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錢文忠先生講解《弟子規(guī)》

        時間:2024-10-06 11:19:47 思穎 弟子規(guī)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錢文忠先生講解《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兒童行為規(guī)范讀物,下面我們來看看錢文忠先生講解《弟子規(guī)》,歡迎閱讀。

        錢文忠先生講解《弟子規(guī)》

          錢文忠先生講解《弟子規(guī)》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1}子道:子女應該做的。{2}具:準備,置辦。{3}貽(y):遺留。 《弟子規(guī)》接下來又更具體地提出了小輩、子女應該遵循的規(guī)矩,那么究竟哪些事情是做子女、做小輩的應該做的?哪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呢?有時我們?yōu)榱四茏尭改父吲d,滿足父母的愿望,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應該去做嗎?

          在中國傳統(tǒng)中,對于小輩的規(guī)矩是非常強調(diào)的,而且規(guī)定得非常細致。《弟子規(guī)》接下來就進一步細致地闡述和規(guī)定了小輩面對尊長所應該持有的禮節(jié)和要遵守的規(guī)矩。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笔裁匆馑寄?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再微不足道,小輩去做之前,最好跟長輩打個招呼,征求一下長輩的意見,不要擅自主張。否則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說自話,不問別人意見,自己就做了。如果這么做的話,就“子道虧”了。什么叫“子道虧”呢?就是做小輩的,做子女的這個方面有點“虧”,有點做得不夠,不是做小輩和做子女的最好方式。“物雖小,勿私藏”,一樣東西哪怕再小,你也不要瞞著長輩偷偷把它藏起來。如果你把它藏起來,那么尊長的心里有時候會有一些憂傷,會感到不妥。這是我們非常容易忽略的事情,在今天看來,這說起來都很明白,但實際上我們今天做小輩的或者做子女的,往往很容易忽略。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在這一方面,今天比較多的情況是做小輩的,做子女的,好心辦壞事。他們有的時候自作主張,倒不是為了惹長輩生氣,而是認為沒什么要緊就做了。我們都知道老人有老人的習慣,老人的習慣往往是不大容易改變的,你也沒有任何理由強迫尊長去改變他的習慣。老人家的有些東西有固定的擺放位置。比如我父親,有時候放東西很奇怪。我就說:爸爸,你是用右手的,又不是用左手的,怎么這個東西放得都不順呢?不行。老爺子就喜歡這么別扭著去拿,你給他放順手了,他拿著反而別扭,這是他的一種習慣。所以,當你把老人放慣的東西隨便挪動而你又不在的時候,老人會很著急的。老人也有一些自己非常珍惜的紀念物,而在我們小輩眼里這些根本不算什么。比如一張老人家的舊照片,泛黃了,破舊了,被水泡過了,缺個角了,但是老人家還視如拱璧,把它放在這里;比如一張20世紀50年代的勞模獎狀,他天天掛在墻上,一定要每天擦拭,這是他珍貴的紀念物;比如一張舊報紙,沒準哪一篇提到老人家的名字呢,這你不好說,老人家的名字也許這一輩子就被印過一次鉛字,所以他也會看得很重。這些東西在我們小輩眼里常常會不以為然,搬家了,大家生活條件好了,這破東西給扔了吧,那么舊的東西有什么用?其實,這個做法對老人家是一種傷害。所以《弟子規(guī)》里這句話就很有道理:“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比绻銓е铝死先思业牟涣晳T,引發(fā)了老人家的不快,在某種程度上傷害了老人家一段非常特殊的記憶,那么做小輩的就沒有做好。這當然不是《孝經(jīng)》之道。

