被緩解了。漸漸的安定下來,漸漸入睡了………這讓我懂得了愛,我們用父母般愛給孩子,孩子會回應我們的。
在以后的日子中,每天的教學活動中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夠集中。而黃老師的課總是能讓孩子們一起跟著動起來,還時常表現出很開興的樣子。這是為仕么呢?在認真聽課和自己上課對比反思后,我發(fā)現原來是孩子的年齡特點,小班幼兒特別熹歡游戲和用動作來表達學習。于是在教學活動中用游戲貫穿活動,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不斷互動……于是一首首兒歌,一首首歌曲,一個個律動,孩子們和我一起學習著,互動著………
以后的路還很長,在一次次教學實踐中,反思中,我想我一定會有更多更精采的感悟!
教學反思與感悟7
《學寫讀后感》是人教版語文第九冊習作七的內容。這一習作題要求學生從讀過的書中或者文章中任選一篇寫讀后感,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皩懽x后感”在五年級的教學中是一個起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胺e累將感受寫具體的方法并初步運用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習作”既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怎樣貫徹落實這一要求,使學生在習作中能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呢經過好幾次的教學研磨,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自己的體會:
一、破譯“復述內容式”讀后感的形象密碼
在教學中,我發(fā)現,對于“為什么不能大段大段復述故事內容”很多同學表示疑惑。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怎樣解釋就能讓學生真正明白呢,于是我從兩個方面作更多嘗試。我問同學:“你大段復述故事內容意義何在?”學生大都回答:“最精彩的故事我想與同學們分享呀!边@一回答言之有理,可我立刻找到了反駁的理由:“最精彩的故事內容如果讀者要看的話,你認為是看你寫的呢還是去找原文(原著)讀呢?”學生思考后明白了,如果要讀的話,自然不如找來原文原著讀好。
為了讓學生弄清讀后感的重點在于寫“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寫下來,上課的時候,我靈光一現,用了這樣一句來歸納:“讀后感不是讀后抄。如果大段大段地復述故事內容的話,那就成了‘讀后抄’!比绱诵蜗蟮谋扔,很快讓學生謹記在心,有了初步的體驗。大部分同學都注意到了在自己的讀后感中,用三言兩語高度概括文章內容,集中精力寫好自己的感受。問題是,還是有一部分同學寫著寫著就又把故事內容寫下來了。于是,我作了一條硬性的規(guī)定:文章內容最多不能超過100字左右。這樣一來,對學生的約束力就起了作用了。
二、破譯“無感、弱感”的深度密碼
1.讀后感是寫給自己看的
“讀后感”是一個人自己讀了書之后的感受,這點亳無疑乂。也就是說,讀后感是自己寫給自己看的',寫作對象是自己。所以,我對孩子們說:“你自己都已經對這本書了如指掌了,你寫給自己看時還需過多重復故事內容嗎?”一石激起干層浪。討論交流后發(fā)現,其實很多文章都是自己寫給自己看的,比如日記,這樣就讓學生形成一個共識,對此問題已經從根本上得到了強化。
2.如何讓讀后感變得厚起來
讓學生寫讀后感,能從哪些方面著手呢不能光一句“寫出自己的感受”就完事,而應該給出方向,使之能明了我到底能寫什么呢?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了。在課中交流時我發(fā)現:
從故事主公想到自己,是大部分同學的首選。因此,我在這一點上指出,引導學生往這個方面到自己,是大部分同學的首選,用以下語言去聯接或展開:“看了這本書,我不由地想到我自己……”也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到自己生活或周圍,包括電視、網絡、報紙等各種報道中是不是有些類似教學經驗的事情,不管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教學中,我歸納出這樣幾個語題:“針對人物評頭論足,寫寫自己聯系生活抓住一點勇于質疑,大膽想象參與創(chuàng)作!睂W生寫起來幾乎都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再也不用抓耳撓腮、猶豫半天了。
教學反思與感悟8
今天上完古詩《觀書有感》,感覺完全被自己“打敗”了。因為原來設計的導學案涉及的問題太過細致,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導學案上課。所有的教學程序設計好了以后已經23點多了。睡到4點多不知不覺就醒了,許是擔心今天的課吧。翻來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導學案上,領導會不會說我?現在不是在研究小組合作和導學案嗎?我何不把學習的任務都交給學生自己去討論學習?
