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苗人與銀雜文隨筆
去了鳳凰古城三次,前兩次盡是走馬觀花,眼里只有沱江湯湯的流水,古色古香的景致和條條巷子里令人眼花繚亂的特色小商品,而這一次在大巴車上碰到的一個免費導游,令我大開眼界。
據(jù)她講,鳳凰古城的少數(shù)民族中,苗族人口占據(jù)了60%,而苗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歷經(jīng)苦難的民族。他們的生存能力極強,當初被漢族部落驅趕至貧瘠荒蕪、環(huán)境惡劣的湘西一帶,眼見此地不宜生存,也就沒有繼續(xù)趕盡殺絕,讓他們在此自生自滅。誰知,他們中的一部分竟然就地安家落戶,逐漸克服了自然條件的艱難險阻,一步步安營扎寨,一代代繁衍生息下來。而讓他們得以存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銀這種金屬。
苗族人愛銀,幾乎人盡皆知,他們吃銀,穿銀,戴銀,就連他們嫁娶時的彩禮也是以銀論斤給。在外人看來,他們對銀的熱愛幾乎達到了狂熱的程度;蛟S,不明就里的人會認為這是一種拜金行為。然而,非也,如果你知道了銀與苗族人的生存淵源,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想法錯得多么離譜了。
苗族的祖先是蚩尤部落,漢人的祖先是炎黃部落,炎帝神農(nóng)氏和黃帝軒轅氏聯(lián)合,大敗蚩尤于涿鹿之野,擒殺蚩尤,從此占據(jù)了黃河流域宜于生存的廣大地區(qū)。自此,苗人便開始了他們的遷徙與流亡生涯。這也是為什么苗族是中國唯一一個不承認自己是炎黃子孫的民族的原因。因為他們的祖先是蚩尤——那個戰(zhàn)敗身死的部落首領。在苗族的神話里,蚩尤是正義的化身——雖然他戰(zhàn)敗了,而炎帝和黃帝則扮演了反面角色,與我們漢族的神話正好相反。這些是是非非時隔久遠,也不是能說得清的,我們不必尋根究底。
苗族歷史上一共發(fā)生了五次大遷徙,從炎黃二帝大敗蚩尤開始,苗族便逐漸由黃河流域向南、向西遷徙,途中不斷有部落留下,其他部落便繼續(xù)遷徙,甚至有一部分遷徙至東南亞一帶乃至遠渡海外,由此導致了苗人的大分散。在此期間,苗人與漢人之間的戰(zhàn)爭一直持續(xù)著。
據(jù)導游講,當初的南方(比如湘西)是一片蠻荒之地,除了強禽猛獸,還遍布毒蟲毒草,苗人歷經(jīng)艱辛,戰(zhàn)勝了種種磨難,才逐漸生存下來。而在此過程中,銀在他們的生活中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這種在中國封建社會被當做貨幣的金屬,一次又一次救了苗人的生命,并逐漸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如今的人幾乎都知道,銀是重金屬,直接食用會導致中毒,然而,銀的一種重要功能便是驗毒。第三次大遷徙后,一部分苗人在湘西一帶生存下來,且日益壯大,引起了漢族部落的警惕。除了戰(zhàn)場上的交鋒,漢族部落還派人一次次往河里下毒,污染他們的水源,試圖將他們驅趕向更偏遠的地帶。因此,苗人便用銀來驗毒。這便形成了苗族人“吃銀”的習慣。
所謂的“吃銀”并不是真的“吃”,而是在食用食物之前要取出銀器來驗毒,以保證食物的安全性。除此之外,他們還將銀器放入水中煮沸,或者泡茶時使用銀器或放入銀器,用以殺毒。這種方法便是銀離子殺毒法。銀離子可以殺死650多種細菌,即便在當下,也是最有效的殺毒方法。中國的苗族人最先使用了這種殺毒方法,但發(fā)明專利卻在德國。
所以,苗人無論走到哪里,都離不開銀,銀仿佛成了他們民族的信仰與圖騰。他們將銀打造成首飾或者裝飾性的物件隨身攜帶,方便隨時隨地取用。苗人的生活,時時刻刻都離不開銀,逐漸形成了我們?nèi)缃袼姷降木跋螅侯^上的銀冠、銀簪,服飾上精美的銀飾,耳朵上沉重的銀耳環(huán),脖子上大朵大朵的銀項鏈、銀項圈,手腕上成排的銀鐲子,居家使用的銀器(比如銀壺、銀碗、銀盤等)……如果你看到這樣的苗族人,請不要嘲笑他們,也不要覺得他們土里土氣,這是他們根深蒂固的文化與信念,也是他們曾經(jīng)那些荊天棘地的生存歷史的烙印。
從沒有一個民族,像苗人這樣熱愛和崇拜銀,只因他們的生存生涯中曾遍布毒害。那些流徙歲月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如今已無人知曉,唯有像傷疤一樣烙印在他們生命中對銀的熱愛,讓我們得以對他們的過去窺見一斑。
導游說,我們?nèi)缃衲艹燥栵,最應該感謝的不是袁隆平,而是苗族人,因為苗族是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如果沒有苗人將水稻種植帶到這個世界,又何來袁隆平這位“雜交水稻之父”呢?
苗族為中華民族帶來了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水稻種植、巫醫(yī)(中醫(yī)的前身)和金屬冶煉,其中金屬冶煉以銀的拉絲工藝最為獨特突出。食物,醫(yī)藥和飾物,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到審美的精神追求,這濃縮了一個民族的生存史與發(fā)展史,他們把自己在艱苦卓絕的生存歷程中鍛造出來的生存本領,全部貢獻給了中華民族,貢獻給了這個世界。
導游講起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個人演唱會的宋祖英,“她是我們苗族也是中國唯一一個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個人演唱會的歌唱家,大家知道她當時穿的是什么衣服嗎?不是禮服,不是漢服,不是旗袍,而是我們的苗族服裝,這套集心血與工藝于一身的服裝由七位苗族大師共同打造,將拉絲工藝發(fā)揮到了極致。最后,這套服裝被美國以350萬元的價格拍走,保存在了他們的博物館里。”導游滿臉都是掩飾不住的驕傲。
如今已不再是原始社會,沒有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漢人和苗人之間也不再針鋒相對,我們也不必爭論有關歷史的孰是孰非,畢竟,過去的一切早已煙消云散。
我看著導游手上叮叮當當亂撞的銀鐲子,心里有些暖意,就為了這一刻我能坐在這輛大巴車上聽她講這些,我也應該感謝這個時代。
就像人生到最后,我們能留下的實際上都是生命中點滴幸福的記憶,而非痛苦與仇恨,歷史亦是如此。歷史發(fā)展的終極意義,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活著。
【苗人與銀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讓的雜文隨筆06-06
捆綁的雜文隨筆04-10
眼淚雜文隨筆06-21
書店雜文隨筆06-16
生命雜文隨筆06-18
我的愿望雜文隨筆11-30
雜文隨筆我與好書交談11-11
娘親雜文隨筆(精選11篇)07-27
于青海雜文隨筆(精選10篇)10-26
重逢了雜文隨筆(通用10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