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杜牧的古詩

        時間:2024-05-10 20:56:20 杜牧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杜牧的古詩通用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牧的古詩,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杜牧的古詩通用15篇

        杜牧的古詩1

          原文:

          過勤政樓

          千秋佳節(jié)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譯文:

         、徘谡䴓牵禾菩陂_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稱“勤政務本之樓”,是玄宗處理政務、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⑵千秋佳節(jié):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為慶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準宰相奏請,欽定這一天為千秋節(jié),布告天下。

          ⑶承露絲囊:每年一度的千秋節(jié),玄宗都舉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壽!笆渴越Y絲承露囊更相問遺”(參《唐會要》)。

         、茸咸Γ骸妒斑z記》:“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苯痄仯簩m門上的安裝門環(huán)的金屬底托,多鑄成獸形以為裝飾。

          注釋:

          ⑴勤政樓:唐玄宗開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稱“勤政務本之樓”,是玄宗處理政務、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魄锛压(jié):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為慶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準宰相奏請,欽定這一天為千秋節(jié),布告天下。

         、浅新督z囊:每年一度的千秋節(jié),玄宗都舉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壽!笆渴越Y絲承露囊更相問遺”(參《唐會要》)。

         、茸咸Γ骸妒斑z記》:“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苯痄仯簩m門上的安裝門環(huán)的金屬底托,多鑄成獸形以為裝飾。

          賞析:

          勤政樓原是唐玄宗用來處理朝政、舉行國家重大典禮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開元八年),位于長安城興慶宮的西南角,西面題曰“花萼相輝之樓”,南面題曰“勤政務本之樓”。

          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舊歷八月五日,唐玄宗為慶賀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準宰相奏請,定這一天為千秋節(jié),布告天下。并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舞于勤政樓下,又于樓中賜宴設酺,“群臣以是日進萬壽酒,王公戚里進金鏡綬帶,士庶以結絲承露囊更相問遺”,千秋節(jié)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節(jié)。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務本”早成空話,到安史之亂爆發(fā),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節(jié)也隨之徒有虛名了,甚至連當年作為贈送禮物的承露絲囊也見不到了。詩的第一句說佳節(jié)空在,是總論,第二句說絲囊已無,則是抓住了“承露囊”這個千秋節(jié)最有代表性的物品來進一步補襯,使得“名空在”三字具體著實了。

          這首詩的后兩句寫詩人移情于景,感昔傷今。杜牧善于以詩論史,借古諷今!拔┯凶咸ζQ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這兩句采用《詩經(jīng)·王風·黍離》的筆法,用宮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長暗示王朝興衰之意。

          《詩境淺說續(xù)編》云:“開元之勤政樓,在長慶時白樂天過之,已駐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見頹廢。詩言問其名則空稱佳節(jié),求其物已無復珠囊,昔年壯麗金鋪,經(jīng)春雨年年,已苔花繡滿矣。”金鋪,是大門上的一種裝飾物,常常做成獸頭或龍頭的形狀,用以銜門環(huán)。用銅或鍍金做的,叫金鋪,用銀做的叫銀鋪。紫苔是苔蘚的一種,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

          這兩句詩從表面看,寫的是景,是“勤政樓”的實景,但細細體味,就會感到這十四個字,字字都飽蘸了詩人感昔傷今的'真實情感,慨嘆曾經(jīng)百戲雜陳的樓前,經(jīng)過一個世紀的巨大變化,竟變得如此凋零破敗?梢韵胂,當杜牧走過這個前朝遺址時,所看到的是雜草叢生,人跡稀少,重門緊閉的一片凄涼景象。

          詩人不寫別的,偏偏從紫苔著筆。這是因為紫苔那無拘無束,隨處生長,自得其樂的樣子深深地觸動了他此時慘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對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體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以紫苔見意,又從紫苔說開去,用紫苔的滋長反襯唐朝的衰落,小中見大,詞淺意深,令人回味。說紫苔上了金鋪,是一種夸張的手法。當年威嚴可畏的龍頭獸首,而此時綠銹滿身,如同長滿了青苔一般,這就進一步烘托了勤政樓被人遺忘而常年冷落的凄涼衰敗的景象。這里,“偏稱意”三字寫得傳神,“偏”,說明萬物凋零,獨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寵,使得紫苔竟那樣稱心愜意。這筆法可謂婉曲回環(huán),寫景入神了。

          這首詩是詩人在極度感傷之下寫成的,全詩卻不著一個“悲”字。從詩的整體看,詩人主要采用明賦暗比的方法。前兩句寫的是此刻之衰,實際上使人緬懷的是當年之盛;后兩句寫的是此時紫苔之盛,實際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樓”此時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對比鮮明,文氣跌宕有致,讀來回味無窮。