我突發(fā)奇想,干脆根據這首詩出6套練案,上課時各組根據我出的題目自己交流、學習、匯報。于是,居然沒有在乎才凌晨4點,披衣下床一口氣用信簽紙出了6張練案。今天上課時,從朱熹的讀書名言入手,了解作者、解題、初讀全詩后,我便把那6張練案分別發(fā)給6個小組。各個組都熱烈地討論、答題,當然因為畢竟只有一張答題紙,所以各組都有那么一兩個同學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根本不參與討論交流。巡視時,我就發(fā)現因為沒有按照解題完先理解詞語再理解句子,最后體會畫面意境的.程序進行學習,很多小組完成練案有一定的難度,我只好不停地啟發(fā)他們。
后來孩子們在匯報時,因為沒有一個整體的安排和計劃,在理解古詩時就有點機械,孩子們根本沒法深入的體會詩歌的語言和意境。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一個組匯報時,其他小組傾聽的效果不好,因為他們手里沒有相關的練案,沒法靜下心來思考匯報者是否回答正確,還是否需要補充。今天的教學是一個很大的失誤,這樣的錯誤以后絕對不能再犯了。
詩歌教學的傳統模式還是不能丟。
1、介紹作者和古詩寫作背景;
2、重視對古詩題目的解讀;
3、反復誦讀古詩(正確的讀不僅指讀準字音、還要注意詞語之間的停頓等);
4、解決字詞的理解時不僅要問孩子們讀懂了哪些詞語,還要進一步探討他們是用什么方法讀懂的(如看書上的注釋、查字典詞典、結合已學知識或結合上下文等);
5、在充分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說說詩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詩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話說說自己體會到的意境。
教學反思與感悟9
都說“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自認為工作還是勤懇認真負責的,但也有懶散的地方,筆頭懶就是其一,雖然有時課后有想法,但只會顧得和同事交流、探討,很少記下來,或是寫一篇小小的心得反思。
這本《小學數學反思性教學》雖然是薄薄的一本,但是開頭的三章多數為純理論的內容還是讓我不得不放慢閱讀的腳步,邊讀邊想,讀通了,后面的四單案例分析便覺得別人的.文章寫起來真是有理有據。
在第一章小學數學反思性教學概論第三節(jié)小學數學反思性教學的理論基礎中的教學基礎里,有一個行動教育,書中引用上海市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于漪“一篇課文,三次備課”的原型經驗。第一次備課——擺進自我,不看任何參考書與文獻,全按個人見解準備方案。第二次備課——廣泛涉獵,分類處理各種文獻的不同見解(我高他高,我無他高,我高他無)后修改方案。第三次備課——邊教邊改,在設想與上課的不同細節(jié)中,區(qū)別順利與困難之處,課后再“備課”。讀后,我對照自己上學期上的幾節(jié)縣市級公開課,雖然課后大家的反應都還不錯,但我也知道其實里面還有很多難點教學在課后我還是不是很清楚應該如何處理為好,關鍵在于備課,還沒有很好地讀懂教材,領悟編者的用意,而且自己閱讀的參考書和文獻也不多。
后面四章本書分別從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大領域各選取了幾篇反思性教學案例進行分析。不論是哪一塊內容,每一篇的反思都有以下幾個內容,“一、教學設計思路。二、課堂實錄。三、教師對教學的反思。四、學生對教與學的反思。五、同伴互評、專家點評。六、教師再反思”
讀了之后,對我今后如何寫教學案例啟發(fā)很大,因為很多也都是我上過或聽過的課,甚至有些還是我寫過教后感或聽后感的。對比以前我自己寫的教學案例,往往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很少甚至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反思,而且也并沒有什么再反思。
教師專業(yè)水平是一個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教學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反思的過程既是教師自身的完善過程,同時也能夠促使教學質量有一個穩(wěn)步的提升。
教學反思與感悟10
在上《感悟青春》這一框題內容的過程中。經過備課、上課、評課,自己對初一的教材如何把握有了更深的認識,可謂受益匪淺。
1、在使用教材上,基本能符合新課標的要求,特別是根據學生來信探討青春話題,體現以生為本。
2、這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中,知識目標中“把握青春的內涵”這點上還不夠清晰,建議用投影打出來加以強調,這個知識目標會落實得更好。
3、這節(jié)課的教學行為比較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如:
。1)課前的學生來信來分析課本的知識點,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2)小組討論問題、小組合作繪畫,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
4、這節(jié)課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調動得較好。如課前導入“中學生搞笑版的廣播操”在輕松中切入青春話題。“解讀青春的意義”用繪畫描繪出來也讓學生非常興奮。
5、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需要改進的地方:
。1)活動三“尋找異性的優(yōu)缺點”這個環(huán)節(jié),采用“穿針線”和“瓣手腕”兩個游戲,在活動中出現了和預期相反的結果:男生穿針線比女生還快!所以該環(huán)節(jié)要改進。
