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秋思》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秋思》教學反思1
1、課前注重到學生中去了解學情。每一堂課在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的同時,我都要提前、深入“基層”去了解學情。問問他們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這堂課也是一樣。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在于可以及時再次修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已經弄懂了的就不說,節(jié)約教學時間;需要說的重點講,集中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學生的學情是我教學生長的土壤。
2、課中遵循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根據學情來定教,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在整體感知時,我先問孩子“你們讀懂了些什么?”,在他們的發(fā)言中很多問題就已經自行解決了。然后我又問“那你們還有沒有什么不懂的呢?”,繼而通過梳理小結學生提出的問題來開始我接下來的教學思路與方向。
3、從整體入手,圍繞詩題解讀文本。在學生解釋詩題后,我在“思”字下做一標記,問:“圍繞這個字你有什么想問的?”,通過學生的一一回答,我們梳理出三大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思什么?為何思?如何思?這既是問題也是古詩的脈絡,捋清了“教與學”的思路。
4、體現高年段古詩教學特點,注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圍繞“思什么?”這個問題讓學生去默讀古詩再次思考“意萬重”的豐富內涵。并在小組交流討論。通過反饋學生說出了很多動人的場景和內容。有對年邁母親的擔憂與思念,有對弟妹的詢問,有對家鄉(xiāng)一草一木詢問,有對親人的節(jié)日問候,還有對家人說的寬慰的話語……
5、注重“走個來回”,從語言文字中來再到語言文字中去。不僅學習、積累、感悟詩句,更積累學習詩人的寫作及表達方法。本詩曾被王安石評價為:“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與岑參的《逢入京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不斷品讀感悟的過程中學生已經逐步感受到詩的動人之處就在于抓住一個看似平常的動作“又開封”,將自己那“意萬重”,“說不盡”的心理烘托表現得淋漓盡致。此時我通過一個簡單的對比讀之后,進行小結帶領學生體會那種“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鄙駚碇P,是對其獨到寫作方法的一種體會與學習。
反思:
1、讀中指導欠缺,詩句誦讀在感悟這一層面沒有到位。誦讀的韻味沒能淋漓盡致體現出來。
2、對學生的生成沒有及時利用,趁熱打鐵,引導感悟中讀,讀中再感悟。在學生一個個起來反饋自己所感受,想象“意萬重”的內容時,我沒有及時讓他們一一讀出在每一次思念,每一份思緒時的心情。試想當孩子站起來說出自己獨特感受后,相機馬上讓他們讀出感受那不就是不斷與作者的內心對話嗎,不就是一次次讓我們聆聽張籍的萬重思緒嗎?這樣個性化的想與個性化的讀就結合起來了,起到了一個深刻理解與升華的作用。
3、學生的情感體會仍然不夠深,從讀中可以感覺得到。這也說明與文本的對話還有點“浮”,也許還只是在與文字對話,還沒有真正做到與作者的內心去對話。進入到他的精神世界里。老師的引導與示范作用不明顯。
4、板書設計及演示存在問題。一個是書寫功底還不夠,沒能把文字本身的美感表現出來。另外一個就是板書安排有些凌亂和隨意。這也是一個老師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從容的.反映。
5、在面對“啟而不發(fā)”的局面時,仍然不夠嫻熟、老練。語言過快,過碎。需要沉積下去繼續(xù)打磨。
在進行本次古詩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同事、領導的幫助與指導。你們的展示,你們的建議,你們語重心長又一語中的的評價都讓我受益匪淺。在這里請允許我感謝在我前面執(zhí)教的五位優(yōu)秀老師的啟迪。我們雖然上的課型不一樣,但是卻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借鑒的地方。還要感謝我們五年級語文組的同伴們,在你我那一次次,一句句隨意但真誠的交流中,給了我不少的靈感。更要感謝萬校長、宗主任、錢主任、朱校長您們對我的幫助、指導。您的不吝賜教讓我能夠站得更高,無論是看文本,還是看自己都能夠有更新更深入的理解與反思,謝謝!
