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秋懷原文賞析

        時間:2024-02-27 12:23:40 好文 我要投稿

        秋懷原文賞析

        秋懷原文賞析1

          江上秋懷

          餐霞臥舊壑,散發謝遠游。

          山蟬號枯桑,始復知天秋。

          朔雁別海裔,越燕辭江樓。

          颯颯風卷沙,茫茫霧縈洲。

          黃云結暮色,白水揚寒流。

          惻愴心自悲,潺湲淚難收。

          蘅蘭方蕭瑟,長嘆令人愁。

          古詩簡介

          《江上秋懷》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表現了作者在遠游歸家的途中,見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不免被悲秋的情緒所感染。三聯至六聯對仗工整,文辭古雅,韻律性強。

          翻譯/譯文

          遠游歸來,回到故山,散發臥壑吞食霞氣。

          山里寒蟬在枯桑枝上號叫,這才知道已經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別了海濱,南方的燕子辭別了江樓,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鄉。

          颯颯秋風卷起沙瀑,蒼蒼茫茫的沙霧籠罩江洲。

          黃云漫天,暮色蒼莽,江中白水揚起寒流。

          心中惻愴之情油然而生,淚水如涌泉潺湲不盡。

          山里蘅草蘭花已經蕭瑟凋零,為此長嘆不已,令人哀愁不盡。

          注釋

         �、挪拖�,王本注:“餐霞,吞食霞氣。仙家修煉之法�!币仓覆蝗胧饲遗c世俗不合之人。顏延年《五君詠·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粕l句:散發,亂發紛披。王本注:“散發,不冠而發披亂也�!敝x,與《江南春懷》詩中 “謝金闕”之謝字同意。謝遠游,再也不能遠足,不能遠行歸鄉。

          ⑶朔雁句:朔,劉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殘卷作鴻。海裔,海邊�!痘茨献印ぴ烙枴罚骸肮孰m游于江尋海裔。”高誘注:“裔,邊也。”句含傷悼。謝靈運《征賦》:“眷轉蓬之辭根,悼朔雁之赴越�!�

          ⑷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秴窃酱呵铩りH閭內傳》:“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誰不愛此所近,悲其所思者乎?”

         �、芍毂咀⑶岸问湓疲骸按税捉锨飸�,言餐霞而臥于舊壑之中,散發無拘,不事遠游。山蟬號于枯桑,乃知天之秋矣。斯時也,胡雁別于海邊,越燕辭乎江樓,雁來燕去而秋深矣。風颯颯而卷沙,霧茫茫而繞洲,黃云結乎暝色,白水揚其寒流。景物若此,則秋之感懷者亦多矣。”惻愴心自悲,孰煌殘卷作感激心自傷。

          ⑹潺湲,《楚辭·九歌·湘君》:“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悱惻。”王逸注:“潺湲,流貌 �!�

          ⑺蘅蘭句:蘅,杜蘅�!稜栄抛ⅰ肪戆诵蠒m疏:“《本草》唐本注云:杜蘅葉似葵,形如馬蹄,故俗云馬蹄香�!敝毂咀ⅲ骸稗�、蘭皆香草也,以比君子。蕭瑟,凋殘意。”

         �、讨毂咀⒑蠖嗡木湓疲骸吧涎郧锞爸挆l,此則言其所懷也。秋而有懷,凄愴自悲,淚下潺湲,莫之能已。蘅蘭本香草也,今乃蕭瑟而凋悴矣,令人長嘆而生多愁。譬之君子,本可用也,今乃流落不遇,安能不自傷乎?是則其所懷者,非獨為秋而然,亦悲其時年邁而不遇耳。豈自還山之后,南游江上,秋日有懷而作歟?”

          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秋,作于當涂。

          敦煌殘卷本題作《江上之山藏秋作》。檢李詩,惟《姑孰十詠》寫天門山有“迥出江上山”句。又牛渚山亦可稱“江上之山”。北宋賀鑄《采石磯》詩序云:“縣東南二十里 ,瀕江兩磯相對。按縣譜,太白嘗隱東磯上,故址存焉�!�(《慶湖遺老詩集》卷三)賀鑄言采石磯在縣東南有誤,當在西北。又詩中謂“東西采石磯”,亦前所未聞。但據縣譜謂李白嘗隱東磯,當必有據。據此,“江上之山”(即詩中所說“舊壑”)必博望山和采石山中之一山。詩為暮年思歸并窘迫之極時所作。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對仗工整,文辭古雅,韻律性強,表現了作者在遠游歸家的途中,見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產生的悲秋情緒。全詩的大意是:我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臥于舊壑,因病在床亂發紛披再也不能遠足行游。聽到山蟬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時秋。此時北方的鴻雁應是離開了海濱,南方的紫燕也該辭別了江樓。蕭蕭秋風卷起了塵沙,茫茫云霧縈繞著江洲。天邊黃云結成了暮靄,河中的白水揚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愴悲傷,淚流不住難以止收。蘅蘭君子正在凋殘,只令人以長嘆表露哀愁。

          名家點評

          蕭本云:“此太白傷亡之作也。不惟傷已,而復為同類者傷之,悲夫!”

          嚴評本載明人批:“是選體,排對類謝,頸聯似鮑�!�

        秋懷原文賞析2

          秋懷

          作者:元好問

          涼葉蕭蕭散雨聲,虛堂淅淅掩霜清。

          黃華自與西風約,白發先從遠客生。

          吟似候蟲秋更苦,夢和寒鵲夜頻驚。

          何時石嶺關山路,一望家山眼暫明?

          秋懷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片片寒葉輕輕地飄灑,

          就像是傳來沙沙的雨聲;

          虛寂的廳堂秋風淅淅,

          遍地鋪蓋著露冷霜清。

          門外,

          黃菊依舊與西風相約而至;

          屋里,

          白發已先為遠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時應節的鳴蟲,

          吟唱之聲逢秋更苦;

          我又似是孤棲寒枝的烏鵲,

          懷鄉之夢入夜屢驚。

          石嶺關山的小路呵,

          何時才能夠再次登臨——

          望一眼家鄉的山水呵,

          我的雙眼頓時閃耀出喜悅的光芒?

          注釋

          1﹑涼葉:在寒風中的樹葉。蕭蕭:落葉聲。散:散播﹑散發。雨聲:指落葉聲像雨聲一樣。

          2﹑淅淅:風聲。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蓋著。掩,鋪散,遮蓋。

          3﹑黃華:指菊花。華,同“花”。

          4﹑遠客:遠離家鄉的.客子。

          5﹑候蟲:隨季節而生或發鳴聲的昆蟲,如秋天的蟋蟀等。黃庭堅《胡宗元詩集序》說:“候蟲之聲,則末世詩人之言似之�!�

          6﹑眼暫明:指因喜悅而眼神頓時明亮起來。暫:頓時。

          秋懷賞析

          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詩人從三鄉鎮移居登封,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然而,戰爭的形勢卻日趨險惡。當年九月,蒙軍主帥木華華黎集結大軍,包圍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詩人面對破碎的山河,懷舊淪陷的故鄉,心中抑郁難平。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候蟲和寒鵲自喻,抒發了流落他鄉的凄涼苦悶和對于家鄉的殷切懷念。

        秋懷原文賞析3

          秋懷

          涼葉蕭蕭散雨聲,虛堂淅淅掩霜清。

          黃華自與西風約,白發先從遠客生。

          吟似候蟲秋更苦,夢和寒鵲夜頻驚。

          何時石嶺關山路,一望家山眼暫明?

          翻譯

          一片片寒葉輕輕地飄灑,就像是傳來沙沙的雨聲;虛寂的廳堂秋風淅淅,遍地鋪蓋著露冷霜清。

          門外,黃菊依舊與西風相約而至;屋里,白發已先為遠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時應節的鳴蟲,吟唱之聲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棲寒枝的烏鵲,懷鄉之夢入夜屢驚。

          石嶺關山的小路呵,何時才能夠再次登臨;望一眼家鄉的山水呵,我的雙眼頓時閃耀出喜悅的光芒?

          注釋

          涼葉:在寒風中的樹葉。

          蕭蕭:落葉聲。

          散:散播﹑散發。

          雨聲:指落葉聲像雨聲一樣。

          淅淅:風聲。

          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蓋著。掩,鋪散,遮蓋。

          黃華:指菊花。華,同“花”。

          遠客:遠離家鄉的客子。

          候蟲:隨季節而生或發鳴聲的.昆蟲,如秋天的蟋蟀等。黃庭堅《胡宗元詩集序》

          說:“候蟲之聲,則末世詩人之言似之。”

          眼暫明:指因喜悅而眼神頓時明亮起來。

          暫:頓時。

          鑒賞

          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詩人從三鄉鎮移居登封,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然而,戰爭的形勢卻日趨險惡。當年九月,蒙軍主帥木華華黎集結大軍,包圍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詩人面對破碎的山河,懷舊淪陷的故鄉,心中抑郁難平。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候蟲和寒鵲自喻,抒發了流落他鄉的凄涼苦悶和對于家鄉的殷切懷念。

        秋懷原文賞析4

          秋宵月下有懷 唐朝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秋宵月下有懷》譯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懸,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

          被驚起的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螢火蟲循著那燈光從卷簾飛入屋內。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樹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涼,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遙遠,如何去約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悵地望著同樣遙遠的月亮。

          《秋宵月下有懷》注釋

          沾:潤濕。

          棲:棲息。

          簾:即竹簾,可以卷起,故稱卷簾。

          杵(chǔ):春米、搗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動詞,指搗衣。

          佳期:原指與佳人相約會,后泛指歡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佇立:久久站立。

          《秋宵月下有懷》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和,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涌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系的藝術美。

          “秋空明月懸,光彩系沾濕”,極為平淡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圖,此時的明月很是寂靜,甘心懸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將光彩照到晶瑩的.系水上,這不是一種炫耀,而是一種淡如水的關懷,就如詩人與明月有著一層微妙的關系。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這是極好的動態描寫,惶誠惶恐的鵲仍沒有找到自己的住處,而飛螢早巳隨燈光飛人尋找它的寄托。這是對比的描寫,在此寫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驚鵲的彷徨與恐懼,詩人正也如它,在眾人歡聚的夜晚卻不知了去了從,又得流連徘徊。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更是加深了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樹影中,在鄰家急急的夜杵聲中,他更顯得形單影只,骨子深處的孤獨更是無處逃逸,全部涌上心頭,強烈而含蓄。

          于是詩人再也抑制不住,發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曠了許”的感嘆,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佇立”。冷清凄涼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佇立、沉默,不愿離去。描繪了一幅凄涼幽冷的環境下,一人孤單只影遠望的畫面。

          通讀整篇,發現并無任了用詞新奇之處,但妙就妙在這意境的成功營造。詩人以流水般流暢的文筆,以“明月”“驚鵲”“寒影”等一組意象畫出了一幅別樣的孤清月夜圖。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見他的思痕,觸摸到他跳躍的文思,聽到他的嘆息。

