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赤壁賦》教案

        時間:2021-09-26 15:12:18 赤壁賦 我要投稿

        《赤壁賦》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賦》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赤壁賦》教案(集合15篇)

        《赤壁賦》教案1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流暢地翻譯全文。

          二、過程與方法誦讀法;總結歸納法;比較法,通過前后兩賦比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寫景狀物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并與《赤壁賦》比較,理解作者被貶黃州時復雜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歸納積累文言知識;與《赤壁賦》比較講解,通過抓關鍵字句加深對作者人生態(tài)度的認識。

          【教學難點】

          蘇軾儒、佛、道思想在兩賦中的反映。

          【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時年45歲的蘇東坡所寫的赤壁二賦在我國文學史上傳為美談。文天祥《讀赤壁賦》云:“昔年仙子謫黃州,赤壁磯頭河漫游!蓖跏镭憽肚俺啾诙住贰百x是雙珠可夜明!笨磥碇挥袃善啾谫x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蘇軾當年的所思所想。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感受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未盡之意。

          二、走近作者,說說你對蘇軾的認識。

          蘇軾:與黃庭堅(詩)合稱“蘇黃”,與辛棄疾(詞)合稱“蘇辛”,與歐陽修(散文)合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蘇軾出身于一個比較清寒的文人家庭,從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尤其是在父親蘇洵由發(fā)奮讀書而入仕的影響下,早年便“學通經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蘇軾中進土,年方21歲,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條顛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黨失勢,舊黨執(zhí)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處,并在實際中實施,當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及至哲宗親政后,新黨再度上臺,又以詩人曾依附舊黨為名將年近六旬的詩人貶至嶺南惠州,再貶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蘇軾終于遇赦北歸,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兩個月,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頗有幾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空漠之意和蒼涼之感。

          三、寫作背景介紹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內心郁悶,他泛舟赤壁,先后寫下了《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三個月后,重游赤壁,寫下了《后赤壁賦》。四、溫故知新,熟悉課文。1、高一時我們學過蘇軾的《赤壁賦》,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文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色,由此又引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嘆?明確:該文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有這些景觀聯(lián)想到曾經在赤壁出現(xiàn)過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自己與英雄相比更顯渺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文中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嘆。)

          四、聽錄音欣賞課文

          五、朗讀并分析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

          2、結合注釋串譯第一段

          重點字詞提示:

          步:出發(fā)既:已經盡:全部顧①:環(huán)顧已而:過了一會兒顧②:可是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寫了什么?

          明確:第一自然段:描寫夜游黃泥坂的時間及同行者為游赤壁做準備。

          4、“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睂懗隽嗽鯓拥姆諊,有什么作用?

          明確: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寫出初冬月夜靜謐溫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游興,并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并背誦課文,結合《第二教材》進一步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

         。ㄒ唬┭辛暤诙

          1、齊讀,口譯。

          重點字詞提示:乃:于是。上:向上爬。履:爬過。巉:險峻。披:撥開。危:高。震動:使震動。反:通“返”。放:放任。聽:聽任。

          句式:復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

          2、來到赤壁首先進入詩人一行視線的是怎樣的景色?這四句寫景句子,你最喜歡哪句,為什么?(先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而后學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師小結。)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全用白描,狀景寫情,字字如畫。景色清冷峭拔。它不僅展現(xiàn)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遺世獨立的美態(tài),而且充溢著濃濃的憑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歷史情緒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3、由此詩人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明確:既有對人生短促、年華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驚嘆。詩人由此生發(fā)了下小舟、登高山,與大自然和而為一的沖動。

          4、學生翻譯“予乃攝衣而上……俯馮夷之幽宮”

          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體會該語段句式參差所造成的特殊表達效果。

          該語段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攝”、“履”、“披”、“踞”、“登”、“攀”、“俯”,寫登山以六字句開頭,間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節(jié)奏呈“緩→急→緩”的變化。節(jié)奏由急而緩,暗示著登頂行為已結束,也預示著詩人情感的進一步變化。

          5、詩人為何會“劃然長嘯”?

          明確:融入自然后情緒轉為激昂(平靜的樂→激昂的樂),以嘯聲抒發(fā)內心感慨。

          6、詩人又為何會“悄然而悲”,“凜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見景物“巉巖”、“蒙茸”、“虎豹”、“虬龍”、“危巢”、“幽宮”,色彩是陰暗的,“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營造的是陰森恐怖的氛圍。與自然和而為一后,詩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偉力,而深感個體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賦》所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高昂的情緒陡然低落,轉為高處不勝寒的憂懼、傷感。

          7、長嘯之后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蕩,表現(xiàn)出詩人什么樣情感變化?

          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感情又轉為平靜。

          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

          拓展延伸

          一、閱讀《前赤壁賦》試從寫景、抒情兩方面比較《赤壁賦》與《后赤壁賦》的不同之處。

          提示:

          1、找出兩篇文章中寫景的句子。

          明確:《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薄逗蟪啾谫x》:“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分析景與情是怎樣融合起來的。

          明確:

          《赤壁賦》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引發(fā)了作者和朋友對于歷史和人生的感慨;由這些景觀聯(lián)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自己與英雄相比更顯渺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最后以“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脫達到豁達超脫的境界。(樂—悲—樂)

          《后赤壁賦》蘇軾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長嘯,長嘯后的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的平靜心情作為過渡,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最終歸之于空。(樂—悲—空)

          7、小結:詩人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情感經歷的變化:江山不可復識→劃然長嘯→凜乎不可久留→聽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變化:平靜的樂→激昂的樂→悲→平靜

          二、知識鏈接

          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tǒng)意義:

          猿猴:它讓人感覺到哀傷,凄厲。

          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鸥Α兜歉摺烦o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畎住对绨l(fā)白帝城》

          寒蟬: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xù)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

          如: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薄樫e王《詠蟬》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薄馈队炅剽彙

          雁:是一種候鳥,它要隨季節(jié)遷徙,它又是古人傳遞消息的一種方式,于是就象征著孤獨、思鄉(xiāng)、思親、音信、消息等意義。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薄钋逭铡堵暵暵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吨傺汀稘O家傲》

          馬(鐵馬):馬打上鐵掌,就意味著要上戰(zhàn)場,所以鐵馬就是戰(zhàn)爭,英雄氣概的代名詞了。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

          (瘦馬):奔騰、追求、漂泊。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R致遠《天凈沙秋思》

          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guī)、杜宇、望帝。古代神話中,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

          如: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薄钌屉[《錦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拙右住杜眯小

          魚:自由、愜意。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yè)的成功。

          如:“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薄珴蓶|《沁園春長沙》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

          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薄諟Y明《歸園田居》

          第三課時

          三、齊讀第三段,正音、釋義

          裳cháng縞gǎo戛jiá翩piān躚xiān揖yī俛fǔ東:名詞作狀語,向東裳:古人穿的下衣縞:原指白絹,此指白色西:向西飛,方位名詞作動詞羽衣: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羽毛做的衣服翩躚:形容輕快地跳舞俛:同“俯”,向下,低頭,和“仰”相對疇昔:過去,以前寤:睡醒,與“寐”相對戶:泛指門

          1、該段共三層:①、江中見鶴②、夢中道士化鶴③、不見其處

          2、如何理解道士化鶴這一情節(jié)所傳達的詩人的情感?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理解上的難點,正如金圣嘆所說:“前賦特地發(fā)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后賦是承上文從現(xiàn)身現(xiàn)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要讀懂此段,應引導學生對前后二賦進行一個比較,深入地把握蘇軾“外儒內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那夜半飛鳴而過的孤鶴,那夢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為方外之禽,一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鶴化道士抑或鶴本道士所化?如莊周夢蝶,一片迷離恍惚。見鶴本為生活真實,在《為楊道士書帖》中,蘇軾曾追憶此事:“十月十五日與楊道士泛舟赤壁,飲醉。夜半,有一鶴自西南來,掠余舟而西,不知其為何祥也?”而見道士則在夢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實生虛,虛虛實實,營造出一種恍惚奇幻的氣氛,含蓄地傳達出他企望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隱秘心態(tài)。與前賦“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脈相承的。(蘇東坡被貶謫黃州,某天與幾個朋友在江上飲酒說話,不覺已經入夜,看江天一色,風露浩然,他有所觸動,填了一首《臨江仙夜歸臨皋》詞,下闋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保ㄉ祥牉椋阂癸嫋|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寫完之后,與客人們高聲唱了幾遍,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傳,很多人就嚷嚷:蘇東坡已經把冠服掛在江邊,坐一條小舟長嘯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隱居去啦!郡守徐君猷聽了是又驚又怕,擔心真的走失了這個罪人,急急忙忙趕到蘇宅察看,卻見大蘇先生還酣睡未醒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時興起說說罷了。然而這事傳得非常邪乎,連遠在東京汴梁的宋神宗都聽說了,也將信將疑的。)

          3、學生乙朗讀第三段

          四、朗讀全文

          五、小結

          后赤壁賦,全篇著重蘇軾自身情感的轉換,由景而樂,樂而歌,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壯之氣,而有豪壯之行,又因景物而生憂,憂而長嘯,長嘯后的寂靜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靜心情,夢境的空靈等,鮮明地表現(xiàn)出視覺、聽覺、動態(tài)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隨景物的轉換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這么多的情感與景物,卻完全融合為一體,若不是心中真實感觸,必然無法達到這樣的境地。而將難以言喻之情,以精簡的文字呈現(xiàn),可見蘇軾文學修養(yǎng)的不凡。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赤壁賦》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2、理解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

          教學設計:

          個性設計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翻譯、朗讀背誦課文況導入本節(jié)課教學。

          二、學習課文結構及鑒賞

         。ㄒ唬┭凶x課文、思考討論問題

          1、文中人物的感情變化是因何引發(fā)的?

