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古代禮儀知識

        時間:2023-05-11 13:00:26 禮儀常識 我要投稿

        古代禮儀知識(9篇)

        古代禮儀知識1

          一、尊老敬賢

        古代禮儀知識(9篇)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故此在家庭里面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于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孟子說:“養(yǎng)老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注:《孟子·告子下》)!皯c”就是賞賜。古代這種傳統(tǒng)禮儀,對于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系,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著重要作用。

          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并不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guī)矩和養(yǎng)老的禮制!抖Y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注:《禮記·祭義》)。就是說,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yōu)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對于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確的要求。如《養(yǎng)蒙便讀》說:“侍于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注:《養(yǎng)蒙便讀·言語》)。《弟子規(guī)》又說:“低不聞,卻非宜”?傊现辆踬F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yǎng)的重要標志。任何形態(tài)的社會,都需要尊敬老人。不僅因為老人閱歷深,見聞廣,經驗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理應受到尊敬;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體貼、照顧和幫助。作為一個有禮貌的現代青年,對長者和老人,應該做到: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在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應盡量考慮到為老人創(chuàng)造方便條件。

          關于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幫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從此,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發(fā)揮,為劉備的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平時不敬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不是賢才不為國家著想,而是國家緩賢忘士,如此“而能經其國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親士》)。今天我們提倡發(fā)揚古代“敬賢之禮”,須賦予現代新人才觀的內容,就是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當今社會,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種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大至國家民族,小到公司企業(yè),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yōu)勢地位,都必須擁有強大的人才隊伍。只有從思想觀念到具體行動上尊重、愛護人才,使全社會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huán)境,形成足夠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二、儀尚適宜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jié)日和發(fā)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jié)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jié)、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jié)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在古代,婚、喪和節(jié)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guī)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guī)格、程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guī)定。今天,我們要保持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禮儀文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貴在適宜。即如二程所主張:“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注:《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可見,儀式的規(guī)模在于得當,適當的文飾是必要的,但文飾過當就會造成奢侈浪費,偏離禮規(guī)的要求;而過于吝嗇,妨礙到儀式的實行也是不得體的。古人這種見解非常精辟,對我們今天舉行各種儀式具有指導作用。

          在當今的社會活動中,舉行各種儀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jié)慶活動,都有不同的儀式。我們要把握好各種儀式的規(guī)模,就必須掌握好適度的原則,要使必要的儀矩同現代文明相結合,相關的活動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華而不實。我們尤其要反對那種借婚喪慶典之機,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反對那種認為儀式越隆重越好,越豪華越合乎禮規(guī)的做法。如:當今不少新婚夫妻為使婚禮夠排場,擺闊氣,互相攀比,搞到債臺高筑,造成巨大浪費。甚至有些領導干部不顧影響,為子女以權謀私,收受大宗賀禮,助長奢靡之風。這既不符合我們優(yōu)良傳統(tǒng),又不符合我們的國情、民情。

          三、禮貌待人

          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guī)范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梁。它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序,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guī),禮貌待人。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之淡,無論過去和在,都給人以啟迪,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1)與人為善:

          與人相處,為善當先。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jié)!抖Y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注:《禮記·曲禮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熱情,而內心虛偽,或是僅僅內心尊敬,而毫無表情,都是不夠的。應該表里一致,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如果只對上層人士獻其禮敬,以財勢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實是小人所為!墩撜Z·子罕》載:孔子看見穿喪服、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相見時,即使這些人年輕,孔子必定站起來。行過別人面前時,一定快步走過,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體諒別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強人所難。不苛求別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強求別人接受不喜歡的東西。古人說:“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論語·顏淵》)”,就是這個意思。在與人交往中,幽默與善意的玩笑往往給人帶來輕松愉快,但決不可戲弄取樂。如果拿別人姓名為笑料,或給人起不雅的綽號,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時顏之推就曾對此種不敬氣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戲;蛳嘀该麨殡酄僬撸凶R旁觀,猶欲掩耳,況當之者乎”。

          (2)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是禮貌待人的一條重要準則。就是說,接受別人的'好意,必須報以同樣的禮敬。這樣,人際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種良性循環(huán)中持續(xù)下去。因此,《禮記》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注:《禮記·曲禮上》)。對于受恩者來說,應該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在古人眼中,沒有比忘恩負義更傷仁德。孔子說:“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注:《禮記·表記》)?梢,“以德報德”,有恩必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養(yǎng)。當然,往來之禮,也該適度。送禮的本意,在于表達敬意答射之意,所謂禮輕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莊子·山木》篇說所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四、容儀有整

          一個人的儀表、儀態(tài),是其修養(yǎng)、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zhí)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于進德修業(yè)。古代思想家曾經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表儀態(tài)相比較,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了。古人對儀表的要求,不免過于繁瑣。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

         。1)衣著容貌:

          《弟子規(guī)》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些規(guī)范,對現代人來說,仍是必要的。帽正紐結,鞋襪緊切,是儀表類觀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鞋襪不正,往往會使人產生反感甚至惡心,有誰會親近這樣的人呢。當然,衣著打扮,必須適合自己的職業(yè)、年齡、生理特征、相處的環(huán)境和交往對象的生活習俗,進行得體大方的選擇。濃妝艷抹,矯揉造作,只會適得其反。

         。2)行為舉止:

          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注:《論語·學而》)。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wěn),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注:《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guī)范。

          (3)言語辭令:

          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yǎng)的一面鏡子。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注:《易·乾文》)。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yè)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論語·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說,上天生人,于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面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并是要求人們少言少語,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鬃诱f:“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論語·衛(wèi)靈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古代禮儀知識2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后,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fā)展而來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后,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于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尸。尸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chuàng)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圣的祭祀

