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對孩子的教養應當有合適的規則

        時間:2024-08-15 08:57:5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對孩子的教養應當有合適的規則

          規則是什么?規則難道就是束縛、是不準許嗎?沒有規則的教養孩子是不完整的。那么,如何有規則的教養孩子?

        對孩子的教養應當有合適的規則

          規則,一個讓新時代父母糾結的詞

          一說到規則,可能很多父母會表示反感,因為在一心想讓孩子擁有快樂、自由自在童年的新時代父母那里,規則似乎等于束縛、禁止、反抗。

          可是,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需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對孩子來說,也需要從小循序漸進地培養一定的規則意 識。想必這個道理父母不難理解、接受,可是為什么會對規則有那么深的“成見”,甚至有家長認為建立規則是在壓制孩子的天性?歸根到底有兩個問題,第一,我 們建立的規則是否遵循了孩子發展的規律;第二,我們在執行規則的過程中,是否尊重了孩子的身心特點。如果這兩點沒有做到,激起孩子的反抗,大人吼孩子哭, 板子自然就打在了規則上。

          為了解開大家對規則的誤解,我們得先弄清楚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對于0~3歲的孩子來說,規則究竟意味著什么?

          對于3歲前的孩子,規則意味著這些

          規則意味著有規律的生活和習慣

          在孩子的生活中,規則很大部分的內容其實是養成生活規律和行為習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思考和學習,他們喜歡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復性的、有規律的生活讓他們覺得有安全感,并有利于他們意識到這些習慣的存在從而逐漸建立習慣。

          比如,我們家兩個孩子,從小吃飯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他們一直是這么做的,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不需要我去制定特別的規則:“吃飯時必須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而有一年我們回國,當時大寶4歲,小寶2歲半,孩子們到了新環境,一些習慣就被打破了。小寶一開始吃飯坐不住,外公怕他餓著,拿著飯碗追著喂, 于是小寶就養成了在外公家吃飯可以到處走、到處玩的習慣。后來外婆說這樣不行,要糾正,然后跟小寶申明“吃飯必須坐自己的椅子”。那段時間我不在家,等我 回家時,家里正上演“吃飯拉鋸戰”。這件事生動地呈現了“如果不一開始做好規矩,那么規則就意味著禁止,執行規則必然就會引起反抗”的假象。

          為孩子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程序,讓他們對生活的“規定動作”有預見性,行為習慣養成了,孩子就不會覺得建立規則是一種禁止。

          規則意味著安全的界限

          3歲前的規則應該是以保護孩子自身的安全、不傷害他人和公物為界限,這一點要和“為了成人的方便而設立規則去限制孩子”區別開。比如,當孩子會 爬以后,就會到處自主地去探索,我們要做的是盡量保證家里的環境安全,把容易讓孩子受傷的物品都收好,把桌角等包好,把電源插座蓋住等,做好預防措施。讓 孩子能夠盡情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后面限制這個不許,那個不許。

          那么什么是安全規則呢?比如在停車場的規則。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抱下車后,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到處跑。我們要事先講清楚,在停車場一定不能亂跑,因為坐在車里的司機不一定能看到小孩子,那么孩子可以怎么做呢,你可以抓住大人的手,也可以自己選抓住衣服或者包。

          再比如在游樂場的規則。別的小朋友在玩秋千,你不能一下子把小朋友揪下來,你揪小朋友下來就有可能傷害到他。告訴孩子玩秋千的規則:你可以等一 下,或者禮貌地問“什么時候可以輪到我”,或者先去玩別的。家長不僅僅是解釋規則,還為孩子提供一些解決方法,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和決定,發揮他們的主動 性。

          說到這里,就能清楚地看到,我們制定規則并不是為了限制孩子,也不是說我們就是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管理孩子。相反,我們制定必要的規則,是為了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規范,學習人際互動以及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避免一個誤區:規則的隨意性

