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范文9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不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yǎng)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能區(qū)別鐵和鐵銹的區(qū)別,能分析鐵生銹的原因。
【教學難點】通過對比實驗探究出鐵生銹的原因。
【教學準備】提供給學生一塊生銹的鐵釘,一塊不生銹的鐵釘、電路檢測器等其他生銹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新買的自行車和用了一段時間后,它們有什么明顯的不同?在生活中你還看到哪些鐵制品生銹的情況?學生匯報。
師:看樣子生活中鐵生銹的現象還是很多,那鐵生銹是一種什么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二、觀察鐵銹
1.(拿出一塊生銹的鐵釘和一塊不生銹的鐵釘),這兩個都是鐵釘,你發(fā)現了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顏色 光澤 硬度 體積
2.師:鐵生銹變成了鐵銹,這是一種化學變化嗎?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呢?學生匯報觀察的方法。
(1)利用放大鏡觀察它們的空隙;(2)用手摸摸;(3)用錘子擊打;
。4)用電路檢測器進行導電性能檢測等。
3.我們怎樣做這些對比實驗?分組研究活動。
4.匯報:通過觀察比較得出鐵和鐵銹的不同點,得出鐵生銹產生了新的物質是屬于化學變化。
三、探索鐵生銹的原因
1.在日常生活中,鐵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生銹?
2.生匯報:鐵器可能放在潮濕處易生銹,在干燥處則不易;涂油漆或電鍍過的鐵器不容易生銹,而在空氣中的“裸”鐵器則易生銹。
3.由此可見鐵生銹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每一小組來設計驗證自己的假設吧?
4.小組設計實驗。
5.討論后學生總結:
。1)鐵器生銹是因為和空氣接觸,我們想是鐵和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了變化;
(2)鐵器生銹是因為水的存在,我們猜測是鐵和水發(fā)生化學反應;
(3)鐵器生銹是因為水和空氣對鐵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6.那如何證明這些可能性是否成立?
7.學生推論:如果第一個假設正確,則在干燥條件下,鐵在空氣中就能生銹;如果第二個假設正確,則鐵在水中并和空氣隔絕就能生銹;如果第三個說法正確,則必須在既有空氣又有水分的條件下鐵才能生銹。
8.學生經過討論后,順利地分組設計了如下實驗:
。1)將潔凈的鐵釘放于干燥的試管中,用塞子塞緊;
。2)取煮沸除去空氣的水裝滿試管,放入潔凈的鐵釘,用塞子塞緊,不留一點氣泡;
(3)將潔凈的長鐵釘放入試管中,倒立于盛水的燒杯里,試管里只有少量的水和空氣,在試管外壁上標記水面的位置,并放置一段時間。
四、課外延伸
課后繼續(xù)觀察,做好記錄。
科學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問題引申通過什么現象,可以判斷兩種物質混合后有新的物質產生?
第二課時
教 學 過 程教學反思
討論為什么燃燒很旺的炭火越扇越旺,而燃燒的蠟燭一扇就滅?
結論:炭火由于燃燒猛烈,當扇子扇它時,把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扇走,帶給它更多新鮮的氧氣,因而越扇越旺;而蠟燭由于火力較弱,扇子扇它的時候,雖然能給它帶來更多的氧氣,但同時也把它的熱量帶走,使蠟燭的溫度降低,低于燃燒所需的溫度,所以蠟燭會熄滅。
拓展讓木炭燃燒得更旺:
1.討論:判斷人們是通過控制燃燒的哪些條件進行滅火的?
2.復習:物質的燃燒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3. 我們在滅火時往往只需破壞燃燒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就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
4.提問:是不是所有物質燃燒都可以采用同種方法滅火呢?
5. 結論:B-P24
。1)油桶著火,應迅速移走其他油桶,以防引起爆炸,利用的是搬開或隔離可燃物的辦法(草原或森林著火時,往往都要開辟一個隔火帶)。
。2)電路引起著火,應先切斷電源,然后蓋上沙子隔絕氧氣(如果直接用水澆,就容易引起短路、觸電)。
。3)用滅火器滅火,滅火器產生的泡沬或二氧化碳能隔絕氧氣,大部分的火災都可以用它來滅火。
。4)消防隊員用水來降低燃燒物的溫度,以實現滅火。
網上學1.常用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干粉滅火器、泡沫滅火器。
2.認識一些燃燒爆炸有關的標志。
3.小學生如何防止火災?SB-P25
科學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蝸牛,經歷自己感興趣的實踐過程。
2、了解一些有關蝸牛身體及吃食物等方面的知識。
二、教學準備
觀察用的蝸牛、盛放蝸牛的容器、記錄筆紙、供蝸牛食用簡單的食物、放大鏡
三、教學活動過程
1、引入
同學們見到過蝸牛嗎?說說蝸牛是怎樣的一種小動物。
1、 觀察蝸牛身體
a) 分發(fā)蝸牛給學生
b) 提出按一定順序來觀察蝸牛的身體
c) 小組觀察、討論交流
d) 嘗試描述蝸牛各部分的特點
2、 蝸牛殼的觀察
師述:關于蝸牛殼,你能觀察到那些信息呢?引導討論蝸牛的好處,蝸牛殼上螺線的秘密,蝸牛殼與蝸牛身體的重要關系。
3、 蝸牛吃食物的觀察
a) 提問:蝸牛如何進食,你看到過嗎?清學生簡單描述一下。
b) 驗證觀察:蝸牛吃食物。師準備幾樣食物:要想知道蝸牛會選擇哪幾樣食物,將蝸牛放入食物盒里觀察,同時觀察它是如何進食的。
c) 交流:蝸牛靠什么來吃食物?它最喜歡吃哪些食物?