        秋懷原文賞析5

          秋陰細細壓茅堂,吟蟲啾啾昨夜涼。

          雨開芭蕉新閑舊,風撼筼筜宮應商。

          砧聲已急不可緩,檐景既短難為長。

          狐裘斷縫棄墻角,豈念晏歲多繁霜。

          賞析/鑒賞

          《秋懷》共有兩首,這是第一首。這組詩,任淵注解的《山谷詩集》及史容、史季溫注解的《外集》、《別集》皆未收;翁方綱校刊《山谷詩全集》據舊本收在《外集補遺》中,下注“熙寧八年(指1075年)北京作”,《宋詩鈔》也收錄有。1075年(熙寧八年)作者三十一歲,宋代的北京即今河北大名,當時作者在那里任國子監教授。

          國子監職務清閑,作者能讀書自遣。他當時還未卷入新舊黨斗爭,處境比較單純,所以詩篇雖帶有感慨,但在他的作品中情調還是比較閑淡的,不像后來的作品那樣有著更多的郁勃不平之氣。可是從形式上看,卻又頗為特殊:它是兩首七言古詩,而第一首八句,押平韻,中間兩聯對偶,很像七言律詩;第二首押仄韻,比較不像,惟八句中次聯對偶,第三聯接近對偶,也帶律味。第一首作律詩看,句中拗字出入不大,主要是聯與聯相“粘”的平仄不合規律。作者大部分律詩,多求音節近古;這兩首古詩,形式上卻近律詩。

          這一首,前六句寫“秋”,后兩句寫懷。起句“秋陰細細壓茅堂”,寫秋陰透入屋里�!凹毤殹倍�,既蒙上“秋陰”,表示其不濃;又作下面“壓”的狀語,表示不斷沁透,用字細微�!皦骸弊址Q得上是“詩眼”,“細”而能“壓”,頗出奇,是積漸的力量,有此一字,全句顯得雄健。次句“吟蟲啾啾昨夜涼”,寫蟲聲。著“昨夜”二字,表明詩所寫的是翌日的白天;“涼”字與下句“雨”字照應。第三句“雨開芭蕉新間舊”;寫雨后芭薰的開放�!靶麻g舊”,新葉與舊葉相間,可見觀物之細。第四句“風撼筼筜宮應商”,寫風吹竹聲作響。筼筜,竹名;“撼”,指風力大,搖動出聲;“宮”、“商”都是五音之一,以之寫竹聲,表現其有音樂性,可見作者體察事物之美。第五六句:“砧聲已急不可緩,檐景既短難為長�!惫糯鷭D女,多在秋天搗洗新布,替家人做御寒的衣服,故搗衣的“石砧”的聲音四起,便是秋天到來的象征;秋天日短,故屋檐外日影(景即影)不長。砧聲到了“急不可緩”,便是秋意已深,寒衣應該趕制了。第七八句:“狐裘斷縫棄墻角,豈念晏歲多繁霜!”承上“砧聲”而來。戶外搗衣聲急,觸動作者想到寒衣問題。他想起來卻是裘破無人縫補,這一是作客在外,一是為官清貧,四字意含兩層�!皸墘恰�,不自收拾,接以不念歲晚(歲晏)嚴霜多,難以對付,更見缺少謀慮。這兩句寫意態的頹唐,但卻是作者曲述自己心情的灑脫,因為在作者的心目中,所謂“達者”對待未來之事,是不應該戚戚于懷,多作預先的謀慮的。這兩句是寫“懷”。詩篇寫秋是每聯一句寫景,一句寫聲,幽美中帶點凄清,漸漸從不相干處寫到切身之事;寫懷又把切身的事排開,用達觀的態度對待它,使人覺得作者所關心的倒是那些不相干的景物和天然的聲籟,凄清之感又在灑脫的.情趣中沖淡了。

          這首詩寫懷,歸于輕視物質上的困難,歸于灑脫,兼具理趣和深情。清代范大士《歷代詩發》評價說:“清和秀健,淡然以遠�!惫P調正是如此。但它在平淡的景物描寫中,表現處境的凄清、寂寞,又從而含蓄地表現心情的灑脫、綿邈,加上形式特殊,古體、律體相間,也有曲折的一面。詩中體現了黃庭堅詩在似不著力處仍帶匠心的本色。

        秋懷原文賞析6

          原文:

          孤骨夜難臥,吟蟲相唧唧。

          老泣無涕洟,秋露為滴瀝。

          去壯暫如剪,來衰紛似織。

          觸緒無新心,叢悲有馀憶。

          詎忍逐南帆,江山踐往昔。

          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

          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

          疑懷無所憑,虛聽多無端。

          棓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

          一尺月透戶,仡栗如劍飛。

          老骨坐亦驚,病力所尚微。

          蟲苦貪夜色,鳥危巢焚輝。

          孀娥理故絲,弧哭抽馀噫。

          浮年不可追,衰步多夕歸。

          秋至老更貧,破屋無門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風入衣。

          疏夢不復遠,弱心良易歸。

          商葩將去綠,繚繞爭馀輝。

          野步踏事少,病謀向物違。

          幽幽草根蟲,生意與我微。

          竹風相戛語,幽閨暗中聞。

          鬼神滿衰聽,恍愡難自分。

          商葉墮干雨,秋衣臥單云。

          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

          瘦攢如此枯,壯落隨西曛。

          裊裊一線命,徒言系絪缊。

          老骨懼秋月,秋月刀劍棱。

          纖威不可干,冷魂坐自凝。

          羈雌巢空鏡,仙飆蕩浮冰。

          驚步恐自翻,病大不敢凌。

          單床寤皎皎,瘦臥心兢兢。

          洗河不見水,透濁為清澄。

          詩壯昔空說,詩衰今何憑。

          老病多異慮,朝夕非一心。

          商蟲哭衰運,繁響不可尋。

          秋草瘦如發,貞芳綴疏金。

          晚鮮詎幾時,馳景還易陰。

          弱習徒自恥,暮知欲何任。

          露才一見饞,潛智早已深。

          防深不防露,此意古所箴。

          歲暮景氣干,秋風兵甲聲。

          織織勞無衣,喓喓徒自鳴。

          商聲聳中夜,蹇支廢前行。

          青發如秋園,一剪不復生。

          少年如餓花,瞥見不復明。

          君子山岳定,小人絲毫爭。

          多爭多無壽,天道戒其盈。

          冷露多瘁索,枯風饒吹噓。

          秋深月清苦。蟲老聲粗疏。

          赪珠枝累累,芳金蔓舒舒。

          草木亦趣時,寒榮似春馀。

          自悲零落生,與我心何如。

          老人朝夕異,生死每日中。

          坐隨一啜安,臥與萬景空。

          視短不到門,聽澀詎逐風。

          還如刻削形,免有纖悉聰。

          浪浪謝初始,皎皎幸歸終。

          孤隔文章友,親密蒿萊翁。

          歲綠閔似黃,秋節迸已窮。

          四時既相迫,萬慮自然叢。

          南逸浩淼際,北貧磽確中。

          曩懷沉遙江,衰思結秋嵩。

          鋤食難滿腹,葉衣多丑躬。

          塵縷不自整,古吟將誰通。

          幽竹嘯鬼神,楚鐵生虬龍。

          志生多異感,運郁由邪衷。

          常思書破衣,至死教初重。

          習樂莫習聲,習聲多頑聾。

          明明胸中言,愿寫為高崇。

          幽苦日日甚,老力步步微。

          常恐暫下床,至門不復歸。

          饑者重一食,寒者重一衣。

          泛廣豈無涘,姿行亦有隨。

          語中失次第,身外生瘡痍。

          桂蠧既潛污,桂花損貞姿。

          詈言一失香,千古聞臭詞。

          將死始前悔,前悔不可追。

          哀哉輕薄行,終日與駟馳。

          流運閃欲盡,枯折皆相號。

          棘枝風哭酸,桐葉霜顏高。

          老蟲干鐵鳴,驚獸孤玉咆。

          商氣洗聲瘦,晚陰驅景芳。

          集耳不可遏,噎神不可逃。

          蹇行散馀郁,幽坐誰與曹。

          抽壯無一線,剪懷盈千刀。

          清詩既名朓,金菊亦姓陶。

          收拾昔所棄,咨嗟今比毛。

          幽幽歲晏言,零落不可操。

          霜氣入病骨,老人身生冰。

          衰毛暗相刺,冷痛不可勝。

          鷕鷕伸至明,強強攬所憑。

          瘦坐形欲折,晚饑心將崩。

          勸藥左右愚,言語如見憎。

          聳耳噎神開,始知功用能。

          日中視馀瘡,暗鎖聞繩蠅。

          彼齅一何酷,此味半點凝。

          潛毒爾無猒,馀生我堪矜。

          凍飛幸不遠,冬令反心懲。

          出沒各有時,寒熱苦相凌。

          仰謝調運翁,請命愿有征。

          黃河倒上天,眾水有卻來。

          人心不及水,一直去不回。

          一直亦有巧,不肯至蓬萊。

          一直不知疲,唯聞至省臺。

          忍古不失古,失古志易催。

          失古劍亦折,失古琴亦哀。

          夫子失古淚,當時落漼漼。

          詩老失古心,至今寒皚皚。

          古骨無濁肉,古衣如蘚苔。

          勸君勉忍古,忍古銷塵埃。

          詈言不見血,殺人何紛紛。

          聲如窮家犬,吠竇何訚訚。

          詈痛幽鬼哭,詈侵黃金貧。

          言詞豈用多,憔悴在一聞。

          古詈舌不死,至今書云云。

          今人詠古書,善惡宜自分。

          秦火不爇舌,秦火空蓺文。

          所以詈更生,至今橫絪缊。

          詩詞賞析:

          孟郊老年居住洛陽,在河南尹幕中充當下屬僚吏,貧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懷十五首》就是在洛陽寫的一組嗟老傷病嘆愁的詩歌,而以第二首寫得最好。在這首詩中,詩人飽蘸一生的辛酸苦澀,抒寫了他晚境的凄涼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對人才的摧殘和世態人情的冷酷。

          第二首詩從秋月寫起,既是興起,也是比喻寄托。古人客居異鄉,一輪明月往往是傾吐鄉思的旅伴,“無心可猜”的良友。而此刻,詩人卻感覺連秋月竟也是臉色冰冷,寒氣森森;與月為伴的“老客”——詩人自己,也已一生壯志消磨殆盡,景況凄涼�!袄峡汀倍职吷疾ㄊ送镜氖б庠庥觯粋€“單”字,更透露著人孤勢單的無限感慨�!袄渎丁倍洌谜Z精警形象突出,虛實雙關,寓意深長。字面明寫住房破陋,寒夜難眠;實際上,詩人是悲泣夢想的破滅,是為一生壯志、人格被消損的種種往事而感到寒心。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這兩句在語言提煉上是下足功力的。如“滴”字,寫露喻泣,使詩人抑郁忍悲之情躍然而出;又如“梳”字,寫風喻憶,令讀者如見詩人輾轉痛心之狀,都是妥貼而形象的字眼。

          “席上”二句寫病和愁。“印病文”喻病臥已久,“轉愁盤”謂愁思不斷�!耙蓱]”二句,意思是說還是不要作無根據的猜想,也不要聽沒來由的瞎說。這純是自我寬慰,是一種無聊而無奈的開解。最后,提取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形象,也是詩人自況的形象:取喻于枯桐。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寄托著詩人苦吟一生而窮困一生的失意和悲哀。

