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專題--邊塞詩解讀 高考復習(高三)

        發布時間:2017-11-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邊塞詩概況

        (一)概念

        邊塞詩派:是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邊界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

        邊塞詩高產期在“大唐盛世”,從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這半個世紀通常稱為盛唐。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開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筆從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現了大量的邊塞戰爭題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為壯觀的邊塞詩派。

        (二)標志

        邊塞詩標題--常含“塞、征、軍、塞上、塞下、征人、從軍”等字詞。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蘇卷)、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二)》(2005年重慶卷)等。

        (三)代表詩人

        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翰、王維等。以岑參、高適為最著名,故又稱岑高詩派。

        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昌齡的《出塞》、王維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邊塞詩杰作。

        二、邊塞詩內容

        1、邊塞風光--奇麗壯闊2、統治者------窮兵黷武

        3、家鄉------思鄉念親4、將士------艱苦生活、報國豪情

        5、友人------惜別感傷、壯別感奮

        三、邊塞詩風格--雄壯豪邁

        四、邊塞詩語言特點

        豪放曠達,有的雄壯悲慨,有的委婉清麗

        五、邊塞詩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對比、襯托、象征、比喻、夸張、用典、渲染、虛實結合等

        六、邊塞詩常見意象

        1、與戰爭有關地名:

        磧西、輪臺、龜茲、夜郎、樓蘭、安西、陰山、瀚海、涼州、受降城、邊關、玉門關;

        2、與戰爭有關的少數民族稱呼:

        胡、羌、羯、夷、單于、吐谷渾

        3、與戰爭有關的景物: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

        景物的特點:

        雄奇、奇麗、奇寒、遼闊、壯闊、廣闊

        4、與戰爭有關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鉞、刀、鎩、號角、戰車、轅門、烽火等

        5、與戰爭有關的樂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楊柳》、《落梅花》、《關山月》等。

        七、邊塞詩的主旨

        1、歌頌將士奮勇殺敵、以身許國的豪情。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的《從軍行》

        等詩句直接抒發了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

        2、表現自己投筆從戎、建功立業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

        3、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控訴戰爭的殘酷。反映連年征戰對廣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擾和破壞,反對統治者窮兵黷武、拓土開邊。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

        一邊是現實中無定河邊悲哀凄涼的丈夫枯骨,一邊是妻子夢境中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對照,凝聚著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4、描寫征人念遠思歸、想念親人的。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抒發將士們思鄉念親的鄉愁。)

        5、描繪美滿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軍中苦樂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發平生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異域奇異風光,歌頌祖國邊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寫了塞外玉樹瓊花的雪景。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八、邊塞詩時代特點

        1、盛唐:豪邁、爽朗、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的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如: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2、中、晚唐:國勢漸衰,昂揚向上的基調依舊,但悲壯惋傷的成分漸多。如: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3、宋代:外侮不斷,國難當頭,感情或為報國無門的憤懣。如: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時期的邊塞詩都回旋著愛國的主旋律。

        【高考設問方式】

        1、詩中描寫了怎樣的景色?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2、這類詩的常見表現手法有哪些?

        【解題指導】

        1、 根據詩歌標題判定是不是邊塞詩。

        2、 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點。

        3、 抓情感關鍵詞、聯系時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 分析作者運用的表現手法。

        答題時要用到“對比、夸張、動靜結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達技巧類術語。

        【例題解析】

        1、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04江蘇卷)

        征人怨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1)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答:

        (2)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答:

        2、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問題:(1)、前兩句是寫景,所寫景物的特點是什么,請作簡要分析。

        (2)、本詩所抒發的感情有什么特點,請略作分析。

        【高考真題演練】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09年全國卷Ⅱ)(8分)

        軍城早秋嚴武[注]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屬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答:

        2、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回答問題(8分)(07山東卷)

        出關①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②影風翻見戍樓。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1)詩的前兩句,有版本作“將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與本詩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請簡要說明理由。

        (2)“馬后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3、閱讀下面這首樂府詩,然后回答問題。(10年陜西卷)

        雨雪曲江總①

        雨雪隔榆溪②,從軍度隴西③。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漫漫愁云起,蒼蒼別路迷。

        【注】①江總(518~590):南朝陳文學家,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歷仕梁、陳、隋三朝。②榆溪:指邊塞。③隴西:在今甘肅東部。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環境?末句中的“別路”是什么意思?

