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主題教育演講的歡迎詞
篇一:感恩主題教育演講歡迎詞
尊敬的孫云老師,各位家長朋友、老師、同學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在我們學校這個新建的操場上,共有4000多名學生、老師和家長朋友加孫云老師感恩教育主題演講。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校三千多名師生以及數(shù)千名家長,對孫云老師來校演講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對孫云老師欣然同意擔任學校的德育顧問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也代表學校,對二千多名家長朋友在百忙之中趕來參加學校的教育活動表示由衷的謝意!
近年來,我們掘港小學秉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主張,著力打造容和教育品牌,本學期我們策劃了系列教育活動,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禮儀教育、感恩教育都是我們既定的教育主題。今天的活動,是我們在新操場舉行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主題教育活動,是我校本學期德育活動中的重要內(nèi)容,是我們牽手文化這一德育品牌建設的又一次創(chuàng)新。
學會感恩—成就精彩人生感恩教育主題演講是孫云老師感恩教育和心靈成長研究和實踐的精華釋放,每一都場都震撼人心,催人淚下,被譽為最震撼人心的演講,令人終生難忘的演講。孫老師感人至深的激情演講幫助很多人重新樹立了生活的自信,尋找到人生的方向,讓很多人學會了愛、寬恕、祝福和感恩,并由此使人變得更加美好。
讓我們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理解,愿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受到一次洗禮,成為一個懂感恩、會感恩、能感恩的人!讓我們以學校為紐帶,真正讓學校、家庭、社會牽起手來,為孩子們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讓我們再一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孫云老師,感謝孫老師的演講團隊!謝謝!
篇二:感恩主題教育演講歡迎詞
尊敬的羅云峰老師,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羅云峰老師將在這里為大家作《感恩讓你在行動中成長》的主題演講。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丹林學校(中學部)全體師生及家長,對遠道而來的羅云峰老師以及演講團隊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近年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關心下,我們丹林學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教育教學質量也躋身江陽區(qū)及至瀘州市的先進行列。自律式常規(guī)管理已經(jīng)成為我校一道靚麗的風景。但許多孩子的行為習慣與我們學校的特色發(fā)展不相適應,養(yǎng)成教育有待加強。針對當前我校留守學生多,父母關愛少,學生情感淡漠,缺乏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特點,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無疑是彌補情感缺陷的及時雨。
“《感恩讓你在行動中成長》全國巡回演講報告會”是羅云峰教師探索感恩教育、傳播感恩文化的全新釋放,場場報告震撼人心,廣獲贊譽。他的演講被譽為“最富感召力的演講”和“最終身難忘的演講”。
因為他的演講,許多人重新找尋到了人生的價值,學會了感激,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因為他的演講,許多人重新體會了親情的溫馨,學會了寬容,生活變得更加開心。
因為他的演講,許多人重新感受到了相處的溫暖,學會了珍惜,生活變得更加幸福。
從一定意義上說,羅云峰老師的`青少年感恩教育,無論從規(guī)模上還是品質上,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樹立了德育教育的新型典范。
相信通過羅老師的精彩演講,通過家庭學校教育相結合,一定能扣開你們緊閉的心扉,揚起你們情感的風帆,和家長老師交朋友,做一個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懂得感恩、有益于社會的的好學生。
篇三:感恩主題教育演講歡迎詞
讓我們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理解。愿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受到一次洗禮,成為一個懂感恩、會感恩、能感恩的人!
下面,讓我們再一次用熱烈的掌聲歡迎羅云峰老師作精彩的演講!
篇四:感恩主題教育演講歡迎詞
感恩主題教育演講歡迎詞
尊敬的孫云老師,各位家長朋友、老師、同學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在我們學校這個新建的操場上,共有4000多[感恩主題教育演講歡迎詞(共2篇)]名學生、老師和家長朋友加孫云老師感恩教育主題演講。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校三千多名師生以及數(shù)千名家長,對孫云老師來校演講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對孫云老師欣然同意擔任學校的德育顧問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也代表學校,對二千多名家長朋友在百忙之中趕來參加學校的教育活動表示由衷的謝意!
近年來,我們掘港小學秉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主張,著力打造容和教育品牌,本學期我們策劃了系列教育活動,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禮儀教育、感恩教育都是我們既定的教育主題。今天的活動,是我們在新操場舉行的
最后,讓我們再一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孫云老師,感謝孫老師的演講團隊!謝謝!
【感恩主題教育演講的歡迎詞】相關文章:
感恩主題教育演講歡迎詞08-18
感恩主題教育演講稿歡迎詞05-24
最新感恩主題教育演講歡迎詞推薦05-31
感恩教育演講歡迎詞范本05-30
感恩教育的歡迎詞05-23
感恩教育主題演講稿01-23
感恩教育主題的演講稿11-23
感恩教育主題的精彩演講稿02-09
學生感恩教育主題的演講稿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