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腳踏一方土》高效導學案

        發布時間:2016-4-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活動目標

            ①了解有關土地的神話傳說、文藝作品、成語典故等信息,認識到土地在人民生活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②了解土地侵占、土地浪費、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信息,認識土地資源的現有狀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③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提高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

            ④在活動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促進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

        ⑤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活動過程

        一、我們的土地

        1、看看我們的土地

        商周井田制     土地改革    土地情況改革

        2、講講土地的故事

        五色土   滄海桑田    寸金橋

        3、談談土地的含義

        地之子   土地的烙印   土地

        商周井田制

        井田制是商代和周代的一種土地制度,因將土地劃分成“井”字形方塊而得名。在比較典型的井田中,溝、渠等排灌系統和阡、陌等道路系統把土地劃分成一個個方塊,在井田的外圍還挖有較深的濠溝。這是一種非私有性的土地制度,土地不能自由買賣。        

            對于井田制的性質和經營方式,學術界目前尚無定論,主要存在三種不同的見解:一種意見認為井田制是周代奴隸制國家的土地制度,土地歸國家所有,名義上屬于周王。周王將土地分賜給諸侯和臣下,世代相襲。

        井田的劃分,大約一塊為100畝 (約合今31畝多),是奴隸耕種的一個土地單位,由于生產技術水平很低,也為了便于監督奴隸勞動,井田上實行奴隸集體耕耘。另一種意見認為井田制是封建國有土地制度。貴族地主把一部分土地分配給一家一戶的農奴去耕種,收獲歸農奴所有;另一部分土質較好的土地歸貴族地主自己,驅使農奴為他們代耕。這是一種榨取勞役地租的封建剝削形態。                                         

        第三種意見認為井田制是從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發展而來的貴族土地所有制。公社成員原來集體耕作的大塊“公田”,已經變成周王、諸侯、貴族的私田;而農民耕種的小塊“私田”,原來是公社劃分成大小相等的方塊分給公社成員耕種的,農民向貴族們交納十分之一的貢物,這些土地也同樣變成貴族們的私田。  

        土地改革     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農民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收獲物大部分要交租納稅,自己所得無幾。因此,他們熱切期盼著“耕者有其田”,翻身當家作主人。誰能夠滿足他們的愿望,誰就能得到他們的真誠支持。過去共產黨就是通過“打土豪分土地”、“減租減息”等政策獲得農民的支持,奪取了全國政權。當時,新解放區還有3億多人口未進行土地改革。新中國政權要想鞏固下來,特別需要這些農民的支持。

        1949年解放以后,全縣實行減租減息。規定定額租減租后,分租比例為:業主25%,佃戶75%;分種田減租后,分租比例為:業主35%,佃戶65%。結合減租減息,開展反“黑田(瞞報的土地)”斗爭。共查出“黑田”31329畝,正確掌握了各階層占有土地狀況,為土地改革作了準備。

        1950年7月,在黃路和新建兩鄉進行土地改革試點。9月,分批推開。11月,成立縣土改委員會,全面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至1951年3月結束。土改一般分五個階段進行,即土改思想教育,評議土地賦冊,劃分階級成分,沒收、征收土地,分配勝利果實。全縣共沒收、征收土地290160畝,沒收地主房屋3769間、耕畜388頭、水車641部、農船343條、糧食850噸,其他農具10626件。轟轟烈烈的  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千年封建土地所有制,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

        五色土 

        上古時代,我國有“社稷祭祀”制度,把國家稱為“社稷”。《白虎通》曾設王者為何有“社稷”之問答云:“為天下求福報功。以‘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為‘土神’;谷物眾多,不可遍及祀,   故封谷立‘稷’,‘稷’為‘谷神’之長”。

        這就是說,當時國家統治者,重視土壤和糧食,認為“神”可以引出萬物,祭“神”可以保障五谷豐登。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叫做“社稷”。北京中山公園內保留著明代所建的社稷壇。最上層15.8米見方、鋪墊著五種顏色的土壤:東方為青色、南方為紅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它大體上符合我國土壤分布概況。東方多水稻土呈青色,南方多紅壤、紫色土呈紅色,西北干旱土、鹽堿土呈白色,中原腹地為黃土高原雛型土呈黃色。

        滄海桑田

        傳說東漢仙人王方平在門徒蔡經家見到了仙女麻姑,發現原來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的過去了,長得仍如十八九歲的姑娘,頭頂盤著發髻,秀發垂至腰際,身上的衣服光彩奪目,大家舉杯歡宴、麻姑說:“我自從得到天命以來,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為桑田。這次去仙山蓬萊,見海水比以前淺了許多,大概又快要變成陸地丘陵了吧!”王方平笑著說:“難怪圣人說海中行路都會場起灰。后來人們用“滄海桑田”,比喻人世間事物變遷極大,或者變化極快。“滄海桑田”也簡作“滄桑”。