          漢魏以后,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尸),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圣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后,以京師國子監(jiān)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圣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xiāng)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圣的產物。

          ⑤相見禮

          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

          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禮儀知識3

          古人日常禮儀

          使用筷子的過程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碼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完畢后則一定要整齊的豎向碼放在飯碗的正中。但是,就有前面的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還有許多禁忌在使用筷子時要注意的,以下就是十二種忌諱的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長兩短 這個意思就是說在用餐前或者用餐過程當中,如果將筷子長短不齊的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 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情況下,我們把它叫做“三長兩短”。它的意思就代表著“死亡”。因為,在中國古代,人死以后是要裝進棺材的,在人裝進棺材以后,在還沒有蓋棺材蓋的時候,棺材的組成部分就是前后兩塊短木板,兩旁和底部一共三塊長木板,這樣一共就是五塊木板,五塊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長兩短,所以,由于當時的風俗習慣,就說那“三長兩短”是極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這種做法也是令別人不能接受的,這個詞語描述的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這在當時的北京人眼里就叫“罵大街”。因為,在吃飯的時候食指伸出,總在不停的指著別人,當時的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對方時,大多數都有指責和責罵的意思。由于當時的風俗,這樣一來,吃飯用筷子時用手指人,這是在指責別人,這和罵人是一樣的道理,是不能理解和允許的。除了用手指人,另一種情況也描述的是這種意思,那就是吃飯的時候,和別人交談并且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聲 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來回去嘬,而且不時地發(fā)出咝咝的響聲。在古代,這種行為被當作是一種不好的表現。因為,在吃飯時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再加上又發(fā)出一些聲音,更是令人生氣、討厭。所以,一般情況下,出現這種做法的人都會被認為是缺少家教,家教不嚴之類的,同樣是不允許。

          4.擊盞敲盅 在用餐時用筷子敲擊盤碗,出現這種行為會被看作是乞丐或者要飯的。因為,在過去只有要飯的和乞丐才用筷子敲打要飯盆,敲打發(fā)出的聲音在加上嘴里的哀告,引起過路人的注意并且給它施舍。這種做法也被看作是特別不好的事情,其他人會不能忍受這樣表現的。

          5.執(zhí)箸巡城指的`是手里拿著筷子,用筷子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里尋找,不知道在從哪里下筷子為好。這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yǎng)的表現,而且還目中無人,令人非常反感。

          6.迷箸刨墳 這是指手里拿著筷子在菜盤里扒拉,尋找獵物,就像盜賊盜墓刨墳的一樣。這種表現和“迷箸巡城”特征有點類似,都屬于缺乏教養(yǎng)和修養(yǎng)道德的做法,也令人非常的厭惡。

          7.淚箸遺珠 這就是所謂的用筷子往自己的盤子里夾菜的時候,手里不干凈利索,將菜湯流落到其它的菜里或者桌子上。出現這種的人會被認為是嚴重失禮,沒有修養(yǎng),同樣也是不能出現的。

          8.顛倒乾坤 用餐的時候把筷子顛倒的使用了,這種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瞧不起的,也就是所說的饑不擇食,以至于都不顧臉面了,將筷子顛倒了,這也是用筷子要忌諱的。

          9.定海神針 指的就是在用餐的時候,只用一只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這也是不允許的,這是情況會被認為是對同桌用餐的其他人的一種羞辱。假如在吃飯時出現了了這種舉動,就等于在當時的歐洲對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樣的,這也是切記不能出現的。

          10.當眾上香 就是有些人往往是出于好心幫別人盛飯的時候,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就插在飯中,然后遞給對方。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被別人認為是對他的不尊敬,因為在北京的傳統(tǒng)思想中,為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飯中,就等同于給死人上香一樣的意思,所以說,把筷子插在碗里也是要忌諱的。

          11.交叉十字 這一點在人么的生活中,往往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就是在用餐的時候將筷子很隨便的交叉放在桌子上,這是不禮貌的。在當時中國的北京人眼里,在飯桌上打叉子,就是對同一個桌子其他人的全部否定,這種情況和同學生寫錯作業(yè),被老師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質一模一樣的,也不能被別人接受的。除對他人的不尊敬,這種做法也是對自己的不尊敬,因為,在過去吃官司的時候畫供才打叉子,這也就是無形中在否定自己。

          12.落地驚神 “落地驚神”就是所謂的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很嚴重的一種失禮的表現。在中國古代的北京,當時的人們認為,祖先們全部都長眠在地下,不應該受到打擾和騷擾的,筷子落地就等于驚動了地下長眠的祖先,這是對祖先的不孝,所以,這也是要機會的。但是也有破法,假如筷子落地了,就應當趕緊用落地的筷子依照自己所在的方向,在地上畫個十字。畫十字的方向為先東西后南北。這樣畫十字的意思就是說我不是東西,不該驚動祖先的,然后再撿起筷子,在這同時嘴里同時說自己該死。

        古代禮儀知識4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時期,我國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并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中國的禮樂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禮樂文明的產生

          中國古代的“禮”和“樂”起源于遠古的原始崇拜。《禮記·禮運》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貢獻的禮品、擊土鼓而作樂,便是最早的禮樂儀式。到了傳說中的五帝時期,雖然帝王的領袖地位和遞相禪讓產生了“禮”的意識,但是禮的制度還未產生。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為家,各親其親”,于是“大人世及以為禮”,“禮義以為紀”,禮儀制度才逐漸建立起來。夏禮因文字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難知其詳。商禮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發(fā)現,以及《史記·殷本紀》有較多的記載,則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禮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漸完備和成熟起來。“樂”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產生,《莊子·天下》說:“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钡搅酥艽,“樂”的內容不斷豐富,形成了相應的制度,當時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的記載,周樂有數十種之多。周代還設有專門的機構“春官”規(guī)范和管理樂舞,并在春官下設大司樂授“樂”,教國子“樂德”、“樂語”和“樂舞”(《周禮·春官》)。