        杜牧的古詩2

          杜牧《清明》古詩賞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品賞析:

          清明時節(jié),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

          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寫出了“潑火 雨”的特征。

          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

          “斷魂”,指內(nèi)心十分凄迷哀傷而 并不外露的感情。

          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jié)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

          現(xiàn)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 地方趕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qū)散心中的愁緒。

          于是他問路了:“借問酒 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

          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 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

          詩到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 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于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杜牧的古詩3

          秋浦途中

          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

          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

          譯文

          山路上蕭蕭瑟瑟的秋雨下個不停,淅淅瀝瀝的溪風吹著小溪岸邊的蒲葦。我來問一下剛剛來到寒沙安家的鴻雁們,你們來時經(jīng)過我的老家杜陵一帶了嗎?

          注釋

         、偾锲,即今安徽貴池,唐時為池州州治所在。會昌四年(884年)杜牧由黃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涼秋九月,此詩似即為這次行役而發(fā)。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擠,由部員外郎外放黃州刺史,現(xiàn)在又改調(diào)池州,轉徙于僻左小邑間。

         、诙帕辏涸陂L安西南,詩人朝夕難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賞析

          這首七絕以韻取勝,妙在如淡墨一點,而四圍皆到。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蘊含在風景的描寫中,并不明白說出,卻能給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兩句采用對起之格,這在絕句中是不多的。它這樣用是為了排比,增強景物的描繪性。寥寥幾筆,就把山程水驛、風雨凄迷的'行旅圖畫生動地勾勒出來了。起句對仗,在絕句里宜活脫而不板滯,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四首》),雖然色彩鮮活,卻跡近合掌。此處卻不同,它筆勢夭矯,如珠走盤,有自然流轉之致!笆捠挕薄ⅰ颁冷馈眱蓚象聲詞,在這里是互文,兼言風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寫風,蓋風不可見,借蒲葉的搖晃有聲而始見,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絕句講究出神奇于百煉,起別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復,窮極變化。這首詩的頭兩句在外圍刷色,展示出一幅風雨凄其的畫面,詩人進一步把目光轉向了飛落寒汀的鴻雁,三、四兩句以虛間實,故設一問,陡然地翻起波瀾,可謂筆力奇橫,妙到毫顛。從構思方面說,它意味著:第一,沿著飛鴻的來路,人們的思想從眼前的實景延伸到遙遠的天邊,擴展了詩的畫面;第二,問及禽鳥,癡作一喻,顯見出旅程的孤獨與寂寞;第三,寄情歸雁,反襯出詩人有家歸不得的流離之苦。這些意蘊沒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詠中體味而得。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妙趣。第三句轉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順水下船一樣,自然湊泊,有著無限的風致!岸帕辍,在長安西南,詩人朝夕難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兒!皝頃r還下杜陵無?”輕聲一問,就把作者對故鄉(xiāng)、對親人的懷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觸、羈旅的愁思,婉轉深情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杜牧的古詩4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作品賞析

          [注釋](1)山郭:山城。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掛的幌子。

          [譯文]:千里江南,到處鶯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亭臺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痹娨婚_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jīng)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于這種繁麗,不同于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于一個角落,而是由于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睂τ谶@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于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后兩句!澳铣陌侔耸拢嗌贅桥_煙雨中!睆那皟删淇矗L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千里范圍內(nèi),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diào)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于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xiàn)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苯鸨梯x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xiàn)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diào),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澳铣倍指o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diào)數(shù)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diào)建筑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后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fā)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fā),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并不等于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游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云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而浮起那么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ㄓ嗨≌\)

          本站部分賞析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提供,旨在弘揚中華文化,僅用于學習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無法考證,如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郵箱:service@shicimingju.com

          杜牧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杜牧人稱“小杜”,并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杜牧的古詩5

          1、《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赤壁》

          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4、《贈別》

          多情卻是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5、《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6、《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7、《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8、《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9、《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10、《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11、《贈別》

          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12、《旅宿》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杜牧的古詩6

          《題木蘭廟》

          【唐】杜牧

          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譯文:

          花木蘭女扮男裝去參軍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夢鄉(xiāng)里,也會和女伴們一起對鏡梳妝;只是為了替爺從軍、保家衛(wèi)國,多次想回家時竭力克制著自己與邊關將士大碗喝酒。想想木蘭為了安靖邊烽,萬里從戎,她也將會和王昭君和親,死留青冢一樣,永遠博得后世敬愛!