        “滄海桑田”原來的意思是海洋會變為陸地,陸地會變為海洋。這種“滄桑之變”是發生在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因為地球內部的物質總在不停的運動著,因此會促使地殼發生變動,有時上升,有時下降。挨近大陸邊緣的海水比較淺,如果地殼上升,海底便會露出,而成為陸地,相反,海邊的陸地下沉,便會變為海洋。有時海底發生火山噴發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脈、火山,它們如果露出海面,也會成為陸地。

        “滄海桑田”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氣溫降低,由海洋蒸發出來的水,在陸地上結成冰川,不能回到海中去,因而海水減少,淺海就變成陸地,相反,氣溫升高,大陸上的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海洋,會使海面升高,因而能使近海的陸地或低洼地區,變成海洋。據科學家測算,如果地球大陸上的冰川全部融化,流入海洋的水可以使海面平均升高七、八十米,那樣將有許多陸地變成海洋。此外,河流每時每刻都在把泥沙帶入海中,天長日久也會將一部分海濱沖積成陸地。因此,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化,在地球上是普遍進行著的一種自然過程。

         “海枯”        羅布泊,曾經煙波浩淼,是中國第二大咸水湖。2千年前羅布泊畔的絲路名城樓蘭古國曾一度閃耀出燦爛的中亞文明之光。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湖上可以蕩舟,水中可以抓魚。六十年代,羅布泊終因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斷流,漸漸干涸,湖盆區變成了白茫茫的鹽殼地。到1972年,最后450平方公里的湖面也被烈日蒸發得無影無蹤。

        “石爛”        風化作用是巖石暴露在空氣、水與生物作用下而造成的改造過程。風化作用包括各種化學及機械的作用,并且造成了巖石的分解與破裂 。“石爛”是土壤形成的途徑之一。

            澎湖群島的多孔質玄武巖經過長久的風化作用后,不但可見到仿佛“石爛”般的洋蔥狀風化構造,還可見到硬巖土壤化的完整剖面

        寸金橋          坐落在赤坎區西側,“寸金浩氣”是湛江八景之一。1925年遂溪麻章區紳民所建,1959年重修。橋名含中華國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敵侵占之意,以紀念1898年當地人民的抗法斗爭。重修后的寸金橋,為水泥鋪面單孔石橋,長19米,寬12米,兩側各立欄柱18根,橋西頭豎紀念碑1方,記抗法斗爭事跡始末,郭沫若題字“一寸河山一寸金”。抗法英雄塑像莊嚴地沾立在公園大門寬敞的廣場上,正氣凜然,威武不屈,是湛江人民的英雄形象。寸金橋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湛江市政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我國的湛江地方,有一座橋梁被命名為“寸金橋”,就寓有“一寸土地一寸金”的意思,這是用來紀念當年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英雄們的。土地的長度和面積計算單位可以用丈,用公里,用畝,用公頃,然而在含有國土的意義的時候,它的計算單位應該用一寸、一撮來衡量。因為它代表一個國家的主權,一寸土都決不容侵犯,一撮土都是珍寶。

        土地沙漠化

        原因:沙漠化現象可能是自然的。作為自然現象的沙漠化是因為地球干燥帶移動,所產生的氣候變化導致局部地區沙漠化。不過,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數歸咎于人為原因;人口急速增長,所居土地被過分耕種以及牧畜,導致土地枯竭不適合耕種。 

        文明發祥地: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地區是世上最早發展農業的地域之一,從而發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美索不達米亞的土壤本來甚為肥沃,不過由于過度的農業活動、人們不理會土地長期枯渴,更開發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從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氣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潛在的危機:根據中國國家林業局于2006年6月17日的公布,中國沙漠化土地達到173萬970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18%以上,影響全國30個一級行政區(省、自治區、直轄市)。   

        干地(定義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穩定、時間短、強度大的風暴造成的那些地區)覆蓋了全球40%的陸地面積,供養著世界上1/5的人口。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減少、作物產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蝕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長、人類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經濟壓力(例如,需要經濟作物來增加外匯)造成的過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發生的干旱啟動或加劇。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萬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總干地面積。這對于70%的干地(全球陸地面積的25%)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經濟活動:在干旱和亞干旱地區(也包括一部分亞濕潤地區),在干旱多風和具有疏松沙質地表的情況下,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非沙質荒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志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地球上受到沙漠化影響的土地面積有3800多萬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600萬公頃土地發生沙漠化。沙漠化問題涉及的范圍之廣,已引起全世界關注。產生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干旱、地表為松散砂質沉積物和大風的吹揚等;人為因素主要是過度放牧、過度墾殖、過度樵柴和不合理地利用水資源等。沙漠化是環境退化的現象,是一種逐步導致生物性生產力下降的過程,包括發生、發展和形成三個階段。發生階段(初期階段)是潛在性沙漠化,僅存在發生沙漠化的基本條件,如氣候干燥、地表植被開始被破壞,并形成小面積松散的流沙等;發展階段,地面植被開始被破壞,出現風蝕,地表粗化、斑點狀流沙和低矮灌叢沙堆,隨著風沙活動的加劇,進一步出現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形成階段地表廣泛分布著密集的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其面積占土地面積50%以上。沙漠化的危害是破壞土地資源,使可供農牧的土地面積減少,土地滋生能力退化,植物量減少,土地載畜力下降,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降低。沙漠化已給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牧業和人民生活財產造成嚴重損失。 

