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山地的形成教案

        時間:2022-07-11 06:43:1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山地的形成教案7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地的形成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地的形成教案7篇

        山地的形成教案1

          第二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3、提供數據,從技術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異,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數據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以小組協作討論的方法學習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培養學生大膽、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5、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組協作討論和案例探究,幫助學生建立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克服困難的信息和團結協作的良好習慣。學會傾聽和欣賞別人,學會從分歧中尊重別人,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2、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點

          難點重點1、山地的三種類型。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難點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方法與手段模擬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自主探究學習法

          教材分析及教學策略

          山地是陸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系,所以,在講述了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之后,本節將山地作為內力塑造地表形態的一個典型案例單獨講授。地表形態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有密切的關系,為了讓學生認識地表形態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影響,本節在講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還以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為案例,剖析了山地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所以,本節有兩個重點內容:一個是山地的形成,介紹了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規模;另一個是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本節以山地為案例,對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進行剖析,目的是讓學生對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有更為深入理解,學會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剖析方法遷移到其他構造地貌的學習中。

          對褶皺和斷層內容的處理。褶皺山和斷塊山都發育在一定的地質構造上,所以,教材在講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的時候,都是先從褶皺和斷層這些基本地質構造的形成講起的。它們是學習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基礎,但不是最后的落腳點。最后的落腳點是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基本形態。

          "火山"部分內容組織。教材從三方面介紹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結構、火山的規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對比的方式介紹了兩種不同的火山活動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種是裂隙式噴發與玄武巖高原的形成,一種是中心式噴發與火山錐的形成,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噴發都能形成火山錐。這給學生將來有機會到野外觀察火山提供一個基本常識。

          導入【導入新課】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說過許多山脈,如我國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共4頁,當前第1頁1234

          【板書】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板書】一、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引導】什么叫褶皺、斷層呢?

          (教師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并強調巖層的受力方向)

          【講解】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如果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我們下面先來了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板書】1、褶皺山

          ①概念:巖層彎曲變形(連續性變形)

          【指導讀書】褶皺的基本形態表現為兩種,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師在黑板上用板筆繪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態圖,并標出受力方向)

          【板書】②形態:背斜和向斜

          ③褶皺形成過程:

          【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背斜和向斜從外部形態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回答】從外部形態看,背斜的巖層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

          【教師講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這只是一般情況,還有特殊情況。

          (教師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筆添繪上一部分,變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態。)

          【引導】大家請看!有的時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嶺變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變成了山嶺,這是怎么回事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解】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性比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風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蝕,所以就有可能變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擠壓力作用,巖性比較堅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所以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區、礦山等地帶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形態上來判斷背斜或向斜。背斜頂部被侵蝕后,下面的巖層裸露出來,所以從巖層的新老關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無論巖層怎樣變形,依據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書】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學們弄清楚了嗎?下面我們通過這一表格再來比較一下。背斜向斜比較表。

          【說明】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褶皺山。褶皺山的規模有大有小。大規模的褶皺山系可以綿延數千千米,如縱貫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等。小規模褶皺山只有幾十米。

          【轉折過渡】書頁紙張很柔軟,受力發生了彎曲變形--褶皺,巖層可塑性差,如果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巖石的強度,巖層會怎樣?(巖層會斷裂錯開)

          【板書】2、斷層山──巖層變位(不連續的變形)(注意與褶皺比較)

          (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繪出斷層示意圖)

          【教師講解】從斷層兩側巖塊的相對移動方向(可能一側上升或一側下沉)可看出,相對上升的巖塊,在地貌上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如我國的東岳泰山、西岳華山、江西廬山等名山,都屬于上升的巖塊;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巖塊,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陜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共4頁,當前第2頁1234

          斷層在山區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現為懸崖、陡壁、峽谷等。在斷層構造地帶,由于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由斷層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斷塊山地,簡稱斷塊山。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布十分廣泛的地貌形態。它的規模大小不等,大的斷塊山可以延伸數千米,如我國的華山(圖4.13)等,小的只有幾十米。

          【出示投影片】

          斷層

          成因巖石受力破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相對錯動、位移(即發生錯位)的斷裂構造叫斷層。

          地形斷層面-陡崖

          斷層線-巖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成溝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巖塊形成塊或高地

          下沉的巖塊常形成谷地

          圖示

          【轉折過渡】除了以上所說的褶皺山和斷層山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類型的山脈呢?試舉一例說明。

          【學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屬于火山。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的很好,還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3、火山

          【指導讀書】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5思考:

          ①玄武巖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②火山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③火山的規模是否相同?

          【學生回答】

          ①聯系:玄武巖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處于地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而形成的。

          區別:玄武巖高原是巖漿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比較寬廣。如哥倫比亞高原。

          火山是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如我國長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組成。

          ③火山的規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對高度可達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徑為數百米;小火山的相對高度不及100米。

          【板書】(在學生回答時教師板書相應內容)

          ①玄武巖高原和火山聯系與區別

          ②組成:火山口和火山錐

          ③規模:大小不一

          【教師講解】我們雖然了解了火山的構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錐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們對其作具體講解。(讀圖4.14)

          【教師補充講解】火山口是地下巖漿上涌噴出地表的出口。沒有破壞的火山口是一個中央低凹的封閉洼地,有時候會積水形成湖泊,如我國的長白山天池。破壞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閉狀態。

          火山錐是由火山碎屑物質和噴涌出來的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錐形體。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噴發形成,上部坡度較大,下部坡度較緩。

          【轉折過渡】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已經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種類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對人類有什么影響呢?我們這節課主要從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來說明。

          【板書】二、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指導讀書】閱讀教材p76思考:

          1.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況下,山岳地區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什么方式為主,為什么?

          3.山岳地區的交通運輸線路的選取原則?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岳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應注意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

          1.對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較大

          2.一般情況下,山岳地區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公路為主,而后才是鐵路。

          因為在山岳地區修建交通運輸干線,不僅成本高,難度也比較大。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難度,在山岳地區,人們通常優先建造成本較低、難度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鐵路。共4頁,當前第3頁1234

          3.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岳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往往需要迂回前進。

          【思考題】

          1.在斷層處修建水庫,大型工廠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圖上,從古到今,為什么總是缺一個西北角?

