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國學的感悟

        時間:2023-10-23 09:11:54 感悟 我要投稿

        (優(yōu)選)關于國學的感悟

          在平日的生活或工作學習中,我們時常會受到啟發(fā),對某些事或人產生新的感悟,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把這些感悟,想法都記錄下來。為了幫助不會寫感悟的同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國學的感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優(yōu)選)關于國學的感悟

        關于國學的感悟1

          我?guī)е活w渴望而又真誠的心利用業(yè)余時間積極地參加了本次小學語文國培培訓。在這次培訓的過程中我認真聆聽了多位教育專家的生動、形象而又精彩的講座!皣唷睂W習使我這個有近三十年教齡的老教師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新課標的理念。

          新課標理念強調語文教學過程中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整合!皣唷睂<疑钊霚\出的講析、詮釋無不緊扣新課標理念,讓我們這些長期奮斗在一線的教師學習后對新課標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使我們領悟到了新時期語文教學的精神實質,為教學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國培”學習使我們全面了解了小學不同學段、內容的特點。小學語文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既要整體把握,又要分段了解、分析、探究。“國培”專家讓我們很好地把握了不同學段、內容的特征;為我們深入文本探究,科學“備課”,有效施教指明了方向。專家在講解自己的理論觀點時,列舉了大量的課堂實例,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的本領傳授給了我們,讓我們在教學的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促進了自己教學技能的形成、鞏固。

          通過學習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我們在教學上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認識,并且鼓勵學生的自我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營造學生主體發(fā)展的環(huán)境,就是要營造讓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全體發(fā)展的環(huán)境。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提倡的是讓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在教學設計、教材選擇、環(huán)境設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創(chuàng)造讓學生全體參與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參與研究、討論。例如,課堂上對于問題的設置,應當針對不同的學生,有層次的設置不同的難易程度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問題討論中來,只是做得還不夠,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上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

          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我國有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的俗語,古圣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yǎng)的好方法,F(xiàn)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

          朱熹曾經說過: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xié)同作用。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復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我們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yè)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成為支配課余時間的主人。

          感謝各位專家老師送給我們一線教師一份“大餐”,一份精神文化的“大餐”,這次培訓我收獲的不單單是專家們講解的內容,更是一種理念,一股動力。

          同時,我也深刻領悟到,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要進行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自我提升,努力實踐,在教學崗位上積極進取,銳意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我們所教的每個學生,才能配得上“教師”這個光榮稱號。

          作為教師的我們將和學生共同成長!再次感謝為我們搭建國培平臺的各位老師,您們辛苦了!

        關于國學的感悟2

          一、讓學生認識國學,讓他們對自己的文化產生民族自豪感

          一提起傳統(tǒng)文化,絕大多數(shù)同學的印象中是搖頭晃腦的讀背,感覺甚是枯燥乏味,沒什么好學。所以老師要讓他們重新認識國學,感受到國學的魅力。我跟他們談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論述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告訴他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其他文化體系不可比擬的。我們有八百年的周文明,我們有風、騷、賦、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古典詩文,琴棋書畫,有百科書之稱的《三字經》,有為人處事的蒙學經典《弟子規(guī)》。我們有"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骨氣,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生責任,有"以天下之憂而憂,以天下之樂而樂"的普世情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我們還有聞名于世的四大發(fā)明,有豐富的天文地理,工藝文藝,有輝煌燦爛的科學技術,古典詩文,琴棋書畫…數(shù)不勝數(shù)。同學們聽得很入神,并在我的介紹中,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備好課,讓學生享受國學課

          學生對國學有了新的認識了,下一步我們就要備好課,上好課。上國學課,首先我們老師要懂國學。我們不可能都是博學的大儒,但是對于我們要上的那節(jié)課的.內容,我們要研究透徹,盡量使我們的教學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學生問什么問題,我們都應該能對答如流,給學生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形象。就像有位老師說的:"我們也許只需講40分鐘,但準備這門課的時間卻是你走過的整整xx年!"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啊!

