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導(dǎo)航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xiàn)象,將此文順暢地譯成現(xiàn)代漢語。
2、 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rèn)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重、難點】
1、 深入分析屈原的偉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選擇對后世的重大意義。
2、 文中的重點實詞(如顏色、形容等)和虛詞(為、而、之等)
【課前預(yù)習(xí)】
1、作者簡介
屈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政治家,名平,戰(zhàn)國時楚人。作品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懷王重用,后因小人讒言被放逐。楚國被秦滅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傳說屈原于農(nóng)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包粽子、賽龍舟的習(xí)俗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jì)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jì)念。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資料鏈接
(1)背景知識
關(guān)于本文作者,漢王逸《楚辭章句》云:“《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钡终f:“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鼻昂竺。自此,或論為屈原之作,或論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訟紛壇。今人持后說者居多。然無論作者為誰,本文均不失為一篇展現(xiàn)屈原偉大人格的力作。
關(guān)于漁父其人,自《莊子盜跖篇》中提到孔子見漁父一事后,即成為后世詩文稗說中的隱逸高士。然是否確有其人其事,卻查無實據(jù)。故而屈原江畔遇漁父之事,亦當(dāng)為民間傳說、楚人口碑,本文則應(yīng)當(dāng)作為一篇虛擬的寓言來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將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贊揚屈原人格則可,用為史實則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頃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長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羅。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為背景,從篇中“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設(shè)置的具體時間地點,是在進入沅江之后,懷石沉湘之前。此時屈原已有以身殉國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話可當(dāng)作他的臨終遺言來讀。
(2)《楚辭》
楚辭是指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具有楚國鮮明的地方色彩,它淵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xué)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jīng)》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起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biāo)志著我國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jīng)》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俺o”的名稱,最早見于西漢。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文獻,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漢代人仿寫的作品匯編成集,稱為《楚辭》!稗o”即文辭之意,故也寫作“楚詞”。從此,“楚辭”既是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也是一種文學(xué)體制的名稱!俺o”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辯》等。
《楚辭》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將“騷體”與《詩經(jīng)》并稱為“風(fēng)騷” !帮L(fēng)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特別是《楚辭》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濃郁的情感、豐富的想象、瑰麗的文辭,體現(xiàn)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它的比興寄托手法,不僅運用在遣詞造句上,且能開拓到篇章構(gòu)思方面,為后人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楷模。而它對其后的賦體、駢文、五七言詩的形成,又都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
(3)名句分享
“悲苦時高歌一節(jié)離騷,千古的志士淚涌如潮;那淺淺的一彎汨羅江水,灌溉著天下詩人的驕傲! --余光中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 李白《紅山吟》
澤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離騷壽世,三閭遺恨泣秋風(fēng)。
--李元度題汨羅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遙和湘靈曲;湖南草綠,三疊重招宋玉魂。
--汨羅屈子祠
※自學(xué)評價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漁父( ) 枯槁( ) 凝滯( ) 莞爾( )
餔 ( )其糟而歠( )其醨( ) 汶汶 ( )
淈( )泥 鼓枻( ) 濯( )纓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1)顏色憔悴 ( )
(2)是以見放 ( )
(3)新浴者必振衣( )
(4)鼓枻而去 ( )
(5)舉世皆濁我獨清( )
(6)形容枯槁( )
(7)新沐者必彈冠( )
3、指出下列加點字的古今異義。
(1)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義: 今義:
古義: 今義:
(2)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古義: 今義:
4、指出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并予以改正
枯稿( ) 震聾發(fā)聵( ) 浩首窮經(jīng)( ) 蒼海桑田( )
5、(1)《楚辭》是戰(zhàn)國時代 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總集!俺o”是繼《 》之后的一種新詩體。
(2)屈原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其代表作有《 》《 》《 》《 》和《遠游》等。
(3)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 。 ,
?寧赴湘流,葬身江魚之腹中。 ,
?”
6、下列句中,與其他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組是( )
A、受械于人 B、是以見放 C、重為鄉(xiāng)黨所笑 D、審矣,何足怪乎?