          板書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一、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1.褶皺山

          ①概念:巖層彎曲變形(連續性變形)

          ②形態:背斜和向斜

          ③褶皺形成過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2.斷層山──巖層變位(不連續的變形)(注意與褶皺比較)

          3.火山

          ①玄武巖高原和火山聯系與區別

          ②組成:火山口和火山錐

          ③規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作業地理填充圖上的練習

        山地的形成教案2

          教學課題:

          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

          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是介紹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作為典型案例,說明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通過褶皺山、斷塊山等實例了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征,向學生介紹內力作用是如何影響它們的形成和變化的。按照“標準”的要求主要是通過實例了解內外力對地表形態影響,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緊密圍繞著課文內容中所列舉出來的一些實例,如褶皺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從而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內外力以及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前一節課的內容當中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內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對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態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還是知之甚少,對于板塊構造學說在初中時學生知道有六大板塊的基礎。大多數學生外出旅游的機會并不多,很多地質構造沒有親眼見過,或者見過但是不知道其名稱以及形成的原因,本節課應該多培養學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點。

          設計思想

          本節課涉及到比較多的.地質構造和地理原理,難度比較大,所以應該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圖片和山地的形成過程的演示過程讓學生了解這節課的知識點。還可以通過實驗和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地理現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褶皺山和斷塊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褶皺和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并能夠繪制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讓通過讀圖、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5、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難點: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說過許多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太行山、華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板書】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板書】一、褶皺山

          【板書】=1GB3MERGEFORMAT①褶皺

          【引導】什么叫褶皺呢?

          (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并強調巖層的受力方向)

          【講解】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我們下面先來了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板書】②背斜和向斜

          【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外部形態上看褶皺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回答】從外部形態看,有的巖層一般是向上拱起,有的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

          【教師講解】我們將巖層向上拱起的稱作背斜,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稱作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這只是一般情況,還有特殊情況。

          (教師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筆添繪上一部分,變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態。)

          【引導】大家請看!有的時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嶺變成為谷地,而向斜由谷地變成了山嶺,這是怎么回事呢?

          【學生回答】略

          【板書】=3GB3MERGEFORMAT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師講解】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性比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風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蝕,所以就有可能變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擠壓力作用,巖性比較堅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所以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區、礦山等地帶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形態上來判斷背斜或向斜。

          【引導】那要怎么判斷是背斜還是向斜呢?大家請看PPT。

          【教師講解】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無論巖層怎樣變形,依據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都是可靠的。

          【板書】④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山地的形成教案3

          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褶皺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態,掌握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皺山的概念。

          2、了解斷層的概念,掌握斷層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斷塊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過程,掌握火山的組成結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褶皺與斷層示意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2、通過實際設置問題,嘗試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從而培養科學的學習態度。

          2、學會用地理的眼光欣賞和認識自然界的美,以及熱愛家鄉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理解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征。

          2、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皺山的概念。

          3、掌握斷層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斷塊山的概念

          4、火山的結構

          教學難點:

          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

          內容活 動 設 計設 計 意 圖導入新課

          【播放圖片】從身邊的名山說起,讓他們認識家鄉之美,從而擴展到更廣闊的世界。

          【設問】這些名山是怎樣形成的呢?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增強熱愛家鄉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褶皺的類型及其對地貌的影響山地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播放動畫】“褶皺的形成”

          【設問】“是怎樣形成的?”“是什么?”如何去區別它們?”

          【引導讀圖】

          1、褶皺的形成

          2、褶皺的.基本單位 (地層的形成→受力彎曲→背斜、向斜的形成);

          3.從水平方向上判斷巖層的新老關系。

          (讓學生總結得出: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

          背斜的中心部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向斜的中心部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4、形態上的區分:一般背斜的巖層上拱,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但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質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還是“以貌取山”你可能會犯大錯誤。

          【播放動畫】“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引導學生對圖中背斜、向斜處的巖層受力進行分析,理解成因。

          通過設問 ,讓學生整體參與讀圖,并在交流中掌握科學的讀圖方法和圖文轉換方法。

          直觀教學不再由教師完成,而是由學生參與完成,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完成對知識的吸收、運用和創造。褶皺山的形成背斜的頂部受張力,巖石破碎,容易被侵蝕,所以變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反而成山嶺。

          【運用】找石油、水和天然氣應在什么地質。

          構造中?

          在工程選址中的應用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難度較大,學生可能分析不夠到位)

          【生答師總結】

          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而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背斜的巖層形態類似于石拱橋,安全穩定;利于隧道中的水沿巖層向兩側滲流。

          師:我們把背斜或向斜發育成的山嶺或谷地統稱為褶皺山。有的規模很大,如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亞歐大陸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

          【投影】世界地形圖,學生找出這兩大山系。

          師:介紹全球六大板塊知識

          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口頭表達能力。

          讓學生感悟到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

          聯系生活實際,化抽象為具體。

          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褶皺山是其形成的一類,另一種常見的由地殼運動而形成的山岳是:斷塊山。斷層及斷塊山的形成“斷層的形成”。

          通過演示,讓學生清楚“什么是斷層?”

          【展示】斷層的模型

          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斷層的原因

          斷層形成的不同地貌

          【投影】地塹: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地壘:“廬山、華山、泰山

          【教師小結】華山—“險”、泰山—“雄”、廬山—“秀”

          聯系實際,提出問題:斷層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為什么?

          斷層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嗎?

          【生回答】略

          【活動探究】P75活動題:假如你是一位地理愛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會怎樣區別褶皺山與斷塊山呢?