。2)活動五“青春續(xù)寫”,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會出現既難控制時間,又出現學生內容重復的現象。相比之下,采用“每個小組根據抽中的圖片和要求為青春解碼”的方式,既讓學生能在活動中把握青春的內涵,又讓老師能較好地控制課堂。
教學反思與感悟11
第一教學內容的反思,教學反思感悟。教師的授課必先確定授課的內容是什么,重點、難點如何把握,時間和內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深度與淺度相差懸殊,師生互動交流并非融洽,教法與學法相脫節(jié)的現象發(fā)生。通過對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課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誤,可對下一知識點的教學產生催化的作用。
第二得的反思。我們反思并不全是反思錯的,有成功的經驗。只有認真的及時的總結每個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用高層次和水平來思考我們才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表現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對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以及在課堂中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機智等等。
第三教學方式的反思。授課方式的反思是反思中的重中之重。它應包含課堂環(huán)境條件是否讓參與教學活動的人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是否提高、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教師激情是否高漲,學生學習熱情是否高亢,怎么樣才能創(chuàng)造既有舒適感又有生活情調的高雅活動場所,同時,內容怎樣處理,順序如何調查,語言怎樣運用,教學手段如何利用,課堂結構如何布局,學生興趣怎樣激發(fā),師生互動交流平臺怎樣構建等,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感悟》。
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的過程。也是教師直接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全面發(fā)展的過程。
每個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只有用高層次和水平來思考,我們才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教學。探索教研之路,提高教學質量,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教訓,創(chuàng)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因此,在行動與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是每一個教師應該不斷為之努力的方向。
而在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而課后反思是教師對所授課程的一種補充。好的課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畫龍點睛之作用,再完美的課堂教學或多或少都會留下這樣、那樣的缺憾?偠灾,我們的教學要在不斷的反思中,力求更大的進步。
教學反思與感悟12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句。并通過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語文課上“我能說”、“我能演”、“我能做”,使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例如:請同學上臺來掛葫蘆,其他同學觀察他的動作,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掛”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后再想想還有什么好辦法記住這個字,學生們很快想到了“哇、畦、洼”等生字,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識字面,并使以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努力抓住一條主線:引導孩子們順其自然地識字,并在識字活動的基礎上滲透漢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chuàng)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幾個想象說話的環(huán)節(jié)。如:“當看到那么多蚜蟲時,如果你是種葫蘆人的朋友或者只是個過路的人你會說些什么?”以及最后續(xù)編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種了葫蘆,當再次生了蚜蟲時他會怎么做?”通過這樣的大膽想象,不但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也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得以培養(yǎng)。