          2、在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你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4、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二)研討結果展示、總結。

          附:參考答案要點

          1、文中人物的感情變化是因何引發(fā)的?

          答:第一段寫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引發(fā)了喜悅之情有。第二段因主人“飲酒樂甚,扣舷間歌之”產生“喜”。但喜極生悲,客人的蕭中透出了極“悲”之情。第三段回答了“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第四段蘇子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第五段轉悲為喜,是第四段的結果。

          2、在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答: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3、你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答: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并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fā)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xiàn)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xiàn)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huán)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作者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4、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答:(1)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蘊涵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抒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韻和對鍋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科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仍不同,它的書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將末,雖都押韻,但換的較快,而且換的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立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象優(yōu)美、善于取智的語言特色。如描寫好聲的幽咽哀婉:“其聲鳴鳴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訴,余音禁裊,不絕如縷。舞的區(qū)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研討練習”第一、二題。2、完成《學案》上的練習題。

        《赤壁賦》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夠撇開課本注釋準確翻譯出文段;在他人翻譯中及時挑出不當之處。

          2、過程和方法:仍然實行“學習小組量化”管理法。以學習小組合作交流為主,“兵教兵”,然后小組搶答并且“挑刺“,使知識落在實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領會課文第三段表達的意思,真正懂得客人悲簫的原因。喜歡這種競爭性學習的辦法。在課堂爭搶發(fā)言中,鍛煉眾人場合的無所畏懼、侃侃而談的膽量和能力。特別這是一次這個班級并不多遇的公開課,更要叫更多的同學大膽地表現(xiàn)一下。

          教學重點:

          真正弄懂這篇必背名篇,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跟得上步伐,并且參與其中,不游離大家的“熱鬧”之外。

          教學難點:

          行為習慣上:

          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有習慣性的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還有的學生借小組交流,自己不參與卻做其它的事,還有的啞巴狀一聲不吭。

          知識方面:

          其一,第三段中曹操作為英雄人物與“我與客”普通人之間的同異的作用;

          其二,《拓展精練》在課堂上的練習。

          教學過程:

          (上課前,兩個課代表把十個組的組名分別寫在黑板的兩側,以便上課時好記分。)

          1、教師談話:繼續(xù)上節(jié)課的內容。仍然是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在自己班里怎樣表現(xiàn),在這個公開課也一樣。不要怕聽課老師多了,就不敢說了。我們用真實的自己而不是作秀的表演讓大家看。如果搶得有兩三家爭搶,就采用“拳頭剪子包”或者“收心手背”的方法決定首先發(fā)言。

          2、電子屏幕放出《赤壁賦》的三段。分開小組交流,對照課下注釋翻譯。大約10分鐘開始翻譯。

          3、有主動舉手已經準備好的小組過半的開始翻譯。一小組為單位逐人翻譯。其它組用心聽,找出翻譯有欠缺或錯誤的地方及時糾正過來。教師及時公布每個發(fā)言人的得分。

          4、針對三句作重點句理解:

         、佟搬嚲婆R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為何說曹操是“橫槊賦詩”而不是“揮筆賦詩”?(意在突出曹操的文武雙全的英雄本色)

         、凇凹尿蒡鲇谔斓,渺滄海之一粟”這兩句寫的什么?(時間短暫與形體的渺小。)指的是那種人!還是那些人?(既指曹操一樣的英雄人物也指“吾與客”的普通人)

         、邸巴羞z響于悲風”怎么才能翻譯得有水平?(爭搶發(fā)言比高低)

          5、課堂練習:《拓展精練》第十一則短文《北齊書.魏收傳.魏收改武學文》。

          6、小組合作理解,解題,形成統(tǒng)一意見后,舉手示意發(fā)言。

          課后小記:

          這節(jié)公開課本人比較滿意。主要是學生充分動了起來,比預期的愿望還要精彩一些。這里主要是同學們確實放開了,沒有顧及聽課的老師,也沒有顧慮,完全出之于真實理解和樸實的表達,斷無作秀成分。這是每個在場的老師可以看出來的。這是從學生動起來的角度看的。如果從知識獲得方面看,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在討論①重點句時,同學們發(fā)言特積極,最后達成一致了看法。這是大家討論的結果,而不是相反。在②翻譯時也出現(xiàn)了一個小高潮,是我不曾料到的。

          這個事實說明,只要能夠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學生的智商是不可小覷的!也就是那句話,誰能把學生的智慧火花點燃,誰就是值得肯定的先生。在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是哪個小題的爭論搶答如火如荼,尤其是最后拿到選擇翻譯中的“折節(jié)”,迷倒了一大批人,最終由一個組正確完成。

          總之,這一堂普通的復習課是比較成功的,雖然也有一些遺憾。特別對于19班這樣成績多排在墊底的班級,很難在三年高中能夠上一次公開課的。這一次小家伙們出了風頭,顯示出了不普通的風采!

        《赤壁賦》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

          2、 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

          3、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解讀蘇軾情感變化的真實緣由。

          2、 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

          3、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學課時: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口語訓練

          (一)導語:

          同學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自卑的感覺呢,恐怕每個人都有,只是內容不同,程度不同而已。自卑是一種很不舒服的心理,每個人都有追求快樂的本能,但努力的程度和機遇、天賦的不同,獲得的信心的程度也不同。但不管怎樣,信心對人的成長進步非常重要。李白在42歲那樣被玄宗皇帝下詔入京,他大呼“仰天大笑出東門,我輩豈是蓬蒿人!憋@得那樣的豪邁自信,被變相地趕出長安時,卻面對朋友的金樽美酒郁悶得不能下咽,但他始終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論在任何挫折和打擊中,他都激勵自己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這也是李白留給我們的極大精神財富。蘇軾雖然一生經歷坎坷,三次被貶,卻獲得了非同尋常的成就,正是因為他是一個樂觀曠達的人,文章事業(yè)上的自信使他樂觀地看待官場上的起伏升遷。同學們如何看待自卑或自信呢?

          (二)口語表達:

          話題:同學們可就自卑和自信這個話題,結合自己看過的某本書,某個名人的名言、某個影視中的人物事跡,發(fā)生在同學中的某個人或事作主題發(fā)言。

          第二環(huán)節(jié):課文教學

          (一)導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播放錄音

          (二)、朗誦全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并能準確的處理文章的感情變化。

          (三)、作者介紹: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眉山(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成員。他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中了進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受到排擠,后又因寫詩諷刺而被以“詆毀新法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司馬光執(zhí)政時,盡廢新法,蘇軾也激烈反對。王安石、司馬光死后,他又因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傾軋而被一貶再貶,最后貶到了海南島,直到63歲遇赦北歸,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學藝術領域里,蘇軾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他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號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他論畫主張神似,擅長畫竹。

          在思想上,蘇軾博通經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賈誼、諸葛亮等經世濟時的人物。曾多次上書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長期擔任地方官期間,在“仁政愛民”的思想指導下,做了許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愛陶淵明,喜讀《莊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經歷了兩次沉重的打擊,對莊子的思想容易產生共鳴,表現(xiàn)在:一是曠達超脫,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極出世。這也是形成蘇軾世界觀復雜化、經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赤壁賦》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

          三、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一、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二、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濃郁的豪情發(fā)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講解:這是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分析了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后,得出的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結論。今天我們就來領略前《赤壁賦》這篇千古絕唱的獨特魅力。

          (齊讀)

          二、指導誦讀

          1、讀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動詞重讀;“哀吾生之須臾,慕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韻腳字重讀;“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疑問詞重讀。

          2、讀出氣勢。如“方其破荊州,下東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較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舒緩)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轉緩慢低沉)”

          3、讀出情感。如:“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何其樂也;“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何悲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所共適”,何其曠達;“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何其灑脫。指導學生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為背誦做好準備。

          三、內容簡析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段,寫了什么?

          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有什么變化?

          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為什么而悲?

          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抒發(fā)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腿藦难矍暗拿髟隆⒔、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我”為什么樂觀?

          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首尾的關系:

          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四、讀熟

          示范朗讀、齊讀全文、自由朗讀。

          第二課時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寫“風月”議論“風月”的句子。(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風月”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把握住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誦全賦之骨。)

          明確:

          描寫風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

          月消: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議論風月:

          客引曹孟德寫月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客借月議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借月展開議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蘇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二、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換。(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兩段層次,這兩段是背誦全文的難點所在,對文意作一些簡單討論,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層次后背誦。)

          客主議論實為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面?椭挥晒牛ㄒ皇乐郏┙瘢ǘ癜苍冢v史對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脫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從小我的觀點的出的。悲情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況吾與子……”之況。

          蘇子二論:“何羨”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共適”論(清風、明月吾與子共適)。議論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由此番議論可觀照蘇子內心世界及自我超脫情懷。

          三、寫法鑒賞(結合學生作文的角度講解,提高寫作)

          蘇軾的《赤壁賦》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總之,“作者擺脫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游記散文的方法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與客觀,古與今,幻想與現(xiàn)實很好地結合起來了。這在前賦表現(xiàn)尤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遺世獨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簫,轉到樂極生悲,產生對英雄業(yè)跡的感嘆和人生短暫的悲哀,又由此推宕開去,以達觀的態(tài)度自我寬慰,確具行云流水之妙!保R積高《賦史》)

          第三課時

          一、梳理讀本上的《后赤壁賦》并理清思路

          二、寫作背景

          學生介紹: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詩句進行誣陷),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1082年,被貶黃州已經兩年!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江城的一切,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年四月,他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比較分析蘇軾黃州時期的心路歷程(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使學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1、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我們能讀出什么?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見景生情,壯懷激烈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少年英雄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不世偉業(yè)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自嘆自怨,無奈虛度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滄海一粟,人生虛無

          看蘇軾思想,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三詠赤壁”的第一篇,詞中包含著蘇軾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壯闊的江山與悠遠的歷史,小我的憂患顯得多么無足輕重!