          如果規則只是父母為了自己的方便和感受,想起一出是一出,比如同樣一件事只有當自己不能容忍時才想起,那么家里可能就變成隨時隨地都可能有“新規則”。這樣制定的規則是沒有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孩子自然也無法接受。

          比如,我們都認同打人是不可以的;但現實生活中小打小鬧是可以的(大人和孩子瘋的時候常常這樣),不過打人打到別人哭、打到疼就不可以,這樣去 和孩子解釋,孩子很難判斷,“這件事情我到底可不可以去做”。所以父母在制定規則時,要注意需要根據事情的性質來決定,而不是由事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

          再舉一個例子,網上有一則新聞說,2歲的女兒愛上了撕錢,一開始是撕5塊、20塊的,后來一定要撕百元大鈔,不給就哭鬧。媽媽這才急了,“再慣 下去怎么得了,家里又不是開銀行的”,表示今后堅決不再給錢讓孩子撕了。在這件事情上,父母就是根據事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是否規范孩子的行為。一開始父母 可能認為不嚴重,損失也不大,不料孩子撕上癮了,事情變嚴重了才決心制止,這樣孩子無法理解到底自己什么時候對,什么時候錯。所以一開始就要明確告訴孩 子,“錢不是你的玩具,不能玩錢,你可以玩你的玩具,如果你想撕紙,媽媽給你一些紙撕”。別因為父母的隨意性,讓孩子無法理解自己行為的界限,不理解規則 的界限。

          結語

          制定規則沒有錯,關鍵是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特點。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執行能力都遠遠不成熟,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沒有規則、原則的愛,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愛,愛也體現在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個性特點的前提下制定和執行的規則中。

        【對孩子的教養應當有合適的規則】相關文章:

        關于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06-16

        教養的作文10-10

        教養的味道作文01-19

        旅行是最好的教養12-17

        談教養作文07-21

        教養的芬芳作文07-12

        孩子上幼兒園穿什么衣服合適呢12-02

        合適的作文09-24

        【熱門】教養的芬芳作文07-29

        最好的教養是待人舒服04-15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制服丝袜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一级在线爱潮 |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AV永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中文有码日本高清在线视频 |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

            對孩子的教養應當有合適的規則

              規則是什么?規則難道就是束縛、是不準許嗎?沒有規則的教養孩子是不完整的。那么,如何有規則的教養孩子?

            對孩子的教養應當有合適的規則

              規則,一個讓新時代父母糾結的詞

              一說到規則,可能很多父母會表示反感,因為在一心想讓孩子擁有快樂、自由自在童年的新時代父母那里,規則似乎等于束縛、禁止、反抗。

              可是,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需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對孩子來說,也需要從小循序漸進地培養一定的規則意 識。想必這個道理父母不難理解、接受,可是為什么會對規則有那么深的“成見”,甚至有家長認為建立規則是在壓制孩子的天性?歸根到底有兩個問題,第一,我 們建立的規則是否遵循了孩子發展的規律;第二,我們在執行規則的過程中,是否尊重了孩子的身心特點。如果這兩點沒有做到,激起孩子的反抗,大人吼孩子哭, 板子自然就打在了規則上。

              為了解開大家對規則的誤解,我們得先弄清楚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對于0~3歲的孩子來說,規則究竟意味著什么?

              對于3歲前的孩子,規則意味著這些

              規則意味著有規律的生活和習慣

              在孩子的生活中,規則很大部分的內容其實是養成生活規律和行為習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思考和學習,他們喜歡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復性的、有規律的生活讓他們覺得有安全感,并有利于他們意識到這些習慣的存在從而逐漸建立習慣。

              比如,我們家兩個孩子,從小吃飯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他們一直是這么做的,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不需要我去制定特別的規則:“吃飯時必須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而有一年我們回國,當時大寶4歲,小寶2歲半,孩子們到了新環境,一些習慣就被打破了。小寶一開始吃飯坐不住,外公怕他餓著,拿著飯碗追著喂, 于是小寶就養成了在外公家吃飯可以到處走、到處玩的習慣。后來外婆說這樣不行,要糾正,然后跟小寶申明“吃飯必須坐自己的椅子”。那段時間我不在家,等我 回家時,家里正上演“吃飯拉鋸戰”。這件事生動地呈現了“如果不一開始做好規矩,那么規則就意味著禁止,執行規則必然就會引起反抗”的假象。