          上課時要滿懷激情,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國學的美,讓他們感覺到,上國學課就是一種享受。

          三、學以致用,落實生活

          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學了這些傳統(tǒng)文化,學了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就得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人生,要不學了也是白學,也是空喊口號,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要求學生學了之后,每天都要落實。我們每個星期都會讓每個學生完成"《弟子規(guī)》學習力行評量表",如: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等等,上面還有解釋說明,以便家長閱讀理解,給孩子做出評價。每項都有三個評分標準,即完全落實,部分落實,尚未落實。家長可根據(jù)孩子在家的表現(xiàn),如實填寫。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家務小事,孝行,比如:幫父母按摩,捶背,洗腳,說服爸爸戒煙,洗菜,洗茶杯,晾衣疊衣,照顧弟妹…等等。如果做到的,家長就幫孩子圈出來。還有一些內容就是:家長意見。就是家長提出對孩子在家表現(xiàn)的意見和對老師教育孩子提出的建議。如:我們班新城同學的家長寫道:"《弟子規(guī)》真不錯!是本很好的教材,監(jiān)督孩子學習的同時,我們家長也得到了學習,孩子懂孝順之道了,我們很放心!"等等,如此的家長意見很多,既是對孩子的監(jiān)督,也是對孩子的鼓勵與肯定,孩子的學習效果自然會更好。上面還有"我的感想",就是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的親身體驗和感悟。有個同學曾這樣寫道:"我學了《弟子規(guī)》之后明白了許多道理,不再像以前一樣無理取鬧了。上面還有"老師評語",即指導學生如何改進,肯定其獲得的進步。通過家庭和學校的聯(lián)系,家庭和學校的共同監(jiān)督教育,讓《弟子規(guī)》的學習落實在學生的每一天,真正達到教書育人。使其懂孝道,懂得為孝順父母,為自己未來而努力讀書。

          當然,要求學生做到,我們老師也要先做到,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比如說,要學生讀書,要他們背《三字經》那我們老師先得能背出來,老師先背一次給他們聽讓他們來當考官,做他們的帶頭榜樣,這樣他們才敬佩,才有興趣去背好。學生每天都生活在這樣濃濃的文化環(huán)境中,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滲透其他學科

          要教好,學好國學,單單學那一門課還是不夠的。因為一個星期也不過三兩節(jié)課,相對來說太少了,這就需要我們把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滲透到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比如說,語文課,可以多滲透一些國學的德育的知識,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教育。作文課的設計也可以結合國學的思想,讓他們了解儒,佛,道,法的思想。如:儒家之精髓在于"仁"。經常有機的把這些知識融于平時的教學中,學生的談吐,言行舉止有很大的改善。學生學了可以用,體現(xiàn)在他們的作文和日記里。學了之后,馬上用,那種感覺是非?鞓返模瑢W生逐漸的也會喜歡上這樣的學習。

        關于國學的感悟3

          《國學》課程是我校的校本課程。本學期,五年級上冊教材主要從事的是《老子》的(道)的教學。通過國學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回顧本學期的《國學》教學工作,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huán)境。

          在國學教學中,我通過角色想象、情感體驗等形式,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朗讀、默讀、精讀中反復誦讀,使他們用心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文本,獲得大量的鮮活的閱讀信息,從而實現(xiàn)師生與文本間的對話。

          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古文,并能背誦有關段落。能夠結合書上注釋、字典以及課外資料理解國學的主要內容。通過《老子》中的(道)的學習,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傳統(tǒng)文化,這有利于他們今后的學習與發(fā)展。經文誦讀恰恰把學生帶入了傳統(tǒng)的文化氛圍,學生在一遍遍、一篇篇的古典經文誦讀中感受到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遠,興趣漸生。之乎者也,古訓在前,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自然約束了自己的行為,傾向于學習,心靈又得到洗禮和震撼。

          二、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

          在國學教學中我注意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誦,自讀自悟、質疑問難,細細品位古文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講透講深”、“問個不休”,先積累起來再說,日后再來“反芻”。課上形式多樣,有鑒賞課、分析課、自讀課等。做到初讀經典、整體感知;熟讀經典、自悟自得;適度講解、恰當點撥;展開想象、悟意明理。

          三、讓誦讀活動深入開展。

          充分利用每周一節(jié)的`國學誦讀課。利用每天早會課十分鐘時間,開展“國學誦讀”活動。重在復習、加強記憶。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為學生們學習國學經典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指導學生有效誦讀,在課堂上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幫助孩子快而有效地掌握學習內容。比如:小組誦讀,男女生比賽,同桌比賽等。培養(yǎng)讀書興趣,提高語文能力,提升文明素養(yǎng)。

          四、學以致用,落實生活,做到“知行合一”。

          好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孩子學了,就需要用到生活中。課上成功了,學生也聽懂了,還不行!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學了這些傳統(tǒng)文化,學了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就得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人生,要不學了也是白學,也是空喊口號,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所以我注意抓住教育的契機,及時引導,以身立教,教育孩子糾正不良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做到“知行合一”。本學期,我們在元旦節(jié)時,還開展了“國學經典篇目和