        答:

        (2).詩人把“旗彩壞”、“鼓聲低”分別接在“天寒”、“地暗”之后,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首詩表現了戍卒什么樣的情感?(6分)

        答:

        4、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10年安徽卷)

        歲暮①[唐]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詩人為什么會發出“寂寞壯心驚”的感慨?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答:

        2.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4分)

        答:

        5、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11浙江卷)

        蝶戀花出塞[清]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拒,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1.這首詞開篇有何特點?(3分)

        答:

        2.簡析畫線句的表現手法。(4分)

        答: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專題--“邊塞詩”解讀》答案

        【例題解析】

        1、答案:(1):詩中有金河,黃河,青冢,玉關,黑山等邊塞名地,寫了征人的戍邊生活.

        (2)①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②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③怨氣候酷寒④怨景色單調.

        賞析: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隸屬于單于都護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圍繞著一個“怨”字鋪開。

          前兩句就時記事,說的是:年復一年,東西奔波,往來邊城;日復一日,躍馬橫刀,征戰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坝耜P”,即甘肅玉門關。金河在東而玉門關在西,相距很遠,但都是邊陲前線。“馬策”,即馬鞭�!暗董h”,刀柄上的銅環。馬策、刀環雖小而微,然而對于表現軍中生活來說卻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對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聯想。這兩句“歲歲”、“朝朝”相對,“金河”、“玉關”,“馬策”、“刀環”并舉,又加以“復”字、“與”字,給人以單調困苦、不盡無窮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兩句從“歲歲”說到“朝朝”,似乎已經把話說盡。然而對于滿懷怨情的征人來說,這只是說著了一面。他不僅從那無休止的時間中感到怨苦之無時不在,而且還從即目所見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無處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笔俏鳚h時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內,當時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惟獨昭君墓上草色發青,故稱青冢。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春色未曾看”,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蕭殺如此,怎不令人凄絕?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復又奔騰向前。黃河和黑山相隔甚遠,這里不可坐實理解。上句說青冢,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個“繞”字牽合,寄寓綿綿怨情。這兩句寫景,似與詩題無關,其實都是征人常見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從白雪青冢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里,我們不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轉戰跋涉的苦辛。詩雖不直接發為怨語,而蘊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腸蕩氣。

          通篇不著一個“怨”字,卻又處處彌漫著怨情。詩人抓住產生怨情的緣由,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落筆,讓“歲歲”、“朝朝”的戎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與“黃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現身說法,收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而這首詩的謹嚴工整也歷來為人稱道。詩不僅每句自對(如首句中的“金河”對“玉關”),又兩聯各自成對。后一聯的對仗尤其講究:數字對(“三”、“萬”)與顏色對(“白”、“青”、“黃”、“黑”)同時出現在一聯之中;顏色對中,四種色彩交相輝映,使詩歌形象富于色澤之美;動詞“歸”、“繞”對舉,略帶擬人色彩,顯得別具情韻。這樣精工的絕句,確是不多見的。

        2、答案解析:景物特點:黃沙蔽日,北風勁吹,大雪飄飛。荒涼、遼闊、寒冷的沙漠景象。

        內容特點:勸別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點:曠達胸襟,豪邁情懷。

        表達:一、二句描繪了一幅荒涼寒冷的沙漠景象:黃沙蔽日,北風勁吹,大雪飄飛。三、四句寫詩人勸別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為你的朋友。表現了一種曠達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

        【高考真題演練答案】

        1.(1)答:夜晚、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局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濃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2)答: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關的將領,斗志昂揚的豪邁情懷。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斗志;第四句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考點】第一問: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E

        第二問: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E

        【解析】第一題考查意境形象,注意點出意象,分析畫面要注意時間、地點、總體特征。分析本題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釋(“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題考查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結合第三、四句具體詩句分析。作詩歌題,一是要注意結合詩歌分析,二是要明確答題思路,三是要注意詩歌注釋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問:分析詩歌“意境”,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營造氛圍的作用意義。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第二問:分析“思想感情”答題步驟: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

        【詩歌鑒賞】安史之亂后,吐蕃的侵犯成為干擾唐帝國的重要外因。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貴族武裝乘唐軍忙于收拾安史之亂殘局之際,大舉東侵,竟連破涇邠二州,攻占唐都長安達十三天。此次進犯被唐軍擊退之后,他們又從與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發動進攻,在同年十二月,又連破松、維、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廣德二年春,嚴武接替高適,再度出任劍南節度使。剛一到任,他就狠抓軍隊的訓練,當年秋天,就一鼓作氣,擊破吐蕃七萬余人的精銳部,先后收復了當狗、鹽川二城。這首詩就是他擊破吐蕃入侵的紀實。

