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阿炳在1950教案

        時間:2021-03-18 10:45:40 教案 我要投稿

        阿炳在1950教案

          本文是中央電視臺系列專題片《記憶》中的一個專題片“阿炳在 1950”的文字稿,可視為一篇報告文學。從內容上看,文字稿在“面”上寫了阿炳的坎坷一生,在“點”上寫了1950年為阿炳錄音的過程和《二泉映月》成為世界名曲的經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阿炳在1950教案,歡迎閱讀。

        阿炳在1950教案

          正是這個錄音,改變了阿炳的命運,挽救了阿炳的藝術生命;正是1950這個新中國建國伊始的時候,阿炳藝術生涯的這個轉折才得以實現。所以文章不僅贊揚了阿炳雖飽經滄桑卻仍對音樂有著執著追求的堅韌,而且謳歌新中國,謳歌黨的文藝政策的主旨也躍然紙上。

          文章分“錄音之前”“錄音過程”“錄音意義”三個部分展開。

          電視專題片在報道上是聲畫結合的,而電視專題片的文字稿,則是不見其電視畫面,只聞其文字“聲音”的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的結合體。也就是說,將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結合起來寫人敘事,是電視專題片文字稿最重要的文體特點。基于這個特點,文章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示了阿炳人生的特點,再現了1950年為阿炳錄音的過程和《二泉映月》成為世界名曲的經過。這樣,讓人讀來如有親歷之感,突出了電視專題片文字稿的真實性與文學性的文體特點。

          【教學取向】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1、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和搶救《二泉映月》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的經過和意義。 2、探究電視專題片文字稿“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結合起來寫人敘事的文體特點。3、了解、欣賞、感悟《二泉映月》。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二泉映月》的發現、搶救、傳承的過程及其在音樂界的影響;教學難點是掌握電視專題片文字稿的文體特點和感悟《二泉映月》。

          本節課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重點突破,長文短教;教學設計按板塊式教學模式設計。兩個板塊:1、初讀文本,整體感悟;2、精讀文本,合作探究。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是以讀代講,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以讀代講:因為文章很長,要給還沒有接觸課文的學生上本課的第一節課,如果不讀,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所以我們采用了自由朗讀、默讀瀏覽、角色朗讀、單獨朗讀、男女對讀、對比讀、層次讀等多種讀書方式。

          整體感悟:先重點突破“錄音過程”,帶出對“錄音之前”和“錄音意義”的感知,然后整體感悟。

          合作探究:這里的合作,是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或對事件意義的把握,或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或對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欣賞,不一而足。特別是在談欣賞《二泉映月》的感受時,啟發學生由一個詞到一個短語,再到主謂句(分別從學生和阿炳角度),最后到一段想象,讓學生在暢談中得到陶冶。

          整個教學的實施,以多媒體手段為依托,以期達到層次清晰,節奏明快,教學密度大的目的。

          第一個教學板塊: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上課前,點止課件封面的音樂)

          上課,同學們請坐。(點開《二泉映月》的畫面)

          1、資料引入

          同學們,音樂是沒有國界的。日本著名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聽完《二泉映月》之后,感動得雙膝跪地,淚流滿面;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國人民推薦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這支曲子何以征服世界?讓我們一同來感受它的魅力吧。(點開音樂,音樂止)同學們知道《二泉映月》的作者是誰嗎?(阿炳)嗯,同學們的涉獵面真廣。今天,讓我們來走進阿炳,走近阿炳的1950。請同學們翻開課本139頁。(點開課題,板書課題)

          2、識字解詞

          在閱讀課文之前,老師將本文中容易讀錯的字詞羅列在大屏幕上,下面請同學們采用接力的方式,把屏幕中的字詞準確讀出來。

          淪為( ) 金圓券( ) 害煞(  ) 稀罕(  ) 衣缽(  ) 步履(  )

          蹣跚(  ) 糯米(   ) 乞憐( ) 巔峰(  ) 耗盡(  ) 轟動(  )

          截然不同 高山仰止 千古絕唱

          3、解讀“錄音過程”