《秋思》教學反思2
在這節(jié)課上,我主要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來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采用多種方式來使學生體悟作者的孤寂,愁苦之情,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yǎng),我采用“學生自己用話描繪詩歌”的方式既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又鞏固學生對詩句的記憶,還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大腦活躍起來,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語言組織能力,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了。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chuàng)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xù)的狀態(tài)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來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形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tài)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態(tài)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鑒賞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升華。
在這節(jié)課上,我在今后教學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講的語言還是太多,不能夠做到簡煉,在教學有序的銜接時,不能夠做到很好地過渡,過于太強勢,課堂設計的教學問題還不能夠具有開放性,在講這首小令的情語時“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時,沒有做到深入下去,給人一種沒有沉下來的感覺,有的只是泛泛地講,沒有點到重要內容上
詩歌鑒賞的教學,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yǎng)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yǎng)。在過去的詩歌教學中,由于應試專家和老師們精心炮制詩歌鑒賞的'解題技巧,學生并沒有進行真正的鑒賞活動,而是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跳過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我認為詩歌鑒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guī)律,從術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yǎng),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我認為課堂教學方法要多樣,激發(fā)學生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始至終主動參與學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關于朗誦開展了很多活動形式。詩詞朗誦比賽,或背誦,或吟詠,或游戲,評選“詩香班級”和“詩詞之星”。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對古詩文知識由“淺嘗則止”到“牢固掌握”,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寓教于樂,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快樂和創(chuàng)造的幸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時,心中自然升騰起無限的自豪感,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了,不僅知識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同時進一步激發(fā)了對詩歌的熱愛的感情。
《秋思》教學反思3
“殘花風沙烈馬,輕煙枯木殘霞,薄霧彩蝶黃花。殘陽似血,魂傷人在天涯!,講完了這首元代的散曲小令,我不禁就這樣吟誦起來,是的,這首曾被譽為“秋思之祖”的散曲小令,是多么的精練,古人宋玉曾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個字,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前四句沒提到過一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卻沒有一個字不在抒發(fā)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羅列,就把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
于是,在這節(jié)課上,我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渲染這種濃烈的悲苦之情。我采用圖文結合的講解方法來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詩人流浪他鄉(xiāng),心中孤寂悲傷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中“小橋流水人家”穿插在這種悲涼的曲調當中,將樂景與哀景融為一體,更反襯出他的思鄉(xiāng)愁緒。但是,我想這曲小令除了讓學生理解詩句,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更應該讓學生學會這首小令的寫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并讓學生依據這首詩進行仿寫。學生在仿寫的過程雖有點難度,但表現得都很積極興奮。
講完這節(jié)課,我感到語文課堂一定要緊緊抓住教學重點,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最大容量地去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課應力求達到知識與情感的.有機結合。在此同時,聽過好幾節(jié)語文課,有些教師只在于過多進行內容分析,而忽視了作者的情感抒發(fā),“文以情而發(fā),”我始終還是堅信這樣的一句話,如果我們撇棄了文章的情感,只是把單調的字、詞、句拿到課堂上,想必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雖然在這方面我做得還不算太到位,可是我深深意識到了這一點。
另外,我感到一堂課除了夯實教學重點,緊緊抓住教學情感外,更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學設計。這是個逐漸成熟的教學功夫,教師一定要有教學敏感性,當看到課本的每一篇文章時,要很快地找到切入點。這節(jié)課我就以“秋思”為切入點,由一首詩來引出“秋思”的詩題。另外,在聽課時,我還發(fā)現了九年級的一位老師在講文言文時,從文題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點,由文題的兩個字來統領全文,使整個教學設計緊湊而有序。
在這節(jié)課上,我在今后教學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講的語言還是太多,不能夠做到簡煉,在教學有序的銜接時,不能夠做到很好地過渡,過于太強勢,課堂設計的教學問題還不能夠具有開放性,在講這首小令的情語時“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時,沒有做到深入下去,給人一種沒有沉下來的感覺,有的只是泛泛地講,沒有點到重要內容上。
《秋思》教學反思4