          【展示圖片】“褶皺山—喜馬拉雅山、斷塊山—華山”

          學生分組、觀察、分析、討論、總結發言。

          【生答師總結】

          1、從外貌景觀看:褶皺山一般連綿分布,嶺谷相間;斷塊山由于斷層構造的存在,常形成巨大的陡崖,山地由于平地拔起,地勢格外險峻。

          2、從地質構造看:褶皺山是由褶皺發育而成,各地巖層連續完整性,而斷塊山是由斷層發育而成,在斷層(陡崖)兩側,巖層失去了連續完整性,同時巖層發生明顯的錯位。

          滲透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理念。

          豐富學生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生互動:完成活動問題,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問題。

          【觀看火山視頻】

          增加學生對火山感性認識火山

          【投影】“火山示意”圖片

          學生自己得出火山的結構:火山口、火山錐。

          【展示】展示火山的類型圖片

          結合課本案例,和學生搜集的資料,說明火山對人類的影響,(從兩個角度分析:有益、危害)

          師:進行練習評價

          通過“火山”資料的搜集,整合,明白事物是辯證的,既能形成巨大的災害,也會給人類帶來豐富的資源,如:地熱、礦產、溫泉等。

          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三種山地——褶鄒山、斷塊山、火山的形成及特點。重點要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方法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課后練習:見《三維設計》課時跟蹤檢測。

        山地的形成教案4

          【課標解讀】

          1.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2.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詩詞賞析

          此詩為寫景名篇。詩人以大手筆描繪了廬山雄奇壯麗的風光,可謂描寫廬山的千古絕唱。同時,此詩也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縱情遨游、狂放不羈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想在名山勝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遙的愿,流露了詩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憤世之情。詩思想內容比較復雜、感情豪邁開朗,磅礴一種震撼山岳的氣概。第二段描寫廬山風景,寫長江壯景則又換山韻,音響慷慨高亢。隨后,調子陡然降低,變為入月韻,表達歸隱求仙的閑情逸致,聲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調子恰好構成鮮明的對比,極富抑揚頓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現美麗的神仙世界,換清韻,音調又升高,悠長而舒暢,余音裊裊,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懷的首選。山所擁有的雄偉往往成為大眾遠大志向和雄偉抱負的寄托,那么山的這種屬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巖層形態發生了什么變化?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巖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巖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并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模擬板塊運動的游戲

          游戲規則:

          1.以課室的中線為界,左邊的同學為第一組,右邊的同學為第二組,請各組各派兩位代表。

          2.兩組的代表抓住泡沫板的兩端。

          3.第一組的兩位同學從泡沫的兩側使勁往外拉。

          4.第二組的兩位同學從泡沫板的兩側使勁往內擠。

          討論 :

          1.將泡沫板從兩側向外拉會發生什么現象?這種現象與地殼板塊水平運動有何聯系?

          2.將泡沫板從兩側向內擠會發生什么現象?這種現象與地殼板塊水平運動有何聯系?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于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于氣最輕,分布于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鉆礦的位置。如果巖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鉆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中的礦石很可能被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體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斷層

          地表形態

          斷層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為主

          錯斷原有的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為主

          相對下降的巖體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對上升的巖體形成山嶺或高地

          斷層構造帶

          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四)斷層構造地貌

          斷層形態

          上升巖塊

          下降巖塊

          斷裂帶

          構造地貌

          塊狀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實例

          廬山、泰山、華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東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這里在地質史上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后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于陜西省中部,介于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是陜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于巖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筑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了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征。

        山地的形成教案5

          一、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的主要內容落在山地形成原因以及與地形地貌的關系上,由于內容較為抽象,因此主要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同時借助簡單的實驗加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形成基本的地質地貌知識,對野外山體的形成有一定的認識。為此首先應用多媒體讓學生掌握褶皺、斷層的形成和類型判別,褶皺、斷層與地形地貌的關系。其次通過圖解讓學生明確為山體的組成。這三種山體涉及大量的地質知識,山體特征與地質構造緊密相連,只有弄清地質構造的形成,才能真正理解山體的形成。

          二、學習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二)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岳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岳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一) 展示學案:

          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課標要求:

          1、了解褶皺、斷層的特點及其地表形態。

          2、結合實例,說明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主要知識點:

          1、山地的類型有:

          2、褶皺是指在地殼運動的強大的 作用下,巖層發生 ,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褶皺的基本單位是 ,其有兩種基本形態, 和 。

          3、比較背斜和向斜:

          褶曲基本形態巖層形態巖層新老關系地貌背斜一般: ;

          地形倒置: 。向斜一般: ;

          地形倒置: 。 4、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①對交通運輸方式的`影響是:主要以 為主,其次才是 。

          ②對交通運輸線路分布的影響:通常人們會把線路地址選在 和 。

          ③對交通運輸線走向的影響:一般沿等高線呈 字型

          5、褶皺山舉例:

          6、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

          斷層指巖體沿 面發生明顯的 。

          7、斷塊山舉例:

          8、火山由 和 兩部分組成。

          9、如果巖漿是沿著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 ,如

          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形成 ,如我國的 、日本的 。

          教師提問,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找出只知識的漏洞,有針對性的講解

          (二)教師精講褶皺和褶皺山,斷層和斷塊山形成過程

          一、(板書)褶皺山

          (播放動畫“褶皺的形成”,投影圖片“褶曲示意圖”)

          師:褶皺是怎樣形成的?褶皺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生:巖層由于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而發生變形,產生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就是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

          師:對。褶曲有哪兩種基本的形態?如何區別它們?

          生: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背斜,一種是向斜。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師(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質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剛才的方法作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依據,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轅北轍”啊。

          生:(看“褶曲示意”,認真觀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

          師:在真正的野外地質工作中,一座山嶺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個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這是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據呢?

          生(看書):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師:很正確,請看動畫。

          (播放動畫“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導學生對背斜、向斜中巖層的受力進行分析,理解成因)

          師:為什么背斜反而會成為谷地,向斜反而會變為山嶺呢?