          弟子規(guī)、三字經的誦讀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我班陳嘉鑫能流利背完《弟子規(guī)》的全文,榮獲學校的一等獎。

        關于國學的感悟4

          xx年 3月22日至23日,我有幸參加了在莒縣教研培訓中心舉辦的國學經典教學觀摩培訓,時間雖短,但受益匪淺。國學文化可謂博大精深,簡短精悍的文字,蘊含著無盡的智慧,深深震撼著我的心靈。

          來自臺灣的一線教師段心怡女士和莊溎芬女士,就臺灣的國學教育從政治層面和學校學生家長的普通層面,給我們做了講座。段心怡女士報告的主題是《傳統(tǒng)文化教材課程設計理念》《如何提點出論孟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莊溎芬女士的報告主題是《臺灣的語文教學與儒家經典教育》《論語·論學課程設計》。

          我覺得,學校作為傳承與發(fā)展文化的載體,在引導和弘揚先進文化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學校文化建設是我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全面、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證。經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每一個人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yōu)雅的現(xiàn)代中國人。為此,我們也積極響應,廣泛開展"讀經典"活動。讀經典能更好植根于民族傳統(tǒng),掌握優(yōu)雅、精致的祖國語言,感知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從而引導學生修身立人,明禮誠信,厚仁篤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同時積極營造"誦讀國學經典,積淀文化底蘊"的書香校園、書香家庭、書香社會。

          一、教師悟領經典修身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教師真切感悟經典之美,品味與書為友的樂趣,激發(fā)熱愛祖國文字和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通過學習經典讓教師體會以德明志、博學多才的內涵,使教師們多一些文化積淀,寫起文章來如行云流水,說起話來字字珠璣。教師們只有深刻認識到容納下縱橫千年的文化的國學,才會在無論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淡定從容、高雅脫俗。國學,是最質樸的人生指南,是對世界的精辟認識,對為人處事的精準總結,日常行事的準則;學習國學,可以陶冶教師的情操,提升教師文化底蘊,實現(xiàn)教師的升華。

          二、學生誦讀經典促成長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生,在家里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儲蓄銀行,誦讀就是最好的貨幣,在學生時期將最好的貨幣存在他們心中,長大后定會受益終身。學生通過背誦和練字潛移默化地將歷史地理,道德禮儀,生活知識和識字閱讀能力結合在一起學習語文,使學生在讀誦的過程中語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從根基上自然生長獲得語感語境。經典美文誦讀可以破解當今學生"讀書苦,苦讀書"的現(xiàn)狀,走出一條快樂閱讀之路。為他們今后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至于國學課到底怎樣教?聽莊溎芬女士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其實,我們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并熱愛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借助教材,自主感悟。我們只需要求學生讀通了讀順了讀出美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能熟讀成誦,而不求甚解,讓學生沒有一點壓力地學習祖國的精粹文化。

        關于國學的感悟5

          國學,其意有二,原意指古代國最高學府,即國子監(jiān)或太學,F(xiàn)在國學指中國學術,是相對西方學術而言的一個籠統(tǒng)概念。

          國學作為學術名詞而存在源于20世紀初,也就是“西學東漸”之風盛行之時,早期的國學研究者(如梁啟超、章太炎)等為相對與西學而稱我國古典學術為國學,是為了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國學之中,其主流為儒家學說,內容包羅萬象,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地理、數(shù)算、醫(yī)學等均在其范圍內。國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劃等號,但又不完全是。在更大范圍上講,國學不僅是漢學,還包括中國所有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但也正因為其包羅萬象,所以內容就有精華與糟粕之分,和對待傳統(tǒng)文化一樣,對待國學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近年來,國學大熱,整個國內刮起一股學國學之風,一些所謂的“國學大師”也就“應運而生”。試想,連季羨林老先生都堅辭“國學大師”的名號,其他小輩又安敢造次。在教育方面,一些學校已經把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列入課本,甚至要求學生全文背誦。

          在我看來,國學大熱是好事,說明國人增強了對文化的歸屬感。但對于這股熱潮卻不能盲目跟風。國學內容廣博,就其中經典來看,也卷帙浩繁。我們該讀什么?怎樣去讀?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在21世紀這個世界高速發(fā)展、我國向社會主義更高階段邁進的時代,國學之中已經有很多內容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fā)展。比如“二十四孝圖”宣揚孝道,但內容多為愚孝,是不應該借鑒的。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里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所以,國學教育應從小抓起。為什么我國近幾十年沒有大師級人物?為什么沒有產生世界級著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底子太薄。中國古人的發(fā)明(如祖沖之推算的圓周率、畢升的活字印刷、郭守敬的《授時歷》、張衡的地動儀等)都在當時世界上遙遙領先,可見古人之智慧,如能多加學習國學之中經典之作,那么我們后世兒孫為什么不能重塑中華之輝煌?