《秋思》是五年級上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這三首詩都是抒發(fā)作者思鄉(xiāng)之情的詩歌。通過前一首詩《泊船瓜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已經掌握了理解詩句意思,體味詩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進行這首詩的學習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閱讀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想象詩境,體味詩情之上。
一、品讀
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理解詩的意思。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后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想象
學生自讀,解疑后,我引導學生發(fā)揮想像:作者客居洛陽城,見到了秋風,就是見到了什么?學生由一“秋”字,聯想到蕭瑟的秋天來了。我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秋天來了,作者見到了秋風,還見到了什么”?學生腦海中儲存的關于秋天的`意象紛紛涌現出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樹上的葉子有的變黃了,有的變紅了。秋風一吹,樹葉一片一片的落下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白花謝了。還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燕子飛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著整齊的隊伍往南南方去。這時,我進行小結:是啊,秋風使秋葉紛飛,落紅滿地;秋風帶來了凄涼和寂寞,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時,他想寫一封家書給家鄉(xiāng)的親人。他會給哪些人寫信,寫些什么呢?現在,你就是詩人,你就把你寫給親人的信,給大家念一念吧!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此時我說:詩人飽蘸深情寫好家書,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詩人為什么又拆開信封?拆開信封后他會做些什么?想象一下,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故事。
課后孩子們改寫的《秋思》都比較成功。
反思:
1、讀中指導欠缺,詩句誦讀在感悟這一層面沒有到位。誦讀的韻味沒能淋漓盡致體現出來。
2、對學生的生成沒有及時利用,趁熱打鐵,引導感悟中讀,讀中再感悟。在學生一個個起來反饋自己所感受,想象“意萬重”的內容時,我沒有及時讓他們一一讀出在每一次思念,每一份思緒時的心情。試想當孩子站起來說出自己獨特感受后,相機馬上讓他們讀出感受那不就是不斷與作者的內心對話嗎,不就是一次次讓我們聆聽張籍的萬重思緒嗎?這樣個性化的想與個性化的讀就結合起來了,起到了一個深刻理解與升華的作用。
3、學生的情感體會仍然不夠深,從讀中可以感覺得到。()這也說明與文本的對話還有點“浮”,也許還只是在與文字對話,還沒有真正做到與作者的內心去對話。進入到他的精神世界里。老師的引導與示范作用不明顯。
4、板書設計及演示存在問題。一個是書寫功底還不夠,沒能把文字本身的美感表現出來。另外一個就是板書安排有些凌亂和隨意。這也是一個老師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從容的反映。
5、在面對“啟而不發(fā)”的局面時,仍然不夠嫻熟、老練。語言過快,過碎。需要沉積下去繼續(xù)打磨。
《秋思》教學反思5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動作,十分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xiāng)的`詩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懷念。
課后練習中有一題要把這首詩改成一個小故事。因此,上課學這首詩時,我就特意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交流“詩人在寫家書時,他會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開家書,再看一遍自己寫的詩?”就這樣,在教完詩后,我認為學生就應能寫出自己的想法了。但是,學生寫完后,一看基本就是把課文翻譯一遍,沒有自己的資料,上課說的,作者的心理活動,作者拆開信時的動作,這寫方面能夠說是等于在課堂上,白白地走過場呀!
反思之后覺得,讓學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就應允許他們在詩意的基礎上去擴充,或是讓一些困難學生抄抄詩意也行。能夠鼓勵部分同學進行改寫。作業(yè)中的“練筆”,在教學時,就應因材而寫。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同時,也要注意因人而異。
《秋思》教學反思6
“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闭坠旁,側重情景描寫,看似簡單,實則情在言外。每個環(huán)境、每個動作都透露出詩人的凄楚,惶恐與思念。
在教學這篇詩文時,首先,我介紹了張籍其人。然后讓學生讀詩文,初步感知它,獨立理解詩文。但是,很明顯,學生對于古詩文中的字義的積累相當的匱乏。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不能夠進行字義與意境的轉化。如:第一句“洛陽城里見秋風”學生將之理解為:在洛陽城里看見了秋風。學生根本沒有在意我在開始的時候給學生介紹的張籍的基本資料:幼年家貧,年紀很小就已經遠離故鄉(xiāng),漂泊異鄉(xiāng),浪跡天涯。因此學生不能進行角色植入進入那時那景,更不能體會那時心情,無法感知“見秋風”下的孤單凄楚。由此可見,在對學生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加強對字義的講解,同時嚴格要求學生積累古詩文字義;其次,加強學生對資料感知、運用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會時,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驗。盡管大費口舌,卻收效甚微。忽略了學生年齡,生活經驗。造成這次課堂教學的一大失誤,偏離了方向。正是因為學生的年齡,生活環(huán)境,使得學生無法感知詩人當時那種細微的情感體驗。在之后,學生想象詩人家書內容,學生更是頭腦發(fā)懵,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詩人千言萬語說不盡,千愁萬緒難落筆之后,詩人到底會寫些什么?在這里,必須得有學生的角色代入。而學生極少有類似的情感體驗,學生想象的內容也僅僅是干癟的空話。無新鮮之感。
此處教學:一、教師引導不到位,教學功底不夠,汗顏!二、過高的估計學生的能力,應該記。阂嘈艑W生的能力,卻不能盲目的高估學生的能力。在課后的練習中有一個練習:想象《秋思》中的畫面,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練習,可以彌補教學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體會。迫使學生角色代入,體驗詩人情感。教師應該重視到這個練習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詩詞時,我們應該要求學生體會而不是體驗詩人情感,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制造各種條件,充分引導學生盡可能的“體驗”到詩人情感。詩文教學,不是簡簡單單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務的。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動作,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xiāng)的詩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懷念。
教完全詩,應課后要求,要這首詩改成一個小故事。因此,上課學這首詩時,我就特意引導學生觀察
課文中的插圖;交流“詩人在寫家書時,他會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開家書,再看一遍自己寫的詩?”就這樣,在教完詩后,我自以為學生這下應該會寫了?墒,學生寫完后,一看上交的作業(yè),竟然會像課堂上學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呀。上課說的,作者的心理活動,作者拆開信時的動作,這兩方面可以說是等于在課堂上,白白地走過場呀!