          生:背斜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石破碎,容易被侵蝕,所以變成了谷地;向斜的軸部受到的是擠壓力,巖石堅硬,侵蝕的速度很慢,反而成為了山嶺。

          師:很好。我們把背斜或向斜發育成的山嶺或谷地,統稱為褶皺山。有的規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有的規模很小,只有幾十米。

          (閱讀材料:板塊運動與褶皺山系。用圖片投影出巖石圈六大板塊的構成,使學生借助于直觀形成對六大板塊的認識,理解板塊運動與地貌成因之間的關系)

          (活動探究)

          (P80活動。活動1是對學生是否能學以致用最好的檢驗,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活動2需要結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

          師:活動1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山嶺,一個谷地,究竟哪一個是背斜,哪一個是向斜呢?請大家展開討論,根據剛才掌握的判斷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軸部受壓力,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所以最后成了山嶺。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層破碎,容易被侵蝕,反而成了谷地。

          師:很好!說明大家真正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斷依據。請看活動第2題,思考后回答。

          (本題有難度,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到位,教師評價總結: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構造,安全穩定。而向斜是一種儲水構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開挖部位受到的是張力,易破碎塌方)

          二、斷層

          (播放動畫“斷層的形成”,投影圖片“斷層示意圖”)

          問:斷層形成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生:巖層斷開,明顯位移

          問:斷層形成什么地貌呢?

          生:斷塊山,谷地

          問:褶皺和斷層有什么區別呢?

          生:褶皺的巖層連續變形,斷層巖層斷開

          小結:

          山地的形成

          1、 褶皺山------------背斜和向斜發育而成

          2、 斷塊山---------由斷層發育而成

          三、教學反思

          1、由于學生缺乏相關的感性認識,所以教學過程中配以大量的地質圖片,更直觀,更易讓學生理解與接受。

          2、 教學法中運動用相關材料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同時運用實際材料說明該知識點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找油、氣、水及工程建設上的運用,讓學生深該體會到學習生活有用,學習終身有用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3、運用學案教學,在課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了解學生知識的困惑點,精講就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節山地的形成重點知識: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的骨架。山地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

          (一)褶皺山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即褶皺的一個彎曲。褶曲有兩種基本的形態,一種是背斜,一種是向斜。從形態上看,背斜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來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在地貌上,有時候背斜發育成山嶺,向斜發展成為谷地。但是,不少褶皺構造的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軸部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褶皺山。褶皺山的規模有大有小。大規模的褶皺山系可以綿延數千千米,如縱貫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等。小規模的褶皺山只有幾十米。

          (二)斷塊山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如果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如果斷層的位移以水平方向為主,則會錯斷原有的各種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斷層的位移以垂直方向為主,則其中相對下降的巖體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對上升的巖體發育成為山嶺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等。

          由斷層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斷塊山地,簡稱斷塊山。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布十分廣泛的地貌形態。它的規模大小不等,大的斷塊山可以延伸數千米,如我國的華山等,小的只有幾十米。

          (三)火山

          處于地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發出地表。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寬廣的玄武巖高原,如哥倫比亞高原。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如我國的長白山的主峰。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組成。火山口是地下巖漿上涌噴出地表的出口。沒有破壞的火山口是一個中央低凹的封閉洼地,有時候會積水形成湖泊,如我國的長白山天池。破壞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閉狀態。火山錐是由火山碎屑物質和噴涌出來的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錐形體。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噴發形成,上部坡度較大,下部坡度較緩。 火山的規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對高度可達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徑為數百米;小火山的相對高度不及100米。

          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與平原相比較,山岳相對高度大,地形崎嶇,對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比較大。

          在山岳地區修建交通運輸干線,不僅成本高,難度也比較大。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難度,在山岳地區,人們通常優先建造成本較低、難度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鐵路。所以,一般情況下,山岳地區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公路為主,而后才是鐵路。

          在山岳地區,人們通常會把線路地址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因此,山岳地區的交通線路,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在其他地區密度比較低。

          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岳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往往需要迂回前進。同樣的直線距離,山岳地區的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要大于相應的平原和丘陵地區。

        山地的形成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復述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

          2.繪制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4.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初步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塊學說”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對山地形成的學習,樹立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岳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一、山地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

          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巖層形態發生了什么變化?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巖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巖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課件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并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于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于氣最輕,分布于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鉆礦的位置。如果巖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鉆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體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四)斷層構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這里在地質史上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后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于陜西省中部,介于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陜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于巖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筑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后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了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征。

          板書

          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第一課時

          一、山的形成與分類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皺: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二)板塊屬性:內部穩定、交界活躍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找水、找油

          2.確定鉆礦、修建隧道的位置

        山地的形成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岳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教學過程

          【活動】判斷背斜和向斜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

          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練習】褶皺構造判斷及成因

          1.判斷甲乙兩地何處是背斜?何處是向斜?

          2.甲乙兩處何處是山嶺?何處是山谷?

          3.解釋甲地形成山嶺,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致密、堅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蝕,而保留下來形成山嶺。

          【講授】板塊學說的基本觀點

          1.巖石圈可以劃分為六大板塊,且之間還有若干小板塊

          2.板塊位于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交界處活躍,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塊的相對運動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動】板塊構造學說應用

          1.為什么亞洲多火山地震?