          弄清了這些,我們來走進文本。本文是央視系列專題片《記憶》中的一個專題片的文字稿。電視專題片在報道上是聲畫結合的。下面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阿炳在1950》的視屏片段。(點開視屏,適時說出:“阿炳錄音現場親歷者楊蔭瀏、曹安和、董催弟、黎松壽、曹志偉、曹培靈、祝世匡”)(視屏止)剛才我們聽看的視屏片段中畫面之外的聲音就是“解說詞”,最后畫面中黎松壽當時說的話就是“人物同期聲”。

          我們今天要讀的這篇文章,不是電視專題片,而是電視專題片的文字稿。(板書電視專題片文字稿及橫線、箭頭)在這里,我們就不見其電視畫面,而只聞其文字“聲音”了。而這里的“聲音”就是“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的結合體,它們一起來寫人敘事。(點開名詞解釋的同時,板書“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學生默看)解說詞:就是電視專題片畫面之外旁白的內容,即本文宋體字展示的內容。人物同期聲:就是電視專題片畫面內人物在當時所說的話,即本文楷體字展示的內容。請同學們看到139頁前面的部分,這些文字是不是宋體?(是)這就是解說詞。再看下面不同形體的字,是不是楷體?(是)這就是人物同期聲,就是電視專題片畫面內人物在當時所說的話。

          既然文題是《阿炳在1950》,就讓我們先走進阿炳的1950年9月到12月的這段日子吧。請同學們看到課本的143面的1950年9月這一段,一直到145面1950年12月這一段完,就是典型的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結合體。讓我們來再現剛才所看電視專題片后面的場景,老師來扮演曹安和,請科代表請出4位最能代表五華山中學和八(1)班形象的同學上臺來,分別扮演解說員和錄音時在場的祝世匡、黎松壽、曹志偉。(點出“錄音過程”問題畫面)請同學們帶著老師給的問題,來聽看我們的場景再現。

          問題:第一首曲子錄音成功后,阿炳有什么樣的反應?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

          明確:激動不已。他為他的音樂能夠傳承而激動。

          請四位同學回座位,我們的場景再現完成了。請問大家,這一部分文字如果我們只保留解說詞,而刪去所有的人物同期聲,我們會不會覺得關于阿炳的這些事情離我們比較遠?而兩者結合起來我們是不是覺得這些事情就離我們很近了呢?甚至會覺得我們也在當時的錄音現場呢?好,我再問大家,這三個多月里,在阿炳身上發生了哪兩件重大的事情?請同學們在145頁我們剛才讀過的文字里找找看。找到之后把這兩段文字讀一讀。哦,雖然阿炳耗盡了生命,但阿炳的這六支曲子被錄下來了,是不是就可以保留下來,傳承下去呢?我們再來看阿炳錄完第一首曲子之后有何反應?請同學們看144頁的幾段同期聲,剛才描述阿炳反應的是誰?請黎松壽再把這段話說一遍。阿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呢?對,他為他的音樂能夠傳承而激動。

          4、解讀“錄音之前”

          對,阿炳的確有無與倫比的音樂才華,他的《二泉映月》轟動了中國,征服了世界,從而奠定了他中國民間音樂一代宗師的地位。那么,我們的這位民間音樂宗師怎么就油枯燈滅而耗盡了生命呢?也就是說,阿炳在錄音之前有怎樣的`際遇呢?我們不妨來看文字稿的前面的內容,就是從開頭一直到143頁我們剛讀過的地方。這部分主要寫了《二泉映月》被發現的過程、阿炳的藝術生涯和坎坷人生。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一邊迅速瀏覽一邊討論。(點出“錄音之前”問題畫面)

         �、僬堈f說《二泉映月》被發現的過程。

          明確:儲師竹偶聞旋律;楊蔭瀏驚聞阿炳;擬定計劃,就有了《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話。

         �、诎⒈窃鯓拥娜�?

          明確:阿炳雖飽經風霜,但卻是一個心中裝著民眾的疾苦,正直,有骨氣,自食其力,對音樂有著執著追求的人。

          現在我們來《二泉映月》的發現過程。文本139頁得解說詞介紹關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話時說得很概括。請同學們看一看下面黎松壽的同期聲,讀一讀,我們覺得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結合起來寫是不是顯得更具體,更真實,更生動呢?我們再來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經歷和藝術生涯,請同學們在140頁到141頁之間按順序摘錄一些有關阿炳生世的文字,并讀出來。(學生在讀的時候,老師慢半拍地解說:姓名、出生世間、四歲喪母、后來喪父,子從父業、雙目失明、流落街頭)現在,我們來結合阿炳的身世來看看阿炳是怎樣的人。阿炳在沿街賣唱的過程中,從不乞憐,且自編自演的《金圓券害煞老百姓》深受民眾喜歡。由此可見阿炳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阿炳是一個心中裝著民眾的疾苦,自食其力,對音樂有著執著追求的人)