          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備起來的,因為這時不僅形成了系統(tǒng)的禮樂制度,而且賦予禮樂以豐富的人文內涵。周代形成的冠、婚、喪、祭、朝、聘、鄉(xiāng)、射以及職官制度等禮儀、禮制和禮義,主要保存于流傳至今的儒家經典《儀禮》、《周禮》、《禮記》等三禮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樂”及樂德、樂語、樂舞等內容本記于《樂經》,然《樂經》“失于秦火”;好在“禮樂相須以為用”,不少樂制的內容可以在“三禮”中的禮儀制度中看到,而專述樂義的《樂記》也保存在《禮記》之中。另外,古代的“樂”是歌樂舞三位一體的,按照楊向奎先生的考證,周樂的歌詞部分可以在《詩經》中找到,如《周頌》。

          《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蹲髠鳌肺墓四暧洠骸跋染芄浦芏Y,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痹诙Y樂文明形成的過程中,周公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制禮作樂,不僅將遠古至殷商的禮樂加以改造和發(fā)展,形成系統(tǒng)化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倫理的深刻內涵?鬃邮前l(fā)展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他的貢獻一是繼承、推廣和宣揚禮樂文明,整理、傳播了記載古代禮樂文明的儒家經典“六經”。二是他以禮樂為解說對象,著力彰顯禮樂文明的精義,強調禮樂文明的人倫教化和治世功能。

          禮樂文明的要義

          禮樂的表達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薦獻、進退揖讓;黃鐘大呂、干戚羽旄是禮樂之美,但是欣賞盛美的儀式并不只是為了滿足耳目之歡,更重要的是要體會禮樂文明引領人向善的本義。孔子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禮記·樂記》說:“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這些論述旨在說明,禮樂文明美的形式是為了表達善的內容,而其中美是次要的,善才是主要的?鬃诱f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在這里,他就是把仁愛作為禮樂引領人向善的一個目標提出來的。因此,認識禮樂文明,重要的在于把握其中的要義。

          禮樂文明中“禮”的要義有數端。其一,“禮”是人性的.基礎!抖Y記·曲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卑选岸Y”作為區(qū)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準,所以“禮”是人類文明社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禮”的重要作用在于規(guī)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禮使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謙讓;使人區(qū)別事物或行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該做和不該做的!岸Y”作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和正義。其三,“禮”也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鬃釉唬骸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因此,禮樂文明更強調通過禮教,使社會規(guī)則內化為人的內心尺度。其四,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既強調了“和為貴”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單純?yōu)楹投,不能是無原則的和,這個原則就是守禮。在彼此遵守社會秩序的情況下達到和諧,才是最美的境界。

          禮樂文明中“樂”的要義也有數端。其一,“樂”的社會作用重在和諧精神!抖Y記·樂記》曰:“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jié),節(jié)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敝赋觥皹贰笔菂f(xié)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其二,“樂”注重有秩序的協(xié)調!稑酚洝氛f:“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徴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逼溆梦逡舯扔鞲鞣N人物,說明要有序協(xié)調,才能奏出和諧之樂。其三,“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稑酚洝吩唬骸爸聵芬灾涡,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薄缎⒔洝芬舱f:“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即樂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樂安寧,生命長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們要聽雅樂,遠淫音。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秩序也!保ā抖Y記·樂記》)秩序與和諧是禮樂文明的主旨!稑酚洝氛f:“樂者為同,禮者為異!笔钦f樂的作用在于協(xié)調上下,禮的作用在于區(qū)別次序。然而,禮和樂雖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卻是相輔相成的。在遠古傳統(tǒng)中,“禮”即人文,是涵蓋一切,包括“樂”在內的。到了周代,禮、樂雖各有制度,但是“樂”畢竟仍是禮制的一個方面,“樂”的“和”也是為實現“禮”而輔助、服從于“禮”的!稑酚洝氛f人受外物的引誘會喪失天性,產生貪婪、殘暴、欺詐等邪念,于是先王制禮樂,用以調節(jié)人心!岸Y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就是用“樂”之“和”,彌合“禮”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將“禮”、“樂”相提并論,就是因二者之結合,能起到平衡與調和的作用。

          禮樂文明的現實意義

          先秦禮樂文明經歷代沿革,具體內容有變而主旨不變。摒棄舊禮中的貴賤之分,汲取禮樂文明的秩序、和諧理念,對于中國,對于世界,都具有現實意義。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禮樂文明的主旨具有值得開掘吸取的價值。禮樂文明的秩序與和諧理念,既有內在的源于自覺意識的道德規(guī)范,又有外在的帶有約束性的行為規(guī)范。用一定的禮儀形式來調節(jié)人們的行為方式,可以加強社會的親和力,并對人的社會化施予積極影響。禮樂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可以達到人性的平衡、升華,生發(fā)“禮尚往來”、以“誠”相待、以“信”相許、以“義”相重的情操,從而實現主體與外界的和諧,群體的和諧,社會的和諧。

          改革開放的中國正敞開胸懷,面向世界,與各國人民一道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而努力。禮樂文明的秩序、和諧理念,無疑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實現各國人民建設和平、穩(wěn)定、繁榮的新世界的追求。