          亞洲位于三大板塊交界處(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

          2.‘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對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塊交界處,印度洋沿岸較少

          3.新西蘭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撞

          【活動】褶皺構造與礦產

          1.為什么背斜多能成為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油、氣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為什么“向斜巖層儲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處往低處滲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講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實踐意義。

          背斜: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隧道的良好選址

          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向斜: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

          【講授】火山活動的影響

          有利影響: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帶來硫磺、建材、能源(地熱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利用火山景觀發展旅游(溫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響:火山噴發可能會造成當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氣中的懸浮物增多,污染大氣;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響航空和旅游業;還會使地面接收太陽輻射減少,引起地面溫度下降;火山噴發的有毒氣體會影響到人的健康。

        《{首页主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山地的形成教案】相關文章:

        山地的形成說課稿11-04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12-01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教案04-13

        中班教案《10的形成》03-27

        6的形成與數數教案04-17

        4的形成教案04-09

        6的形成教案04-10

        10形成教案04-10

        6的形成與數數教案04-1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中文字幕乱码亚州无线码二区 |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 偷拍台湾佬中文网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e |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未删减 |

            山地的形成教案7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地的形成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地的形成教案7篇

            山地的形成教案1

              第二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3、提供數據,從技術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異,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數據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以小組協作討論的方法學習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培養學生大膽、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5、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組協作討論和案例探究,幫助學生建立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克服困難的信息和團結協作的良好習慣。學會傾聽和欣賞別人,學會從分歧中尊重別人,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2、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點

              難點重點1、山地的三種類型。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難點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方法與手段模擬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自主探究學習法

              教材分析及教學策略

              山地是陸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系,所以,在講述了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之后,本節將山地作為內力塑造地表形態的一個典型案例單獨講授。地表形態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有密切的關系,為了讓學生認識地表形態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影響,本節在講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還以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為案例,剖析了山地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所以,本節有兩個重點內容:一個是山地的形成,介紹了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規模;另一個是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本節以山地為案例,對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進行剖析,目的是讓學生對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有更為深入理解,學會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剖析方法遷移到其他構造地貌的學習中。

              對褶皺和斷層內容的處理。褶皺山和斷塊山都發育在一定的地質構造上,所以,教材在講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的時候,都是先從褶皺和斷層這些基本地質構造的形成講起的。它們是學習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基礎,但不是最后的落腳點。最后的落腳點是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基本形態。

              "火山"部分內容組織。教材從三方面介紹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結構、火山的規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對比的方式介紹了兩種不同的火山活動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種是裂隙式噴發與玄武巖高原的形成,一種是中心式噴發與火山錐的形成,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噴發都能形成火山錐。這給學生將來有機會到野外觀察火山提供一個基本常識。

              導入【導入新課】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說過許多山脈,如我國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共4頁,當前第1頁1234

              【板書】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板書】一、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引導】什么叫褶皺、斷層呢?

              (教師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并強調巖層的受力方向)

              【講解】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如果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我們下面先來了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板書】1、褶皺山

              ①概念:巖層彎曲變形(連續性變形)

              【指導讀書】褶皺的基本形態表現為兩種,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師在黑板上用板筆繪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態圖,并標出受力方向)

              【板書】②形態:背斜和向斜

              ③褶皺形成過程:

              【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背斜和向斜從外部形態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回答】從外部形態看,背斜的巖層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

              【教師講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這只是一般情況,還有特殊情況。

              (教師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筆添繪上一部分,變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態。)

              【引導】大家請看!有的時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嶺變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變成了山嶺,這是怎么回事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解】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性比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風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蝕,所以就有可能變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擠壓力作用,巖性比較堅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所以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區、礦山等地帶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形態上來判斷背斜或向斜。背斜頂部被侵蝕后,下面的巖層裸露出來,所以從巖層的新老關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無論巖層怎樣變形,依據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書】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學們弄清楚了嗎?下面我們通過這一表格再來比較一下。背斜向斜比較表。

              【說明】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褶皺山。褶皺山的規模有大有小。大規模的褶皺山系可以綿延數千千米,如縱貫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等。小規模褶皺山只有幾十米。

              【轉折過渡】書頁紙張很柔軟,受力發生了彎曲變形--褶皺,巖層可塑性差,如果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巖石的強度,巖層會怎樣?(巖層會斷裂錯開)

              【板書】2、斷層山──巖層變位(不連續的變形)(注意與褶皺比較)

              (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繪出斷層示意圖)

              【教師講解】從斷層兩側巖塊的相對移動方向(可能一側上升或一側下沉)可看出,相對上升的巖塊,在地貌上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如我國的東岳泰山、西岳華山、江西廬山等名山,都屬于上升的巖塊;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巖塊,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陜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共4頁,當前第2頁1234

              斷層在山區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現為懸崖、陡壁、峽谷等。在斷層構造地帶,由于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由斷層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斷塊山地,簡稱斷塊山。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布十分廣泛的地貌形態。它的規模大小不等,大的斷塊山可以延伸數千米,如我國的華山(圖4.13)等,小的只有幾十米。

              【出示投影片】

              斷層

              成因巖石受力破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相對錯動、位移(即發生錯位)的斷裂構造叫斷層。

              地形斷層面-陡崖

              斷層線-巖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成溝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巖塊形成塊或高地

              下沉的巖塊常形成谷地

              圖示

              【轉折過渡】除了以上所說的褶皺山和斷層山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類型的山脈呢?試舉一例說明。

              【學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屬于火山。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的很好,還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3、火山

              【指導讀書】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5思考:

              ①玄武巖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②火山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③火山的規模是否相同?

              【學生回答】

              ①聯系:玄武巖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處于地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而形成的。

              區別:玄武巖高原是巖漿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比較寬廣。如哥倫比亞高原。

              火山是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如我國長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組成。

              ③火山的規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對高度可達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徑為數百米;小火山的相對高度不及100米。

              【板書】(在學生回答時教師板書相應內容)

              ①玄武巖高原和火山聯系與區別

              ②組成:火山口和火山錐

              ③規模:大小不一

              【教師講解】我們雖然了解了火山的構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錐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們對其作具體講解。(讀圖4.14)

              【教師補充講解】火山口是地下巖漿上涌噴出地表的出口。沒有破壞的火山口是一個中央低凹的封閉洼地,有時候會積水形成湖泊,如我國的長白山天池。破壞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閉狀態。

              火山錐是由火山碎屑物質和噴涌出來的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錐形體。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噴發形成,上部坡度較大,下部坡度較緩。

              【轉折過渡】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已經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種類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對人類有什么影響呢?我們這節課主要從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來說明。

              【板書】二、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指導讀書】閱讀教材p76思考:

              1.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況下,山岳地區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什么方式為主,為什么?