          素來有“胡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那種施展抱負、展翅高飛的萬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早就使他確立了經時濟世、身體力行、造福民生的宏偉目標。

          所以,作者在這里體現(xiàn)更多的是儒家的濟世情懷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悶。

          2、從《前赤壁賦》中,我們可以讀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樂;

          簫聲悲戚,“客”發(fā)人生虛無之感慨,跌入現(xiàn)實人生的苦悶;

          “蘇子”論眼前水月,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在曠達樂觀中得到解脫。

          稍晚的《前赤壁賦》,從樂到悲,又以樂作結。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

          老師解說:

          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huán)境中自得其樂,于“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享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種樂觀與灑脫,源于《莊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齊物的自然觀點。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與晝夜的變化是自然規(guī)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種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種形式,“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羨乎”。蘇軾年少讀《莊子》時,就曾說過:“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彼X得《莊子》所講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人生所遇無不可”,“我生百世常隨緣”。蘇軾常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賦》中主人對客人的勸慰正是蘇軾用老莊思想與厄運抗爭的表現(xiàn)。

          3、從《后赤壁賦》中,我們可以讀書什么?

          山間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轉為峭拔。

          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更像一篇游記。

          詭異的道士化鶴的故事收束全文。

          這里面是什么思想?

          老師引導:

          如果說,《前赤壁賦》以說理為主,說理談玄,議論風生,寓悲憤于曠達;后賦則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表現(xiàn)的是一種隨緣任性、清澈無渣的自然之境。詩人處處以自然本心對人處事,無有雜念二心,樂則樂,悲則悲,恐則恐,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發(fā)乎自然,毫無刻意造作的人為痕跡!皠澣婚L嘯”的詩人與“戛然長鳴”的孤鶴一樣,都是洗滌盡了世俗機心的自然之子,雖敏感于“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這種夢幻般的飛速變化,卻沒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物我合一,無所哀,無所羨。

          可以說蘇軾的豁達超脫更上一層。

          4、小結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與宇宙本質的教義,對蘇軾也有極深的影響。蘇軾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觀,獲得超越是非、榮辱、得失的人生了悟。在該期他的其它詩文中頗有體現(xiàn)。

          可以說正是佛、道思想使蘇軾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變得更豁達樂觀。可以說這是他精神解脫的主線。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礎,儒家入世進取的精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的處世原則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業(yè):隨筆《逆境中的超脫——我看蘇軾》

          教學反思

          如果僅就課文而言,學習起來是比較容易的,想要全面的了解蘇軾,使同學能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在厄運中的奮爭及精神的救贖可能有點困難,但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的渴求及課后的反響使我覺得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

        《赤壁賦》教案6

          一、 教學目的: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熟讀并背誦課文。

          二、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lián)系。

          2、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 教學課時:

          四課時

          四、 對本單元的整體思考:

          本單元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文學色彩最為濃厚,又在全單元甚至全書的最后。無論從單元編排的角度還是從三冊為“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教材編寫者建議用三課時教讀都是非常合理的。

          對于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我認為既要考慮文學作品的本質特點,又要揣摩課文的個性特征。文學即人學,是人的感情、思想與自然(絕非僅僅是自然景物)、社會和諧共處,相互激活,相互欣賞,相互提高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必須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結合創(chuàng)作時具體的時間、地點來進行。對于這篇課文而言,則還需把握作者從1080年初貶黃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創(chuàng)作此賦期間情感思想起伏變化的心路歷程,把課文當作這條線上的一個點來理解。再一個,就是這篇課文的重難點,從編排上看,這也是整個單元的教學重點,起到收束整個單元的作用。最后,古代文學作品一般都是適合朗讀的,這篇課文要求全文背誦,積累是新教材、新大綱一個突出的重點,因此應該把朗讀、背誦貫穿到教學過程之中完成,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一) 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馬上就要產生!

          《前》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

          (二) 作者與文體

          1、關于蘇軾

          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蘇詢,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贊賞。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兆诩次缓螅錾獗边,途中在常州病逝。

          2、蘇軾的文章如波瀾迭出,變化無窮,無論什么樣的題材,在他的筆下都表達得新鮮貼切而又明白曉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丁酚霉糯⑽牡墓P調寫賦,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渾然一體,想象豐富,哲理深邃,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我們的課文所選是他的《前》。

          散文:與歐陽修并稱為“歐蘇”

          詩歌:與黃庭堅并稱為“蘇黃”

          詞:與辛棄疾并稱為“蘇辛”

          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

         。祝好总。蔡:蔡襄)

          元豐5年寫的“兩賦一詞”是:

          《前》、《后》、《念奴嬌·赤壁之戰(zhàn)》

          3、關于“賦”

          “賦”的名稱最早見與戰(zhàn)國后期荀況的《賦篇》,到漢代形成特定的體制。

          “賦”著力于鋪陣事物,較多地摻用散文化的句式。賦體經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都是文賦的佳作。

          板書課文題目

          (三) 教師配樂朗誦全文。

          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jié)奏,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投影展示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

          1、著重體會景與情及內在聯(lián)系。

          2、熟讀并背誦一、二段。

          (四) 學習第一段

          1、抽讀第一段,正音。

          2、全體朗讀一遍。

          3、劃出寫景的句子,兩人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的順序,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梢源蚋垢,也可以擬個簡單的提綱,目的在于通過想象再現(xiàn)東坡先生的此時此地此景。請一個同學描述。

          4、投影一幅畫面小結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五) 學習第二段

          1、抽讀第二段,其他同學默讀并正音。

          2、教師引導。如此幽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請在此段找一個詞概括。

          3、作者寫了飲酒放歌之樂后,接著寫誰?簫聲如何?請找四個詞概括,并分別組詞。(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4、歌是歡樂的,而簫聲卻如此悲愁。此處有一個問題,從行文看,“主樂客悲”是明顯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卻說作者“力求排遣苦悶”,這個矛盾應該怎樣解決?請大家認真思考之后討論,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假如有難度,可結合提示中“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tǒng)手法”這一句話思考。最后,引導學生認識到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就在此處,作者的心情由樂轉悲了。

          5、其實,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xiàn)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投影兩詞:《卜算子》和《定風波》。教師簡述如下:第一首詞作于公元1080年初貶黃州之時。寫出了蘇軾經歷人生重大打擊后孤苦凄涼而又驚魂未定的感覺,與本文表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詞寫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時的蘇軾已經能夠坦然面對甚至享受人生的風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而這些情感變化合在一起恰好說明了蘇軾抒寫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蘇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小結兩段

          下面我們利用剩余的時間背誦一、二段

          1、對于古文,我們一定要做到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

          2、組織朗讀。

         、偃w齊讀兩段,要求不錯一字,讀出感情。

          ②分成兩組,各讀一段,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默讀。

         、鄯帜信x,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

         、軐W生自讀三遍。

          3、組織背誦。

         、俳處熗队氨痴b提示一,學生根據(jù)提示自背一遍,再齊背一遍。

         、谕队氨痴b提示二,全體齊背一遍。

         、鄢閮晌煌瑢W檢查背誦情況。

         、芸偨Y背誦方法:重點詞提示法;層理思路法;韻腳法;句式法;想象畫面法等。

          (六) 小結本課,投影板書。

          寫景抒情

          樂悲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感受了蘇軾初游赤壁的情懷,至于東坡先生為什么由樂轉悲,又為什么總是能很快超脫,答案就在下節(jié)課,后兩段蘇軾對人生的詮釋對我們會有更大的啟迪。

          第三、四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洞簫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重點便新移到關于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一、 二兩段大意如下:

          第1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幽美境界,為全文定下悠揚和諧的音調。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蕭聲,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悲哀,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二)指導學生翻譯第三、四、五自然段:

          難詞難句提示:

          (三)概括第3~5自然段大意:

          第3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4段寫作者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的豁達開朗的心情,對生活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5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四)鑒賞重點

          1、構思精湛、縝密、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散文貴在以意貫穿全文,本文抒情脈絡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超脫人生的歡快。整個情緒的轉換由喜轉悲為樂,線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瀾。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開始的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而哲理的簡述,則畫龍點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達了蘇軾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2、善用比喻,語言優(yōu)美形象。

          作者寫上以風物之美,給讀者以無盡的藝術享受,如開篇,作者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織組成了一個“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讀者陶醉其中,組者還借助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報表縣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落淚。

          3、“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前》是散文和韻文的結合,既有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筆法。句式有長有短,既整齊又參差,同時又以賦的形式出現(xiàn),如通篇換了12 次韻,以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主張,也采用了不少對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韻文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可以說這是蘇軾對賦體的一個創(chuàng)新和突破。

          (五)課堂練習:

          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前(節(jié)選)蘇軾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子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下列四組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山川相繆,郁乎蒼蒼B、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相與枕藉乎舟中且夫天地之間

          C、抱明月而長終D、不知東方之既白

          而又何羨乎?目遇之而成色

          2、對文中劃線的四句話的翻譯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固一世之雄也”:確實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須臾”:哀嘆我們人生短暫。

          C、“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人生的成功與失敗是有規(guī)律是,不應消極。

          D、“不知東方之既白”:不知不覺已經天亮了。

          3、對文中“客”與“蘇子”的觀點轉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人高度稱贊了曹操這樣的英雄,委婉都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功業(yè)無成的傷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的苦惱和無可奈何。

          C、蘇子的思想則較為積極,水長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蘇子還認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時捕捉造化的各種美,人生就是幸福快樂的了。

          4、對本文有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主客對答實際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偷挠^點代表了蘇軾的生活苦惱,主的觀點則代表了蘇軾的超脫領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賦,而就其內涵來說,更是一篇哲理小賦,包含了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領悟。