        古代禮儀知識5

          一、拱手禮

          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亦稱抱拳禮。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禮,表示恭敬。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時,其寓意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禮或作揖禮時,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抱拳禮

          一種傳統(tǒng)的見面禮儀,其實所謂禮儀在古代來說都是經過一些表示不會傷害對方的儀式發(fā)展而來的,例如:

          握手:之所以必須右手握,是用以表示“我右手里沒有武器”以示好。

          抱拳、作揖、也是出于類似的原因。

          在武術禮節(jié)中,有一個叫抱拳禮,抱拳禮的`具體涵義是: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拳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jié)制勇武的意思。也有一說為:左手五指并攏(代表五湖),右手握拳(代表四海),左手搭在右手上,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這就是抱拳禮的由來。沒聽說有什么所謂承讓獻丑之類的話。

        古代禮儀知識6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尊師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于死者是安撫其鬼魂,于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志著禮儀發(fā)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jié)極盡其能。

          傳統(tǒng)禮儀是什么?

          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傳統(tǒng)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guī),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yǎng)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yǎng)反而顯得不重要了。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tài),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作為漢族傳統(tǒng)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

        古代禮儀知識7

          古代的餐桌禮儀

          什么叫“宴”?各種辭書對“宴”一詞的注釋,除了與飲食關系不大的“安逸”“樂”兩個義項外,與飲食活動掛鉤的第三個義項都做“以酒食款待賓客”解。另外還有人說:“宴是以社交為目的的進餐活動”。上述兩種解釋都算抓住了飲宴的主要特征,但似乎都欠完滿。例如我國歷史上有一種“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眾多,成員輩份、關系復雜,祖孫、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時不在一起進餐,遇有節(jié)日或其他原因,家長決定備辦豐盛的酒肴,合家歡聚一堂飲宴取樂。這種宴會并不一定有外來賓客。它雖然有促進全家團結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稱為社交活動。另外還有一些飲宴活動,例如志同道合的文人騷客舉行的“文酒會”等,雖然有主有賓,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于社交,而另有其他主題。

          宴會與日常進餐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即具有一定的儀式。古代天子、諸侯、大夫、士庶饗賓客,儀式非常復雜,后世日趨簡化,但總有一定的儀式。例如民間的婚宴、壽宴、接風、餞行等宴會,都有東道主或司儀簡單說明舉行宴會的意義,即使家宴,家長也得說幾句話,相當于致辭。綜上所述,宴會似乎可以說是:在療饑、味品之外,另含某種目的、意義的,具有一定儀式的`集體進餐活動。

          我國歷史上的宴會,名目繁多。除了通常所說的“國宴”“軍宴”、各級官府舉行的宴會統(tǒng)稱“公宴”,私人舉辦的“婚宴”“壽宴”“接風”“餞行”等宴會統(tǒng)稱“私宴”外,有的以規(guī)格高低、規(guī)模大小、儀式繁簡,劃分為“正宴”“曲宴”“便宴”。有的以設宴場所分為“殿宴”“府宴”“園亭宴”“船宴”等。秦末項羽在鴻門阪宴請劉邦,史稱“鴻門宴”;漢武帝在柏梁臺宴請群臣稱“柏梁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園林宴請百僚史稱“曲江宴”等等。

          宴飲禮儀

          有主有賓的宴飲活動,是一種社會性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能有秩序并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目的,必須要有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范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tǒng)的古代宴飲禮儀是按階層劃分的: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腿俗,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guī)程。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后,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后入座。

          這個“英雄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食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有變化。

          總的來講,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請客主人則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再飲。更講究的,如果來報有人來,無論尊卑地位,全席之人應出迎。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8在對面),右手邊為3,5,7(7在正對面)。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這類宴禮的形成,有比較長的歷史過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現代所具備的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請官長,或初交、或團體,須于大飯館以整桌之席訪之。若知己朋友,則可不拘。屆時,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妄R人席,次序以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友為三座,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與首座相對,舉杯通飲,客人起立舉杯致謝。然后就坐,且餐且飲。菜肴先上冷葷,后上熱革,繼以最貴肴撰。每進一肴。主人必舉杯勸酒、舉模勸食。飯畢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謝而去。

        古代禮儀知識8

          在古代,很多禮儀都是帶著濃厚的迷信意味,比如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等,這些都是平民百姓都了解的禮儀常識。對于信封鬼神之說的古代人來說,這種事情他們都是非常重視的。因此,禮儀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的體現形式。

          中國古代的禮儀可以分為政治和生活兩大類,祭天等祭祀等被分為政治類禮儀。生活類禮儀常識從從冠婚鄉(xiāng)射到朝聘喪葬,既繁瑣又難懂。在《儀禮》中記載,古代的貴族子弟,到了二十歲要舉行士冠禮,也就是成人禮,證明他已成人,要開始一個嶄新的人生,在現代社會中也還有一些偏遠地區(qū)仍保留著成人禮這項古老的禮儀。結婚這件事,在古代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男女雙方需要在家長的主持下進行從采納到婚后廟見等一系列禮儀。

          而在古代生活禮儀中,喪禮是最早出現的。喪禮于死者是安撫其靈魂,與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從死者去世到下葬之前,要進行招魂、祭奠、報喪、吊唁等禮儀三天。

          相對的古代禮儀常識中的`誕生禮,也是一件不能輕視的禮儀。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是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需要設壇于南郊,后宮的妃嬪都要參加。在唐宋時期制訂了高禖之祀的禮儀。

          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叭笔菋雰航瞪諘r接受各方面的賀禮!皾M月”是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fā)!鞍偃铡睍r行認舅禮,命名禮!爸軞q”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yè)吉兇。至此誕生禮才算完成。

        古代禮儀知識9

          關于送禮

          帶著禮物去見朋友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儀禮》當中的《士相見禮》提到,士與士初次見面,一定要帶著“贄”,就是見面的禮物。如果主人辭謝,那么客人要說:“不以贄,不敢見尊者。”意思是說,不帶著禮物,怎么敢來見自己所尊敬的人呢?

