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離不開水》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有生命的物體都與水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水不僅孕育了生命,還為人類提供了物質資源和文明發(fā)展的基礎。怎樣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和理解水與生命的更深層次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生命離不開水,為今后進一步認識水對生物的重要性并能關注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打下堅實的基礎呢?我在《生命之源——水》單元《生命離不開水》一課的教學中,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精心設計有關水與生命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調查研究、親身經歷和討論交流來學習科學,主動探索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使他們對科學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yǎng)得到了培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人入勝
在課的開始,我借助多媒體播放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山水圖景,當學生發(fā)出一聲聲驚嘆時,我又給屏幕上美麗如畫的景色配上動聽的詩歌朗誦,這樣,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驗到山水之美。接著我讓學生猜猜“詩中贊美的是誰”?這時孩子們是“小臉通紅,小眼發(fā)光,小手直舉”,“我知道!我知道!”“水!水!”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了起來,接著我就讓他們思考“為什么水會使小草變得嫩綠?使魚兒游得歡暢?使地球變得美麗?”當學生暢談感想后,一起找到了原因:因為水是生命之源。
二、課前調查,課堂交流
實踐證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yǎng)。雖然這種培養(yǎng)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也可進行,但絕沒有科學教育的層次高。因為科學教育的實踐性、基礎性、科學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它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為了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每人說出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例子,課前準備工作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課前我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收集圖片和請教大人等形式作了一些有關“生命離不開水”的調查,當課堂上學生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對水與生命關系的認識時,他們原有的知識儲備便被激活,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也融入到了完整的體系中。這時,我再一次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水與生命的精美圖片,使學生在獲得視覺體驗的同時進一步理解了水對生命的重要性,知道人、動物、植物都需要“喝水”,生物維持生命活動需要水。最后,通過全班共同交流得出:水對生命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如:呼吸和消化、蒸騰與光合作用等都離不開水。
三、積極參與,動手實踐
在科學課上如何利用科學教育的優(yōu)勢,使它成為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搖籃?我的體會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開放教學,讓學生“學會體驗、學會探究”,通過操作、觀察、質疑、想象、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激發(fā)探究欲望,訓練探究思維,從而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探究潛能。
課堂上,我搬出課前與幾個學生一起準備的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枝葉的盆栽菊花后,問學生:“××、××等幾位同學都知道,塑料袋原來是干的,那現(xiàn)在塑料袋內壁上的水是從哪兒來的?”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后得出結論:塑料袋內壁上的水是從菊花“身”上“跑”出來的,說明菊花體內有水。
接著,我再讓學生討論:自己帶來的植物是否也有水?能用什么方法將它們體內的水分“擠”出來?這樣,讓學生通過交流日常生活中如何發(fā)現(xiàn)植物體內有水來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分享各自的知識經驗。其中,學生設計將植物體內的水“擠”出來的方法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轉化為實際的動手實踐,既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又能激發(fā)學生嘗試實踐的欲望。后來,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切碎后放在裝喜糖的紗袋內用手擠、刀拍、放在小石臼里搗碎、榨汁機榨或用鹽腌等將水從植物體內“擠”出,發(fā)現(xiàn)不同的植物都有水,但含水量有多有少。于是我趁熱打鐵:“植物體內含水量不同,那我們人體內含有多少水呢?我們吃的米飯、面條、魚、白菜、雞蛋等食物中有含有多少水呢?牛奶全是水做的嗎?”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測和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討論,然后,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通過讀圖了解人體、各種食物中的`含水量,讓學生知道人們在吃食物補充營養(yǎng)的過程中,也補充了大量的水。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水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性。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動、植物的成長離不開水,我引導學生大膽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喝水”。并提前做了一套“植物喝水”裝置,方法如下:準備兩支富貴竹將它們分別插入裝有水和干土的長身細頸的透明花瓶里,觀察哪支富貴竹長得好。同時在裝水的花瓶里滴一層油,在水面位置做好記號,觀察這支富貴竹每兩天喝多少水,并作好記錄。這個活動需要學生用幾天甚至十幾天的時間觀察,圍繞“生命離不開水”這一目標,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演練他們的科學技能,同時這樣做還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可選擇性,豐富了教學素材,培養(yǎng)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四、反面例證,拓展延伸
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動手實驗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對水與生命的關系已經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于是,我又提出了“如果沒有水,世界將會怎么樣?”的話題。學生們各抒己見,在他們的討論過程中,我還通過課前收集的圖片展示出缺水給大自然和生命帶來的災難,然后再通過課件觀察小動物在缺水的情況下有什么反應,從而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潛移默化地教育了學生要珍惜每一滴水,并使學生知道:滴水匯成河流,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節(jié)約用水。討論結束后,要求學生根據已有信息,畫一幅以“沒有水的世界”為題的想象畫,進一步鞏固、拓展對水與生命重要關系的認識。
五、激情導行,續(xù)寫小詩
最后環(huán)節(jié),再次出示本課開頭的優(yōu)美山水景色及動聽的科學詩:“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并提出要求:“你們能續(xù)寫科學小詩嗎?”此時,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用詩句來贊美水,感受水對自然的恩惠,“因為有你,玉米才長得很棒;因為有你,稻子才笑彎了腰;因為有你,鳥兒才能高飛……如果沒你,魚兒就會死掉;如果沒你,花兒將會枯萎;如果沒你,大自然將一片荒涼……”他們的小詩表達了生命對水的依賴,明快的詩句展現(xiàn)出大自然因為有水才有的美麗。同時編小詩的形式也加深了學生對生命離不開水的理解,當然,小詩內容和形式的雙重要求也使孩子們在回憶相關科學知識的同時,在濃濃的詩情中,在心靈深處構筑起對水的美好感情,進一步拓寬了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fā)展,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懂得要在日常生活中要珍惜每一滴水。
本課的教學,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我運用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圖文并茂、音像齊下,寓教于樂,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其中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的“擠”水活動,使他們能夠在象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探究能力,既獲取了科學知識,有使科學素養(yǎng)得到了全面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