        頭兩句“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開門見山,點出了詩人登城的時令、地點�!白蛞骨镲L”,是指秋季剛到,從而緊扣詩題中的“早秋”二字。詩人觀察入微,從“風”的細微變化中確切地掌握秋天到來的信息,說明了他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人動向的明察秋毫。對于古代地處中國邊疆的游牧民族來說,秋高馬肥,秋風一起,就是他們入侵內地的有利季節。因此,“昨夜秋風”一到軍城,詩人就深夜難眠,他乘著月光登上城樓,放眼遠眺,“朔云”、“邊月”、岷山,盡收眼底。邊關的初秋之夜,陰云冷月,山野慘白,整個夜景都彌漫著一股沉重的肅殺之氣,給人一種無形的壓抑感。次句中的一個“滿”字,將陰沉肅穆、硝煙密布的戰前氣氛烘托得更加濃重。總之,頭兩句是寫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細致入微地表現了主將在戰斗前夕的寧靜中細心觀察敏捷思索的心靈側面。

        詩的后兩句“更催飛將迫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是主將兼詩人所發布的戰斗命令--將士們一定要再接再勵,乘勝追擊敵人,徹底殲滅他們,不要讓敵人一人一馬逃回敵營去!“更催”、“莫遣”二詞,語勢斬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現了主將果斷剛毅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必勝信心,洋溢著邊防將士保疆衛國的奮發激昂的愛國熱情。

        這首詩歌大膽地采用了開闔跳躍的筆法來寫景抒情,增加了詩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寫景,但景中寓情,點明主將已迅速、準確掌握了敵情,從而表明他在軍事行動之前,就已經知己知彼,掌握了軍事上的主動權,因此,穩操勝券就不是魯莽匹夫的妄語了。有如此堅實的思想作鋪墊,三四兩句的騰躍、抒情,就顯得既輕捷,又與上文有內在的承繼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氣倍增。

        2.(1)更喜歡本詩。本詩前兩句點出居庸關的雄壯氣勢,景物描寫鮮明生動,為后面抒懷作了鋪墊。“將軍”兩句缺乏形象感,并且與全詩思鄉的情感內容不相稱。

        (2)①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

        ②“桃花”與“雪”分別代指家鄉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征意義,蘊含了思鄉的情感。

        解析:(1)鑒賞邊塞詩首先要根據詩歌標題判定是不是邊塞詩。

        據注解可知標題《出關》中的“關”即指邊塞防線上的居庸關,所以是邊塞詩。

        (2)其次,從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關鍵詞、聯系時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題時要用到“從軍報國、建功立業、思鄉念親、窮兵黷武”等表達思想情感類術語。

        《出關》前兩句寫出居庸關之前士卒一往無前,急于奔赴疆場建功立業的心理;后兩句寫臨出居庸關即將遠離故土時所產生的懷土戀鄉的情感。

        最后,分析作者運用的表現手法,答題時要用到“對比、夸張、動靜結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達技巧類術語。“馬后桃花馬前雪”運用了對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馬后桃花”,意謂關內正當春天,溫暖美好;“馬前雪”,是說關外猶是冬日,嚴寒可怖,“桃花”與“雪”分別代指(象征)家鄉的溫馨生活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將關內桃花爛漫的春景與關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抒寫出出征士卒懷土戀鄉的情感。

        3、(1)答:這首詩描寫了邊地雨雪交加、荒涼苦寒的環境�!皠e路”的意思是戍卒離別家鄉到邊關的路。

        (2)這樣寫的好處是,不僅點明了邊塞“天寒”、“地暗”的環境,也真實生動地透露出戍卒在這種環境中產生的“旗彩壞”、“鼓聲低”的心理感受。這首詩表現了戍卒身處遼遠而艱苦的邊塞的思鄉之情。

        4、(1).【試題答案】邊境發生戰爭,時局艱危,朝中無人為國分憂;歲末暮年,漂泊異鄉,政治上被冷落,孤獨寂寞;詩人崇高的責任感、強烈的愛國感情與其艱難的處境,報國愿望難以實現形成巨大反差。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鑒賞評價)

        【試題解析】本題在鑒賞過程中,不但要細讀本詩,了解詩人境遇、主觀志向,明確注釋中點明時局背景,還要做到知人論世,根據平時所學習的杜甫的詩歌,了解杜甫的終生志向,然后進行綜合思考,才能不遺漏要點。

        (2).【試題答案】借代,如“煙塵”代邊境戰爭;與后文“鼓角”相應,從視角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用典,如,“請纓”,典出《漢書.終軍傳》;在詩句中暗示朝中無人為國分憂,借以表達詩人對國事的深深憂慮。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理解鑒賞評價)

        5、(1).答:(3分)總領全詞,點明主旨;議論開篇,奠定感情基調。

        (2).①以情相問,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為形象之景,增強了全詞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陽”、“秋雨”三個意象連用,委婉地表達出詞人心中的孤寂、惆悵之情。