          史評孟郊“為詩有理致”,“然思苦奇澀”(《新唐書·孟郊傳》)。前人評價孟詩,也多嫌其氣度窄,格局小。金代元好問說:“東野(孟郊字)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論詩三十首》)即持這種貶薄態度。這些評價并不公允。倒是譏笑孟詩為“寒蟲號”的蘇軾,說了幾句實在話:“我憎孟郊詩,復作孟郊語。饑腸自鳴喚,空壁轉饑鼠。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讀孟郊詩二首》)孟詩確實存在狹窄氣弱的缺點,但其抒寫窮愁境遇的作品,不乏真實動人的成功之作,這首《秋懷》之二,即其代表。

        秋懷原文賞析7

          茅堂索索秋風發,行繞空庭紫苔滑。

          蛙號池上晚來雨,鵲轉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絕。

          湖水無端浸白云,故人書斷孤鴻沒。

          古詩簡介

          《秋懷》共有兩首,這是第二首。這組詩,任淵注解的《山谷詩集》及史容、史季溫注解的《外集》、《別集》皆未收;翁方綱�?渡焦仍娙窊f本收在《外集補遺》中,下注“熙寧八年(指1075年)北京作”,《宋詩鈔》也收錄有。

          賞析/鑒賞

          1075年(熙寧八年)作者三十一歲,宋代的北京即今河北大名,當時作者在那里任國子監教授。 國子監職務清閑,作者能讀書自遣。他當時還未卷入新舊黨斗爭,處境比較單純,所以詩篇雖帶有感慨,但在他的作品中情調還是比較閑淡的,不像后來的作品那樣有著更多的郁勃不平之氣�?墒菑男问缴峡�,卻又頗為特殊:它是兩首七言古詩,而第一首八句,押平韻,中間兩聯對偶,很像七言律詩;第二首押仄韻,比較不像,惟八句中次聯對偶,第三聯接近對偶,也帶律味。第一首作律詩看,句中拗字出入不大,主要是聯與聯相“粘”的平仄不合規律。作者大部分律詩,多求音節近古;這兩首古詩,形式上卻近律詩。

          詩中前四句寫“秋”,后四句寫“懷”。起兩句:“茅堂索索秋風發,行繞空庭紫苔滑�!比詫懬镲L及雨后�!疤�,是雨后情況,它和“空”字結合,表現室中空寂,門庭行人很少,也即表現作者官冷孤居、過著寂寥的落寞生涯。第三四句:“蛙號池上晚來雨,鵲轉南枝夜深月�!鄙暇鋵懹暝賮恚薪咏M詩中的第一首,表現出雨是連日不斷,時間又從白天轉到夜里;下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意來寫景。雨多池漲,兼以天冷,故蛙聲雖多,是“號”而不是“鳴”,聲帶凄緊,不像夏天那樣熱鬧有趣;雨余淡月照著樹上的寒鵲,因棲息不安而轉枝。這四句也是每聯中一句寫聲,一句寫景,凄清的氣氛比組詩第一首更濃,但還是淡淡寫來,不動激情。第五六句:“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絕�!备锌郎辖磺榈�,不易信賴。杜甫《貧交行》:“翻手為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薄妒酚洝ぜ赤嵙袀髻潯罚骸耙凰酪簧�,乃知交情�!睘樵娨獾某鎏帯5谄甙司洌骸昂疅o端浸白云,故人書斷孤鴻沒。”寫得細微含蓄。從凄清、孤寂的處境中引起對友誼的渴求,首先感到的`是世上真摯友誼的難得;這種情境又使作者更感到少數志同道合的“故人”的友誼的可貴,但這些“故人”又遠隔他鄉,不但無法相對傾談,而且連代為傳書的鴻雁的影子都看不到。四句中包含著復雜的思想感情的轉折起伏,卻寫得若斷若續,脈絡不露,使人只能于言外得之;“湖水浸白云”,插以“無端”二字,便是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傳書的鴻影,詩句就由寫景化為抒情,做到寓情于景。

          這首詩寫懷,歸于重視別離中的友誼,歸于綿邈,兼具理趣和深情。清代范大士《歷代詩發》評價說:“清和秀健,淡然以遠�!惫P調正是如此。但它在平淡的景物描寫中,表現處境的凄清、寂寞,又從而含蓄地表現心情的灑脫、綿邈,加上形式特殊,古體、律體相間,也有曲折的一面。詩中體現了黃庭堅詩在似不著力處仍帶匠心的本色。

        秋懷原文賞析8

          原文: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注釋:

          未:不

          槐:窗

          聲:深

          翻譯:

          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在如此美麗的月光下,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而螢火蟲也不敢和月光爭一點光亮,隨著卷起的門簾飛進了房間。鄰杵夜聲急,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寂靜的.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躁。現在回想,已是無言,唯有對著明月許愿:請在每個灑滿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為每一滴月光,都帶著我的思念。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涌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秋懷原文賞析9

          秋懷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

          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

          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

          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

          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復雜情感。首聯說應季節時令而產生的景物難道不好嗎?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卻這樣令人心神沮喪呢?頷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繼續描繪“節物”,詠盡秋日佳趣。那么,究竟為何而心緒黯然?該聯采用白描的手法,將酒旗招搖于西風中,菊花在細雨中盛開之景形象描述,以樂景襯哀情照映首聯,并從側面烘托出詩人心情的黯然。頸聯告知我們,詩人因感嘆國事,連雙鬢都因悲憂而變得蒼茫了!自己實在羞于過這種食厚祿而于中無補的茍且生活,所以尾聯便寫作者歸隱的思想。這就是詩人心緒黯然的所在。

          秋天,草木黃落,原野蕭條。蒼涼凄清的景象,最易觸動離人游子的傷感,勾起羈旅行役的鄉愁。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首開其端,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從各自的身世經歷,以“悲秋”、“秋興”、“秋懷”為題,抒發了思鄉懷人的感慨。如黃庭堅的“茅堂索索秋風發,行繞空庭紫苔滑。蛙號池上晚來雨,鵲轉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絕。湖水無端浸白云,故人書斷孤鴻沒�!保ā肚飸选范字┍闶沁@類感秋抒懷詩中的佳作。這兩首《秋懷》詩,并未憑秋色訴離情,托秋意寫別恨,而是借秋景表達他們的憂國之心,格調高致。

          歐陽修詩的首聯“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用反問句式,點明自己熱愛自然而又心緒黯然的矛盾。秋天不僅令人心曠神怡,而且是五谷登、山果熟、菊黃蟹肥的季節。這樣的季節,本應令人欣喜陶醉,為什么反而使詩人黯然神傷呢?--這就不能不引起讀者的疑問。頸聯承第二句,對此作了回答:“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要理解這兩句,先須了解“感

          事”和“包羞”的內涵。詩人幼孤家貧,生性節儉,而今已有豐厚的官俸,因而他的“感事”,顯然不是個人生活上的事而是國家大事。如果說上句尚屬隱約其詞,那么,下句便由隱約而明朗:所謂“包羞”,即指所作所為于心不安,只感到恥辱。唐代杜牧《題烏江亭》詩云: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那是批評項羽不能包羞忍恥,再振羽翼。歐陽修詩中的“包羞”,其用意恰好相反。兩句意為:因感嘆國事,連雙鬢都因悲憂而變得蒼蒼了,自己實在羞于過這種食厚祿而于國無補的.茍且生活。其憂國之情溢于言表。

          這種拳拳憂國之心,又是借秋景的描繪得以展現的。詩人以景傳情,情韻深長。歐陽修的詩頷聯承首句描繪“節物”: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蔽黠L里酒旗招展,細雨中菊花盛開。十字詠盡秋日佳趣�!堆├她S日記》云:“或疑六一詩,以為未盡妙,以質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詩只欲平易耳。如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豈不佳?’”這聯名句,不用一個系詞,不著半點雕飾,以純白描的手法,不僅寫出了典型的季節風物,也寫出了詩人對自然、對生活的喜愛之情;不僅有杜甫“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那樣的自然美景,也有張籍“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成都曲》)那樣的市井側影,可謂出語平淡而寄情深邃。

          歐詩從感念“節物”出發,借景抒懷,表達了作者憂世有心而救時無術,既慕隱居而又難能如愿,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復雜感情。羅詩則表現了深切的亡國之痛,如“凄涼”、“那堪”、“風雨”及“氈寒”等詞,無一提及國勢,卻洋溢著作者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焦灼以至失望憤慨的情緒,含蘊是深廣的。

          歐詩尾聯借用佛教用語,憤然思歸:“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鹿車,借用佛家語,此處以喻歸隱山林。兩句意謂:何日才能駕起鹿車,回到潁東去過躬耕田畝的生活呢?詩人以“賢者避世”之想,表現了對與世浮沉的茍且生活的憎惡。歐陽修《六一居士傳》自述,藏書一萬卷,集錄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故號六一居士。參照這一自述,可以清楚看出,歐陽修的“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即有儒家憂世之慨,也有道家超然物外之想。

          總之,這首詩“實而有條理”,流轉自然,語無華飾而愛國情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秋懷原文賞析10

          原文

          酬彭州蕭使君秋中言懷

          右職移青綬,雄藩拜紫泥。江回玉壘下,氣爽錦城西。

          皋鶴驚秋律,琴烏怨夜啼。離居同舍念,宿昔奉金閨。

          賞析

          擅長委婉含蓄地表達女子情懷,如獻衷心:見好花顏色,爭笑東風。雙臉上,晚妝同。閉小樓深閣,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情未已,信曾通,滿衣猶自染檀紅。恨不如雙燕,飛舞簾櫳。春欲暮,殘絮盡,柳條空。如此間景間情,曲曲折折、層層深入地揭示人物惜春怨別的內心感受。重視歌詞的形式,也重視歌詞的`內容,只是他認為,曲子詞主要是為上層社會游樂歌唱用資羽蓋之歡的,詞是艷曲,而文人詞又不同于民間詞。這種主張有進步意義,也有局限,但它卻代表著部分詞人的看法,他們的創作實踐也與此基本一致。

        秋懷原文賞析11

          原文:

          秋宵月下有懷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譯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懸,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

          被驚起的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螢火蟲循著那燈光從卷簾飛入屋內。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樹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涼,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遙遠,如何去約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悵地望著同樣遙遠的月亮。

          注釋

          沾:潤濕。

          棲:棲息。

          簾:即竹簾,可以卷起,故稱卷簾。

          杵(chǔ):春米、搗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動詞,指搗衣。

          佳期:原指與佳人相約會,后泛指歡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佇立:久久站立。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涌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極為平淡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圖,此時的明月很是寂靜,甘心懸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將光彩照到晶瑩的露水上,這不是一種炫耀,而是一種淡如水的關懷,就如詩人與明月有著一層微妙的關系。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飛”,這是極好的動態描寫,惶誠惶恐的鵲仍沒有找到自己的住處,而飛螢早巳隨燈光飛人尋找它的寄托。這是對比的描寫,在此寫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驚鵲的彷徨與恐懼,詩人正也如它,在眾人歡聚的夜晚卻不知何去何從,又得流連徘徊。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更是加深了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樹影中,在鄰家急急的夜杵聲中,他更顯得形單影只,骨子深處的孤獨更是無處逃逸,全部涌上心頭,強烈而含蓄。

