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吳伯蕭教學設計兩課時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設計并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yōu)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fā)質(zhì)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燈籠》吳伯蕭教學設計兩課時,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燈籠》吳伯蕭教學設計兩課時1
在平時的活動中,孩子們對于折紙的興趣也比較大,能夠認真折紙,但是對于看圖示折紙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動手能力較弱的孩子他們的靈活度不夠,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繼續(xù)學習看圖示折紙,先折“雙三角”再折出燈籠。
2、發(fā)展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3、發(fā)展幼兒空間辨別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張彩色方形紙;顏色有紅、黃、綠等。
2、操作卡片《燈籠》折紙圖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氣成品1份,裝飾好的燈籠一只。
3、彩色長紙條、剪刀、漿糊、棉簽、顏料。
活動流程
導入活動—幼兒學習折疊方法—幼兒操作—評價活動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教師:國慶節(jié)時,小朋友們在大街上看到掛在店門口那圓圓胖胖的是什么?
2、引導幼兒學習燈籠的折疊方法。
(1)出示折紙圖示,明確圖上各符號所代表的意思。
(2)幼兒按操作卡片圖1、圖2、圖3折好:圖1把正方形紙對角折成三角形;圖2、圖3把兩只尖角分正反對準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師出示半成品講解并演示圖4“雙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入中間,另一只手對捏兩道邊后,用手抹平就成圖4下面繼續(xù)圖5、圖6、圖7折成圖8,教師再拿出沒吹氣的燈籠示范吹氣的方法。
3、交代要求,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教師:請大家開始折雙三角,折好再按圖5、圖6、圖7折成圖8.折的時候注意折邊要整齊,每折好一個步驟都要用手把紙抹平,全部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長條紙剪成細絲狀,貼在燈籠底部,上面貼兩根細紙條作為掛的帶子,吹好氣以后再把上面的兩根細紙條連接貼好。
(2)請小朋友用顏料、棉簽,給燈籠輕輕畫上好看的圖案。
(3)幼兒操作,教師輔導。
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完成折紙,并指導幼兒粘貼,注意粘貼的部位并保持整潔。
4、評價作品,結束活動。
把做好的燈籠懸掛在窗臺上,讓全體幼兒來欣賞,找出折得好或裝飾得好的燈籠,讓幼兒說出喜歡哪一個,并說出為什么喜歡。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較高,當教師示范吹出燈籠的時候表現(xiàn)的非常新奇,還給與教師鼓掌,也由此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欲望。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根據(jù)圖示一點一點的進行活動,而能力弱的則需要教師的指導或其他同伴的幫助,才能完成。但是整個活動能進行完,孩子也在此基礎上能有創(chuàng)新,將燈籠變成了話筒。
《燈籠》吳伯蕭教學設計兩課時2
一、充分利用教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之所以把《元宵節(jié)》這一主題安排在第一單元,一是從時間上看,剛剛過完春節(jié)、元宵節(jié)時間相隔不遠,可調(diào)動學生相關的情感體驗,從而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親近感;二是從國情上看,元宵節(jié)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而且相關活動都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有朗朗上口且生動有趣的詩歌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使學生初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元宵節(jié)的習俗,同時體會親情、友情、更加熱愛生活。我在設計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的開始,我先請同學們說說在過春節(jié)時,你感到最快樂的事情,讓大家共同感受一下你的快樂。由于學生們有這樣的親身體驗,積極性很容易就被調(diào)動起來,當有學生談到元宵節(jié)或有關團圓等內(nèi)容時,就請學生們延續(xù)這一話題,請大家講一講關于元宵節(jié)的知識(這是課前,同學們已收集好的資料,這時講給同學聽)。在了解了元宵節(jié)的知識后,請大家回憶今年的元宵節(jié)在公歷的幾月幾日,由此導入新課,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兒歌《元宵節(jié)》。在學習這首兒歌時,學生們會帶著“元宵節(jié)”的這種情感體驗進行學習,應該具有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利用教材訓練學生有節(jié)奏的朗讀課文
《元宵節(jié)》是一首兒歌,全詩4句28言,其中1、2、4句押韻,韻腳全都押在“圓”字上,詩句節(jié)奏明快,語言樸素,瑯瑯上口,孩子們讀起來倍感輕松歡快,是朗讀訓練的好教材。在朗讀時,要讀出節(jié)奏來,我采用拍手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在明快的節(jié)拍中感受節(jié)日的歡樂。
三、充分發(fā)揮課堂評價的激勵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互相評價等,都具有激勵功能。它能讓學生體驗進步和成功的愉悅,認識自我的價值,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課堂評價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他們剛剛跨入校門,對于老師、同學的肯定是非常重視的。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大多注了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評價,而忽視了學生間的評價。其時,學生之間的那種評價才是最真實的,有什么就會說什么,用兒童的語言去評價兒童,這樣學生間更容易交流、合作。學生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可以互相幫助,互敬互愛。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進行同學間的互相評價,可能有些難度,那么在開始評價時,教給學生一些評價的方法。多挖掘同學身上的優(yōu)點,找到自身的差距,對存在的問題,要以建議的形式提出。如: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根據(jù)同學的發(fā)言進行評價,“c同學讀的特別有語氣,我喜歡你,我要向你學習。”“XX同學,我想幫你補充一點!薄癤X同學,剛才你第三個字讀錯了,我來幫幫你!