          C、看得出作者蘇軾這時對人生的看法還是積極樂觀曠達的,是能夠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論是從文體角度還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比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宮賦》都很為接近。

          (六)作業(yè):

          1、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略)

        《赤壁賦》教案7

          【理論支持】

          葉瀾教授認為,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經歷,是他們生活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全面體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不是只限于認識的方面的發(fā)展。據(jù)此我們要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并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讓學生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人文性:體會蘇軾由樂轉悲再轉喜的情感歷程;

          2.工具性:領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教學難點】

          1.體會文本怎樣表現(xiàn)蘇軾的情感變化;

          2.領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延伸】

          一、識記字音

          舉酒屬()客歌窈窕()之章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間馮()虛御風扣舷()而歌桂棹()兮蘭槳溯()流光漁樵()幽壑()嫠()婦蘇子愀()然山川相繆()舳艫()千里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江渚()一葉之扁()舟舉匏()樽而相屬()寄蜉蝣()于天地

          二、知人論世

          蘇軾書、文、詩、詞、畫,俱成大家。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情濃意遠,《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作。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均以詩文稱著于世,世稱"三蘇"。"三蘇"和同時代的王安石、歐陽修、曾鞏,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一起,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東坡肉"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三、寫作背景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fā)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因為寫的詩因為諷刺新法而遭到逮捕。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蔑他“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幸虧親友的營救,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xiàn)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xiàn)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被貶黃州之后的蘇軾已經年過半百,他常來到赤壁,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寫下《赤壁賦》。

          四、整體感知

          概括各段段意。

        《赤壁賦》教案8

          教學目標:

          1、學習重要的實詞、虛詞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課文體悟和鑒賞文章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3、理清本文結構和感情發(fā)展過程。

          教學重點:

          1、學習重要的實詞、虛詞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理清本文結構和感情發(fā)展過程。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理清本文結構和感情發(fā)展過程。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

          教學設計:

          個性設計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朗讀課文和上節(jié)課自學情況導入本節(jié)課教學。

          二、討論解決課文中的語言難點。

          1、分組討論,解決問題。

          2、老師點撥講解語言難點。

          三、展示學習討論結果,了解學習情況:

          1、老師對重點問題提問,學生回答。

          2、學生互相提問,檢查學習效果。

          3、教師點評、補充、總結討論的結果(也可讓學生總結)

          附:本文重點文言語法舉例

          詞類活用: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

          東望武昌——名作狀

          特殊句式: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何為其然也——倒裝句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被動句

          通假字: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一詞多義:

          望:七月既望(農歷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遠處看)

          長:抱明月而長終(永遠)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虛: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太空)盈虛者如彼(月缺)

          然: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形容詞詞尾)何為其然也(這樣)

          四、研讀課文、思考討論問題

          1、總結本文各段的內容。

          2、文中人物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附:參考答案要點

          1、總結本文各段的內容。

          答: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第四段,寫作者針對客之感慨陳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見解。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2、文中人物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答:第一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第二段由“喜”轉“悲”。第二段“喜”由主人“飲酒樂甚,扣舷間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但喜極生悲,從客人悲涼的蕭中透出了極“悲”之情。第三段寫“客”的回答,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第四段主要寫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第五段感情轉悲為喜。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學案》“階段2—知識梳理”練習2翻譯課文

        《赤壁賦》教案9

          [定位]

          體會蘇軾豁達樂觀的情懷,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鑒賞寫景、抒情、議論相交融的藝術特點。

          本單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學性很強的散文,抒情色彩濃烈。這需要學生從語言入手,品味語言,理解文意,欣賞玩味作品的語言特色。

          [切入]

          1.怎樣了解蘇軾,讀懂蘇軾?

          課前布置問題“你所了解的蘇軾”。本文意蘊深遠,哲理與詩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處境,就很難感受到他那種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難理解他矛盾痛苦、聽任自然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的思想情感。

          2.我們剛學過《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和本文有何一致之處?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本文是作者的同時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當時復雜的內心世界!冻啾谫x》所反映的有兩個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同《念奴嬌》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時機欣賞江山風月,這亦同《念奴嬌》的“一樽還酹江月”。在寫法上,兩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將二者進行比較閱讀,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語言特色,深層次地把握作者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3.讀了《赤壁賦》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緒有沒有變化?作者的心緒變化在文中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是引起主客問答的內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線索,直貫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導學生整體感知在學生初步感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問:“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懷?”

          [探究]

          1.了解蘇軾

          A.學生陳述搜集的材料。蘇軾仕途失意,命運多舛,生活上顛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釋。文學上開一代詞風之先,在詩詞文賦上有輝煌成就。同時具有旁通書法繪畫、知音律、喜平話、懂園林藝術、精金石的曠世才華。

          B.背景材料。蘇軾被貶黃州。

          2.誦讀課文,疏通字詞,在此基礎上解讀課文。

          可圍繞作者情緒的變化展開剖析。

          A.作者開始游赤壁時,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當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徐徐,景象澄沏,如夢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賞月。

          情:“樂”。舒暢飄逸,飄飄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fā)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C.第三段感情如何?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里?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慨?

          寫主客問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屯ㄟ^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D.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觀點的?

          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yōu)橄矏。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E.結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悅誠服。心情更加喜悅!跋捕Α薄跋嗯c枕藉”。

          3.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A.結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爸鳌薄翱汀睂崬橐惑w,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進一步發(fā)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心情。

          B.進一步發(fā)問:“為什么采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學生誦讀體味。

          4.鑒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仡

          [探究]

          結合具體段落,找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標志情、景、理三者轉換的語句,品味感受。

          [拓展]

          閱讀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古》,思考、討論作者的時空觀照。

          人生到處知何處?

          應是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注]①此詩是作者和其弟蘇轍的《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②作者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

          [實踐要點]

          對作品的進一步認識:《赤壁賦》很難說是一篇完全記實的游記散文,而是作者多次游覽赤壁后所獲得的強烈審美感受的一次高度濃縮和典型化,是作者勇于直面現(xiàn)實的深刻體悟,是對生命和宇宙真諦的大徹大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觀最生動的寫照。

        《赤壁賦》教案10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感情變化,理解作者月夜泛舟赤壁而觸發(fā)的情思,體會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xiàn)的曠達樂觀的情懷。

          2.熟讀課文,學習景、情、理交融的手法。

          教學重難點

          蘇軾因宇宙無窮與人生有限的對比而產生了對功業(yè)、生命的迷惘,這也是古代哲人與詩人共同的困惑。但蘇軾卻能辯證地看待“變”與“不變”,耽賞于大自然的江山風月,而獲得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只有真正理解了蘇軾的心路歷程,才能真正把握《赤壁賦》的精髓。

          教學方法

          誦讀與探究相結合的方式。

          資料搜集

          1.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2.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3.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蘇軾一生三起三落,“烏臺詩案”后,他像一只凄惶的孤鴻飄零到黃州。但在經歷了宦海沉浮和人生挫折后,他并未被災難擊倒,而是完成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他的藝術才情更是“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余秋雨《蘇東坡突圍》),為歷史奉獻了著名的“一詞二賦”。蘇軾究竟是以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這一切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品讀《赤壁賦》,去觸摸他那段不尋常的心路歷程吧!

          二、整體感知

          1.欣賞鮑國安的錄音朗誦(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聆聽體悟,進人意境。

          2.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樂一悲一喜。

          明確:文中作者情感變化明顯。是引起主客問答的內在原因,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3.觀景抒情。

          第1段情景交融,歷來為人稱道,故以誦讀為主,力求人其意境。

          (1)誦讀指導:注意節(jié)奏、停頓、重音,特別是通過某些地方的延長,展現(xiàn)出作者“遺世”、“羽化”之樂。同時,輔以《平湖秋月》古曲,營造氣氛。

          如:白露一橫江,水光一接天,縱一一葦一之所如,凌一萬頃一之茫然。

          (2)品讀:引導學生品味“縱”、“凌”、“接”、“橫”、“徘徊”等詞寫景傳情的妙處。

          明確:景— — “美”。皓月當空,碧波萬頃,月光朗朗,清風徐徐,澄徹空靈,如夢似幻。

          情— — “樂”。舒暢飄逸,超然物外,令人陶醉于良辰美景;寧謐空闊,如臨仙境,撇開俗情,遂入空靈之境。

          4.聽音辨情。

          作者情感由此而轉,歌簫之聲,當細細辨之。

          (1)歌中有悲意嗎?

          討論:“望關人兮天一方”讓人聯(lián)想到“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懊廊恕笔强誓降氖ブ鳎是伸手難及的美好理想?

          (2)背景音樂,簫聲響起,齊讀描寫簫聲的句子,低緩深沉。作者如何將簫聲之悲傳達給讀者?

          明確:哀怨、思慕、哭泣、傾訴、潛龍舞、嫠婦泣,渲染出簫聲的悲涼,轉樂為悲。

          5.隨思悟情。

          3、4兩段,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悟理,把握其思路是理解文意的關鍵。

          (1)悲從何而來?

          明確: 因眼前之景而神思飄飛, 想到曾孟德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透露出無限悵惘之情。一世之雄亦如是, 思及自身,悲從中來。況宇宙無限人生須臾,怎奈這份空幻之感?欲超脫塵世,尋求寄托,卻“知不可乎驟得”,只能“托遺響于悲風”。

          提示:此處可通過誦讀,利用聲調高低、語速快慢體現(xiàn)出作者情感的變化。

          (2)探究:蘇子之悲實乃古代哲人和詩人共同的困惑。他們在徹悟了天地宇宙的無窮后產生了一種渺小感和迷茫感。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此類思索比比皆是,如: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論語》

          △ 人生天地之間, 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 莊子《南華經》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露! — 曹植《送應氏》

          △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 王羲之《蘭亭集序》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李白《把酒問月》

          面對此種困惑,有人欲挽住時間的流水,有人想延長生命的長度,有人及時行樂,有人珍惜寸陰。而蘇軾又是如何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和憂愁的呢?