          于是詩人再也抑制不住,發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曠何許”的感嘆,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佇立”。冷清凄涼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佇立、沉默,不愿離去。描繪了一幅凄涼幽冷的環境下,一人孤單只影遠望的畫面。

          通讀整篇,發現并無任何用詞新奇之處,但妙就妙在這意境的成功營造。詩人以流水般流暢的文筆,以“明月”“驚鵲”“寒影”等一組意象畫出了一幅別樣的孤清月夜圖。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見他的思痕,觸摸到他跳躍的文思,聽到他的嘆息。

        秋懷原文賞析12

          原文:

          悵然集漢北。

          還望岨山田。

          沄沄百重壑。

          參差萬里山。

          楚關帶秦隴。

          荊云冠吳煙。

          草色斂窮水。

          木葉變長川。

          秋至帝子降。

          客人傷嬋娟。

          試訪淮海使。

          歸路成數千。

          蓬驅未止極。

          旌心徒自懸。

          若華想無慰。

          憂至定傷年。

          詩詞賞析:

          江淹早歲以一介寒士受知于宋建平王劉景素,景素愛好文學之士,江淹在南兗州做過景素的僚屬,后淹因事系獄,自獄中上書,“景素覽書,即日出之”(《南史》本傳)。景素出鎮荊州,江淹從之鎮,其時約當公元472年(明帝泰豫元年)至公元474年(后廢帝元徽二年)間,江淹集中寫荊山漢水風物的詩即作于這幾年。

          全詩十六句,前八句著重寫景,繪出關山重疊、煙水蒼茫的秋色圖卷;后八句轉向抒情,抒發歸路迢遞、飄零自傷的憂思情懷。首聯總領寫景,開頭即以“悵然”點明此行抑郁惆悵的心境,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皾h北”則交代地點。詩人回首眺望“岨山田”,觸景生情,引出了這篇詩章�!皼V沄”,水流回轉貌,如《楚辭》中漢王逸《九思·哀歲》云:“窺見兮溪澗,流水兮沄沄�!贝寺搶懭荷骄d延,高下參差,溪澗溝壑,縱橫錯互的景象,氣勢壯觀雄偉�!皼V沄”狀水之蜿蜒曲折,“參差”寫山之錯落聳峙,“百重”以對“萬里”,均形容其廣袤。此聯從不同的方面寫出了荊襄山水博大雄奇的姿態。

          如果說上聯是寫其全貌的話,那么下一聯則進一步從地理形勢上烘托出景物的特色。詩人的眼光已不局限于荊襄一地,而是放眼遠眺,神游故國,西北至秦隴,東南至吳越。荊山居江漢平原之西鄙,雄關險隘,屏障楚地,迤邐至西北則是秦嶺大巴山和黃土高原,而江漢平原又如同通向長江三角洲的門戶,河川網絡猶如血脈相連。這一聯概括了荊襄江漢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實有深意存焉,這一點在下面再加揭示。從用筆看,這一聯也是工整的對偶,動詞“帶”與“冠”尤為傳神,前者展現了層巒逶迤的壯闊景象,后者描畫出浮云籠罩的南國風光。出句以雄關絕塞表現出蒼茫凝重的格調,而對句則以云煙連綿傳達出旖旎曼妙的情思,這一對比如同宋代山水畫中荊浩、關仝的疊嶂丘壑之于董源、巨然的淡煙輕嵐,色彩迥異的意象構成的對偶,避免了合掌雷同,收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

          下一聯筆勢收攏,又落到了眼前的草木之上。草色轉為枯黃,好像將原來的翠綠收藏起來了,故謂之“斂”;“窮水”乃荒遠之水,它與草色共同構成了一個秋氣肅殺的意境。“木葉”句令人想起《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而“變”的修辭又令人憶及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警策:“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木葉紛紛墜落,改變了原先水木交映的河上景色,此處妙在將“變”用作使動詞,造語不同凡響。事實上整個這一聯都有模擬謝詩的痕跡,雖然彼寫春景,此擬秋色,但都表現出星移物換的微妙變化。當然江淹之句難以與謝詩的自然天成相比擬,其得之模擬,終落第二義�!拔耐ㄔ婓w總雜,善于摹擬”(鐘嶸《詩品》),于此可見一斑。

          “草色”一聯已暗逗秋意,到“秋至”一句則點明秋天的來臨。這一句也是化用《湘夫人》中開頭的句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這兩句在《湘夫人》中原與上引的兩句緊相銜接。這里,在表現秋色由晦轉明時,詩人通過化用的意象成語的內在聯系,使詩的上下兩半意脈貫通,很自然地過渡到抒情部分。詩人宦游他鄉,故以“客人”自稱;“傷嬋娟”則是悲傷帝子在此清秋時節降臨水邊,伶俜飄零�!澳宽痦鹳獬钣琛�,她那憂傷的.目光使詩人油然而生同病相憐之情�!皨染辍�,姿態美好貌,在此指代帝子,亦即神女。江漢間流傳著許多惝恍迷離的神話傳說,像鄭交甫于漢皋遇二神女,解佩相贈之事即是其一。據《水經注·沔水》載,襄陽縣北之方山,“山下水曲之隈,云漢女昔游處也,故張衡《南都賦》曰:‘游女弄珠于漢皋之曲�!瘽h皋即方山之異名也�!笨梢娫娙嘶贸o并非鑿空而道、無中生有,而是切合其地方人文特色的。

          下一聯寫其欲歸不成,歸途漫漫之感�!霸囋L”猶言“欲訪”;“淮海使”,揚州的地方長官。東晉以還,北人南遷,多聚居于揚州一帶,所謂的僑置州郡也多設于此。史載江淹“起家南徐州從事”,又曾“隨景素在南兗州”,“尋舉南徐州秀才對策上第”(《南史》本傳),上述兩個僑置州在劉宋時即以京口、廣陵為治所,詩人故將淮海視為自己的故鄉�!芭铗尅本湟耘畈葑詻r,蓬草的飄轉不定正如其無止境的游宦生涯。飄蓬的意象由來已久,而建安詩人尤喜用之,如曹植的《雜詩》云:“轉蓬離本根,飄飄隨長風。何意迥飚舉,吹我入云中。高高上無極,天路安可窮!”幾可作此句詩的注腳�!办盒摹奔葱撵海Z出《戰國策·楚策》,意謂中心不安如懸掛的旌旗飄搖不定�!巴阶詰摇豹q言內心的懸念不安只是自費苦心,徒勞無益。此處詩人也有其言外之意,且留待下面一并交代。

          最后一聯感嘆歲月蹉跎,憂多傷身�!叭羧A”猶言“若英”,即若木之花。若木是神話中生長于西方日入處的樹木�!渡胶=洝ご蠡谋苯洝贩Q:“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惫弊ⅲ骸吧鑫�,附西極,其華光赤下照地。”若木之光華后人也用來指時光�!峨x騷》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鼻呐e動,據王逸的解釋,是“折取若木,以拂擊日,使之還去”,“或謂拂,蔽也,以若木鄣蔽日,使不得過也”(《楚辭章句》)�?傊�,都是挽留光陰之意。詩人在此感嘆,光陰如逝水無情,即使想借助若木加以挽留,也是徒勞無謂,憂思叢集,只會使自己傷神減壽。詩的最后這種深沉的憂傷與開頭的“悵然”相呼應,令讀者久久回味。

          那么詩人的憂傷又是因何而生的,聯系其身世遭遇就不難明白這種感情的內涵。他對劉景素深懷知遇之感,此時正隨劉在荊州任上。荊州地處上游,為扼制東南的軍事重鎮,劉在僚屬的勸唆下圖謀反叛,江淹苦諫而景素不納。諫云:“殿下不求宗廟之安,而信左右之計,則復見麋鹿霜露棲于姑蘇之臺矣�!保ā读簳繁緜鳎┮箬b不遠,東晉桓玄據荊州謀反即遭敗亡,詩人預感到景素覆滅的下場,因而悲從中來,不能自已。后來景素移鎮京口,果然兵敗被殺,江淹則因受貶而幸免于難。所謂“旌心徒自懸”正表現出詩人苦諫不從的憂慮。

          前人稱江淹之詩“悲壯激昂”(李調元《雨村詩話》),“有凄涼日暮,不可如何之意”(劉熙載《藝概》),洵為的論。此詩前半寫山河之壯偉,地勢之重要,本應是拱衛中樞的屏藩,現在卻醞釀著一場動亂,故后半傾訴出深沉的憂傷,其中既有身世感懷,又有國事之慨。深沉的憂思與雄峻的山河相為表里,故有悲壯之氣。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詩人多處化用了楚辭的意象與成語,這不光是一個修辭問題,更主要的是詩人與屈原的情思相通。荊州治所江陵即為楚之郢都,屈原青年時代被讒去郢,即向北流浪,至于漢北,所謂漢北即樊城一帶(據林庚考證,參見其《民族詩人屈原》一文)。這和江淹所處的地域正好吻合,屈原的憂國傷時不能不激起詩人的共鳴。江漢流域的地理環境、人文傳統為詩人的感情提供了一個合適的載體,他之化用楚辭也就十分自然,由此也增強了全詩的悲劇色彩。

        秋懷原文賞析13

          閑居秋懷,寄陽翟陸贊府、封丘高少府原文

          今日霖雨霽,颯然高館涼。

          秋風吹二毛,烈士加慨慷。

          憶昔皇運初,眾賓俱龍驤。

          解巾佐幕府,脫劍升明堂。

          郁郁被慶云,昭昭翼太陽。

          鯨魚縱大壑,鸑鷟鳴高岡。

          信矣草創時,泰階速賢良。

          一言頓遭逢,片善蒙恩光。

          我生屬圣明,感激竊自強。

          崎嶇郡邑權,連騫翰墨場。

          天朝富英髦,多士如珪璋。

          盛才溢下位,蹇步徒猖狂。

          閉門對群書,幾案在我旁。

          枕席相遠游,聊欲浮滄浪。

          八月白露降,玄蟬號枯桑。

          艤舟臨清川,迢遞愁思長。

          我有同懷友,各在天一方。

          離披不相見,浩蕩隔兩鄉。

          平生霞外期,宿昔共行藏。

          豈無蓬萊樹,歲晏空蒼蒼。

          【翰墨場】猶翰墨林。南朝宋謝瞻《張子房詩》:“濟濟屬車士,粲粲翰墨場�!碧贫鸥Α秹延巍吩姡骸巴羰奈澹鲇魏材珗�。”宋張孝祥《鷓鴣天·上元設醮》詞之三:“憶昔追游翰墨場,武夷仙伯較文章�!遍e居秋懷,寄陽翟陸贊府、封丘高少府注釋

        《{首页主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秋懷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清江引·秋懷賞析12-17