          再看《儀禮》的《士昏禮》、《聘禮》等篇,我們就會明白人們進行禮節(jié)性的會見,也都是帶著“贄”的。但是,如果我們再深入地研究這些文獻就可以發(fā)現,古人送禮物,要遵守三條重要的道德原則,并不像現在這樣庸俗。

          第一條原則:禮物應當富于道德隱喻

          先秦時期,人們彼此拜訪時送的禮物不是黃金白銀,而是富于道德含義的物品!妒肯嘁姸Y》中說,士相見用的禮物是雉(野雞)。原因是,雉一旦被人包圍、無法逃脫時,既不會懼怕人的恐嚇,也不吃誘餌,而是迅速自殺,所以人很難抓到活的野雞。用雉作為見面禮,并非由于它的味道鮮美,而是借此表達彼此要用“守節(jié)死義”的精神相互砥礪的意思。

          古代的士派人到女方家提親,帶去的禮物是雁。古人認為大雁是候鳥,非常遵守時間,到了該飛走的時候就一定會飛走,秋天往南,春天往北,屬于“隨陽之鳥”。用雁作為議婚的禮物,含有不剝奪婚齡女子的出嫁機會,以及妻隨夫行的意思。

          古人還喜歡用玉器作為禮物,《詩經·衛(wèi)風·木瓜》有幾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句子:“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與,永以為好也”,說的就是以玉為報償之禮。

          在孔子看來,玉具有許多與君子的道德追求完全吻合的品質,例如,玉的色澤溫潤而有光潔,很像是“仁”;紋理縝密而又堅硬,好比是“智”;棱角分明而不傷人,有如“義”;玉體懸垂之則下墜,像人的謙卑有禮;玉發(fā)出的聲音,開始時清揚遠播,結束時戛然而止,如同為樂之法;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有如人的“忠”;外表的色彩一覽無遺,恰如人的誠信。古代君子喜歡佩玉,不是由于它有商品價值,而是“君子比德于玉”。

          第二條原則:輕財重禮

          先秦時期,如果長期沒有盟會,諸侯之間就沒有機會相見,久而久之,彼此的感情就會變得淡漠,因此要派使者互相聘問。作為國家禮的是圭、璋之類的玉器。

          圭、璋纏著彩色的絲帶,盛放在特制的盒子里,使團成員一路上小心護持。到了聘往國,使者鄭重地將圭璋交給東道國的國君,國君先要“辭玉”,也就是表示謙虛。接著舉行“受玉”的儀式,鄭重其事地收下圭璋。

          讓我們難以想象的是,在使者即將歸國的時候,東道國國君又要舉行“還玉”的禮儀,將先前收下的圭璋,原封不動地歸還使者。既然客人是鄭重其事送來的禮物,你已經收下了,為什么又要送還給客人,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當然不是,其中蘊涵著深刻的寓意。大家想想,如果東道國國君收下這份貴重的禮品,勢必要再準備一份價值相當的禮品送給對方,這么一來一往,雙方的關注點就會落到禮品的價值高低上,彼此為利而交,不僅會淹沒聘禮的真正意義,而且會助長賄賂、貪財之風。因此,為了節(jié)省精力和財力,為天下垂范,人們又規(guī)定了“還玉”的禮節(jié)。

          《禮記·聘義》說:“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币馑际钦f,以圭璋為國家禮品,是對聘禮的重視。而“還玉”的禮節(jié),是要突出“輕財重禮”的意思,國君親自做表率,謙讓之風就會在民間興起。

          第三條原則:禮尚往來

          在平輩之間,禮是講究對等的!抖Y記·曲禮》說:“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苯邮軐Ψ蕉Y品而不回禮,有貪圖對方財物之嫌。我們讀《儀禮·士相見禮》可以知道,士甲拜見士乙,帶去的禮物是一只雉。改日,士乙回訪士甲,帶去的禮物也是一只雉,就是士甲先前帶去的那只雉。士乙很明白,他沒有無緣無故接受士甲饋贈的理由。

          古代的士有知識、講情操,并非勢利小人。如果彼此把錢財放在首位,為利而交,則利盡交散;只有為義而交,才能有恒久的友誼。古人對于“還玉”、“還雉”禮節(jié)的設計非常高明,反映了中華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

          關于訪客、會客

          古代訪客時的禮儀和今天差不多,例如拜訪的時間不要太早,也不能太晚,以免影響對方休息;如果事先約定了拜訪的時間,就必須守信,準時到達;出門前,頭發(fā)要梳理整齊,衣著要樸素、整潔,合于自己的身份,不炫耀自己的富有、時髦;男性要剃須,女性不穿過于暴露的衣服等等。

          另外,在訪客的禮節(jié)當中,進門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其中包含著許多需要仔細處理的細節(jié)。

          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

          到達對方門口,如果門是關著的,客人應當輕輕叩門,靜候主人開門;千萬不要弄出很大的動靜,驚擾主人和鄰居。如果門虛掩著,門口放著兩雙或者兩雙以上的鞋,里面的說話聲能清楚地聽到,表明沒有私人秘密可言,那么客人無須顧忌,可以推門進去。相反,如果屋里的談話聲很低,聽不清楚,證明他們談話的內容不足與外人道,這時客人不要貿然進去,《禮記》中所謂“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就是這個意思。