          明確:蘇軾由眼前的水與月,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翱汀敝恢渥兌恢洳蛔,空生“哀”與“羨”;蘇軾能辯證地看待問題,知其不變,物我無盡,且于無限自然之中擷清風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而能超然獨立。曠達樂觀。

          三、拓展比較

          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宋代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fā)蕭疏襟袖冷,穩(wěn)泛滄溟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巯溪殗[,不知今夕何夕。

          四、審態(tài)察情

          寥寥數(shù)語,盡現(xiàn)人物情懷,值得品味。

          此“喜”與前“樂”有何不同?

          明確:“肴核既盡, 杯盤狼籍”, 足見興盡后的酣暢;“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顯徹悟后的忘我與超脫。抓住描寫情態(tài)的詞語。就能感受出兩者的差異。前者是欣賞美景而“樂”,后者是忘懷一切之“喜”。

          五、結語

          春去秋來不縈于懷,成功失敗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礙于眼,于自然中獲取人生的樂趣與力量,這就是蘇軾的成熟與曠達!俺墒焓且环N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觀照人生,回首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備教手記

          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文言文這扇大門只打開了一道縫。他們在門外逡巡眺望,卻難以真正邁步而進,去盡情領略其中的無限風光。也許是因為古今語言的流變,遮蔽了探尋的雙眼;也許是因為時空的阻隔,淡漠了作者與讀者靈魂的交流?墒,若缺少x,l心靈的叩問,又怎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閱讀呢?

          在教學《赤壁賦》時,筆者思慮再三,還是將教學設計定位在“體悟蘇軾的心路歷程”之上。以“情”為線索,以“讀”為方式,讓誦讀與探究相結合,力求引導學生領悟這佳作的妙處。

          讀文就是讀人。蘇軾一生三起三落,命途多舛。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寫道:“他,真正地成熟了— — 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痹邳S州,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交往,感受了溫暖,增強了信心,又從老莊佛學中求得解脫,形成了曠達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而《赤壁賦》正是他這段心路歷程的見證。要想識其心,必先識其人。課前資料的收集,正是希望學生能在鍛煉搜尋信息能力的同時,走進蘇軾的心靈,為賞讀《赤壁賦》作好鋪墊。

          蘇子之文,可謂“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東坡題跋》),文筆開合,隨意而至。景能抒情,聲能傳情,思能蘊情,態(tài)能顯情。加上“賦”文體本身講究聲律之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結合在一起,借助于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形式,顯得謹嚴而又自由。只有心臨其境的誦讀才能再現(xiàn)文章語言的無盡魅力,也才能在此基礎上把握住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人理”的思路。

          而全文的難點就在于對蘇軾辯證的哲學觀及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因為不僅僅是蘇軾個人的展現(xiàn),更是古代文人對功業(yè)、命運的深沉思索。在此意義上,可以說《赤壁賦》是咀嚼古代文化人格和的最佳藍本。教學中,筆者適當?shù)匾肓艘恍┰娋,幫助學生從共性上探討人性,并引領學生作更深層的探究,在比較中認識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識與宇宙意識。同時,也引導學生觀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從而培養(yǎng)其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

        《赤壁賦》教案11

          一、導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風月引發(fā)了宋代著名作家蘇軾“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極度自由之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作者時隔三月之后重游舊地寫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賦》?匆豢,這一次作者又會有什么樣的感觸。

          二、文章串講

          文章不長,總共三個小節(jié),首先請一位同學把課文讀一遍,其他同學認真聽,同時思考每一小節(jié)分別講了什么。(正音、評價)

          我們說過,古文的學習,首先應該理清文章的大意。請一位同學把第一小節(jié)串講一下。和我們平時的要求一樣,讀一句,譯一句。

          注意關鍵字:望(既望、晦、朔) 坂 薄 諸

         。ā笆菤q——不時之須”)分析:對話的文字非常口語化,生活化,扣住題目來看,主要寫重游赤壁前的情況,是誰先主動提出——蘇軾(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興(舉網得魚),更有婦助雅興(以待不時之需)真是天時、地利、人和,于是蘇子和友人攜酒與魚欣然成行。(板書:起雅興而游 樂)

          讀這部分時我們的語調應該是歡快的。(齊讀這一部分)

         。ā敖鳌豢蓮妥R”)分析:舊地重游,作者聽到長江的流水發(fā)出聲響,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的小了。為何如此?水落石出。點明季節(jié),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來,因而山顯得更高了,月亮因為遠顯得小了。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幾個月,江景山色已經再也認不出來!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蒼蒼“,為何時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變化呢?一個是季節(jié)變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在前賦中我們講過1080年(宋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隔兩年作者寫下了這兩篇文章。黃州并不是世外桃園,蘇軾在這里過得并不舒心,轉眼又是一年,自己一天一天老了,北歸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和赤壁一樣,我也是塵滿面,鬢如霜,縱使相逢應不識了!

          想象一下,面對如此景色,他還會不會“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當然不會,那么他做了什么?我們一起看第二小節(jié)。(男生齊讀)

          分析:這一次作者不在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為了解憂,而是親自登上了赤壁,作者沒有李白“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好運,只能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披:分開!俄椨鸨炯o》噲遂入,披帷西向立。)

          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攝、履、披、踞、登、攀一系列反映此行的路程是十分兇險的,看到的景象是十分險峻,陰森的。這里的描寫和作者在《石鐘山記》的描寫有相似之處。我們看屏幕: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且笑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本來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復識而登山排解,卻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卻更加讓人壓抑。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環(huán)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陰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更可悲的是這一次夜游,作者沒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湊趣的友人并沒有隨他一起上山,“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蔽覀儜蜓浴安慌聼o人喝彩,就怕無人應彩”?鄲炿y奈的蘇子惟有縱情長嘯,可惜只有山谷回應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了”!作者既悲且恐,游興全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同樣是任小舟自由漂流,卻和前文中“縱一葦之所如”形成鮮明對比。

          好,從爬山到回到舟中,這一小節(jié)寫了重游的經過(板書:歷幽景而恐),作者的感情也由樂轉悲(板書:悲)

          我們再把第二小節(jié)齊讀一下,感受作者心情的變化。

          本是乘興而來,理應興盡而返,如今卻是興味索然,難道真要“醉不成歡慘將別”嗎?一起看第三小節(jié)。(女生讀)

          好,文章開頭兩句,承接上文,有兩個字既概括了環(huán)境,又點明心理特征——寂寥!

          接著寫了幾件事?(討論 學生回答 )明確:1、夜逢孤鶴2、夢會道士

          概括的很好,在我國傳統(tǒng)意象里啊,鶴帶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特征, 為作者所偏愛,蘇子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相處來宣發(fā)內心棄世的幽情。作者是如何逢鶴的?忽然有一東來的孤鶴振翅橫江掠過小舟西去。身處如此險峻的赤壁,這只在暗夜獨飛孤鳴的鶴是孤獨的,棄世而自尊的,可以想見苦悶無人可訴的蘇子對于此時飛過的鶴是倍感親切的。在作者看來,鶴和我都不屬于這個地方!那么作者寫這些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一系列形象化的詞寫鶴正是為了下文寫夢做一個鋪墊 ,后作者寫了夢中會道士,作者詳盡的描寫了夢的場景,那么請問這和上文的寫鶴有什么內在關系呢?

          師概括:我們說鶴和道士的形象是聯(lián)結的,正如莊周夢蝶,分清是莊周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化為莊周不重要,鶴化為道士還是道士化鶴也不重要, 關鍵是作者對鶴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歸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隱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無論對夢還是對鶴作者的描寫感覺都是很真實的。但結尾卻是“開戶視之,不見其處”,何也?

          我們知道蘇軾一生都是為官的,很顯然他是想有所作為的。他還有個號是什么?東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這里取的。而我們剛才講他對道家又有了迷戀。這看起來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其實這恰恰正是一個人思想的真實體現(xiàn)。自己夢醒后開窗尋找,夜色茫茫,不僅僅不見孤鶴和道士,連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負也同樣不可求!作者以此結尾,真是一筆雙關,意味深長啊。不過相比而言,我更喜歡前賦中“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自在和曠達!

          三、拓寬閱讀:

          文章這種借物抒懷的手法在蘇子另外一首詞中也有類似的運用。

          卜算子?战馒櫽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W生分析)

          總結分析:詞前的小序告訴我們這個作品也是寫于黃州,黃庭堅的《山谷題跋》說他“語意高妙,似非吃人間煙火語;”非胸中有數(shù)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則不能到。詞中有一個和孤鶴相同的形象“孤鴻”,鴻也是我國古代志向高潔,超脫塵世的象征,作者借物比興,人似飛鴻,飛鴻似人,自己和孤鴻一樣無處停留,不僅僅是寂寞沙洲冷,更重要的“有恨無人省”啊!