          5、解讀錄音意義

          大家的學習都很積極,老師為你們喝彩!1950年,帶著對音樂的無限熱愛,自食其力的阿炳永遠的離開了。同學們,請看屏幕。這是無錫市人民政府為阿炳建造的墳冢,為阿炳雕塑的銅像,受到了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景仰。那么,這跟這次錄音有沒有關系呢?也就是說這次錄音意義何在呢?為了弄清這一點,請同學們先看思考題,再齊讀文章后面我們還沒有讀過的部分,。(點出“錄音意義”填空的畫面)

          思考填空。 六首被搶錄下的樂曲成了

          這次錄音竟然改變了

          這次錄音在 甚至 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明確:①阿炳的絕唱。②阿炳的命運。③中國音樂史上 世界音樂史上。(答案根據回答依次點出)

          同學們請翻到145面�!斑@六只被搶錄下的曲子”預備讀。

          讀過文章。我們再來看看這次錄音的意義。第一個意義是,這六首被搶錄下來的樂曲成了?(阿炳的絕唱)我們知道錄音后僅僅三個月,阿炳就去世了。再來看第二個意義,請同學們在142頁找找看,在錄音之前阿炳是什么樣的狀況呢?(一女生讀:P142倒數第二節)阿炳是淪落街頭的瞎眼藝人。那錄音之后呢?(一男生讀:P146頁第二、三節)阿炳登臺演出。由此可以看出這次錄音改變了阿炳的命運。看第三個意義,請同學們翻到146頁,看看這次錄音,在中國有什么影響?(一女生讀:成為全國二胡比賽的必奏曲)在國外又有何影響呢?(一男生讀:美國、德國、法國的交響樂團都先后演奏過)可以看出這次錄音在(中國音樂史上)甚至(世界音樂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6、感知整體內容

          到這里,我們已經完整的閱讀了文章。我們不妨來做一番回顧,來整體感悟一下文章內容(點出整體感悟畫面)

          終生坎坷

          錄音之前 音樂人生

          錄音緣由

          一次成功

          阿炳在1950 錄音過程 錄后命名

          激動不已

          阿炳絕唱

          錄音意義 轟動全國

          征服世界 (花括號掉了)

          第二個教學板塊:精讀文本,合作探究。

          我們理清了文章脈絡,感悟了文章內容,我們師生不妨再度合作,來探究幾個問題。

          ①作者為什么不用《阿炳和二泉映月》作為文題,而用《阿炳在1950》作為文題呢?

         �、谡埮e例說明電視專題片文字稿將“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結合起來寫人敘事的特點。你覺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勰阍谛蕾p《二泉映月》的時候,有什么感受?

          1、探究文題匠心。

          探究問題①(點出問題①,作為一個畫面)

          新中國成立于那一年?那1950年呢?就是剛建立新中國。請同學們齊讀,“如果沒有黎松壽……”。如果新中國沒有成立,還處在戰火連連的歲月里,沒有黨和國家的關心,這些“如果”可能發生嗎?那會是什么結果呢?那么作者用這個問題的用意是什么呢?是不是為了突出新中國成立對阿炳的重要呀?(與學生對話以后點出點撥)

          老師的點撥:這些“如果”是課文所寫的幾個內容的概括,但透過新中國建國伊始的背景,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對新中國的謳歌,對黨的文藝政策的歌頌。沒有新中國,又哪來阿炳藝術生命的新生?(也就是說,新中國給了阿炳不朽的藝術生命。另色板書文字、橫線、線頭)這是本文主題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就是作者用這個文題的匠心。

          2、探究文體特點。

          探究問題②。(點出問題②,作為一個畫面)

          你們可以回顧一下,寫《二泉映月》被發現的經過,寫道士必須精通音樂,寫為阿炳錄音的過程等這些事實的時候,是不是都用了解說詞與人物同期聲相結合的方法呀?請同學們選取其中一例,和同桌討論一下,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

          (與學生對話以后點出點撥)