          《弟子規(guī)》告訴我們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做小輩的也不能自作主張,必須事先告知長輩、征求長輩的意見。但是日常生活中畢竟都是些非,嵥榈男∈?如果有時我們沒及時告知長輩,而擅作主張了,難道還會引發(fā)什么嚴重的后果嗎? 有一件事情完全可以印證《弟子規(guī)》的這段話,這件事情說出來大家會覺得很好笑,一件什么事情呢?這件事情不是發(fā)生在父子、母子之間的,而是發(fā)生在一個小輩和一個長輩,一個年輕人跟一個老年人之間。怎么一回事呢?有一家理發(fā)店,熙熙攘攘,顧客很多,大家就排著隊等理發(fā)。這個時候進來了一位老人家,正好一位很年輕的理發(fā)師傅空著,就主動請老人家坐下來,先為他服務。當小伙子拿著剃刀給老人家修面時,發(fā)現(xiàn)老人家下巴這兒有顆痣,這痣上面長了幾根毛,比較長?小伙子一看,覺得影響老人家的美觀,一刀就把老人家痣上那幾根毛給剃了。這一剃不得了,老人家哇哇大哭。為什么呢?因為老人家迷信,認為這是他的長壽毛:這幾根毛是象征長壽的,給我剃了,這還了得啊?結(jié)果老人家不干了,老人家的子女也不干了,這件事情最后還鬧上了法庭,法官很為難。

          你說這件事情里面誰有過錯?實際上誰都沒有大過錯。你當然不能說老人家錯,老人家就這點信念:我這幾根毛留了幾十年了,留著我不生病,我會長壽,你給我一刀就處理了?那不行。小伙子也沒大錯,但錯就錯在沒有按照《弟子規(guī)》中“事雖小,勿擅為”?做,你問一下老人家:您這幾根很漂亮的毛毛是不是需要我?guī)湍o剃了啊?如果老人家說需要,那就一刀;不需要,就給留著。如果這位工作態(tài)度非常積極的小師傅讀過《弟子規(guī)》,知道這個話,多問一句,那么就是皆大歡喜的事了。

          《弟子規(guī)》接著提出做子女、做晚輩的都不能私自藏匿東西,但是在越來越重視“個人隱私”的當今社會,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用來藏?些小東西,而父母不能隨便翻看。那么“物雖小,勿私藏”還適用于現(xiàn)代家庭嗎? 至于說“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這主要是針對傳統(tǒng)中國合族而居的情況講的。我們知道傳統(tǒng)中國都是大家族,幾房子孫住在一起,大家會共同擁有一些財物,這些財物是屬于大家族的,絕對不是具體屬于某一房,更不是具體屬于哪一個子孫的。這個時候,東西再小,你都不要擅自給它藏起來。如果不注意這個細節(jié)的話,就非常容易造成兄弟姐妹之間的小誤解、小矛盾,久而久之,大家都會形成一個心結(jié)。因為一個小東西,你給藏起來,說又不值得,但時間長了會形?一塊心病。如果一旦發(fā)生大事,就會想:你昨天拿了一把笤帚對吧?今兒少了一頭牛,我看這頭牛也是你牽走的。這樣就會導致家族內(nèi)部產(chǎn)生不必要的矛盾。

          當今社會,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都市,甚至是廣大的農(nóng)村,這種大家族的情況沒有了,都是一個個小家庭,那么這種情況相對來講就比較少,F(xiàn)在的孩子都非常強調(diào)隱私,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隱私。我兒子很小,但他就有隱私時間,他規(guī)定一天的某段時間父母不得進入他的房間。他稱這段時間叫隱私時間,F(xiàn)在的孩子有時候藏一點小東西,尤其是讀書以后藏一個日記本,藏兩張小的?戲卡,有時候藏兩封同學之間的通信、小條子,都不在《弟子規(guī)》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nèi)。因為現(xiàn)在情況不一樣了,咱們不用按照《弟子規(guī)》說:你不能藏,藏了以后你讓我這個做爸的替你擔心了,你給我交出來。這不行,這樣反而會惹麻煩。所以學習《弟子規(guī)》,有的時候要考慮時代的變遷。

          我們現(xiàn)在理解了“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的道理。那么《弟子規(guī)》接下來又提出了哪些小輩應該遵循的規(guī)矩呢?而這些規(guī)矩的背后還隱?著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弊鹩H和長輩所喜好的,小輩應該盡力去辦到;尊親和長輩厭惡的、討厭的、不接受的東西,小輩應該趕緊把它放棄掉。小輩的身體如果受傷了,那么就會讓尊長擔憂;小輩的品德若有污點,那么就會讓尊長蒙羞。

          “親所好,力為具”是指小輩要盡量滿足長輩的喜好,這在古代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講了很多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故事,在這里我再給大家講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以此印證中國古代這個傳統(tǒng)。

