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現(xiàn)行的英語教材中,已經開始用人文性取代思想性,體現(xiàn)了時代的進步。學習英語就要在學習人文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人文精神。英語教育不僅應注意語言工具訓練,還要貫徹人文教育思想。在英語知識教學及英語能力訓練中,貫徹人文精神以培養(yǎng)學生,收到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之功。
【關鍵詞】英語教材 人文思想 因材施教
人文主義起源于對人類的倫理道德、知識智能和文學藝術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它的核心是重視人,尊重人的權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選擇。人文是一種精神文化,它可以激發(fā)人的動機、熱情、創(chuàng)造性和調動人的內在潛能,可以對人和人的社會生活進行合理、有效的導向,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使民族凝聚,使社會形成有力的整體。人文教育就是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教育。它又可表述為以人為本的精神,它通過把人類積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華與閱歷經驗傳授給下一代,以期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凈化心靈,理解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
英語,是一種語言,也是文化的載體,是一門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對于學習者,語言既是工具又是文化。語言教學本應是一切學科中最富有人性、情感、表現(xiàn)力和想象力的。中學生具有很強的求知欲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其思想也正處于最后的發(fā)展和定型期。因此,人文思想教育應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在我們的英語教育過程中不僅應注意語言工具訓練,還要貫徹人文教育思想,將人文精神滲透到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具有文學的感覺、藝術的感覺、美的感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英語課。所以,我們應當充分利用英語語言教學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掌握英語語言技能的同時,加強它所包含的人文思想教育,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修養(yǎng)、人文素質,促進素質教育的實現(xiàn)。
然而,長期以來,英語教學中忽視人文教育,見物不見人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顯然不利于真正的英語教學。我國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教學被窄化為一種輸入--產出,或手段--目標的過程,視豐富多彩的語言現(xiàn)象為一道道有標準答案的選擇和判斷題,生動形象的語言本身被肢解成一個個支離破碎的語言項目,整個教學講究控制和效率,注重接受性的知識灌輸和“成才教育”,而忽視語言的多元價值、文化內涵及對人的精神的關注,即忽視“成人教育”。
現(xiàn)在,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英語教材已經開始用人文性取代思想性,這是對英語教育規(guī)律探索的新成果,也體現(xiàn)了時代的進步。但人文性與思想性之間是什么關系,還缺乏深入的探索,以至在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視思想教育的傾向。
作為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傳授語言知識,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抓住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機會,充分利用課本里的點點滴滴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實現(xiàn)“教人做人”的教學初衷。
當今高中教師在教學任務緊、高考壓力大的形勢下,在英語教學中很少體現(xiàn)人文性。如何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盡可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及人文素質,筆者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文化資源,讓學生得到熏陶
在我們的教材中,表現(xiàn)人文思想的篇章和材料,俯拾即是,對這些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教師可以通過講授課文內容直接對學生進行教育;可以通過課文作者簡介和背景資料的介紹進行點撥;可以通過語言品味,形象剖析來啟發(fā)學生思考,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吸其精神化為已有,還可以結合作文教學進行引導。讓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吸取精神營養(yǎng),逐漸提高做人的修養(yǎng),養(yǎng)成美好的品質和高尚人格。
(一)、“尊重”教育