此外,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通過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向學生們展示了葫蘆的可愛,蚜蟲的可怕等,從而激活學生們的思維,使之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教學反思與感悟13
部編新教材培訓參加了許多次,認真聆聽各位專家對于教材使用的建議,躊躇滿志地想要在新學期的教學中大展身手。然而真正進入課堂時,才知道什么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新教材使用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難,也引發(fā)了很多思考,這里以《學習伴成長》教學片斷的兩次設計為例,談談自己的感悟。
《學習伴成長》第一目是"打開學習之窗",旨在樹立學生新的正確的學習觀。我的第一次教學設計了系列活動。
第一個活動是"運用你的經驗",活動設計讓學生自由表達解釋"學習"兩個繁體字的字形結構,明確古人對于學習的認識,以此引入對新的學習觀的探討,導入新課。該活動設計能夠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基于這一點,我堅持采用了這一活動。
活動二采用教材中的探究與分享,該活動貼近學生自身生活。我以情景引入:同學們一定有這樣的經歷,當你正興高采烈地與同學打球,老媽從天而降,要你回去學習,類似的情況你準備如何與她溝通。同時展示教材活動中設計的其他情境,讓學生選擇貼近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說。設計的意圖在于運用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及參與的熱情,并在討論中使其明確學習知識是重要的,但并非只有學習知識才是學習,我們也可以在各種活動中培養(yǎng)各種能力。然后調取學生經驗,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經歷過的學習,增強體驗和感悟,幫助學生理解。
活動三是討論春游收獲,教材中該活動對應后面結論:學習不僅僅局限在學校。我們的所看,所聽,所嘗,所觸,所做,都可以是學習。學習不僅表現為接受和理解,還表現為探究、發(fā)現、體驗、感悟。我覺得要從這個活動中得出這樣的結論,非常困難,所以在設問時對活動進行了拓展,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旅游收獲,并對比這樣的學習方式與學校里的學習方式有什么不同。
學習伴成長這一觀點直接選用的是教材的圖片。學習需要自覺主動的態(tài)度,是以兩張圖片對比,得出結論。終生學習主要補充了教師自己的學習經歷。
【教后反思】
學生整體參與情況不錯,有話說,也想說,教學過程比較流暢。但是在動態(tài)生成中我也發(fā)現了不少問題:第一, 教材活動與結論不能很好地對接,尤其對"這些活動也是學習嗎?"這一活動進行總結時,學生得出的結論完全與預設不一致,無奈之下只能自己呈現對應知識,顯得突兀。第二,當學生與我聊自身的經歷時,十分熱鬧,但真正要總結時,學生的語言表達比較口語化,屬于經驗式的表達,不能上升到理論層面。第三,學生整體上參與熱情較高,但"真問題"少。所有的問題設計幾乎都停留在學生的經驗層次,不能使其深入思考,缺乏梯度和思維的力度。第四,課堂信息過于碎片化,學生難以形成系統的關于學習的正確認識。
教學設計表面化,缺乏整體性思考是最大的問題。過于追求一個熱鬧的課堂氛圍,而沒有很好地指向教學目標,沒有認真思考學生在這一堂課的收獲。缺乏整體性思考是因為拘泥于教材,不敢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對教材設計的活動雖有部分的改動和素材的添加,但還是一個活動或材料得出一個結論,而且結論也是對教材的生搬硬套。
基于以上反思,我對本片斷進行了第二次設計。
導入部分不變,由古代的學習觀引出新時代的學習觀。然后以漫畫形式呈現幾種學習觀:第一,學習就是指知識的接受和掌握。第二,我們的知識和技能都是在學校學到的。第三,只要在學校我們就能收獲很多。第四,大學畢業(yè)后,我的學習任務就算完成了。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分為八組,每個觀點兩組,賽出優(yōu)勝組,頒發(fā)獎品。要求是運用書本P15-P17的知識,對觀點進行評析(友情提醒:要肯定觀點中的正確的部分才會更有說服力哦。。PPT超級鏈接,當一組比賽完畢,對應觀點補充相應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如關于終生學習的內容,展示學生采訪父母畢業(yè)后學習經歷的記錄圖片,老師學習的經歷,增強學生的現實體驗,激發(fā)學生終生學習的意愿。四組評比完畢,頒發(fā)獎品。最后PPT整體展示總結正確的學習觀,并幫助學生解讀,總結明確。
【教后反思】
比賽的形式使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閱讀并運用書本知識、友情提醒為學生理性思考問題搭起了腳手架,學生思維活躍,表現非常突出。資料的補充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興趣濃郁。最后的總結,幫助學生在整體上建立正確的學習觀。
1.吃透教材編寫意圖,把握教學方向
課堂教學是從吃透教材開始的。如前文課例教學目標主要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而所有教學活動都是作為外在的形式和手段,是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搭建的平臺。教師在備課前,在備課推敲教學設計時,甚至在反思中,都要通過反復研究課標、部編教材培訓材料、教參等方式鉆研新教材,從而吃透教材,最后達到高屋建瓴的效果。只有領悟教材編寫的意圖,才能夠在教學設計時游刃有余,才敢在教學設計時大刀闊斧。因為你知道,你的方向是準確的。