          注釋:

          木蘭廟:《太平廣記》云,黃州黃崗縣(今屬湖北武漢市黃陂區(qū))木蘭山,在縣西一百五十里,今有木蘭鄉(xiāng)。木蘭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人物,其故事可能產(chǎn)生于后魏,關于木蘭的姓氏后人眾說紛紜,應信有其人。

          彎弓征戰(zhàn):言木蘭代父征戎,勇敢善戰(zhàn)。

          拂云堆: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烏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明妃:指王昭君。

          賞析:

          詩人一開頭先從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筆,用“彎弓征戰(zhàn)”四個字,不但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出這位巾幗英雄的非凡氣概和神韻,而且生動地再現(xiàn)了她征戰(zhàn)十二年的戎馬生涯。接著詩人進一步把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木蘭姑娘雖身著戎裝,南征北戰(zhàn),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不愧為英雄好漢。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嘗不希望早日結束征戰(zhàn)生涯,向往和平寧靜的.少女生活。“夢里”、“畫眉”形象地表達了英雄的女兒情懷和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說,“彎弓征戰(zhàn)”是表現(xiàn)這位巾幗英雄外在的“陽剛”之美,那么,“夢里”、“畫眉”則是表示英雄內(nèi)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對人物的描寫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強了詩的藝術魅力。

          詩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發(fā)出卓特的史論。木蘭把酒思鄉(xiāng)的時候,居然想到了漢朝遠嫁番邦和親的明妃王昭君。詩歌在構思上和詩意上的跳躍,細想,她們之間有著太多的相似了,正是這些相似,才能藉此來抒發(fā)花木蘭內(nèi)心的郁結。一則,她們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離家別親來到邊塞;更為重要的是:雖然她們的身份、經(jīng)歷以及到邊關的原因各不一樣,但是她們這兩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載著家國、民族的重大責任,她們是來為國紓難的。這樣的重任本應是男性擔當?shù),現(xiàn)在卻讓兩位紅顏女子來背負,并且還要承受著離別的痛苦,在男權社會中,這是不正常的。難怪中唐詩人戎昱在《詠史》一詩中對這一歷史現(xiàn)象發(fā)出了如此的質(zhì)問:“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這便是杜牧在此詩中沒有直接發(fā)出,但卻深蘊其中的議論,新見迭出,確實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

          這首詠史絕句寫得很有特色,一沒有引用典故,二沒有發(fā)表議論,而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和細致的心理描寫,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幗英雄的感人形象。詩人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從而突出了這首詩的主旨。

        杜牧的古詩7

          村 行 杜 牧

          春半南陽西,

          柔桑過村塢。

          娉娉垂柳風,

          點點回塘雨。

          蓑唱牧牛兒,

          籬窺茜裙女。

          半濕解征衫,

          主人饋雞黍。

          杜牧詩鑒賞

          這是一幅美麗的農(nóng)村風景畫。仲春季節(jié),南陽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時,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陽西中 ,隱約而至 。遍村柔桑,欣欣向榮。著一過字,境界全出。柔桑過村塢,在動態(tài)中,柔桑生長的姿態(tài)和鮮嫩的形狀,活現(xiàn)在眼前,這就把春天的`鄉(xiāng)村 ,點綴得更美了 。加之垂柳扶風,娉娉裊裊 ,春雨點點,回落塘中,更有一種說不出的情趣。 再看,那農(nóng)家牧童,披著蓑衣,愉快地唱著歌;竹籬笆內(nèi),可窺見那穿著絳黃色裙子的農(nóng)家女的倩影。行路征人,解松半濕的衣衫,在村里歇腳,村主人熱情地用雞黍招待客人。這首詩,首聯(lián) 、頷聯(lián)是寫村景, 頸聯(lián)、尾聯(lián)是寫村情。其景實,其情真,與詩題是呼應的。

        杜牧的古詩8

          [唐]杜牧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馀。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

          高閣倚天半,章江聯(lián)碧虛。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

          主人顧四座,始訝來踟躕。吳娃起引贊,低徊映長裾。

          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繁弦迸關紐,塞管裂圓蘆。眾音不能逐,裊裊穿云衢。

          主人再三嘆,謂言天下殊。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

          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

          玉質(zhì)隨月滿,艷態(tài)逐春舒。絳唇漸輕巧,云步轉虛徐。

          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霜凋謝樓樹,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塵土,樽前極歡娛。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

          聘之碧瑤珮,載以紫云車。洞閉水聲遠,月高蟾影孤。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洛城重相見,婥婥為當壚。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

          門館慟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杜牧的古詩9

          評析《赤壁杜牧》的藝術特色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及答案〗

          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xiàn)三國時期的政治風云變幻。

          答案參考:

          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fā)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nèi)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xiàn)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lián)想到漢未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yè)、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lián)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失誤及矯正〗

          評價題型常見的失誤主要有:判斷失誤造成全題失分,闡明理由不得要領。但前者失誤是最主要的。沒有認真審題,也沒有深入閱讀理解詩詞,想當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斷失誤,造成無為的丟分。在闡明理由時也只是蜻蜓點水,不能緊扣詩文內(nèi)容點面結合地分析,或只判斷而沒深入分析。在答題時還會出現(xiàn)一種毛病,那就是不考慮詩論的內(nèi)容,只是從詩歌本身來考慮,這樣的答題一定是不準確的。

          回答時應注意:題干中若問“你同意這種說法嗎”,不能想當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評價語的評價角度:內(nèi)容還是形式,全文還是局部,表現(xiàn)手法還是修辭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結合起來分析。一般而言,對題干中的第一問要順應命題者的意圖,大多情況下要同意這種說法,當然這不是絕對的。總之,第一問回答要把握準確,否則,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在具體分析時,要有原文意識,要結合原文相關內(nèi)容來分析評價,做到點面結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說教;卮饡r要兩問兼顧,不能省略第一問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問而不展開闡述。每一問都有賦分值,一般說來,第一問給1-2分,若只回答第一問而沒展開闡述,一般不給分;第二問給4-5分。因此回答既要緊扣原文,又要照應題干要求。

        杜牧的古詩10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賞析

          詩篇的開頭借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事、物的慨嘆。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zhàn)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后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里,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里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戰(zhàn)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發(fā)現(xiàn)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凈出來辨認一番,發(fā)現(xiàn)原來是赤壁之戰(zhàn)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fā)作者浮想聯(lián)翩的思緒,為后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后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么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里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這對于詩人而言是相當清楚的,因為杜牧本人有經(jīng)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歷史時事是非常熟悉的。眾所周知,赤壁之戰(zhàn)吳勝曹敗,可此處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大膽地設想,提出了一個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假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結果會如何呢?詩人并未直言戰(zhàn)爭的結局。而是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乃曹操驕奢淫樂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這里的銅雀臺,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后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實在令人佩服。

        杜牧的古詩11

          【原文】

          《江南春》作者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其全文詩詞如下: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前言】

          《江南春》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xiàn)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經(jīng)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這首詩四句均為景語,有眾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動物,有聲有色,景物也有遠近之分,動靜結合,各具特色。

          《江南春》以輕快的文字,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豐富多彩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呈現(xiàn)出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出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千百年來素負盛譽。

          【注釋】

          鶯啼:即鶯啼燕語。

          郭:外城。此處指城鎮(zhèn)。

          酒旗:一種掛在門前以作為酒店標記的小旗。

          南朝:指先后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梁、陳政權。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jù)《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說:“都下佛寺五百余所”。這里說四百八十寺,是虛數(shù)。

          樓臺:樓閣亭臺。此處指寺院建筑。

          煙雨:細雨蒙蒙,如煙如霧。

          【翻譯】

          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shù)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云雨中。

          【賞析】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痹娨婚_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jīng)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于這種繁麗,不同于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于一個角落,而是由于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睂τ谶@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于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后兩句!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睆那皟删淇矗L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只是因為千里范圍內(nèi),各處陰晴不同。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diào)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于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xiàn)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苯鸨梯x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xiàn)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diào),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澳铣倍指o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八陌侔耸笔翘迫藦娬{(diào)數(shù)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diào)建筑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后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杜牧特別擅長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繪一幅幅絢麗動人的圖畫,呈現(xiàn)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啟迪。

          《江南春》反映了中國詩歌與繪畫中的審美是超越時空的、淡泊灑脫的、有著儒釋道與禪宗“頓悟”的思想,而它們所表現(xiàn)的多為思舊懷遠、歸隱、寫意的詩情。

        杜牧的古詩12

          杜牧描寫春天的古詩:江南春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千里江南,到處鶯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亭臺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jīng)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于這種繁麗,不同于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于一個角落,而是由于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于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于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后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千里范圍內(nèi),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diào)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于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xiàn)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xiàn)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diào),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diào)數(shù)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diào)建筑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后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fā)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fā),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并不等于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游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云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而浮起那么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杜牧的古詩13

          贈別唐代: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九日齊山登高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霑同:沾)

          贈別二首唐代:杜牧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紫薇花唐代:杜牧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

        杜牧的古詩14

          《登樂游原》

          【唐】杜牧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yè),五陵無樹起秋風。

          譯文:

          天空廣闊無邊鳥兒消失天際,古時的遺跡消失在這荒廢的樂游原里。

          想要報效祖國建功立業(yè),那五陵的數(shù)目都在那蕭瑟而秋風中。

          注釋:

          樂游原:古地名,遺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內(nèi)大雁塔東北,是當時有名的游覽勝地。

          澹澹:廣闊無邊的樣子。

          沒:消失。

          銷沉:形跡消失、沉沒。銷:同“消”,消散,消失。

          此中:指樂游原四周。

          事業(yè):功業(yè)。

          五陵: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分別為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漢惠帝劉盈的安陵,漢景帝劉啟的陽陵,漢武帝劉徹的茂陵,漢昭帝劉弗陵的平陵。約位于現(xiàn)在的西安市西北。

          無樹:即每棵樹。

          賞析:

          國家正值戰(zhàn)亂之際,詩人因奸人誣陷被貶,內(nèi)心惆悵,來到樂游原,看到眼前這曾經(jīng)繁華的'園林已經(jīng)衰敗不堪,內(nèi)心感慨,作此詩抒懷。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鄙下(lián)描寫了樂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涼的氣氛。登臨樂游原,只見孤鳥遠飛;滄海桑田,人事變遷,惟有長空永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體現(xiàn)了詩人對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對執(zhí)政者的勸勉忠告。詩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對有限的人事的銷蝕,深感人世盛衰、興亡迭代、終在無限的宇宙中歸于寂滅,可見詩人感慨之深。

          “看取漢家何事業(yè),五陵無樹起秋風!毕侣(lián)蕭瑟凄涼,衰敗的景色使詩人對歷史的風云變幻,人世滄桑發(fā)出由衷的感慨。詩人從縱橫兩方面,即地理和歷史的角度,分別進行觀覽與思考,從而表達出登樓臨眺時觸動的個人感受。用典的修辭手法,凝練含蓄,反用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飛意”,言漢朝之英雄偉業(yè)皆已成歷史陳跡,詩人內(nèi)心對報效祖國,建功立業(yè),驅(qū)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愛國熱情,感喟之情極深。

        杜牧的古詩15

          贈別

          唐代: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韻譯

          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

          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

          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注釋

          多情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

          樽:酒杯。

          鑒賞

          這一首著重寫惜別,描繪與她的筵席上難分難舍的情懷。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郁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jīng)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xiàn),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多情。別筵上,凄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拔ㄓX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么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愿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tài)描寫,把詩人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xiàn)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這就是劉勰所說的':“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跋灎T”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里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里,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暗教烀鳌庇贮c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xiàn)。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余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xiàn)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為人剛直有節(jié),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jié),好歌舞,風情頗張,本詩亦可見此意。

          作者生平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jù)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華出眾,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zhèn),振作國事。他在讀書之余,關心軍事,后來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注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

          長慶二年(822年),杜牧20歲時,博通經(jīng)史,尤其專注于治亂與軍事。杜牧23歲作出《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zhèn)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jīng)很有名氣,作品流傳。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wèi)兵曹參軍。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后轉為掌書記,負責節(jié)度使府的公文往來。京銜是監(jiān)察御史里行。這時杜牧居住在揚州,特別喜歡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為監(jiān)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分司東都。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因此逃過了十一月的甘露之變的險惡風波。在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張好好,寫下了著名的《張好好詩》。在洛陽期間,由于職務清閑,他四處憑吊古跡,寫下了不少詩篇。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歲,由揚州赴長安就任監(jiān)察御史。

          開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下,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

          開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離開宣州,去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開成五年,杜牧升官為膳部員外郎。

          遷官外放 會昌元年(841年),杜牧調(diào)任比部員外郎。

          會昌二年(842年),外放為黃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書上并無記載。杜牧自己認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而李杜兩家為世交,李德裕為何不喜歡杜牧,有人認為是杜牧為人倜儻,不拘小節(jié),與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黨爭,杜牧與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認為是牛黨。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

          會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遷池州刺史,這年四十二歲。池州治所秋浦縣(今安徽貴池)。

          會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詔禁毀佛教。杜牧對于這一措施是很贊同的,后來他在宣宗大中年間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記》,詳細敘述武宗禁毀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幫助,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

          生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為京官俸祿低,而難以養(yǎng)家請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沒有批準。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為吏部員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上三啟,終于應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認為,杜牧請求外放并不僅僅是經(jīng)濟原因,而是不滿意朝政,認為自己無法在朝中有所作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憑吊前賢,結識詩友,作了不少詩。一年后,他又被內(nèi)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到長安第二年,遷中書舍人。這段時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并且閑暇之時經(jīng)常在這里以文會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