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后赤壁賦有感

        時間:2020-08-30 12:20:46 赤壁賦 我要投稿

        后赤壁賦有感

          蘇軾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他曾被譽為是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灑脫的文人,他的《后赤壁賦》大家閱讀了?

          后赤壁賦有感1

          前幾天讀了蘇軾的《后赤壁賦》,其中有一個情節(jié),“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振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講的是在某個月明風(fēng)清的晚上,蘇東坡和兩個朋友再次泛舟赤壁。一開始他興高采烈、豪邁昂揚地提起衣襟上岸,登上險峻的山崖,拔草開路,登上形如虬龍的古樹,攀援高處棲鶻的窩巢,驚險刺激使他興致昂揚。突然間兩個朋友都有事不能陪他攀登了,留下他孤身一人。這時,周圍愈發(fā)地安靜下來了,孤寂凄清的感覺似波濤般滾滾襲來,他的心情越來越壓抑,于是仰天長嘯。當(dāng)一個人的時候,做什么事情都是可以的,不必在意自己的形象,不必?fù)?dān)心別人看到自己不得體的舉動。對面山谷傳來回音,風(fēng)起水涌。獨處于如此靜謐的漫天黑暗中,即使你不想悲傷、不想害怕,可潛意識總會作祟。蘇軾越來越覺得憂愁悲涼,心中恐懼。凄清恐怖的氣氛使他再也不能停留在那里了,于是他回到小船去。

          我堅信他害怕的不是那恐怖的氛圍,而是害怕那種一個人的感覺。當(dāng)孤身一人處于萬籟俱寂、暗夜籠罩的環(huán)境中時,這種感覺就會越來越強烈,直接沖破層層防備直達你內(nèi)心最脆弱的地方,你會感覺自己好像被整個世界拋棄了。于是,平日里你像刺猬般用層層的刺將自己包裹起來,此刻,這層武裝卻被如此輕松地拆卸掉,就像蝸牛沒了殼,刺猬沒了刺,你就只能逃了。所以,蘇軾逃了,沒敢再留下來。

          其實,我覺得他沒必要逃的,留下來體會一下一個人的孤寂反而更美好。人都是孤獨的,平日里周圍有很多過客,很多幻影,繁華喧囂湮滅了那種孤獨的本質(zhì),當(dāng)你一個人處于萬籟俱寂的黑暗中時,你就會深刻地感受到那種徹底孤獨的感覺了。如果那時蘇軾仍然留下來,品味一下夜的孤獨,當(dāng)忍受了許久的孤單,終于看到陽光的那一刻,那種感覺會很美妙,肯定比和一群人看日出有感覺……如果真是那樣,或許我們會看到另一篇更美好的、更有意義的《后赤壁賦》吧!但,僅是“如果”二字,便注定這只能是一種遺憾了,蘇軾最終輸給了自己的孤獨。

          然后我又想起了阮籍的詩,那個“窮途而哭”的男子,卻也有一首樂觀豪爽的詩,雖然略帶憂傷——“夜中不能寐,起坐獨鳴琴,薄幃鑒明月,清風(fēng)吹我衿。孤鴻號野外,翔鳥鳴北林,徘徊何所見,憂思傷我心。”睡不著有什么關(guān)系?睡不著就讓自己醒著嘛!聽聽歌曲,想想心事,像阮籍一樣彈彈琴、聽聽鳥叫,順便寫一首小詩,抒發(fā)抒發(fā)心情,多好啊!孤獨的時刻真是太好了!孤獨使我們不再是面對別人,而是面對最真實的自己,面對遼闊的蒼天與大地。

          我喜歡孤獨。所以我喜歡一個人旅游,一個人爬山,一個人獨來獨往。劉墉說過:“一個人登山,不必看別人的腳跟,不必因為后面有一群人,明明想停下來看看,也不得不走。一個人登山,不必聊天,不用管別人,于是面對的不是人,而是真正的山。“我終于了解,為什么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畫里,長只畫一個人,高高地站在山頭上,看山。我很喜歡劉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大雪中,一位身披斗笠的老翁,獨坐在一葉扁舟上,垂釣。他釣的不是魚,也不是雪,而是自己的心靈。