2.重構教材知識框架,便于學生理解
教材中有部分內容的知識脈絡比較模糊,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能夠從課程標準入手,遵循教材設計者設計的核心理念,對教材的知識重新梳理、編排、整合,方便學生理解。如對于本目的知識點可以梳理成:正確的學習觀念包括:(1)從內容上看,初中階段的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取,還包括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2)從學習的表現來說不僅是接受和掌握,也可以表現為探究、發(fā)現、體驗、感悟。(3)從學習場所看,學習不僅僅局限在學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學習。(4)從學習的態(tài)度看,學習需要自覺主動的態(tài)度。(5)從學習的時間看,學習伴成長,要終生學習。
3.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設計,關注學生成長
教學活動的設計,鼓勵教師大膽創(chuàng)新。然而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設計可能存在這樣一些誤區(qū):如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如活動設計僅指向知識結論的獲得,如一味追求外在形式的熱鬧等等。那么,創(chuàng)新我們的教學活動設計應遵哪些原則?我覺得,關注學生成長是最根本的!活動設計時,我們一定要思考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有哪些?學生的盲區(qū)又在哪里?盲區(qū)在哪,生長點就在哪!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指向教學目標,更再進一步的指向學生的生長點。能不能讓學生獲得新知?能不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能不能更正學生的錯誤觀念并樹立正確的新觀念?能不能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得到發(fā)展?能不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這些才是我們在教學設計時真正應該關注和思考的,即要做到眼中有學生?梢哉f如果一堂課學生沒有成長,那么,這個課堂就是失敗的。
教學反思與感悟14
數學學習,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數學思想與方法的學習。
在講授《圓的面積》一課時,由于學生熟悉了研究平面圖形的思路:認識特征——周長——面積,所以范老師采用了復習舊知、直奔主題的引入方式,既有利于學生形成研究問題的思路,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又簡潔明快,結構緊湊,為學生后面的探究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
圓與學生以前探究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有所不同,因為它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因此當范老師提出“怎么求圓的面積呢”,學生并不能馬上找到解決的方法。有的`學生一開始無從下手,這時,把時間給學生,把探究的空間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能行,引導學生從頭腦里檢索已有的知識和方法,讓學生把“圓”這個看似特殊的圖形(用曲線圍成的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圖形(用直線段圍成的圖形)有機地聯系起來了,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系,促成了遷移。
范老師能夠深入了解學生探究圓面積的心理,知道有的學生腦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尊重學生的原創(chuàng)思維。
通過探究,通過剪拼把圓轉化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通過回顧反思,達到滲透“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目的。
當動手操作已經無法再完成時,范老師用課件動態(tài)演示,彌補操作與想象的不足,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剪拼成的圖形越來越像平行四邊形。圍繞著“怎樣更像”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問,讓學生充分地體驗了“極限思想”。
本課重點是引導學生去經歷探究圓的面積公式的過程,范老師充分體驗“轉化”和“極限思想”,所以安排比較少,雖然這節(jié)課只設計了幾個基本練習來檢驗學生對圓的面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這并不妨礙這節(jié)課的精彩。
教學反思與感悟15
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我們整個的數學課堂,因為有了它,課堂開放了,教師與學生的親和力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廣了,學得活了,學習興趣濃了。但看到這些變化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要反問一下自己:我的課堂真正改善了嗎?
