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設問的詩句
篇一:古代詩歌中設問手法運用淺論
設問,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在中國古詩文中廣泛運用,不但提高詩文語句的表達能力,而且取得了應有的審美效果。那么,什么是設問?設問就是自己突出問題,自己回答,或者不回答的一種修辭手法。它是一種“無疑而問”,或者說“明知故問”的語言運用形式。其本質不在質疑,而是為了增強表達效果。下面我們從“問而不答”式和“問而回答”式兩個角度來看設問修辭手法的審美意義。
首先,“問而回答”式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義。
“問而回答”式是設問修辭手法的最基本的形式。在中國古代詩文中,“問而回答”式是運用得最廣、最多的一種語言形式。
比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歌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前一句設問,緊接著后一句回答。這種自問自答,明顯地說明不是“有疑而問”,只不過是運用“問”的方式引起讀者的注意,以此強調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同河水一樣深長,自己的愁緒如同河水一樣綿延不絕。
又如《木蘭詩》開始四句: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詩中開始,木蘭嘆息,爺娘問女兒你嘆息是在思念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木蘭回答道)我并沒有想什么,也沒有思念什么,是因為昨夜我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規(guī)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冊很多卷,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在這里,詩人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并“問而
回答”。爺娘聽到女兒的嘆息,出于對女兒的關心與愛護,就問女兒為什么嘆息,女兒予以回答。在回答中,詩人不但表明了木蘭嘆息的原因,更是有助于推動事件的發(fā)展,而且在一問一答中引起讀者的注意,更好地感受到木蘭在嘆息中所表現出的真情與傷感。
其次,設問中“問而不答”式的審美意義。
《五柳先生傳》是田園詩人陶淵明為自己寫的傳記,屬于紀傳體文學。人物傳記具有較強的真實性特點。梁時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說過:“??嘗著《五柳先生傳》自況,時人為之實錄。”也就是說,文中的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淵明為自己畫的像。
文章開始,詩人以虛代實,暗示出自己是一個隱士,然后描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特別是文中所描寫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嗜飲酒,每飲必醉;常著文,以此自娛等,真切地描繪出了一個不羨慕名利,不追求榮華富貴、安貧樂道的隱士形象。文章在最后的一段是贊詞。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中,在敘事之后加上一段贊詞來表達作者的意見。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在人物傳記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話作議論,也就是一種點睛之筆。清代短篇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的故事后,也加上“異史氏曰”的議論,這種方式,不但表明自己的觀點,而且引起讀者的注意。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寫道這種“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人,是“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意思就是說,“對貧賤不悲傷憂愁,對富貴不追求渴望!憋嬀谱髟,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歡樂,他是無懷氏時代的百姓吧?(或者)是葛天氏時代的百姓吧?
首先,我們來看,句中的“無懷氏”和“葛天氏”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在他們的那個時候,人民生活安定,恬淡自如,社會風氣醇厚樸實。這在《禮記·大道之行》中都予以表現,在陶淵明自己寫的《桃花源詩并序》也給予了形象的展示?墒牵諟Y明生活的時代,卻是一個充滿著“亂”與“篡”的動亂時代。怎樣來表現?在文章最后卻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采用了“明知故問”的方式,明明知道陶淵明是東晉時候的人,為什么要說“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呢?對此,我認為有兩方面的作用:
一是從內容上看,是“明知故問”,卻“問而不答”。陶淵明在文章的開始就說了:“先生不知是何許人也,亦不祥其姓字!睆奈恼碌慕Y構來說,是一種照應。但從意義上說,它不是一種簡單的照應。而是通過照應表現出來文章深沉思想情感。在古今(即上古時代與東晉時代)對比中運用設問,而且是“明知故問”,就給讀者留下了審美的想象空間,激發(fā)讀者情感。從而感受到陶淵明隱居田園不正是置身于官場之外,表現出絕不與污濁的官場同流合污,堅守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獨善其身的人格品質嗎?
二是從作用來看,設問中無論是“問而回答”,或者是“問而不答”,這些都是“無疑而問”,作用在于引起讀者的思考。在文中,陶淵明他讓讀者思考什么?讀者在閱讀中,聯系全文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從設問中,認識到陶淵明之所以提出了上古時代,其實也就表明了陶淵明對那種充滿著純樸風氣的社會生活的向往,對現實社會的反抗。從而認識到陶淵明思想中的積極因素,認識到陶淵明雖然隱居田園,但不是消極的隱退,而是在思想上充滿著社會責任感。
總之,我們從上面的簡單分析中,可以看出,設問句在詩文中不但具有起著強調,引起讀者思考的意義,而且還有有助于加強語句的情韻感,提高詩文的表達效果。
篇二:高考古典詩詞表達技巧鑒賞題中的設問角度
1. 對方法的賞析(比喻、擬人、夸張、對偶、借代、雙關等)
例①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問:詩的后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什么感情?