          老師的點撥:電視專題片文字稿,既有大量的解說詞旁白,也有很多人物的同期聲敘述,這樣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示了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藝術生涯。這樣寫使人讀來如有親歷之感,突出了電視專題片文字稿的真實性與文學性的文體特點。

          3、探究《二泉映月》。

          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欣賞《二泉映月》,直面阿炳坎坷的一生。

          (點出以《二泉映月》為為音樂背景的六張幻燈片)聽完了《二泉映月》,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呢?請大家暢所欲言,可以說一個詞,可以說一個短語,或者說一個句子。站在阿炳的角度,可以說阿炳想著什么、思考著什么、感到怎么樣;站在你自己的角度,可以說我想到了什么、感到怎么樣。(點出問題③,作為一個畫面。老師由簡到難的啟發,讓學生由簡到難地充分展示,記住,這里要形成高潮)

          有人說《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的人生寫照。同學們,阿炳一生坎坷,這對阿炳是不幸的,但這坎坷人生對阿炳的藝術生涯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筆財富呢?是這筆財富讓他有了創作的靈感、沖動、激情,于是這首曲子就從他的心底流出來了。(先和學生對話,學生展示以后點老師的感受)

          聽了同學們的感受,老師也想談談老師的感受:在這首樂曲中,阿炳訴說了自己飽經辛酸的一生,流露出傷感蒼涼的情緒和凄切哀婉的憤慨,表達了阿炳對辛酸現實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4、探究延伸。

          請同學們課后為阿炳寫一篇100多字的人物小傳。

          5、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阿炳在1950》直面了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藝術生涯,欣賞了由這位宗師創作的世界名曲,了解了電視專題片文字稿的寫作特點。同時,老師也領略了同學們的風采,老師真心的祝福你們在今后的日子里學習進步、身體健康!

          附:板書設計 (紅黑橫線、括號、紅黑箭頭掉了)


        《{首页主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阿炳在1950教案】相關文章:

        文學欣賞 美文欣賞:去見阿炳11-12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案08-13

        《圓明園在哭泣》教案課件教學設計04-20

        中班科學什么化在水里教案04-11

        中班主題我在馬路邊教案04-18

        大班美術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樂在春天》09-22

        中班健康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在狗熊腳邊》09-22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案公開課教學設計04-20

        在米脂08-27

        愛鳥在丹麥07-29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在线天天看片免费 |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中文a∨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精品在线视频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色一区二区 | 伊人网中文字幕 |

            阿炳在1950教案

              本文是中央電視臺系列專題片《記憶》中的一個專題片“阿炳在 1950”的文字稿,可視為一篇報告文學。從內容上看,文字稿在“面”上寫了阿炳的坎坷一生,在“點”上寫了1950年為阿炳錄音的過程和《二泉映月》成為世界名曲的經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阿炳在1950教案,歡迎閱讀。

            阿炳在1950教案

              正是這個錄音,改變了阿炳的命運,挽救了阿炳的藝術生命;正是1950這個新中國建國伊始的時候,阿炳藝術生涯的這個轉折才得以實現。所以文章不僅贊揚了阿炳雖飽經滄桑卻仍對音樂有著執著追求的堅韌,而且謳歌新中國,謳歌黨的文藝政策的主旨也躍然紙上。

              文章分“錄音之前”“錄音過程”“錄音意義”三個部分展開。

              電視專題片在報道上是聲畫結合的,而電視專題片的文字稿,則是不見其電視畫面,只聞其文字“聲音”的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的結合體。也就是說,將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結合起來寫人敘事,是電視專題片文字稿最重要的文體特點。基于這個特點,文章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示了阿炳人生的特點,再現了1950年為阿炳錄音的過程和《二泉映月》成為世界名曲的經過。這樣,讓人讀來如有親歷之感,突出了電視專題片文字稿的真實性與文學性的文體特點。

              【教學取向】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1、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和搶救《二泉映月》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的經過和意義。 2、探究電視專題片文字稿“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結合起來寫人敘事的文體特點。3、了解、欣賞、感悟《二泉映月》。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二泉映月》的發現、搶救、傳承的過程及其在音樂界的影響;教學難點是掌握電視專題片文字稿的文體特點和感悟《二泉映月》。