        重大威脅:沙漠化,是對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大威脅。沙漠化是環境退化現象。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農牧生產能力及生物產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場面積減少。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貧瘠,已使不少沙漠化國家遭致連年饑荒。全球受沙漠化影響的土地已達3800萬平方千米。因沙漠化而喪失的土地,每年都高達5~7平方千米,幾乎每分鐘就有11頃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沙漠化繼續下去而得不到有效抑制,本世紀末,預計損失的耕地將會達到目前耕地的1/3,這是多么危險的信號!我國也是一個土地沙漠化嚴重的國家,沙漠與沙漠化的地域已由1949年的667萬平方千米擴大到1985年的130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3.6%。沙化土地,每年還以6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長。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成,除了因力作用而造成沙丘前移入侵的自然因素以外,由于過度農、過度放牧、過度砍伐、工業交通建設等破壞植被的人為因素引起沙漠化的現象更為普遍。有一組統計數字很說明問題,我國土地沙漠化原因:森林過度采伐占324%過度放牧占294%,土地過分使用占233%水資源利用不當占6%,沙丘移動占55%,城市、工礦建設占0.8%。由這些統數字可以看出,我國絕大部分(占95%)的土地沙漠化是人因素造成的。因此,保護和利用好土地,封沙育草,營造防風沙林,實行林、牧、水利等的綜合開發治理將會充分發揮植被群體效應以達到退沙還土的目的。土壤是植物的母親,是綠色家園繁榮昌盛的物質基礎。保和利用好土地,就是保護了綠色家園,保護了人類自己。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潤和沖擊作用下,其結構發生破碎和松散,隨水流動而散失的現象。在水力、風力、凍融和重力等外營力作用下,使陸地表層的土壤和土壤母質等發生破壞、磨損、分散、搬運和沉積的過程。 

        產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和人為兩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降水、地形、植被、土壤、風力等。人為因素是指人們不合理的資源開發、生產建設活動,如破壞地表植被、陡坡開荒、不合理的農業耕作、人口的增長,開發建設活動如不注意水土保持,將產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滄海桑田”原來的意思是海洋會變為陸地,陸地會變為海洋。這種“滄桑之變”是發生在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因為地球內部的物質總在不停的運動著,因此會促使地殼發生變動,有時上升,有時下降。挨近大陸邊緣的海水比較淺,如果地殼上升,海底便會露出,而成為陸地,相反,海邊的陸地下沉,便會變為海洋。有時海底發生火山噴發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脈、火山,它們如果露出海面,也會成為陸地。

        “滄海桑田”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氣溫降低,由海洋蒸發出來的水,在陸地上結成冰川,不能回到海中去,因而海水減少,淺海就變成陸地,相反,氣溫升高,大陸上的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海洋,會使海面升高,因而能使近海的陸地或低洼地區,變成海洋。據科學家測算,如果地球大陸上的冰川全部融化,流入海洋的水可以使海面平均升高七、八十米,那樣將有許多陸地變成海洋。此外,河流每時每刻都在把泥沙帶入海中,天長日久也會將一部分海濱沖積成陸地。因此,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化,在地球上是普遍進行著的一種自然過程。

        二、理解土地

        冬天的田野

        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就向往著出去走走,然而現今旅游業的過分繁榮,使得無論著名還是不著名的景點都是游人如織,名勝的風景成為人海的風景,總讓一些懷著雅興而來者敗興而歸。于是,在一個天空飄著針一般細雨的雙休日,我走進冬天的田野。