          我國在現(xiàn)今施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所以,課本就是孩子們接觸國學的最佳平臺。但現(xiàn)在的學生,從小開始就背負了沉重的學習負擔,如果在課本之中增加國學經典名段恐怕會給學生帶來更大的負擔。在我個人的小學、中學生涯中,我記得中小學生除語文課本外,還有一本讀本,其中不乏中外名著與國學經典,如能用國學經典替換其中一些篇目,應該是可行的。但從目前情況以及我親身經歷來看,學校學生都未對讀本引起重視,以至于編者的`心血付之東流。

          那么如何從學生抓起,我認為在除讀本在一途徑外,還應該減少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用以學國學。我國現(xiàn)行的英語教育不得不說很是失敗,學生只是一味地背單詞、學語法,而日?谡Z卻不能流利說出,英語學習僅僅停留在書面上。為什么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很多的英語培訓機構,那正是因為學校教育的失敗,學生才不得不花費額外的時間與金錢去那些英語培訓機構學習。眾所周知,孔子學院近年來在海外盛行,孔子學院正是向外國人講授以儒家為中心的國學經典。看著越來越多的老外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能背誦唐詩宋詞,而有的中國人尚且不能達到,我不禁為之感嘆。而中國的孩子,卻深陷英語學習的迷茫之中。文化開放不是一味地學習外來文化,學習外來文化的基礎是先鞏固民族文化之基石。近來韓國人大肆叫囂“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是韓國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并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國人聞之為其憤怒,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反映中國人對文化的保護意識不夠,韓國才會有機可乘。

          那么,我們應該讀什么國學經典?怎么讀?我認為對于成人而言,經史子集之中篇目,皆可讀來,開卷有益。而對于孩子來說,應擇優(yōu)入取,這也需要教育家費點腦子,從國學中選取適合孩子們學習的經典之作。

          關于怎么讀。目前在百家講壇欄目盛行之后,一些專家、學著紛紛著書立說,大談自己對一些名著的心得體會,于丹就發(fā)表了《論語心得》、《莊子心得》等,但是我并不建議人們拋棄原著,直接去讀這類書籍。在初讀之時,仍應忠于原著。人們常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也可以有一千個孔子、一千個莊子,一千個孫悟空、一千個林黛玉。由于先入為主的思想,人們在看了別人對名作的心得體會之后,自己也覺得有同感,這樣就少了爭辯、少了交流、少了百花齊放、少了百家爭鳴。因此,讀經典要先讀原著,如有不懂之處,可查閱字典等工具,或者相互討論,再或者請教老師,最后,在自己有了一定的理解之下,去一些關于別人心得體會的書。這樣,經典才更會耐人尋味,就像璞玉,只有經過打磨才會更具光澤。

          國學之中有許多精華之所在,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其中之智慧,以揚我中華之文化,讓中華民族于世界之林永存。

          賦詩一首歌中華文明:盤古一分天地開,三皇五帝分至來。殷商銘文青銅刻,文王占卜獸甲傳。春秋孔孟儒經作,戰(zhàn)國孫氏兵法成。秦王一統(tǒng)經典逝,萬卷經典皆作塵。西漢文章兩司馬,東漢歌賦父子曹。陶潛歸隱晉桃源,酈元游歷三峽岸。唐時明月太白詩,宋時江水東坡詞。元代尚有小曲在,清代唯有容若存。

        關于國學的感悟6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fā)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shù)千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后,鳳凰涅盤、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tài),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儀一樣機械地掃看著,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tǒng)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一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著,好好的活著,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著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欲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xiàn)代風氣,蒙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癡,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局限于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復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古圣先賢拋卻世俗的欲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xiàn)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發(fā)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沖動,豈不痛哉?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fā)現(xiàn)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借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tǒng)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云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凈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欲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承載著數(shù)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后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shù)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fā)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tǒng)文化匡時濟世。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是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fā)揚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fā)揚;但它更是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tǒng)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tǒng)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tǒng)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fā)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于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國學的感悟】相關文章:

        品讀國學經典,感悟國學精粹02-01

        國學的感悟02-01

        感悟國學,感悟經典的作文01-27

        關于國學的感悟08-24

        國學經典誦讀感悟04-03

        國學經典的感悟作文01-27

        感悟國學精粹01-26

        感悟國學作文01-29

        國學經典誦讀感悟通用04-27

        國學經典誦讀感悟集錦05-12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