          第一個故事叫鹿乳奉親。周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郯(tán)子,從小非常孝順,他的父母年紀大了,眼睛不好,突然有了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喝鹿的奶。大家知道鹿是最警覺的動物,你打獵都很難接近它的。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披上鹿皮往深山里面爬,想這樣接近鹿群,偷偷地擠一些鹿的奶,拿回來奉養(yǎng)自己的雙親。但是他萬萬沒想到,就在他正要接近鹿群的時候,旁邊有一個打獵的人正搭著箭在那兒瞄著。正當獵手舉起弓箭要射他的時候,他趕緊高喊:我是人,不是鹿,我是想取鹿乳孝敬我眼睛不好的雙親的。獵人一看,知道原來他是人不是鹿,所以就沒有射他。郯子就留下了一條命,而且成功地擠得了一些鹿奶,回去孝敬自己的雙親。這不就是我們講的“親所好,力為具”嗎?

          還有一個是在《佛說睒(shǎn)子經(jīng)》里邊記載的故事。古印度有個國家,叫迦夷國,迦夷國里面有一個人叫睒子,這個睒子隨著雙目失明的父母一起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行。生活當然非常困苦,但是睒子對父母非常孝順,他平時和林子里的鹿混得很熟,因為大家都在森林里,經(jīng)常一起生活。有一天,這個睒子還是像往常一樣披著鹿皮去為自己的父母打水。哪知道,正好碰上國王來打獵,誤以為他?一只鹿,就射了一箭,把睒子給射中了。而糟糕的是,這支箭是毒箭。臨終前,這個印度孝子就把自己父母雙目失明、生活非常困苦的情況告訴了國王,請國王開恩,能夠照料自己的父母。最終,這件事感動了天神,天神賞賜給了仙藥,不僅使這位印度的孝子睒子死而復活,而且使他雙目失明的父母重見光明。后來,這個故事就隨著佛教的傳播傳遍了中國。大家如果到敦煌莫高窟去旅游,就會看到敦煌壁畫里面有睒子的故事。

          『入則孝』

          諫不入,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弟子規(guī)》指出,如果父母有過錯了,子女應該和顏悅色、態(tài)度誠懇地規(guī)勸父母改正,但是有時即便我們好言勸諫,父母也不一定就會接受。那么如果父母非常固執(zhí),不聽我們的勸說,我們又該怎么辦呢?

          《弟子規(guī)》接著講到的是:“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如果你進諫了,尊長不聽,你等時間長了尊長心情好一點了,再次勸諫。如果勸諫還不聽,那小輩就不惜哭諫,你要哭:爸爸,你這樣不對,媽媽,你這樣不對。這就是“號泣隨”,緊接著就來這一手。假如你哭得太煩人,把長輩惹惱了,揍了你一頓,你還要無怨,這就是“撻無怨”!兜茏右(guī)》里的這些話在歷史當中都是有依據(jù)的。

          我給大家講一個“號泣隨”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鼎鼎大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只不過那個時候他還沒有當皇帝。隋唐之際,李世民的父親李淵率軍東征西討,兒子李世民是他手下最重要的將領(lǐng)和最重要的助手。根據(jù)《資治通鑒》的記載,李淵起兵的第一仗是從太原開始的,當時他擔任太原留守。碰到的第一個勁敵就是一個叫做宋老生的人,在這一仗剛要打的時候下起了連綿陰雨,一時間道路泥濘,軍糧匱乏。這個時候又傳來一個消息,說李淵的另外一個對頭劉武周居然和北方的突厥聯(lián)手,準備抄李淵的后路。那么這個仗現(xiàn)在怎么打?前面有勁敵,后面有追兵,李淵和很多人決定退回太原,這仗不打了。但李世民認為劉武周要抄后路的消息是訛傳,堅持應該穩(wěn)定軍心,攻滅對面的這個宋老生。李淵不聽,斷然地拒絕了李世民的勸諫。李世民勸諫了幾次,李淵都不聽。怎么辦?撤軍令馬上就要下達了。情急之下,李世民來到了李淵住的帳篷門口,但是守衛(wèi)的親兵不讓李世民進去,李世民就在帳篷外面號啕大哭,哭聲震天,這一下把李淵給哭醒了。李世民通過最后一次努力,讓李淵接受了自己的建議堅持打下去。這一仗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如果沒有這一仗,后面有沒有唐朝都難說。這個“號泣隨”的故事,也叫哭諫追師。