答:后兩句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皟伞、“相”二字把人和山緊密聯系在一起,“只有”兩字更突出了詩人對山的喜愛。 例②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問:“寸草心”、“三春暉”分別比喻什么?說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陽光來比喻慈母的恩惠。說明慈母的厚愛,兒子是無以報答的。
2. 對表達方式的賞析(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
例①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問:這首詩是怎樣敘事抒情的?
答:詩的前四句寫母愛,是敘事;后兩句寫子女對母親的深情,是抒情,兩部分結合得緊密完美。
例②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問:詩中不作一句議論卻是怎樣懷古的?
答:詩人只選取了野草、斜陽、飛燕三種景物進行描寫,而把對盛衰興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讓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例③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問:是采用何種表達方式來贊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敘事,第二句寫春天萬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贊美春光無處不在和的熱愛之情。
3. 對表現手法的賞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靜為動、對比映襯、虛實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①劉禹錫的《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問:詩的后兩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來描寫黃河?
答:詩人以浪漫的想象結合優(yōu)美的傳說,把黃河洶涌澎湃寫得更具體、生動、形象。
例②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問:詩的第一、二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實寫,寫出廬山“成嶺”、“成峰”的具體形象,給人以逼真的實感。第二句是虛寫,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到底是什么狀貌呢,詩人故意撇開不寫,只說“各不同”讓讀者去想像。
例③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問:本詩通過什么方法來表現詩人的感情?
答:本詩通過對環(huán)境氣氛的極力渲染,表現出詩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例④
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見上)
問:這首詩采用什么形式將敘述、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
答:用問答形式。第一句敘述,第二、三、四句是童子回答詩人問話的敘事,敘事中描繪了隱者飄然入山采藥,行蹤無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活。寫景又透露出對隱者的敬仰羨慕之情。
例⑤杜甫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問:詩在前兩句實寫的基礎上,后兩句又采用了怎樣的寫法?
答:后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夸,是遐想。因虛而實,虛實相生,將樂曲美妙贊美到了極致。
表現技巧答題基本模式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蛟娙耸窃鯓邮惆l(fā)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應答分析: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手法三大類。
答題步驟:
第一步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第二步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種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 行(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提問: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huán)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產生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之感(步驟三)。
古代題的解題技巧
(1)從語言入手,抓住關鍵詞句,辨明意象。
(2)從情與境的結合上把握意境。
(3)借助標題、注釋、背景等理解抒情主體形象及意圖。
(4)明確題干設問的角度與方式。
(5)標出題干對應的詩句中的采分點。
(6)針對采分點列明答題要點。
(7)借助已知的詩人風格知識修改后工整地謄入試卷。
高考古典詩詞表達技巧典型例題分析
一,舉例與分析
望海樓 米 芾 云問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
[注]①望海樓宋時在鎮(zhèn)江城內.②鐵甕鎮(zhèn)江古有"鐵甕城"之稱.③滄洲濱 水的地方.
(1)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矗立云間,鄰近青天,作用是?
(2)本詩頷聯分別冠以"三峽"和"六朝",從哪兩方面拓展了詩歌的境界,增強 了詩歌的氣勢.
(3)這首詩的頸聯多角度寫景,請具體說明其中的兩點.
米芾的詩題為"望海樓",而從樓所踞的城池寫起,這是為望海樓鋪設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環(huán)境.于是第二句開始寫樓,樓而能"飛"是形容樓高如同凌空架構,又是形容樓檐上翹,樓體大有飛騰之勢.首聯二句是詩人自遠方對望海樓的仰視.堅如鐵甕的城池是樓的根基,無限的天宇是樓的背景,極寫望海樓 的高峻奇?zhèn)?
第(1)題的答案烘托望海樓的高峻. 命題者就詩的第二聯出了兩道題.這一聯寫詩人登樓俯瞰的情景.望海樓下臨大江,晝夜奔騰,濤聲入耳,觸發(fā)了詩人揮筆作詩的雅興,但詩人卻說江聲流到了筆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簾,又引動了舉樽飲酒的豪情,但詩人卻說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謂妙趣橫生.在這兩句之首分別冠以"三峽","六朝"二字,景與情一下就脫開了眼前的實際,空間,時間大大拓展.詩人馳騁想象,讓江聲帶著三峽崔巍險峻,讓帆影映著六朝的繁盛.這樣,詩人的見聞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樓的高大久遠.可見第(2)題的答案是空間,時間;第(3)題的答案是①色彩(紅,白) ;②聲音(畫角) ;③動態(tài)(催,起)(寫出其中兩點即可) . 尾聯由"忽憶"二字領起,詩歌的情調急劇變換,透露出茫然,低沉,傷感的情緒.本聯因與試題無關,不再作分析.