          我喜歡一個人旅游。從小就有這樣一個夢想:“一人、一背包,行遍天下,做一名無所顧慮的背包客。我要在普羅萬斯那一片薰衣草田中,看日出日落,吟賞煙霞。我要登上珠穆朗瑪峰,那世界之巔。我要去百慕大三角探險,研究輪船飛機失蹤之謎。我還要去亞馬遜熱帶雨林,拍食人花的照片。我要去獨身漫步于法國的香榭麗舍大道看夜景……一個人多好啊!不用跟著來去匆匆的旅游團,踩點即過,直講數(shù)量不求質(zhì)量,這種快餐式旅游早已湮滅了旅游的實質(zhì)。旅游的意義在于你有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覺,而不在于你去沒去過,去過的地方多不多。說到一個人旅行,當(dāng)旅途中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我先想到的是如何解決問題,還會覺得興奮。可是如果和同伴一起,我會覺得內(nèi)疚,會盡可能事先想周全一點兒,可這樣也就少了那種無知無畏的自由。

          想起前年暑假,我自己一個人跑去蘇州的北寺塔。那是南宋時建的塔,塔高九層,為江南第一塔。每層塔由下而上面積逐漸減小,塔內(nèi)烏漆抹黑,連一盞燈也沒有,樓梯很窄很難走,每走一步總擔(dān)心會踩錯而掉下去。許多游客在中途就放棄登樓,而他們的同伴也大多只能無奈地陪他們放棄了。而我沒什么好牽絆的,于是繼續(xù)在黑暗中摸索,最后終于爬到最頂層。站在最頂層外面那窄小得僅容一人通過的走道,望著塔下密密麻麻的建筑物都化作零星點點,有點恐懼又有點自豪。突然間,恐懼與孤獨來襲,天地間仿佛只剩下我一個人,好渺小,好孤單。走道底邊的墻壁上刻著許多“XX到此一游”、“XX,我很想你”、“我害怕”、“好孤單”等留言,同是天涯孤獨人啊!突然看到一個“1889”的字樣,應(yīng)該是某人100多年前來這里游玩留下的紀(jì)念。這個人很聰明,如果刻下的是人名,那么除了你自己,沒人在乎你曾經(jīng)來過,而刻下時間,卻能讓后來人無限唏噓感嘆,原來肉身只是渺小微茫的存在。相比宇宙的永恒與孤寂,自己這點小孤獨算什么!

          孤獨沒什么可怕的,相反的,它很美好。孤獨的時候,我會選擇做一些更孤獨的事:一個人躲在房間里聽歌、傾聽雨聲、獨賞風(fēng)景、望著窗外發(fā)呆……當(dāng)孤獨揮發(fā)的淋漓盡致,孤獨到極點時,你就不會再感到孤獨了。忍受黑夜的孤獨,收獲黎明時看到陽光的歡愉;忍受一個人旅行時的孤獨,收獲千辛萬苦終達目的地的欣喜。孤獨過后,總會有許多不期而遇,或者使人,或者是事。那種對未知的向往和期待讓我在享受孤獨的美好中無法自拔。

          享受孤獨吧!孤獨是如此美好。

          后赤壁賦有感2

          蘇軾作《前赤壁賦》三月后,又重游赤壁,寫下了寓意有所迥異的《后赤壁賦》。 宋代的唐庚認(rèn)為“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仿佛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說讀《前赤壁賦》,可以給人一種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美;同樣,讀《后赤壁賦》,它也可以把我們帶入一個陶然忘憂、隨緣自適的自由天地。

          第一段蘇軾交代當(dāng)時的時間背景,用短短的幾句,對眼前景物稍作描寫,就突顯出時令的特征。蕭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觸景生情,由樂而歌。“人影在地”襯孤月之明。“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寫出我與游伴心領(lǐng)神會、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態(tài)。這般“月白風(fēng)清”的良辰美景,該如何消受?