        秋雁原文及賞析02-26

        旅夜書懷的原文及賞析11-14

        《春懷示鄰里》原文翻譯賞析12-17

        秋夕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實用]秋雁原文及賞析02-27

        解連環·怨懷無托原文及賞析12-18

        長安秋望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亚洲精品高潮久久久久 | 亚洲日韩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A∨电影免费在线 | 三级网站视频在在线播放 | 最新国产清清在线视频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秋懷原文賞析

            秋懷原文賞析1

              江上秋懷

              餐霞臥舊壑,散發謝遠游。

              山蟬號枯桑,始復知天秋。

              朔雁別海裔,越燕辭江樓。

              颯颯風卷沙,茫茫霧縈洲。

              黃云結暮色,白水揚寒流。

              惻愴心自悲,潺湲淚難收。

              蘅蘭方蕭瑟,長嘆令人愁。

              古詩簡介

              《江上秋懷》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表現了作者在遠游歸家的途中,見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不免被悲秋的情緒所感染。三聯至六聯對仗工整,文辭古雅,韻律性強。

              翻譯/譯文

              遠游歸來,回到故山,散發臥壑吞食霞氣。

              山里寒蟬在枯桑枝上號叫,這才知道已經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別了海濱,南方的燕子辭別了江樓,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鄉。

              颯颯秋風卷起沙瀑,蒼蒼茫茫的沙霧籠罩江洲。

              黃云漫天,暮色蒼莽,江中白水揚起寒流。

              心中惻愴之情油然而生,淚水如涌泉潺湲不盡。

              山里蘅草蘭花已經蕭瑟凋零,為此長嘆不已,令人哀愁不盡。

              注釋

             �、挪拖�,王本注:“餐霞,吞食霞氣。仙家修煉之法�!币仓覆蝗胧饲遗c世俗不合之人。顏延年《五君詠·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粕l句:散發,亂發紛披。王本注:“散發,不冠而發披亂也�!敝x,與《江南春懷》詩中 “謝金闕”之謝字同意。謝遠游,再也不能遠足,不能遠行歸鄉。

              ⑶朔雁句:朔,劉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殘卷作鴻。海裔,海邊�!痘茨献印ぴ烙枴罚骸肮孰m游于江尋海裔。”高誘注:“裔,邊也。”句含傷悼。謝靈運《征賦》:“眷轉蓬之辭根,悼朔雁之赴越�!�

              ⑷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秴窃酱呵铩りH閭內傳》:“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誰不愛此所近,悲其所思者乎?”

             �、芍毂咀⑶岸问湓疲骸按税捉锨飸�,言餐霞而臥于舊壑之中,散發無拘,不事遠游。山蟬號于枯桑,乃知天之秋矣。斯時也,胡雁別于海邊,越燕辭乎江樓,雁來燕去而秋深矣。風颯颯而卷沙,霧茫茫而繞洲,黃云結乎暝色,白水揚其寒流。景物若此,則秋之感懷者亦多矣。”惻愴心自悲,孰煌殘卷作感激心自傷。

              ⑹潺湲,《楚辭·九歌·湘君》:“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悱惻。”王逸注:“潺湲,流貌 �!�

              ⑺蘅蘭句:蘅,杜蘅�!稜栄抛ⅰ肪戆诵蠒m疏:“《本草》唐本注云:杜蘅葉似葵,形如馬蹄,故俗云馬蹄香�!敝毂咀ⅲ骸稗�、蘭皆香草也,以比君子。蕭瑟,凋殘意。”

             �、讨毂咀⒑蠖嗡木湓疲骸吧涎郧锞爸挆l,此則言其所懷也。秋而有懷,凄愴自悲,淚下潺湲,莫之能已。蘅蘭本香草也,今乃蕭瑟而凋悴矣,令人長嘆而生多愁。譬之君子,本可用也,今乃流落不遇,安能不自傷乎?是則其所懷者,非獨為秋而然,亦悲其時年邁而不遇耳。豈自還山之后,南游江上,秋日有懷而作歟?”

              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秋,作于當涂。

              敦煌殘卷本題作《江上之山藏秋作》。檢李詩,惟《姑孰十詠》寫天門山有“迥出江上山”句。又牛渚山亦可稱“江上之山”。北宋賀鑄《采石磯》詩序云:“縣東南二十里 ,瀕江兩磯相對。按縣譜,太白嘗隱東磯上,故址存焉�!�(《慶湖遺老詩集》卷三)賀鑄言采石磯在縣東南有誤,當在西北。又詩中謂“東西采石磯”,亦前所未聞。但據縣譜謂李白嘗隱東磯,當必有據。據此,“江上之山”(即詩中所說“舊壑”)必博望山和采石山中之一山。詩為暮年思歸并窘迫之極時所作。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對仗工整,文辭古雅,韻律性強,表現了作者在遠游歸家的途中,見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產生的悲秋情緒。全詩的大意是:我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臥于舊壑,因病在床亂發紛披再也不能遠足行游。聽到山蟬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時秋。此時北方的鴻雁應是離開了海濱,南方的紫燕也該辭別了江樓。蕭蕭秋風卷起了塵沙,茫茫云霧縈繞著江洲。天邊黃云結成了暮靄,河中的白水揚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愴悲傷,淚流不住難以止收。蘅蘭君子正在凋殘,只令人以長嘆表露哀愁。

              名家點評

              蕭本云:“此太白傷亡之作也。不惟傷已,而復為同類者傷之,悲夫!”

              嚴評本載明人批:“是選體,排對類謝,頸聯似鮑�!�

            秋懷原文賞析2

              秋懷

              作者:元好問

              涼葉蕭蕭散雨聲,虛堂淅淅掩霜清。

              黃華自與西風約,白發先從遠客生。

              吟似候蟲秋更苦,夢和寒鵲夜頻驚。

              何時石嶺關山路,一望家山眼暫明?

              秋懷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片片寒葉輕輕地飄灑,

              就像是傳來沙沙的雨聲;

              虛寂的廳堂秋風淅淅,

              遍地鋪蓋著露冷霜清。

              門外,

              黃菊依舊與西風相約而至;

              屋里,

              白發已先為遠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時應節的鳴蟲,

              吟唱之聲逢秋更苦;

              我又似是孤棲寒枝的烏鵲,

              懷鄉之夢入夜屢驚。

              石嶺關山的小路呵,

              何時才能夠再次登臨——

              望一眼家鄉的山水呵,

              我的雙眼頓時閃耀出喜悅的光芒?

              注釋

              1﹑涼葉:在寒風中的樹葉。蕭蕭:落葉聲。散:散播﹑散發。雨聲:指落葉聲像雨聲一樣。

              2﹑淅淅:風聲。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蓋著。掩,鋪散,遮蓋。

              3﹑黃華:指菊花。華,同“花”。

              4﹑遠客:遠離家鄉的.客子。

              5﹑候蟲:隨季節而生或發鳴聲的昆蟲,如秋天的蟋蟀等。黃庭堅《胡宗元詩集序》說:“候蟲之聲,則末世詩人之言似之�!�

              6﹑眼暫明:指因喜悅而眼神頓時明亮起來。暫:頓時。

              秋懷賞析

              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詩人從三鄉鎮移居登封,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然而,戰爭的形勢卻日趨險惡。當年九月,蒙軍主帥木華華黎集結大軍,包圍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詩人面對破碎的山河,懷舊淪陷的故鄉,心中抑郁難平。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候蟲和寒鵲自喻,抒發了流落他鄉的凄涼苦悶和對于家鄉的殷切懷念。

            秋懷原文賞析3

              秋懷

              涼葉蕭蕭散雨聲,虛堂淅淅掩霜清。

              黃華自與西風約,白發先從遠客生。

              吟似候蟲秋更苦,夢和寒鵲夜頻驚。

              何時石嶺關山路,一望家山眼暫明?

              翻譯

              一片片寒葉輕輕地飄灑,就像是傳來沙沙的雨聲;虛寂的廳堂秋風淅淅,遍地鋪蓋著露冷霜清。

              門外,黃菊依舊與西風相約而至;屋里,白發已先為遠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時應節的鳴蟲,吟唱之聲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棲寒枝的烏鵲,懷鄉之夢入夜屢驚。

              石嶺關山的小路呵,何時才能夠再次登臨;望一眼家鄉的山水呵,我的雙眼頓時閃耀出喜悅的光芒?

              注釋

              涼葉:在寒風中的樹葉。

              蕭蕭:落葉聲。

              散:散播﹑散發。

              雨聲:指落葉聲像雨聲一樣。

              淅淅:風聲。

              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蓋著。掩,鋪散,遮蓋。

              黃華:指菊花。華,同“花”。

              遠客:遠離家鄉的客子。

              候蟲:隨季節而生或發鳴聲的.昆蟲,如秋天的蟋蟀等。黃庭堅《胡宗元詩集序》

              說:“候蟲之聲,則末世詩人之言似之。”

              眼暫明:指因喜悅而眼神頓時明亮起來。

              暫:頓時。

              鑒賞

              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詩人從三鄉鎮移居登封,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然而,戰爭的形勢卻日趨險惡。當年九月,蒙軍主帥木華華黎集結大軍,包圍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詩人面對破碎的山河,懷舊淪陷的故鄉,心中抑郁難平。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候蟲和寒鵲自喻,抒發了流落他鄉的凄涼苦悶和對于家鄉的殷切懷念。

            秋懷原文賞析4

              秋宵月下有懷 唐朝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秋宵月下有懷》譯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懸,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

              被驚起的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螢火蟲循著那燈光從卷簾飛入屋內。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樹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涼,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遙遠,如何去約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悵地望著同樣遙遠的月亮。

              《秋宵月下有懷》注釋

              沾:潤濕。

              棲:棲息。

              簾:即竹簾,可以卷起,故稱卷簾。

              杵(chǔ):春米、搗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動詞,指搗衣。

              佳期:原指與佳人相約會,后泛指歡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佇立:久久站立。

              《秋宵月下有懷》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和,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涌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系的藝術美。

              “秋空明月懸,光彩系沾濕”,極為平淡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圖,此時的明月很是寂靜,甘心懸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將光彩照到晶瑩的.系水上,這不是一種炫耀,而是一種淡如水的關懷,就如詩人與明月有著一層微妙的關系。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這是極好的動態描寫,惶誠惶恐的鵲仍沒有找到自己的住處,而飛螢早巳隨燈光飛人尋找它的寄托。這是對比的描寫,在此寫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驚鵲的彷徨與恐懼,詩人正也如它,在眾人歡聚的夜晚卻不知了去了從,又得流連徘徊。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更是加深了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樹影中,在鄰家急急的夜杵聲中,他更顯得形單影只,骨子深處的孤獨更是無處逃逸,全部涌上心頭,強烈而含蓄。

              于是詩人再也抑制不住,發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曠了許”的感嘆,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佇立”。冷清凄涼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佇立、沉默,不愿離去。描繪了一幅凄涼幽冷的環境下,一人孤單只影遠望的畫面。

              通讀整篇,發現并無任了用詞新奇之處,但妙就妙在這意境的成功營造。詩人以流水般流暢的文筆,以“明月”“驚鵲”“寒影”等一組意象畫出了一幅別樣的孤清月夜圖。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見他的思痕,觸摸到他跳躍的文思,聽到他的嘆息。

