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歷史上可以值得一說的人都死得太早。人,大凡擁有了大智慧之后,便溘然而逝了。像伍子胥,像比干,像諸葛亮,從沒有人嫌自己活得長的,不然秦王也就不會去求長生之藥,歷代道士也不必求什么煉丹之法。說回來,人求"長生不老"是利已,而民求圣人"長生不老"則是利國,利萬代的事?上,自然法則還是讓人那般公平地消逝在大地之下。而這一去之后,是否會出現(xiàn)唐瑪佐康帕內(nèi)拉所說的那種轉(zhuǎn)世呢?不得而知。當韓非子喝下那毒酒之后,一切隱在李斯心中對韓的妒火逝去,秦王悔之,民痛之。但人終歸免不了一死,不管那是怎樣的死法。
在中國整個封建君主時代,有兩個圣人。一位是當屬孔子,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被歷代帝王將相所宗奉,以他的仁禮為德綱,因此他是人們正面所推崇的圣人;而另一位則是韓非,韓非子所著的整套《韓非子》治國方略,即,法、術(shù)、勢三條,卻也是歷代君王獨裁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chǔ)與實戰(zhàn)基礎(chǔ),當時秦王讀《孤憤》、《五蠹》時,感嘆:"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足見韓非子對治國研究的程度之深。后始皇用韓非之說,兼并天下。也見一斑。
都說韓非是進《存韓》而韓亡,著《說難》而以說身死,這實在是不能怪韓非子,諸位是知道韓非子天生結(jié)巴,天造的如何能更改之。既然在那種時代無法靠做"說客",不能像蘇秦與張儀一般光張嘴就可以橫掃千軍,也只好像他的老師那般著起書來。韓非至少在荀子那里呆上過幾載,有老師那般的毅力。想當年荀子潦倒病死之前還在苦著書,其精神可歌可泣,韓非雖沒繼承荀子儒家學說,這著書方面倒是師徒二人有志同道同之處。
終及學說,韓非以"法、術(shù)、勢"集于一身,但這終不是他首創(chuàng),因為這是已經(jīng)存在的歷史經(jīng)驗,韓非不過將其三者加以綜合,并提出三者是缺一不可,相互扶助,共達同識。在韓非的法治觀念中,強調(diào)的是重刑,《六反》中言:"明主之治國也,眾其守而重其罪"就是這個道理。重法的目的是"殺一警百"以達到利于國家的目的。這樣,犯法的人少了,這樣國家也就昌盛起來。而"法莫如顯"、"以事遇法則行,不遇法則止"、"釋法而任智,惑亂之道也"中所講的公正性、公開性、規(guī)范性則是早為人所道。至于韓非的"術(shù)"一說,王夫之就說過了,申不害也有所涉及。對于"勢",《易系辭》上有說:"君子之大寶曰位",想必說的就是勢,要的是君王得勢,君威建立起來,君臣分明,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主失勢而臣得國,主更稱暮臣"的怪胎。而韓非的成功之處在于他是集他人之所長,融會貫通而已。
其實韓非的法制治國卻有一些道理,可與西方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相比拼。講的是一人當政,因為韓非子的學說里沒有公民監(jiān)督權(quán)的理論,一切事務(wù)都要君主親自過問并監(jiān)督,并過多沒有分級部署,而且要君王隱蔽于眾臣之間,不能在臣面前過分地表現(xiàn)喜樂與悲愁,怕就怕臣民們投其所好,使"五蠹"橫生。
只可惜,秦始皇不識人才,就因李斯"不如以過法誅之"一句,"下吏治非"。后悔又能如何,眼睜睜地看著即得利益隨風而飄逝,一代良才就這樣毀了。雖然其重要原因在于李斯的誹謗,但韓非曾有意上書于秦王,只怪書落于李斯之手,一切也就付諸東流。由此不難看出,秦王的獄制建設(shè)也不見得是那般地完美,有冤不能申,是一大弊端。
話說李斯,可是一代偉大的倉鼠。從上蔡做看糧倉的小官,到后來的宰相,人生之富貴無不在其中。早年李斯訓鼠得了磨練,后來在荀子那邊聽教,倒也學得些禮儀,懂了點儒家之道,可誰又知后來焚書坑儒的正是李斯本人。怪只怪,二百多年前,李斯的祖上:蔡國大將軍李屬被成公所株,罪名不明。后李斯經(jīng)考證,李斯終于明白,孟坷所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原來是紀實,并非虛辭。當年圍困于先圣于陳、蔡之野,不光是野牛猛虎,還有自己的先祖!而李斯的先祖的慘死和家族的敗落,和孔子直接相關(guān)。于是,李斯借冬日怪生西瓜,將四百六十一人活活地埋于山谷之下。