          四、賦文的發(fā)展

          由此可見,本文的抒情表意帶有強烈的自我色彩,蘇子一生得意時少,失意時多,這篇文章是作者坎坷遭遇及曠達性格的生動自白。

          文章講到這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異夢來抒情,可以說更象一篇游記,但題目里有一個明顯表示文體特征的字——賦。學習《赤壁賦》時我們講過,賦起源于漢代大賦,蘇子的前賦就是以“主客問答,抑客揚主”的傳統(tǒng)藝術表現(xiàn)方式來寫的,到了后賦,雖然仍有主客相答的影子,但已經趨于淺表,沒有任何精神上的交流,而且語言更加散體化,這是蘇軾對賦從漢大賦到魏晉駢賦再到唐之律賦,轉而變成散文賦的一大貢獻。他的文賦既有散文的靈活自然,又有詩歌的情韻意境,登上散文詩的高峰。

          五、前后賦的比較

          好,蘇子的前后《赤壁賦》我們都學過了,雖然地點相同,時間間隔也很短,但我們說兩篇之間還是有差異的,討論一下,概括出來。(提示:我們可以試著從寫景或是抒情等某一方面入手)

          前 后

          清幽,明亮的 水月禪境 秋景 冬景 山鶴幽情 陰森,險峻

          主客精神交流 日常生活淺表性

          地點江中游 山上游

          說理議論 敘事記游

          心情曠達物各有主,風月永寸,最后一覺天明,心曠神怡 道士化鶴,氣氛神秘,暴露作者消極矛盾的心情

          六,同學們說的很好,課后我們可以在周記中繼續(xù)交流。通過前后文的比較,我們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我們再把文章齊讀一遍,讀的時候注意文體特征以及作者感情的變化。預備——開始!

          下課!

          板書:起雅興而游 樂

          歷幽景而恐 悲

          逢孤鶴而夢 悟

          夢道士而驚

        《赤壁賦》教案12

          【教學目標】

          1、理解蘇軾月夜泛舟赤壁而觸發(fā)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體會蘇軾在主客問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現(xiàn)的樂觀曠達的情懷。

          2、熟讀成誦,感受文辭優(yōu)美的語言特色。

          3、積累文言詞語

          【學習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lián)系。

          【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蘇軾在臨終前寫了一首題為《自題金山畫像》的詩總結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對于詩中提到的黃州,余秋雨如是評說:“黃州成就了蘇軾,抑或蘇軾成就了黃州”。黃州,是一個很難被人想起的長江邊上的一座小城,作為蘇軾人生的轉折,卻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給中國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它目睹了一個正直官員的倒下,也見證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黃州永遠是蘇軾生命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元豐五年七月和十月,蘇軾先后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赤壁賦

          二、解題

          1、作者及背景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與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稱之為“三蘇”。

          (1)(雖然) 才高八斗

          散文:與歐陽修并稱為“歐蘇”

          詩歌:與黃庭堅并稱為“蘇黃”

          詞:與辛棄疾并稱為“蘇辛”

          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兆诩次缓,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卻仍)豁達開朗

          蘇堤(工程師)、東坡肉(美食家)、荔枝(貪吃者)、竹子(心高潔)

          杭州西湖有“蘇堤春曉”,蘇東坡發(fā)明了“東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但他更關注精神的需要,曾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薄

          2、烏臺詩案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后,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fā)生了蘇軾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jiān)察御史告發(fā),后在御史臺獄受審。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很多山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烏臺詩案”是元豐二年發(fā)生的文字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但此事純屬政治迫害。

          3、文體:

          賦: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并稱。

          ①賦是由《詩經》《楚辭》發(fā)展而來,前者是賦的遠源,后者是賦的近源。

          ②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fā)展階段。

          ③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fā)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

         、苤劣谫x的作用,班固說:“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币簿褪钦f,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愿望,諷喻政寧。

          ⑤在特點上,劉勰說過:“賦,鋪采摛文也。”借景抒情,鋪敘風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

         、尢扑喂盼倪\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驪趨向散文化,稱為“文賦”以區(qū)別于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

          三、傾情誦讀,涵詠情致

          1、 檢查預習,正音

          壬戌(rén xū) 舉酒屬客(zhǔ)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歌而和之(yǐ hè) 愀然(qiǎo) 舳艫(zhú lú)

          山川相繆(liáo) 釃酒(shī) 橫槊(shu)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樽(páo zūn) 蜉蝣(fú yóu) 扁舟(pīan)

          扣舷(xiín) 狼藉(jí) 枕藉(jiè) 嫠婦(lí)

          徘徊于斗(dǒu)牛之間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 少(shǎo)焉

          2、 播放錄音,聆聽欣賞

          3、再放錄音,跟讀體悟

          4、自由誦讀,熟讀成誦

          四、梳理詞句,理清思路

          1、結合注釋,梳理字詞句。質疑問難,合作學習。

          2、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

          飲酒樂甚——蘇子愀然——喜而笑

         。罚 —— (悲) —— (樂)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品味鑒賞,合作探究

          1、復習導入: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是如何變化的?

          明確:樂——悲——樂

          2、 賞赤壁之景,品泛舟情

          (1)提示重點字詞和句式

         。2)明代文學家茅坤曾這樣評價蘇軾及其《赤壁賦》:“予嘗謂東坡文章仙也。讀此二賦,令人有遺世之想!闭堄蒙⑽幕恼Z言描摹這段的秋江月夜圖景。

          教學預設

          作者描寫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3)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為何而樂?

          教學預設:

          3、聞嘯歌之音,辨悲情

          第二自然段作者情感由樂轉悲,歌聲簫曲似有深意,當細細辨之。作者的情感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悲又從何而來?

          教學預設:

          4、聽主客問答,悟理趣

          面對人生短促而功業(yè)難成的悲哀,蘇軾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明確:變與不變 取與不取

         。2)從文中找出蘇軾關于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并深入理解。

         。3)比較客與蘇軾關于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教學預設:

          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理解: 水 月 人

          變: 逝者如斯 盈虛者如彼 生老病死

          不變: 未嘗往也 卒莫消長也 精神永存

          代代相承

         。4)小結:

          大自然是一部撫慰心靈、啟迪智慧的百科全書,蘇軾由眼前的水月悟出了“變”與“不變”、“ 取” 與“不取”的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物我無盡,清風明月,與子共適。蘇軾的悲情從自然美景中解脫出來,理性的思辨使他樂觀通達。

          三、遷移拓展

          1、你認為當時真有一場主客問答嗎?

          教學預設:

          據(jù)說蘇軾泛舟赤壁果有一樂師相陪,但有可能主客問答是虛擬的,是蘇軾被貶后思想的兩個方面。主客問答是賦的一種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蘇軾借此抒懷,有無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客的苦悶就是蘇軾的苦悶,文中的“客”和“我”的對話是從前的蘇軾和現(xiàn)在的蘇軾進行的一場超時空的鏈接。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蘇子解決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終升華到樂觀曠達的精神狀態(tài)。

          2、金圣嘆評價《赤壁賦》“此賦通篇只說風月”,林云銘在《古文析義》中稱《赤壁賦》是“以江山風月作骨”。的確《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風”“月”是主景,“山”“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和議論。尤其是“月”更是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賦中哪些地方提到了月?如何理解“月”的內涵與作用?

          教學預設:

          《赤壁賦》中有現(xiàn)實的“月”,皎潔柔和;有歷史中“月”,古意蒼涼;有哲理般的“月”,盈虧而永恒。眼前之月,引發(fā)情思;歌中之月,觸發(fā)聯(lián)想;變化之月,闡釋哲理。月升月落,暗示時間的推移,更伴隨著胸懷氣度的提升。

          四、課堂小結

          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 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 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文章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有機結合,使客觀的生活圖景和主觀的思想感情和諧統(tǒng)一,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新自然的藝術境界。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課后閱讀推薦:林語堂《蘇東坡傳》、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赤壁賦》教案13

          一. 教學內容:

          《前赤壁賦》

          二. 學習目標:

          通過講解《前赤壁賦》,達到三個教學目標:

          1、了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

          2、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

          3、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 知識歸納:

          蘇軾(1037~1101)

          (1)少年得志

          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憤”的“蘇老泉”。蘇洵發(fā)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fā)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相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2)烏臺詩案前后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三個月,就因為他的牢騷詩“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北徊断陋z,史稱“烏臺詩案”。又聯(lián)系他在《上神宗皇帝》書里說王安石“招來新進勇銳之人,以圖一切速成之效”,結果是“近來樸拙之人愈少,而巧進之士益多”。后來正是曾擁護過王安石的“巧進之士”把王安石出賣了,使其罷相。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释谐蝗铡皶斓窆鐫M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問:“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他輕狂:“老夫聊發(fā)少年狂”。

          而詩案之后,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于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常心,我運物自閑,以達豁然恬淡之境。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chuàng)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后,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現(xiàn)代民間的自衛(wèi)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shù)臀,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皷|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3)晚年

          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于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學士。

          俗話說:“京官不好當!碑斕K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筑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四. 課文分析: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既望:農歷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黃岡赤壁,與湖北嘉魚赤壁同被作為周瑜破80萬曹軍之壁戰(zhàn)場故跡。

          屬(zhǔ):請,讓,說。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誦《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蒙蒙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越過一望無際白茫茫的江面。江實在曠遠啊,船兒像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又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上天的神仙。

         。2)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溯(sù):逆流而上。裊裊(niǎo):細長,形容聲音婉轉悠長。嫠(lí)婦:寡婦。

          譯文: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里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笨腿酥杏袝刀春嵉,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像含怨,像懷戀,像抽泣,像低訴。吹完后,余音悠長,像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3)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愀(qiǎo)然:憂愁的樣子?姡╨iáo):盤繞。舳(zhú):船尾;艫(lú):船頭。釃(shī):斟。槊(shuò):長矛。須臾(yú):片刻。

          譯文: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么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huán)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占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屢次實現(xiàn)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4)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5)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藏(zàng)。肴(yáo):葷菜。適:享用 枕藉:疊枕擠睡。

          譯文:

          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像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時缺,但它始終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么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分析:

          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樂) ——→(悲)——→(樂)

          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為何而樂?