第一課時
【導(dǎo)學(xué)目標(biāo)】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xiàn)象,將此文順暢地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語基提煉 課文對譯】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既: 于: 顏色: 形容:
譯句 :
2、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而; 何故: 至于斯:
譯句:
3、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舉世: 是以: 見:
譯句:
4、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于; 而: 與: 淈:
譯句:
5、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餔: 歠: 醨: 高舉: 為:
譯句:
6、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之: 新:
譯句: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以: 察察: 汶汶:
譯句:
8、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
譯句:
9、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譯句:
10、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
莞爾: 而: 鼓枻:
譯句:
11、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之: 可以: 濯:
譯句:
第二課時
【導(dǎo)學(xué)目標(biāo)】
﹡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rèn)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一、文本研習(xí)
1、 層次結(jié)構(gòu)
全文可劃分為三個部分:
首段點明屈原“既放”的總體處境和具體環(huán)境,以及漁父的問話。展現(xiàn)主人公流浪、行吟的行為神情和憔悴、枯稿的面容身影,透露出他內(nèi)心極度的精神痛苦。屈原回答漁父的問話,闡述了自己遭放逐的原由。“ ”、“ ”揭示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聵;“ ”、“ ”彰明屈原志行的高潔和認(rèn)識的清醒。
第二、三兩段為文章的第二部分,這是漁父玉屈原之間的第二次問答,否定了漁父“與世推移”的態(tài)度,高揚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 ”、“ ”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潔的志向;“ ”、“ ”的誓言,暗示他將以死殉志的決心。此兩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四段以漁父離去時所唱的“滄浪歌”收結(jié)全文,留下無盡余味。
2、內(nèi)容評述
本文主要展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一是屈原的 ;另一是漁父的 !暗啦煌幌酁橹\”,結(jié)果只好異途殊歸,各行其志。總體說來,作者的意圖和傾向是:以屈原為主,以漁父為副,以副托主,贊揚屈原的崇高精神,貶抑漁父的消極態(tài)度。
能不能把《漁父》看作一個“故事”?大抵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回答。“虛”:虛構(gòu)的人物、場景;“寓言”式的故事,未必確有事實!罢妗保罕憩F(xiàn)了兩種典型的人格、追求間“對話”。
結(jié)尾處讓漁父高唱“滄浪歌”“鼓枻而去”,不輕易論斷,讓讀者自行思考,卻是在謹(jǐn)慎之中流露出對漁父所走的隱逸道路的一定程度的保留。這保留恐怕與在先秦時就己形成的政治清明則仕、政治昏暗則隱的傳統(tǒng)觀念有關(guān)。
3、藝術(shù)特色
(1)對比
作者沒有單一地鋪陳頌揚屈原的偉大人格,而是別具匠心地為他設(shè)置了一個對立面,讓漁夫與屈原分別代表兩種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觀,并讓他們在江畔相遇,展開對話,這就使文章內(nèi)涵全部熔鑄在一個整體對比性構(gòu)架之中。在這個構(gòu)架中,至少包容著三個方面的對比關(guān)系:一是兩條人生道路的對比。屈原堅持人世,漁父樂在出世。實質(zhì)上一個是從社會著眼,目的在于濟世;一個是 , 。二是兩種“人世”態(tài)度的比較。屈原 、 , ;漁父是非不分、隨波逐流,乃至混水模魚。三是兩種結(jié)果的對比。屈原積極用世,深思高舉,結(jié)果卻慘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萬分;漁父 、 , , , 。屈原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jié)的崇高精神,在層層對比中顯得璀璨奪目。
文章在具體闡說人生態(tài)度時,也每每用對比手法。例如:“濁”與“清”,“醉”與“醒”,“身之察察”與“物之汶汶”,“皓皓之白”與“世俗之塵!保 “深思高舉”與“眾人皆醉”、“舉世皆濁”,“我獨清”、“我獨醒”與“物之汶汶”、“世俗之塵!钡鹊。
(2)比喻
