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七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通過一只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后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下面為大家整理了關于獅子和鹿教學反思,僅供大家欣賞。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1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七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一只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后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闡明了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通的環(huán)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任務在1節(jié)課之內完成。本節(jié)課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理解鹿對角、腿態(tài)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態(tài)度;教學難點在于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采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為“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我通過課件展示比較難讀的以及與課文理解有直接幫助的字詞,在指讀當中發(fā)現(xiàn)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進行正音。然后,進行演一演等形式對字詞進行理解。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xiàn)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
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態(tài)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是貫穿于整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是了解課文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tài)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除了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外,在主要內容的把握上,還通過主要內容填空、理清課文的條理,從而為品讀課文奠定基礎。在理解鹿對角、腿態(tài)度變化的原因上,我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自己找出能夠體現(xiàn)鹿對角、腿態(tài)度的重點句段,然后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態(tài)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至于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課文完結的時候哦,我編寫了一個后續(xù)的環(huán)節(jié):鹿鋸掉自己的角行不行?利用鹿這個決定,讓學生自由發(fā)表見解,把感受寫下來,在教師的點撥下,進一步悟出課文所蘊涵的道理。
我認為,《獅子和鹿》這篇課文的教學,值得反思的是:
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松后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鹿討厭自己的腿的時候,讓學生一邊做動作“噘嘴”“皺眉”,一邊抱怨,這個環(huán)節(jié)太羅嗦,先全班讀、再個別讀、再指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指名表演、再全班齊讀。一個句子就足足花費了5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后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于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jié)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續(xù)寫以后,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發(fā)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后,鼓勵、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后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在教師的語言上也有一些不夠準確的地方:比如,“老師給大家布置一項任務”等,沒有把學生擺在一個課堂主體的地位,而是把一些主觀的意念強加在了孩子的課堂上。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jié)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還有十分多的需要改進的地方。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2
在教學本課時,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要求讀準讀通,讀出問題,讀出自己的感受,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啟示,并根據課文中的道理,聯(lián)系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講一講。
學生各自發(fā)表了意見,謝天卓說自己明白了,好看的東西并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東西并不是沒有用的。
李浩然說明白了好看的東西有時也會變得十分令人討厭,不好看的東西有時卻會使自己有所成就。更有一個同學熊晨輝說自己明白了,一個人長得雖然漂亮,但有時并不一定美,要看他的心是不是也很好,內在美才是真正的美。周文軒說有毒的蘑菇往往是漂亮的,我們不要被它美麗的外表蒙騙.......
多好的讀書體會啊,學生的每一個體會都讓我感動,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平時不怎么發(fā)言的學生都能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3
《獅子和鹿》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在叢林中,一只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脫險的故事。平時,鹿非常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細長的腿。當兇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從獅口脫險;而美麗的雙角被樹枝掛住,險些喪了性命。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作過多的提問。將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讓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在孩子們說的過程中去引導孩子。
我提出了三個問題:
1、你能告訴大家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嗎?
2、鹿對自己的角和腿前后有什么不一樣的看法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呢?
3、你認為鹿在經過這次獅口逃生后是會依舊喜歡角還是轉而喜歡腿呢?”
孩子們讀完課文后基本上都能將故事內容復述出來,對于第二個問題也能利用課文中的語言作答。但對于第三個問題,同學們出現(xiàn)了一邊倒的情況,都認為鹿會喜歡轉而腿,因為雖然腿不好看,卻很實用,能夠幫助鹿躲避危險。這與我備課的想法不太一樣,我認為鹿在獅口逃生后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長得不漂亮的東西也有它的用處,不能因為其丑陋而否決它的一切,但也不能否定角,角的美麗我們都不能抹殺,我們應該看到兩個事物的長處和短處,將長處和短處合理有效地利用起來。我沒有通過說理的方法讓孩子明白要全面地去看待問題。我出示了一個情景:獅口逃生的鹿啊,來到溪邊,看著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越看越生氣,恨不得把那兩只角給磨平。時間一天天過去,有一天,森林里召開小動物的選美比賽,好多小動物都去參加了。小鹿這時想起自己頭上美麗的角來,于是就去報名參加比賽了,結果,小鹿因為有著像珊瑚一樣美麗的角而贏得了比賽。那你說,這時候鹿又喜歡什么呢?孩子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huán)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有存在的價值。
不一定要與孩子們據理力爭也能達到教學效果。讓孩子看到另一個畫面,用事實說話,在事實中明白該怎么去分析、看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