          《弟子規(guī)》要求我們勸諫父母,除了要做到“號泣隨”,還要做到“撻無怨”,也就是即使父母責打我們,我們做子女的也應該毫無怨言地接受。然而在當今社會,父母責打子女的情況已經(jīng)很少了,那么在古代如果父母責打子女,做子女的又是否能夠做到《弟子規(guī)》里要求的“撻無怨”呢?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伯俞泣杖的故事。韓伯俞是漢代梁州人,非常孝順他的媽媽,媽媽也很疼愛這個兒子,希望他能早日成才,所以對他要求很嚴厲,只要韓伯俞做錯事情,媽媽就用手杖揍韓伯俞。每當這個時候,韓伯俞都是低著頭、躬著身乖乖地挨打,不申辯,也不哭,直到母親打完了,氣消了,他才“怡吾色,柔吾聲”地向母親解釋,比如不一定是兒子做錯了,可能是你老人家誤解了等等,一定要讓媽媽轉(zhuǎn)怒為喜,韓伯俞才高興。后來,韓伯俞年紀大了,母親也老了。有一次,韓伯俞又因為一件事情惹老太太不高興了,老太太拎起手杖就要教訓兒子,韓伯俞像過去一樣不聲不響地低著頭、躬著身讓媽媽打。但是打了兩下,老太太突然發(fā)現(xiàn)韓伯俞哇哇哇地哭。老太太很震驚:小時候我打過你很多次,你從來不哭,怎么今天你突然哭了?是不是媽媽把你打疼了?哪知韓伯俞說:母親,您以前是打疼我的,那讓我知道您身體健康,有力氣,所以我內(nèi)心還很慶幸?山裉炷蛭,我一點都不疼了,我就知道您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所以我才哭啊。

          于伯俞泣杖的故事,被民間傳為佳話。在今天安徽的一個鄉(xiāng)村,村后有一個祠堂的遺址,這個祠堂就叫泣杖祠,以訓誡后人。

          伯俞泣杖的故事告訴我們,古人確實能做到《弟子規(guī)》所提出的“撻無怨”,然而這種“撻無怨”,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看來還是有些難以理解,難道說讓父母隨便地責打,這就是孝順嗎?

          儒家當然絕對不是一味地認同尊長對小輩進行鞭撻體罰,儒家有一個規(guī)矩叫“小杖受,大杖走”。這個大杖和小杖不是指棍子的大小,而是指打得重和打得輕。儒家強調(diào),如果長輩輕輕地打你幾下,你就熬一熬,讓長輩的氣散一散,但是如果長輩暴打你一頓,你就要趕緊逃掉,不能讓長輩打。這也是有依據(jù)的。第一,說明儒家對體罰不是完全認同的,儒家從來沒有完全認同過長輩可以隨意對小輩體罰,這個體罰是有一定限度和節(jié)制的。在傳統(tǒng)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儒家圣人級人物曾子身上就發(fā)生過這樣的故事。

          有一次曾子的爸爸認為曾子做錯事了,就拿起一根棍子劈頭蓋臉地打過去。曾子認為自己很孝順,所以沒有逃避,結(jié)果被老人家一棍子給打暈了。過了不久,曾子醒過來了,頭上頂著一個巨大的包,跑去把這件事情告訴孔子。他滿以為孔子會表揚他很孝順,被老爸這么揍了都不逃嘛。哪知道孔子狠狠地教訓了他,說:你以為你這是孝?我告訴你,應該小杖受,大杖走。老人家火氣這么大,這樣打你,你不走,萬一老人家失手把你打死了怎么辦呢?萬一老人家不知輕重把你打傻了呢?你這不是讓你的父親擔上殺人罪名嗎?這難道是孝嗎?