        冬天的田野,以它的固執袒露著驚人的真誠,每一寸泥土都飽含著神圣不可瀆犯的原始美。田間阡陌只是一道道深淺不一的灰色劃痕。秋霜里頹腐下來的莊稼茬規則地點綴在空曠的田野上,恬靜而凄美。收割后的土地,象一位剛剛解除了痛楚的產婦/正安祥地躺在那里/那睡態,讓我想起勞累一生的母親。這是我曾寫過的一首詩的起句。我曾在大別山區的一個小村子插隊八年。八年時光里,我在田野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傾聽著溝渠的汨汨流水,目送著紛飛不止的鳥群,并由此而親近莊稼,了解農活,學會說和年成相關的語言,體會和感受到了那里的鄉親千古以來一承不變的生存形式和他們在那形式中所表現出的給別人的溫馨與善良,對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如今想到這些,我雖沒有最終成為田野上的一名耕耘者,但一種淡淡的掛念和感覺卻時時伴著我,在心底默默流動、疊加、淤積、沉淀。八年的插隊生活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溫暖。讓不著邊際的心找到了載體,讓飄忽不定的情感得到了寄托,讓凝滯固塞的思念得到升華。在一塊地里,我看見一位老農正在耬耙著腳下剛剛翻過的泥土。他彎著腰,認真地勞作著,空曠的土地使他看上去很小。很孤單。而那位老農似乎并沒有感覺這些,依然只是沉默著不停地耬耙著泥土。一種撕裂的溫柔。一種相互消耗又相互滋的愛。目睹眼前這一場景,我突然想到自己已出版的鄉土詩集《家園之戀》,想到了很多文人墨客有關土地的詩文,我不敢說別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我總是感到一種內疚的。

        今天,我們看到的田野的詩文,都已是十二分的詩意化了,可那真正從土地深處溢入生活營養了人生的東西,卻被寫詩文的筆忽略去了。盡管也寫出田野上生發的苦難,咸澀的淚,紅得如楓的血,然那土地對淚和血的吸收卻是不見了的,至于血淚在和土地融合之后,新的溫馨的豐沃,也是很少有人看到了。正如一位作家所說:“只有在大都市住膩的當兒,我們才會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個村落,除了田園的詩情,對農民的愁情是決然不會有的。”是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許只是在寫書本上吟哦在孩子們的口中。

        不是故弄玄虛或危言聳聽,我們這些都市里生活的人在情感深處都潛伏著對以往或現時鄉村的眷念和憐憫,無論我們怎樣卡拉OK招手打“的”炒股搖獎紅燈停綠燈行地陶醉奔忙于其中,我總覺得那是暫時的忘卻與揮霍;一旦視角心靈被屬于鄉村的意象牽連,觸景生情地相思即會頃刻間洋溢身心。不是嗎?我們曾經遠離或者背叛過我們的出生地而步入城鎮。然而,我們能馬上褪掉自己的胎記嗎?它永遠是血肉相連的基因承接過程,沿襲的決不止于一兩代人。我們不是忘恩負義的冷血動物,于是,我們的思想便會遭受無數折磨,生存就有了凝重的負疚感。因此,我總覺得有一種呼喚和吶感,呼喚什么?吶喊什么?都裝在我的心里,我卻又解釋不清。但總感覺這里面似有一種可稱作“場”的神秘凝聚力,叫人久違之后每一念及,心中便會油然而涌起“歸去來兮,田園將蕪”的無邊感慨。

        站在冬天的田野之上,讓一顆被擠扁了的心在這兒復原;在繁華中負重得久了,就到田野上來躺一躺,讓靈魂在這里獲得些許松弛和靜養。感受田野,就是感受純粹。如此,即便再一次回到都市的繁囂和喧嚷,精神與生命,獲得的將是雙重回歸,而曾一度津津樂道的所謂“都市境界”、“都市品位”已蕩然無存,不得不對它的淺薄做出某種無奈的批判,同時也為終日咀嚼身邊小小的悲觀而感到羞愧。

         關于土地的成語

        卷土重來、土生土長、天造地設、天長地久、天昏地暗、天南地北、土崩瓦解、土豪劣紳、歡天喜地、地大物博、地老天荒、天誅地滅、開天辟地、一敗涂地、天羅地網、山崩地裂、天高地厚、因地制宜、大興土木、談天說地、謝天謝地、設身處地、天翻地覆、天經地義、死心蹋地、地動山搖、如履平地、驚天動地、寸土必爭、頂天立地、冰天雪地、鋪天蓋地、揮金如土、面如土色、無地自容、人杰地靈、滄海桑田、就地取材

        三、感受思鄉詩句

        “鄉土情結”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古今詩詞中體現游子懷戀故土,思念故鄉的名句名篇 。

        1.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

        2.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

        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4.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

        5.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白居易)

        6.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范仲淹)

        7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

         

        羅有志

        [《腳踏一方土》高效導學案]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2.歷史教學導學案論文

        3.鑲邊與剪紙的導學案

        4.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

        5.語文版木蘭詩導學案

        6.漢語拼音復習導學案

        7.趙普文言文導學案答案

        8.開學第一課安全教育導學案

        9.初二生物《傳粉與受精》導學案

        10.導學案培訓心得體會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自拍 | 日韩AV大片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第一区欧美日韩 | 亚洲AV日韩A∨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拍 |

