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論語》七則(人教版)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了解孔子的倫理、哲學、政治、教育思想及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作用

        2、讀準字音

        3、掌握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及詞性活用的幾個句子

        【教學重點】

        1、孔子的思想

        2、課文的意思

        【教學難點】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解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走進文言寫就的歷史,與古人晤對一堂,孔子呈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許他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對他敬而遠之,也可能覺得他是封建禮教的源頭,對他加以批判。其實,對一個人的評價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同學們不妨借學習的機會去找《論語》的全書來看看,全面的了解一下孔子,對他有一個自己獨立的、獨到的認識。

        古人所處的時代多少有點遙不可及,所言所行或多或少不能為我們所熟識,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也是正常的,講解孔子,述說論語,所要表達的是我眼中、腦中的形象與意義。

        二、寫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商后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約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意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離魯而周游衛、宋、陳、蔡、楚列國,都不為時君所用,歸死于魯。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72人。古文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經典,可能曾作過某種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學派,對后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通過自漢代董仲舒以來儒家的補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經過系統化,成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至圣先師。

        三、照書下注解,讀準字音,初步領會意思

        四、教師領讀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六、課文講解

        第一則  

        子貢①問曰:“有一言而終身行之者乎②?”子曰:“其恕③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  

        【譯文】子貢問:“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就是推已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人。

        【評析】

             這一則選自《衛靈公第十五》,孔子在政治上屬于改良性人物。他對春秋時代的社會動蕩深感不滿,希望借助周禮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統治制度,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時也反對殘暴的政治,強調“仁者愛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禮讓的態度來調和社會矛盾。所以,當顏淵向孔子問仁的時候,孔子說:“克已復禮為仁。”孔子曾對辮弟子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后來門人問曾參,孔子的話是什么意思,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盡已之謂忠,推已之謂恕。所謂的恕,即推已及人,具體地說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雖然是很簡單直白的話語,但一個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一生都奉行這一點卻很不容易。如果能做到克已復禮,做到推已及人,則達到孔子所謂的“愛人”,即仁的境界。

        第二則

        子曰:“其①身正,不令②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統治者行為正派,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統治者行為不正派,即使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聽從。

        【評析】

          此則選自《子路第十三》,孔子認為統治者施行政治,管理國家和人民,歸根到底要靠道德教化。孔子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為政要靠道德(感化),就像北斗星,安居其位不動,而其他的星星都向著它。魯哀公向孔子討教,如何使老百姓服從統治。孔子回答他:“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意思是,提拔正直的人放在小人之人上,老百姓就心服口服。如果提拔小人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服。所以孔子認為,對統治者而言,人個的修養非常重要。統治者本身端正(包括思想的純正,行為的中正等),就是一個良好的政治的開端,用不著嚴厲的法令,社會風氣自然隨之轉化,歸于端正。如果統治者本身不正,卻下達命令來要求別人,老百姓是不會心服口服、順從領導的。

        第三則

            子曰:“賢哉,回也①!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②,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③。賢哉,回也!”

            【譯文】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竹籃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居室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七、復習三則內容,齊讀一遍

        八、小結三則內容大意,概述孔子所表現出來的思想

        十、作  業

        1.  弄懂三則論語的意思

        2.  背誦本課所講的三則論語

         

        第二課時

        一、講解后四則論語

        第四則

        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爾志②?”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③,敝之而無憾④。”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⑤。”子路曰:“愿聞子之志⑥。”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⑦。”

          【譯文】

            顏淵、季路陪侍(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呢?”季路說:“我愿意將自己的車馬衣服拿出來與朋友們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會后悔。”顏淵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季路說:“希望聽聽先生的志愿。”孔子說:“(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們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關懷。”

        第五則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①。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②。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③。”

            【譯文】

            孔子說:有益有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見聞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諂媚奉承的朋友,當面恭維背后毀謗人的朋友,花言巧語的朋友,是有害的。”

        第六則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①。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②。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③。”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有三種。以有節度的快樂為快樂,以贊美別人的優點為快樂,以多交賢良的朋友為快樂,這是有益的。以驕奢放縱取樂為快樂,以盡情游蕩為快樂,以貪圖安逸為快樂,就有害了。”   

        二、總 結

         《論語》主要記言,是語錄體散文。所選七則中,有直錄孔子的言論,有記錄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對話。每則字數不多,僅三言五語,所記述的言論,直起直落,僅提出觀點或提出結論,并沒有論據或論證。

        由于語言凝煉,思想內容極其深刻,所以一些語句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成語,至今仍活躍在人民的語言中。

        由此我們感覺到我們眼中的孔子有著文人的文雅,哲學家的智慧,政治家的抱負,同時他還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育人有方的好老師。走近他,諦聽關于:“仁”的解說,明了他思想的深邃與閃光。

        三、作 業

         

         

        [《論語》七則(人教版)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論語選讀教案

        2.名著導讀論語的教案

        3.名著導讀論語教案

        4.論語十二章教案

        5.論語十則優秀教案

        6.《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7.七年級《論語》教案

        8.論語十二章課文原文教案

        9.人教版《觀潮》教案

        10.人教版《雪孩子》教案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五月婷 |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女人天堂ab在线 | 午夜亚洲人人精品一区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自拍 | 久久亚洲性爱视频 |