          這是儒家非常經(jīng)典的故事。換句話說,你這個時候要采取逃的方式,以免你父親因為一時火氣大而傷人或殺人。如果讓你父親背上了這樣的罪名,你這做兒子的反而是不孝。所以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在討論傳統(tǒng)文化時,認為長輩可以隨便打小輩,小輩怎么都不能反抗,認為很殘酷,其實這個話是不對的。《弟子規(guī)》的“撻無怨”也是有界限的,不是說怎么打都無怨,而是說小杖、輕微的、不傷害身體的、懲戒性的懲罰你不要怨。但是如果是大杖,你就要走。

          《弟子規(guī)》要求我們孝敬父母,要做到“撻無怨”,然而在當今社會,是不提倡父母打孩子的,那么對于今天的孩子,還有必要要求他們做到“撻無怨”嗎?

          至于“撻無怨”,就是如果長輩要打你、揍你,你不要心懷怨恨,這在中國傳統(tǒng)當中是理所當然的,但在今天就不一樣了,今天哪個長輩拎著個棍子追著小輩跑?一般沒有的,不舍得啊。現(xiàn)在我們強調(diào)長輩對小輩、老師對學生不能實行體罰。實際上體罰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看,我告訴大家兩個關(guān)于“撻”的例子。第一,2006年英國通過一項決議,允許教師在合適的情況下,采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nèi)的方式強制學生遵守紀律。換句話說,不排除可以動手的。第二,如果大家今天到新加坡去旅游,就會發(fā)現(xiàn)新加坡中小學教室的后墻上都掛著一把戒尺,但是輕易不用。用這把戒尺有好多嚴格的規(guī)定,比如要有兩個教師同時在場,比如只許打孩子的手心,絕不能打頭,否則那是違法的。所以“撻”的問題很復雜,我們?nèi)绾卫斫馑,實際上是需要考慮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會情況,要非常慎重。

          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有一兒一女,哥哥叫張容,妹妹叫張宜。張宜這個女孩非?蓯,但是有一個毛病——經(jīng)常丟東西,曾經(jīng)連續(xù)丟了三根直笛,而最后一次她把哥哥的直笛借過去也丟了。張大春想要管管這個事情。張大春小時候也經(jīng)常丟東西,他講他小時候只要不是長在身上的東西都會丟掉。張大春的尊翁因此狠揍了他一頓,張大春說,從那以后不長在我身上的東西也像長在我身上一樣,再也沒丟過東西。張大春今天準備對女兒動“大刑”,他在家里猶豫了半天,做了非常詳盡的布置和各種心理準備,像上戰(zhàn)場一樣準備了一根比直笛粗一倍的棍子,拿在手上等女兒回家。趁女兒還沒回家,他一個人在家拿著這根棍子先試試輕重,右手拿棍子打自己左手幾下,左手拿棍子打自己右手幾下,女兒還沒挨打,爸爸自己把自己先揍了半天?偹愕鹊脚畠夯貋砹耍下不了決心動手,先跟女兒進行說理教育:你認為一而再、再而三地丟東西該不該打?女兒看著他,搖搖頭:不該打。張大春一下就暈了,他原來滿心指望女兒說該打,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輕輕打兩下,但現(xiàn)在女兒說不該打。張大春就問他女兒:你以為爸爸喜歡打你嗎?他的潛臺詞是我不喜歡打你,我也不舍得打,但是我必須打。哪知道女兒看著爸爸笑著說:你就是喜歡打我。這又把張大春搞暈了,過了一會兒,張大春連那根棍子都找不到了。所以大家看,父母真要下決心打孩子,那得下多大的決心。

          所以,《弟子規(guī)》里面的“撻無怨”在今天實際上是基本談不上的。

          《弟子規(guī)》充分地考慮到了尊長和小輩之間相處會出現(xiàn)的各種場景,接下來就考慮到當尊長老了以后,當尊長身體不好、生病以后,小輩應該怎么樣對待尊長。

        【錢文忠先生講解《弟子規(guī)》】相關(guān)文章: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guī)》05-30

        錢文忠講解三字經(jīng)全集01-30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guī)-入則孝之四01-07

        錢文忠三字經(jīng)全集02-24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jīng)全文01-29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jīng)全集05-13

        《弟子規(guī)》全文講解12-29

        弟子規(guī)全文講解01-18

        弟子規(guī)——故事典故講述講解03-14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