課間,我把這事與同一個年級段的`其他幾位語文老師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讓學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應該允許他們在詩意的基礎上去擴充,或是讓一些學困生抄抄詩意也行。
【反思】
作業(yè)中的“練筆”,在我們教學時,應該因材而寫。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同時,也要注意因人而異。我想,面對這樣比較難操作的內容,可事先與同年級段的老師交流,這樣集思廣益,也能相互之間有成長。不過,絕對不能走過場;批改時也應該把握尺度,這也是個關鍵。
教學反思
學習《秋思》這首古詩時,在學生自讀,解疑后,我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作者客居洛陽城,他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由一個“秋”字,聯想到蕭瑟的秋天來了。我進一步啟發(fā)學生:你能把詩人眼中的秋天描述一下嗎?學生的儲備被調動起來了,有的說,詩人看到樹上的葉子飄落下來,像一枚枚郵票,像一把把小傘,又像的飄舞的蝴蝶;有的說,詩人看見到菊花開了,姹紫嫣紅,美麗極了;也有的說,詩人看見到燕子飛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著整齊的隊伍往南南方去??這時,我進行小結:是啊,秋風帶來了豐碩的果實,也帶來了凄涼和寂寞,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起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時,他想寫一封家書給家鄉(xiāng)的親人。我們曾經到德勝的實踐基地去了一個星期,你們想家了嗎?你在想家的時候最想對家里的親人說些什么呢?結合你的生活經歷想一想,詩人會寫些什么呢?有的學生說,我想告訴媽媽,秋天來了,天氣變涼了,你每天多穿點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學生說,我想告訴爸爸不要太節(jié)約,要吃好一點,不要做太多的事,別累壞了身體??詩人飽蘸深情寫好家書,封好后為什么又拆開信封?拆開信封后他會做些什么?
學生興趣很濃,說得很多,氣氛很熱烈。在討論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故事。第二天,我欣喜地
看到了一篇篇佳作。抓準讀寫的結合點,會有效提高練筆的質量。
《秋思》教學反思7
《秋思》是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另兩首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這組詩詞反應的主題是“思鄉(xiāng)情”!肚锼肌肺谋局挥兴男校藗字,但信短情長,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卻通過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細節(jié)——“寫家書、又開封”展露無遺。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完形詩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蘊含的意境,進而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刻地體會詩人的秋思情懷呢?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我努力想要突破的難點所在。
一、熟知詩人,了解背景。
本首詩歌離學生的生活較遠,思鄉(xiāng)之情雖古來有之,現在也不缺乏鮮活的例子,但如果對詩人及寫作背景不甚了解,理解起古詩來還是很難入情入境。所以新課導入時我就通過資料展示,和孩子們一起初步了解了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緣何有家不能歸。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也創(chuàng)設了一份淡淡憂愁的情境,為古詩教學做好鋪墊。
二、反復朗讀,初知詩意。
詩的教學不同于課文閱讀教學的點有很多,但有一種策略兩者卻是可以通用的,那就是“讀”。詩只有28個字,我們不能把詩拆得支離破碎,使它失去了完整性,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誦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
在教學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再個別讀,齊讀,教師范讀,師生合作讀等等,讀的內容雖相同,但讀的形式多樣化,這種“百變讀”加上“百遍讀”,學生不僅不會缺乏朗讀的興趣,反而在一遍遍的誦讀之中慢慢領悟了詩的大意,再借助書中的注釋、工具書、生生合作,加上孩子們的課前預習,學生在交流詩意時基本能較完整地說清說順。
三、深入研讀,領悟意境。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雖然之前學生已經在多遍誦讀中基本了解了古詩大意,但這表象的理解并不意味著學生能領悟詩歌描繪的意境。所以,我把這四句詩串成了一個故事,逐句講逐句品,創(chuàng)設了一個意境,引領學生在想象中豐富情感,走進詩人內心。
“見秋風”,可秋風卻不可見,那詩人看見的是什么呢?樹葉飄落、大雁南歸......這樣蕭條的景象其實反映的是詩人落寞的內心;能見落葉、見大雁,卻又見不到誰?學生立馬想到家鄉(xiāng)、親人。這就在“見”與“不見”之間讓學生切實地感受了一把詩人的惆悵與無奈。
這樣的心境如何來表達呢?唯有“作家書”,張籍只能把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會在信中說些什么呢?這樣的問題設置再一次引導學生換位為詩人,說話練習間,學生也更能體會信短情長,表達“意萬重”的不易。
最后,引導學生抓住“又開封”的細節(jié)描寫,想象詩人在一遍又一遍的“開封”中以及“信走心也走”的牽掛中,深深地體會詩人無盡的思鄉(xiāng)之情。至此,一個充滿秋思情懷的張籍,一個惆悵落寞的張籍,便形象化地出現在學生眼前,停留在學生心中。
所以逐句講逐句品的.方式看似散化了全詩,實則更完整地串聯了全詩,突出并突破了“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想象中完形詩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蘊含的意境,體會詩人秋思情懷”的重難點。
四、故事練筆,回歸整體。
教學到此處,完成語文書中的課后練習“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將《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對學生而言已不在話下,而這樣的練筆又再一次的將僅有二十八個字的零散詩歌在學生腦海中呈現出了一個完整的詩歌形象,成就了一個感人至深,充滿鄉(xiāng)思鄉(xiāng)愁的詩人張籍。
五、走出文本,積累延伸。
最后,文本拓展部分,我讓學生“搜集表達思鄉(xiāng)情感的詩詞或歌曲,讀一讀或唱一唱”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于他們而言,這不像是一項作業(yè)、任務,更像是學完了本詩自然而然想去做的一件事。