                               

            活動目標

                ①了解有關土地的神話傳說、文藝作品、成語典故等信息,認識到土地在人民生活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②了解土地侵占、土地浪費、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信息,認識土地資源的現有狀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③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提高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

                ④在活動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促進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

            ⑤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活動過程

            一、我們的土地

            1、看看我們的土地

            商周井田制     土地改革    土地情況改革

            2、講講土地的故事

            五色土   滄海桑田    寸金橋

            3、談談土地的含義

            地之子   土地的烙印   土地

            商周井田制

            井田制是商代和周代的一種土地制度,因將土地劃分成“井”字形方塊而得名。在比較典型的井田中,溝、渠等排灌系統和阡、陌等道路系統把土地劃分成一個個方塊,在井田的外圍還挖有較深的濠溝。這是一種非私有性的土地制度,土地不能自由買賣。        

                對于井田制的性質和經營方式,學術界目前尚無定論,主要存在三種不同的見解:一種意見認為井田制是周代奴隸制國家的土地制度,土地歸國家所有,名義上屬于周王。周王將土地分賜給諸侯和臣下,世代相襲。

            井田的劃分,大約一塊為100畝 (約合今31畝多),是奴隸耕種的一個土地單位,由于生產技術水平很低,也為了便于監督奴隸勞動,井田上實行奴隸集體耕耘。另一種意見認為井田制是封建國有土地制度。貴族地主把一部分土地分配給一家一戶的農奴去耕種,收獲歸農奴所有;另一部分土質較好的土地歸貴族地主自己,驅使農奴為他們代耕。這是一種榨取勞役地租的封建剝削形態。                                         

            第三種意見認為井田制是從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發展而來的貴族土地所有制。公社成員原來集體耕作的大塊“公田”,已經變成周王、諸侯、貴族的私田;而農民耕種的小塊“私田”,原來是公社劃分成大小相等的方塊分給公社成員耕種的,農民向貴族們交納十分之一的貢物,這些土地也同樣變成貴族們的私田。  

            土地改革     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農民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收獲物大部分要交租納稅,自己所得無幾。因此,他們熱切期盼著“耕者有其田”,翻身當家作主人。誰能夠滿足他們的愿望,誰就能得到他們的真誠支持。過去共產黨就是通過“打土豪分土地”、“減租減息”等政策獲得農民的支持,奪取了全國政權。當時,新解放區還有3億多人口未進行土地改革。新中國政權要想鞏固下來,特別需要這些農民的支持。

            1949年解放以后,全縣實行減租減息。規定定額租減租后,分租比例為:業主25%,佃戶75%;分種田減租后,分租比例為:業主35%,佃戶65%。結合減租減息,開展反“黑田(瞞報的土地)”斗爭。共查出“黑田”31329畝,正確掌握了各階層占有土地狀況,為土地改革作了準備。

            1950年7月,在黃路和新建兩鄉進行土地改革試點。9月,分批推開。11月,成立縣土改委員會,全面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至1951年3月結束。土改一般分五個階段進行,即土改思想教育,評議土地賦冊,劃分階級成分,沒收、征收土地,分配勝利果實。全縣共沒收、征收土地290160畝,沒收地主房屋3769間、耕畜388頭、水車641部、農船343條、糧食850噸,其他農具10626件。轟轟烈烈的  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千年封建土地所有制,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

            五色土 

            上古時代,我國有“社稷祭祀”制度,把國家稱為“社稷”。《白虎通》曾設王者為何有“社稷”之問答云:“為天下求福報功。以‘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為‘土神’;谷物眾多,不可遍及祀,   故封谷立‘稷’,‘稷’為‘谷神’之長”。

            這就是說,當時國家統治者,重視土壤和糧食,認為“神”可以引出萬物,祭“神”可以保障五谷豐登。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叫做“社稷”。北京中山公園內保留著明代所建的社稷壇。最上層15.8米見方、鋪墊著五種顏色的土壤:東方為青色、南方為紅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它大體上符合我國土壤分布概況。東方多水稻土呈青色,南方多紅壤、紫色土呈紅色,西北干旱土、鹽堿土呈白色,中原腹地為黃土高原雛型土呈黃色。

            滄海桑田

            傳說東漢仙人王方平在門徒蔡經家見到了仙女麻姑,發現原來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的過去了,長得仍如十八九歲的姑娘,頭頂盤著發髻,秀發垂至腰際,身上的衣服光彩奪目,大家舉杯歡宴、麻姑說:“我自從得到天命以來,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為桑田。這次去仙山蓬萊,見海水比以前淺了許多,大概又快要變成陸地丘陵了吧!”王方平笑著說:“難怪圣人說海中行路都會場起灰。后來人們用“滄海桑田”,比喻人世間事物變遷極大,或者變化極快。“滄海桑田”也簡作“滄桑”。