             【教學目標】

            1、了解孔子的倫理、哲學、政治、教育思想及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作用

            2、讀準字音

            3、掌握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及詞性活用的幾個句子

            【教學重點】

            1、孔子的思想

            2、課文的意思

            【教學難點】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解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走進文言寫就的歷史,與古人晤對一堂,孔子呈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許他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對他敬而遠之,也可能覺得他是封建禮教的源頭,對他加以批判。其實,對一個人的評價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同學們不妨借學習的機會去找《論語》的全書來看看,全面的了解一下孔子,對他有一個自己獨立的、獨到的認識。

            古人所處的時代多少有點遙不可及,所言所行或多或少不能為我們所熟識,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也是正常的,講解孔子,述說論語,所要表達的是我眼中、腦中的形象與意義。

            二、寫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商后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約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意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離魯而周游衛、宋、陳、蔡、楚列國,都不為時君所用,歸死于魯。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72人。古文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經典,可能曾作過某種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學派,對后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通過自漢代董仲舒以來儒家的補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經過系統化,成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至圣先師。

            三、照書下注解,讀準字音,初步領會意思

            四、教師領讀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六、課文講解

            第一則  

            子貢①問曰:“有一言而終身行之者乎②?”子曰:“其恕③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  

            【譯文】子貢問:“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就是推已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人。

            【評析】

                 這一則選自《衛靈公第十五》,孔子在政治上屬于改良性人物。他對春秋時代的社會動蕩深感不滿,希望借助周禮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統治制度,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時也反對殘暴的政治,強調“仁者愛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禮讓的態度來調和社會矛盾。所以,當顏淵向孔子問仁的時候,孔子說:“克已復禮為仁。”孔子曾對辮弟子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后來門人問曾參,孔子的話是什么意思,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盡已之謂忠,推已之謂恕。所謂的恕,即推已及人,具體地說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雖然是很簡單直白的話語,但一個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一生都奉行這一點卻很不容易。如果能做到克已復禮,做到推已及人,則達到孔子所謂的“愛人”,即仁的境界。

            第二則

            子曰:“其①身正,不令②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統治者行為正派,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統治者行為不正派,即使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聽從。

            【評析】

              此則選自《子路第十三》,孔子認為統治者施行政治,管理國家和人民,歸根到底要靠道德教化。孔子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為政要靠道德(感化),就像北斗星,安居其位不動,而其他的星星都向著它。魯哀公向孔子討教,如何使老百姓服從統治。孔子回答他:“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意思是,提拔正直的人放在小人之人上,老百姓就心服口服。如果提拔小人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服。所以孔子認為,對統治者而言,人個的修養非常重要。統治者本身端正(包括思想的純正,行為的中正等),就是一個良好的政治的開端,用不著嚴厲的法令,社會風氣自然隨之轉化,歸于端正。如果統治者本身不正,卻下達命令來要求別人,老百姓是不會心服口服、順從領導的。

            第三則

                子曰:“賢哉,回也①!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②,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③。賢哉,回也!”

                【譯文】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竹籃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居室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七、復習三則內容,齊讀一遍

            八、小結三則內容大意,概述孔子所表現出來的思想

            十、作  業

            1.  弄懂三則論語的意思

            2.  背誦本課所講的三則論語

             

            第二課時

            一、講解后四則論語

            第四則

            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爾志②?”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③,敝之而無憾④。”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⑤。”子路曰:“愿聞子之志⑥。”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⑦。”

              【譯文】

                顏淵、季路陪侍(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呢?”季路說:“我愿意將自己的車馬衣服拿出來與朋友們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會后悔。”顏淵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季路說:“希望聽聽先生的志愿。”孔子說:“(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們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關懷。”

            第五則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①。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②。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③。”

                【譯文】

                孔子說:有益有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見聞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諂媚奉承的朋友,當面恭維背后毀謗人的朋友,花言巧語的朋友,是有害的。”

            第六則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①。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②。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③。”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有三種。以有節度的快樂為快樂,以贊美別人的優點為快樂,以多交賢良的朋友為快樂,這是有益的。以驕奢放縱取樂為快樂,以盡情游蕩為快樂,以貪圖安逸為快樂,就有害了。”   

            二、總 結

             《論語》主要記言,是語錄體散文。所選七則中,有直錄孔子的言論,有記錄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對話。每則字數不多,僅三言五語,所記述的言論,直起直落,僅提出觀點或提出結論,并沒有論據或論證。

            由于語言凝煉,思想內容極其深刻,所以一些語句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成語,至今仍活躍在人民的語言中。

            由此我們感覺到我們眼中的孔子有著文人的文雅,哲學家的智慧,政治家的抱負,同時他還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育人有方的好老師。走近他,諦聽關于:“仁”的解說,明了他思想的深邃與閃光。

            三、作 業

             

             

            [《論語》七則(人教版)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論語選讀教案

            2.名著導讀論語的教案

            3.名著導讀論語教案

            4.論語十二章教案

            5.論語十則優秀教案

            6.《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7.七年級《論語》教案

            8.論語十二章課文原文教案

            9.人教版《觀潮》教案

            10.人教版《雪孩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