據我觀察,很多學生在課堂上的反復誦讀中就已經對《秋思》熟背成誦(與其說是背,不如說是自然而然地記下了),所以我相信課外搜集詩詞或歌曲時,學生一定能多多少少感悟到詩歌中的思鄉(xiāng)之情,并與詩詞或歌曲親密接觸,從心底去愛上它。
回顧整節(jié)課的教學,有收獲也有遺憾,如:對詩的深度挖掘;各部分時間的把控;學生小組交流的有效性等等,還有很多需要并可以改善的地方。希望在今后的古詩教學中,能抓住一絲光明,穩(wěn)健而踏實地摸索出更寬敞的教學之路。
《秋思》教學反思8
古詩在這個學期被選為我們學校的打磨課內容,如何教古詩便成為我們教研活動的主題。一首古詩被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重復著,為的是找到教古詩的最佳方法。這次我選擇《秋思》這首詩,它排在三首表達思鄉(xiāng)情詩歌的中間。雖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如何傳遞給沒有雷同生活經歷的學生,讓學生感受著詩人的感受,想著詩人的所想?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么?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
在這之前,我聽過三年級兩位老師教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她們的教學方法大同小異,亮點是能借助多媒體把學生帶進一個詩意的課堂。我個人也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在讀中彰顯詩性。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于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理解詩的意思。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后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在眾多的借寫家書的詩中,張籍的.這一首《秋思》獲得的評價最高。王安石說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彼Z言精煉,蘊含豐富的內容。題目有“思”,而整首詩中卻沒有一個“思”字,那這個“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備課后,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 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耙馊f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后,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么”“見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梁,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三、在遺憾中憧憬未來
課后的集體評課中,許多老師也認同我這樣處理所帶來的效果,值得一學,同時也指出我的不足之處是多媒體課件中少了把學生帶入意境的聲音,多了一些不必出現的秋景圖。今后在制作、運用多媒體課件時,我會向一些年輕老師學習,提高制作課件的能力。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秋思》教學反思9
很久沒有這樣興師動眾的做課了,真的,我毫不否認公開課多多少少是要有表演的成分的,不過,我還是很慶幸,也很珍惜這次講課的機會,因為,我已經久違了這種感覺,久違了夸張一點講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味道,此時,我特想嘗試一下新課型的講法,因此,我準備嘗試我沒有講過的公開課的課型——詩歌,于是,征得了備課組全體成員的同意,《古代詩歌四首》被初步確定。
但是,四首詩一節(jié)課下來,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說剛剛開始上初一的小孩子,自然不會讀詩的方法,無法融會貫通。于是,我們又商定,壓縮內容,擇其要來講,于是乎大致確定為《次北固山下》和《天凈沙秋思》。當然,幾經斟酌,我們又決定只講一首曲《天凈沙秋思》,力求讓剛剛進入初一的學生能夠在此課上感受到學習古詩的樂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可以融會貫通,感受到朗讀和體會是讀詩的要著。
于是我們開始研究《天凈沙秋思》其文: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xiāng)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陽下,烏鴉歸巢,小橋邊,農人回家;而荒涼古道上,瑟瑟秋風中,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xiāng)!全曲不著一"秋",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不用一"思",卻將游子濃重的鄉(xiāng)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可是要能為學生傳達出這種“風流”談何容易?
于是我們又開始著眼于馬致遠其人。馬致遠(約1251~1321至1324),字千里,號東籬,元代戲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凈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適生活。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chuàng)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從事雜劇創(chuàng)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而小令《天凈沙·秋思》膾炙人口,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絲毫不見雕琢痕跡,很顯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斷腸”之痛可以隨處看到。
基于這種考慮,我們決定無論是出示課題解題、還是回顧歸類思鄉(xiāng)詩;無論是吟讀詩歌,感知情境的初步感知,還是解讀詩歌,進入情境的深入賞析;無論是評讀詩歌,深化情境,還是最后走出詩境,回歸作者本人的文人情懷,我們都可以看到學生的積極的、踴躍的、全面的、深入的參與,在這節(jié)課上,我能夠感受到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能夠感受到學生聲情并茂的表達,能夠感受到學生抑或濃郁抑或恬淡的哀愁,能夠感受到他們對馬致遠其人抑或深刻抑或膚淺的理解,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也許,讀詩、詞、曲,也就大抵如此了……
通過此課,我感受頗多,反思也很多:
1、團結出戰(zhàn)動力,團結出凝聚力:
這節(jié)課雖然只是四十五分鐘,看上去是我一個人和36名學生的展演,但,在我的背后有整個的教研組,有宋昀老師的悉心指導,有李英軍老師的耐心指點,有崔玉萍老師的鼎力相助,有王峰軍老師的中肯建議……所以盡管還沒有達到學校領導,特別是董校長這樣的語文專家的充分肯定,但是,我們也在講課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集體智慧的力量,集體力量的偉大!