            “滄海桑田”原來的意思是海洋會變為陸地,陸地會變為海洋。這種“滄桑之變”是發生在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因為地球內部的物質總在不停的運動著,因此會促使地殼發生變動,有時上升,有時下降。挨近大陸邊緣的海水比較淺,如果地殼上升,海底便會露出,而成為陸地,相反,海邊的陸地下沉,便會變為海洋。有時海底發生火山噴發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脈、火山,它們如果露出海面,也會成為陸地。

            “滄海桑田”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氣溫降低,由海洋蒸發出來的水,在陸地上結成冰川,不能回到海中去,因而海水減少,淺海就變成陸地,相反,氣溫升高,大陸上的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海洋,會使海面升高,因而能使近海的陸地或低洼地區,變成海洋。據科學家測算,如果地球大陸上的冰川全部融化,流入海洋的水可以使海面平均升高七、八十米,那樣將有許多陸地變成海洋。此外,河流每時每刻都在把泥沙帶入海中,天長日久也會將一部分海濱沖積成陸地。因此,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化,在地球上是普遍進行著的一種自然過程。

             “海枯”        羅布泊,曾經煙波浩淼,是中國第二大咸水湖。2千年前羅布泊畔的絲路名城樓蘭古國曾一度閃耀出燦爛的中亞文明之光。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湖上可以蕩舟,水中可以抓魚。六十年代,羅布泊終因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斷流,漸漸干涸,湖盆區變成了白茫茫的鹽殼地。到1972年,最后450平方公里的湖面也被烈日蒸發得無影無蹤。

            “石爛”        風化作用是巖石暴露在空氣、水與生物作用下而造成的改造過程。風化作用包括各種化學及機械的作用,并且造成了巖石的分解與破裂 。“石爛”是土壤形成的途徑之一。

                澎湖群島的多孔質玄武巖經過長久的風化作用后,不但可見到仿佛“石爛”般的洋蔥狀風化構造,還可見到硬巖土壤化的完整剖面

            寸金橋          坐落在赤坎區西側,“寸金浩氣”是湛江八景之一。1925年遂溪麻章區紳民所建,1959年重修。橋名含中華國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敵侵占之意,以紀念1898年當地人民的抗法斗爭。重修后的寸金橋,為水泥鋪面單孔石橋,長19米,寬12米,兩側各立欄柱18根,橋西頭豎紀念碑1方,記抗法斗爭事跡始末,郭沫若題字“一寸河山一寸金”。抗法英雄塑像莊嚴地沾立在公園大門寬敞的廣場上,正氣凜然,威武不屈,是湛江人民的英雄形象。寸金橋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湛江市政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我國的湛江地方,有一座橋梁被命名為“寸金橋”,就寓有“一寸土地一寸金”的意思,這是用來紀念當年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英雄們的。土地的長度和面積計算單位可以用丈,用公里,用畝,用公頃,然而在含有國土的意義的時候,它的計算單位應該用一寸、一撮來衡量。因為它代表一個國家的主權,一寸土都決不容侵犯,一撮土都是珍寶。

            土地沙漠化

            原因:沙漠化現象可能是自然的。作為自然現象的沙漠化是因為地球干燥帶移動,所產生的氣候變化導致局部地區沙漠化。不過,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數歸咎于人為原因;人口急速增長,所居土地被過分耕種以及牧畜,導致土地枯竭不適合耕種。 

            文明發祥地: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地區是世上最早發展農業的地域之一,從而發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美索不達米亞的土壤本來甚為肥沃,不過由于過度的農業活動、人們不理會土地長期枯渴,更開發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從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氣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潛在的危機:根據中國國家林業局于2006年6月17日的公布,中國沙漠化土地達到173萬970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18%以上,影響全國30個一級行政區(省、自治區、直轄市)。   

            干地(定義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穩定、時間短、強度大的風暴造成的那些地區)覆蓋了全球40%的陸地面積,供養著世界上1/5的人口。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減少、作物產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蝕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長、人類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經濟壓力(例如,需要經濟作物來增加外匯)造成的過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發生的干旱啟動或加劇。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萬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總干地面積。這對于70%的干地(全球陸地面積的25%)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經濟活動:在干旱和亞干旱地區(也包括一部分亞濕潤地區),在干旱多風和具有疏松沙質地表的情況下,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非沙質荒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志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地球上受到沙漠化影響的土地面積有3800多萬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600萬公頃土地發生沙漠化。沙漠化問題涉及的范圍之廣,已引起全世界關注。產生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干旱、地表為松散砂質沉積物和大風的吹揚等;人為因素主要是過度放牧、過度墾殖、過度樵柴和不合理地利用水資源等。沙漠化是環境退化的現象,是一種逐步導致生物性生產力下降的過程,包括發生、發展和形成三個階段。發生階段(初期階段)是潛在性沙漠化,僅存在發生沙漠化的基本條件,如氣候干燥、地表植被開始被破壞,并形成小面積松散的流沙等;發展階段,地面植被開始被破壞,出現風蝕,地表粗化、斑點狀流沙和低矮灌叢沙堆,隨著風沙活動的加劇,進一步出現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形成階段地表廣泛分布著密集的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其面積占土地面積50%以上。沙漠化的危害是破壞土地資源,使可供農牧的土地面積減少,土地滋生能力退化,植物量減少,土地載畜力下降,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降低。沙漠化已給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牧業和人民生活財產造成嚴重損失。 