d) 延伸:很遠的地方的食物蝸牛發(fā)現嗎?
4、 交流小結說出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說出蝸牛是怎樣吃食物的。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了解蝸牛的運動方式。
2. 經歷觀察蝸牛運動的現實過程。
3. 激發(fā)探索蝸牛運動秘密的興趣。
二、教學準備
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蝸牛、放大鏡、小木棒、棉線記錄用紙和筆等。畫有同心圓的紙、玻璃片。
三、教學活動過程
1、 引入:蝸牛爬行是怎樣的?它靠什么來爬行的?
2、 蝸牛用身體的那一部分爬行?
1) 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用身體的那一部分爬行
2) 引導說出蝸牛用身體的腹部爬行。小結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腳------腹
3、 觀察蝸牛的爬行,你發(fā)現什么?
1) 引導模仿蝸牛的爬行動作
2) 引導學生讓蝸牛在小木棒、棉線上爬行
3) 引導觀察蝸牛爬行過程中留下的痕跡。推測一下這些粘液所起的作用。
4、 想辦法做
1) 誰能使蝸牛朝著一個方向爬行?
引導用蘋果、桔子等實物引誘蝸牛朝一個方向爬行
2) 誰能讓幾只蝸牛進行一次蝸牛比賽呢?
引導用棉線作路蘋果作餌撥動蝸牛爬行比賽;蛘弋嬕粋同心圓來進行蝸牛爬行比賽。
5、 交流、小結
蝸牛使怎樣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讓它們進行爬行比賽嗎?
后記:通過學習知道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會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和簡單的器材來觀察水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
2、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認識水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性。
3、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液體,并能判斷什么樣的物質是液體。
4、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發(fā)現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水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認識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水是會流動的,沒有固定形狀的,進一步認識水是怎樣的液體。
教具:
1號抽屜:每組各一杯可樂、醋、糖水、牛奶、醬油、雪碧、酒、油
2號抽屜:培養(yǎng)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礦泉水
這里面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2、引入課題 板書:水
二、用感官觀察水
1、現在,請同學們一起來觀察這杯水,它是什么樣的。比一比,哪一組發(fā)現的秘密最多?
2、學生實驗,師巡視。
3、匯報觀察結果。師板書:沒有味道,沒有氣味,沒有顏色……
三、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
1、剛才同學們運用鼻、舌、眼睛、耳朵、手發(fā)現了水是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沒有顏色的。請大家拿出1號抽屜中的1號杯,與水比較一下。水是怎樣的。
2、學生進行比較,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
4、你們說水是沒有味道、沒有顏色、透明的、沒有氣味的東西(出示:玻璃)它也具有上述特點,你是怎么解釋呢?拿出1號抽屜的玻璃,比較一下。
5、學生討論、交流。
6、學生做水流動實驗。
7、水與玻璃還有什么不同之處?
學生說(硬或軟,形狀上有區(qū)別)
師:玻璃是什么形狀?(學生說長方形)
師:那么水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
8、學生實驗、討論、匯報。
9、小結。板書:沒有固定形狀。
10、總給什么叫液體。
四、區(qū)分各種各樣的液體
1、你是如何判斷它們是液體的?大家試試看
2、學生實驗
3、出示:醋、糖水、牛奶、醬油、雪碧、酒、油有什么方法區(qū)分杯子中的液體?
