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死火》。寫于1925年4月23日,發(fā)表在同年5月4日《語絲》周刊第25期,后收入《野草》。
“死火”是人的象征,是一個有著卓越的創(chuàng)造力、豐富的想象力,又有抑制不住的生命力沖動的人的恰切的象征。
“冰山”、“冰谷”是嚴酷而可怕的人生之淵的象征。
“死火”被拘囚在冰谷中,有炎炎的形,毫不搖動,全體冰結(jié),像珊瑚枝;映在冰谷的四壁,互相反映,化為無量數(shù)影,使這冰谷,成紅珊瑚色!--這是作者所描述的死火形象。只是尖端有凝固的黑煙,疑是才從“火宅”中出,所以枯焦。
“火宅”,佛家語,《法華經(jīng) 譬喻品》中說:“三界(泛指世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焙畾鈿⑷说谋,同時又是一個枯焦生命的“火宅”,以“火宅”暗喻水深火熱,人生之苦。人生就是“火宅”中掙扎,像“快艇激起浪花,洪爐噴出烈焰”,息息變幻,永無定型,“總不留下怎樣一定的跡象”。
閱讀原作,注意作品中的“我”及作者對“死火”的描述:
“我”在夢中,在冰山間奔馳。突然跌入冰谷里,我看見在一片青白的冰上,有無數(shù)的紅影,像一珊瑚網(wǎng)一般糾結(jié)在一起:這是是“死火”。于是,我與死火之間,有了一場談話。死火告訴我,他被遺棄在冰谷里,如果再得不到溫熱,就將“凍滅”。我表示愿意將死火帶出冰谷,讓它永得燃燒。死火回答說:“那么,我將燒完!”這就是說,死火所面臨的是一個“凍滅”與“燒完”的兩難選擇。應(yīng)該怎樣理解這樣的兩難選擇的象征意義呢?這一直是研究這篇《死火》的難點。在人類社會里,每一個人都只能在“凍滅”與“燒完”之間作出選擇。也就是說,無論是努力奮斗(“燒完”),還是什么事也不做(“凍滅”),最后的結(jié)局都是“死亡”(“滅”、“完”),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命運。在這一點上,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幻想。那么。這是不是說,“凍滅”與“燒完”兩種選擇之間,就不存在任何區(qū)別呢?不是的。盡管最后的結(jié)果都是“滅”(“完”),但在“燒”的過程中,畢竟發(fā)出過燦爛的光輝,并給人類帶來光明,那怕是十分短暫;而“凍”的過程中,卻是什么也沒有。也就是說,價值與意義,不在于“結(jié)果”,而體現(xiàn)在“過程”。因此,死火最后作出的選擇是“我就不如燒完”這是一種重視“過程”(的意義與價值),而不顧“結(jié)果”的人生哲學(與選擇)!八阑稹笨是蟮镁龋是鬁嘏,渴求生命力的發(fā)揚。最后“死火”決然地“躍起”,和“我”一同沖出冰谷,一擲他身內(nèi)的全部熱量,通體“燒完”,與對手同歸于盡--摧毀舊的世界。
對于“死火”這一意象,可以理解為代表具有某種特定思想狀態(tài)和精神品質(zhì)的人,如革命的先軀者;也可以理解為因為生命力得不到發(fā)揚,曾經(jīng)苦悶、寂寞、彷徨,冷卻了對未來的希望,而那不容泯滅的激情理想,又重新燃起,并決心拚戰(zhàn),直至犧牲,但愿把光和熱獻給人們和未來世界。
作品對于冰山、冰谷和死火的描寫,情景逼真,詩意盎然。細讀文本,創(chuàng)作的激情,超凡的想象,奇警的意象,豐富多彩的詞匯倉庫的調(diào)動,無不令人嘆服。
[魯迅《死火》導讀]相關(guān)文章:
1.名著導讀論語教案
2.名著導讀論語的教案
3.西游記導讀課件
4.論語導讀讀后感
6.魯迅《社戲》教案
7.魯迅名言匯總
9.風箏魯迅課件
10.祝福魯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