              本節課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重點突破,長文短教;教學設計按板塊式教學模式設計。兩個板塊:1、初讀文本,整體感悟;2、精讀文本,合作探究。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是以讀代講,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以讀代講:因為文章很長,要給還沒有接觸課文的學生上本課的第一節課,如果不讀,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所以我們采用了自由朗讀、默讀瀏覽、角色朗讀、單獨朗讀、男女對讀、對比讀、層次讀等多種讀書方式。

              整體感悟:先重點突破“錄音過程”,帶出對“錄音之前”和“錄音意義”的感知,然后整體感悟。

              合作探究:這里的合作,是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或對事件意義的把握,或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或對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欣賞,不一而足。特別是在談欣賞《二泉映月》的感受時,啟發學生由一個詞到一個短語,再到主謂句(分別從學生和阿炳角度),最后到一段想象,讓學生在暢談中得到陶冶。

              整個教學的實施,以多媒體手段為依托,以期達到層次清晰,節奏明快,教學密度大的目的。

              第一個教學板塊: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上課前,點止課件封面的音樂)

              上課,同學們請坐。(點開《二泉映月》的畫面)

              1、資料引入

              同學們,音樂是沒有國界的。日本著名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聽完《二泉映月》之后,感動得雙膝跪地,淚流滿面;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國人民推薦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這支曲子何以征服世界?讓我們一同來感受它的魅力吧。(點開音樂,音樂止)同學們知道《二泉映月》的作者是誰嗎?(阿炳)嗯,同學們的涉獵面真廣。今天,讓我們來走進阿炳,走近阿炳的1950。請同學們翻開課本139頁。(點開課題,板書課題)

              2、識字解詞

              在閱讀課文之前,老師將本文中容易讀錯的字詞羅列在大屏幕上,下面請同學們采用接力的方式,把屏幕中的字詞準確讀出來。

              淪為( ) 金圓券( ) 害煞(  ) 稀罕(  ) 衣缽(  ) 步履(  )

              蹣跚(  ) 糯米(   ) 乞憐( ) 巔峰(  ) 耗盡(  ) 轟動(  )

              截然不同 高山仰止 千古絕唱

              3、解讀“錄音過程”

              弄清了這些,我們來走進文本。本文是央視系列專題片《記憶》中的一個專題片的文字稿。電視專題片在報道上是聲畫結合的。下面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阿炳在1950》的視屏片段。(點開視屏,適時說出:“阿炳錄音現場親歷者楊蔭瀏、曹安和、董催弟、黎松壽、曹志偉、曹培靈、祝世匡”)(視屏止)剛才我們聽看的視屏片段中畫面之外的聲音就是“解說詞”,最后畫面中黎松壽當時說的話就是“人物同期聲”。

              我們今天要讀的這篇文章,不是電視專題片,而是電視專題片的文字稿。(板書電視專題片文字稿及橫線、箭頭)在這里,我們就不見其電視畫面,而只聞其文字“聲音”了。而這里的“聲音”就是“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的結合體,它們一起來寫人敘事。(點開名詞解釋的同時,板書“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學生默看)解說詞:就是電視專題片畫面之外旁白的內容,即本文宋體字展示的內容。人物同期聲:就是電視專題片畫面內人物在當時所說的話,即本文楷體字展示的內容。請同學們看到139頁前面的部分,這些文字是不是宋體?(是)這就是解說詞。再看下面不同形體的字,是不是楷體?(是)這就是人物同期聲,就是電視專題片畫面內人物在當時所說的話。

              既然文題是《阿炳在1950》,就讓我們先走進阿炳的1950年9月到12月的這段日子吧。請同學們看到課本的143面的1950年9月這一段,一直到145面1950年12月這一段完,就是典型的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結合體。讓我們來再現剛才所看電視專題片后面的場景,老師來扮演曹安和,請科代表請出4位最能代表五華山中學和八(1)班形象的同學上臺來,分別扮演解說員和錄音時在場的祝世匡、黎松壽、曹志偉。(點出“錄音過程”問題畫面)請同學們帶著老師給的問題,來聽看我們的場景再現。