          所以在第二段,同游者愿意獻出家中剛剛捕獲的珍魚,而蘇軾回到家又意外獲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為再游赤壁提供最好的興致與條件。“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寥寥十六字,聲形并茂,神采飛揚。“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寫出了一派驚濤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驚險景象,給人以壯闊雄偉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則展現(xiàn)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漸退、暗礁崢嶸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這一句即景抒情,明講自然景色變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蘇軾著力描寫赤壁之景與自己的行動。“江山不可復(fù)識”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寫的基礎(chǔ),呈現(xiàn)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畫。除了客觀的描寫,“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更表現(xiàn)出蘇軾的勇氣,與居高臨下的氣勢,寄托著蘇軾的壯志豪情,同時把景物與游者行動融合為一體,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寫的生動。蘇軾面對月夜山河的蒼茫景色,不禁憂從中來,將郁抑之情凝聚于長嘯之中,感情由樂轉(zhuǎn)悲。長嘯之后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蕩,表現(xiàn)出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感情又轉(zhuǎn)為平靜。此時一只孤鶴畫空而來,對孤鶴的描寫,讓人有一種空靈虛幻難以言喻的感覺,想象當(dāng)時之景,彷佛身處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贊嘆蘇軾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與效果,竟能夠達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鶴的夢境做結(jié),描寫與情節(jié)中有種飄逸的氣氛,情感由樂轉(zhuǎn)憂又轉(zhuǎn)于平靜的赤壁之游,最終以夢境做結(jié),也抒發(fā)了人生如夢的情懷。

          后赤壁賦,不管在景物描寫、氣氛的營造、深刻的情感轉(zhuǎn)換、飄逸的人生觀,都在蘇軾簡潔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現(xiàn)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 全文表面上是寫游赤壁之樂,其實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貶謫生活的郁悶,同時也是形象地演繹自己的人生哲學(xué)。文章以樂為主調(diào),而情有跌宕抑揚,婉曲奇麗。誠如蘇軾之自謂:”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后赤壁賦有感3

          蘇軾應(yīng)是北宋最為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頗多藝術(shù)成就的藝術(shù)家。他雖然具有極高的文學(xué)天賦和藝術(shù)天賦,但較少政治天賦,因而在當(dāng)時北宋政政壇踉踉蹌蹌,舉步維艱。

          他少承父訓(xùn),飽讀儒學(xué),想以此濟天下,度蒼生,年僅二十歲中進士,后官至禮部尚書。但他缺少敏銳的政治觸覺和為官之術(shù),所以除少數(shù)幾個志同的摯友外,并不受當(dāng)時官場的歡迎。

          蘇軾思想上受老莊影響較大,安于傳統(tǒng),排斥新政,這首先讓王安石老大不愿,但王宰相畢竟是一位很有胸襟的政治家,也比較賞識蘇軾之才,對其并未如何。然蘇軾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難以實現(xiàn),便主動請求外調(diào),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但王安石為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謂“新銳勇進之人”,實際上這些人并非真為推行新法富民強國,而是借此政見分歧排除異己,鞏固政壇地位。蘇軾的幾句牢騷惹惱了他們,此輩便狂吠著要置蘇軾于死地。此中以御史中丞李定尤甚,數(shù)蘇軾四大罪狀,要求皇上“大明誅賞,以示天下”,其實李定的慷慨陳詞,只不過是把蘇軾作為逆黨代表懲治來向新黨掌權(quán)者送禮邀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賴朋友相助,蘇軾僥幸不死,但活罪難免,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后司馬光舊黨上臺,蘇軾被召回京,按理說蘇軾應(yīng)是舊黨功臣,應(yīng)當(dāng)?shù)弥静攀。但他又反戈一擊,不滿舊黨集團全盤否定新法,認(rèn)為“免役法”有萬世之利,又遭舊黨排擠無處容身,只好又請求外調(diào),再任杭州、揚州、定州等地太守。后東風(fēng)又壓倒西風(fēng),新黨再起,對“元祐黨人”進行迫害,蘇軾又一再被貶,從嶺南惠州直到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后遇赦,北歸途中去世。

          這樣的貶謫流放,在仕途史上是罕見的。其政敵們自是為達到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目的,但他們雖然能操縱著蘇軾的仕途命運,但在意志上徹底失敗了。他們沒想到蘇軾的抗打擊能力太強,就像以油滅火,越是打擊,生命力越是頑強,越能激發(fā)起旺盛的創(chuàng)作熱情。蘇軾遭貶的規(guī)跡,從他的作品便能清晰地反映出來。來到密州,寫下《江城子。密州出獵》,仍希望“西北射天狼”以報朝廷;到了杭州,人間天堂慰藉了他飄零孤獨的心靈,西湖泛舟,寫下《飲湖上初睛后雨》,把西湖比為西子,并留下“蘇堤春曉”的豐碑與勝景;到湖北黃岡,正是他人生經(jīng)歷劫后余生的最低谷,卻是他創(chuàng)作生涯最為豪邁的時候,在這里留下其豪放詞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及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賦》;直至越過五嶺,到了當(dāng)時還是蠻夷之地的惠州,蘇軾猶能大快多頤,“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羨死了貴妃,氣死了政敵。