教學目標:
1、識10個生字,進行滲透性識字。學習書寫8個生字。
2、復習看拼音識字,學習多音字“正”。
3、學習偏旁:方框。
4、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并會背誦。
5、進行熱愛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家人親情和親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愫的滲透教育,讓學生更加熱愛生活。
教學準備:
1、收集有關“元宵節(jié)”的資料。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說說過春節(jié)時,你覺得最快樂的事。
2、出示元宵,這是什么?前些日子我們剛剛過了什么節(jié)?(元宵節(jié))
3、你們對元宵節(jié)有什么了解?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得名,是因為其節(jié)俗活動在每年陰歷的第一個月(元)月十五日夜(宵)舉行。元宵節(jié)還叫“燈節(jié)”。正月十五夜,街上到處火樹銀花。五彩繽紛的花燈上有各種謎語,供人們觀賞和猜測。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團圓、甜蜜之寓意,象征全家團團圓圓,和睦幸福,象征全民族的大團結。)
4、你們還記得今年的元宵節(jié)是公歷的幾月幾日?世界上還有哪些地方的人們過元宵節(jié)?
二、師生共同參與探究
(一)、朗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在不認識的字下面點點兒。
2、老師大聲讀課文,你們坐好指讀姿勢,會讀的同學可以小聲跟著讀。
3、同桌互相幫助,要求:不會的字請同桌幫助。
(二)、學習生字
1、元宵節(jié)雖然過去了,但是老師還是給大家?guī)砹艘恍霸,請大家品嘗。
我?guī)淼脑刹皇悄敲慈菀壮缘降,請你們先把“元宵”背后的字學會了,才能品嘗到元宵的味道。(同學們認識的讀讀就行,把較難的字貼在黑板上。)
2、在課文中讀一讀大家都認識的生字。(出示課件)
3、請同學們用自己方法記憶這些教難的生字。
4、小老師教學生字,說一說記憶這些生字的好方法?
5、認識新偏旁:方框兒
與“團、圓”二字相結合,說明其表示“圍起來”的意思。
(三)、觀察田字格,看一看這些字是怎樣占格的。
1、自己觀察“團、歡”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導書寫。
3、學生獨立書寫生字。
三、游戲
摘燈籠的游戲。
方法:能正確讀出并能組詞的同學可摘到小燈籠。
《燈籠》吳伯蕭教學設計兩課時3
活動目標
1、增進參與環(huán)境布置的興趣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2、運用粘貼的方法制作燈籠,促進雙手的協(xié)調(diào)配合,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1、購買的紅燈籠一個,圓形燈籠(三片紙做的)范樣一個,菱形燈籠(四片紙做的)范樣一個。教室里
預先拉上繩。
2、毛錢做的燈籠穗子,固體膠,剪刀。
3、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紅燈籠,引起幼兒興趣。
提問:這是什么?你們在哪兒見過燈籠?都見過什么養(yǎng)的燈籠?設么時候掛燈籠?
2、出示圓形燈籠范樣,幼兒仔細觀察,探索燈籠制作方法。
提問:它們是有什么紙做的?是用幾片紙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3、教師邊示范邊提出制作要求。
(1)制作燈籠的彩色紙可以是三張,也可以是四張、五張等。
(2)對折后在彩紙的反面粘上膠,紙片的邊角要對齊、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紙時,先把穗子掛線夾在燈籠中間。
4、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完成作業(yè)后熱心幫助別人。
(2)幫助能力弱對幼兒掌握對折、粘連的方法。
5、把幼兒制作的燈籠掛起來,共同欣賞。
討論:說說哪個燈籠做的好,好在那里。
6、出示菱形燈籠范樣,引導幼兒探索制作方法,鼓勵幼兒回家嘗試制作。
《燈籠》吳伯蕭教學設計兩課時4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剪、貼、穿的方法來制作紅燈籠,體驗做做、玩玩的快樂。
2.注意安全,知道用完后要將剪刀、筆等放回原處。
活動準備:
1.教師自制的小燈籠、自制燈籠的步驟圖。
2.紅色蠟光紙、剪刀、筆、彩線、膠水、抹布等。
活動過程:
1.欣賞教師自制的小花燈。
★指導語:元宵節(jié)到了,我們看到了許多美麗的花燈。今天,老師自己也做了一盞花燈,它是什么樣子的?是用什么來做的呢?