          樂:清風明月、水天一色

         。ň懊溃╇鼥V迷離、羽化登仙

          蘇軾的悲又從何而來?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 (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 (生命短暫)

          蘇軾又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的?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說明分層理由;分別用一對表示矛盾關系的詞語來概括層意。

          可分為兩個層次:

          一:變與不變

          二:取與不取

          變 不變

          逝者如斯 (水) 未嘗往也 (水)

          盈虛者如彼(月) 卒莫消長也(月)

          時刻在變 (人) 無盡也 (我)

         。ㄋ⒃、人都是既變又不變的)

          1、比較客與蘇軾關于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2、客:無窮 須臾 變化 (片面) (悲)

          蘇軾:物與人都是既變又不變 (全面)(喜)

         。ㄓ萌娴挠^點去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是一種理性的思辨。)

          分析“取與不取”

          取 不取

          清風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撫慰人心靈、開闊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啟迪人智慧的百科全書。)

          小結:蘇軾的悲情從哲學思辨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辨使他樂觀曠達。

          蘇軾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辯證處世、正直進取、曠達樂觀、真純淳樸、胸懷天下等

          文學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蘇黃”(蘇軾、黃庭堅)

          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辛”(蘇軾、辛棄疾)

          附:《后赤壁賦》

         。1)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fā),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2)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譯文: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3)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譯文: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fā)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刮起,波浪洶涌。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里令人畏懼,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4)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譯文: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班蓿“パ!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前后赤壁賦在內容和寫法上的不同之處:

         。1)描寫的季節(jié)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

          前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后賦“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是初冬景象。

          (2)夜游的起興和游程不同。

         。3)思想內容不盡相同。前賦表達的是一種曠達的情懷,后賦有因苦悶而超脫塵世的思想。

          前赤壁賦在結尾處——安謐幽靜,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萬物同樣永久存在,表現(xiàn)的是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在消極中有一種開闊曠達。

          后赤壁賦在結尾處——迷離恍惚,驚險,暴露出一派消極出世的態(tài)度

         。4)寫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賦》作者以自己出面,發(fā)表一通議論,寫的是舟中發(fā)生的實事;《后赤壁賦》則用道士化鶴這一儼然是印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作為高潮也作為余韻,以抒發(fā)超脫的情懷。

          前 后

          秋景 水月禪境 清幽,明亮的 冬景 山鶴幽情 陰森,險峻

          主客精神交流 日常生活淺表性

          地點 江中游 山上游

          說理議論 敘事記游

          物各有主,風月永寸,最后一覺天明,心曠神怡 道士化鶴,氣氛神秘,

          心情曠達 暴露作者消極矛盾的心情

          【典型例題】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 舉酒屬客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③杯盤狼籍

          答案:①屬通“囑”,指勸人飲酒。②馮通“憑”,乘。③籍通“藉”,凌亂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

          ①烏鵲南飛 ②下江陵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④順流而東也⑤漁樵于江渚之上

         、迋H魚蝦而友麋鹿 ⑦渺滄海之一粟 ⑧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答案:①南,向南,名詞作狀語。②下,攻占,名詞作動詞 ③西、東,向西、向東,名詞作狀語。④東,向東進軍,名詞作動詞。⑤漁樵,打魚砍柴,名詞作動詞。⑥侶、友:以……為侶、以……為友,名詞的意動用法。⑦渺,以……為渺小,意動用法。⑧舞:使……起舞。泣:使……哭泣。使動用法。

          3、分析下列句子劃橫線詞語的高妙之處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一個“泛”字,寫出了小船自由自在地飄浮于江面的情景,也正是作者心境的寫照。

         。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答案:“徘徊”運用擬人手法,賦予明月以動態(tài),實是小船飄浮于江流所致,更顯現(xiàn)了作者對月夜美景的關愛眷戀之情。

         。3)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答案:“橫”字寫出了白茫茫的霧氣彌漫江面,是平視,是近景!敖印弊质巧咸,是遠景,寫出了月光波影充溢于天地之間!皺M”“接”相映,描繪出秋江月色的全景,是大寫意畫,表現(xiàn)了作者心境的曠達、寧靜、快樂。

          (4)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答案:“縱”是小船的自由放縱,也是作者精神的自由放縱,寫出了江流的湍急!傲琛笔巧叩囊馑,既寫出了小船的輕捷,又引出了下文的想象。

          4、解釋一詞多義

         。1)如:縱一葦之所如: (2)于: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答案:(1)往。像。(2)在。從。

          5、分析劃橫線詞的古今異義

          ①徘徊于斗牛之間

         、谕廊速馓煲环

          答案:①徘徊(古:明月慢慢移動。今:人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②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義:美貌的女子。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

          1. 加點字注音錯誤的一組是

          A. 舉酒屬(zhǔ)客 斗宿(xiù) 馮(píng)虛御風 相互枕藉(jiè)

          B. 幽壑(hè) 嫠(lí)婦 愀(qiǎo)然 山川相繆(liáo)

          C. 扁(piān)舟 匏(páo)樽 蜉蝣(fú yóu) 舳艫(zhǘ lǘ)

          D. 釃(shī)酒 橫槊(shuò) 更(gēng)酌 窈窕(yǎo tiǎo)

          2. 解釋下列劃橫線詞語的意義

          七月既望 舉酒屬客

          白露橫江 縱一葦之所如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渺渺兮予懷

          倚歌而和之 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須臾 知不可乎驟得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相與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繆

          3.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劃線詞與例句中的加點詞含義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偾俺啾谫x( )

          A.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B.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C. 歲賦其二。

          D.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

          A.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B. 趙嘗五戰(zhàn)于秦。

          C. 寄蜉蝣于天地。 D. 其勢弱于秦。

         、畚魍目,東望武昌( )

          A.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B.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C. 任意東西。 D. 順流而東也。

          ④侶魚蝦而友麋鹿。( )

          A. 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C.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D. 抱明月而長終。

          4. 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與畫線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何為其然也?

          A.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B.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何以戰(zhàn)?

          5. 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項是( )

          A. 而又何羨乎? B. 而今安在哉? C. 何為其然也? D. 故凡愚者莫我若也。

          閱讀語段,回答6~9題。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6、歸納此語段的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語出 ____ 時代的曹操所寫的《 》詩。

          8、“孟德之困于周郎”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往事。

          9、作者列舉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文,完成10~12題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0、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

         。1)逝者如斯

          (2)而未嘗往也

         。3)而吾與子之共適

         。4)而卒莫消長也

         。5)肴核既盡,杯盤狼籍

          11、“逝者如斯”,語出《_______________》,它的語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超越自我,把生命放到宇宙的永恒中加以考察,終于積郁釋然,作出了超曠達觀的解釋,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論。

          13、解釋下列劃線詞的意義

         、胖

          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哀吾生之須臾 茍非吾之所有

         、朴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東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遺響于悲風。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 其聲嗚嗚然

          何為其然也 方其破荊州

         、榷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侶魚蝦而友麋鹿

          耳得之而為聲 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試題答案】

          1、答案:C

          2、答案:既望(農歷每月十六) 屬(通“囑”,指勸人飲酒)

          橫(彌漫,充溢) 縱(任)如(往)

          浩浩(廣闊,遼遠)馮虛(凌空,“馮”通“憑”) 渺渺(悠遠的樣子)

          倚(循,依)和(唱和) 裊裊(形容聲音婉轉悠長)縷(細絲)

          危(端正) 固(本來)

          須臾(片刻) 驟得(立刻得到)

          曾(竟)一瞬(一眨眼) 適(指享有)

          枕藉(互相枕著墊著) 繆(繚,盤繞)

          3、答案:①B ②C ③A ④A

          4、答案:D

          5、答案:D

          6、描寫作者心情由樂轉悲。

          7、三國 《短歌行》

          8、赤壁之戰(zhàn)

          9、由古今對比而生悲,由曹操的不可一世寫興亡之悲,起到反襯作用。

          10、(1)這,指江水 (2) 流走 (3)享有 (4)消減或增長 (5)凌亂

          11、《論語子罕》 江水滾滾流去,比喻時間易逝。

          12、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13、⑴縱一葦之所如(助詞,無實義)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茍非吾之所有(助詞,的)

         、铺K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托遺響于悲風(介詞,給)

         、嵌恢渌梗ù~,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裙桃皇乐垡,而今安在哉(連詞,表轉折) 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耳得之而為聲(連詞,表順承) 下江陵,順流而東也(連詞,表修飾)

        《赤壁賦》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合作學習,用文學視角解讀詩中景物描寫與詩人情感的關系。體悟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tǒng)文人身處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脫模式的比較中肯定蘇軾的達觀精神,探討這一精神對當代的指導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大家熟悉吧?齊讀。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那么,當我們的生命中出現(xiàn)了“陰晴圓缺”時,應該怎么辦呢?

          面對不幸,我們應該……

          面對亡國的悲痛,屈原……

          面對官場的黑暗,陶淵明……

          面對權貴的威,李白……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又是怎樣選擇的?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走進千古名篇《赤壁賦》,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

          1、同學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文人自古就有親近自然、親近山水的情懷。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特別是當人在現(xiàn)實中受到傷害的時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顆苦悶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黃州迎來了一位滿心傷痛的人,他就是蘇軾。所幸,黃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納了這個傷痕累累的人。面對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蘇軾心里有一絲慰藉,有一點感悟,感情有一些變化。那么,蘇軾的心情有著怎樣的變化呢?現(xiàn)在,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

          (板書)

          樂甚 ——愀然——悲——喜而笑

          樂————悲———— 樂

          三、賞“樂”之景

          作者在第二段開頭說:“于是飲酒樂甚”,請問作者因何而“樂”?(第一自然段)

          (1)如詩如畫的美景。

          (2)有哪些景?

          清風、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賞心悅目,陶醉其中,不僅是“樂”,還是“樂甚”。

          (3)你能為我們將這個畫面描繪出來嗎?