        【補充注釋】

        ①畫角:古樂器名。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銅制的。因外加彩繪,故名。②“青冢黃昏路”,化用了杜甫的《詠懷古跡》中的詩句--“獨留青冢向黃昏”。

        這首《出塞》詞是納蘭性德到關外巡察時所寫。

        詞的上片寫眼前之景,景象廣袤空闊,荒涼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詞人一開篇就感慨古往今來的興亡盛衰,從古到今,山河是沒有定數的,此時覺羅氏,彼時有可能是葉赫那拉氏,江山的輪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發生逆轉的。這句寫意氣勢博大,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無法言語的無奈。從納蘭性德的身世來看,他雖然貴為皇族,但也沒有主宰江山的機會,然而跟從皇帝出行的經歷,使他對國家的理解更為深刻,使他對時局的變遷更為敏感。作者并沒有沉溺于傷感,而是把思緒從對歷史拉回倒現實,在眼前,他看到塞外營訓的場景。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往”,此句看似平淡,卻讓人浮想聯翩。軍營中,號角聲起,只見戰士們橫刀立馬,神情嚴峻,將帥一聲令下,他們便在馬背上來來回回地操練,拼殺,好一幅壯觀的場面�?墒�,此時的威武嚴整,并不一定能夠使一個國家長久持續下去,它也許會在一夕之間煙消云散,這怎能不讓人傷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這樣轟轟烈烈而來,又這樣失魂落魄而去?戰場上的廝殺聲,似乎也暗藏著幾分悲傷。從結構來看,第一句是后兩句的一個概括,而后兩句又是第一句的具體展現。

        雖然塞外的景象廣袤壯美,作者并沒有因此而心情愉悅。在他眼中,彌望的仍是一片荒涼,這滿目的慌涼又能給誰訴說呢?“荒涼”一詞,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實寫照,又是作者心緒的如實昭示。秋天,萬物凋零,落葉滿地,一派衰敗之象,可誰又能說這不是作者心境凄涼的抒寫呢?作者貴為皇族,雖然沒有出生入死的經歷,但仍然心存憂患,多少王朝就是在這起起落落中淹沒于歷史的長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風,即秋風。楓葉經霜會更紅艷,越紅離凋謝就越近。季節的逝去,風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卻風干不了作者滿腹的憂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楓葉里。

        詞的上片,無論寫景抒情,都沒有雕琢的痕跡,以復雜的思緒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卻景中帶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琢。

        詞的下片,抒寫自己的報國志向無法實現的幽怨,景象氣勢磅礴,縱橫馳騁,情感婉約深沉。

        “幽怨從前何處訴”,應為從前幽怨何處訴。古人作詞,為了韻律的需要,往往在詞序上作以調整。“從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鐵馬金戈”而言,應該指的是不能報效國家,縱橫沙場的幽怨。納蘭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衛,按理說,他有條件也有能力領兵打仗,但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其所作所為還得服從皇帝的安排。“何處訴”一語,就道出了他內心深深的孤獨。也許是英才蓋世,也許是位高權重,才使他的周圍變得冷清。

        作者雖然志向高遠,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樣“獨留青冢向黃昏”?王昭君曾經因為沒有賄賂畫工毛延壽而被漢元帝錯選作單于呼韓邪的妻子。為了漢與匈奴的和好,她遠離家鄉,可是最終還不是變成了一堆黃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鐵馬金戈、氣吞萬里如虎的報國之志,可擁有這樣的志向不也是徒勞的嗎?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問:如果有人問我對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陽與深秋中的細雨。“深山”“夕陽”“深秋”“雨”這幾個意象悲涼凄冷,讓人發生一種揮之不去又無法形容的傷感。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是很執著的,但卻沒有一個實現的途徑,所以他的心頭淤積著太多的郁悶。但這種情感的表達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對景象的具體描繪展現出來的,婉約深沉,耐人尋味。

        這首詞從整體上來說,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暢。面對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寫情,又以情帶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為一體。而上片寫眼前之景,下片寫從前之志,虛實形成對比。就整首詞來看,手法嫻熟而精到。

        胡楊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專題--邊塞詩解讀 高考復習(高三)]相關文章:

        1.高考古代詩歌鑒賞教案

        2.高考古代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3.古代詩歌鑒賞的方法總結

        4.王之渙的邊塞詩歌

        5.邊塞詩歌大全

        6.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型

        7.高考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8.古代詩歌鑒賞題解題技巧

        9.古代詩歌鑒賞題及參考答案

        10.王之渙的邊塞詩歌作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亚洲男人的天堂色偷免费 |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欧美国产 | 亚洲欧美人成在线 | 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乳网址 | 曰本一区中文字幕在看 |