二,練習及答案
1.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秋思(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空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1)秋風本無形,詩人為什么用"見"?請說說你的理解.
(2)"行人臨發(fā)又開封"這是一個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這一細 節(jié)描寫的成功之處.
2.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畫眉鳥(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1)這首詩寫了幾種畫眉鳥?是怎樣寫畫眉鳥的?
(2)寫畫眉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東欄梨花(蘇軾) 梨花淡白柳色青, 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 人生看得幾清明.
(1)詩人為什么見"東欄一株雪"而"惆悵"?請聯系全詩作簡要分析.
(2) 有人認為"梨花淡白"與"一株雪"相重復, 主張將"梨花淡白"改為"桃花爛熳". 你對這一主張有什么看法?
4.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渡湘江(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游, 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 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審言,唐代詩人,唐中宗時曾被貶到極為偏遠的降州.這首詩是他被貶的 途中所作.
(1)清人吳喬說"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試據此對"今春花鳥作邊愁"一句 作評析.
(2)簡析"獨憐京國人南竄"在整首詩中的作用. 5.閱讀下邊一首詞,完成(1)—(2)題. 鵲橋仙夜聞杜鵑(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鳴杜 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鄉(xiāng)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①驚殘驚醒.②故鄉(xiāng)即家鄉(xiāng).
(1)這首詞"茅檐人靜"等三句描寫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鵑"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寫在 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附答案及簡析
1. (1)秋風無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黃,百花凋零,給自然帶來秋光秋色,因此 雖無形卻可見. 用"見"可將秋風及其帶來的秋景聯系起來, 給讀者以暗示和聯想.
(2)這一細節(jié)看似平常,但它既照應了"意萬重",又緊承"復恐",刻畫出心有千言萬語惟恐言之不盡的復雜而微妙的心理.能讓讀者體味其中濃濃的鄉(xiāng)思之 情.
2. (1)這首詩寫了兩種畫眉鳥,一是林中的,一是籠中的.用對比的手法寫畫眉鳥.前者在林中"隨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鎖于金籠之中,完 全沒有自由.
(2)這首詩借鳥詠懷,表達了對自由的贊美之情和對束縛個性,窒息性靈的憎 惡之意.
3. (1)詩人見梨花而"惆悵"是因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梨花盛開,柳色深青遠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傷春之感;"人生看得幾清明"便是直接感嘆人 生短促)
(2)不能改為"桃光爛熳",因為"梨花淡白"是緊扣詩題寫景,如果改為"桃花爛熳"本詩就變成寫桃花了."花滿城"也就成了"桃花滿城"了.
篇三:內容設問式默寫題
《觀刈麥》
1.白居易在《觀刈麥》中描寫夏麥成熟景象的詩句是:(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2.白居易在《觀刈麥》中描寫婦女兒童。(村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3.白居易在《觀刈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4.白居易在《觀刈麥》中描寫農民割麥的極度辛苦的詩句是:,(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5.白居易在《觀刈麥》中描寫農婦拾穗原因的詩句是:(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6.白居易在《觀刈麥》中描寫“自愧”與“自責”。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描寫“被子”狀況的詩句是:,(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2.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描寫“破屋漏雨”。(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3.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明對“天下寒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4.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明“為實現愿望,寧可自我犧牲”的詩句是: ,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離騷》
1.屈原在《離騷》的開篇,敘述自己極度苦悶的原因的詩句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屈原在《離騷》中寫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改的詩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3.屈原在《離騷》中表明自己寧死不與小人同流合污的詩句是:,(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4.屈原在《離騷》中表明自己愿意為正道而死的詩句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屈原在《離騷》中寫自己雖遭貶抑,。(不吾知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6.屈原在《離騷》的結尾表明堅持理想,至死不變的詩句是:(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設問的詩句】相關文章:
有關設問的詩句03-04
什么是設問句?設問句應該怎么寫?09-03
設問句的特點02-19
生活經典設問語句09-03
設問句的作用03-17
設問作文法02-27
設問句的例子摘抄04-04
關于含有設問的句子07-18
含有設問手法的句子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