              3.山岳地區的交通運輸線路的選取原則?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岳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應注意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

              1.對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較大

              2.一般情況下,山岳地區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公路為主,而后才是鐵路。

              因為在山岳地區修建交通運輸干線,不僅成本高,難度也比較大。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難度,在山岳地區,人們通常優先建造成本較低、難度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鐵路。共4頁,當前第3頁1234

              3.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岳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往往需要迂回前進。

              【思考題】

              1.在斷層處修建水庫,大型工廠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圖上,從古到今,為什么總是缺一個西北角?

              板書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一、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1.褶皺山

              ①概念:巖層彎曲變形(連續性變形)

              ②形態:背斜和向斜

              ③褶皺形成過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2.斷層山──巖層變位(不連續的變形)(注意與褶皺比較)

              3.火山

              ①玄武巖高原和火山聯系與區別

              ②組成:火山口和火山錐

              ③規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作業地理填充圖上的練習

            山地的形成教案2

              教學課題:

              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

              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是介紹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作為典型案例,說明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通過褶皺山、斷塊山等實例了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征,向學生介紹內力作用是如何影響它們的形成和變化的。按照“標準”的要求主要是通過實例了解內外力對地表形態影響,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緊密圍繞著課文內容中所列舉出來的一些實例,如褶皺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從而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內外力以及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前一節課的內容當中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內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對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態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還是知之甚少,對于板塊構造學說在初中時學生知道有六大板塊的基礎。大多數學生外出旅游的機會并不多,很多地質構造沒有親眼見過,或者見過但是不知道其名稱以及形成的原因,本節課應該多培養學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點。

              設計思想

              本節課涉及到比較多的.地質構造和地理原理,難度比較大,所以應該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圖片和山地的形成過程的演示過程讓學生了解這節課的知識點。還可以通過實驗和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地理現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褶皺山和斷塊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褶皺和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并能夠繪制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讓通過讀圖、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5、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難點: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說過許多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太行山、華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板書】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板書】一、褶皺山

              【板書】=1GB3MERGEFORMAT①褶皺

              【引導】什么叫褶皺呢?

              (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并強調巖層的受力方向)

              【講解】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我們下面先來了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板書】②背斜和向斜

              【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外部形態上看褶皺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回答】從外部形態看,有的巖層一般是向上拱起,有的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

              【教師講解】我們將巖層向上拱起的稱作背斜,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稱作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這只是一般情況,還有特殊情況。

              (教師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筆添繪上一部分,變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態。)

              【引導】大家請看!有的時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嶺變成為谷地,而向斜由谷地變成了山嶺,這是怎么回事呢?

              【學生回答】略

              【板書】=3GB3MERGEFORMAT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師講解】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性比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風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蝕,所以就有可能變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擠壓力作用,巖性比較堅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所以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區、礦山等地帶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形態上來判斷背斜或向斜。

              【引導】那要怎么判斷是背斜還是向斜呢?大家請看PPT。

              【教師講解】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無論巖層怎樣變形,依據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都是可靠的。

              【板書】④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山地的形成教案3

              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褶皺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態,掌握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皺山的概念。

              2、了解斷層的概念,掌握斷層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斷塊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過程,掌握火山的組成結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褶皺與斷層示意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2、通過實際設置問題,嘗試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從而培養科學的學習態度。

              2、學會用地理的眼光欣賞和認識自然界的美,以及熱愛家鄉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理解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征。

              2、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皺山的概念。

              3、掌握斷層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斷塊山的概念

              4、火山的結構

              教學難點:

              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

              內容活 動 設 計設 計 意 圖導入新課

              【播放圖片】從身邊的名山說起,讓他們認識家鄉之美,從而擴展到更廣闊的世界。

              【設問】這些名山是怎樣形成的呢?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增強熱愛家鄉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褶皺的類型及其對地貌的影響山地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播放動畫】“褶皺的形成”

              【設問】“是怎樣形成的?”“是什么?”如何去區別它們?”

              【引導讀圖】

              1、褶皺的形成

              2、褶皺的.基本單位 (地層的形成→受力彎曲→背斜、向斜的形成);

              3.從水平方向上判斷巖層的新老關系。

              (讓學生總結得出: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

              背斜的中心部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向斜的中心部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4、形態上的區分:一般背斜的巖層上拱,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但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質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還是“以貌取山”你可能會犯大錯誤。

              【播放動畫】“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引導學生對圖中背斜、向斜處的巖層受力進行分析,理解成因。

              通過設問 ,讓學生整體參與讀圖,并在交流中掌握科學的讀圖方法和圖文轉換方法。

              直觀教學不再由教師完成,而是由學生參與完成,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完成對知識的吸收、運用和創造。褶皺山的形成背斜的頂部受張力,巖石破碎,容易被侵蝕,所以變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反而成山嶺。

              【運用】找石油、水和天然氣應在什么地質。

              構造中?

              在工程選址中的應用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難度較大,學生可能分析不夠到位)

              【生答師總結】

              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而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背斜的巖層形態類似于石拱橋,安全穩定;利于隧道中的水沿巖層向兩側滲流。

              師:我們把背斜或向斜發育成的山嶺或谷地統稱為褶皺山。有的規模很大,如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亞歐大陸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

              【投影】世界地形圖,學生找出這兩大山系。

              師:介紹全球六大板塊知識

              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口頭表達能力。

              讓學生感悟到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

              聯系生活實際,化抽象為具體。

              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褶皺山是其形成的一類,另一種常見的由地殼運動而形成的山岳是:斷塊山。斷層及斷塊山的形成“斷層的形成”。

              通過演示,讓學生清楚“什么是斷層?”

              【展示】斷層的模型

              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斷層的原因

              斷層形成的不同地貌

              【投影】地塹: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地壘:“廬山、華山、泰山

              【教師小結】華山—“險”、泰山—“雄”、廬山—“秀”

              聯系實際,提出問題:斷層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為什么?

              斷層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嗎?

              【生回答】略

              【活動探究】P75活動題:假如你是一位地理愛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會怎樣區別褶皺山與斷塊山呢?