          這時,最忌諱的是側著耳朵從門縫里偷聽主人家中的談話,那樣有打探他人隱私之嫌,是不道德的`,所以《禮記》中說“毋側聽”。此時,客人可以故意提高聲音說話,讓主人知道外面有客人,以便結束談話,正如《禮記》所云,“將上堂,聲必揚”。

          戶開亦開,戶闔亦闔

          客人進門之后,應該關上門,還是開著門呢?《禮記》中提到一條原則:“戶開亦開,戶闔亦闔!币馑际钦f,如果門原先是關著的,那么你進門后就把它關上;如果原先是開著的,就還讓它開著。如果后面還有人接著要來,就“闔而勿遂”,意思是把門略略合上,但不要關緊。

          落座:長者先,卑者后

          客人在哪里就坐,要聽主人的安排,不應想當然地自己挑個座位坐下;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坐在主人固定使用的座位上,以及客廳正中的位置上,那樣有自大之嫌,非常失禮。

          主人請客人就座,客人不能大大咧咧地率先坐下,而應該請辭,請主人先坐下,然后自己再坐下。因為按照“長者先,卑者后”的原則,誰先誰后,要看誰的輩分高,如果年輕人搶先坐下,就是對長者不禮貌。如果彼此年齡差不多,則可以約略同時坐下,但是彼此的謙讓依然是不可缺少的。

          公事不私議

          交談,是賓主相見的核心部分。進入這個階段,一般來說,賓主首先要互相寒暄,詢問對方的健康、生活、工作狀況,然后再切入正題。談論的時候要把握以下兩個原則:首先,不要談論某些不適合私下議論的話題。《禮記》中說“公事不私議”,又說“在朝言朝”,“在官言官”,公事應該到辦公室去談。私下議論公事、議論人事關系,既不負責任,又容易形成小團體,所以古人對此非常忌諱。

          主人不問,客不先舉

          交談的話題應該由主人主導。《禮記》中說:“主人不問,客不先舉!狈彩侵魅诉沒有提到的話題,客人一般不要主動提起。如果客人始終主導話題,主人處于從屬的地位,那也是反客為主的表現,會令主人不快。

          過猶待,百步余

          主人送客,如果對方是晚輩,那么主人站在門內道別就可以了。如果對方是尊長,那么主人則至少應該送出門!兜茏右(guī)》中說:“過猶待,百步余!币馑际钦f,客人離去了,主人不要馬上轉身回去,而是應該再目送一陣,大概等到客人走出一百步左右,不再回頭的時候,也即禮書上所說的“客不顧”,主人才能回去。

          如果客人是乘車離開的,則主人應該等到車開動之后再返回。送別的路程越長,說明彼此的情誼越深。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里劉備送徐庶的故事,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彼此道別,劉備依然佇立目送,不料徐庶的身影被一片樹林擋住了,劉備下令把樹林砍了,既表現了兩人之間的深情,又將古人對送客禮儀的重視形容到了極致。

          最后,和大家分享《禮記》上的一段話:“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由此可見,德是禮的目的和指導,古人設禮,在于勸人進德,這條原則我們今天不能忘了。

          送禮的講究

          一、禮輕情義重

          贈送禮品應考慮具體情況和場合。一般在赴私人家宴時,應為女主人帶些小禮品,如花束、水果、土特產等。有小孩的,可送玩具、糖果。應邀參加婚禮,除藝術裝飾品外,還可贈送花束及實用物品,新年、圣誕節(jié)時,一般可送日歷、酒、茶、糖果、煙等。

          二、把握送禮的時機與方式

          禮物一般應當面贈送。但有時參加婚禮,也可事先送去。禮賀節(jié)日、贈送年禮,可派人送上門或郵寄。這時應隨禮品附上送禮人的名片,也可手寫賀詞,裝在大小相當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禮人的姓名,貼在禮品包裝皮的上方。

          通常情況下,當眾只給一群人中的某一個人贈禮是不合適的。因為受禮人會有受賄和受愚弄之感,而且會使沒有受禮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輕視之感。

          給關系密切的人送禮也不宜在公開場合進行,以避免給公眾留下你們關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質的東西支撐的感覺。只有禮輕情義重的特殊禮物,表達特殊情感的禮物,才適宜在大庭廣眾面前贈送。因為這時公眾已變成你們真摯友情的見證人。如一份特別的紀念品等。

          三、態(tài)度友善,言辭勿失

          送禮時要注意態(tài)度、動作和語言表達。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動作并伴有禮節(jié)性的語言表達,才是受禮方樂于接受的。那種做賊式的悄悄地將禮品置于桌下或房某個角落的做法,不僅達不到饋贈的目的,甚至會恰得其反。在我國一般習慣上,送禮時自己總會過分謙虛地說:"薄禮!薄禮!""只有一點小意思"或"很對不起……"這種做法最好避免。當然,如果在贈送時一種近乎驕傲的口吻說:"這是很貴重的東西!"也不合適。在對所贈送的禮品進行介紹時,應該強調的是自己對受贈一方所懷有的好感與情義,而不是強調禮物的實際價值,否則,就落入了重禮而輕義的地步,甚至會使對方有一種接受賄賂的感覺。

          中國送禮禮儀常識

          中國的送禮秘訣

          贈送禮品應考慮具體情況和場合。一般在赴私人家宴時,應為女主人帶些小禮品,如花束、水果、土特產等。有小孩的,可送玩具、糖果。應邀參加婚禮,除藝術裝飾品外,還可贈送花束及實用物品,新年、圣誕節(jié)時,一般可送日歷、酒、茶、糖果、煙等。把握送禮的時機與方式禮物一般應當面贈送。但有時參加婚禮,也可事先送去。禮賀節(jié)日、贈送年禮,可派人送上門或郵寄。這時應隨禮品附上送禮人的名片,也可手寫賀詞,裝在大小相當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禮人的姓名,貼在禮品包裝皮的上方。

