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教后的隨筆范文
聽說讀寫能力的本質是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能力,這一能力是動態(tài)生成的。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為促進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為促進學生的言語生長而教,應成為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學者的共識!
和學生一起學習了《窮人》這篇課文后,大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是比較全面的,對“溫暖而舒適”的領會是深刻的。但如果認為這些就是主要價值,那就太膚淺了。如同說猴子是動物、樹木不會走動一樣,雖然不錯,但卻沒有揭示具體事物的本質特性。
此次教學成功在何處?
我認為如果把學生的學習比成是登樓的話,那么,在此例中,可以說學生是抬級而上,至少登了三層樓。
第一層,否定“溫暖而舒適”的準確性。
一開始,學生憑借自己的感性認識和積累的經驗,不僅斷言“溫暖而舒適”用得不準確,而且講出了理由。從孤立的角度看,用我們一般人對“溫暖而舒適”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理由不可謂不充分。因為單從文章對小屋描寫的文字中很難看出它溫暖而舒適的特點。應該說,學生此時的評價是發(fā)自內心的,是真實認識的自然流露,是他們拿自己的標準去扭課文描寫的小屋比照后得出的結論。這一結論是學生精神操作的結果,是學生從自己的心靈中生長出來的。從自己心靈中生長出來的結論才具有持久的生命意義。它要比老師灌輸或強加給學生的現(xiàn)成結論有意義得多。筆者曾不止一次地聽老師教這一課時都要問學生“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漁家小屋溫暖而舒適的特點呢”,學生很快找到有關文字,把描寫的內容讀一讀,老師說一聲“很好”,算是對學生理解的滿意性評價。其實,老師的提問隱含著一個毋庸置疑的定論,這就是“小屋肯定是溫暖而舒適的”。學生對這樣的定論無須質疑,只要找到相應的文字加以佐證就可以了,而這樣的文字書上明明白白寫著,所以只要原文照讀就行了,學生根本用不著動腦子。但是,未與學生已有積累發(fā)生精神反應的語言文字是不可能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持久的痕跡的。這種含含糊糊、貌似正確的回答實際上遠遠不及學生用自己的標準比照文字后得出的結論有心理意義──雖然可能還不一定正確。
第二層,肯定“溫暖而舒適”的準確性。
雖然學生開始的否定言之有理,但此時的“理’是他們自己的固有經驗。而固有經驗未必就正確。因此當老師說出“看來,列夫·托爾斯泰這位世界級的大文豪也不過如此,他用詞不當?shù)拿∵需要我們來修改”這樣似乎有違常理的話以后,引起了有些同學的警覺和沉思,有些頭腦冷靜的同學很快發(fā)現(xiàn)否定者的問題,他們言之有據(jù)的反駁和老師的肯定促進了其他同學更全面、更深入地去研讀課文,使他們也很快發(fā)現(xiàn)“溫暖而舒適用得非常準確”,因為“跟寒風呼嘯的外面比,小屋里相對是溫暖的”,“與在大海上搏擊風浪的漁夫比,坐在干干凈凈的小屋里相對是舒適的”。這是他們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之后得出的新結論,這是他們丟棄了已有的絕對標準而采用相對標準衡量之后的新發(fā)現(xiàn)。
此時,與“溫暖而舒適”相聯(lián)系的已不僅僅是孤零零的描寫小屋的語言文字了,還有描寫小屋外呼嘯怒吼的寒風、洶涌澎湃的`大海的語言文字,還有對在這兩種不同環(huán)境中的人的處境和感受的聯(lián)想。詞義的內涵拓展了,學生的精神空間擴大了,看問題的視野開闊了,分析言語內涵的方法更辯證了。如果說“溫暖”和“舒適”是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詞語的話,那么在本文的學習中對“溫暖”和“舒適”的具體感知則是新的,這種新感知是以學生積極的精神運作為基礎的,是精神活動的新產品。如果說,在“一層樓”上,語言和精神還沒有在學生心中同構的話,那么,在“二層樓”上,語言和精神已經同構共生了──“溫暖而舒適”這樣的語言與在本文學習中所發(fā)現(xiàn)的新內涵和拓展的新外延在學生的心靈中同構共生了,舊的詞語接納了新的表述對象,新的精神產物找到了恰當?shù)谋磉_形式。
第三層,從“溫暖而舒適”中體會到漁家生活的艱難和貧窮。
“那樣一個在別人看來簡陋無比的屋子,對漁家人來說,能夠安穩(wěn)地呆在里面,就算是溫暖而舒適的了,可見漁夫的一家已經過慣了貧窮的日子,他們對溫暖和舒適的要求是極低極低的。我感到漁夫一家平時的生活是多么艱難!”這樣的體會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這一發(fā)現(xiàn)在學生的心中又成了固化并滋生“溫暖而舒適”這一語言之樹的新根須。但這種發(fā)現(xiàn)又不是空中樓閣,無中生有。
因為“這里的溫暖和舒適的寫法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剛剛學過此文)中最后寫小女孩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一樣,是用寫幸福來反映小女孩的不幸,因為小女孩和她奶奶走問新年的幸福中去,實際上就是講她已經死了!边@種由“溫暖而舒適”引發(fā)的思考和聯(lián)想,是學生在精神領域中的新探索,新拓展。在學生以往的經驗中,“溫暖和舒適’提和幸福的生活緊密相連的,而在這里卻和艱難而貧窮的生活相連了。這是語言與更高層次的精神活動的又一同構。新學到的辯證思維方法和據(jù)此方法進行精神操作而產生的認識和情感催生了新的語言,新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又有力地表達了學生的思想情感。語言和精神就這樣在新的同構中獲得了新生。
【《窮人》教后的隨筆】相關文章:
課文窮人的教后隨筆05-29
《凡卡》教后的隨筆07-05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后隨筆03-20
《她是我的朋友》教后隨筆04-21
《草蟲的村落》課后反思教后隨筆材料03-20
小學語文預習隨筆:先學后教03-20
小學語文《灰雀》教后感隨筆03-20
《蘭亭集序》教后感 教師隨筆12-05
教媽媽學會玩微信后雜文隨筆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