人們對伍子胥對楚平王的尸體鞭三百倍加贊賞,但對李斯的復仇行為大多持反對意見,實不知,這也不過是人之常情而已。何況,李斯雖對秦國及后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痕,然而他終不是泛泛之輩。在荀況那邊呆上的幾年時間來,荀子還一直對他寄予了很多希望,以至學成之日,荀況親自為李斯寫推薦書給楚,只是李斯自懂"得時無怠"而選擇了大勢所趨的秦國。后來,在呂不韋家里寄宿,李斯同樣完成了一項利千秋的事,就是抄《呂氏春秋》。根據(jù)《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jīng)》記載,小篆這一自秦以來獨特的字體就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的。并且基于百姓對小篆的陌生,李斯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供大家臨摹。小篆開創(chuàng)了文字的新天地,為"車同軌,行同文"做出了極大的貢獻,F(xiàn)仍在世的有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瑯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此外,李斯的文采也不遜色。就比如《諫逐客書》。這"書"奠定了李斯的地位。秦始皇是何等人物,在進行"逐客令"時,那場風暴緊緊地針對著呂不韋,而曾在呂不韋手下作過工的李斯毅然選擇了拼搏,懷著至死一博的勇氣和氣概,李斯毫不吝嗇地寫下了這封萬言書。面對著當時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和動蕩的的社會環(huán)境,李斯將治國之略,帝王之術(shù),人才得益無不滲透在他的言語里,當即就把高高在上的秦王說得誠服了。真是亂世出英雄也,李斯何也不是個地道的英雄?
當放穩(wěn)了基石,李斯的政治野心一步一步得到滿足,他的人生高鋒就是當宰相那會兒,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貴感怕是世上也少有人能體會。只是等到秦始皇去逝以后,李斯與趙高密謀立二世為帝,將公子扶蘇,蒙括害死,原以為可以安枕無憂之日,卻不料一切全權(quán)掌握在趙高的陰謀里。最后竟也被那個昔日的"同僚"用計害死了。
李斯的死倒也不能說明什么問題,本來嘛,人死心有一命,早死晚死實難再逃。只是臨死那會兒,李斯還是再次表現(xiàn)出那種寫《諫逐客書》的勇氣,直露地揭示趙高的陰謀,他是這樣喊的:"大秦要亡了,如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了,回昏君之心尚未悟,奸臣趙高仍被重用。我不久就會看到,盜至咸陽,麋鹿游于宮苑。"李斯一生的醒悟在這里才開始,只是上蒼給他的機會卻是在下世了。
李斯一生為已計謀,算計他人,卻不料最終反被他人算計。他的無奈同樣也是當時那個時代的無奈。
完。
附:
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 第三
人或傳其(韓非)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
赦之,非已死矣。
韓非子的學說里沒有"司法(公民監(jiān)督權(quán))的理論,一切事務(wù)都要君主親自過問并監(jiān)督,可見封建社會的法治不是真正的民主法治,資本主義的法治才是真正的法治! 夫道以無為喻德 儒以仁義喻德 法以賞罰喻德
[韓非子與李斯]相關(guān)文章:
1.李斯列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