              問題:第一首曲子錄音成功后,阿炳有什么樣的反應?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

              明確:激動不已。他為他的音樂能夠傳承而激動。

              請四位同學回座位,我們的場景再現完成了。請問大家,這一部分文字如果我們只保留解說詞,而刪去所有的人物同期聲,我們會不會覺得關于阿炳的這些事情離我們比較遠?而兩者結合起來我們是不是覺得這些事情就離我們很近了呢?甚至會覺得我們也在當時的錄音現場呢?好,我再問大家,這三個多月里,在阿炳身上發生了哪兩件重大的事情?請同學們在145頁我們剛才讀過的文字里找找看。找到之后把這兩段文字讀一讀。哦,雖然阿炳耗盡了生命,但阿炳的這六支曲子被錄下來了,是不是就可以保留下來,傳承下去呢?我們再來看阿炳錄完第一首曲子之后有何反應?請同學們看144頁的幾段同期聲,剛才描述阿炳反應的是誰?請黎松壽再把這段話說一遍。阿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呢?對,他為他的音樂能夠傳承而激動。

              4、解讀“錄音之前”

              對,阿炳的確有無與倫比的音樂才華,他的《二泉映月》轟動了中國,征服了世界,從而奠定了他中國民間音樂一代宗師的地位。那么,我們的這位民間音樂宗師怎么就油枯燈滅而耗盡了生命呢?也就是說,阿炳在錄音之前有怎樣的`際遇呢?我們不妨來看文字稿的前面的內容,就是從開頭一直到143頁我們剛讀過的地方。這部分主要寫了《二泉映月》被發現的過程、阿炳的藝術生涯和坎坷人生。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一邊迅速瀏覽一邊討論。(點出“錄音之前”問題畫面)

             �、僬堈f說《二泉映月》被發現的過程。

              明確:儲師竹偶聞旋律;楊蔭瀏驚聞阿炳;擬定計劃,就有了《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話。

             �、诎⒈窃鯓拥娜�?

              明確:阿炳雖飽經風霜,但卻是一個心中裝著民眾的疾苦,正直,有骨氣,自食其力,對音樂有著執著追求的人。

              現在我們來《二泉映月》的發現過程。文本139頁得解說詞介紹關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話時說得很概括。請同學們看一看下面黎松壽的同期聲,讀一讀,我們覺得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結合起來寫是不是顯得更具體,更真實,更生動呢?我們再來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經歷和藝術生涯,請同學們在140頁到141頁之間按順序摘錄一些有關阿炳生世的文字,并讀出來。(學生在讀的時候,老師慢半拍地解說:姓名、出生世間、四歲喪母、后來喪父,子從父業、雙目失明、流落街頭)現在,我們來結合阿炳的身世來看看阿炳是怎樣的人。阿炳在沿街賣唱的過程中,從不乞憐,且自編自演的《金圓券害煞老百姓》深受民眾喜歡。由此可見阿炳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阿炳是一個心中裝著民眾的疾苦,自食其力,對音樂有著執著追求的人)

              5、解讀錄音意義

              大家的學習都很積極,老師為你們喝彩!1950年,帶著對音樂的無限熱愛,自食其力的阿炳永遠的離開了。同學們,請看屏幕。這是無錫市人民政府為阿炳建造的墳冢,為阿炳雕塑的銅像,受到了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景仰。那么,這跟這次錄音有沒有關系呢?也就是說這次錄音意義何在呢?為了弄清這一點,請同學們先看思考題,再齊讀文章后面我們還沒有讀過的部分,。(點出“錄音意義”填空的畫面)

              思考填空。 六首被搶錄下的樂曲成了

              這次錄音竟然改變了

              這次錄音在 甚至 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明確:①阿炳的絕唱。②阿炳的命運。③中國音樂史上 世界音樂史上。(答案根據回答依次點出)

              同學們請翻到145面�!斑@六只被搶錄下的曲子”預備讀。

              讀過文章。我們再來看看這次錄音的意義。第一個意義是,這六首被搶錄下來的樂曲成了?(阿炳的絕唱)我們知道錄音后僅僅三個月,阿炳就去世了。再來看第二個意義,請同學們在142頁找找看,在錄音之前阿炳是什么樣的狀況呢?(一女生讀:P142倒數第二節)阿炳是淪落街頭的瞎眼藝人。那錄音之后呢?(一男生讀:P146頁第二、三節)阿炳登臺演出。由此可以看出這次錄音改變了阿炳的命運。看第三個意義,請同學們翻到146頁,看看這次錄音,在中國有什么影響?(一女生讀:成為全國二胡比賽的必奏曲)在國外又有何影響呢?(一男生讀:美國、德國、法國的交響樂團都先后演奏過)可以看出這次錄音在(中國音樂史上)甚至(世界音樂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6、感知整體內容