            一、邊塞詩概況

            (一)概念

            邊塞詩派:是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邊界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

            邊塞詩高產期在“大唐盛世”,從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這半個世紀通常稱為盛唐。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開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筆從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現了大量的邊塞戰爭題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為壯觀的邊塞詩派。

            (二)標志

            邊塞詩標題--常含“塞、征、軍、塞上、塞下、征人、從軍”等字詞。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蘇卷)、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二)》(2005年重慶卷)等。

            (三)代表詩人

            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翰、王維等。以岑參、高適為最著名,故又稱岑高詩派。

            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昌齡的《出塞》、王維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邊塞詩杰作。

            二、邊塞詩內容

            1、邊塞風光--奇麗壯闊2、統治者------窮兵黷武

            3、家鄉------思鄉念親4、將士------艱苦生活、報國豪情

            5、友人------惜別感傷、壯別感奮

            三、邊塞詩風格--雄壯豪邁

            四、邊塞詩語言特點

            豪放曠達,有的雄壯悲慨,有的委婉清麗

            五、邊塞詩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對比、襯托、象征、比喻、夸張、用典、渲染、虛實結合等

            六、邊塞詩常見意象

            1、與戰爭有關地名:

            磧西、輪臺、龜茲、夜郎、樓蘭、安西、陰山、瀚海、涼州、受降城、邊關、玉門關;

            2、與戰爭有關的少數民族稱呼:

            胡、羌、羯、夷、單于、吐谷渾

            3、與戰爭有關的景物: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

            景物的特點:

            雄奇、奇麗、奇寒、遼闊、壯闊、廣闊

            4、與戰爭有關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鉞、刀、鎩、號角、戰車、轅門、烽火等

            5、與戰爭有關的樂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楊柳》、《落梅花》、《關山月》等。

            七、邊塞詩的主旨

            1、歌頌將士奮勇殺敵、以身許國的豪情。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的《從軍行》

            等詩句直接抒發了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

            2、表現自己投筆從戎、建功立業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

            3、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控訴戰爭的殘酷。反映連年征戰對廣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擾和破壞,反對統治者窮兵黷武、拓土開邊。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

            一邊是現實中無定河邊悲哀凄涼的丈夫枯骨,一邊是妻子夢境中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對照,凝聚著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4、描寫征人念遠思歸、想念親人的。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抒發將士們思鄉念親的鄉愁。)

            5、描繪美滿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軍中苦樂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發平生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異域奇異風光,歌頌祖國邊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寫了塞外玉樹瓊花的雪景。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八、邊塞詩時代特點

            1、盛唐:豪邁、爽朗、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的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如: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2、中、晚唐:國勢漸衰,昂揚向上的基調依舊,但悲壯惋傷的成分漸多。如: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3、宋代:外侮不斷,國難當頭,感情或為報國無門的憤懣。如: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時期的邊塞詩都回旋著愛國的主旋律。

            【高考設問方式】

            1、詩中描寫了怎樣的景色?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2、這類詩的常見表現手法有哪些?

            【解題指導】

            1、 根據詩歌標題判定是不是邊塞詩。

            2、 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點。

            3、 抓情感關鍵詞、聯系時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 分析作者運用的表現手法。

            答題時要用到“對比、夸張、動靜結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達技巧類術語。

            【例題解析】

            1、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04江蘇卷)

            征人怨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1)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答:

            (2)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答:

            2、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問題:(1)、前兩句是寫景,所寫景物的特點是什么,請作簡要分析。

            (2)、本詩所抒發的感情有什么特點,請略作分析。

            【高考真題演練】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09年全國卷Ⅱ)(8分)

            軍城早秋嚴武[注]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屬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答:

            2、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回答問題(8分)(07山東卷)

            出關①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②影風翻見戍樓。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1)詩的前兩句,有版本作“將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與本詩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請簡要說明理由。

            (2)“馬后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3、閱讀下面這首樂府詩,然后回答問題。(10年陜西卷)

            雨雪曲江總①

            雨雪隔榆溪②,從軍度隴西③。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漫漫愁云起,蒼蒼別路迷。

            【注】①江總(518~590):南朝陳文學家,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歷仕梁、陳、隋三朝。②榆溪:指邊塞。③隴西:在今甘肅東部。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環境?末句中的“別路”是什么意思?