4、學生上臺,并說理由。
5、是不是所有的液體都可以直接地聞或者嘗。
6、學生說,師小結。
五、總結。
板書:
水
看 沒有氣味 沒有顏色 沒有味道 透明
聞 水平面 氣泡 放大 變彎 溶解 沉浮 重量
嘗 會流動 沒有固定形狀——液體
摸
聽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fā)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鐵架臺、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并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么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并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要研究的問題 定滑輪是否能省力
預測 是( )否(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可附圖)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下研究的數據。
左邊鉤碼個數 右邊鉤碼個數 定滑輪的狀態(tài) 我們的發(fā)現
5、全班內進行交流匯報。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輪圖,并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 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 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并思考:“動滑輪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 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并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并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并比較表內數據,發(fā)現了什么?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教學反思:
本課將研究“滑輪”這一新的簡單機械,通過教學,認識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動滑輪,研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時是否改變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兩個特征。
在教學一開始讓學生利用一個滑輪,繩子,支架把鉤碼充當的重物提升到高處?从袔追N不同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從兩種不同的組裝方式找出它們的區(qū)別,從而引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以及定滑輪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不改變力的方向。
其次讓學生再次通過滑輪來提升物體,感覺用哪個滑輪提升重物,拉的時候,誰比較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定滑輪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動滑輪輕松。那大家的感覺是否正確呢?我們需要用實驗來驗證。自然而然的引出驗證滑輪是否省力。
在研究“滑輪是否省力”的實驗中,原先教材中,對于定滑輪實驗的設計,教材是安排繩子每端各掛同樣多的鉤碼。一邊掛著鉤碼當重物,一邊掛上鉤碼當所用的力。而動滑輪實驗的設計則是運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從思維的銜接上來說,在定滑輪實驗安排用測力計測力,發(fā)現不省力。然后再測動滑輪發(fā)現讀數小了,得出動滑輪是可以省力的。思維很順暢,更利于理解和區(qū)別兩種滑輪的作用。但由于學校的測力計有誤差,學生用的'測力計測出定滑輪實驗中的拉力都偏小,容易讓學生形成一個錯覺,定滑輪也是省力的,于是定滑輪的實驗驗證便由老師來演示,學生記錄。雖然沒讓學生分組做定滑輪的實驗,只是讓學生分組做動滑輪的驗證實驗。由于改變教材中定滑輪實驗的設計,利用彈簧秤測出定滑輪實驗中拉力的大小,也培養(yǎng)學生的數據意識,讓他們學會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現象。
教學最后一個思考“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如果我們既想省力又想改變力的方向該怎么辦呢?”即是對本課教學的總結,也是為下節(jié)課做的鋪墊,另外也增加了學生課后自主觀察的問題“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輪和動滑輪?”使學生對定滑輪和動滑輪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增加學生觀察周圍生活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小實驗,使幼兒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fā)”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象。
2、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3、激發(fā)幼兒觀察、發(fā)現、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木偶臺、木偶小兔、兔媽媽。
2、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機、故事《小水滴旅行記》、有關幻燈片、磁帶。
活動過程
一、 教師木偶表演,提出嘗試問題教師以兔媽媽帶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問媽媽:“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故事情景導放課題,提出問題:“小朋友,你知道天上為什么會下雨嗎?”
二、 小朋友做小實驗(幼兒第一次嘗試,分組活動)1、幼兒點燃酒精燈,把水加熱。
2、教師提出嘗試問題:仔細觀察一下,你發(fā)現了什么?
3、小結:水熱了就會有水蒸氣,許多水蒸氣向上跑的現象叫做“蒸發(fā)”。
4、討論:你平時看到過“蒸發(fā)”現象嗎?
(發(fā)散性思維)
三、 觀察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象“幼兒第二次嘗試,集中活動)1、請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還是熱的?
2、倒熱水在杯里,問:杯子里冒出來的是什么?(水蒸氣)3、把玻璃片蓋在茶杯上,會出現什么?
為什么玻璃片上會有小水珠?得出實驗結果:水蒸氣遇冷就會變成小水珠。
四、 放幻燈(通過直觀教學,重點理解“為什么會下雨”的科學現象)1、太陽是一個大火球,又像一個廳怪的爐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陽一曬,都變成了水蒸氣,這么多的水蒸氣都到哪里去了呢?
2、請小朋友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記》(結合幻燈)3、請小朋友把“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小秘密告訴兔媽媽和小兔。
五、 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1、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好處。
2、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危害。
3、總結幼兒講的雨的好處的危害,教育幼兒從小學知識、學本領,長大當下名科學家,要讓雨為人類做更多的好事。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當前突出的環(huán)境問題有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著力于相應的環(huán)境保護行動。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加深對有關環(huán)境問題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加深對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課前準備:
配合教學用的錄像、照片及其他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類還面臨著其他一些環(huán)境問題。目前,我們面臨著哪些環(huán)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
二、關于大氣污染:
1、說一說當地的空氣質量狀況,簡要說說原因。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大氣污染狀況和原因的內容,請學生談一談感想。
3、討論,哪些做法污染大氣?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師介紹一些空氣質量好的旅游、名勝地,簡要說明那里為什么空氣質量好。介紹幾個著名的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說一說,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關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嚴重地區(qū)的圖片,討論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白色污染的內容,談一談感想。
3、討論,我們平時的行為在加劇白色污染嗎?我們以后應該怎么做?