              【展示圖片】“褶皺山—喜馬拉雅山、斷塊山—華山”

              學生分組、觀察、分析、討論、總結發言。

              【生答師總結】

              1、從外貌景觀看:褶皺山一般連綿分布,嶺谷相間;斷塊山由于斷層構造的存在,常形成巨大的陡崖,山地由于平地拔起,地勢格外險峻。

              2、從地質構造看:褶皺山是由褶皺發育而成,各地巖層連續完整性,而斷塊山是由斷層發育而成,在斷層(陡崖)兩側,巖層失去了連續完整性,同時巖層發生明顯的錯位。

              滲透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理念。

              豐富學生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生互動:完成活動問題,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問題。

              【觀看火山視頻】

              增加學生對火山感性認識火山

              【投影】“火山示意”圖片

              學生自己得出火山的結構:火山口、火山錐。

              【展示】展示火山的類型圖片

              結合課本案例,和學生搜集的資料,說明火山對人類的影響,(從兩個角度分析:有益、危害)

              師:進行練習評價

              通過“火山”資料的搜集,整合,明白事物是辯證的,既能形成巨大的災害,也會給人類帶來豐富的資源,如:地熱、礦產、溫泉等。

              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三種山地——褶鄒山、斷塊山、火山的形成及特點。重點要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方法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課后練習:見《三維設計》課時跟蹤檢測。

            山地的形成教案4

              【課標解讀】

              1.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2.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詩詞賞析

              此詩為寫景名篇。詩人以大手筆描繪了廬山雄奇壯麗的風光,可謂描寫廬山的千古絕唱。同時,此詩也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縱情遨游、狂放不羈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想在名山勝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遙的愿,流露了詩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憤世之情。詩思想內容比較復雜、感情豪邁開朗,磅礴一種震撼山岳的氣概。第二段描寫廬山風景,寫長江壯景則又換山韻,音響慷慨高亢。隨后,調子陡然降低,變為入月韻,表達歸隱求仙的閑情逸致,聲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調子恰好構成鮮明的對比,極富抑揚頓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現美麗的神仙世界,換清韻,音調又升高,悠長而舒暢,余音裊裊,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懷的首選。山所擁有的雄偉往往成為大眾遠大志向和雄偉抱負的寄托,那么山的這種屬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巖層形態發生了什么變化?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巖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巖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并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模擬板塊運動的游戲

              游戲規則:

              1.以課室的中線為界,左邊的同學為第一組,右邊的同學為第二組,請各組各派兩位代表。

              2.兩組的代表抓住泡沫板的兩端。

              3.第一組的兩位同學從泡沫的兩側使勁往外拉。

              4.第二組的兩位同學從泡沫板的兩側使勁往內擠。

              討論 :

              1.將泡沫板從兩側向外拉會發生什么現象?這種現象與地殼板塊水平運動有何聯系?

              2.將泡沫板從兩側向內擠會發生什么現象?這種現象與地殼板塊水平運動有何聯系?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于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于氣最輕,分布于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鉆礦的位置。如果巖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鉆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中的礦石很可能被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體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斷層

              地表形態

              斷層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為主

              錯斷原有的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為主

              相對下降的巖體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對上升的巖體形成山嶺或高地

              斷層構造帶

              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四)斷層構造地貌

              斷層形態

              上升巖塊

              下降巖塊

              斷裂帶

              構造地貌

              塊狀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實例

              廬山、泰山、華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東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這里在地質史上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后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于陜西省中部,介于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是陜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于巖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筑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了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征。

            山地的形成教案5

              一、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的主要內容落在山地形成原因以及與地形地貌的關系上,由于內容較為抽象,因此主要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同時借助簡單的實驗加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形成基本的地質地貌知識,對野外山體的形成有一定的認識。為此首先應用多媒體讓學生掌握褶皺、斷層的形成和類型判別,褶皺、斷層與地形地貌的關系。其次通過圖解讓學生明確為山體的組成。這三種山體涉及大量的地質知識,山體特征與地質構造緊密相連,只有弄清地質構造的形成,才能真正理解山體的形成。

              二、學習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二)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岳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岳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一) 展示學案:

              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課標要求:

              1、了解褶皺、斷層的特點及其地表形態。

              2、結合實例,說明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主要知識點:

              1、山地的類型有:

              2、褶皺是指在地殼運動的強大的 作用下,巖層發生 ,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褶皺的基本單位是 ,其有兩種基本形態, 和 。

              3、比較背斜和向斜:

              褶曲基本形態巖層形態巖層新老關系地貌背斜一般: ;

              地形倒置: 。向斜一般: ;

              地形倒置: 。 4、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①對交通運輸方式的`影響是:主要以 為主,其次才是 。

              ②對交通運輸線路分布的影響:通常人們會把線路地址選在 和 。

              ③對交通運輸線走向的影響:一般沿等高線呈 字型

              5、褶皺山舉例:

              6、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

              斷層指巖體沿 面發生明顯的 。

              7、斷塊山舉例:

              8、火山由 和 兩部分組成。

              9、如果巖漿是沿著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 ,如

              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形成 ,如我國的 、日本的 。

              教師提問,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找出只知識的漏洞,有針對性的講解

              (二)教師精講褶皺和褶皺山,斷層和斷塊山形成過程

              一、(板書)褶皺山

              (播放動畫“褶皺的形成”,投影圖片“褶曲示意圖”)

              師:褶皺是怎樣形成的?褶皺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生:巖層由于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而發生變形,產生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就是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

              師:對。褶曲有哪兩種基本的形態?如何區別它們?

              生: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背斜,一種是向斜。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師(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質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剛才的方法作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依據,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轅北轍”啊。

              生:(看“褶曲示意”,認真觀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

              師:在真正的野外地質工作中,一座山嶺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個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這是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據呢?

              生(看書):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師:很正確,請看動畫。

              (播放動畫“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導學生對背斜、向斜中巖層的受力進行分析,理解成因)

              師:為什么背斜反而會成為谷地,向斜反而會變為山嶺呢?