案例1:強扭的瓜不甜——方法一定要多樣化嗎?
片段:這里介紹一位老師在處理算法多樣化時的一個教學片段:(教材背景介紹: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21頁“千以內數比較大小”,教材在編排上,已考慮到了算法多樣化,因此,呈現了多種比較方法。)
情景導入后,教師問:312和285比,哪個大?你是怎么比的?小組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后)師:匯報一下你們交流的結果。
生1:我們小組是這樣比的,百位和百位比,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
生2:我們也是這樣比的,312的百位上是3,而285百位上是2,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
師:還有不同方法嗎?
。ㄏ旅鏇]有學生舉手。)教師著急了,就開始啟發(fā)學生:小朋友們想一想,我們在數數時是怎么數的?
。▽W生不理解)教師補充:先數哪一個數?
終于有一個學生舉手:我們是先數285,然后是286、287……311、312,312在285的后面,所以,312比285大。
。ń處熉犃撕芨吲d,大大表揚了一番。)
師:小朋友們再想一想,285和312都和哪個數比較接近?
生:300。
師:那我們還可以怎樣比呢?
。ㄓ袔讉學生舉手)生:我向,285比300小,312比300大,所以,312應該比285大。
。榱遂柟虘(zhàn)果,這位教師又請了幾個學生重復這種方法,然后,出示寫有這三種方法的小黑板,讓學生照著上面齊讀。)
反思:聽完后,我就在思考:課堂中,對于學生沒提出的方法,教師是否有必要再補充呢?倡導方法多樣化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新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數學中的計算教學,不僅要重視創(chuàng)設現實情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與計算的必要性,……而且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算法多樣化……。
算法多樣化是指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即對同一個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是針對過去教學中只有一種算法的弊端提出來的。例如口算,往往只有一種思路(當然,學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這樣很容易忽略個別差異,遏止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何況有不少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種算法的?梢哉f,鼓勵算法多樣化是在教學中促進每個學生在各自基礎上得到發(fā)展的一個有效途徑。按照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學生進行數學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發(fā)掘每個學生的潛能。這樣的教學不但使得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愉悅,而且能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數學。它是面向群體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歡或最能理解的一種算法,同時在群體多樣化時,通過交流、評價可以吸取或改變自己原有的算法。
看來,實施的前提是尊重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他應有的發(fā)展。所以,我認為在課堂中,對于學生想到的方法,應鼓勵他們多說,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允許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但同時我認為,教師有責任帶領學生一起進行方法的優(yōu)化,比較出最方便簡潔的方法。對于教材中已展示出的,但學生沒想到的,應該分兩種情況去考慮:第一種,學生提供的方法中,沒有包含這種簡便的方法,我認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得出這種方法:第二種,學生提供的方法中,已經包含了那些好方法,教師就沒必要再去花時間介紹其他的方法。上面的案例中,學生想到的這種方法就是一個既實用又簡單的比較方法,它對于以后比較多位數的大小是有幫助的,教師就應該乘勝追擊,重點突出這種方法就可以了,何必花那么大的力氣去引導學生呢?弄不好還可能造成以后在比較方法上的誤區(qū):認為老師介紹的肯定是最好的方法,學生可能就用這兩種方法比較了。
案例2:中看不中用——這樣的小組討論有效嗎?