4、人們想出了什么應對措施?比較、認識可降解塑料。教師介紹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關于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1、欣賞教科書插圖中的珍稀動植物。你認識他們嗎?請學生介紹他熟悉的珍稀動植物教師給予補充說明。
2、他們?yōu)槭裁聪∩?閱讀教科書,了解人類活動對這些動植物生存的影響。
3、人類現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師介紹我國幾個自然保護區(qū)的情況。
4、討論,人類的活動對環(huán)境起著怎樣的影響?理解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板書設計:
5、環(huán)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環(huán)境問題: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
樂觀、積極地對待 。
現 狀 原 因 對 策
大氣污染
白色污染
物種滅絕
速度加快
科學教案 篇8
小班科學活動:
好吃的花生
活動目標:
1、探索剝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發(fā)現。
3、體驗親自動手操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花生若干盤、人手一只小碗內置花生一顆。
2、各種積木、剪刀。
3、花生統(tǒng)計表、每人身上貼好一個標記、小旗標記。
4、花生做的作品一幅。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師:今天呀,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禮物,你們高興嗎?禮物就放在椅子下,請你們把禮物拿出來,這個禮物是什么呀?
二、觀察花生外殼。(運用投影儀)
師:那小朋友來看看花生長什么樣呀?(引導幼兒觀察花生的外殼特征)
出示“花生統(tǒng)計表”。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想在相應數量的圓點表格下貼上自己的標記。
教師輕輕地打開花生。幼兒集體點數。并在相應的點子下做標記。
三、探索剝花生的方法。
師:你想不想也看看你手里的花生媽媽里面有幾個花生寶寶呢?那我們就一起自己動手吧!
四、認識花生米。
師:我們來看看花生寶寶長什么樣?(穿著一件紅衣服)我們幫它脫掉紅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樣子的?(白白的肉)你們知道嗎?花生寶寶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花生米。
五、再次鞏固剝花生的方法。
師:你是怎么剝花生的?(引導小朋友自己說出方法,并做示范。)請你來剝給大家看看。
四、結束活動
出示花生作品,寶寶們,花生好吃嗎?你們知道嗎?花生還會變魔術呢?看,花生變成了什么呀?(小橋),你們想不想也來變一變,那我們一起去變一變吧!
科學教案 篇9
一、導入
1、談話: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從古代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人類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攝了許多照片(多媒體課件展示)。到1972年12月,人類先后6次登上月球進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們人類的鄰居,美麗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關月球的知識?
2、這節(jié)課,請你做一個月球探險家,去探索月球的無窮奧秘?
學生質疑。
從生活經驗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為后面的探究奠定基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提出感興趣的話題
二、探究活動
1、引導討論,提示學法。
你想通過哪些方法來探索有關月球的知識?
2、分組自學,指導探究。
下面請同學們將搜集的資料分小組交流一下。
3、組織討論,課內交流。
教師利用課件展示。
重點知識:
。1)月球是個球體,是地球的衛(wèi)星,距離地球約384000千米。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個月球才有一個地球大。
。3)月球不會發(fā)光,我們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
(4)月面高低不平,表面像鋪上了一層細細的粉末。
。5)月球上沒有大氣,沒有風、雨,是一個寂靜、干旱、黑暗的世界。
(6)晝夜溫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
。7)月球引力小,只相當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輕飄飄的。
(8)沒有植物、動物,沒有生命。
4、在進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5、我們雖然已經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識,但人類并沒有停止對月球的探測,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類對月球將會有新的發(fā)現,科學家已經設想在月球上建立人類生活基地(出示圖片),如果讓你設計,你看需要哪些設施(要適應月球上的自然環(huán)境)。
6、如果那一天實現了,請你想一想,未來的月球將會是什么樣的?
生:……
小組交流。
生:……
生:……
讓學生經歷表達、傾聽、交流的科學學習過程。
培養(yǎng)學生根據有關資料、聯系事實,通過推理,初步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索方法。
熟記
1、同學們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此時,你能用一兩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感受嗎?
2、科學的探索是無窮無盡的,一個個未能解開的難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我們要好好學習,認真探索,一步一步開啟科學知識的大門。
3、課后上網進一步了解有關月球的知識,把所掌握的知識用網頁、幻燈片等形式反映出來,下節(jié)課舉行一個月球探秘展示評比活動
知識梳理
讓學生體會科學與現實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科學常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關于科學教案07-27
關于科學教案07-24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有關科學教案06-12
《氣球》科學教案08-27
科學教案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