2、充分理解了“課文無非是例子”的含義
講授詩歌要緊緊抓住朗讀這把金鑰匙,這節(jié)課上,我們就充分運用了這一點,于是,學生反復讀,而每一遍讀的要求又在循序漸進的提
高,做到了讀中學、讀中賞、讀中悟、讀中背,讀中拓,于是,各類詩歌體裁的學習方法,學生都會了。那么,這個例子的作用也就充分顯現出來了。
3、誦讀教學是我自身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向自信的我在講此課之前也有過很多猶豫,在同志們的鼓勵下,我堅持下來了,但是,不可否認由于自身駕馭能力有限,所以,本課雖有拓展,但是明顯感到容量較小、密度不大,相對于知識爆炸、信息爆炸、智慧爆炸的今天這個時代來講,我還顯得過分保守,也明顯暴露出我自身功底不夠深厚,學習不夠深入,知識不夠扎實等諸多缺點,于是,我在頭腦中有設計出一系列的讀書方案,當然包括讀屏,爭取能在短時間內有所提高,盡量對各類課型有深入的把握和理解,不負眾望。
謝謝!
《秋思》教學反思10
當我拿起《秋思》這篇課文,心如千斤重。雖然文本僅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如何傳遞給沒有雷同生活經歷的學生,讓學生感受著詩人的感受,想著詩人的所想?除了詩的資料外,我到底要經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么?詩的課堂到底應當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此刻我的腦海中。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當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于古人創(chuàng)造詩詞,無愧于詩詞有別于其它文體,無愧于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在讀彰顯詩性。
我一向認為詩的教學應不一樣于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jié)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三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理解詩的意思。之后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我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終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我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我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它講究形象、色彩、韻律,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煉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后,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耙馊f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境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后,我立刻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么””“見不到什么””,目的是期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比較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期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xiāng)愁生于秋風里”、“鄉(xiāng)思寄寓家書中”、“鄉(xiāng)心乃在寂寞處”。期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梁,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可能只會想到詩人思念家鄉(xiāng),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于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意萬重”我先出示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忙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了解后,我立刻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么?這樣學生經過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一樣類型的想象!耙娗镲L”“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chuàng)造想象,
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主角想象。目的是期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fā)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三.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凄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秋風瑟瑟,鄉(xiāng)思絞碎了詩人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么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著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秋思》教學反思11
《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chuàng)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此刻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它抒發(fā)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后人譽為“秋思之祖”。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學生經過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chuàng)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xù)的狀態(tài)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先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構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tài)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態(tài)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經過鑒賞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升華。
詩歌鑒賞的教學,應當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yǎng)文化的感悟本事,構成素養(yǎng)。在過去的詩歌教學中,由于應試專家和教師們精心炮制詩歌鑒賞的解題技巧,學生并沒有進行真正的鑒賞活動,而是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跳過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我認為詩歌鑒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構成規(guī)律,從術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yǎng),展開合夢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秋思》教學反思12
誦讀(熟讀成誦),是學習詩歌的主要方法。講授詩歌應該緊緊抓住朗讀這個關鍵點。我在教學設計上注重了朗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節(jié)課上,我就充分運用了這一點,學生反復讀,而每一遍讀的`要求又在循序漸進的提高,做到了讀中學、讀中賞、讀中悟、讀中背。語文課應力求達到知識與情感的有機結合。我意識到在講課過程中只在于過多進行內容分析,而忽視了作者的情感抒發(fā),“文以情而發(fā),”我始終還是堅信這樣的一句話,如果我們撇棄了文章的情感,只是把單調的字、詞、句拿到課堂上,想必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我深深意識到在這方面我做得還不算太到位。
《秋思》教學反思13
院《秋思》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同組的還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這組詩詞反應的主題是:思鄉(xiāng)情!肚锼肌冯m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如何在課堂上能與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除了詩的資料外,我到底要透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么?詩的課堂到底就應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此刻我的腦海中。我不禁自問:新課程背景下的古詩應怎樣教,古詩教學應把握什么?應帶給學生什么?