1、尊重勞動及普通勞動者
勞動為全人類創(chuàng)造了財富,人人都應該尊重勞動及普通勞動者。英語有一個詞“tip”(施小費),中國學生大多不能理解其深義。淺表的理解好像是對“the tipped”(接受施與者)的不尊重甚至可憐,其實不然,“tip”的過程,正是培養(yǎng)人尊重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的過程。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尊重勞動,要尊重我們身邊的普通勞動者,勞動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等等,可是沒有具體細微的行動,一切都似紙上談兵。而當你“tip”時,你會想到社會是由無數(shù)勞動者組成,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尊敬之情油然而生。
2、尊重大自然
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人類的母親。當今社會人們愈來愈意識到人類與大自然相依相存的關系。高一英語下冊Unit 17有一篇讀物“Animal Experiments”,談到科學家及動物權益保護主義者對“Animal Experiments”的不同態(tài)度。動物作為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應該用什么方式、態(tài)度來對待它們呢?是朋友還是敵人,抑或是掠奪對象?本文第一句話“In Britain, every year 2.5 million animals die in experiments to develop and test new medicines.”由此引發(fā)這樣的問題:“Is this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s animals?”學生對此反應強烈,態(tài)度也不盡相同,但是都認為,人類應該在保護自己利益的同時,對大自然少點侵害,對我們周圍的萬種生靈、花草樹木多點尊重。須知“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學生通過反思人類的行為,會覺得尊重大自然其實就是尊重人類本身。
(二)、“平等”教育
1、種族“平等”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之所以五彩繽紛,趣味盎然,乃是因為我們有多種民族的多種文化。人類歷史其實就是各民族爭取平等權力及民族獨立的斗爭史。高二英語下冊Unit 14的讀物“No voice, Not Heard…”第一句話說“Freedom fighters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and they are of all times.”確實人類為爭取自由平等權力的斗爭一天也未曾停止。當讀到就在上世紀上半葉,美國南部各州的黑人仍然住在隔離區(qū),仍然在公園、學校、車站等地,不能與白人平起平坐時,學生就憤憤不平。當聽到Martin Luther King說“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時,學生們非常激動--這么簡單的愿望在當時的南方黑人看來竟是如此遙不可及。
2、男女“平等”
占人口1/2的女性未得到平等權力的社會,何談和諧、平等?還是在“No voice, Not Heard…”此篇讀物中,有這樣的句子“Starting at almost the same time were the international movements for the fights of women.”。女權運動開展這么多年,到21世紀的今天,仍有很多國家未給婦女選舉權,更不用提廣泛意義上的平等權益。就算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女性仍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事實上,Sex discrimination就像一個幽靈,從未離開過這個世界。真正意義上的equal rights for women離我們仍然遙遠。高一英語Unit 17 “Great women”的“Warming up”中,出現(xiàn)了一些杰出女人的照片(Madam Curie, Pearl S, Buck…”),講述了黑人女杰Oprah Winfrey及一個獨自闖極地的女性的故事。她們都是女性的杰出代表,她們的成功向世人表明,女人并不比男人遜色。她們的成功秘訣是由于她們擁有的strong will。要讓學生特別是女生明白:命運不是決定于性別,而是決定于性格,爭取男女平等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更是女人自己的責任。
(三)、“關愛”教育
1、關愛殘疾人士
愛是人類最高尚的情感。愛可以化解矛盾,消除隔閡,撫慰靈魂,為人類帶來終極的和平。高二英語下冊Unit 17 Disabilities是一篇很好的培養(yǎng)愛心的材料。此單元第一部分“Warming up”中,出現(xiàn)幾幅圖,很好地告知了人們在公共建設方面,如何體現(xiàn)對殘障人士的關愛。要讓學生明白,殘疾人士是我們的一部分,公共設施屬于我們也同樣屬于他們。要讓殘疾人士感覺到他們沒有被邊緣化,要讓他們同樣有歸屬感。在此單元讀物“Disabled? Not Me!”中,有這樣的句子:“People like Xiaowen and many other disabled people in our country have taught us the importance of giving a chance to receive education.”要讓學生明白,全社會的人都應該關愛我們身邊的殘疾人士,要讓他們享有同樣的入學、就業(yè)乃至組建婚姻家庭等權力。其實有時愛他們并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難,“It is simply a matter of opening door and offering guidance.”