          ◆肯定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寫,有的思考。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睕鏊那镲L徐徐吹來,江面上蕩起漾漾微波。這時,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這句話中,哪個詞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生動形象,而且寫出了月亮對于游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

          ◆好,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種情景吧(讀第一段)

          (板書)

          第一段:夜游之樂

          美事: 美景: 美感:

          四、解“悲”之情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樂,那么,他為何在第三段開頭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 (第二段)

          (1)來自歌詞中的“美人”,為什么“美人”就讓作者感到“愀然”呢?

          ◆“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說明什么?

          ……仍然惦念著心中的君主,“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美人”還象征什么?

          蘇東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變法新黨與司馬光舊黨斗爭,由于堅持正義,夾在兩種勢力中間,屢遭貶謫與磨難。這時的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一生忠君,卻被貶他鄉(xiāng),壯志難酬。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寫過一首《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黃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處貶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來,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在政治上是個地地道道的失敗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心已萬念俱灰,只能隨波逐流)

          (2)來自客人悲怨的“蕭聲”,怎樣描述“蕭聲”的?

          ◆難道僅僅是因為蕭聲?蘇子的內心本來就沒有悲?

          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蕭聲產生了共鳴。

          (板書)

          第二段:主客異現(xiàn)

          主人:樂甚、歌之、美夢

          客人:嗚然、舞蛟、泣婦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發(fā)出了“托遺響于悲風”的感嘆。這“悲”又從何而來呢?(第三段)

          ①來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與子”的處境對比:

          由眼前的水月聯(lián)想到像曹操這樣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隨“大江東去”,銷聲匿跡,“而今安在”?何況“漁樵于江諸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的“吾與子”,只能是白添幾許白發(fā)而己,悲!

         、诒瘒@生命的短暫:

          宇宙無窮而人生短暫,渺如滄海一粟;江水無窮而人生須臾。

         、塾衫硐氍F(xiàn)實矛盾生悲。

          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小結:同學們,你看,作者真可謂樂極悲來,至悲至痛啊!(讀:“方其破荊州……”)

          (板書)

          第三段:樂極生悲

          生活空虛 生命短暫 歡樂難久

          五、悟“樂”之理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為何借客人說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討論)(第四段)

          心病還須心藥醫(yī)。聽了蘇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頓悟。蘇子是怎樣說理的?你能為我們闡述一下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說的是水,它千百年來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歲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偉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說的是月,它雖有圓有缺,但卻并沒有增加也不見減少。從這兩個角度推廣到天地萬物的話,可以來說明一個事理:

          角度一:變。天地萬物時刻都在變化著,即使是一瞬間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陰晴圓缺一樣。

          角度二:不變。天地萬物包括我們人,一樣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們的恒久我們是可以認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萬物之內,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為它們和人的壽命相比,要長久得多;對于壽命短暫的蜉蝣、螻蟻、落葉等來說,在它們的眼中,我們人類又何嘗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樣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螻蟻、落葉等壽命更短的生物,在他們的眼中,蜉蝣、螻蟻、落葉不也是永恒的嗎?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對于廣袤的宇宙而言,它們還是永恒的嗎?因此,蘇子便得出了一個結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的,我們又何必感嘆那人生的苦短呢?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真正的脫胎換骨,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他——真正地成熟了。

          這種成熟讓“客人”最終“喜而笑”。 (讀最后一段)此時的喜是大徹大悟的喜,是徹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板書)

          第四段:因悲生悟

          變換角度 摒棄貪欲 及時行樂

          第五段:隨遇而安

          嬉笑、不知

          2、小結:

          同學們,你看,作者從游之樂,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六、品“蘇”之韻

          1、這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時所寫的兩首詞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1083 貶居黃州)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

          (1082 貶居黃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這兩首詞分別寫出了蘇軾被貶黃州后的心路歷程。大家自由讀一讀,注意藍色的詞,看看你分別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一個孤獨寂寞的蘇軾;《定風波》,一個憂樂兩忘,禍福不驚,任天而動的蘇軾。

          3、點撥:

          注意《定風波》的下闕,這里描繪了一個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寒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許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我們的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的時候,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么區(qū)別呢?都微不足道。“寵辱不驚。”蘇軾在這里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

          七、總結

          1、同學們,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課前的問題:

          面對亡國的悲痛,屈原……選擇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面對官場的黑暗,陶淵明……選擇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面對權貴的威,李白……選擇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

          2、寫一句你認為最有文采最有意蘊的話。(有時間就寫,沒時間就留待作業(yè))

          所以,蘇軾是——

          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超脫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

          3、小結:

          蘇東坡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他的精神滋養(yǎng)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田,提升著每個人的人格。愿我們用心去體味生命中的每一縷清風,每一輪明月。因為——

          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周國平

          附:

          板書設計

          第一段:夜游之樂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異現(xiàn)

          主人:樂甚、歌之、美夢

          客人:嗚然、舞蛟、泣婦

          第三段:樂極生悲

          生活空虛 生命短暫 歡樂難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變換角度 摒棄貪欲 及時行樂

          第五段:隨遇而安

          嬉笑、不知

        《赤壁賦》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識學習目標

         、倭私庾髌贰耙晕臑橘x”,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

         、隗w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壅莆瘴闹袑嵲~和虛詞用法、文言句式的特點。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

          3、德育滲透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賦”與《赤壁賦》的知識

          賦,始于漢代,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鋪采摛文”指賦中運用大量華麗的語句,張揚文采,從不同的方面描寫事物,不厭其詳,不厭其細;“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要有所依托不能無病呻吟,要體現(xiàn)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漢代有名的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二京賦》等。

          賦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在漢代是鋪張揚厲、繁縟富瞻的,稱為大賦;到了六朝講究對仗工穩(wěn),字句整飾,叫做律賦;宋代則突破聲律的限制,揮灑自如,具有靈活性,叫做文賦。蘇軾的這篇《赤壁賦》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融詩、賦、文一體,或描寫、或敘述、或抒情、或議論,都能做到自然和諧統(tǒng)一。

          二、字詞句梳理

          1、通假字:

         、倥e酒屬客 屬——囑

         、诤坪坪跞珩T虛御風 馮——憑

         、凵酱ㄏ嗫 繆——繚

          ④舉匏樽以相屬 屬——囑

          2、活用詞:

         、傥栌嫩种疂擈,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

         、陧樍鞫鴸|也 東:東去(名作動)

         、蹅H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

         、倭枞f頃之茫然 (定語后置)

         、诤螢槠淙灰玻 (賓語前置)

         、鄱癜苍谠眨 (賓語前置)

         、芗模ㄈ纾蒡鲇谔斓兀欤ㄈ纾婧V凰。

         。ㄖ^語省略,省略句)

         、荻趾瘟w乎! (賓語前置)

         、奘窃煳镎咧疅o盡藏也 (判斷句)

          4、成語:

          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橫槊賦詩、一世之雄、滄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盤狼藉

          三、誦讀課文

          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抽讀。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

          1 讀,正音。

          2 按時間、地點、環(huán)境、活動、感受找出相關的句子;突出歡樂;表達方式是敘述。

          二、學習第二段

          1 讀,正音。

          2 教師引導。

          歌:歌唱,歌詞,歌聲。

          簫聲:怨、慕、泣、訴;突出悲涼。

          三、小結兩段

          組織朗讀。

          ① 全體齊讀兩段,要求不錯一字,讀出感情。

          ② 分男女生讀,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

          四、學習第三段

          1、讀,正音。

          2、思考、討論:

          寫曹操的句子要說明什么?寫“吾與子”的句子要說明什么?客人哀嘆的句子又說明什么?這些與蘇軾被貶有什么聯(lián)系?

          3、交流、講解明確

         、賹懖懿俚木渥釉谟谟|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有志而無為者呢。這幾句重點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

          ②寫“吾與子”的句子意在說明我們這些小人物“渺滄海之一粟”,不可能與曹操那些大人物相比,他們尚且煙消云散,我輩更是如此,由此引發(fā)悲思。

         、劭腿税@的句子重在說明人生短暫,羨慕長江永恒。

          ④聯(lián)系:蘇軾借游客之口表達自己被貶后的消極、悲觀的思想情緒。

          4、小結

          曹操:而今安在哉

          何為其然也 吾與子:浮游于天地,滄海之一粟 消極悲觀

          的思想情緒

          哀吾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四段

          1、讀

          2、理解蘇子的回答

          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月——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變——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變是永遠的)

          不變——物與我皆無盡也(物與我都是永恒的)

          取——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取自然萬物為我所用)

          莫取——非吾之所有,非一毫而莫。ú辉賿断慑塾危г麻L終)

          3、蘇子的回答與他被貶有什么關系?

          雖然被貶身處逆境而能夠能夠從多角度看問題,能夠把自己從哀嘆人生短暫、羨慕長江無窮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不強求有所得,豁達、隨緣地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在逆境中仍然樂觀的一面。

          4、這一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

          議論。

          二、學習第五段

          問題:在人生身處逆境需要樂觀以后,游客的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

          轉悲為喜,達到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敘述。

          三、總結全文

          1、怎樣理解文中的“客”?

          “客”就是蘇子,蘇子就是“客”。蘇子在以“客”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思想的一個方面,又在以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思想的另一個方面。

          2、全文感情發(fā)展的脈絡是怎樣的?

          樂(因景美、活動有趣而樂)

          悲(因簫聲悲涼引起對人生逆境的感慨而悲)

          喜(在問答中郁積的情結得到舒解,站在哲理的高度認識人生,暢然釋懷而喜)

          3、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

          開篇敘述,中間以問答的方式議論,結尾再敘述。

        【《赤壁賦》教案(集合15篇)】相關文章:

        1.《赤壁賦》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2.《赤壁賦》教案集合八篇

        3.《赤壁賦》教案集合五篇

        4.《赤壁賦》教案模板集合8篇

        5.《赤壁賦》教案模板集合9篇

        6.《赤壁賦》教案模板集合5篇

        7.《赤壁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8.《赤壁賦》教案集合六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