          態(tài)度友善,言辭勿失

          送禮時要注意態(tài)度、動作和語言表達。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動作并伴有禮節(jié)性的語言表達,才是受禮方樂于接受的。那種做賊式的悄悄地將禮品置于桌下或房某個角落的做法,不僅達不到饋贈的目的,甚至會恰得其反。在對所贈送的禮品進行介紹時,應該強調的是自己對受贈一方所懷有的好感與情義,而不是強調禮物的實際價值,否則,就落入了重禮而輕義的地步,甚至會使對方有一種接受賄賂的感覺。

          送禮一定要掌握避免禁忌的原則:

          例如,中國普遍有"好事成雙"的說法,因而凡是大賀大喜之事,所送之禮,均好雙忌單,但廣東人則忌諱"4"這個偶數,因為在廣東話中,"4"聽起來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再有,白色雖有純潔無瑕之意,但中國人比較忌諱,因為在中國,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貧窮之色。同樣,黑色也被視為不吉利、是兇災之色,哀喪之色。而紅色,則是喜慶、祥和、歡慶的象征,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另外,我國人民還常常講究給老人不能送鐘表,給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因為"送鐘"與"送終","梨"與"離"諧音,是不吉利的。還有,如不能為健康人送藥品,不能為異性朋友送貼身的用品等。

          禮品推薦:適合男女老少的健康禮品

          現代人注重養(yǎng)生,送傳統(tǒng)的保健品其實并不太合適,對收禮者來說也許還會成為一種負擔,但是如果是那種即可養(yǎng)生又美味可口,又看上去高大上的禮品,那么自然會讓收禮者感到窩心。

          送禮中不得不知的答謝禮儀

          受禮和答謝是受禮人對饋贈者深情厚誼的肯定,它可以從另一方面幫助饋贈者完成送禮的任務。

          在一般情況下,對于一件得體的禮品,受禮人應當鄭重其事地收下。大多數從很幸運地接受過禮品,卻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禮貌地接受別人的禮品。

          當他人口頭宣布有禮相贈時,不管自己在做什么事,都應立即中止,起身站立,面向對方,以便有所準備。

          在對方取出禮品,預備贈送時,不應伸手去搶,開口相問,或者雙眼盯住不放,以求先睹為快。此時此刻,應保持風度。

          在贈送者遞上禮品時,要盡可能地用雙手前去迎接。不要一只手去接禮品,特別是不要單用左手去接禮品。在接受禮品時,勿忘面帶微笑,雙目注視對方。接過來的若是對方提供的禮品單,則應立即從頭至尾細讀一遍。正式場合下,受禮者應用左手托好禮物(大的禮物可先放下),抽出右手來與對方握手致謝。

          您可能對禮品贊不絕口,但這是不夠的。在雙手接過他人禮品的同時,您應向對方立即道謝!爸x謝您”三個字表明,您謝的不是禮物本身,而是對方送給您禮物的這一舉動。

          您還可以找一些動聽的話,或者令人開心的模棱兩可的話來說。您可以感謝送禮人所花費的心血:“您能想到我太好了!蹦梢愿兄x對方為買到合適的禮品所付出的努力,如:“您竟然還記得我收集郵票!

          接受禮物時要注意禮貌,但不要過于推辭,沒完沒了地說:“受之有愧,受之有愧!”以致傷害送禮者的感情,即使送的禮物不合您意,也應有禮貌地加以感謝。

          據滿橙統(tǒng)計接受禮品后,歐美人喜歡當著客人的面,小心地打開禮物欣賞,從外包裝夸贊到內包裝,看見了禮物,也會好好地夸贊一番,甚至高興時還會擁抱您一下,與送禮者共同分享收到禮物的喜悅。欣賞完禮物,他們會重新將禮物包裝好,對他們而言,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受禮禮儀。

          而中國人在接受禮品時,一般不會當著送禮者的面把禮物打開,而是把禮物放在一邊留待以后再看。這是為了避免自己萬一不喜歡對方所送禮物時的尷尬,也是為了表示自己看重的是對方送禮的心意,而不是所送的禮品。還有一點是,如果給不同地位的人贈送不同的禮物,當場不打開禮物可以避免相互之間的比較。

          但今天已不再這么刻板了。如果現場條件許可,時間充裕,人數不多,禮品包裝考究,那么,在接過他人相贈的禮品之后,應當盡可能地當著對方的面,將禮品包裝當場拆封。它表示自己看重對方,同時也很看重獲贈的禮品。在啟封時,動作要井然有序,舒緩文明,不要亂扯、亂撕、亂丟包裝用品,此時,撕破包裝紙被認為是粗魯的舉止。但請注意,結婚禮品是不可當場打開的。

          當面拆開包裝后,要以適當的動作和語言,表示您對禮品的欣賞。比如,可將他人所送的鮮花捧起來聞聞花香,隨后再將其裝入花瓶,并置于醒目之處。

          要是別人送了一條圍巾給自己,則可以馬上圍在脖子上,照一照鏡子,并告訴贈送者及其他在場者:“我很喜歡它的花色”,或是“這條圍巾真漂亮”。千萬不要拿禮物開玩笑,除非那是一件惡作劇的禮物。

          收到饋贈的禮品后,受禮人一般要回贈,從而加強聯系,增進友誼。在節(jié)日慶典時期,可以在客人走時立即回贈。在生日婚慶、晉級升遷等時候接受的禮品,應在對方有類似的情形或適當時候再回贈。