2、愛和友誼
愛人同樣是崇高的感情。高一英語下冊Unit17 Great women的讀物“Alone In Antarctica”中,有這樣的話:“I had to make a decision. Wait to get better or give up? I had to think of my family,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and do the right thing. I did so without regret.”這位50歲闖北極,60歲闖南極的女英雄,最后選擇了放棄,因為她愛惜自己的生命,愛她的家人;因為她覺得生命、家人比個人成就更珍貴。長期以來,我們的文化過分渲染個人英雄主義,好似英雄應該棄生命、家人于不顧。要告訴學生,個人英雄主義固然可圈可點,可是家人、血緣、一切愛著你的人們是人一生的歸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币粋人會愛自己,愛家人,在愛的沐浴中長大,才會有愛的能力,才會去愛這個世界,去愛他(她)的祖國、家鄉(xiāng)、朋友及家人。如果用“愛”作代價,英雄的價值將大打折扣。
再如,必修1 Unit 1 Friendship,它討論的是朋友和友誼,初步涉及了人際關系的處理問題。而它所選用的文章《安妮日記》讓學生對這部作品有了初步了解,也從而知道一些有關二戰(zhàn)的歷史背景。我們可以給他們講講“辛德勒的名單”,講講集中營,再來仔細體味《安妮日記》中寫景的幾句很美的語言,并叫他們試著翻譯出來。在學習句子的同時,也讓學生們從中感受到美麗與丑惡。
愛是一切美好情感的源泉。會愛的人,才會明白平等、尊重的內涵。事實上愛、平等、尊重是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國民缺乏愛、平等、尊重這些基本人文素質,構建和諧社會是不可想象的。人人愛我,我愛人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二、尊重學生個性,體現(xiàn)教師教學中的人文關懷。
新課程改革要求把學生放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了以人為本,也就是強調了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是尊重學生共性的同時,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因材施教”。教育學認為:個體身心的發(fā)展的水平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受到遺傳素質、成熟、環(huán)境和個體實踐活動的影響,而學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它對個體的發(fā)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學校教育是由承擔教育責任的教師和接受教育的學生共同參與和進行的,學校教育的環(huán)境具有極大的人為性,具有明確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內容與活動計劃,有系統(tǒng)的組織和特殊的教育條件,更重要的是學校教育彌漫著科學、文化和道德規(guī)范的氣息。
(一)重視因材施教,關注差生
在教學中,教師的無意識地,習慣地把學生分為優(yōu)生、中等生、差生,這對學生能力發(fā)展較慢或能力發(fā)展不平衡的學生是極不公平的。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教學要最大限度地了解學生,適應學生的能力發(fā)展,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差異教學”,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得到開發(fā),得到發(fā)展。
(二)尊重學生的需要
尊重學生,還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還給學生自由選擇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個性化人才的培養(yǎng),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教師可充分放手任憑學生按興趣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然后按選擇的內容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補充,互相聯(lián)系,互相學習,自主性的學習才能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才能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會學習。
(三)注重學習方法
學習應該不僅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還可以自由選擇學習方式,教師可主導性地提供學習方式與選擇,如討論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嘗析式學習、自主式學習、探究式學習……。
三、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制約人文教育的重要因素:
(一)、中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是人文教育的突破口
所謂主體性即中學生作為主體者在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的特性。中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xiàn)為:獨特性、自覺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整體性。
主體性是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根本特性。它集中了人的一切優(yōu)秀品質和個性特征。是德智體諸方面得到和諧發(fā)展的表現(xiàn)。學生是行為主體。他們是否有自覺行動是養(yǎng)成人文精神的突破口,也是中學英語教學人文精神滲透成功的關鍵。中學生的特點,從角色定位看是學習者、消費者、創(chuàng)造者;從思想特點看有雙重人格,是矛盾人。他們觀念更新快,思想更開放;他們敏感度高,心理壓力大;他們自我反思意識強,更加客觀冷靜;他們的價值取向日趨務實;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在退化。這是英語教師對癥下藥的基點。
當前不少中學生對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準,學習中還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出現(xiàn)主體性缺失,沒有個人發(fā)展的思想和行動。領導或教師的期待成了其奮斗目標,主體性培養(yǎng)是很嚴峻的任務。
當今的時代弘揚個人獨特的社會主體性,與之不和諧的是在中學英語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上,卻忽視中學生作為個體的人的發(fā)展價值,使教育對社會的需求缺乏必要的判斷和自主選擇,使培養(yǎng)的人缺乏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和創(chuàng)造活力。傳統(tǒng)英語教學與中學張揚個性特別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大相徑庭,其中最明顯的是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的壓抑和挫傷等對人的主體性的要求。
教學中輕視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急功近利,不能接受多元共存。還存在著“以官為本”的世俗氣。中學生獨特的社會主體性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它是提高中學生整體素質的路徑,也是中學英語教學有效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路徑。
(二)、重視中學英語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是人文教育的關鍵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這也提醒我們對中學英語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yǎng)進行有效性思考時,重視教師的因素,關注教師人文社科知識儲備,關注教師在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中的作用,特別是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