            秋懷原文賞析5

              秋陰細細壓茅堂,吟蟲啾啾昨夜涼。

              雨開芭蕉新閑舊,風撼筼筜宮應商。

              砧聲已急不可緩,檐景既短難為長。

              狐裘斷縫棄墻角,豈念晏歲多繁霜。

              賞析/鑒賞

              《秋懷》共有兩首,這是第一首。這組詩,任淵注解的《山谷詩集》及史容、史季溫注解的《外集》、《別集》皆未收;翁方綱校刊《山谷詩全集》據舊本收在《外集補遺》中,下注“熙寧八年(指1075年)北京作”,《宋詩鈔》也收錄有。1075年(熙寧八年)作者三十一歲,宋代的北京即今河北大名,當時作者在那里任國子監教授。

              國子監職務清閑,作者能讀書自遣。他當時還未卷入新舊黨斗爭,處境比較單純,所以詩篇雖帶有感慨,但在他的作品中情調還是比較閑淡的,不像后來的作品那樣有著更多的郁勃不平之氣。可是從形式上看,卻又頗為特殊:它是兩首七言古詩,而第一首八句,押平韻,中間兩聯對偶,很像七言律詩;第二首押仄韻,比較不像,惟八句中次聯對偶,第三聯接近對偶,也帶律味。第一首作律詩看,句中拗字出入不大,主要是聯與聯相“粘”的平仄不合規律。作者大部分律詩,多求音節近古;這兩首古詩,形式上卻近律詩。

              這一首,前六句寫“秋”,后兩句寫懷。起句“秋陰細細壓茅堂”,寫秋陰透入屋里�!凹毤殹倍�,既蒙上“秋陰”,表示其不濃;又作下面“壓”的狀語,表示不斷沁透,用字細微�!皦骸弊址Q得上是“詩眼”,“細”而能“壓”,頗出奇,是積漸的力量,有此一字,全句顯得雄健。次句“吟蟲啾啾昨夜涼”,寫蟲聲。著“昨夜”二字,表明詩所寫的是翌日的白天;“涼”字與下句“雨”字照應。第三句“雨開芭蕉新間舊”;寫雨后芭薰的開放�!靶麻g舊”,新葉與舊葉相間,可見觀物之細。第四句“風撼筼筜宮應商”,寫風吹竹聲作響。筼筜,竹名;“撼”,指風力大,搖動出聲;“宮”、“商”都是五音之一,以之寫竹聲,表現其有音樂性,可見作者體察事物之美。第五六句:“砧聲已急不可緩,檐景既短難為長�!惫糯鷭D女,多在秋天搗洗新布,替家人做御寒的衣服,故搗衣的“石砧”的聲音四起,便是秋天到來的象征;秋天日短,故屋檐外日影(景即影)不長。砧聲到了“急不可緩”,便是秋意已深,寒衣應該趕制了。第七八句:“狐裘斷縫棄墻角,豈念晏歲多繁霜!”承上“砧聲”而來。戶外搗衣聲急,觸動作者想到寒衣問題。他想起來卻是裘破無人縫補,這一是作客在外,一是為官清貧,四字意含兩層�!皸墘恰�,不自收拾,接以不念歲晚(歲晏)嚴霜多,難以對付,更見缺少謀慮。這兩句寫意態的頹唐,但卻是作者曲述自己心情的灑脫,因為在作者的心目中,所謂“達者”對待未來之事,是不應該戚戚于懷,多作預先的謀慮的。這兩句是寫“懷”。詩篇寫秋是每聯一句寫景,一句寫聲,幽美中帶點凄清,漸漸從不相干處寫到切身之事;寫懷又把切身的事排開,用達觀的態度對待它,使人覺得作者所關心的倒是那些不相干的景物和天然的聲籟,凄清之感又在灑脫的.情趣中沖淡了。

              這首詩寫懷,歸于輕視物質上的困難,歸于灑脫,兼具理趣和深情。清代范大士《歷代詩發》評價說:“清和秀健,淡然以遠�!惫P調正是如此。但它在平淡的景物描寫中,表現處境的凄清、寂寞,又從而含蓄地表現心情的灑脫、綿邈,加上形式特殊,古體、律體相間,也有曲折的一面。詩中體現了黃庭堅詩在似不著力處仍帶匠心的本色。

            秋懷原文賞析6

              原文:

              孤骨夜難臥,吟蟲相唧唧。

              老泣無涕洟,秋露為滴瀝。

              去壯暫如剪,來衰紛似織。

              觸緒無新心,叢悲有馀憶。

              詎忍逐南帆,江山踐往昔。

              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

              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

              疑懷無所憑,虛聽多無端。

              棓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

              一尺月透戶,仡栗如劍飛。

              老骨坐亦驚,病力所尚微。

              蟲苦貪夜色,鳥危巢焚輝。

              孀娥理故絲,弧哭抽馀噫。

              浮年不可追,衰步多夕歸。

              秋至老更貧,破屋無門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風入衣。

              疏夢不復遠,弱心良易歸。

              商葩將去綠,繚繞爭馀輝。

              野步踏事少,病謀向物違。

              幽幽草根蟲,生意與我微。

              竹風相戛語,幽閨暗中聞。

              鬼神滿衰聽,恍愡難自分。

              商葉墮干雨,秋衣臥單云。

              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

              瘦攢如此枯,壯落隨西曛。

              裊裊一線命,徒言系絪缊。

              老骨懼秋月,秋月刀劍棱。

              纖威不可干,冷魂坐自凝。

              羈雌巢空鏡,仙飆蕩浮冰。

              驚步恐自翻,病大不敢凌。

              單床寤皎皎,瘦臥心兢兢。

              洗河不見水,透濁為清澄。

              詩壯昔空說,詩衰今何憑。

              老病多異慮,朝夕非一心。

              商蟲哭衰運,繁響不可尋。

              秋草瘦如發,貞芳綴疏金。

              晚鮮詎幾時,馳景還易陰。

              弱習徒自恥,暮知欲何任。

              露才一見饞,潛智早已深。

              防深不防露,此意古所箴。

              歲暮景氣干,秋風兵甲聲。

              織織勞無衣,喓喓徒自鳴。

              商聲聳中夜,蹇支廢前行。

              青發如秋園,一剪不復生。

              少年如餓花,瞥見不復明。

              君子山岳定,小人絲毫爭。

              多爭多無壽,天道戒其盈。

              冷露多瘁索,枯風饒吹噓。

              秋深月清苦。蟲老聲粗疏。

              赪珠枝累累,芳金蔓舒舒。

              草木亦趣時,寒榮似春馀。

              自悲零落生,與我心何如。

              老人朝夕異,生死每日中。

              坐隨一啜安,臥與萬景空。

              視短不到門,聽澀詎逐風。

              還如刻削形,免有纖悉聰。

              浪浪謝初始,皎皎幸歸終。

              孤隔文章友,親密蒿萊翁。

              歲綠閔似黃,秋節迸已窮。

              四時既相迫,萬慮自然叢。

              南逸浩淼際,北貧磽確中。

              曩懷沉遙江,衰思結秋嵩。

              鋤食難滿腹,葉衣多丑躬。

              塵縷不自整,古吟將誰通。

              幽竹嘯鬼神,楚鐵生虬龍。

              志生多異感,運郁由邪衷。

              常思書破衣,至死教初重。

              習樂莫習聲,習聲多頑聾。

              明明胸中言,愿寫為高崇。

              幽苦日日甚,老力步步微。

              常恐暫下床,至門不復歸。

              饑者重一食,寒者重一衣。

              泛廣豈無涘,姿行亦有隨。

              語中失次第,身外生瘡痍。

              桂蠧既潛污,桂花損貞姿。

              詈言一失香,千古聞臭詞。

              將死始前悔,前悔不可追。

              哀哉輕薄行,終日與駟馳。

              流運閃欲盡,枯折皆相號。

              棘枝風哭酸,桐葉霜顏高。

              老蟲干鐵鳴,驚獸孤玉咆。

              商氣洗聲瘦,晚陰驅景芳。

              集耳不可遏,噎神不可逃。

              蹇行散馀郁,幽坐誰與曹。

              抽壯無一線,剪懷盈千刀。

              清詩既名朓,金菊亦姓陶。

              收拾昔所棄,咨嗟今比毛。

              幽幽歲晏言,零落不可操。

              霜氣入病骨,老人身生冰。

              衰毛暗相刺,冷痛不可勝。

              鷕鷕伸至明,強強攬所憑。

              瘦坐形欲折,晚饑心將崩。

              勸藥左右愚,言語如見憎。

              聳耳噎神開,始知功用能。

              日中視馀瘡,暗鎖聞繩蠅。

              彼齅一何酷,此味半點凝。

              潛毒爾無猒,馀生我堪矜。

              凍飛幸不遠,冬令反心懲。

              出沒各有時,寒熱苦相凌。

              仰謝調運翁,請命愿有征。

              黃河倒上天,眾水有卻來。

              人心不及水,一直去不回。

              一直亦有巧,不肯至蓬萊。

              一直不知疲,唯聞至省臺。

              忍古不失古,失古志易催。

              失古劍亦折,失古琴亦哀。

              夫子失古淚,當時落漼漼。

              詩老失古心,至今寒皚皚。

              古骨無濁肉,古衣如蘚苔。

              勸君勉忍古,忍古銷塵埃。

              詈言不見血,殺人何紛紛。

              聲如窮家犬,吠竇何訚訚。

              詈痛幽鬼哭,詈侵黃金貧。

              言詞豈用多,憔悴在一聞。

              古詈舌不死,至今書云云。

              今人詠古書,善惡宜自分。

              秦火不爇舌,秦火空蓺文。

              所以詈更生,至今橫絪缊。

              詩詞賞析:

              孟郊老年居住洛陽,在河南尹幕中充當下屬僚吏,貧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懷十五首》就是在洛陽寫的一組嗟老傷病嘆愁的詩歌,而以第二首寫得最好。在這首詩中,詩人飽蘸一生的辛酸苦澀,抒寫了他晚境的凄涼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對人才的摧殘和世態人情的冷酷。

              第二首詩從秋月寫起,既是興起,也是比喻寄托。古人客居異鄉,一輪明月往往是傾吐鄉思的旅伴,“無心可猜”的良友。而此刻,詩人卻感覺連秋月竟也是臉色冰冷,寒氣森森;與月為伴的“老客”——詩人自己,也已一生壯志消磨殆盡,景況凄涼�!袄峡汀倍职吷疾ㄊ送镜氖б庠庥觯粋€“單”字,更透露著人孤勢單的無限感慨�!袄渎丁倍洌谜Z精警形象突出,虛實雙關,寓意深長。字面明寫住房破陋,寒夜難眠;實際上,詩人是悲泣夢想的破滅,是為一生壯志、人格被消損的種種往事而感到寒心。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這兩句在語言提煉上是下足功力的。如“滴”字,寫露喻泣,使詩人抑郁忍悲之情躍然而出;又如“梳”字,寫風喻憶,令讀者如見詩人輾轉痛心之狀,都是妥貼而形象的字眼。