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就應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于古人創(chuàng)造詩詞,無愧于詩詞有別于其它文體,無愧于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和學生一齊在讀中感悟詩情。
我一向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于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只有28個字,我們不能把詩拆得支離破碎,使它失去了整體的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jié)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二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再師生配合讀,讀出這首詩特有的憂傷。之后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老師的引讀、看意境讀、想像讀,最后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鄉(xiāng)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引領學生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煉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后,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耙馊f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情緒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后,我立刻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么”“見不到什么”,“風是無形的,看不見但作者卻感受到什么?目的是期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比較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期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xiāng)愁生于秋風里”、“鄉(xiāng)思寄寓家書中”、“鄉(xiāng)心乃在寂寞處”。期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梁,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詩的重點。當學生感受到張翰能棄官而回,而詩人卻只能透過寫家書來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于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意萬重”我讓學生交流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忙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了解后,我立刻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么?這樣學生透過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類型的想象!耙娗镲L”“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chuàng)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主角想象。目的是期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fā)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三、指導學生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凄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這瑟瑟的秋思,絞碎了詩人思鄉(xiāng)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么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著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互文印證也是我這節(jié)課采用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學生深入領悟了詩人的濃濃的鄉(xiāng)愁后,當捎信人帶走了信時,我及時挑疑:這帶走的僅僅是一封信嗎?它還帶走了什么?學生立刻反應出帶走還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鄉(xiāng)情、作者對家人的祝!壹皶r把學生引入孟郊的《歸信吟》:書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讓學生再一次走進了張籍的心中。之后我還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鄉(xiāng)古詩,進一步感受鄉(xiāng)愁,最后把學生帶進來現代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中,在凄婉的音樂背景下,聽教師范讀,學生自己讀,把鄉(xiāng)愁提升到愛國情愁中。
課前的設想只是我的一個理想課堂,一堂課下來,遺憾頗多。如:時間的掌握,詩中的挖掘都還欠火候,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秋思》教學反思14
很久沒有這樣興師動眾的做課了,真的,我毫不否認公開課多多少少是要有表演的成分的,可是,我還是很慶幸,也很珍惜這次講課的機會,因為,我已經久違了這種感覺,久違了夸張一點講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味道,此時,我特想嘗試一下新課型的講法,所以,我準備嘗試我沒有講過的公開課的課型——詩歌,于是,征得了備課組全體成員的同意,《古代詩歌四首》被初步確定。
可是,四首詩一節(jié)課下來,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說剛剛開始上初一的小孩子,自然不會讀詩的方法,無法融會貫通。于是,我們又商定,壓縮資料,擇其要來講,于是乎大致確定為《次北固山下》和《天凈沙秋思》。當然,幾經斟酌,我們又決定只講一首曲《天凈沙秋思》,力求讓剛剛進入初一的學生能夠在此課上感受到學習古詩的樂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能夠融會貫通,感受到朗讀和體會是讀詩的要著。
于是我們開始研究《天凈沙秋思》其文: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述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xiāng)的愁苦心境。你看:夕陽下,烏鴉歸巢,小橋邊,農人回家;而荒涼古道上,瑟瑟秋風中,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xiāng)!全曲不著一"秋",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不用一"思",卻將游子濃重的鄉(xiāng)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笨墒且転閷W生傳達出這種“風流”談何容易?
于是我們又開始著眼于馬致遠其人。馬致遠(約1251~1321至1324),字千里,號東籬,元代戲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凈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負,但一向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適生活。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chuàng)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從事雜劇創(chuàng)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而小令《天凈沙·秋思》膾炙人口,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絲毫不見雕琢痕跡,很顯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斷腸”之痛能夠隨處看到。
基于這種研究,我們決定無論是出示課題解題、還是回顧歸類思鄉(xiāng)詩;無論是吟讀詩歌,感知情境的初步感知,還是解讀詩歌,進入情境的深入賞析;無論是評讀詩歌,深化情境,還是最終走出詩境,回歸作者本人的文人情懷,我們都能夠看到學生的進取的、踴躍的、全面的、深入的參與,在這節(jié)課上,我能夠感受到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能夠感受到學生聲情并茂的表達,能夠感受到學生抑或濃郁抑或恬淡的`哀愁,能夠感受到他們對馬致遠其人抑或深刻抑或膚淺的理解,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也許,讀詩、詞、曲,也就大抵如此了……
經過此課,我感受頗多,反思也很多:
1、團結出戰(zhàn)動力,團結出凝聚力:
這節(jié)課雖然只是四十五分鐘,看上去是我一個人和36名學生的展演,但,在我的背后有整個的教研組,有宋昀教師的悉心指導,有李英軍教師的耐心指點,有崔玉萍教師的鼎力相助,有王峰軍教師的中肯提議……所以盡管還沒有到達學校領導,異常是董校長這樣的語文專家的充分肯定,可是,我們也在講課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團體智慧的力量,團體力量的偉大!
