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引》一詩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作用重大。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選于新課標人教版必修第一冊第9課。筆者是第一次教這篇文章,我的學生都來自農(nóng)村,沒有讀過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就更無從看過。在學習本文時,對于文中梁啟超先生“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由于梁實秋先生也在原文中沒有任何語言環(huán)境的渲染和暗示,大多數(shù)學生均不正確理解此詩,筆者也不能完全洞悉其意。
梁實秋先生說“這四句十六字,經(jīng)他了朗誦,再經(jīng)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zhuǎn)合,有情節(jié),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币,梁實秋先生聽梁啟超先生講課時是清華學校的高才生,而梁實秋先生“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衷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绷簩嵡锵壬星胰绱,更何況是筆者--一位青年教師和自己的這些才疏學淺的學生們。筆者翻遍新課標人教版必修第一冊教師教學用書和志鴻優(yōu)化設(shè)計叢書的《高中優(yōu)秀教案》等五六種教輔書籍,均未發(fā)現(xiàn)對這首《箜篌引》有任何注解。倒是在網(wǎng)絡(luò)上搜索到雍容女士的《公無渡河》(中國教師閱讀網(wǎng))有以下內(nèi)容“《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fā)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wù)吣粔櫆I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庇喝菖窟寫到“它的主題,乃是瘋狂與死亡。在講求中庸的中國文化里,如此明確的以瘋狂與死亡為審美對像的,就格外使人顫栗。”“波濤在前,命運已定,前進就是死亡,卻依然蹈死而不顧。這種執(zhí)著,緣自于強大到瘋狂的人格力量,命定要做無望之極的抗爭。”至此,我徹底解開了梁啟超先生在講演時,為什么在浩如煙海的中國韻文里獨獨選擇《箜篌引》來作開頭了:他自己就如那位白發(fā)狂夫般堅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仍執(zhí)意為之,頗有蹈死不顧的氣概。他意志堅毅,即使經(jīng)受了維新變法失敗的慘痛打擊后仍不退、縮堅持斗爭、策劃云南起義等重大活動。
至此,我完全理解了《箜篌引》在文中的作用。我的學生們也透過這首詩理解了梁啟超先生的高尚的政治情操,更領(lǐng)悟到他的精彩的學者風范一如他的政治情操那樣,對梁實秋先生等當時的學生能對其演講過二十多年仍能不忘就能理解透徹了。
筆者對于梁啟超先生選擇《箜篌引》叫絕,對于梁實秋先生能聽到梁啟超先生精彩的演講叫好,對于教輔書籍的編纂者們未能重視《箜篌引》一詩在文中的重要作用而感到遺憾。
巨東濤
[《箜篌引》作用補綴(人教版高一必修備課資料)]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