              “席上”二句寫病和愁。“印病文”喻病臥已久,“轉愁盤”謂愁思不斷�!耙蓱]”二句,意思是說還是不要作無根據的猜想,也不要聽沒來由的瞎說。這純是自我寬慰,是一種無聊而無奈的開解。最后,提取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形象,也是詩人自況的形象:取喻于枯桐。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寄托著詩人苦吟一生而窮困一生的失意和悲哀。

              史評孟郊“為詩有理致”,“然思苦奇澀”(《新唐書·孟郊傳》)。前人評價孟詩,也多嫌其氣度窄,格局小。金代元好問說:“東野(孟郊字)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論詩三十首》)即持這種貶薄態度。這些評價并不公允。倒是譏笑孟詩為“寒蟲號”的蘇軾,說了幾句實在話:“我憎孟郊詩,復作孟郊語。饑腸自鳴喚,空壁轉饑鼠。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讀孟郊詩二首》)孟詩確實存在狹窄氣弱的缺點,但其抒寫窮愁境遇的作品,不乏真實動人的成功之作,這首《秋懷》之二,即其代表。

            秋懷原文賞析7

              茅堂索索秋風發,行繞空庭紫苔滑。

              蛙號池上晚來雨,鵲轉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絕。

              湖水無端浸白云,故人書斷孤鴻沒。

              古詩簡介

              《秋懷》共有兩首,這是第二首。這組詩,任淵注解的《山谷詩集》及史容、史季溫注解的《外集》、《別集》皆未收;翁方綱�?渡焦仍娙窊f本收在《外集補遺》中,下注“熙寧八年(指1075年)北京作”,《宋詩鈔》也收錄有。

              賞析/鑒賞

              1075年(熙寧八年)作者三十一歲,宋代的北京即今河北大名,當時作者在那里任國子監教授。 國子監職務清閑,作者能讀書自遣。他當時還未卷入新舊黨斗爭,處境比較單純,所以詩篇雖帶有感慨,但在他的作品中情調還是比較閑淡的,不像后來的作品那樣有著更多的郁勃不平之氣�?墒菑男问缴峡�,卻又頗為特殊:它是兩首七言古詩,而第一首八句,押平韻,中間兩聯對偶,很像七言律詩;第二首押仄韻,比較不像,惟八句中次聯對偶,第三聯接近對偶,也帶律味。第一首作律詩看,句中拗字出入不大,主要是聯與聯相“粘”的平仄不合規律。作者大部分律詩,多求音節近古;這兩首古詩,形式上卻近律詩。

              詩中前四句寫“秋”,后四句寫“懷”。起兩句:“茅堂索索秋風發,行繞空庭紫苔滑�!比詫懬镲L及雨后�!疤�,是雨后情況,它和“空”字結合,表現室中空寂,門庭行人很少,也即表現作者官冷孤居、過著寂寥的落寞生涯。第三四句:“蛙號池上晚來雨,鵲轉南枝夜深月�!鄙暇鋵懹暝賮恚薪咏M詩中的第一首,表現出雨是連日不斷,時間又從白天轉到夜里;下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意來寫景。雨多池漲,兼以天冷,故蛙聲雖多,是“號”而不是“鳴”,聲帶凄緊,不像夏天那樣熱鬧有趣;雨余淡月照著樹上的寒鵲,因棲息不安而轉枝。這四句也是每聯中一句寫聲,一句寫景,凄清的氣氛比組詩第一首更濃,但還是淡淡寫來,不動激情。第五六句:“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絕�!备锌郎辖磺榈�,不易信賴。杜甫《貧交行》:“翻手為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薄妒酚洝ぜ赤嵙袀髻潯罚骸耙凰酪簧�,乃知交情�!睘樵娨獾某鎏帯5谄甙司洌骸昂疅o端浸白云,故人書斷孤鴻沒。”寫得細微含蓄。從凄清、孤寂的處境中引起對友誼的渴求,首先感到的`是世上真摯友誼的難得;這種情境又使作者更感到少數志同道合的“故人”的友誼的可貴,但這些“故人”又遠隔他鄉,不但無法相對傾談,而且連代為傳書的鴻雁的影子都看不到。四句中包含著復雜的思想感情的轉折起伏,卻寫得若斷若續,脈絡不露,使人只能于言外得之;“湖水浸白云”,插以“無端”二字,便是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傳書的鴻影,詩句就由寫景化為抒情,做到寓情于景。

              這首詩寫懷,歸于重視別離中的友誼,歸于綿邈,兼具理趣和深情。清代范大士《歷代詩發》評價說:“清和秀健,淡然以遠�!惫P調正是如此。但它在平淡的景物描寫中,表現處境的凄清、寂寞,又從而含蓄地表現心情的灑脫、綿邈,加上形式特殊,古體、律體相間,也有曲折的一面。詩中體現了黃庭堅詩在似不著力處仍帶匠心的本色。

            秋懷原文賞析8

              原文: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注釋:

              未:不

              槐:窗

              聲:深

              翻譯:

              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在如此美麗的月光下,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而螢火蟲也不敢和月光爭一點光亮,隨著卷起的門簾飛進了房間。鄰杵夜聲急,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寂靜的.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躁。現在回想,已是無言,唯有對著明月許愿:請在每個灑滿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為每一滴月光,都帶著我的思念。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涌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秋懷原文賞析9

              秋懷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

              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

              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

              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

              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復雜情感。首聯說應季節時令而產生的景物難道不好嗎?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卻這樣令人心神沮喪呢?頷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繼續描繪“節物”,詠盡秋日佳趣。那么,究竟為何而心緒黯然?該聯采用白描的手法,將酒旗招搖于西風中,菊花在細雨中盛開之景形象描述,以樂景襯哀情照映首聯,并從側面烘托出詩人心情的黯然。頸聯告知我們,詩人因感嘆國事,連雙鬢都因悲憂而變得蒼茫了!自己實在羞于過這種食厚祿而于中無補的茍且生活,所以尾聯便寫作者歸隱的思想。這就是詩人心緒黯然的所在。

              秋天,草木黃落,原野蕭條。蒼涼凄清的景象,最易觸動離人游子的傷感,勾起羈旅行役的鄉愁。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首開其端,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從各自的身世經歷,以“悲秋”、“秋興”、“秋懷”為題,抒發了思鄉懷人的感慨。如黃庭堅的“茅堂索索秋風發,行繞空庭紫苔滑。蛙號池上晚來雨,鵲轉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絕。湖水無端浸白云,故人書斷孤鴻沒�!保ā肚飸选范字┍闶沁@類感秋抒懷詩中的佳作。這兩首《秋懷》詩,并未憑秋色訴離情,托秋意寫別恨,而是借秋景表達他們的憂國之心,格調高致。

              歐陽修詩的首聯“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用反問句式,點明自己熱愛自然而又心緒黯然的矛盾。秋天不僅令人心曠神怡,而且是五谷登、山果熟、菊黃蟹肥的季節。這樣的季節,本應令人欣喜陶醉,為什么反而使詩人黯然神傷呢?--這就不能不引起讀者的疑問。頸聯承第二句,對此作了回答:“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要理解這兩句,先須了解“感

              事”和“包羞”的內涵。詩人幼孤家貧,生性節儉,而今已有豐厚的官俸,因而他的“感事”,顯然不是個人生活上的事而是國家大事。如果說上句尚屬隱約其詞,那么,下句便由隱約而明朗:所謂“包羞”,即指所作所為于心不安,只感到恥辱。唐代杜牧《題烏江亭》詩云: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那是批評項羽不能包羞忍恥,再振羽翼。歐陽修詩中的“包羞”,其用意恰好相反。兩句意為:因感嘆國事,連雙鬢都因悲憂而變得蒼蒼了,自己實在羞于過這種食厚祿而于國無補的.茍且生活。其憂國之情溢于言表。

              這種拳拳憂國之心,又是借秋景的描繪得以展現的。詩人以景傳情,情韻深長。歐陽修的詩頷聯承首句描繪“節物”: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蔽黠L里酒旗招展,細雨中菊花盛開。十字詠盡秋日佳趣�!堆├她S日記》云:“或疑六一詩,以為未盡妙,以質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詩只欲平易耳。如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豈不佳?’”這聯名句,不用一個系詞,不著半點雕飾,以純白描的手法,不僅寫出了典型的季節風物,也寫出了詩人對自然、對生活的喜愛之情;不僅有杜甫“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那樣的自然美景,也有張籍“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成都曲》)那樣的市井側影,可謂出語平淡而寄情深邃。

              歐詩從感念“節物”出發,借景抒懷,表達了作者憂世有心而救時無術,既慕隱居而又難能如愿,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復雜感情。羅詩則表現了深切的亡國之痛,如“凄涼”、“那堪”、“風雨”及“氈寒”等詞,無一提及國勢,卻洋溢著作者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焦灼以至失望憤慨的情緒,含蘊是深廣的。

              歐詩尾聯借用佛教用語,憤然思歸:“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鹿車,借用佛家語,此處以喻歸隱山林。兩句意謂:何日才能駕起鹿車,回到潁東去過躬耕田畝的生活呢?詩人以“賢者避世”之想,表現了對與世浮沉的茍且生活的憎惡。歐陽修《六一居士傳》自述,藏書一萬卷,集錄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故號六一居士。參照這一自述,可以清楚看出,歐陽修的“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即有儒家憂世之慨,也有道家超然物外之想。

              總之,這首詩“實而有條理”,流轉自然,語無華飾而愛國情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秋懷原文賞析10

              原文

              酬彭州蕭使君秋中言懷

              右職移青綬,雄藩拜紫泥。江回玉壘下,氣爽錦城西。

              皋鶴驚秋律,琴烏怨夜啼。離居同舍念,宿昔奉金閨。

              賞析

              擅長委婉含蓄地表達女子情懷,如獻衷心:見好花顏色,爭笑東風。雙臉上,晚妝同。閉小樓深閣,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情未已,信曾通,滿衣猶自染檀紅。恨不如雙燕,飛舞簾櫳。春欲暮,殘絮盡,柳條空。如此間景間情,曲曲折折、層層深入地揭示人物惜春怨別的內心感受。重視歌詞的形式,也重視歌詞的`內容,只是他認為,曲子詞主要是為上層社會游樂歌唱用資羽蓋之歡的,詞是艷曲,而文人詞又不同于民間詞。這種主張有進步意義,也有局限,但它卻代表著部分詞人的看法,他們的創作實踐也與此基本一致。

            秋懷原文賞析11

              原文:

              秋宵月下有懷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譯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懸,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

              被驚起的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螢火蟲循著那燈光從卷簾飛入屋內。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樹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涼,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遙遠,如何去約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悵地望著同樣遙遠的月亮。

              注釋

              沾:潤濕。

              棲:棲息。

              簾:即竹簾,可以卷起,故稱卷簾。

              杵(chǔ):春米、搗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動詞,指搗衣。

              佳期:原指與佳人相約會,后泛指歡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佇立:久久站立。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涌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極為平淡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圖,此時的明月很是寂靜,甘心懸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將光彩照到晶瑩的露水上,這不是一種炫耀,而是一種淡如水的關懷,就如詩人與明月有著一層微妙的關系。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飛”,這是極好的動態描寫,惶誠惶恐的鵲仍沒有找到自己的住處,而飛螢早巳隨燈光飛人尋找它的寄托。這是對比的描寫,在此寫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驚鵲的彷徨與恐懼,詩人正也如它,在眾人歡聚的夜晚卻不知何去何從,又得流連徘徊。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更是加深了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樹影中,在鄰家急急的夜杵聲中,他更顯得形單影只,骨子深處的孤獨更是無處逃逸,全部涌上心頭,強烈而含蓄。

