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的菊花》教學反思
隨著二期課改的深入推進,提出兩綱精神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并強調了民族精神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對于我們美術學科來說,也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美術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盛開的菊花》是書畫版新教材三年級第四單元“秋去冬來”中的一課。這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用多種方法表現菊花的造型美和色彩美。而上課的時段,又正值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自然而然,路邊和校園里的各盆菊花爭奇斗艷,世紀公園的立體花展(菊花展),無不時刻牽動著我對《盛開的菊花》課堂教學設計的神經,那么吻合又那么適時的課程內容以及豐富的社會條件和影響,可以說在這個季節(jié)這個時刻上這堂課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于是,立刻著手資料的查詢和材料的準備。
菊花是一種很普通和常見的花卉,現在的學生對它的美很不以為然,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的學生普遍存在浮躁,功利性強,感情淡漠的特點。
我聯想到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完全可以引入文人雅士尤好梅蘭竹菊及又在國畫作品中常見的這一主題,因此四物雖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卻別具君子之風。借物明志,表達文人雅士對生活的熱愛、對前程的追求與探索。正好三年級的語文書上就有植物四君子梅蘭竹菊的介紹,這樣美術課和語文課有機的結合起來。
所以我在設計導入時引入了梅蘭竹菊的欣賞,引進了“四君子”的概念,從而讓學生學習梅蘭竹菊優(yōu)秀的品質。在導入部分還讓學生欣賞描寫菊花的古詩,借著古代文人墨客愛菊、賞菊、詠菊之情牽起學生們的興致,引入新課,學生在詩情畫意中感受詩人對菊花無比喜愛之情以及菊花的含義,體會菊花象征著堅貞不屈的`意志和堅定頑強的斗爭精神,喚起學生對菊花造型的記憶,帶著為何那么多詩人喜歡用詩句詠菊的疑問,想一嘆究竟,引起學習的興趣。在欣賞菊花的圖片的同時,還配以民樂演奏的樂曲《梅蘭竹菊》。
整個導入部分的設計意境優(yōu)美,從畫面——古詩——音樂,點點滴滴,從顯性的隱性的引導學生去理解、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很自然地滲透了人文精神和德育。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用水蠟分離法來表現菊花的美和畫面的構圖。在新授部分我先示范了菊花外形的表現方法,點到為止。畫面的安排和組織一直學生很難掌握的,如老師全部示范畫一遍,學生就一樣畫葫蘆,那是一期課改的傳授方法,二期課改要求老師上課精講善導,怎么把握這很難,于是請教了教研員,教研員給了我一個建議,就是老師制作模板,讓學生來拼,學生在拼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了,如有條件的話可以多設計幾個形式讓學生來拼。于是我就設計了三種形式:1、老師事先畫好花籃和菊花的拼圖,讓學生上黑板來擺放。2、準備了花瓶和鮮花,讓學生試著來插花,感受畫面的疏密變化。3、電腦上設計了菊花、花瓶的造型,讓學生在電腦上進行電腦繪畫。從多角度地進行構圖的直觀練習,學生易于接受。這三種形式也是本節(jié)課的亮點。
在整個備課過程中,教研組同伴的互幫互助的氣氛很濃,由于時間緊,組內同伴自告奮勇地用雙休日的時間幫我制作立體的菊花插花作品,上課前的一切準備工作都是同伴幫忙安排的,為了了解三年級學生對古詩的認知能力,張虹老師又給了我很好的指導和建議,正是教研組的凝聚力、形成合力才使自己的上課得以成功。
在課的拓展部分,出示了其他方法、其他材料表現菊花的作品供學生欣賞,為下節(jié)課做鋪墊。最后讓學生欣賞了我國藝術大師在國畫作品中表現的梅蘭竹菊,使本節(jié)課的開頭和結尾有個呼應,同時也對我國獨具民族特色的中國畫(水墨畫)有簡單的了解和欣賞,使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滲透在美術學科的作品欣賞與繪畫過程中。
在設計作業(yè)的形式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如果能改成設計用書簽的方式來展示學生的作業(yè),那效果可能會更好。因為這樣能讓學生對美術作品(作業(yè))有新的認識和改觀,美術作業(yè)不應是為作業(yè)而作業(yè),更應該是一種可供欣賞和品味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它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對生活的追求和對美好的向往,強化了人文性的滲透,學生也可進一步體會菊花的內涵。
從這節(jié)課上我還體會到在美術課上多媒體的運用要恰到好處,不只是代替板書,而是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接受更多的知識,提高教學的效率。不足的是讓學生動手的電腦設計操作還不方便,有待以后改進。
通過這堂課,我認為要深入研究教材,在教學設計中以某一方面為切入點展開教學。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廣泛的美術文化氛圍中學習美術,讓學生從單純的學習美術技能技巧的層面發(fā)展到學習美術文化的層面。還可以進行更多的嘗試,如用國畫形式畫菊花,做以菊花為題材的扇面等都是好的方法。我想在這樣的教學中,潤物細無聲,沒有大道理,沒有生硬的言語,點點滴滴地使學生了解、知道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會讓美術課堂更加活躍,讓美術課更生動,學生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