文章運用了一系列比喻,將豐富的人生哲理蘊含在形象生動的喻體之中! , !边@是用水的清濁比喻人的品格高下,用喝酒的醉醒比喻人的認(rèn)識明暗,借以彰明世道的黑暗、世人的昏聵和屈原的“深思高舉”。“ ”“ ”這是用把泥水?dāng)嚨酶,讓酒醉得更加沉重,來比喻那些“混世”者的丑惡靈魂和卑劣行徑! , ”這是用洗澡滌污、振衣去塵,比喻人要不斷地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以免精神污染,借以彰明屈原的高潔白奉!鞍材芤陨碇觳,受物之汶汶者乎?“ , ”這是以身體的清爽潔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沾物、塵埃蒙世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格。“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边@也是一個隱喻。
二、問題探討
“漁父”在文中是一個具體的形象,隨著文化的浸染,漁父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種文化的內(nèi)涵?v覽古詩文,我們讀到了莊子的《漁父》,讀到了“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楊慎《臨江仙》),讀到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請你查閱相關(guān)資料,對“漁父”意象進行綜合探究。
﹡知識點鏈接
“漁父”意象
①清靜淡泊的漁父:白發(fā)滄浪上,全忘是與非。秋潭垂釣去,夜月叩船歸。煙影侵蘆岸,潮痕在竹扉。終年狎鷗鳥,來去且無機。 --杜牧《漁父》
②孤高寂寞的漁父: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
③逍遙自在的漁父:葉艇悠揚鶴發(fā)垂,生涯空托一綸絲。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從波上移。風(fēng)漾長歌籠月里,夢和春雨晝眠時。逍遙此意誰人會,應(yīng)有青山淥水知。
--羅隱《贈漁翁》
④隨緣任遠的漁父: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宋惠洪《冷齋夜話船子和尚偶》
⑤看破紅塵的漁父:絮飛飄白雪,鲊香荷葉風(fēng)。且向江頭作釣翁。窮,男兒未濟中。風(fēng)波夢,一場幻化中。 --馬致遠《金字經(jīng)》
⑥灑脫率真的漁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一棹春風(fēng)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M渚,酒盈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李煜《漁父詞》
【課后練習(xí)】
1、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彈冠 凝滯 振衣 憔悴 B、滄浪 流俗 惹事生非 流放
C、鼓枻 莞爾 搖尾乞憐 勢不可當(dāng) D、枯槁 隱忍 一家之言 濯足
2、解釋下列各句中的“而”“于”“以”。
(1)而: 漁父莞爾而笑( )
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
(2)于: 圣人不凝滯于物( )
何故至于斯( )
葬于江魚之腹中( )
(3)以: 是以見放(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可以濯吾纓( )
3、補出下列各句的省略成分。
(1)行吟澤畔( ) (2)不復(fù)與言( )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5、下面是對唐代張志和《漁父》的分析,其中分析不當(dāng)?shù)囊豁検牵?nbsp; )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
A.這首詞牌為《漁歌子》的詞,描繪了春江水漲、煙雨迷蒙、鳥飛魚肥、悠然垂釣的圖景。
B.青山、白鷺、紅花、綠水,景物色彩鮮明,再現(xiàn)了桃花汛期南國特有的色彩。
C.“青箬笠,綠蓑衣”用借代手法勾畫出一幅剪影式垂釣圖,表現(xiàn)了隱者怡然安適的情趣。
D.“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表現(xiàn)了詩人敢于迎擊風(fēng)雨、不怕困難、決不屈服的斗爭精神。
漁父答案:
一、 學(xué)評價
1、fǔ gǎo zhì wǎn bū chuò lí mén gǔ yì zhuó
2、顏色:臉色。 見:表被動。 振:抖動。 鼓:敲打。 舉:全鼓:敲打 形容:形體容貌
3、形容 古義:體貌。今義:對事物的形象或性質(zhì)加以描述。
至于 古義:到。 今義: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4、指出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并予以改正
枯槁 振聾發(fā)聵 皓首窮經(jīng) 滄海桑田
5、(1)《楚辭》是戰(zhàn)國時代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總集!俺o”是繼《詩經(jīng)》之后的一種新詩體。
(2)屈原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其代表作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和《遠游》等。
(3)略
6、選(D)本題考查正確理解句式的能力,其余都是被動句。D是疑問句
二、文本研習(xí)(此中答案僅供參考,大意對即可)
1、“舉世皆濁”、“眾人皆醉”;“我獨清”、“我獨醒”。
“彈冠”、“振衣”; “寧赴湘流”、“葬身魚腹”。
2、明辨是非、高潔自奉、積極用世,乃至寧死不折、以身殉國;不問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極避世、飄然自樂。
3、(1)從個人出發(fā),意圖在于全生。明辨是非、高潔白奉,而且至死不渝。消極避世、釣魚江濱,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樂。