              生:背斜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石破碎,容易被侵蝕,所以變成了谷地;向斜的軸部受到的是擠壓力,巖石堅硬,侵蝕的速度很慢,反而成為了山嶺。

              師:很好。我們把背斜或向斜發育成的山嶺或谷地,統稱為褶皺山。有的規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有的規模很小,只有幾十米。

              (閱讀材料:板塊運動與褶皺山系。用圖片投影出巖石圈六大板塊的構成,使學生借助于直觀形成對六大板塊的認識,理解板塊運動與地貌成因之間的關系)

              (活動探究)

              (P80活動。活動1是對學生是否能學以致用最好的檢驗,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活動2需要結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

              師:活動1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山嶺,一個谷地,究竟哪一個是背斜,哪一個是向斜呢?請大家展開討論,根據剛才掌握的判斷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軸部受壓力,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所以最后成了山嶺。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層破碎,容易被侵蝕,反而成了谷地。

              師:很好!說明大家真正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斷依據。請看活動第2題,思考后回答。

              (本題有難度,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到位,教師評價總結: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構造,安全穩定。而向斜是一種儲水構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開挖部位受到的是張力,易破碎塌方)

              二、斷層

              (播放動畫“斷層的形成”,投影圖片“斷層示意圖”)

              問:斷層形成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生:巖層斷開,明顯位移

              問:斷層形成什么地貌呢?

              生:斷塊山,谷地

              問:褶皺和斷層有什么區別呢?

              生:褶皺的巖層連續變形,斷層巖層斷開

              小結:

              山地的形成

              1、 褶皺山------------背斜和向斜發育而成

              2、 斷塊山---------由斷層發育而成

              三、教學反思

              1、由于學生缺乏相關的感性認識,所以教學過程中配以大量的地質圖片,更直觀,更易讓學生理解與接受。

              2、 教學法中運動用相關材料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同時運用實際材料說明該知識點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找油、氣、水及工程建設上的運用,讓學生深該體會到學習生活有用,學習終身有用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3、運用學案教學,在課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了解學生知識的困惑點,精講就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節山地的形成重點知識: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的骨架。山地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

              (一)褶皺山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即褶皺的一個彎曲。褶曲有兩種基本的形態,一種是背斜,一種是向斜。從形態上看,背斜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來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在地貌上,有時候背斜發育成山嶺,向斜發展成為谷地。但是,不少褶皺構造的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軸部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褶皺山。褶皺山的規模有大有小。大規模的褶皺山系可以綿延數千千米,如縱貫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等。小規模的褶皺山只有幾十米。

              (二)斷塊山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如果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如果斷層的位移以水平方向為主,則會錯斷原有的各種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斷層的位移以垂直方向為主,則其中相對下降的巖體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對上升的巖體發育成為山嶺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等。

              由斷層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斷塊山地,簡稱斷塊山。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布十分廣泛的地貌形態。它的規模大小不等,大的斷塊山可以延伸數千米,如我國的華山等,小的只有幾十米。

              (三)火山

              處于地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發出地表。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寬廣的玄武巖高原,如哥倫比亞高原。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如我國的長白山的主峰。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組成。火山口是地下巖漿上涌噴出地表的出口。沒有破壞的火山口是一個中央低凹的封閉洼地,有時候會積水形成湖泊,如我國的長白山天池。破壞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閉狀態。火山錐是由火山碎屑物質和噴涌出來的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錐形體。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噴發形成,上部坡度較大,下部坡度較緩。 火山的規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對高度可達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徑為數百米;小火山的相對高度不及100米。

              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與平原相比較,山岳相對高度大,地形崎嶇,對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比較大。

              在山岳地區修建交通運輸干線,不僅成本高,難度也比較大。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難度,在山岳地區,人們通常優先建造成本較低、難度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鐵路。所以,一般情況下,山岳地區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公路為主,而后才是鐵路。

              在山岳地區,人們通常會把線路地址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因此,山岳地區的交通線路,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在其他地區密度比較低。

              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岳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往往需要迂回前進。同樣的直線距離,山岳地區的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要大于相應的平原和丘陵地區。

            山地的形成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復述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

              2.繪制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4.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初步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塊學說”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對山地形成的學習,樹立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岳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一、山地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

              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巖層形態發生了什么變化?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巖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巖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課件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并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于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于氣最輕,分布于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鉆礦的位置。如果巖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鉆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體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四)斷層構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這里在地質史上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后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于陜西省中部,介于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陜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于巖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筑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后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了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征。

              板書

              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第一課時

              一、山的形成與分類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皺: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二)板塊屬性:內部穩定、交界活躍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找水、找油

              2.確定鉆礦、修建隧道的位置

            山地的形成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岳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教學過程

              【活動】判斷背斜和向斜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

              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練習】褶皺構造判斷及成因

              1.判斷甲乙兩地何處是背斜?何處是向斜?

              2.甲乙兩處何處是山嶺?何處是山谷?

              3.解釋甲地形成山嶺,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致密、堅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蝕,而保留下來形成山嶺。

              【講授】板塊學說的基本觀點

              1.巖石圈可以劃分為六大板塊,且之間還有若干小板塊

              2.板塊位于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交界處活躍,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塊的相對運動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動】板塊構造學說應用

              1.為什么亞洲多火山地震?

              亞洲位于三大板塊交界處(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

              2.‘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對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塊交界處,印度洋沿岸較少

              3.新西蘭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撞

              【活動】褶皺構造與礦產

              1.為什么背斜多能成為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油、氣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為什么“向斜巖層儲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處往低處滲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講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實踐意義。

              背斜: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隧道的良好選址

              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向斜: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

              【講授】火山活動的影響

              有利影響: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帶來硫磺、建材、能源(地熱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利用火山景觀發展旅游(溫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響:火山噴發可能會造成當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氣中的懸浮物增多,污染大氣;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響航空和旅游業;還會使地面接收太陽輻射減少,引起地面溫度下降;火山噴發的有毒氣體會影響到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