2、充分理解了“課文無非是例子”的含義
講授詩歌要緊緊抓住朗讀這把金鑰匙,這節(jié)課上,我們就充分運用了這一點,于是,學生反復讀,而每一遍讀的要求又在循序漸進的提
高,做到了讀中學、讀中賞、讀中悟、讀中背,讀中拓,于是,各類詩歌體裁的學習方法,學生都會了。那么,這個例子的作用也就充分顯現出來了。
3、誦讀教學是我自身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向自信的我在講此課之前也有過很多猶豫,在同志們的鼓勵下,我堅持下來了,可是,不可否認由于自身駕馭本事有限,所以,本課雖有拓展,可是明顯感到容量較小、密度不大,相對于知識爆炸、信息爆炸、智慧爆炸的今日這個時代來講,我還顯得過分保守,也明顯暴露出我自身功底不夠深厚,學習不夠深入,知識不夠扎實等諸多缺點,于是,我在頭腦中有設計出一系列的讀書方案,當然包括讀屏,爭取能在短時間內有所提高,盡量對各類課型有深入的把握和理解,不負眾望。
《秋思》教學反思15
《天凈沙秋思》是多么的精練,古人宋玉曾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個字,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前四句沒提到過一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卻沒有一個字不在抒發(fā)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羅列,就把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今天我與學生一起學習了《天凈沙秋思》,課后我經過反思,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這節(jié)課上,我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渲染這種濃烈的悲苦之情。我采用圖文結合的講解方法來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詩人流浪他鄉(xiāng),心中孤寂悲傷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中“小橋流水人家”穿插在這種悲涼的曲調當中,將樂景與哀景融為一體,更反襯出他的思鄉(xiāng)愁緒。但是,我想這曲小令除了讓學生理解詩句,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更應該讓學生學會這首小令的寫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二,講完這節(jié)課,我感到語文課堂一定要緊緊抓住教學重點,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內最大容量地去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課應力求達到知識與情感的有機結合。在此同時,聽過好幾節(jié)語文課,有些教師只在于過多進行內容分析,而忽視了作者的情感抒發(fā),“文以情而發(fā),”我始終還是堅信這樣的一句話,因此在課堂上我僅僅抓住“秋思”的主題,讓學生圍繞詞語、句子進行品讀和賞析,品讀了一幅“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同時對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拓展延伸,像講到“昏鴉”時,我讓學生讀相關詩句“饑啅空籬雀,寒棲滿樹鴉;臎龀仞^內,不似有人家。元稹;桫f何處落,野渡少人行。黃葉聲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昏鴉”意象的理解。
第三,我感到一堂課除了夯實教學重點,緊緊抓住教學情感外,更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學設計。這是個逐漸成熟的教學功夫,教師一定要有教學敏感性,當看到課本的每一篇文章時,要很快地找到切入點。這節(jié)課我就以“秋思”為切入點。另外,在聽課時,我還發(fā)現了九年級的一位老師在講文言文時,從文題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點,而由文題的兩個字來統領全文,使整個教學設計緊湊而有序。
第四,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來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要循此繼進,采用多種方式來使學生產生朦朧的美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聯想的能力,我采用“學生自己用話描繪詩歌”的方式既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又鞏固學生對詩句的'記憶,還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大腦活躍起來,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語言組織能力,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了。
第五,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
我認為要讓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通過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guī)律,要注意意象的特點品質和詩人情感之間的微妙關系。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chuàng)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xù)的狀態(tài)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來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形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tài)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態(tài)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鑒賞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升華。
詩歌鑒賞的教學,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yǎng)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yǎng)。在過去的詩歌教學中,由于應試專家和老師們精心炮制詩歌鑒賞的解題技巧,學生并沒有進行真正的鑒賞活動,而是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跳過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我認為詩歌鑒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guī)律,從術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yǎng),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最后,在這節(jié)課上,我在今后教學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講的語言還是太多,不能夠做到簡煉,在教學有序的銜接時,不能夠做到很好地過渡,過于太強勢,課堂設計的教學問題還不能夠具有開放性,學生不敢舉手大膽發(fā)表言論,還需要在以后的課堂上多引導學生大膽主動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講這首小令的情語時“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時,沒有做到深入下去,給人一種沒有沉下來的感覺,有的只是泛泛地講,沒有點到重要內容上。還有沒有課外拓展知識,還需多拓展課外知識,加強師生互動,讓學生回歸現實生活,用心感悟課文知識。
【《秋思》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秋思》教學反思11-20
秋思教學反思04-08
《秋思》教學反思09-01
秋思教學反思06-22
《秋思》教學反思07-08
秋思教學反思05-22
《秋思》的教學反思03-23
秋思的教學反思03-18
秋思教學反思12-09
《秋思》教學反思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