中學生對中學英語教師的角色期待,從人文素養(yǎng)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人為本,挖掘學生的潛能。這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重視人的因素,正確認識人的價值,努力挖掘人的潛能,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教師要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提供時空自由。教師授課風格要個性化?梢允菐熒降鹊奶接懪c對話,可以是焦點訪談式。教師的講授主要是提供思考的線索和參照。這點外籍教師的風格值得借鑒。教師要形象育人,以自己的道德,人格魅力感化學生。教師的角色要從知識傳輸者向學者、專家、創(chuàng)新者轉化。教師要作為引導者,推動者和共同思考者,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以懷疑的精神挑戰(zhàn)權威;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授業(yè)者到播火者。教師要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理解學生成才模式的多樣化,促進個性發(fā)展。在了解學生的思想、政治觀點、道德、法紀、人生觀、戀愛觀的基礎上,了解其學習動機,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改革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適當?shù)貜垞P個性等。所有這些都要求中學英語教師加強自身修養(yǎng),特別是豐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才不會辜負學生的期待。
所謂學問,一學二問,如果一個學生只知道依據(jù)現(xiàn)有的教材一板一眼地學,教師也按部就班地教,那就培養(yǎng)不出思想前位、順應潮流的復合性人才。而當學生思想火花一瞬即逝時,作為教師,就要敏銳地抓住。如果說科學精神追求的是“真”,那人文精神追求的就是“善”與“美”,它主張一切認識和實踐都要充滿人文關懷。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相比顯得更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因此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信仰,用人文關懷去關照一切社會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要讓社會充滿人性關懷,就要從學校開始,從班級開始,從課堂開始。
作為一個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給學生充滿“科學精神”的“業(yè)”,更要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道”;這樣我們的學生就能夠擁有更廣博的人文情懷,更加關心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世界,那么他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一個高的升學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他真正學會了怎樣做人,成為具備人文素養(yǎng)的新一代。
(三)、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有新的評價形式與之相適應
雖然《高中課標》提出的“提供多種選擇,適應個性需求”高度褒揚了人本主義,也體現(xiàn)出高中英語課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實從檢驗學習的考試形式看來,卻沒有和這種理念接軌。一考定終身的考試機制使學生很難把英語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還是沉浸在背語言點、記單詞、做考題的苦差事中。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只對學生進行期中、期末時的終結性評價,一味地強調學習結果,而是要善于運用形成性評價,重視學習過程和學習態(tài)度。經常結合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等設計出適合自己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評價工具,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評價標準,從而把人文素質教育貫穿在評價過程中。
另外,教師在給學生的作業(yè)加評語時要體現(xiàn)多樣性和藝術性。作業(yè)評語是中學英語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首先,要善于使用多樣化的語言形式,可以是已學過的單詞、短語、句型、篇章,可以用不同的時態(tài)、語態(tài)、語氣,也可以用即將接觸到的語言。其次,所下的評語要有藝術性、針對性。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錯誤時,批評要少,鼓勵要多點,樹立他們自信心,鼓起他們繼續(xù)學習的勇氣; 對學習有余力的學生,批改時表揚帶期望,通過評語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他們在學習上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評語就像教師同學生促膝談心,表達的是特別的關愛。這樣的評語,或贊揚或勸誡,學生會仔細閱讀,心領神會。這樣,人文素質教育就不知不覺地展開了。
人文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英語課也不能變成純粹的人文教育課。在教學的過程中,滲入一些人文思想教育,其目的是陶冶學生性情,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讓教學過程更生動有趣,以此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方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總之,培養(yǎng)人文精神,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是新課標的特色,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深化英語教學的基點。我們作為外語教學工作者,要在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挖掘語言中的文化內涵、情感因素等,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心靈、高尚的品質、健全的人格、高品位的人文精神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等,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生存發(fā)展的需要,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吳鵬森,房列. 人文社會科學基礎. 人民出版社
[2] 丁柏銓,胡治華. 人文社會科學基礎. 首都師范中學出版社
[3] 劉獻君. 在專業(yè)教學中促進科學與人文的相融. 高等教育
[4] 張曉黎. 中學生的新特點談基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等教育論壇
[5] 胡偉平,劉克勤. 主體性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突破口. 上饒師專學報
[6] 羅少茜. 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7] 王薔. 英語教師行動研究.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8] 張華. 課程與教學論.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9]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 中小學外語教學,2003,729.
[10] 鐘啟泉等. 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1] 胡文仲. 外語教學與文化.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2] 李萃英,趙風平. 面向新世紀人文素質教育研究. 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