              為孩子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程序,讓他們對生活的“規定動作”有預見性,行為習慣養成了,孩子就不會覺得建立規則是一種禁止。

              規則意味著安全的界限

              3歲前的規則應該是以保護孩子自身的安全、不傷害他人和公物為界限,這一點要和“為了成人的方便而設立規則去限制孩子”區別開。比如,當孩子會 爬以后,就會到處自主地去探索,我們要做的是盡量保證家里的環境安全,把容易讓孩子受傷的物品都收好,把桌角等包好,把電源插座蓋住等,做好預防措施。讓 孩子能夠盡情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后面限制這個不許,那個不許。

              那么什么是安全規則呢?比如在停車場的規則。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抱下車后,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到處跑。我們要事先講清楚,在停車場一定不能亂跑,因為坐在車里的司機不一定能看到小孩子,那么孩子可以怎么做呢,你可以抓住大人的手,也可以自己選抓住衣服或者包。

              再比如在游樂場的規則。別的小朋友在玩秋千,你不能一下子把小朋友揪下來,你揪小朋友下來就有可能傷害到他。告訴孩子玩秋千的規則:你可以等一 下,或者禮貌地問“什么時候可以輪到我”,或者先去玩別的。家長不僅僅是解釋規則,還為孩子提供一些解決方法,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和決定,發揮他們的主動 性。

              說到這里,就能清楚地看到,我們制定規則并不是為了限制孩子,也不是說我們就是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管理孩子。相反,我們制定必要的規則,是為了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規范,學習人際互動以及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避免一個誤區:規則的隨意性

              如果規則只是父母為了自己的方便和感受,想起一出是一出,比如同樣一件事只有當自己不能容忍時才想起,那么家里可能就變成隨時隨地都可能有“新規則”。這樣制定的規則是沒有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孩子自然也無法接受。

              比如,我們都認同打人是不可以的;但現實生活中小打小鬧是可以的(大人和孩子瘋的時候常常這樣),不過打人打到別人哭、打到疼就不可以,這樣去 和孩子解釋,孩子很難判斷,“這件事情我到底可不可以去做”。所以父母在制定規則時,要注意需要根據事情的性質來決定,而不是由事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

              再舉一個例子,網上有一則新聞說,2歲的女兒愛上了撕錢,一開始是撕5塊、20塊的,后來一定要撕百元大鈔,不給就哭鬧。媽媽這才急了,“再慣 下去怎么得了,家里又不是開銀行的”,表示今后堅決不再給錢讓孩子撕了。在這件事情上,父母就是根據事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是否規范孩子的行為。一開始父母 可能認為不嚴重,損失也不大,不料孩子撕上癮了,事情變嚴重了才決心制止,這樣孩子無法理解到底自己什么時候對,什么時候錯。所以一開始就要明確告訴孩 子,“錢不是你的玩具,不能玩錢,你可以玩你的玩具,如果你想撕紙,媽媽給你一些紙撕”。別因為父母的隨意性,讓孩子無法理解自己行為的界限,不理解規則 的界限。

              結語

              制定規則沒有錯,關鍵是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特點。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執行能力都遠遠不成熟,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沒有規則、原則的愛,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愛,愛也體現在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個性特點的前提下制定和執行的規則中。

            【對孩子的教養應當有合適的規則】相關文章:

            關于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06-16

            教養的作文10-10

            教養的味道作文01-19

            旅行是最好的教養12-17

            談教養作文07-21

            教養的芬芳作文07-12

            孩子上幼兒園穿什么衣服合適呢12-02

            合適的作文09-24

            【熱門】教養的芬芳作文07-29

            最好的教養是待人舒服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