            答:

            (2).詩人把“旗彩壞”、“鼓聲低”分別接在“天寒”、“地暗”之后,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首詩表現了戍卒什么樣的情感?(6分)

            答:

            4、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10年安徽卷)

            歲暮①[唐]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詩人為什么會發出“寂寞壯心驚”的感慨?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答:

            2.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4分)

            答:

            5、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11浙江卷)

            蝶戀花出塞[清]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拒,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1.這首詞開篇有何特點?(3分)

            答:

            2.簡析畫線句的表現手法。(4分)

            答: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專題--“邊塞詩”解讀》答案

            【例題解析】

            1、答案:(1):詩中有金河,黃河,青冢,玉關,黑山等邊塞名地,寫了征人的戍邊生活.

            (2)①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②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③怨氣候酷寒④怨景色單調.

            賞析: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隸屬于單于都護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圍繞著一個“怨”字鋪開。

              前兩句就時記事,說的是:年復一年,東西奔波,往來邊城;日復一日,躍馬橫刀,征戰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坝耜P”,即甘肅玉門關。金河在東而玉門關在西,相距很遠,但都是邊陲前線。“馬策”,即馬鞭�!暗董h”,刀柄上的銅環。馬策、刀環雖小而微,然而對于表現軍中生活來說卻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對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聯想。這兩句“歲歲”、“朝朝”相對,“金河”、“玉關”,“馬策”、“刀環”并舉,又加以“復”字、“與”字,給人以單調困苦、不盡無窮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兩句從“歲歲”說到“朝朝”,似乎已經把話說盡。然而對于滿懷怨情的征人來說,這只是說著了一面。他不僅從那無休止的時間中感到怨苦之無時不在,而且還從即目所見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無處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笔俏鳚h時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內,當時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惟獨昭君墓上草色發青,故稱青冢。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春色未曾看”,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蕭殺如此,怎不令人凄絕?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復又奔騰向前。黃河和黑山相隔甚遠,這里不可坐實理解。上句說青冢,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個“繞”字牽合,寄寓綿綿怨情。這兩句寫景,似與詩題無關,其實都是征人常見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從白雪青冢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里,我們不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轉戰跋涉的苦辛。詩雖不直接發為怨語,而蘊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腸蕩氣。

              通篇不著一個“怨”字,卻又處處彌漫著怨情。詩人抓住產生怨情的緣由,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落筆,讓“歲歲”、“朝朝”的戎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與“黃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現身說法,收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而這首詩的謹嚴工整也歷來為人稱道。詩不僅每句自對(如首句中的“金河”對“玉關”),又兩聯各自成對。后一聯的對仗尤其講究:數字對(“三”、“萬”)與顏色對(“白”、“青”、“黃”、“黑”)同時出現在一聯之中;顏色對中,四種色彩交相輝映,使詩歌形象富于色澤之美;動詞“歸”、“繞”對舉,略帶擬人色彩,顯得別具情韻。這樣精工的絕句,確是不多見的。

            2、答案解析:景物特點:黃沙蔽日,北風勁吹,大雪飄飛。荒涼、遼闊、寒冷的沙漠景象。

            內容特點:勸別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點:曠達胸襟,豪邁情懷。

            表達:一、二句描繪了一幅荒涼寒冷的沙漠景象:黃沙蔽日,北風勁吹,大雪飄飛。三、四句寫詩人勸別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為你的朋友。表現了一種曠達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

            【高考真題演練答案】

            1.(1)答:夜晚、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局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濃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2)答: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關的將領,斗志昂揚的豪邁情懷。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斗志;第四句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考點】第一問: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E

            第二問: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E

            【解析】第一題考查意境形象,注意點出意象,分析畫面要注意時間、地點、總體特征。分析本題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釋(“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題考查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結合第三、四句具體詩句分析。作詩歌題,一是要注意結合詩歌分析,二是要明確答題思路,三是要注意詩歌注釋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問:分析詩歌“意境”,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營造氛圍的作用意義。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第二問:分析“思想感情”答題步驟: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

            【詩歌鑒賞】安史之亂后,吐蕃的侵犯成為干擾唐帝國的重要外因。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貴族武裝乘唐軍忙于收拾安史之亂殘局之際,大舉東侵,竟連破涇邠二州,攻占唐都長安達十三天。此次進犯被唐軍擊退之后,他們又從與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發動進攻,在同年十二月,又連破松、維、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廣德二年春,嚴武接替高適,再度出任劍南節度使。剛一到任,他就狠抓軍隊的訓練,當年秋天,就一鼓作氣,擊破吐蕃七萬余人的精銳部,先后收復了當狗、鹽川二城。這首詩就是他擊破吐蕃入侵的紀實。