片段:下面是一節(jié)三年級的數學課:“面積與周長的練習活動課”
師:(與學生共同做了幾道鞏固練習后,出示:16個正方形最多可拼成幾種長方形?)你知道能拼成幾種不同的長方形嗎?現在請大家拿出紙片,前后4人為一組,大家討論一下。
生:(30%的學生先表現出遲疑,但很快開始拿出準備好的若干正方形紙片,4人結成小組,有40%的學生未與他人討論,自己操作;10%的學生漠不關心;20%的學生雖有討論,但未具體申明自己的原因,仍保持自己的觀點)。
此時教師快速巡視前排兩組,回到講臺,整理一下教具,2分鐘后示意結束討論,請學生舉手回答問題(代表自己而不是小組)。
反思:的`確,以教師為絕對主體的課堂最明顯的標志就是教師一言堂,很多教師推導出給學生時間就是改變教學模式的重要標志,然而
主體地位與話語數量并非是一對絕對相等的概念。其原因在于課堂討論存在的前提是給學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的機會,而不僅僅在于時間量的簡單占有。正如上述案例中,大部分的討論小組并沒有出現思想的碰撞、激烈的爭辯,反而卻有學生表現出些許倦怠、懶散。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進行而言,討論沒有影響教師思路的走向,或者說,它僅起到完成教師既定思路的輔助作用。
上面案例中的學生所出現的表現,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也是經常會出現的,可總結成以下三種狀態(tài):第一種情況是討論時,學生只會說,不會聽;第二種情況學生之間互相推委,都不愿說;第三種情況是少數學生在說,多數人只是充充場面。
如何改變這些狀況,我作了一些嘗試,一方面,我注意訓練學生,比如培養(yǎng)他們會說,包括先思考后說,在小組內小聲說,全班交流時大聲說,培養(yǎng)他們學會聽別人發(fā)言,學會等他人講完后再補充自己的意見,學會邊聽邊思考,同時還要學會贊賞別人,當然,作為教師首先要作好榜樣,學會欣賞學生的發(fā)言。我覺得這幾點還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我們一定要讓他們養(yǎng)成這樣的好習慣。除了訓練學生以外,我們老師自己也要注意這樣幾點:首先要端正一種認識,即放手讓學生自學、討論不等于放任自流。其次學生討論時教師也要發(fā)揮自己的作用。要把自己當成小組中的一員,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討論,當學生不愿開口時,給予及時鼓勵,增強其信心;當問題難度大,小組成員一籌莫展時,給予點撥誘導;當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局面處于僵持狀態(tài)時,給予巧妙化解;總之,教師要作為“引線人”和“及時雨”,以組員的身份參與討論并給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使小組討論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目標。所以,我們說小組討論不是服務于教學形式的豐富與多樣化,它本身就是一種形式,要服務于我們的教學目的。
現代教學觀提出,“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的具體的現實個體,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不僅是真正教育的條件,而且是教育根本目的的內在規(guī)定性。”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從關注學生,關注教學的本質做起,不作表面文章,不搞表面形式,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真正煥發(fā)出異樣的風采!
【教學反思與感悟】相關文章:
教學反思與感悟11-02
《感悟青春》教學反思07-21
誦讀與感悟教學反思06-16
教學反思與感悟(20篇)04-20
鄉(xiāng)下的孩子的教學反思與感悟07-08
教學反思:我對多媒體教學的點滴感悟07-08
《感悟青春》教學反思8篇07-21
《感悟青春》教學反思(8篇)07-21
教學反思與感悟(集合15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