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之死感懷美文
90年代的詩壇是一個令人扼腕的年代,90年代的詩歌似乎以年輕詩人的早夭來宣告一個寒冷季節(jié)的到來。
1991年9月24日,留下一紙遺書和二百多首詩稿后,在一個安靜的晚上,戈麥自沉于當(dāng)年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溺死的北京西郊萬泉河中,時年24歲。戈麥短暫的一生中時時都冥想死亡,也在抒寫死亡,死亡如同影子一樣死死地跟著他。
十年過去了,我們并沒有忘記這位過早離開我們的天才詩人。西渡曾說:“或許他是半神,他是天使!苯裉煳覀冎販厮脑姼,但愿也能獲得“永生的自由”。
詩人戈麥最喜歡的一句詩是:“讓不可能的成為可能。”他說:“詩歌應(yīng)當(dāng)是語言的利斧,它能剖開心靈的冰河,在詞與詞的交匯、融合、分解、對抗的創(chuàng)造中,一定會顯現(xiàn)犀利奪目的語言之光照亮人的生存。詩歌直接從屬于幻想,它能拓展心靈與生存的空間,能夠讓不可能的成為可能。”
同為北大英年早逝的詩人,海子或多或少對戈麥產(chǎn)生過影響,尤其是海子的臥軌給了更年輕的戈麥很大的打擊,F(xiàn)實的處處打擊和對這個時代的絕望,讓戈麥的詩歌逐漸游離于生活,形成一種獨特的詩風(fēng)而不被當(dāng)時的時代所接受。戈麥的詩沒有海子那般明朗的意象,更多的是一種隱秘的抒情,比海子更傾向于死亡的抒寫,可以說他的詩是一種“黑色的美麗”。
戈麥考進北大中文系是鬼使神差的,高中時選學(xué)理工,高考時報的是經(jīng)濟學(xué),后來卻進了北大中文系,但所有這些似乎注定了他的文學(xué)道路選擇,注定了他會以全部生命來實踐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
“我從沒有想過,詩應(yīng)當(dāng)和我發(fā)生聯(lián)系——直到1987年,應(yīng)當(dāng)說是生活自身的水強大地把我推向了創(chuàng)作,當(dāng)我已經(jīng)具備權(quán)衡一些彼此并列的道路的能力的時候,我認(rèn)識到:不去寫詩可能是一種損失。”
“朋友們漸漸離我遠(yuǎn)去/我逃避抒情/終將被時代拋棄”(《詩歌》)。就是這種逃避抒情的思想,排斥了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偶然性,突發(fā)性因素,使得他與時代拉開了距離,慢慢培植了他的“厭世”觀,在他完成自我的分裂和選擇的過程中,其實已經(jīng)孕育著詩人人生悲劇的必然性的種子。“無論如何,我對詩的感激要高與對生活的留戀”,這句話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了詩人的決絕,詩歌成了他的精神故鄉(xiāng)。
麥田是海子的精神家園,而戈麥的精神家園是在紅果園,“我手捧一把痛楚,一把山揸/把一切獻給廣闊的家園/獻給燃燒中灼熱的胸懷”(《紅果園》),與現(xiàn)實的決裂,造成戈麥面對的是想象的失落,語言的失落,精神的失落。在紅果園,精神的家園,詩人的心依然無法明亮,“家鄉(xiāng)的紅果園/心靈的創(chuàng)傷連成一片”(《紅果園》)。
戈麥?zhǔn)且粋把體驗詩歌當(dāng)成體驗生命的人,有人在評論戈麥的詩時,提到了戈麥作為一個詩人的謙卑,一種對語言的謙卑,將自己降低到語言之下,讓語言自己來呈現(xiàn)。然而在歸結(jié)其中的原因時,我卻覺得并不單純的是由于戈麥本身的謙卑的個性,很大一部分在于詩人特性,一種群體性,而戈麥則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他的`“逃避抒情”,“痛恨重復(fù)”,“必須誠實”等思想,尤其是他的“厭世”,他對這個時代,對生活的絕望,更明確地說是對人的絕望,這必然使他將人放得很低,自覺地將自己放在語言之下,降低自我,泯滅自我。
“當(dāng)我說到風(fēng)/我的心頭涌起一層淡淡的云/我的話語像一片葦葉/風(fēng)從葦葉下面一掀而過”(《風(fēng)》)。對于語言的謹(jǐn)慎,甚至達到了敏感的程度,然而正是這種并非常態(tài)的敏感,營造出一種如“纖細(xì)的手指敲擊著/淺藍(lán)色脆弱的玻璃”般的意境,“那些刮到樹木的并不是風(fēng)/而是像一樣杳無蹤跡的語言”,在語言過分強大的力量面前,我們讀到的是一種游離于生活的思想,一個在精神家園里流浪的受傷的靈魂。
《誓言》是戈麥的一首極優(yōu)秀的詩作,也是解讀戈麥精神軌跡的一個重要的入口,整首詩昭示著一種重要的分裂,“好了,我現(xiàn)在接受全部的失敗/全部的空酒瓶子和漏著小眼兒的雞蛋/好了,我已經(jīng)可以完成一次重要的分裂/僅僅一次,就可以干得異常完美”,這種對于“異常完美”的渴求與向往,使年輕的戈麥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分裂,并以此抵押了自己的未來。
對于詩歌道路的選擇,一次重要的分裂的完結(jié),卻是另一種人生悲劇的開始,如今的我們已很難相象那個時代里的詩人,對于詩歌這種語言的純粹的追求,然而這種過于純粹的追求,與現(xiàn)實之間的強烈反差,往往會造就一個詩人的悲劇。
從《誓言》這首詩的語言開始挖掘,我們便能很容易發(fā)現(xiàn)戈麥在用一種幾近崩潰的詞句對這個世界進行消解,將它們轉(zhuǎn)入一個隱喻的空間。另一位北大詩人指出:“戈麥?zhǔn)冀K運用一種可能性意味濃郁的漢語來寫作。”這體現(xiàn)了詩人想象的力度和高度,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詩人一次次地將自己降低,讓詞語淹沒自己,在隱秘的修飾中,讓語言作為一個主體自我呈現(xiàn)。
伴隨著決絕與分裂,選擇與悲劇的開始,戈麥作為一個九十年代的詩人,一個異常脆弱的群體中的一部分,始終無法擺脫一種帶血的召喚,“你是誰?為什么在眾人之中選擇了我/這個不能體味廣大生活的人/為什么隱藏在大水之上的云端/窺視我,讓我接近生命的極限”(《陌生的主》)。這種被召喚的命運讓詩人陷入了痛苦的矛盾,“而他最終聽從了命運的召喚/我將成為眾尸中最年輕的一個/但不會是眾尸之王”。
海子在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那樣明亮的詩歌后,依然步上了殉詩之路,而戈麥在接近生命的極限的過程中,在命運帶血的召喚下,走上了他在自己的詩作《金鏤玉衣》中所想象的:“而我將故去/將退踞到世間最黑暗的年代/故步自封,舉目無望/我將沉入那最深的海底”。
海子和戈麥的相繼離去,給90年代的詩壇帶來了一股壓抑的空氣,詩人之死難道真的是一種命運的召喚?我們后來的人也只能站在詩人的墳?zāi)姑媲,用詩人的血宣誓?/p>
如果你們活著,只是為了證明詩篇
往往比謊言更加美麗
就讓你們都死去吧
讓我穿起你們的黑影,開始重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