          政敵們沒有想到蘇軾有這樣頑強的生命力,主要是蘇軾有著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明白的自我開解的秘方:美酒、山水、詩文、學(xué)佛、尋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遷客騷人,行者秋士,生命中是離不了酒的。他們借酒撫慰內(nèi)心創(chuàng)痛,借酒傾吐不平之氣。而貶謫的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又能使蘇軾飽覽奇山異水,山水開闊了他的胸襟,凈化了他的心靈,成為其精神家園,并且能在對大自然天地萬物的思索中參透人生哲理。心有所感,則發(fā)諸筆端,于是便有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詩文。在黃岡赤壁,經(jīng)歷人生最大的劫難后,他在山水之間做了冷靜的思索,《赤壁賦》中表達了他對人生的大悟: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流逝的就像那滾滾東去的江水,其實并沒有消逝;或圓或缺像那皎潔的月亮,其實并沒有增長或削減。聽起來有點像魏晉的玄學(xué),其實不然,蘇軾在此已有辯證唯物的觀點。從變化的角度來看,天地萬物都有產(chǎn)生、發(fā)展和滅亡的過程,宇宙都不是永恒的,何況江水和月亮?人生也是一樣。所以還有何必要“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而自尋煩惱呢?不過時間有長有短,不也就是幾步和幾步的區(qū)別嗎?從不變的角度來看,月亮?xí)r圓時缺,其實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江水滾滾東逝,而長江也還是那條長江。就我們每個人來講,也是從哪里來,還要回哪里去的,那還有什么想不開的?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此語尤值得咀嚼。什么功名利祿,什么榮華寶貴,造化能讓你享用江上的清風(fēng)與山間的明月,便是幸事了,F(xiàn)代人煩惱太多,主要是因為欲望太多。蘇軾雖然仕途多舛,但京官也做了,地方官也做了,近千年以前他便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伸手。也正如此,他才能得到子民及后世的愛戴和景仰,F(xiàn)在不再叫仕途,叫官場,正式一點則叫政界,叫法變了,但道理總是不變的。

          尋道求仙的思想,在蘇軾的文章里也多有體現(xiàn),尤其在《后赤壁賦》一文中。蘇軾的正統(tǒng)思想是儒家,但又滲透了較多的道家思想,其實這正是出世與入世的矛盾。這點與李太白類似,而蘇軾則比太白經(jīng)歷了更多的磨難。太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便騎上青鹿,遍訪名山。蘇軾在《后赤壁賦》中夢見羽衣翩遷的道士,亦是其求道思想的反映。我們不能簡單地稱之為消極,其實李白與蘇軾也不見得相信神仙的存在。他們都不是圣人,在經(jīng)歷了這多磨難與打擊之后,總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吧?

          我們在感嘆蘇軾的韌性與堅強之后,不必為這位偉大的文學(xué)家表示同情。如果讓其衣食無憂地活著,可能就沒有這些燦爛于青史的文章了。就像有人說,不如別讓李煜當(dāng)這破皇帝了,讓他專門寫詞多好。其實不讓他當(dāng)這亡國的皇帝,便也就沒有了“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的文字流傳于世了。這就更讓我們了解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道理。

        【后赤壁賦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后赤壁賦》有感2篇06-28

        讀《前赤壁賦》有感11-12

        讀赤壁賦有感(11篇)10-15

        讀赤壁賦有感11篇10-14

        讀赤壁賦有感8篇01-16

        后赤壁賦_蘇軾_原文及賞析10-14

        后赤壁賦原文翻譯及賞析07-22

        《后赤壁賦》原文及翻譯賞析02-25

        讀赤壁賦有感通用11篇10-16

        讀赤壁賦有感集錦11篇10-15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