              于是詩人再也抑制不住,發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曠何許”的感嘆,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佇立”。冷清凄涼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佇立、沉默,不愿離去。描繪了一幅凄涼幽冷的環境下,一人孤單只影遠望的畫面。

              通讀整篇,發現并無任何用詞新奇之處,但妙就妙在這意境的成功營造。詩人以流水般流暢的文筆,以“明月”“驚鵲”“寒影”等一組意象畫出了一幅別樣的孤清月夜圖。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見他的思痕,觸摸到他跳躍的文思,聽到他的嘆息。

            秋懷原文賞析12

              原文:

              悵然集漢北。

              還望岨山田。

              沄沄百重壑。

              參差萬里山。

              楚關帶秦隴。

              荊云冠吳煙。

              草色斂窮水。

              木葉變長川。

              秋至帝子降。

              客人傷嬋娟。

              試訪淮海使。

              歸路成數千。

              蓬驅未止極。

              旌心徒自懸。

              若華想無慰。

              憂至定傷年。

              詩詞賞析:

              江淹早歲以一介寒士受知于宋建平王劉景素,景素愛好文學之士,江淹在南兗州做過景素的僚屬,后淹因事系獄,自獄中上書,“景素覽書,即日出之”(《南史》本傳)。景素出鎮荊州,江淹從之鎮,其時約當公元472年(明帝泰豫元年)至公元474年(后廢帝元徽二年)間,江淹集中寫荊山漢水風物的詩即作于這幾年。

              全詩十六句,前八句著重寫景,繪出關山重疊、煙水蒼茫的秋色圖卷;后八句轉向抒情,抒發歸路迢遞、飄零自傷的憂思情懷。首聯總領寫景,開頭即以“悵然”點明此行抑郁惆悵的心境,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皾h北”則交代地點。詩人回首眺望“岨山田”,觸景生情,引出了這篇詩章�!皼V沄”,水流回轉貌,如《楚辭》中漢王逸《九思·哀歲》云:“窺見兮溪澗,流水兮沄沄�!贝寺搶懭荷骄d延,高下參差,溪澗溝壑,縱橫錯互的景象,氣勢壯觀雄偉�!皼V沄”狀水之蜿蜒曲折,“參差”寫山之錯落聳峙,“百重”以對“萬里”,均形容其廣袤。此聯從不同的方面寫出了荊襄山水博大雄奇的姿態。

              如果說上聯是寫其全貌的話,那么下一聯則進一步從地理形勢上烘托出景物的特色。詩人的眼光已不局限于荊襄一地,而是放眼遠眺,神游故國,西北至秦隴,東南至吳越。荊山居江漢平原之西鄙,雄關險隘,屏障楚地,迤邐至西北則是秦嶺大巴山和黃土高原,而江漢平原又如同通向長江三角洲的門戶,河川網絡猶如血脈相連。這一聯概括了荊襄江漢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實有深意存焉,這一點在下面再加揭示。從用筆看,這一聯也是工整的對偶,動詞“帶”與“冠”尤為傳神,前者展現了層巒逶迤的壯闊景象,后者描畫出浮云籠罩的南國風光。出句以雄關絕塞表現出蒼茫凝重的格調,而對句則以云煙連綿傳達出旖旎曼妙的情思,這一對比如同宋代山水畫中荊浩、關仝的疊嶂丘壑之于董源、巨然的淡煙輕嵐,色彩迥異的意象構成的對偶,避免了合掌雷同,收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

              下一聯筆勢收攏,又落到了眼前的草木之上。草色轉為枯黃,好像將原來的翠綠收藏起來了,故謂之“斂”;“窮水”乃荒遠之水,它與草色共同構成了一個秋氣肅殺的意境。“木葉”句令人想起《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而“變”的修辭又令人憶及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警策:“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木葉紛紛墜落,改變了原先水木交映的河上景色,此處妙在將“變”用作使動詞,造語不同凡響。事實上整個這一聯都有模擬謝詩的痕跡,雖然彼寫春景,此擬秋色,但都表現出星移物換的微妙變化。當然江淹之句難以與謝詩的自然天成相比擬,其得之模擬,終落第二義�!拔耐ㄔ婓w總雜,善于摹擬”(鐘嶸《詩品》),于此可見一斑。

              “草色”一聯已暗逗秋意,到“秋至”一句則點明秋天的來臨。這一句也是化用《湘夫人》中開頭的句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這兩句在《湘夫人》中原與上引的兩句緊相銜接。這里,在表現秋色由晦轉明時,詩人通過化用的意象成語的內在聯系,使詩的上下兩半意脈貫通,很自然地過渡到抒情部分。詩人宦游他鄉,故以“客人”自稱;“傷嬋娟”則是悲傷帝子在此清秋時節降臨水邊,伶俜飄零�!澳宽痦鹳獬钣琛�,她那憂傷的.目光使詩人油然而生同病相憐之情�!皨染辍�,姿態美好貌,在此指代帝子,亦即神女。江漢間流傳著許多惝恍迷離的神話傳說,像鄭交甫于漢皋遇二神女,解佩相贈之事即是其一。據《水經注·沔水》載,襄陽縣北之方山,“山下水曲之隈,云漢女昔游處也,故張衡《南都賦》曰:‘游女弄珠于漢皋之曲�!瘽h皋即方山之異名也�!笨梢娫娙嘶贸o并非鑿空而道、無中生有,而是切合其地方人文特色的。

              下一聯寫其欲歸不成,歸途漫漫之感�!霸囋L”猶言“欲訪”;“淮海使”,揚州的地方長官。東晉以還,北人南遷,多聚居于揚州一帶,所謂的僑置州郡也多設于此。史載江淹“起家南徐州從事”,又曾“隨景素在南兗州”,“尋舉南徐州秀才對策上第”(《南史》本傳),上述兩個僑置州在劉宋時即以京口、廣陵為治所,詩人故將淮海視為自己的故鄉�!芭铗尅本湟耘畈葑詻r,蓬草的飄轉不定正如其無止境的游宦生涯。飄蓬的意象由來已久,而建安詩人尤喜用之,如曹植的《雜詩》云:“轉蓬離本根,飄飄隨長風。何意迥飚舉,吹我入云中。高高上無極,天路安可窮!”幾可作此句詩的注腳�!办盒摹奔葱撵海Z出《戰國策·楚策》,意謂中心不安如懸掛的旌旗飄搖不定�!巴阶詰摇豹q言內心的懸念不安只是自費苦心,徒勞無益。此處詩人也有其言外之意,且留待下面一并交代。

              最后一聯感嘆歲月蹉跎,憂多傷身�!叭羧A”猶言“若英”,即若木之花。若木是神話中生長于西方日入處的樹木�!渡胶=洝ご蠡谋苯洝贩Q:“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惫弊ⅲ骸吧鑫�,附西極,其華光赤下照地。”若木之光華后人也用來指時光�!峨x騷》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鼻呐e動,據王逸的解釋,是“折取若木,以拂擊日,使之還去”,“或謂拂,蔽也,以若木鄣蔽日,使不得過也”(《楚辭章句》)�?傊�,都是挽留光陰之意。詩人在此感嘆,光陰如逝水無情,即使想借助若木加以挽留,也是徒勞無謂,憂思叢集,只會使自己傷神減壽。詩的最后這種深沉的憂傷與開頭的“悵然”相呼應,令讀者久久回味。

              那么詩人的憂傷又是因何而生的,聯系其身世遭遇就不難明白這種感情的內涵。他對劉景素深懷知遇之感,此時正隨劉在荊州任上。荊州地處上游,為扼制東南的軍事重鎮,劉在僚屬的勸唆下圖謀反叛,江淹苦諫而景素不納。諫云:“殿下不求宗廟之安,而信左右之計,則復見麋鹿霜露棲于姑蘇之臺矣�!保ā读簳繁緜鳎┮箬b不遠,東晉桓玄據荊州謀反即遭敗亡,詩人預感到景素覆滅的下場,因而悲從中來,不能自已。后來景素移鎮京口,果然兵敗被殺,江淹則因受貶而幸免于難。所謂“旌心徒自懸”正表現出詩人苦諫不從的憂慮。

              前人稱江淹之詩“悲壯激昂”(李調元《雨村詩話》),“有凄涼日暮,不可如何之意”(劉熙載《藝概》),洵為的論。此詩前半寫山河之壯偉,地勢之重要,本應是拱衛中樞的屏藩,現在卻醞釀著一場動亂,故后半傾訴出深沉的憂傷,其中既有身世感懷,又有國事之慨。深沉的憂思與雄峻的山河相為表里,故有悲壯之氣。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詩人多處化用了楚辭的意象與成語,這不光是一個修辭問題,更主要的是詩人與屈原的情思相通。荊州治所江陵即為楚之郢都,屈原青年時代被讒去郢,即向北流浪,至于漢北,所謂漢北即樊城一帶(據林庚考證,參見其《民族詩人屈原》一文)。這和江淹所處的地域正好吻合,屈原的憂國傷時不能不激起詩人的共鳴。江漢流域的地理環境、人文傳統為詩人的感情提供了一個合適的載體,他之化用楚辭也就十分自然,由此也增強了全詩的悲劇色彩。

            秋懷原文賞析13

              閑居秋懷,寄陽翟陸贊府、封丘高少府原文

              今日霖雨霽,颯然高館涼。

              秋風吹二毛,烈士加慨慷。

              憶昔皇運初,眾賓俱龍驤。

              解巾佐幕府,脫劍升明堂。

              郁郁被慶云,昭昭翼太陽。

              鯨魚縱大壑,鸑鷟鳴高岡。

              信矣草創時,泰階速賢良。

              一言頓遭逢,片善蒙恩光。

              我生屬圣明,感激竊自強。

              崎嶇郡邑權,連騫翰墨場。

              天朝富英髦,多士如珪璋。

              盛才溢下位,蹇步徒猖狂。

              閉門對群書,幾案在我旁。

              枕席相遠游,聊欲浮滄浪。

              八月白露降,玄蟬號枯桑。

              艤舟臨清川,迢遞愁思長。

              我有同懷友,各在天一方。

              離披不相見,浩蕩隔兩鄉。

              平生霞外期,宿昔共行藏。

              豈無蓬萊樹,歲晏空蒼蒼。

              【翰墨場】猶翰墨林。南朝宋謝瞻《張子房詩》:“濟濟屬車士,粲粲翰墨場�!碧贫鸥Α秹延巍吩姡骸巴羰奈澹鲇魏材珗�。”宋張孝祥《鷓鴣天·上元設醮》詞之三:“憶昔追游翰墨場,武夷仙伯較文章�!遍e居秋懷,寄陽翟陸贊府、封丘高少府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