(2)“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何不鋪其糟而歠其醨?”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三、1、參考意見:
據(jù)王逸的闡釋,漁父的“滄浪歌”恍然點化了屈原,使他在悟“道”后自投汨羅江而亡。錢澄之《莊屈合詁》自序云:“屈子徘徊戀國,至死不能自疏,觀其遠游所稱,類多道家者說,至卒章曰:‘超無為以至清兮,與太初而為鄰。’而太史公稱其‘蟬脫于濁穢兮,以浮游塵埃之外’,亦誠有見于屈子之死,非猶夫區(qū)區(qū)憤激而捐軀者也。是故天下非至性之人,不可以悟道;非見道之人,亦不可以死節(jié)也。”(《自序》)很顯然,至情至性、尚治有為的屈原在遭讒被貶之后已漸漸“悟道”,這就必然導(dǎo)致了他投江身亡的結(jié)局。而“漁父”正是引他 “悟道”的最關(guān)鍵人物。據(jù)《孟子》所載,當(dāng)年孔子曾聽孺子傳唱《滄浪歌》,并有“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的評語。(《離婁上》)由此看來,漁父即“道”的化身,而漁父之道就是隱遁之道,也就是儒家“獨善其身”、“殺身成仁”之道,與道家中的避世思想亦相接近。
2、參考意見:
可以從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知識分子的責(zé)任、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來探討:比如司馬遷“隱忍茍活”,是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業(yè),垂名不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屈原“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來體現(xiàn)生命的尊嚴(yán)。“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踐志。
可以從東西方生死價值觀來探討:比如馮友蘭先生說過,中國文化中有一種西方?jīng)]有的精神,這就是當(dāng)一個人認(rèn)為他不能夠拯救國家時,為了不在內(nèi)疚中偷生,便選擇赴死。西方人棄生取義的意識,與東方有異。他們更重視“生”的權(quán)利,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環(huán),舍小取大,舍生取義……
四、1、有生存就有死亡。作為人類,我們無論怎么認(rèn)為,逃避死亡也只是一種自欺欺人或者欲蓋彌彰的話題。但作為個人,我們可以把愿望寄托在書本、競技等等和孩子的身體上,也希望從中發(fā)現(xiàn)真理或者生命的真諦,或者延續(xù)生存以尋找真理或者生命的真諦,這種觀念幾乎成為所有人的生存目的。
我們要通過活動引導(dǎo)學(xué)生正確認(rèn)知,敢于面對死亡,但又要珍惜生命,尋求生抑或是死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2、參考意見:
此探究活動主要引導(dǎo)學(xué)生把握漁父的文化內(nèi)涵。
莊子說:“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好也”?v觀中國數(shù)千年的漁文化,或者說是釣文化,的確都體現(xiàn)了無為與非功利的特點。由此,作為一種精神寄托,一種情趣所在,帝王將相、文人豪士、販夫走卒,諸色人等,都有過“江海情趣”;可以說,自古名人,沒有不釣的,自古隱士,沒有不漁的。在古典文學(xué)與古代文獻中,漁父與釣翁,都是隱逸與智慧的象征。釣翁,是沒有完全出世的漁父。漁父,才是徹底隱逸的士人。但他們精神實質(zhì)是基本一致。
【課后練習(xí)】
1、B
2、而:連詞,表修飾;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承接。
于:介詞,表被動關(guān)系,被;介詞,引進動作對象,到;介詞,在。
以:介詞,因為;介詞,拿、用;介詞,表目的,用來。
3、行吟(于)澤畔(省略介詞) ;不復(fù)與(之)言(省略介詞賓語)。
4、①人人都骯臟只有我干凈,個個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流放。
②怎么能讓潔白純凈的東西,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污呢?
5、D (A 項除涉及詩詞常識的識記外,重點考查詩詞意境的整體把握。景物構(gòu)成及特點、人物行動的分析,都有顯性的原作依據(jù),而對人物情感(悠然)的理解,則是分析的難點。 B 項從景物色彩的特點分析了作品選材的典型性和表現(xiàn)力,評價準(zhǔn)確。 C 項側(cè)重分析畫面中心--景中人的描寫,用借代手法勾畫出剪影式寫意形象,對描寫方法和形象特征的分析易于理解,對人物的身份和情趣的分析是把握的關(guān)鍵。 D 項涉及對“斜風(fēng)細雨”含義的理解和對景中人精神世界的認(rèn)識,實際是對作品主旨的領(lǐng)悟。統(tǒng)觀全詩,“斜風(fēng)細雨”只是特定景物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是困難的象征物;人和景融為一體,人和自然是和諧統(tǒng)一而非對立斗爭的關(guān)系,“不須歸”是樂在其中而非不屈斗爭。初中生要直接理解到這一層有一定的困難,但比較四個選項可以發(fā)現(xiàn), A 、 C 兩項對人物精神的理解是“悠然”、“怡然”,而 D 項則可謂“毅然”了。 D 項的分析顯然與 A 、 C 不統(tǒng)一,硬是把一個“隱士”說成了“戰(zhàn)士”,完全違背了詩意。)
[《漁父》導(dǎo)學(xué)案(蘇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1.《談中國詩》導(dǎo)學(xu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