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科 語文 教材名稱 高中語文必修3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 題 《杜甫詩三首-登高》 年級 高一 學期 下期 學段 第1學段
教
學
目
標 1、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
3、引導學生通過網(wǎng)絡閱讀擴大語文視野。
教
學
重
點 重點:對詩歌意境的把握,對詩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難點:對學生古詩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
教
學
思
路 ①導入新課,明確目標;②知人論世,了解背景;③朗讀吟誦,整體感受;④把握意象,探究意境;
⑤披詞入情,體會感情;⑥反復誦讀,加深體會。
主要
教學
方法 學生自我探究為主,教師點撥為輔。
教
學
資
源 1、教材
2、自制powerpoint課件
3、《登高》視頻朗讀
4、網(wǎng)絡資源《杜甫生平簡介》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 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
共
一
課
時 一、
導入新課 1、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
①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②初步培養(yǎng)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
2、回顧本單元準備課中介紹的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及步驟:
①知人論世,了解背景;
②朗讀吟誦,整體感受;
③把握意象,探究意境;
④披詞入情,體會感情。 回顧前兩堂課介紹的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及步驟。
說明:《登高》是必修3第二單元(唐詩單元)的第二篇《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在此之前已介紹過唐詩的有關知識,以及古詩鑒賞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明確學習目標,
鞏固以前學過的知識。
二、
知人論世,了解背景
1、了解杜甫
課前預習:登錄班級網(wǎng)絡閱讀博客,閱讀《杜甫生平簡介》,了解杜甫生平。
2、了解寫作背景
此詩寫于大歷二年(767)秋天。當時,持續(xù)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束,但邊患未消,戰(zhàn)亂四起,唐朝局勢動蕩不安。杜甫原倚靠好友嚴武居于蜀中,但嚴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軍閥混戰(zhàn),杜甫難以存身,于是離開成都沿江東下,于大歷元年(766)到達夔州,滯留于此,時年55歲,詩人長期漂泊,備嘗艱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自己又壯志難酬,種種悲苦郁積心頭,于大歷二年秋天重陽節(jié)登高有感,遂作此詩。三年之后,58歲的杜甫即病死在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積累,介紹杜甫的有關情況以及《登高》的寫作背景。
鞏固以前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
說明:
因為《登高》是《杜甫詩三首》的第三篇,在此之前已經(jīng)介紹過杜甫的生平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這里只是讓學生對有關知識進行鞏固溫習。
三、
朗讀吟誦,整體感受 1、 播放《登高》視頻朗讀,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
點撥:全詩的感情基調是“悲”。
2、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點撥:注意語音語調,速度要慢些,韻腳要拖長,聲音要響亮,要讀得抑揚頓挫。 聽朗讀,初步感受,在此基礎上反復吟誦,整體感受。 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詩歌的朗讀吟誦以及通過朗讀吟誦感悟詩歌情感的能力。
四、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
學生討論探究,賞析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把握意象,體會意境。
討論題:
1、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描寫了哪些意象?
學生討論探究,教師點撥明確:
首聯(lián)和領聯(lián)描寫了“風”、“天”、“猿”、
“渚”、“沙”、“鳥”、 “落木”、“長江”八種意象。
2、對這八種景物,詩人分別用什么詞描寫?
學生討論探究,教師點撥明確:
分別用“急”、 “高”、“嘯哀”、
“清”、“白”、“飛回”、“蕭蕭”、“滾滾”來描寫。
3、請對你感受最深的意象進行賞析。
學生討論探究,教師點撥明確:
例:時當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視,愈覺其迢迢無極,所以說“高”;夔州一帶,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轉不絕,所以說“哀”;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說“清”;風霜高潔,水落石出,所以說“白”。因為臺高,故愈覺其風大,所以說“急”;風大則水鳥低飛盤旋,所以說“回”!盁o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
4、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學生討論探究,教師點撥明確:
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了一種蕭索凄清、蒼涼宏闊的意境。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組派代表發(fā)言。
說明:
學生的理解可能多種多樣,只要有理,就應予以充分肯定。
教師的點撥可靈活機動地進行,對學生理解不到或不夠準確的地方進行適當糾正和補充即可。 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引導學生運用教師介紹的古詩鑒賞的基本方法和步驟進行自我探究和賞析。初步培養(yǎng)學生賞析古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的能力。
五、披詞入情,體會感情 學生討論探究,品味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體會詩人的感情。
討論題:
1、宋人羅大經(jīng)說頸聯(lián)十四字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意思來?
學生討論探究,教師點撥明確:
宋人羅大經(jīng)評頸聯(lián)“十四字之間含八意:
“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xiāng)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lián)寫足秋意后,順勢帶出,并應合著“ 登高 ”的節(jié)候。下句寫孤病之態(tài)。“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臺”二字是明點題目,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xiāng),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2、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濃厚的悲情,請聯(lián)系這兩聯(lián)及作者的身世談談其悲情來自哪些方面。
學生討論探究,教師點撥明確:
詩人的“悲” 情來自:
常年作客異鄉(xiāng)的羈旅之愁,晚年多病又孤獨無依之悲,白發(fā)日多而壯志未酬之痛,潦倒不堪又護病斷飲之苦。 戰(zhàn)亂未已的國難家愁之恨,
3、 讀到這兩句,你的心中會出現(xiàn)一個怎樣的形
象?
學生討論探究,教師點撥明確:
一個憂國傷時的愛國詩人。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組派代表發(fā)言。
說明:
學生的理解可能多種多樣,只要有理,就應予以充分肯定。
教師的點撥可靈活機動地進行,對學生理解不到或不夠準確的地方進行適當糾正和補充即可。 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引導學生在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
六、課堂小結 杜甫一方面有著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廣闊胸襟,有著豐富的閱歷和廣博的知識,另一方面又過著流離漂泊孤獨寂寞的生活,所以杜甫的詩一方面表現(xiàn)出憂國傷時、悲涼凄苦的情懷,另一方面又有著雄渾壯闊的境界,因而形成杜詩憂憤深廣、意境宏闊的獨特風格。 聯(lián)系杜甫的生平,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引導學生在詩歌鑒賞中注意知人論世。
七、
反復誦讀,加深體會 指導學生朗讀,在反復吟誦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反復誦讀,加深體會 引導學生在詩歌鑒賞中注重朗讀吟誦。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與
創(chuàng)新之處 1、在詩歌閱讀教學中注重閱讀方法的傳授而不是知識的灌輸,
2、教學過程中注重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自我探究的習慣與能力。
存在的問題
與不足
與杜甫漂泊西南滯留夔州時期的其它作品橫向比較不夠。
[《登高》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8.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