            重大威脅:沙漠化,是對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大威脅。沙漠化是環境退化現象。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農牧生產能力及生物產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場面積減少。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貧瘠,已使不少沙漠化國家遭致連年饑荒。全球受沙漠化影響的土地已達3800萬平方千米。因沙漠化而喪失的土地,每年都高達5~7平方千米,幾乎每分鐘就有11頃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沙漠化繼續下去而得不到有效抑制,本世紀末,預計損失的耕地將會達到目前耕地的1/3,這是多么危險的信號!我國也是一個土地沙漠化嚴重的國家,沙漠與沙漠化的地域已由1949年的667萬平方千米擴大到1985年的130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3.6%。沙化土地,每年還以6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長。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成,除了因力作用而造成沙丘前移入侵的自然因素以外,由于過度農、過度放牧、過度砍伐、工業交通建設等破壞植被的人為因素引起沙漠化的現象更為普遍。有一組統計數字很說明問題,我國土地沙漠化原因:森林過度采伐占324%過度放牧占294%,土地過分使用占233%水資源利用不當占6%,沙丘移動占55%,城市、工礦建設占0.8%。由這些統數字可以看出,我國絕大部分(占95%)的土地沙漠化是人因素造成的。因此,保護和利用好土地,封沙育草,營造防風沙林,實行林、牧、水利等的綜合開發治理將會充分發揮植被群體效應以達到退沙還土的目的。土壤是植物的母親,是綠色家園繁榮昌盛的物質基礎。保和利用好土地,就是保護了綠色家園,保護了人類自己。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潤和沖擊作用下,其結構發生破碎和松散,隨水流動而散失的現象。在水力、風力、凍融和重力等外營力作用下,使陸地表層的土壤和土壤母質等發生破壞、磨損、分散、搬運和沉積的過程。 

            產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和人為兩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降水、地形、植被、土壤、風力等。人為因素是指人們不合理的資源開發、生產建設活動,如破壞地表植被、陡坡開荒、不合理的農業耕作、人口的增長,開發建設活動如不注意水土保持,將產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滄海桑田”原來的意思是海洋會變為陸地,陸地會變為海洋。這種“滄桑之變”是發生在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因為地球內部的物質總在不停的運動著,因此會促使地殼發生變動,有時上升,有時下降。挨近大陸邊緣的海水比較淺,如果地殼上升,海底便會露出,而成為陸地,相反,海邊的陸地下沉,便會變為海洋。有時海底發生火山噴發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脈、火山,它們如果露出海面,也會成為陸地。

            “滄海桑田”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氣溫降低,由海洋蒸發出來的水,在陸地上結成冰川,不能回到海中去,因而海水減少,淺海就變成陸地,相反,氣溫升高,大陸上的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海洋,會使海面升高,因而能使近海的陸地或低洼地區,變成海洋。據科學家測算,如果地球大陸上的冰川全部融化,流入海洋的水可以使海面平均升高七、八十米,那樣將有許多陸地變成海洋。此外,河流每時每刻都在把泥沙帶入海中,天長日久也會將一部分海濱沖積成陸地。因此,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化,在地球上是普遍進行著的一種自然過程。

            二、理解土地

            冬天的田野

            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就向往著出去走走,然而現今旅游業的過分繁榮,使得無論著名還是不著名的景點都是游人如織,名勝的風景成為人海的風景,總讓一些懷著雅興而來者敗興而歸。于是,在一個天空飄著針一般細雨的雙休日,我走進冬天的田野。