            頭兩句“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開門見山,點出了詩人登城的時令、地點�!白蛞骨镲L”,是指秋季剛到,從而緊扣詩題中的“早秋”二字。詩人觀察入微,從“風”的細微變化中確切地掌握秋天到來的信息,說明了他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人動向的明察秋毫。對于古代地處中國邊疆的游牧民族來說,秋高馬肥,秋風一起,就是他們入侵內地的有利季節。因此,“昨夜秋風”一到軍城,詩人就深夜難眠,他乘著月光登上城樓,放眼遠眺,“朔云”、“邊月”、岷山,盡收眼底。邊關的初秋之夜,陰云冷月,山野慘白,整個夜景都彌漫著一股沉重的肅殺之氣,給人一種無形的壓抑感。次句中的一個“滿”字,將陰沉肅穆、硝煙密布的戰前氣氛烘托得更加濃重。總之,頭兩句是寫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細致入微地表現了主將在戰斗前夕的寧靜中細心觀察敏捷思索的心靈側面。

            詩的后兩句“更催飛將迫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是主將兼詩人所發布的戰斗命令--將士們一定要再接再勵,乘勝追擊敵人,徹底殲滅他們,不要讓敵人一人一馬逃回敵營去!“更催”、“莫遣”二詞,語勢斬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現了主將果斷剛毅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必勝信心,洋溢著邊防將士保疆衛國的奮發激昂的愛國熱情。

            這首詩歌大膽地采用了開闔跳躍的筆法來寫景抒情,增加了詩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寫景,但景中寓情,點明主將已迅速、準確掌握了敵情,從而表明他在軍事行動之前,就已經知己知彼,掌握了軍事上的主動權,因此,穩操勝券就不是魯莽匹夫的妄語了。有如此堅實的思想作鋪墊,三四兩句的騰躍、抒情,就顯得既輕捷,又與上文有內在的承繼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氣倍增。

            2.(1)更喜歡本詩。本詩前兩句點出居庸關的雄壯氣勢,景物描寫鮮明生動,為后面抒懷作了鋪墊。“將軍”兩句缺乏形象感,并且與全詩思鄉的情感內容不相稱。

            (2)①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

            ②“桃花”與“雪”分別代指家鄉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征意義,蘊含了思鄉的情感。

            解析:(1)鑒賞邊塞詩首先要根據詩歌標題判定是不是邊塞詩。

            據注解可知標題《出關》中的“關”即指邊塞防線上的居庸關,所以是邊塞詩。

            (2)其次,從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關鍵詞、聯系時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題時要用到“從軍報國、建功立業、思鄉念親、窮兵黷武”等表達思想情感類術語。

            《出關》前兩句寫出居庸關之前士卒一往無前,急于奔赴疆場建功立業的心理;后兩句寫臨出居庸關即將遠離故土時所產生的懷土戀鄉的情感。

            最后,分析作者運用的表現手法,答題時要用到“對比、夸張、動靜結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達技巧類術語。“馬后桃花馬前雪”運用了對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馬后桃花”,意謂關內正當春天,溫暖美好;“馬前雪”,是說關外猶是冬日,嚴寒可怖,“桃花”與“雪”分別代指(象征)家鄉的溫馨生活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將關內桃花爛漫的春景與關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抒寫出出征士卒懷土戀鄉的情感。

            3、(1)答:這首詩描寫了邊地雨雪交加、荒涼苦寒的環境�!皠e路”的意思是戍卒離別家鄉到邊關的路。

            (2)這樣寫的好處是,不僅點明了邊塞“天寒”、“地暗”的環境,也真實生動地透露出戍卒在這種環境中產生的“旗彩壞”、“鼓聲低”的心理感受。這首詩表現了戍卒身處遼遠而艱苦的邊塞的思鄉之情。

            4、(1).【試題答案】邊境發生戰爭,時局艱危,朝中無人為國分憂;歲末暮年,漂泊異鄉,政治上被冷落,孤獨寂寞;詩人崇高的責任感、強烈的愛國感情與其艱難的處境,報國愿望難以實現形成巨大反差。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鑒賞評價)

            【試題解析】本題在鑒賞過程中,不但要細讀本詩,了解詩人境遇、主觀志向,明確注釋中點明時局背景,還要做到知人論世,根據平時所學習的杜甫的詩歌,了解杜甫的終生志向,然后進行綜合思考,才能不遺漏要點。

            (2).【試題答案】借代,如“煙塵”代邊境戰爭;與后文“鼓角”相應,從視角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用典,如,“請纓”,典出《漢書.終軍傳》;在詩句中暗示朝中無人為國分憂,借以表達詩人對國事的深深憂慮。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理解鑒賞評價)

            5、(1).答:(3分)總領全詞,點明主旨;議論開篇,奠定感情基調。

            (2).①以情相問,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為形象之景,增強了全詞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陽”、“秋雨”三個意象連用,委婉地表達出詞人心中的孤寂、惆悵之情。