          回贈的禮品切忌重復,一般要價值相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但也不必每禮必回。

          每當接受他人的饋贈,您應留心記住禮物的內容,回贈時以選擇類似的物品為宜。例如:他人送我一套陶器用品,回贈時可選擇同是陶器類的物品作為禮物。

          因為一般人在選擇禮物時,無意之間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因此,回贈對方時,不妨參考一下對方饋贈的禮物,較易贏得對方的喜悅。

          收到禮物后一定要以書面的形式表示感謝,而不是隨便一個電話。感謝函要在收到禮物后幾天,最遲兩個星期內寄出,寫信給年紀大的人應盡量快,這樣才是有禮貌的。

          如果您同時收到很多禮物,您也必須抽時間盡快回復,而且每一件禮物都該分開親自致謝。如果是結婚賀禮則另當別論,送禮人心里都很清楚,你們雙雙度蜜月去了,所以不會期待你們在度完蜜月之前致謝。

          如果給您送禮的人太多或時間太緊,不能及時給每位送禮者寫感謝信,那么,您可以給每位送禮者寄張明信片,表明你們已收到了禮物。這是萬不得已的策略,稍后有空時仍應寫封感謝信。

          過去,感謝函往往只寄給女性,即使禮物是夫婦倆送的,現在誰送就寫給誰。如果夫婦倆都在賀卡上簽了名,那么感謝信上也要寫上兩個人的姓名。

          新娘和新郎都可以寫感謝信,但信的簽名必須是寫信者本人,盡管您可以加上一句“我們倆都很喜歡您的禮物!比绻思宜土隋X,在感謝信里還可以提一下你們準備如何花這筆錢,但不要提及錢的數目。

          信必須是親筆書寫的,如果用事先準備好的統(tǒng)一格式填上您的簽名,這是對花了時間為您挑選禮物朋友們的不敬。

          寫感謝函時,口氣聽起來也要像當面道謝一般。內容應簡短扼要,不要太長,但是要充滿感情,有些詞應該是特別提到的,如“您美好的禮物等”。

          為舞會和晚餐所送的感謝花籃不必附感謝信。如果確實很重要,那還是要寫信表示感謝?梢栽谝粡堈降目ㄆ蠈懙溃骸澳婧------我喜歡它”或“您不該這樣-----但它是令人感動的!痹谶@樣的情況下要注意避免“謝謝”的字眼。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您感覺所收的禮物質量很差,那就不要在答謝函上加以贊美。您只要簡單地在答謝函上寫道:“在這個美好的日子里,謝謝您還記得我。”

          一般而言,不要拒收禮品。但這種情況還是時有發(fā)生。

          當您不能接受禮品時,您可以禮貌的拒絕,但是必須注意禮節(jié)。符合社交禮儀的拒收禮品方法可以因人因事而異。

          婉言相告,拒絕對方的禮品。比如,當對方向自己贈送手機時,可告之:“我已經有一臺了。”當一男士送舞票給一位小姐,而打算回絕時,則可以說:“我男朋友也要請我跳舞,而且我們已經有約在先!

          直言緣由。即直截了當、所言不虛地向贈送者說明自己難以接受禮品的原因。在公務交往中拒絕禮品時,此法尤為適用。

          例如:拒絕他人所贈的大額現金時,可以講:“我們有規(guī)定,接受現金就是受賄。”拒絕他人所贈的貴重禮品時,可以說:“按照有關規(guī)定,您送我的這件東西,必須登記上繳!

          有時,拒絕他人所送的禮品,是在大庭廣眾下進行,往往會使受禮者有口難張,使贈送者尷尬異常。遇到這種情況,可采用事后退還法加以處理。即當時收下禮品,但不拆啟開封。事后,盡快地單獨將禮品物歸原主,時間一般在24小時之內。

          送禮注意事項

          1、不能送鐘表

          有人說不能送鐘,因為鐘是終的諧音,給人送鐘,就等于盼著人死。而手表也屬于鐘科。

          2、不能送鞋

          鞋是邪的諧音。故此,凡給人送鞋(不包括送給親屬的情形),就等于給人送了去邪氣,故此,很有可能不久就會與對方失去了聯系或友誼。另外,關于不能送鞋的習俗,還有以下的說法:送鞋給誰,誰就會跟人跑了;送禮不能送鞋是怕有給他穿小鞋的意思;有些地方,鞋也叫hai,hai和害同音,所以送鞋就等于把害送給別人,所以不送鞋。

          3、不能送傘

          傘是散的諧音,故此,傘不能作為禮品送人(不包括雨中送傘的情形),若好朋友之間將傘作為禮物相送,將意味著日后必將分手或離散。

          4、不能送梨和李子

          梨和李子是離的諧音,送人這兩樣水果將意味著日后有分離的危險。

          5、不能送蠟燭

          蠟燭是祭祀亡人用的,故此,不能作為禮物送人。

          6、不能送布娃娃

          布娃娃屬于小人,久放家中容易招回邪靈,給家里帶來不安。

          7、不能送人來歷不明的石頭

          石頭也屬于容易招邪靈附著其上的東西,有些看似觀賞石,但是上面可能附著邪靈,送給朋友。

        【古代禮儀知識】相關文章:

        古代禮儀知識05-23

        古代年齡的代稱禮儀08-29

        禮儀知識:幼兒禮儀教育12-08

        餐桌禮儀知識01-29

        前臺禮儀知識05-23

        社交禮儀知識12-12

        韓國禮儀知識11-25

        社交禮儀知識09-27

        校園禮儀知識04-24

        國學禮儀知識08-12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