2.觀察操作材料和步驟圖,了解制作燈籠的方法。
(1)觀察材料,了解其用途。
(2)觀察步驟圖,了解制作燈籠的方法。
(3)討論活動規(guī)則。
3.嘗試用剪、貼、穿的方法來制作紅燈籠。
4.手提燈籠,相互欣賞。
延伸活動:
開展《聽鼓點玩燈》的游戲,體驗做做、玩玩的快樂。
《燈籠》吳伯蕭教學設計兩課時5
活動目標
1、增進參與環(huán)境布置的興趣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2、運用粘貼的方法制作燈籠,促進雙手的協(xié)調(diào)配合,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1、購買的紅燈籠一個,圓形燈籠(三片紙做的)范樣一個,菱形燈籠(四片紙做的)范樣一個。教室里
預先拉上繩。
2、毛錢做的燈籠穗子,固體膠,剪刀。
3、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紅燈籠,引起幼兒興趣。
提問:這是什么?你們在哪兒見過燈籠?都見過什么養(yǎng)的燈籠?設么時候掛燈籠?
2、出示圓形燈籠范樣,幼兒仔細觀察,探索燈籠制作方法。
提問:它們是有什么紙做的?是用幾片紙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3、教師邊示范邊提出制作要求。
(1)制作燈籠的彩色紙可以是三張,也可以是四張、五張等。
(2)對折后在彩紙的反面粘上膠,紙片的邊角要對齊、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紙時,先把穗子掛線夾在燈籠中間。
4、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完成作業(yè)后熱心幫助別人。
(2)幫助能力弱對幼兒掌握對折、粘連的方法。
5、把幼兒制作的燈籠掛起來,共同欣賞。
討論:說說哪個燈籠做的好,好在那里。
6、出示菱形燈籠范樣,引導幼兒探索制作方法,鼓勵幼兒回家嘗試制作。
《燈籠》吳伯蕭教學設計兩課時6
在平時的活動中,孩子們對于折紙的興趣也比較大,能夠認真折紙,但是對于看圖示折紙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動手能力較弱的孩子他們的靈活度不夠,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繼續(xù)學習看圖示折紙,先折“雙三角”再折出燈籠。
2、發(fā)展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3、發(fā)展幼兒空間辨別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張彩色方形紙;顏色有紅、黃、綠等。
2、操作卡片《燈籠》折紙圖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氣成品1份,裝飾好的燈籠一只。
3、彩色長紙條、剪刀、漿糊、棉簽、顏料。
活動流程
導入活動—幼兒學習折疊方法—幼兒操作—評價活動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教師:國慶節(jié)時,小朋友們在大街上看到掛在店門口那圓圓胖胖的是什么?
2、引導幼兒學習燈籠的折疊方法。
(1)出示折紙圖示,明確圖上各符號所代表的意思。
(2)幼兒按操作卡片圖1、圖2、圖3折好:圖1把正方形紙對角折成三角形;圖2、圖3把兩只尖角分正反對準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師出示半成品講解并演示圖4“雙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入中間,另一只手對捏兩道邊后,用手抹平就成圖4下面繼續(xù)圖5、圖6、圖7折成圖8,教師再拿出沒吹氣的燈籠示范吹氣的方法。
3、交代要求,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教師:請大家開始折雙三角,折好再按圖5、圖6、圖7折成圖8.折的時候注意折邊要整齊,每折好一個步驟都要用手把紙抹平,全部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長條紙剪成細絲狀,貼在燈籠底部,上面貼兩根細紙條作為掛的帶子,吹好氣以后再把上面的兩根細紙條連接貼好。
(2)請小朋友用顏料、棉簽,給燈籠輕輕畫上好看的圖案。
(3)幼兒操作,教師輔導。
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完成折紙,并指導幼兒粘貼,注意粘貼的部位并保持整潔。
4、評價作品,結束活動。
把做好的燈籠懸掛在窗臺上,讓全體幼兒來欣賞,找出折得好或裝飾得好的燈籠,讓幼兒說出喜歡哪一個,并說出為什么喜歡。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較高,當教師示范吹出燈籠的時候表現(xiàn)的非常新奇,還給與教師鼓掌,也由此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欲望。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根據(jù)圖示一點一點的進行活動,而能力弱的則需要教師的指導或其他同伴的幫助,才能完成。但是整個活動能進行完,孩子也在此基礎上能有創(chuàng)新,將燈籠變成了話筒。
【《燈籠》吳伯蕭教學設計兩課時】相關文章:
《做燈籠》教學設計12-30
《驚弓之鳥》優(yōu)質(zhì)教學設計(兩課時)12-2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兩課時教學設計07-28
《李商隱詩兩首》2課時教學設計范文08-04
觀潮優(yōu)秀教學設計的課時09-27
《觀潮》教學設計(2課時)11-18
《人有兩個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2-16
《〈詩經(jīng)〉兩首》教學設計12-17
李清照兩首教學設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