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軾赤壁賦的藝術風格
導語:關于《赤壁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是里面所表達的藝術風格大家又清不清楚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看看這部巨作的藝術風格吧!
《赤壁賦》的藝術風格
非悲劇無以成就詩人。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已得到了無數(shù)次的證明。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辛棄疾的“可憐白發(fā)生”無不令人心如刀絞。
蘇軾的名篇確有不少也是在受貶謫的時候寫成的。但他在困境中的詩作卻與別人顯得有所不同。黃州這樣邋遢的小鎮(zhèn)絲毫沒有影響到蘇軾的雅興。他以詩人獨到的眼光將一切事物都詩化了,又用博大的胸懷將它們融為那幾篇流傳千年的文字。
蘇軾一生的信仰是儒與道的結合。所以他不僅僅是個游離于人事之外,獨享山川之樂的詩人。在蘇軾與他弟弟中進士時,仁宗曾高興地連呼物色到了宰相之才。蘇軾也曾因政見不同與王安石明爭暗斗。最后,他因為烏臺詩案受迫害遭貶黃州。
到黃州以后,蘇軾一改原本尖銳諷刺的文風,陶冶于山水之中,過著道家的生活。他對自然的博大胸懷也得以體現(xiàn)。一次夜游,蘇軾沉迷于夜色之中,喝酒賞月吟詩,回到家中時天色甚晚,“家童鼻息以雷鳴,敲門都不應,依仗聽江聲”。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與心情下,他寫下了《赤壁賦》。
那是 七月十六日的仲夏夜,蘇軾和他的朋友楊世昌,駕著小舟,在水中漂流,欣賞夜色。他們飲酒作詩,楊世昌還吹起蕭來。蕭聲本就本涼,他更是吹得無比凄婉,弄得旁船的寡婦都啜泣起來。接著便是他們主客的對話。蘇軾問他為什么要吹得這么悲涼。楊世昌說是想到了曹操。他當年在赤壁大敗。威武的戰(zhàn)船在火中毫無用武之地,瘋狂的東風掠過,百萬大軍兵敗如山倒,場面慘烈。那樣浩大的戰(zhàn)爭發(fā)生過,而這里卻還是這樣安靜。曹操這樣的一世之雄稱霸一方,卻隨歷史消失,早已不在。他們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呢。想想我們兩個人在茫茫宇宙之中真是太渺小了,好生悲涼。
蘇軾被這充斥著宇宙的悲觀感受感染了。試想,茫茫的天地之間,只飄著一葉小舟,旁邊隱隱一個寡婦,幾條潛魚,而蕭聲那樣悲涼,伙伴也被悲觀的色彩籠罩,再想想自己悲苦的境地,蘇軾怎能不動容。但他那哲學家的胸懷讓他超脫出來,很快便釋然了。世間萬物時時都在變化,它們不在哪個時刻停留,水在流逝,月有圓缺,人也會慢慢消逝?赡憧矗是這水,月還是這月,它們卻哪曾改變過呢。那人也會是永恒的,歷史在輪回,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的風光。萬物在變化著,卻從沒把本質改變。所以不是我們的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得到,那又何必去想它呢。而這清風明月,永遠都屬于我們,它們能讓我們快樂,而不使光陰虛度。而我們現(xiàn)在不就在享受它們嗎?
蘇軾忘卻了人事的悲喜,以他博大的胸懷陶冶于自然之中。朋友也被他感動了,豁然開朗,于是欣欣然入睡。
蘇軾從政便是政治家,即便沒有雄才大略也能兢兢業(yè)業(yè)。而遭貶后又是詩人了,拋開人事的繁雜,享受山水之樂,田園之趣。這樣的境界讓人著實佩服。據(jù)說那些迫害蘇軾的小人把他弄到?jīng)]人愿意待的惠州以后,卻偶爾讀到他的.詩,覺得蘇軾的生活還蠻舒服,便又將他遠謫海南了。但恐怕無論怎樣惡劣的環(huán)境,對于蘇軾這樣的大詩人都會是詩化的天堂。
文章將寫景、抒情、說理很好地結合起來。開篇描述了山水美景,蘇軾與客陶醉于景色中,有飄飄欲仙的感覺。而心情暢快地唱起歌來,卻又不禁想起了遙在天邊的神宗。“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有人說“美人”指的便是神宗。神宗是欣賞蘇軾的,而那時的小人和與蘇軾政見不同的政客實在太多,無奈之下才將蘇軾貶謫到黃州。蘇軾常自比陶淵明,可他們究竟是不同的,他也總希望神宗有一天把他召回,以能再展宏圖。蘇軾的心情由愉悅變得復雜。在這樣的心情下,聽得如此凄婉的蕭聲,心情難免悲涼。之后便有了主客的對話?涂吹綗o盡的江水,悲嘆人生短暫。蘇軾本也心情惆悵,卻在安慰朋友時顯示了哲學家的灑脫。他很快超脫了受貶,生活凄苦的現(xiàn)實,寄情于自然。氣氛再次愉悅起來。
文章有駢有散,多次換韻,形式自由,顯示蘇軾自然灑脫的形象。
《赤壁賦》藝術特色
《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于文中反復再現(xiàn)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溯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客的傷感起于曹操的 "月明星稀",終于"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xiàn)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xiàn)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之所以說《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前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卷自如、活潑流暢,在《前赤壁賦》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揮灑自如.至于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于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前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讀者帶來了多么難忘的藝術享受.
【蘇軾赤壁賦的藝術風格】相關文章:
蘇軾《赤壁賦》01-25
蘇軾赤壁賦09-07
蘇軾赤壁賦賞析08-11
蘇軾《赤壁賦》的譯文07-06
品讀蘇軾赤壁賦12-13
蘇軾《赤壁賦》的賞析04-12
蘇軾赤壁賦中從側面01-17
高中蘇軾赤壁賦08-01
赤壁賦蘇軾寫曹操03-02
蘇軾《赤壁賦》詩意賞析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