            冬天的田野,以它的固執袒露著驚人的真誠,每一寸泥土都飽含著神圣不可瀆犯的原始美。田間阡陌只是一道道深淺不一的灰色劃痕。秋霜里頹腐下來的莊稼茬規則地點綴在空曠的田野上,恬靜而凄美。收割后的土地,象一位剛剛解除了痛楚的產婦/正安祥地躺在那里/那睡態,讓我想起勞累一生的母親。這是我曾寫過的一首詩的起句。我曾在大別山區的一個小村子插隊八年。八年時光里,我在田野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傾聽著溝渠的汨汨流水,目送著紛飛不止的鳥群,并由此而親近莊稼,了解農活,學會說和年成相關的語言,體會和感受到了那里的鄉親千古以來一承不變的生存形式和他們在那形式中所表現出的給別人的溫馨與善良,對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如今想到這些,我雖沒有最終成為田野上的一名耕耘者,但一種淡淡的掛念和感覺卻時時伴著我,在心底默默流動、疊加、淤積、沉淀。八年的插隊生活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溫暖。讓不著邊際的心找到了載體,讓飄忽不定的情感得到了寄托,讓凝滯固塞的思念得到升華。在一塊地里,我看見一位老農正在耬耙著腳下剛剛翻過的泥土。他彎著腰,認真地勞作著,空曠的土地使他看上去很小。很孤單。而那位老農似乎并沒有感覺這些,依然只是沉默著不停地耬耙著泥土。一種撕裂的溫柔。一種相互消耗又相互滋的愛。目睹眼前這一場景,我突然想到自己已出版的鄉土詩集《家園之戀》,想到了很多文人墨客有關土地的詩文,我不敢說別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我總是感到一種內疚的。

            今天,我們看到的田野的詩文,都已是十二分的詩意化了,可那真正從土地深處溢入生活營養了人生的東西,卻被寫詩文的筆忽略去了。盡管也寫出田野上生發的苦難,咸澀的淚,紅得如楓的血,然那土地對淚和血的吸收卻是不見了的,至于血淚在和土地融合之后,新的溫馨的豐沃,也是很少有人看到了。正如一位作家所說:“只有在大都市住膩的當兒,我們才會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個村落,除了田園的詩情,對農民的愁情是決然不會有的。”是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許只是在寫書本上吟哦在孩子們的口中。

            不是故弄玄虛或危言聳聽,我們這些都市里生活的人在情感深處都潛伏著對以往或現時鄉村的眷念和憐憫,無論我們怎樣卡拉OK招手打“的”炒股搖獎紅燈停綠燈行地陶醉奔忙于其中,我總覺得那是暫時的忘卻與揮霍;一旦視角心靈被屬于鄉村的意象牽連,觸景生情地相思即會頃刻間洋溢身心。不是嗎?我們曾經遠離或者背叛過我們的出生地而步入城鎮。然而,我們能馬上褪掉自己的胎記嗎?它永遠是血肉相連的基因承接過程,沿襲的決不止于一兩代人。我們不是忘恩負義的冷血動物,于是,我們的思想便會遭受無數折磨,生存就有了凝重的負疚感。因此,我總覺得有一種呼喚和吶感,呼喚什么?吶喊什么?都裝在我的心里,我卻又解釋不清。但總感覺這里面似有一種可稱作“場”的神秘凝聚力,叫人久違之后每一念及,心中便會油然而涌起“歸去來兮,田園將蕪”的無邊感慨。

            站在冬天的田野之上,讓一顆被擠扁了的心在這兒復原;在繁華中負重得久了,就到田野上來躺一躺,讓靈魂在這里獲得些許松弛和靜養。感受田野,就是感受純粹。如此,即便再一次回到都市的繁囂和喧嚷,精神與生命,獲得的將是雙重回歸,而曾一度津津樂道的所謂“都市境界”、“都市品位”已蕩然無存,不得不對它的淺薄做出某種無奈的批判,同時也為終日咀嚼身邊小小的悲觀而感到羞愧。

             關于土地的成語

            卷土重來、土生土長、天造地設、天長地久、天昏地暗、天南地北、土崩瓦解、土豪劣紳、歡天喜地、地大物博、地老天荒、天誅地滅、開天辟地、一敗涂地、天羅地網、山崩地裂、天高地厚、因地制宜、大興土木、談天說地、謝天謝地、設身處地、天翻地覆、天經地義、死心蹋地、地動山搖、如履平地、驚天動地、寸土必爭、頂天立地、冰天雪地、鋪天蓋地、揮金如土、面如土色、無地自容、人杰地靈、滄海桑田、就地取材

            三、感受思鄉詩句

            “鄉土情結”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古今詩詞中體現游子懷戀故土,思念故鄉的名句名篇 。

            1.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

            2.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

            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4.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

            5.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白居易)

            6.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范仲淹)

            7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

             

            羅有志

            [《腳踏一方土》高效導學案]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2.歷史教學導學案論文

            3.鑲邊與剪紙的導學案

            4.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

            5.語文版木蘭詩導學案

            6.漢語拼音復習導學案

            7.趙普文言文導學案答案

            8.開學第一課安全教育導學案

            9.初二生物《傳粉與受精》導學案

            10.導學案培訓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