              到這里,我們已經完整的閱讀了文章。我們不妨來做一番回顧,來整體感悟一下文章內容(點出整體感悟畫面)

              終生坎坷

              錄音之前 音樂人生

              錄音緣由

              一次成功

              阿炳在1950 錄音過程 錄后命名

              激動不已

              阿炳絕唱

              錄音意義 轟動全國

              征服世界 (花括號掉了)

              第二個教學板塊:精讀文本,合作探究。

              我們理清了文章脈絡,感悟了文章內容,我們師生不妨再度合作,來探究幾個問題。

              ①作者為什么不用《阿炳和二泉映月》作為文題,而用《阿炳在1950》作為文題呢?

             �、谡埮e例說明電視專題片文字稿將“解說詞”和“人物同期聲”結合起來寫人敘事的特點。你覺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勰阍谛蕾p《二泉映月》的時候,有什么感受?

              1、探究文題匠心。

              探究問題①(點出問題①,作為一個畫面)

              新中國成立于那一年?那1950年呢?就是剛建立新中國。請同學們齊讀,“如果沒有黎松壽……”。如果新中國沒有成立,還處在戰火連連的歲月里,沒有黨和國家的關心,這些“如果”可能發生嗎?那會是什么結果呢?那么作者用這個問題的用意是什么呢?是不是為了突出新中國成立對阿炳的重要呀?(與學生對話以后點出點撥)

              老師的點撥:這些“如果”是課文所寫的幾個內容的概括,但透過新中國建國伊始的背景,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對新中國的謳歌,對黨的文藝政策的歌頌。沒有新中國,又哪來阿炳藝術生命的新生?(也就是說,新中國給了阿炳不朽的藝術生命。另色板書文字、橫線、線頭)這是本文主題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就是作者用這個文題的匠心。

              2、探究文體特點。

              探究問題②。(點出問題②,作為一個畫面)

              你們可以回顧一下,寫《二泉映月》被發現的經過,寫道士必須精通音樂,寫為阿炳錄音的過程等這些事實的時候,是不是都用了解說詞與人物同期聲相結合的方法呀?請同學們選取其中一例,和同桌討論一下,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

              (與學生對話以后點出點撥)

              老師的點撥:電視專題片文字稿,既有大量的解說詞旁白,也有很多人物的同期聲敘述,這樣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示了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藝術生涯。這樣寫使人讀來如有親歷之感,突出了電視專題片文字稿的真實性與文學性的文體特點。

              3、探究《二泉映月》。

              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欣賞《二泉映月》,直面阿炳坎坷的一生。

              (點出以《二泉映月》為為音樂背景的六張幻燈片)聽完了《二泉映月》,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呢?請大家暢所欲言,可以說一個詞,可以說一個短語,或者說一個句子。站在阿炳的角度,可以說阿炳想著什么、思考著什么、感到怎么樣;站在你自己的角度,可以說我想到了什么、感到怎么樣。(點出問題③,作為一個畫面。老師由簡到難的啟發,讓學生由簡到難地充分展示,記住,這里要形成高潮)

              有人說《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的人生寫照。同學們,阿炳一生坎坷,這對阿炳是不幸的,但這坎坷人生對阿炳的藝術生涯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筆財富呢?是這筆財富讓他有了創作的靈感、沖動、激情,于是這首曲子就從他的心底流出來了。(先和學生對話,學生展示以后點老師的感受)

              聽了同學們的感受,老師也想談談老師的感受:在這首樂曲中,阿炳訴說了自己飽經辛酸的一生,流露出傷感蒼涼的情緒和凄切哀婉的憤慨,表達了阿炳對辛酸現實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4、探究延伸。

              請同學們課后為阿炳寫一篇100多字的人物小傳。

              5、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阿炳在1950》直面了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藝術生涯,欣賞了由這位宗師創作的世界名曲,了解了電視專題片文字稿的寫作特點。同時,老師也領略了同學們的風采,老師真心的祝福你們在今后的日子里學習進步、身體健康!

              附:板書設計 (紅黑橫線、括號、紅黑箭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