            【補充注釋】

            ①畫角:古樂器名。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銅制的。因外加彩繪,故名。②“青冢黃昏路”,化用了杜甫的《詠懷古跡》中的詩句--“獨留青冢向黃昏”。

            這首《出塞》詞是納蘭性德到關外巡察時所寫。

            詞的上片寫眼前之景,景象廣袤空闊,荒涼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詞人一開篇就感慨古往今來的興亡盛衰,從古到今,山河是沒有定數的,此時覺羅氏,彼時有可能是葉赫那拉氏,江山的輪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發生逆轉的。這句寫意氣勢博大,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無法言語的無奈。從納蘭性德的身世來看,他雖然貴為皇族,但也沒有主宰江山的機會,然而跟從皇帝出行的經歷,使他對國家的理解更為深刻,使他對時局的變遷更為敏感。作者并沒有沉溺于傷感,而是把思緒從對歷史拉回倒現實,在眼前,他看到塞外營訓的場景。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往”,此句看似平淡,卻讓人浮想聯翩。軍營中,號角聲起,只見戰士們橫刀立馬,神情嚴峻,將帥一聲令下,他們便在馬背上來來回回地操練,拼殺,好一幅壯觀的場面�?墒�,此時的威武嚴整,并不一定能夠使一個國家長久持續下去,它也許會在一夕之間煙消云散,這怎能不讓人傷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這樣轟轟烈烈而來,又這樣失魂落魄而去?戰場上的廝殺聲,似乎也暗藏著幾分悲傷。從結構來看,第一句是后兩句的一個概括,而后兩句又是第一句的具體展現。

            雖然塞外的景象廣袤壯美,作者并沒有因此而心情愉悅。在他眼中,彌望的仍是一片荒涼,這滿目的慌涼又能給誰訴說呢?“荒涼”一詞,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實寫照,又是作者心緒的如實昭示。秋天,萬物凋零,落葉滿地,一派衰敗之象,可誰又能說這不是作者心境凄涼的抒寫呢?作者貴為皇族,雖然沒有出生入死的經歷,但仍然心存憂患,多少王朝就是在這起起落落中淹沒于歷史的長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風,即秋風。楓葉經霜會更紅艷,越紅離凋謝就越近。季節的逝去,風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卻風干不了作者滿腹的憂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楓葉里。

            詞的上片,無論寫景抒情,都沒有雕琢的痕跡,以復雜的思緒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卻景中帶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琢。

            詞的下片,抒寫自己的報國志向無法實現的幽怨,景象氣勢磅礴,縱橫馳騁,情感婉約深沉。

            “幽怨從前何處訴”,應為從前幽怨何處訴。古人作詞,為了韻律的需要,往往在詞序上作以調整。“從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鐵馬金戈”而言,應該指的是不能報效國家,縱橫沙場的幽怨。納蘭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衛,按理說,他有條件也有能力領兵打仗,但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其所作所為還得服從皇帝的安排。“何處訴”一語,就道出了他內心深深的孤獨。也許是英才蓋世,也許是位高權重,才使他的周圍變得冷清。

            作者雖然志向高遠,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樣“獨留青冢向黃昏”?王昭君曾經因為沒有賄賂畫工毛延壽而被漢元帝錯選作單于呼韓邪的妻子。為了漢與匈奴的和好,她遠離家鄉,可是最終還不是變成了一堆黃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鐵馬金戈、氣吞萬里如虎的報國之志,可擁有這樣的志向不也是徒勞的嗎?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問:如果有人問我對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陽與深秋中的細雨。“深山”“夕陽”“深秋”“雨”這幾個意象悲涼凄冷,讓人發生一種揮之不去又無法形容的傷感。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是很執著的,但卻沒有一個實現的途徑,所以他的心頭淤積著太多的郁悶。但這種情感的表達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對景象的具體描繪展現出來的,婉約深沉,耐人尋味。

            這首詞從整體上來說,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暢。面對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寫情,又以情帶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為一體。而上片寫眼前之景,下片寫從前之志,虛實形成對比。就整首詞來看,手法嫻熟而精到。

            胡楊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專題--邊塞詩解讀 高考復習(高三)]相關文章:

            1.高考古代詩歌鑒賞教案

            2.高考古代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3.古代詩歌鑒賞的方法總結

            4.王之渙的邊塞詩歌

            5.邊塞詩歌大全

            6.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型

            7.高考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8.古代詩歌鑒賞題解題技巧

            9.古代詩歌鑒賞題及參考答案

            10.王之渙的邊塞詩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